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裝作很有經驗,很懂得地看京劇?

比如著裝,叫好,討論,吃東西,喝倒彩到退場吹牛逼啥的。


這題有點兒意思啊~記得看馬老闆 @平沙生 的戲知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裝腔指南」,少不得也班門弄斧來說說大伙兒樂呵樂呵了~


資深觀眾這事兒吧,我倒覺得如果真裝,不能做過了,如果說裝成戲校學生這種,可能就過頭了,得不償失~


對年輕觀眾的建議:裝不能裝「吃過見過」的真老戲迷,那種從四十年代就開始聽戲,梅蘭芳程硯秋譚富英楊寶森馬連良裘盛戎都見過現場,李少春袁世海張君秋玖爺更是司空見慣,隨口哼哼個小開門,張嘴就唱「嘆楊家」的戲迷。這種戲迷不單單說新時代年輕人氣質不像,萬一人家真拽著你讓你說說李少春當年的身上,現場的氣氛,這不一問三不知了嗎~


所以啊,比較適合年輕人的還是那種,本身就年輕,也確實沒有現場見過多少大師的演出,但是呢,懷著一顆摯愛老范兒京劇的心,通過大量的閱讀理論資料,以及對於二位錄老師——【誰啊?】錄音錄像老師啊!——的學習,甚至於向前輩高人拜師求教(這個不強求,如果心裡沒底,千萬別來,萬一露餡兒,挨打都是輕的……而且提前得調研,要是您八零後,說是1975年去世的李少春先生親傳實授,那真是見了鬼了……),儘管年齡不大,心裡卻已經是老古董了~【我越說越覺得我這砸自個兒呢!】


當然啦,如果有餘力,更可以裝年輕的資深票友,有家傳或者從小拜得名師,那意思,餘生也晚,但是教我的人那可是真懂真有能耐!然而這就不老容易了,因為如果遇上別的票友,准得問問您會哪出?常演哪出啊?您要是覺得說不出來個所以然那可千萬別來這個,讓人問住了那可丟臉~

具體怎麼辦吧,我也不老清楚的,下面這都是揣測,您看一樂兒~這類問題不就是看個樂兒嘛!


穿衣服這方面感覺沒必要太刻意,非得跨欄背心大褲衩,或者藍運動褲,非得上台說相聲似的來個白襪子千層底,也沒什麼太大必要……資深戲迷嘛,講究的是個舒服勁兒。當然了,最最最要不得的就是跟要聽交響樂似的、西裝革履皮鞋鋥亮往園子里坐~說實話您穿成那樣叫好兒都張不開嘴了……要我說,年輕人的話,隨便穿個T恤,或者套頭衫什麼的,透著那麼股子滿不在乎的勁兒,就差不多~如果非得引人注目,反而不美~當然,如果穿個盤扣衣服啊,小褂兒啊什麼的,而且合體得當,那絕對是加分項~


當然啦,做派可得注意點兒,就算不能「靜若處子」,也千萬別火急火燎,讓人一看就覺得不是什麼懂行的人,應該無論如何都面帶「迷之微笑」!參考蒙娜麗莎那個做派,尤其姑娘如果有這麼個架勢,一下子讓人覺得不一般吶~


手上戴個珠子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得多注意點兒。您要是想讓人覺得這是「大爺(輕聲)」級別的戲迷,那就得拿大的,核桃怎麼著得四七,手串的話,木頭為佳,小葉檀崖柏花梨都不錯,最少最少一點八的珠子,如果身材合適,二點零以上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大金剛最好二三,銀子不足的話落地紅也無所謂,帶個巨大的蜜蠟腰珠(記住咯,要是跟人說起來,這個蠟字兒得輕聲,顯得您就這麼北京,甚至可以讀成「蜜了」);橄欖核也可以……以上選一到兩樣盤包漿了帶上,您就顯得這麼成熟穩重了,要是沒包漿還想速成,下鍋炸吧……至於星月啊小金剛啊小鳳眼啊小核桃啊小琥珀啊,一概的不能夠選用……哦對了,去年在潘家園見過十七的一百零八的星月,當時好像六百塊錢?今年指不定又得往下降降……反正沒多少錢,您要是豁得出去可以買一個帶上,從脖子恨不能垂到膝蓋,絕對讓人一看就忘不了啊~【這一部分您可以理解為我罵閑街。。。】


當然啦,您要是還是想顯得年輕點兒,那審美就得翻過來:帶小點兒。當然也別過了,說一米九五大三粗帶個零點四的佛珠,這有點兒可樂了……隨便帶個小點兒的鳳眼,小金剛,或者有閑錢的,小松石手串兒之類的都挺好~秘訣是別咔咔盤得震天響,也別邊走邊盤,就藏在袖子里,等到地方了坐定了,慢慢摘下來,雲淡風輕在手裡靜靜捻~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吶。還有扇子的問題,具體參考 @魚子虛 同志的回答,小排口玉竹是最安全的選擇……


啊呀費了這麼大勁終於該開戲了……


開戲了就以閉眼為主最好,除非您真是頭回看這齣戲不得不看字幕——所以建議不管是去戲院裝腔還是認認真真想看戲,都先看看錄像熟悉熟悉比較好~可以隨著節奏輕輕搖頭,手裡的扇子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拍板。如果感覺自個兒跟不上,就別,做出一副「你這東西真是荒腔走板到完全沒譜兒」的表情,准沒錯兒。到唱段兒,在一些大腔兒可以稍微哼哼一下,千萬別跟著台上唱,那就跌份兒了!臉上應該一直掛著迷之微笑(參考下圖),不管是演員出舞台事故還是得了好兒了。

叫好兒也是很關鍵的,首先,除非是專門捧誰,否則碰頭好兒不要給,最多就是隨著觀眾輕輕拍拍巴掌,不要露出來任何激動的表情。進階選擇是:演員一上來,鼻子輕輕一哼,同時嘀咕「這穿的是什麼呀?!」顯得就那麼懂行頭。一般來說,哪怕很懂戲的很多票友對行頭方面涉獵也不深,所以這一手應該很唬人……當然有的戲就算了,比如「四郎探母」,這戲大部分情況下穿不錯……


演出過程中呢,盡量別給好兒,尤其是高腔兒或者拖長腔兒的好兒。如果演員在這些地方要下好兒來了,應當輕輕冷笑一聲,嘴裡嘀咕「現在*派也就剩下這傻賣力氣了」(*派即此演員所宗流派,詳細可以參考百度的演員介紹);遇到大腔兒之後給好兒的地方,可以輕輕頷首,嘴裡嘀咕「確實是*爺/*老師/*先生的味兒」,(*即此演員這一齣戲的老師)同時露出一種長輩對晚輩的鼓勵的笑容,那意思是「雖然你唱的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兒,但是我能聽出你努力了,以後加油吧!」但是依然不能開口叫好兒,依舊是最多隨著別人拍拍巴掌。同時,可以適當在別人沒有叫好兒的地方,比如說一大段念白之後,或者一句或幾句搖板之後,輕聲感嘆「不錯!下功夫了」,但是臉上依舊必須雲淡風輕。

至於另一種情況,舞台事故,尤其是演員沒有成功遮過去的舞台事故,比如說打著打著槍掉了,或者行頭出問題什麼的,切忌叫倒好兒,更不能大笑,要輕輕哂笑一聲,然後做出「我就看你怎麼往下演」的眼神;然而對於另一種舞台事故,比如說唱著唱著忘詞兒了,或者詞兒串了,(不點名了,哪位演員比較容易出這種情況各位都清楚)或者嚴重吃栗子,一定不能放過去,要當機立斷大喊一聲「好誒!!!」,因為如果這回放過去了等他唱完了就不能叫倒好兒了……


散了戲別逗留,扭頭就走就行,千萬別去後台要簽名要合影,跌份兒。如果有人拽著聊戲,問「這戲怎麼樣啊?」,從這兩句中選擇一個作答即可「現在*派都成這幅德行了」(*派即此演員所宗流派),或者「有*爺/*老師/*先生的味兒」(*即此演員這一齣戲的老師),之後閉口不言,扭頭就走,千萬別留下,一定立馬兒就出門兒,馬不停蹄往前走,不要因為任何原因逗留。您問了,為什麼啊?廢話!跟他們再搭話就露餡兒了!

【別挨罵了】。。。


我不來個底我心裡不痛快……


謝邀~沒裝過,一直就懂。(逃


著裝嘛。越隨意越好。就像趙偉洲穿老頭衫看相聲一樣,那才夠份兒。

叫好兒?別叫好兒就對了。

討論,這個裝不了內行。一點不懂你怎麼品頭論足啊,不過說兩句比馬連良差遠了總是沒錯兒。

吃東西?劇場不讓吃東西。

喝倒彩?這點不必高調,遇到台上出錯,輕哼一聲也就是了。透著高冷。懂行。


當時和 @平沙生 @Charl 辦公眾號戲知的時候,頭篇是Charl寫的《觀戲裝腔指南》,倒是挺應這題的(偷笑),特此來發發此篇舊文。

觀戲裝腔指南

如果你初混梨園圈,聽見高大上的票友戲迷一通高談闊論西皮二黃和傳說中的先師們,一定在大半個小時後獻上自己的膝蓋讚歎道「前輩高人啊!」於是立志熬到頭髮花白時也有這樣的功力。

入門級別Ber一般只認識張火丁、王珮瑜、李勝素、于魁智,已故的嘛…呃…應該只認識梅蘭芳,不過也不排除直通車認識余叔岩先生的。這個級別的Ber不喜歡聽老唱片,音質太差不能接受。西皮二黃傻傻分不清楚,文場武場懶得關心。至於鑼鼓點子的運用和曲牌,那就別為難人家了。

作為一個有裝逼精神的初級Ber,當你與高大上的票友戲迷談論起京劇的時候,要一口咬死所有當代的伶人唱得都不能聽,此時你要閉上眼,緊鎖眉頭,裝出憂國憂民的神色,一聲嘆息。「哎~現在這些台上的,都不怎麼練功,十個里八個都是唱京歌的,哪比得上當年的先師們啊!」為了防止別人問你先師是誰的時候你一問三不知,所以你至少要知道四大鬚生和四大名旦,至於老先生們的故事嘛~《伶人往事》足夠你忽悠大部分人了。至於西皮二黃,你只要記住「楞--啊」和「楞根兒楞--里根兒」的差別就行了,回家聽一百遍《洪洋洞》與《失街亭》保管你會!至於流水、快三眼這種,你就記住是快快慢慢加幾個音的事兒,你要是實在不懂,戲開場之前先看一遍譜子再進去。文場武場嘛,打擊樂就是武場,管弦就是文場,至於鑼鼓點子和曲牌,背出來就行了。

到了中級Ber,你已經是絕對不愛當代伶人的票友了,雖然你年紀輕輕但你必須有超越歷史的認知。對於京劇要建立獨立的觀點(我的意思是要多背點觀點)。術業有專攻,愛老生還是愛青衣還是愛花臉等等,得有個定調。作為票友中的戰鬥票,你必須要有張伯駒先生的精神,人家就愛余老闆,除了余老闆和譚老闆的東西,人家都覺得不正宗。你若是愛程硯秋程先生,就得把程師拜榮蝶仙挨打吃苦,羅癭公先生的知遇之恩,王瑤卿先生為其創腔的故事如數家珍。你若喜歡武生,楊小樓先生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余老闆說了,他的技能只能欣賞不能學。你得知道人家自幼坐科「小榕庄」科班,對配角極為嚴格。您要是喜歡余叔岩…呃…那還是別了,容易被人誤會嘛~要說故事最多,那還是喜歡孟小冬比較靠譜,為什麼嘛,那你百度一下就知道了。重要的是,必須要聽一遍偶像所有的帶子,常演的你就別聊了,要聊就說說《絕燕嶺》,從雙槍的抖動說到翎子的顫動,再說到髯口的起動,最後再扯淡一下靠旗的飄動,反正大部分人也聽不懂。背出《中州劇韻》,尖字團字爛熟於心,一見到當代演員在台上念錯的,噴之以顯逼格。中級Ber對京劇必須有深入地理解,也就是,身段,走台,伶人在台上的每一個動作你心裡都有一桿秤,你要是沒有,那就去看老帶子嘛!一樣就說好,不一樣就說不好。對比你總是會的吧~記住我一句話,程式是最重要的,程式不能破。對了,點翠什麼的,有關動物的知道也別說,容易惹事。和諧最重要~

中級Ber看戲還流於表面,高級Ber看戲那看得可都是感情和回憶。坐在台下,你閉著眼睛在大腿上打著節拍,心裡想著梨園的生死安危。對,重要的是,你心系梨園啊!作為一個對戲曲改革有看法的人,開口必須說「移步而不換形」的問題。還記得我在中級的時候教過你什麼嘛?萬變不離其宗,重要的是程式不能變,其他都能換。於是談到京劇改革問題,必須義憤填膺地說,之所以如此糟糕都是因為夾雜了其他程序進來,讓京劇不京劇了,京劇是虛擬寫意但不偏離真實生活的,是一種抽象而不荒唐的表現方式。所以新編劇好壞的判斷方式也不過如此,至於其他的說多了你也不懂,記多了你也就亂了。順便,你也可以去看看胡適先生和魯迅先生等一票人對京劇的看法,各有千秋,有對有錯自行判斷。到了這個階段,你再與人談四大鬚生,四大名旦就俗了。你必須在劇院里,聽著被麥克風歪曲的聲音,長嘆一聲,哎,再也沒聽過像金少山先生他老人家一樣嘹亮,飽滿的嗓子了。可惜他中年謝世啊~順便再吐槽一下今天這些破院子,想當年,開戲之前,台上先要擺台。還有大擺台和小擺台之分,反正你聽得都是情懷了~

當然,如果你是骨灰級Ber,以上這些都入不了你法眼,昨天當年某著名青衣的二舅老爺還和你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上個月你才請了一團人給你唱了齣戲。只有還不夠Ber的人才需要顯擺自己的姿勢。而你身處是非中央,對一切諱莫如深。


謝最合的寶寶@凌蕭邀。

著裝那不能馬虎,最好穿跨欄背心。

手裡提了個大水壺,得一層茶銹那種。裡頭泡半缸子茶葉。

到了劇場,千萬記得別亂說話,旁邊有人聊天兒:今天來捧W老闆小X皇啊…千萬記得鼻子里冷哼一聲,嘴裡嘟囔:他也配叫老闆。別人問記得別搭碴兒,就當沒聽見。

開戲以後,二郎腿翹起來是必須的,記住了,不能睜眼。跟著鑼鼓點手裡掐著,開了唱以後手裡拍著板。不會拍沒關係,手指頭瞎晃就行。過一會兒睜開眼睛看看台上,露出如下表情:

嘟囔一句:這誰吖這是…真給他們老祖丟臉。不掛味兒吖。(不用管什麼行當哪一派的,這麼說准沒錯兒。)

記住,別人喊好的時候別動聲色,跟平常一樣。別人喊完了,微微點頭,嗯一下就完了。要麼等喊完了點點頭:得啦,這就不易!

最要緊,散場了別跟別人聊天兒,演員謝幕的時候就站起來:勞駕,我借個道兒先走。出了大廳別慢悠悠晃,趕緊走,怎麼呢,真碰上有人來請教可不就漏了么……


一、

得嗓門大。

把嗓子練好了,練豁亮、通透、脆生了,你看誰叫好,跟著大聲叫好即可。

到時候你如果嗓門最大,台下就數你顯著最懂戲了。哈哈。

二、

滋咂撇嘴,發出怪音。

如果你嗓子沒那麼好,那就少叫好。反正叫了也達不到「裝」的效果。

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那什麼都不說,是最好的。此時,別人每叫好三次的時候,你可以撇嘴一到兩次:撮動自己的嘴唇,發出「滋咂」的聲音,以示不屑。為了避免動作重複,可以適當在撇嘴前加上輕微地哼幾個笑聲,以示輕蔑。


三、

自言自語,適當和左右手的中老年人互動。

當然,如果你對京劇還是多少稍微了解一些,那你一句話不說也不好。多批評,少肯定。

批評的話應當主要批評著名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常用句式有:1、演的這是什麼啊。2、不如他十年前、二十年前了。跟他年輕時差遠了。3、嗓子不行了。今天嗓子不在家。4、念的這是什麼啊。念白真次。5、跟誰誰誰比差遠了。比如,看張克的戲誇李軍。6、這戲還得誰誰誰啊。

而也不是不肯定。一定要適當的點頭,以示肯定。第一,對前面自己批評過的藝術家可以在一些小地方加以輕微肯定,表示這個地方還行、還過得去。第二,在滋咂蔑視某藝術家時,對同台的其他藝術家應適當報以掌聲和讚美。比如說:李勝素跟于魁智搭戲可惜了。第三,對一些相對次要的演員或者配角演員加以肯定,稱讚龍套、稱讚舞美、稱讚樂隊、稱讚二路演員。比如,看鎖麟囊時,讚揚飾演趙守貞的演員;看珠簾寨時,稱讚飾演程敬思的演員和飾演二皇娘的演員;等等。


這樣,雖然不能像「一」那樣通過叫好告知全場自己懂戲,至少可以告訴左右手甚至前後排鄰近者:我很懂戲——什麼樣的戲我沒看過?什麼樣的演員沒看過?我看的多了。XX京劇院的XXX,比誰誰誰好太多了。

四、

最後,散戲時,可以做以下結論:

1、演的真次。票白買了。

2、前面還挺好,後面這戲越演越次。

3、太次了,就最後一場和中間某一二場還不錯。


這樣,您可以心情舒暢地回家了。


就一點,為什麼要裝作懂戲啊?何苦呢?台上演戲,台下你也演,你是來看戲的還是來演戲的啊,是來看戲來了還是跟自己較勁來了呀?累不累啊。


管京劇叫京戲


謝邀。京劇我只當過觀眾,連票友都不算,就不會像如何假裝自己很懂相聲? - 知乎 一樣答得那麼細緻了,大概說一下吧。

著裝這方面沒有必要很刻意,稍微著相一點就會有附庸風雅之嫌,瓜田李下嘛。夏天穿個半新不舊的無領T恤,或者一個半新不舊已經洗得有點綃的襯衣也行,下面配條半新不舊的西褲(最好別是黑色or藏青,灰的就挺好),腳下踩雙露腳豆的PU涼鞋,這就可以了。如果光照太足的話,可以考慮戴頂化纖的棒球帽,不用太好,一樣半新不舊即可。強調半新不舊,就是為了顯得非常隨意,『這破戲聽不聽兩可,我要不是實在沒地兒去我也不往這兒來』。

裝備方面……挎個包吧,裝不裝東西再議,PU的普通方包就可以。帶兒抻長嘍,斜挎肩背兩可。千萬別帶望遠鏡,那玩意兒跟單反相機一樣,弄不好是雙刃劍,會顯得倍兒外行。既然都說了是『裝作』,索性咱就『藏拙』算了。另外,帶個水壺吧,蜂蜜瓶子就算了,那都是上古時代的東西了。炮彈杯是個不錯的選擇,茶水還是白開這倒不論,反正記得千萬要喝熱水,喝涼水激嗓子,老戲迷都知道。

記得演出的時間地點,早去,上劇場門口吃飯去。吃完了就奔劇場門口,找黃牛,趕緊把自己手裡的票賣嘍。嘛玩意兒?聽戲?聽戲也不指你手裡這張吖……開場前,劇場門口應該都是人了,趕緊聽聽附近的戲迷聊天兒,權當預習了,聽聽這齣戲是哪個團兒的,誰的主角兒,大家對角兒的評價怎麼樣,是『捧』是『刨』,演的是出什麼戲,故事情節大概是嘛,哪折是『戲核兒』……預習好了,一會兒進場省了『落空』。

差不多到點兒了,開始往裡放人了,這時你就要注意了,看檢票的嚴不嚴。不嚴的話隨著人流稀里呼嚕就往裡擠,嚴的話就別動了,被人揪出來沒票就太栽面兒了,就成《站門兒》了。進不去也別著急,站劇場外頭你就掐表,最多一刻鐘二十分鐘,正常的你一聽裡面開始『打通兒』,你就找黃牛,哦不,這時候黃牛估計就該找你了。甭管剛才賣了多少錢,十五一張,多了不聽,扭頭就走。有先生曰過:『任何高於三十五塊錢的藝術都不值。』人家說的那是首都,擱我們這兒最多十五。

實在沒黃牛了,只能去售票處。別往前買,誰往前買誰外行,就買最便宜的,犄角旮旯的就行。放心,不是太牛逼的場裡面肯定坐不滿,進去以後誰還對號吖,坐哪兒也沒人管,人家來了你再換地兒唄。同樣買的都是入場權,多花一塊錢都是冤的。(當然,有次藍文雲康萬生演唱會,我們從中國溜達到百貨大樓都沒學么著票,最後去桂順齋買點兒點心順了順氣。)

進場坐下,這就開戲了。真懂的聽戲能聽出好賴來,咱這路『裝作很懂』的,無非就聽個熱鬧唄。跟聽相聲不同,坐那兒一聲不吭,是沒法『裝作』很有經驗、很懂的,得學著叫好。叫在哪兒呢?朋友們要注意了:經典唱段,給好兒;大拖腔兒,給好兒;魚咬尾,給好兒;嘎調,給好兒;武戲的大身上,給好兒;胡琴solo,給好兒。尤其是最後一條,這個好兒給准了,特別彰顯『內行』的身份。(有一回我在某高校看票友場,習慣性地給弦兒叫了個好兒,同去的朋友大驚,扭過頭趕緊勸,『哥哥,別這樣,太咯了,沒有這樣的,一會兒人家堵咱來了……』後來一打聽,放的伴奏帶……)

光叫好兒不給倒好兒,也是可以『裝作很懂』的,畢竟很多『內行』是反對喝倒彩的。當然了,如果不滿足於看戲,還想犯點兒狗,倒好兒不失為一個特別優質的渠道。演出嘛,事故難免,尤其是業務場,那就更不新鮮了。忘詞兒的,出手兒的,掉頭面的,甚至掭頭的,這也都見過。倒好兒不像相聲里說的,還『嗵!』,劇場里沒這個,真這麼叫一下就顯出外行來了。一般都是『誒!』,或者『好~』『好哇~』,但是具體叫到哪兒,是個學問。叫快了,其他觀眾還沒反應過來,叫慢了,節骨眼過去了顯得外行,這可怎麼辦?我有一個小心得,不是通用的,但是我覺得挺准:

在演員出事故之後的第一次吸氣時,給倒好兒。

無論是忘詞兒還是掉東西,演員一事故,立刻盯住他,先別急著叫。因為演員這時候也緊張,腦子在飛快地轉動,他先要看觀眾反應如何,這時候給倒好兒,是在演員觀測範圍內的。等到他本能地認可了發生的事情,觀測了大家的反應,並想好了補救的措施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吸一口氣,畢竟沒有氣什麼也幹不了,這是一個準備動作。這個時候人最脆弱,在這個節骨眼上頂一個倒好兒,心理素質差點的演員真能嚇一跳。只要演員眼神一震,臉上一掛相,你這個『內行』的帽子算是扣上了,搞不好還會被認為是個『知乎京劇評論家』。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京劇外行觀眾這麼多年聽戲的一個(缺德的)心得,大家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叭。


1.給一隻耳朵,全程冷漠.jpg
2.別去


別樂,別說話。但是眼睛看台上。


現在很懂的一般都不去看戲了,怪沒意思的。。。


看年齡,如果你是年輕觀眾裝資深,按之前幾位知友說的扮相一準露怯,畢竟你這個歲數還撐不起這個分量。關於進場,建議先剃個板寸,圓寸或者剃光。穿一條藍底白條的運動褲。

對,就是這樣的,腳上穿回力鞋,上身T恤背心都隨意,再背一個學生氣的挎包。別走正門,直接奔後台入口,工作人員攔你就說:團里的(戲校的也行)必須是濃重的北方口音,字正腔圓。進後台見人就叫老師,然後打招呼:您先忙,我下去坐了。後天每天探班的那麼多,根本沒人在意你是誰。劇場里最好的位置一般來說是五到七排,票價也相對貴,甭管,你就去坐!聽戲老頭一般捨不得買前排。當然人家真拿著票你還是讓一下,其實你可以在票務APP上事先看看哪幾個位子沒人買。戲開場了,從包里拿一把扇子出來,建議是小排口玉竹(千萬別拿地攤十塊一把的出來,那是二樓聽戲老頭標配,你現在的偽裝身份可是學院派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聽戲過程中拿扇子在手上敲節奏。具體怎麼叫好前面已經有隻有詳細說啦,這裡不再贅言。散場後已經走後台,見到演員卸妝的趕忙上去道辛苦。嘴裡念叨「您今天這出《xxx》不比x先生當年差呀!今天的座兒真沒白來!」(x先生一般為此人師父師爺)道完辛苦趕緊走,真來人跟你盤道肯定漏。然後,安安靜靜坐地鐵回家吧,今天的裝逼之旅結束了。
以上是一個窮學生的看戲指南,大家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還是多買票吧,京劇需要您的一份支持。


想起侯寶林《武松打虎》
「這還有裝懂的跟旁邊人解釋呢……」


-

學學人家梁實秋先生!

-


提前做好準備,記記詞,台上唱,台下跟著哼哼是懂行的最常見形式。
如果不想提前看,還有個現場現學的方法——學鑼鼓點。京劇一齣戲里常用的鑼鼓點就那十幾個,特別是武戲前奏更是疾如風,哪吒鬧那5.6個。基本上聽兩遍就能記個七七八八。
上半場假裝認真聽唱詞,實際記鼓點,下半場就可以開始裝逼。眯著眼跟著鼓點在扶手上輕敲,等到最後一聲鑼稍微用力拍下椅子。這個就基本裝到位了。


不知道為什麼要裝作很懂的看京戲。京戲只不過被人為拔高了而已,成了所謂的「國粹」,她未見得就比其他戲曲更高大上。本人從小受家庭影響,看了四十幾年戲,也算看過些名角,也算會哼哼幾段,但又如何呢?難道我應該志得意滿顧盼生姿?喜歡就喜歡,不懂就不看,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題目。


嗯嗯。


穿一個特普通特沒腰身特閑散的T恤衫,最好狠寬大那種,顯得像從男票手裡摸到的(哦老公的也行),頭髮短的就隨意一些,頭髮長的隨意一個丸子頭。總是讓人覺得你就吃晚飯後遛彎那種。

不要正經化妝,不然顯得太正式太刻意;隨手掏出一個保溫杯最好,特別本地老年人做派,比如我吧,一星期在長安大戲院丟了倆迪士尼的保溫杯。就算你是不化妝不能出門的人,也儘力化個自然的,比如我吧,一般也就是個帶顏色的潤唇膏,為了自拍方便。


多花點錢就買個靠前一些的座位,有人倒茶那種,喝茶的時候切記要吹一口,吸溜出聲,好茶熱喝,悶一口,才能閉上眼睛喝出味兒來。

京劇一般主人公亮相很重要,什麼樣的是主人公呢?一般都是衣服很用功很花哨顏色很正很亮堂那種,玉堂春里就是粉紅色的玉堂春,白蛇里就是白蛇了,野豬林就是林沖夫婦,諸如此類。總之最好看最有派頭的亮相,會有個停頓的等掌聲的動作,一般會來一段,特高亢的「亮嗓」,你看那麼個人出來了,不要著急,慢吞吞靠著椅子背,閉著眼睛,開始隨著節拍搖頭晃腦,就等著一個音。

一般考量京劇演員水平的有兩種,一種是高音。就中國好聲音里那種能讓導師高潮和排便順利的,你聽到渾身雞皮疙瘩的,基本就是了…

另一種是長音,就是你覺得換你早斷氣了,該憋死了,演員還沒憋死,反正化著妝你也不知道TA到底有沒有面如豬肝紫,這個就是要鼓掌了…

但是你很懂很低調,不能著急呀,要閉著眼,拿脖子打拍子,最好手指輕拍桌面椅子背或者自己的大腿。聽別人第一聲好之後默念三秒,再懶洋洋的抬起手,輕輕鼓掌,這才是專業做派,那些大喊好並掌聲雷鳴的基本都是看熱鬧的無知群眾,不知道啥是門道。

有時候有的人瞎叫好,坐立不安的,很煩人,甚至還順便罵髒話,這時候你要從「專業度」上滅掉他,必要的時候你可以冷冷的看他一眼,就一眼,讓他感覺到,他其實啥都不懂…我就干過看一眼把特鬧騰的一個說髒話的胖子看到沉默然後中途退場的…

看戲最重要的一點是別說話,即,既不和別人說話探討也不聽別人說話。不然就太外行了,且不說言多必失,所謂聽戲要聽,有話事後說,真正的核心票友可以直接和演員聊,不核心的之後找人聊,現場聊天的都露怯…

還有,看戲不要拍照不要錄視頻,老祖先看的時候嗑瓜子吃小籠煎包樂享其中,但是視頻和拍照都是「走神」行為,不適合裝專業…

戲劇結束的時候演員出來謝幕,這是新時代的傳統,以前的人唱完就唱完了,拿戲說話,不會事後拉票,是不是角兒看身段聽聲音,勝敗就這樣,愛咋咋,爺該喝花酒就收拾去了…所以現在謝幕的小高潮其實是方便外行的。要麼你淡然處之以示禮貌,要麼,其實你可以提前一步走,畢竟最後那個純粹儀式並不算表演,至於最後錄像拍照的,那相當於別人吃晚飯你去看人收拾桌子,真不是那麼必要的…

看完戲。你嘛去?別著急逛街呀趕路啊-。溜達溜達想想今天那幾段還不錯的,穿著你的繡花鞋或者老漢鞋。邊走路邊搖頭晃腦比劃一下,必要的話順路溜進炸醬麵或者鹵煮火燒館子,就著乾隆白菜吃花生米再回味回味總結總結。

千萬不要和一幫人聊天,就憋著某個感覺和體會,然後若干時間之後,打開一個話題,敲上如上一段文字…

這裝的也算齊活…


有一年,大概有十幾年了吧,我們市一些企業家出錢請了不少名角去我們那搞一台京劇晚會。有名的基本上全請到了,年輕的不必說,連方榮翔梅葆玖都去了。基本就是名段清唱,全是很熟的段子。

名家、名段,各位老闆賣力氣,弦兒也好,自然是叫好聲不斷。但是坐我前邊一個小子,當年看樣子有三十齣頭,蔫頭耷拉腦,別管誰,別管哪段,一個好都不叫,連鼓掌都沒有。有的時候連頭都不抬。

好像有一段是方榮翔,記不太清了。唱之前先說幾句話。第一句話說,我發現,保定的觀眾比石家莊的觀眾懂戲!全場觀眾一起沸騰了。叫好聲不斷,掌聲經久不息。就這樣,那個小子都沒表示。

我說這小子也太差勁了。明顯不愛聽戲。那你上這幹嘛來了。

結果晚會快結束的時候,有兩段河北梆子。第一段大登殿,演員一上台,那小子蹭一下坐直了。唱完第一句,金牌調來銀牌宣,那小子一嗓子「好!」喊得正是地方,然後站起來熱烈鼓掌。

敢情在這等著呢。


帶一個黑框眼鏡,學一句一輪明月照窗下,哼唱著進去坐就行了


關於倒好參見《焦贊打嚴嵩》里那位老觀眾


推薦閱讀:

不敢吃某種食物是怎樣一種體驗?
被誤認性別是怎樣一番體驗?
從商場、銷售門店提貨 PS4,走在路上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TAG:北京 | 京劇 | 裝腔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