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存在的意義?

2010年 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一位老師說「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北京這座城市對中華文明所做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京劇自19世紀中葉誕生以來,經歷了最輝煌的從伶界大王譚鑫培到余叔岩、楊小樓、梅蘭芳這「三大賢」執劇壇之牛耳的年代,也經歷了文革時期那畸形的繁榮。
如今京劇市場低迷 保護京劇的制度一再頒發也沒有改變京劇越來越成為冷門文化的現狀
在發展和進步的今天,京劇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
目前為止收到的七個回答,褒貶不一。
無論如何先感謝七位答主。
據題主對京劇發展史的淺薄了解與現狀的觀察,略有一些京劇到現在程萎靡不振狀態的了解。
但題主自知知識水平有限,對某些答主的觀點儘管有些不贊同,但也不敢妄加評論,還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回答。
題主也會儘可能的豐富對本題的描述。


我的京劇老師說過一個例子:

舞台劇,怎麼表現船和水面。外國舞台劇藝人琢磨了許多許多年,用了各種道具布景,怎麼也表現不出來,一葉扁舟在浪里閒遊的意境。做出一條很完美的道具船很容易,但是舞台上不能挖河,更不能起浪,這怎麼辦?

後來他們觀看中國的崑曲《秋江》,拍案叫絕啊。舞台上就兩個人,表現船的道具就一支船槳。但是,倆人在台上,做出的身段,高低起伏,讓人眼前彷彿有一條船一樣。這個戲把這種意境完美地表現出來了。

所以我在這要說:

你覺得中國這些經典戲,沒有意義,是因為你沒有欣賞抽象美的能力。而藝術,終歸是玩膩了具象美,而要向抽象美髮展的。京劇崑曲,不是太落後,而是太超前了,欣賞水平低的人,跟不上這個節奏,所以才看不懂。

我們現在不希望京劇完了,是因為再過一百年,歐美人把他們的歌劇舞台劇玩膩了,想起京劇這個抽象藝術了,來中國一問,咱們後人只能回答:「我們不會,現在只有韓國人日本人會。」結果發揚到世界,為全世界藝術圈所接受,命名為「韓戲」「日戲」。

到時候,咱們的後代,跺著腳罵街:「當時那些人,太孫子!糟踐好東西。他們的人生有什麼存在意義?」估計到時我已經不在世了,但是九泉之下,仍然沒處找地縫去。

————————————————————————
補一個問答。

再有,1999年的音樂劇《巴黎聖母院》,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你看他是怎麼表現教堂的:

抽象藝術,是舞台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有人喜歡,它就存在。

文化的東西不用太功利。


表演、武功、戲劇形式等我不敢說,水平太低。單說唱。

譚鑫培、孫菊仙、余叔岩、王鳳卿、雙處、金秀山、梅蘭芳、裘盛戎等等大師的唱工,是我聽過的最高級的唱,起碼我敢說,這是中國留有音頻資料的,最高級的唱。

我也聽歌劇,像Caruso,相當高級,但是語言限制和文化差異,有些微妙的高級我聽不出來,只能聽聽氣韻、音色等等。

中國的唱,最高級的就是京劇中那幾代的那幾位了。盛唐法曲咱沒趕上,崑曲的好時候兒咱也沒趕上,最優秀的演員、曲家我們沒聽到過。留下資料的還是比不了我說那幾位。再有就是京韻大鼓中的劉寶全到這個級別了。別的劇種、曲種、民歌等等,在我所知範圍內,沒有能比的了。


謝邀!
我是小戲迷,平時總聽,對京劇裡面的東西略知一二,而對京劇的意義這種大問題但是沒怎麼想過,所以姑妄言之!

這個問題我覺得也不用想。確實像一位答主說的,京劇之於戲迷,就是一種消遣方式,欣賞裡面的美。而就像大家聽歌一樣,就覺得好聽,而又有多少人會想這歌存在的意義?而京劇的時代已經過去,時代得讓我們思考思考它存在的意義,國家為什麼要「保護」它?

首先京劇是一種非常綜合表演藝術,有舞蹈、武術、雜技、文學、音樂等等綜合起來,而且表演的方式非常特別,表演的虛擬性,寫意性是最大的特點。梅蘭芳先生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把京劇帶到了美國,引起了轟動。而京劇的表演體系也因為梅先生被國外稱為「梅蘭芳表演體系」,是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孕育出來的藝術,經過了多久的歷史積澱與經驗積累。別讓它成了紙上的東西,進了博物館,要讓現在的以後的所有中國人能看看,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中國的藝術!別等那天跑太快停下來想看看我們自己有什麼的時候,就只剩寫的歪歪扭扭的漢字還有博物館裡那些東西!

京劇乃至整個中國戲曲藝術值得現在學的太多了,為什麼覺得老版西遊記還有其他幾大名著拍的好,你看看裡面有多少演員都是戲曲專業或者戲曲演員出身。六小齡童幾代都是演猴戲的。中國戲曲琢磨人物琢磨得太透了,它講究,戲曲難也就難在這了。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等這些大師,演什麼是什麼,穆桂英什麼動作什麼眼神,程雪娥什麼動作,都有講究都是從人物出發。據說馬先生三伏天演《南天門》,那時候戲院也沒空調,台上台下都流汗。這《南天門》演的是一老頭在冬天凍死的戲,馬先生一場戲下來就沒出汗,到最後劇中人凍的哆嗦,讓觀眾也覺得脊樑發冷,這就是功夫!京劇里的東西太多了,也太難了,現在真是沒幾個京劇演員有那麼高水平了。但是中國戲曲藝術這種表現人物的方法形式太值得今天學習了,要不老版四大名著那種水平的劇也拍不出來成絕版高峰了,悲矣!

由於媒體和學術界長期不全面的引導,導致社會對京劇產生了隔閡和誤解。很多人根本都沒看過京劇,一聽說京劇就覺得老掉牙,有排斥。但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京劇!或者很多人最開始接觸的京劇方式不恰當,可能被動的聽了一些像《貴妃醉酒》這樣節奏比較慢的段子就覺得京劇整個就是這樣,其實不然,欣賞節奏慢的段子是需要欣賞水平的,接觸京劇有一段時間後才能欣賞到裡面的美,剛開始完全沒必要聽慢的,京劇里節奏快的非常之快,流水板的段子很適合剛接觸京劇的人,慢慢有興趣後再欣賞其他的。

從目前的情況看,京劇進不了博物館,有一批人還是深愛著京劇藝術,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大多數高校也有京劇社或者戲曲社。京劇,一旦愛上,這輩子就放不下了!只是現在演員水平下降,國家的一些措施讓京劇的水平大打折扣,京劇是角兒的藝術,沒了角兒,看頭可就少多了!


聽著看著挺可樂的,就這點兒意義。

…………正經答題分割線……………

而且京劇寶貴在哪裡?這是中國戲劇的一個範例,齣戲(自報家門)、入戲(演戲)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戲劇種類中是非常特殊的。

而且京劇的特殊性體現在另外一個方面:特殊的無實物表演。等吃完涮肉再細說。

。。。。。。再修改。。。。。。。

今天的涮肉質量不行…甩閑話的心情沒到,大家湊合看吧。

京劇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京劇是東方戲劇的集大成者,四大徽班入京時期東方戲劇體系已經非常成熟,而且京劇發展日趨完善,因而說京劇是國粹一點兒都不誇張。我在這兒私自下一個結論:京劇是東方戲劇表演的精髓,是東方藝術的範例。


那麼京劇究竟粹在哪裡?首先我覺得一群練了十幾年功的演員在台上賣力氣,京劇再活個五百年不成問題。而且京劇是非常先鋒的一種戲劇。京劇並非是太落伍,而是京劇的表現手法太先鋒。如今的人們受到西方藝術表現形式衝擊太大,有些接受不了京劇。(不是貶低西方戲劇,而是說京劇的優點與西方戲劇的不足。)

我從三個方面說一下京劇為什麼要存在:

1、京劇的齣戲,入戲的方式。

2、京劇的無實物化表演。

3、京劇的時空觀。


關於戲劇的齣戲、入戲,專業學戲劇理論的同志們可能知道什麼第幾堵牆,我不懂得這個,就按我自己理解的說。有本書說的特別好:京劇就是一個說破,虛假的過程。


說破就是說破戲劇秘密。比方說,您看西方戲劇,一個人的脾氣秉性,怎麼行事要通過其他人的評價,自己的一舉一動來表現。比如《威尼斯商人》,為了使觀眾理清人物關係,莎士老費了很大功夫表現。

京劇就沒這麼麻煩,上來先給你點破戲劇秘密,自報家門。因為在京劇裡頭觀眾是上帝,沒有什麼是隱瞞觀眾的。比如京劇《十五貫》,尤葫蘆上來醉醺醺的,就告訴觀眾:

我,有葫蘆,殺豬為業。。。。等等等等。

然後婁阿鼠上來:

吾婁阿鼠,一不經商,二不種田。。。。。如何如何。

寥寥數句話您就知道人物,理清關係了。西方戲劇得費大功夫解決的問題就這麼說破了。

又比如《竇娥冤》裡頭的賽盧醫,上來先告訴你自己是個庸醫,昏官濤吾告訴你自己是個貪官。這種自我告白在東方習劇的表現手法裡頭很常見,但是在西方的手法里就會很稀奇了。

接著人物報完名字,入戲,推動情節。京劇演戲沒有說是真的演的,都告訴您是假的,是虛假的。沒有豐富的道具,人物也不用什麼年代穿什麼衣服。京劇的表演是寫意的而並非寫實的。


在京劇進行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手法是非常奇特的,抽象化,也就是無實物表演。有一副對聯這麼說:三四步千里江山,五七人百萬雄兵。台上大將一聲令下:並發雲南去者。龍套舉著旗一喊:啊~~轉個圈,到雲南了。


傳統戲劇台上沒有說擺個門分出來院子里外的。拿手虛掩一下就是關門開門。現在有一個什麼青春版《牡丹亭》,還搭一個庭院,這都混了蛋了。現在新編的豫劇,許多地方用了西方戲劇表現手法,顯得不倫不類的。西方戲劇你要表現騎馬,只能是從跑上台,告訴觀眾我是騎馬來的。京劇不一樣,京劇拿一根馬鞭就是騎馬,還能表現怎麼騎馬,怎麼表現呢?我們知道,看老爺戲有一個人不能少,那就是關老爺身邊的馬童。通過幾個身段,揮動馬鞭,就能表現出來如何騎馬,十分神奇。


再一個京劇神奇的地方在哪裡呢?京劇的時間觀。《荊釵記》裡頭妻子想給丈夫搭衣服,丈夫睡著了,妻子想給丈夫搭衣服又很猶豫,拿著衣服唱了好幾段,在這裡妻子就齣戲面向觀眾進行內心獨白,雖然唱了十幾分鐘但戲劇里時間沒有過多少。這裡也說到了京劇的齣戲,入戲。


京劇是東方戲劇的精粹,現在西方戲劇在抽象化做出了探索,比如高行健的先鋒戲劇《車站》,一群人如在夢裡,一個人一句話敘述。通過眾人的共同演說來表現氣氛。我一看樂了,這京劇不是有嘛,報燈名,倆丑角數板直接把氣氛推上去。現在還有人在問京劇為什麼要存在,京劇是世界戲劇的一朵奇葩。為什麼要存在?現在世界戲劇都要向京劇取經了,且不說京劇的世界地位,我覺得一群角兒拼著苦功夫哄台下的觀眾開心,這就值得京劇再活躍五百年的。

~~~~~再割~~~~~~~

星際穿越都能改京劇,還怕飛機?naive!


一種審美觀吧。

老說京劇的特點是程式化表演。

程式化表演有什麼好處呢。

我總是在黑夏淳版雷雨里四鳳是別腿兒站著的。

當然那是探索的年代。

香港的電影也是從京戲和粵劇起的家。

隨著藝術的發展,不再直接借鑒了,但鏡頭的調度,台詞的表現,好多東西還是受影響。好比人物的亮相之類的。

中國的話劇電影都離不開京劇。

如果有一天沒有京劇做參照了,我們發現審美和過去斷了。

一個民族的傳統,並不是非要找出什麼三句兩句就說的清道的明現實意義來。

京劇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力在不斷的減弱,但這個過程中,我們總要取個均衡和連續。

來過,存在,就是最大的意義。


先上結論:當京劇死掉的那一天,京劇也就真正的活了下來。
當有一天,一個非常熱愛京劇的人看到一齣劇的時候,不斷地罵「這根本不是京劇」的時候,京劇應該就可以繼續的活下去了。
——————————觀點的分割線——————————————
其實這個問題背後隱藏的意思是,京劇怎麼就成了今天的樣子,京劇還能活多久。
對於每一個熱愛京劇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我有一個師兄,他是京劇的絕對愛好者,連畢業論文的選題都是京劇的傳播,對於京劇的種種掌故也是如數家珍,然而在他的熱愛的背後,我還是隱約覺得有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恐怕才是京劇在今天有這樣尷尬地位的原因。要說這些問題,不妨把中外戲劇發展的歷史對比一下看。
熟悉京劇歷史的人都知道,京劇是徽班進京的時候產生的,至今也不過兩百餘年的歷史。京劇並不是一個自己生長起來的劇種,而是當時的各種戲曲的雜糅。在此之後,京劇名角輩出,京劇的影響力也日益擴大。當初京劇進京的目的是為高宗皇帝,也就是乾隆祝壽。這既為京劇帶來了輝煌,也帶來了隱憂,所謂輝煌者自不必說,皇帝所愛定然是風靡全國,然而也正是因為給皇帝助壽,限制住了京劇的表現範圍。張宏傑在《飢餓的盛世》一書中描述過乾隆皇帝對於戲劇的痴迷,但也談到了乾隆皇帝對於戲劇的控制,尤其是對戲劇的表現題材和形式方面,乾隆不遺餘力的制定各種嚴苛的標準。乾隆年間的文字獄之盛無出其右,故而徽班進京雖然盛極一時,也形成了「京劇」這樣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然而其劇作之內容卻並無本質創新,很多京劇的篇目實際上還是傳統故事,甚至於就是從其它劇種改編過來的。京劇的優點自不必說,但京劇的缺點也同樣明顯,這才是京劇淪落到今天地步的根源:
第一,京劇更多的是形式演進而不是內容演進,京劇的很多篇目實際上是從地方劇種演化和移植過來的,還有很多取材於傳統的故事;
第二,京劇缺乏現實批判力,對於這一點不用跟我說《蘇三起解》表現了對於官場的腐敗,是對現實的強烈批判之類的。事實上,京劇一直沒有很好地反應他所處的歷史時代的作品——最直白的說,留存至今的京劇曲目,極少有反映清朝人生活的。要知道,就在京劇誕生和發展的同時,西方戲劇運動已經風起雲湧。在中國人還為所謂的同光十三絕留戀不已的時候,在北歐的易卜生已經寫出了震撼世界的《玩偶之家》,娜拉的怒吼讓歐洲的女權主義者開始覺醒,娜拉的命運也成為許多大文學家討論的核心;在譚鑫培一眾人被捧為腕兒的時候,契訶夫已經以《櫻桃園》、《三姐妹》、《萬尼亞》名重當世,一代大師蕭伯納也開始源源不斷的創造經典之作;在梅蘭芳紅頭半邊天的時候,尤金·奧尼爾已經為美國戲劇找到了前進的路徑,而布萊希特也開始嘗試著對西方戲劇做根本性的變革。而京劇呢?直到今天,所謂的京劇名家唱來唱去的也不過是《四郎探母》和《鍘美案》。
第三,京劇的程式化嚴重,當然這是建立在傳統的文化倫理觀念和審美觀之上的,在京劇中忠奸善惡分辨的是非常清晰的,這當然有利於高台教化,但同時也導致了對於人物複雜性的描繪不足。如果在封閉的文化環境中,這樣的審美還有生存的土壤,但在開放的文化環境中,這卻很難說服人,而且很難解釋很多歷史觀點。比如,如果真的是善惡到頭終有報,那為何三國逐鹿,勝出的是曹操?而在文化和觀念多元化的今天,單一的基於儒家文化的情節自然再難吸引觀眾。同時,像《雷雨》這樣的不朽巨著,也絕不是一個熟諳京劇的人可以寫得出來的。
第四,京劇創新能力不足。本質上講,京劇是一種藝術形式,如果京劇能夠在內容上不斷創新,增強現實表現力,京劇還是能有更好地發展的,然而很可惜,京劇缺乏自我創新的能力。元曲之所以能夠跟唐詩宋詞並列,成為一代之文學,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作家都在從事雜劇創作。今天我們談到元曲的時候,所謂的元曲名家,是那些創作者。然而,到了京劇上呢?想一想吧,所謂的京劇名家,無論是以前的同光十三絕還是近代的梅蘭芳、程硯秋,雖然不少人也創作了大量的劇作,但說到底還是以演員的身份名重當時。在京劇歷史上,極少有知名的劇作家,也很少有大作家專門從事京劇的創作(只說京劇,不談其他劇種)。因此,由於京劇創作者整體的水平限制,導致其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比如《捉放曹》中曹操唱「陳公台說此話真箇軟弱,小縣令怎能夠名標煙閣?」敢問,曹丞相什麼時候穿越了?
說到底,京劇成為今天這幅模樣的原因,就是京劇太傳統了,傳統到它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還是停留在鞭子之前的時代。有人說文革讓京劇畸形發展,我覺得恰恰相反,雖然我一直對文革以及文革期間的大多數藝術形式均無好感,但對文革期間的樣板戲京劇,我卻覺得是非常好的創新——從形式上而言。無論是交響樂的引入、節奏的改編、布景方式的革新、燈光的使用、劇情的創新,給京劇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可惜的是在後面這種創新很難見到了。
以前曾經寫過基本有關民國教育的書,在找資料的過程中讓我印象頗深的一個場景是近代戲劇在中國的普及歷程。當年張伯苓在日本考察教育的時候,接觸到了西方的話劇,覺得這個非常好,認為此種形式的教育意義比單純的課本說教要好得多。於是,張伯苓開始學習話劇知識並且將話劇帶回了南開中學,讓學生們自己編演話劇,並且邀請校外的學者、作家以及市民前來觀看。而當年學生們自己創作的第一個話劇,講的是一個留學歸國的青年人懷著報國的志向在面對腐敗而落後的政府時,如何一步步的從開始的潔身自好慢慢地與身邊的黑暗同流合污。這種啪啪打臉的現實主義劇作是京劇敢於突破和嘗試的嗎?從南開引入話劇教育到抗戰期間,南開師生自己創作的劇目就達到了300多種,而南開優良的戲劇教育傳統更是直接培養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戲劇作家曹禺。
最讓京劇淪落成今天這副模樣的人,不是那些嫌棄京劇的人,反而是那些熱愛京劇的人。總有人說布萊希特借鑒了梅蘭芳以及京劇的表現形式,以此證明京劇的價值,然而這種思維跟「你們西方人的造紙技術跟軍事技術有什麼了不起的,造紙術跟火藥還不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沒有任何區別。火藥的確誕生在中國,但火藥到了歐洲之後卻開始完成自己的演化,從滑膛槍到線膛槍,從前裝填到後裝填,從分裝彈藥到後裝彈藥,從單發射擊到連發射擊、自動射擊,當數百年後中西軍隊再次相遇的時候,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死傷數十人,中國軍隊死亡數千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八里橋之戰,三萬精銳沖向聯軍陣營的精銳蒙古騎兵在幾輪射擊之後死傷大半,聯軍死亡5人。至於戲劇呢?布萊希特借鑒了梅蘭芳的京劇之後對於戲劇形式的創新和戲劇理念的改革引領了20世紀先鋒戲劇的潮流,自布萊希特之後西方戲劇興起的轟轟烈烈的先鋒戲劇運動以及在近百年的過程中誕生的無數璀璨的作品,而京劇呢?這一百年來又有多少經典之作呢?如果沒有了演員的精彩演繹,僅憑劇情和內容,又有多少作品敢跟《雷雨》一較高下呢?
從藝術的發展歷史而言,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誕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過程,但這種消亡是在其他藝術上的延續,而非是簡單的死亡,京劇也是一樣。看一看歐美戲劇的發展歷史就能明白,所有的創新從表面上看是對傳統的反叛,但本質上都是對傳統的繼承。但歷史最為有趣的一點是,越是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越是有人拿著「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牌匾把傳統藝術活活困死。這讓我想起了民國年間的好多悲劇:一個瀕死的病人,明明只要做個手術就可以活過來的,家屬卻執拗的認為只有中醫和中藥才是治病的,這個病人的病治不好是因為沒有遇到好醫生,開膛破肚太傷元氣,會讓病人死的更快。於是有無數這樣的病人,就活活地死在了愛他們的親人的善意之下。
我不希望京劇會是這個病人。
——————————————————————————————————————
前幾天,看《葉問3》,當張晉要跟葉問爭永春正宗的稱號的時候,我就知道張晉會輸在哪裡。無論是武術還是藝術,「正宗」的東西一定活不長久。詠春拳有今天的影響力,根本上說在於兩點:第一,葉問革新了詠春拳的招式以及教學理念,嘗試用簡單明了的力學知識闡述詠春拳的技擊原理,把千變萬化的詠春招式簡化為攤、膀、伏三式;二,葉問的弟子借鑒了空手道等的段位體系和收徒方式,讓詠春拳的傳播變得快捷。而這兩點,恰恰是「正宗」的詠春拳看不起的。
——————————————————————————————————————————
最後,用吃來舉個例子吧。我對於很多「正宗XX」的美食是有興趣的,但對於那些以「正宗」的名義鄙視其他做法的人卻毫無興趣。事實上,每個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真正的好廚師不是掌握「正宗」做法的廚師,而是能夠根據顧客口味的不同變化做法的廚師。一道魚香肉絲,魚香汁里需要糖、鹽、醋三味調料,走出了四川之後,也需要適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特點,到了南方多方糖,到了北方多放鹽、到了東邊多放辣椒和豆瓣,到了西邊就多放醋,這才能讓各地的人都說「好吃」的魚香肉絲。假如一位廚師死守著四川人的口味不放,堅持不做任何改變,還非要說這是吃的人吃不出魚香肉絲的美味,那我只想說:你窮死也活該。


總有些不聽京劇的人說京劇趕緊完蛋吧,根本沒人看,我就奇了怪了,你不聽還不許別人聽了嗎?


今天,這日子口兒,CCTV11空中劇院放了早先錄的上京的《紅梅閣》。


還有人愛他和需要他,在異國他鄉聽見三家店我會淚流滿面,聽見文昭關我會覺得明月今時同古時,聽見四郎探母我會看見狼狽的自己,在進退間為難不已。過年的時候我會想唱"狀元媒,願天下有情人終成姻眷,願邦家從此後國泰民安。我會喜歡鎖麟囊早悟蘭因休戀逝水。這是文化上的歸屬感,現在的流行音樂越來越國際化,當年在異國他鄉聽見中文歌的時候,那個感覺和你聽見戲是不一樣的,戲已經死了,可我需要他


京劇雖然不景氣了,但無論如何也沒到了沒有存在意義的地步。

紅樓夢在清朝是暢銷小說,現如今世人看得也不多,怎麼沒人討論它存在的意義?不過因為京劇並不是一本書,放在那兒知道它在就行,它要呼吸,要活著,要用一次次的票房證明自己的存在。好像看戲的人一少,它就沒了存在的意義。

聽得人少,懂得人少了,就懷疑京劇的意義~這不是做數學題碰見難題不會就要撕卷子告出題人一樣不講理嗎?

京劇有自己的生命力,有自己的運動軌跡,有自己的燦爛世界,興也有它,敗也有它。它萬千學問是幾百年打磨出來的,你說不要就不要,這跟文革拆孔廟又有什麼區別?

另外~傳統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京劇普及不到,是因為沒有小劇場。
假如它能放下身段借鑒郭德綱起家德雲社的經驗,也沒準可以叫響的。老郭說,讓相聲回歸劇場。那麼,讓京劇也走進劇場吧。
國粹這個名兒好聽,但是賣不出票。
我喜歡這個,我願意讓它好。


哈哈哈哈哈 什麼三大賢,什麼北京這座城市的貢獻,搞笑呢!
京劇沒有那麼多觀眾,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閣,就是因為這些鬼~~論調。
作為一名戲迷,京劇於我不過是個消遣——比起電視劇更有底蘊,更有文化,更有意思的消遣。一部戲多少人付出多少心血?一部電視劇認識比較多,但付出的心血真的有京戲多嗎?更不用提古樸的唱腔,繁雜的身段,跌宕的劇情…
好吧我承認主要是聽唱腔,不太在乎身段和劇情。
聽到這裡你還要問京劇存在的意義嗎?

對不起,看到這個問題真的想笑,還有點想哭。不光是不明真相的群眾,一個個尚還年輕的演員就已經自詡為文化傳承者,給自己端個椅子坐下來,對不喜歡京劇的群眾一臉的鄙夷。

什麼嘛!


第一,京劇是個特別好的「玩藝兒」,好聽好看好玩。
第二,京劇是一門偉大的藝術,是中國上百種傳統劇種的代表。
第三,京劇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精粹。
先佔個坑,回頭細說


在廚房做飯的時候一邊洗菜一邊唱小曲會讓我覺得回到了上個世紀,弄堂窄巷,紅磚白瓦,油頭旗袍,別有一番趣味。


你老公睡前在枕邊給你唱小曲,而不是唱情歌的時候也很有閑情雅緻,覺得生活又閃亮了一點。

這麼有意思的藝術,要是五十年之後沒有了,也很叫人難過。


我聽著挺開心的,唱著也挺樂呵


其實京劇是吃虧的。別的藝術形式都能從你京劇里拿東西,相聲學個唱腔,話劇加個場景,雜技扮身行頭,都行。唱搖滾的揉進戲曲唱腔,全場叫好;你京劇摻段流行歌,觀眾當場就罵街。為什麼,因為你是京劇啊。我喜不喜歡,他懂不懂,都沒關係,因為你是京劇啊。別人跟你借,行;你要變成別的,就不行。國寶不就該是這樣嘛。


最大的意義就是給不愛聽歌的人有了其他的選擇


藝術比科學和技術都更強調多樣性。任何一種體系完整、技能深奧、知識博大的藝術形式都應該傳承下去。京劇是其中很典型的一個。

不存在A比B好聽,B就沒意義了。這在科學喝技術上有時是成立的。藝術上好聽是很主觀的。


美。
美到人心坎里去了。
其它越劇、崑曲同理。
就是美。


推薦閱讀:

京劇老唱腔和現在的唱腔有什麼區別,如何唱出古樸的味道?
有什麼像是《鎖五龍》里單雄信罵羅成那樣靈驗的詛咒?
為什麼京劇和歌劇下面的叫好方式截然不同?
如何評價京劇?其表現能力與其他戲曲相比怎樣?

TAG:京劇 | 意義 | 傳統文化 | 時代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