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何「但願孩兒愚與魯」?

《洗兒》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孩兒愚與魯,
無憂無慮到公卿。
------------
此詩用詞淺顯,意思也可大致明了。對此詩的真正含義,目前常見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此詩,蘇軾真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愚、魯,不再象他一樣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一生坎坷,三起三落,多次被貶,一家永無安生之日;一是認為此詩抒發了自己的滿腔憤怒,借希望孩子無災無難,諷刺當時「愚與魯」的公卿們。不是真的想讓孩子們愚鈍。
除此兩種外,是否還有其他的觀點呢?


蘇邁、蘇迨、蘇過、蘇遁。

爽了,到了,錯了,走了。

蘇軾為自己兒子命名,就寫了自己一生的傳記。


蘇軾,號東坡居士,一生唯有一個信仰——佛教;有一位不離不棄的好友——佛印。上面有答主站在解讀柳永的角度、用中學語文的手法去解讀蘇軾,這我可是十分不認可的。

所以我想站在佛教的角度去解答一下。

————————————————

為自己不平?為仕途憤懣?為遭遇抑鬱?

抱歉,站在一個佛教徒的角度,去看這位千年前的老師兄,我舉雙手反對。

只有認為自己做對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才會為自己抱怨、抒發自己不平的心態。請問蘇軾認為自己之前做的都是對的?


蘇邁、蘇迨、蘇過、蘇遁。

蘇軾為自己兒子命名,就寫了自己的傳記。

而寫洗兒詩的之前十餘年時間,蘇軾都是在被貶謫中度過,蘇過就是在期間誕生的。

過——一個文豪給自己的兒子取一個「過」的名字。為什麼?

郭靖又為何給楊康的兒子取名叫過呢?一語雙關。

錯了就是錯了,蘇軾坦蕩蕩的告訴所有人——我兒子叫蘇過,我用自己的一生銘記。

一個有胸襟的人,從來不會文過飾非。

從這裡也能看出,蘇軾心靈非常單純,很少有油滑、事故的成分在。


或許古往今來有無數文人為自己抒發過不平,但朝人抱怨的習慣,蘇東坡沒有。蘇軾的心與佛法相應,他是個「不執著」的人,即,不會浪費時間在這些沒用的地方;不執著,才能豁達處事。

所以,他即便被貶到海南島,也詼諧的向後人開玩笑: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惟有一幸,無瘴也。

蘇軾之所以能成為兩宋三百年首屈一指的大詞人,不是因為他的文筆——北宋才子如繁星,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范仲淹、王安石,你能說哪個差?

而為何只有蘇軾開了宋詞之先河?

為何想到豪放派會首先想到蘇軾?

蘇軾之所以被人銘記,正式是因為他的心胸,他對生活的幽默。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普希金還要等著快樂的日子到來,而蘇軾,是一個自己會給自己找樂子的人。
他在海南的時候,還培養了一個舉人,也是海南第一個中舉的人——姜唐佐。

東坡遇赦離瓊時,贈唐佐一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對他說:「異日登科,當為子成此篇」。不久,唐佐果然中舉,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只是此時蘇軾早已離世)
崇寧二年(1103),他在汝陽遇見蘇轍,時蘇東坡已去世。轍為胞兄給唐佐補足贈詩曰:「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我在高天流雲著的《如果這是宋史》中看到這個故事,為蘇轍流了眼淚,我想,題詩之後的那一夜,蘇轍應是無眠的。

當然,蘇軾也會鳴不平,可他表達不平的方式不是抱怨、泣訴,而是寫詩、詞自嘲而已。

一個合格的佛家弟子,遇到煩心事不會找外面的問題,而會找自己的問題。

因為你所遭遇的,都是因果,是自己感應而來——當年種因,今朝得果。又怨誰呢?

自嘲,伴隨了蘇軾的後半生。


蘇軾的人生只分為兩個階段——烏台詩案之前,和烏台詩案之後。

烏台詩案之前的蘇軾,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口無遮攔,和我們二十齣頭一樣,喜歡在微博亂評論,瞎憤青;

烏台之後的蘇軾,開始對曾經的輕狂反思,並在下放的時候過上了自耕自種的生活,與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接觸,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蘇軾真正的接地氣了,這時候,他才改名叫蘇東坡,真正成為一代大家。


然後再來看這首詩。

《洗兒》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願孩兒愚與魯,
無憂無慮到公卿。

本詩寫於元豐六年,蘇軾46歲,四年前發生了烏台詩案,寫詩時是被貶狀態。

一個喜歡自嘲的人,寫人、狀物的時候都是在表達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真的像字面意思表達的一樣。

獅子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獅子狗。

願意生兒不如己,那兒子必然不是親生的。

蘇軾當然不願意兒子不如自己,他最後一句話說:無災無難到公卿。要當公卿一樣的大官,要比你爹強。

重點是:無災無難。這並不是蘇軾對朝中大臣的諷刺,這是一個父親真誠的期望。

你們兒子剛出生,你在寫祝詞的時候還想著諷刺別人?

有病吧你。


值得一提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蘇轍後來果然做了宰相,如果蘇軾能像蘇轍一樣稍微低調些,在功名上的成就絕不低於乃弟,只是,會少了很多可愛。

「我被聰明誤一生」是蘇軾的真實心理反應。

而誤蘇軾的聰明,是小聰明。如果不考慮格律字數,這句話應該寫成:我被自己的小聰明耽誤了一輩子。

但願生兒愚與魯——字面上的意思並非蘇軾的真實想法——誰想生個傻兒子?蘇軾只是在自嘲自己,說了句反話而已。

如果蘇軾真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愚魯,那後文「到公卿」又如何解釋?

蘇軾是正牌的進士出身,而且宋朝的科舉非常之嚴格,笨人能考上進士,然後到公卿?

這裡的愚魯,指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聰明。

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要穩重,不要像自己這樣浮誇,被自己小聰明耽誤咯。


上周,一位退休的伯父對我語重心長的說:一定要少說話,你看我,我就被自己話太多這毛病害了一輩子。

和蘇軾一樣,這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領悟。

但我相信,人生再來一次,他們也不願意改。


要說這個,可以從蘇軾、蘇轍兄弟的名字,以及蘇軾幾個兒子的名字看出一二。

蘇洵曾有《名二子說》一文,道盡了兒子姓名的由來: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文章大意是說: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等都有用處,但軾作為扶手的橫木,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儘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就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啊,我擔心的是你因不會裝飾自己的外表,而讓別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儘管這樣,遇到車翻、馬死的災難,禍患也從來波及不到車輪印。這車輪印,是善於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於災禍的。

蘇軾蘇轍的一生,的確就是印證了蘇洵的這篇文章。蘇軾才華橫溢,清揚脫跳,年輕時便聞名天下。後因其性格豪爽不羈,一生屢遭排擠,仕途不順,謫貶了大半個中國,最終還是客死他鄉。而蘇轍雖然是弟弟,但為人謹小慎微,老成持重。儘管不像兄長般才氣逼人,在仕途上卻更勝一籌。元祐年間,最終官至宰相,也可算位極人臣了。蘇轍晚年也曾遭受排擠,但他卻總能左右逢源,安保自身,最終歸隱田園,得到了善終。

縱觀這兩兄弟平生,蘇軾聲名在外,木秀於林,很容易遭人嫉恨,而他又天性純良,不懂得保護自己,不經意得罪了朝中新舊兩派,在宦海中沉浮一世,令人扼腕。蘇洵當初給他取名為「軾」,就是既擔心兒子泯然眾人,又怕他過於招搖。蘇軾的字是子瞻,也反映出老蘇希望他瞻前顧後。可惜蘇軾這「軾」太過耀眼奪目,老蘇擔心的吾懼汝之不外飾,還是成真了。反觀蘇轍,則與老爹的希望相吻合: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蘇轍處處謹遵父親教誨,逢凶化吉,命數比起兄長還是平順了太多。可見知子莫若父這句話實在是摻不得假。蘇洵在起名的時候,就已經看透了兩個兒子秉性,最終二子的結局也像他文章里所說的一樣,可謂一語成讖。

蘇軾一生漂流零落,真的就是因為他太過聰明了。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能說出自己因為聰明耽誤了一生,這麼裝b的話的,除了蘇軾這樣千年一遇的天才人物,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了。蘇軾共有過四個兒子:蘇邁、蘇迨、蘇過和蘇遁。除了蘇遁早夭,其餘三子都順利成人。儘管蘇軾沒有像老爹這樣,寫文章記錄下給兒子起名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揣摩猜測一下他的心理:邁迨過遁,都是走之旁,邁取意跨步遠行、迨意為達到,過取過去經過的意思,遁代表逃逸規避,這四個字都入仄韻,音鏗然,實在算不上福蔭子孫的好字。可見蘇軾也深知自己坎坷一生,就是因為太過招搖。所以給孩子取名,便沒有了遠大的理想目標,比起建功立業,光耀門楣,蘇軾更希望子孫低調內斂,用邁迨過遁之法,避開危險禍亂。


謝邀,我支持第一種觀點,但是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也抒發了蘇軾對自己人生的不解和不平。

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

我的知乎回答:如何理解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 謝邀,手機碼字,格式神馬的將就看吧!對文章理解有限,只能說說自己的理解,拋磚引玉。回答這…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4631378/answer/59504696

這個問題問的是一個叫范滂的人,一輩子剛直為官,最後被誅殺的故事,赴死前他告訴自己的兒子: 「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 「我這一生,從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卻落得了如此下場。我多希望你做個壞人,趨炎附勢,隨波逐流,自己開心就好,可是想想,壞事畢竟是不能做的。我又想讓你做個好人,多做些善事,可是想想我這一生,又擔心你重蹈覆轍,也落得我這樣的下場。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活的富足快樂、無風無浪,我卻又知道正義真理不可違背。我真的是左右為難啊!」

在上述那個問題中,我用極大的篇幅寫了蘇軾和這首詩中的孩子,因為我覺得他們兩者很有相似之處,現在直接引用原答案中關於蘇軾的部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講蘇軾。

蘇軾一輩子活的非常坎坷,幾經波折,想了解具體經歷的,可以看看我以前的一個回答。

我的知乎回答:蘇軾被神化了嗎?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蘇軾仍是「凡人」? 對於前面幾位的回答,作為一個蘇軾的粉絲,我是不太贊同的。蘇軾不完美,可他於哲學上的追尋,卻並不該是讓人…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130754/answer/49059153

蘇軾,絕頂聰明、驚才艷艷,可惜天妒英才,一生仕途坎坷,病痛纏身,晚年也無比凄涼。

他有四個兒子,如果你去百度的話,多半百度到的是三個,因為幼子是他晚年與王朝雲的兒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蘇軾的四個兒子,由大到小分別叫蘇邁,蘇迨,蘇過,蘇遁。前三個兒子都出生於烏台詩案發生前,蘇遁則出生於蘇軾歷經波折之後的晚年。

「遁」,取自《易經》中的遁卦。

「遯」,通「遁」,意為逃避,躲閃。

《易經》曰「 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意思就是說,遯卦,避讓為順,說明退避可以獲得順利。陽剛正位與陰柔相應,在恰當時機退讓避險。柔小則能順利成功,說明陰柔之氣逐漸萌動成長之勢,退避應順應時勢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硬氣了一生的人,老來得子,卻取名「遁」。

在蘇遁滿月洗三的時候,蘇軾做了一首詩,大概你們是聽過的: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遁,大概也是「蘇鈍」吧。

從蘇邁到蘇遁的轉變,就是蘇軾人生的投影。

誰不希望自己孩子聰明啊,但蘇軾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魯一些。蘇軾這一生,吃盡了聰明的苦,吃盡了剛直的苦,對於自己最小的孩子,只希望他能順勢隨波逐流一些,或者遠離政治漩渦,遁於世外,再或者乾脆愚笨一些,無憂無慮過完一生。

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孩子少吃些苦頭,一生順遂。


以上是之前那題的回答中關於蘇軾的部分。

從孩子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蘇軾是真的希望這個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樣,就算不至於愚魯,也該懂得變通些。

我一向推崇蘇軾豁達的人生觀,但是事實上,蘇軾也愁,也憤懣,也疑惑。

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大概他也會經常發出與范滂一樣的疑惑,自己的人生何至於斯?

大概是太聰明的緣故吧。

一方面,他確實不想讓小兒子重蹈覆轍,另一方面,自己的才能居然淪落到這個地步,而那些愚魯的人卻無災無難,他也是不平的。

但是我不認為這首詩就是為了譏諷那些公卿,蘇軾不是一個會用自己晚年才得到的兒子的洗三禮來嘲諷別人的人。用嘲諷詩來祝福自己的兒子,有幾個父親會這麼做?更何況這個小兒子真的寄託了蘇軾的很多祝願,可算做是他晚年的一束光。

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名遁小名乾兒頎然穎異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於金陵作二詩哭之

吾年四十九,羈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兒,眉角生已似。
未期觀所好,蹁躚逐書史。
搖頭卻梨栗,似識非分恥。
吾老常鮮歡,賴此一笑喜。
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
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耳。
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
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
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
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終日僵。
中年忝聞道,夢幻講已詳。
儲葯如丘山,臨病更求方。
仍將恩愛刃,割此衰老腸。
知迷欲自反,一慟送余傷。

我更願意相信,蘇軾懷著對自己人生坎坷的不解和不平,對自己的小兒子做出了他所能想到的最實在的祝福。

以上。


《洗兒詩》之兒,是蘇軾的小兒子蘇遁,生於黃州,時年蘇軾四十八歲,詩就是當時寫的。
蘇軾貶謫黃州,是因為烏台詩案,「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宋史·蘇軾傳》)。
這就是蘇軾寫這首詩的背景,是牢騷,但不矯情。
當然,也只是牢騷。蘇軾幾個兒子日後的人生,跟這首詩的期望倒是完全南轅北轍。《宋史·蘇軾傳》: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
蘇邁、蘇過,都有集子傳世,當代人編纂的《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也為二人專門立了辭條。不過他們的仕途都很平常,做了縣令、通判一類的地方官。早年因為父親的緣故,吃了不少苦頭。可謂既不愚亦不魯,多災多難,未至公卿。
而《洗兒詩》的當事人蘇遁,不到一周歲即夭折。
「吾年四十九,羈旅失幼子」,蘇軾《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名遁,小名乾兒,頎然穎異,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於金陵,作二詩哭之》。


「錢太多對孩子沒啥好處,每個孩子留上兩千萬美金,夠用就行了。」——知名不具。

人贏們得瑟一下,我等不必太當真。醒工磚。


慧極必傷 情深不壽。對事物太過偏執,失去後無法自制。執著的是故事,生活就是將就。


其實是罵人,要是誰寫一個:「我願兒孫愚且魯,無病無災到總理」 那誰都看得明白就是罵人嘛


「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
上層統治者施行嚴酷之極的韓非法家霸道,下面的聰明人只能寄希望於佛老哲學,與世無爭,一片虛無,難得糊塗,否則真沒辦法活下去。
蘇軾還能不懂這個道理?

秦暉先生關於周秦之變與秦漢政治哲學的論述,極為精闢地分析過這個道理。


和 醇親王奕繯的這番話差不多吧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兒孫禍也大。
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
財也少,產也少,後來子孫禍也少。
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財產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蘇軾說的愚和魯和一般人的愚魯是有區別的。

打這麼個比方吧,

比爾蓋茨說,錢太多也是麻煩事,希望自己的孩子錢夠花就好,不要為名利所累。但比爾蓋茨說的錢夠花可能是豪宅+遊艇+千萬美元存款。

蘇軾同理,蘇軾智商200,希望孩子愚魯一點,智商150就夠做高官了,剩下的50隻會添亂,而不是像微博陳赫粉絲的平均數一樣只有80不到的那種愚魯。

但是通過這首詩我們也大概能知道,蘇軾混不好不是因為太聰明,而是因為嘴太賤。黑的這麼明顯也就算了,還開地圖炮,真是no zuo no die的典範。

么么


「如果我能笨一些就好了。」——竹中半兵衛


望子成龍的父母,自己都不是龍。


支持第一種觀點。
蘇洵為他的兩個孩子蘇軾蘇轍取的名字就很精到。蘇軾的「軾」是指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蘇轍的「轍」是指車輪壓過的痕迹,都是車上看似用處不大的部位。所以蘇洵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才華太過外露招致禍端。
所以,蘇洵還是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們「愚且魯」的。然而蘇軾太過聰明,太過才華外露,為人單純而又沒有心機,所以他對父親的「厚望」,是沒能夠達成的。蘇轍性格就很沉穩,比蘇軾好太多。
這首《洗兒》作於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是為王朝雲生下的孩子——蘇遁所寫。希望蘇遁「愚且魯」「無憂無慮」,不要「被聰明誤一生」。而「遁」本就有「遁逃,逃離」之意,即「遠離政治漩渦中心,歸隱」之意。
蘇軾有這個小兒子之前,已經歷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等諸多起起伏伏,再加上1066年蘇洵去世。蘇軾自然希望他的小兒子不要重蹈他的覆轍,一生愚且魯,無病無災,無憂無慮,不要再像他一般再經歷那麼多宦海沉浮,這就是他身為一個父親最大的夙願了吧。
儘管次年蘇遁早夭。

以上。


自古道大智若愚,蘇軾一生坎坷,到了最後才發覺自己的聰明終究只是小聰明,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要麼是假愚的大智,要麼是真愚換來的平平安安,切不可成為一個看似聰明實則不成事,反而一生憤慨,甚至引來殺生之禍。


他願得不是「愚與魯」,而是「到公卿」


蘇軾一生,是反抗的一生,不是反抗於不同己見者,而是反抗有礙於民者。

蘇軾一生所願還是造福於民,但他做到了嗎?答案是有的,只是太少了。

治一鄉,福一鄉民,治一郡,福一郡民。

他終極願望是因為他的嘴,聰明而自作聰明所以未成現。

他只是寄希望於自己的孩子,並道出他當時所感所想而已。


蘇東坡:眼前苟且,也可活成詩與遠方

有一位北京的微信書友,在一次關於讀書的交流過程說到,在物質世界裡,他是一個特別不孤獨的人,有家有業,閑時呼朋引伴踢上一場球,或者約哥們兒喝上幾盅,吹吹牛聊聊天,一旦夜深人靜,就燈翻書,便會覺得滿世界只有他一人,靈魂遊盪於物質與精神之間。四十不惑,依然在物質與精神、牟利與自由之間感到困擾……

這讓我很快想起一個人。

最近重讀《蘇東坡傳》,蘇軾謫居黃州的那一章節,那一段消逝於歷史長河的慢時光,讓人感覺特別美,因為詩人,或者僅僅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對自由的盡情追求與享用,讓眼前苟且也由此成為當下的詩與遠方。

神宗元豐三年,蘇軾被貶謫至黃州。

那年他44歲。


從物質角度來看,現實的確苦逼,生活艱辛不已。

「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感覺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不過家眷還沒到,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秉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好心態,蘇東坡閉門看書,不事檣稼。

家眷一到,拖兒帶女,生活捉襟見肘,不得不開始謀生。東坡居士理財挺有一套:相當自律,規定每天花費錢數,在月初從積蓄里取出整月費用,分成三十份,掛在屋樑上,平時用畫叉挑下一份,然後把畫叉藏起來(以免手癢再取),用剩下的錢財作為社交。按照這種狀態,生活可以維持一年。

如此精打細算,是否算得上奇葩?可人家根本不為此覺得憋屈,反而因為前所未有的自由讓他感到快樂無比。

在世人眼裡的貶謫,在蘇東坡這裡成了對享樂的成全。

最合於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忱、悠閑、無恐懼的人。《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還這樣說:悠閑的生活,始終需要一個恬靜的內心、樂天曠達的觀念和盡情欣賞大自然的胸懷。

說的自然是蘇東坡這樣的人。

遠離紛爭,安於世界一隅,蘇東坡每天睡到自然醒,逢上雨天就賴賴床。向晚時分,在曲徑通幽的山麓信步而走,歸途正是黃昏。

這樣的日子,不要太美哦。

幸得黃州太守禮遇,蘇東坡和家人可居住於城中的臨皋亭。亭外是怎樣一番景緻呢?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又在札記里記載:「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

想像一下,推窗放眼,視野遼闊清爽,天藍雲白江青,的確讓人心中不禁生起遐思,又似乎沒什麼可思考,只管放空,只管發獃,只管遠遠凝視,直至物我兩忘。

一念清凈,染污自落;

表裡翛然,無所附麗。


這是蘇東坡到黃州之後,對之前在俗世官場中為人處世回顧反觀、靜坐自省生出的感悟。

在天堂,在人間,在地獄,在於一念。一念清凈,污染自落。一念通達,當下自由。

蘇東坡是一個特別能夠活在當下的古人。我們崇拜計劃,講求目標,除非到了無可奈何的境地,我們不允許自己走一步算一步。我們喜歡雞血滿滿雄糾糾氣昂昂時刻準備著戰鬥。

蘇東坡帶領妻兒仆幼,老本吃了一年,快要彈盡糧絕,他才開始歸園田居,正式過起了務農生活。也是從那時起,自稱「東坡居士」。

荒地十畝,躬耕其中。新蓋茅屋,取名雪堂。宴請賓客,論詩作畫。挖魚塘,築水壩,栽橘樹,託人從四川老家捎來菜籽種下,研究美食,燉肉剖魚,自創東坡肉,熬東坡湯……

鄉野日子就這麼興興轟轟勤勤勉勉地過了起來,並且,越來越活成他心目中的偶像陶淵明的風格,散淡,自得,閑雲野鶴。不過看起來,他要比陶淵明懂得苦中作樂,調劑生活。

左鄰右舍,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流,包括白天和丈夫河東獅吼、夜裡不知為何又「如豬嘶狗吼」的農婦,無不可成為他的朋友。

他一視同仁,談笑有鴻儒,往來有白丁。

與偶像相比之下,蘇東坡的婚姻生活要更幸福。同樣四十開外罷官歸隱的陶淵明,為五斗米不願折腰,在朋友幫助下,獲得數畝田地。為在這塊地里種植秫稻還是粳米,他和妻子在田頭吵個喋喋不休。蘇東坡和妻子王潤之好像要和諧得多,男人耕種女人養蠶。當他和三五朋友月夜遊玩回來,蘇夫人已經取出收藏已久的酒罈,擺上桌子,以配他們剛捕回的的鱸魚。

也是在這一時期,納朝云為妾。翌年生子。最可貴的,王朝雲懂他,懂得他的不合時宜。蘇東坡自是欣喜不已,為此賦詩一首,作為對愛子的殷切寄望: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耕種勞作之餘,蘇東坡也會進城去喝酒,酒至微醺,乘興而回,隨性躺倒在路邊草地上,直到太陽下山,夫人盼他回家吃飯。在好心的路人叫醒後,爬起身,哼著歌,回家去。

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這是蘇東坡寫信告誡朋友兒子的話語,與他散文《記承天詩夜遊》中的思想一脈相承。那是元豐六年,來黃州第四年秋天的一個夜裡,蘇東坡正打算解衣上床,窗外月色頓然讓他了無睡意,於是起身去 附近的承天寺尋朋友張懷民。兩個大男人做什麼呢?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快樂可以這般在瞬間發生,發生在當下,又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

世上也的確少閑人如此兩人。


Life becomes a lot more fun when you know that it is meaningless. Everyone is going to die, so anyone who enjoys their life has just had an extra treat. It is just a big bonus.
在知乎上看到的,我覺得裡面也有蘇軾當時的想法:生命是沒有意義的,多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不像自己一樣因為才情受到迫害,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度過一生啊……


關鍵還是無災無難到公卿吧~

如果沒有元佑年間蘇家兄弟雄厚的政治資本,魯且愚的孩子又何由五載無難到公卿呢?

若非前人聰明一世,那魯且愚的孩兒又得而到公卿呢?比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一位養子asdfghjkl


我發現凡是父輩經歷過的,他們都不願子代再經歷,看似嵇康瀟洒不羈,但看看他留給兒子的家信,只求一世安穩。蘇軾的一切貶謫正是源於他很高的才華。想必很多時候會承受更多的痛苦,還不如安安穩穩過一世。很喜歡蘇軾,大概就是喜歡很透徹的人在面對痛苦時,一蓑煙雨任平生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童貫?他的軍事能力如何?為什麼說他是奸臣?是不是因為他是宦官?被文人抹黑了?
有資料說宋朝GDP占當時世界的60%,鴉片戰爭時清朝GDP占當時40%,那時候就能計算GDP了?
你認為岳飛的真正死因是什麼?
辛棄疾在當時有沒有比較出名的高級粉絲?
如果當年外蒙古沒丟,是不是就不用糾結元朝了對吧?

TAG:宋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蘇軾 | 中國古代文化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