項羽在烏江應該自刎嗎?
不是討論穿越不穿越的問題,而是對這個已經發生的行為進行評價,到底自刎是不是值得的、是不是應該的,可以稍微展開如果不自刎還有沒有轉機。據說以前有個科舉題目叫做「項羽與拿破崙」,確實有一定比較價值。
我主要是覺得項羽孩子氣嚴重,還有相當嚴重的逆反心理。。。
太史公在項羽本紀里說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這裡明明還想過江的好嘛。。。
然後接下來就是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你看,船都準備好了,你走啊。。。
這時項王就開始傲嬌了。。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搞毛啊,你剛剛不還想渡江嗎?而且還把馬送人了,這擺明是不想逃了,就準備在這兒戰死了。。
於是項羽化身為霸王模式。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
但是自己也快不行了。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這也挺好,馬上就要像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一樣戰死了!
然後,項王又鬧脾氣。
顧見漢騎司馬呂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你怎麼看到一個故人就開始念舊情了啊?你還真像韓信所說的那樣。。婦人之仁啊!!!
所以,我認為,項羽就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凡事隨心而為。。。討論他應不應該如何都沒意義,像他這樣的,就算能東山再起,也奪取不了天下。。。
其實, 你要從幾個方面來考慮
首先是項羽的年紀,項羽自刎是在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說他兵敗身亡時才30歲,而劉邦在這個時候已經是54歲了。也就是說在他們爭鬥的4年當中,完全是一個中年大叔和一個年輕壯漢之間的戰鬥。題主年少時候就像楊士奇那樣?
然後是性格,他們之前的成長經歷也是完全不同的。劉邦的人生相對坎坷的多,年輕的時候不務正業,中年起兵後因為沒有相應的人脈和威望(與項羽的世家聲望相比)他面對過的挫折要多得多。而且,正向前面的答主所說,項羽為人十分高傲(不像劉邦那麼沒有節操,分我一碗羹。。。),也就是說,以項羽的性格,如果在彭城敗的是項羽,估計十有八九當時就自殺了。所以說他在烏江自刎相對來說亦是一種必然。人的一生都是年少自我的影子(忘了在哪裡看到的了。。。),從他說出彼可取而代也,以及他年少和項梁學藝的行為,就可以看出項羽同志就是個沒有經歷過大挫折的高富帥呀。題主,你要是個青年高富帥,辛苦創業然後破產,你會不會有自殺的念頭。
然後來回答應不應該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不過在我看來,項羽自刎烏江可能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歸宿了。項羽是個英雄,英雄就應該有英雄的死法(個人看法)。與其受辱,被殺,還不如給自己一刀。這種選擇本事就是一種抗爭。(雖然是最後的)。我想,這也是他成為傳奇,成為英雄的一個原因吧。
再看渡江之後有無翻盤的可能。根據中國人口史上的資料和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的資料,在秦末時期,江東的人口分布密度遠小於中原,在劉邦佔據四川和中原的情況下,實際上,項羽翻盤的希望並不大,況且,士兵的訓練程度與漢軍相差甚遠,劉邦的漢軍中,有很多的原秦軍關中軍團的秦軍,這就使得漢軍在渡過前期得磨合期後戰鬥力迅速提升。並且題主想一下,項羽身邊還有什麼大將和謀士。在秦漢時期,高級知識分子的數量可不像現在這個時代呀。
項羽是一個很高傲的人。說過:「天亡我也,非戰之罪。」既然老天都已經拋棄我了,我再怎麼努力也沒什麼用了。在烏江自刎是對項羽來說最好的結局了,項羽在烏江邊可能感覺自己真的是太累了;劉邦手下高手雲集,而項羽的將領派出去一個滅一個,派出去兩個滅一雙,到最後事事都得自己親為,跟劉邦爭天下,項羽可算是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到最後還是落個四面楚歌的下場。哀莫大於心死,我想,自刎時,項羽的心已經是死了的。退一萬步講,即使過得烏江,保有江東,結局也不會改變。借用田餘慶先生一句話:「中國分裂時期的統一大業,無一例外地都是由北方政權完成的。」(意思差不多,完整語句已忘)——差不多就這樣。
試著回答一下。
我對項羽的印象,最初來自於電視劇和小說。在文藝作品中,項羽是一個感性的、熱情的、充滿幹勁的霸道總裁形象。
後來不小心看了《史記》然後,我就震驚了。項羽怎麼這麼傻逼啊?
從一開始跟著他叔叔起事,項羽所做的一切,就是干。
無腦衝鋒,干翻一切擋在前面的人。
所以我一直疑惑了好多年,這麼一個無腦的傻逼是怎麼成功的?
再後來我關注到了一些軍迷論壇,了解了古代軍隊,近代軍隊,現代軍隊的區別。
我明白了,在古代軍隊的對決中,士氣和陣型是至關重要的。項羽的無腦衝鋒,能夠有效的打擊對面的士氣,衝散對面的陣型。所以項羽可以戰無不勝。不管戰場上對面的敵人有多少,只要項羽帶領少量精兵,衝散了對面的陣型,就可以擊潰對方,進而追殺。
項羽在與劉邦集團的對決中,不斷的依靠個人的勇武取得戰場的勝利。但是劉邦集團卻越打越強大。
項羽在無休止的「勝利」中迷惑了,不明白為什麼一直沒能幹掉劉邦集團。
知道最後,項羽將自己的遭遇歸於天命,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劉邦永遠打不死。
然後,項羽通過奪旗、斬將、破軍(應該是這三招吧,記不清了)向追隨者解釋了自己的天命論。
既然結論是天亡我,那我怎樣掙扎都是徒勞的。
在烏江邊上,項羽耗盡了最後的希望。選擇了自殺。
伊人已逝,縱然天下在握,夫復何歡!
倘若項羽過了烏江,他只不過是一個剛復自用失敗了的農民起義者而已。沒什麼該不該的,正因為他烏江自刎才給後人留下了可嘆可憐可悲可壯形象。項羽就是這種人,獨一份。
首先確定討論的角度
是誰不值?
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替項羽不值還是站在項羽的角度,主觀上不值。
什麼是值?什麼是不值?
這就要建立一個標準來分析一下。
項羽死有何得又有何失?
在討論何得和失的時候還要說明立場,你站在項羽這個統治階級?還是萬千被統治階級?
再將眼光髮長,項羽死或著不死對於今天的我們有多大影響?
那麼值和不值的問題也就快被我自己繞糊塗了
項羽是貴族,是有境界的,有個人情操的。他要能受辱,也就不是霸王了。他已經軍事失敗了,再無霸氣了,他的高傲使他不能忍辱負重,因為沒有意義了。
他開始是家仇國恨,後來是春秋霸業,也就沒有多少追求了。
沒追求又失敗了的項羽確實應該自刎的,也使更多人懷念他,求仁得仁了,也算是好的。
就算過了烏江又能如何,江東父老再一次支持項羽,出人出錢?以前是苦秦,現在是苦於劉項之爭,這個時候其實項羽也失去了聚兵的理由了。
我想的最好結局是,項羽渡江隱姓埋名的活下去,比較電視小說的結局吧。
我也覺得還是死了的好,至少很悲壯,還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而且他帶出去人多半都已經死了,他活著或多或少還是要背負著自己過失帶來的愧疚。
項羽自殺時,應該已經以為江東舊地已經被劉邦攻陷了。
假設我們認為項羽沒有自殺,返回江東。根據項羽滅秦時的超級表現來看,劉邦心裡估計也沒普洱。
雖然問題很老,也沒什麼人關注,還是想要說一下。
項羽必須在烏江自刎,回到江東也不能東山再起。
很簡單,江東只有1.2萬的兵力,幾十萬的百姓,不足以東山再起。
從鴻溝之約後,項羽就是要把楚軍帶回去江東休整,不過在垓下之戰被韓信打的以及陰招下,項羽全軍覆沒,過不過烏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烏江亭長不明事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方?
※《西遊記》里唐僧師徒為啥不見老?
※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下,能否誕生政教合一的道教國家?
※太史慈是複姓太史名慈,還是姓太名史慈,還是官至太史名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