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普遍不催婚嗎?如果是,為什麼?

身邊朋友都是90後,一個個沒有男朋友的被催相親,有男朋友的被催婚,進度快的有了第一個孩子已經在被催第二個。
可是我的美國朋友都說他們國家沒有父母推薦的相親和催婚~

為什麼相親和催婚普遍發生在中國?
是不是國外的大齡剩女真的沒有催婚和相親的壓力呢?


畢竟他們催自己人的時候我們作為外國人當然不會知道.............


去年剛到法國,課堂上跟老師講我國剩女壓力大的段子。老師一聽來共鳴了,你們國家是不是也覺得過了一個特定年齡就最好嫁出去??(期待臉)我們法國家是28!!:)(我當時就蒙逼了,我這不是奔著你們自由的口號來的....誰料...)

沒幾天後的人力課上的德國老師給我們講女權發展史的時候,說德國70年代,也就是三四十年前,還存在法律規定女性出去工作必須爭得丈夫同意......可見中國女權發展根本不落後嘛:)

以上是一個大齡剩女面對十面埋伏的世界的由衷感慨。


德國的情況普遍比中國好,沒有那麼大的催婚逼婚壓力。
原因如下。

1、凡是我這一輩的父母,相當一部分人的生活重心幾乎全在子女身上。其中包括了小學開始的各種接送以及補習班陪同,或者結婚之後幫忙帶孩子之類的,而逼婚就處於這兩者中間的那段時光(上學和結婚生子)子女對於父母來說絕對佔據了大部分心思和精力。

那麼德國凡是要小孩的家庭(很多家庭丁克),一般很少之生一個的,基本都是兩三個。然後上大學之後(或者開始工作以後)基本就搬出去住了,相當一部分和父母不住在一個城市。只有過節才會回趟家聚一下,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基本很少操心,不過德國的孩子很多時候要自己打工賺零花錢。

所以家裡很多親戚們的日常不是帶孫子就是帶外孫(可能中間偶爾去跳一個廣場舞)這似乎就是他們的日常全部了。大環境的影響非常重要,比如我媽說,她們現在的朋友聚餐或者同學會絕大部分的聊天話題就是就是孩子。在哪兒上學,工作了沒,有沒有對象,結婚了沒。沒錯,這就是很多中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總是聽到一句話叫:別人家的孩子ˊ_&>ˋ。

而德國人普遍愛好相對廣泛了不少。之前住過的寄宿家庭媽媽已經退休了,兩個女兒一個30,一個28。大的還在念書,小的工作了,都在別的城市。周末女兒偶爾會回趟家,也沒見著住家媽媽成天催啥結婚的,因為女兒們根本不是她生活的重心。她一邊忙著學西班牙語,一邊又在學吉他,每天還要照顧我們一幫德語都講不溜的各國學生,有空還要去做物理鍛煉,還有要追的各種劇,簡直忙得不可開交。住家爸爸則喜歡釣魚,有空就跑到哪個湖坐上大半天,還有個自己組的小樂隊常常要訓練表演什麼的,生活也是豐富多彩。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和他們的孩子都在過自己的生活,幾乎沒有誰為誰去活。


2、我覺得中國人的時間觀念太強大了。都說德國人守時,我覺得比不過中國人。在天朝,讀書的年紀就該讀書,其他幹什麼都是扯。什麼時候該工作,什麼時候該找對象,什麼時候該結婚,什麼時候要小孩,什麼時候小孩該去上學,什麼時候小孩該工作,什麼時候小孩該找對象,什麼時候小孩該結婚然後要孫子都似乎嚴格地安排好了。如果不在干這個年齡階段該乾的事情,或者是過了這個年齡這個事兒還沒有干,都是被視為格格不入的,不正常的,不務正業的。而當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受到這個時間表影響後,這種時間表愈來愈被視為常態,從而去影響更多的人。


德國這邊沒人管你啊,每個人都過自己的日子,沒有這種什麼年紀就該幹嘛的說法。不想念書了,出去玩一年回來再念,工作覺得不好玩,重新回學校換個專業念。大學裡三十多歲的學生不在少數,人愛幹嘛幹嘛,別人見到了頂多也就覺得這是他的生活,誰也沒有一個不成文的時間刻度去測量另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只是都過著想過的生活罷了,或者追求著想過的生活。
三十歲對於他們很多人(這裡指上大學的)來說是剛開始工作(正式工作,打零工的大部分人十幾歲就開始了),生活才剛開始,正風華正茂。誰也不會覺得哎呀你都這麼大了,相反覺得還很年輕,心態和我們不太一樣。


3、天朝對於男女關係還是非常保守的,很多人大學畢業後都還沒有談過一次戀愛。對於愛情似乎沒有什麼追求,然後可能還受父母影響,覺得找個家庭條件差不多的,相貌還過得去的,性格還算合得來的就湊活著過下半輩子吧。

德國這邊大部分人都比較早熟,基本上初高中都開始上床了。(至少我從小到大旁邊還沒有高中畢業前就那啥的)然後他們可能更明白要找怎樣的人過餘生,找不到真正合適的就先不結婚唄,拖的周期比較長。


哪個國家其實不是根本原因所在,文化會有一定影響,但本質上是經濟權力、家庭話語權的問題。
如果你二三十歲,工作是父母找的,房子是父母買的,車子是父母送的。只要你還需要父母對你的資助,那麼你的話語權自然就低,父母逼你結婚生孩子,你就不要抱怨那麼多,用人手短,吃人嘴軟,父母的也一樣。

你們總說西方怎樣怎樣?且不說西方也有不少國家地區有逼婚傳統甚至過猶不及。你怎麼不說美國父母很少幫帶孫子孫女呢?你怎麼不說人家子女成年之後父母就幾乎不再有任何資助呢?

相比起來,中國父母有時候對子女做的太多了,忙裡忙外忙湊錢買房,忙湊錢結婚。最後吧,想抱個孫子逼個婚就成冥頑不化了。

如果你二三十歲,工作是自己的,不依賴父母的任何資助,不問父母要房要車要彩禮要嫁妝,而且每個月定期給父母生活費。你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或之一,完全獨立而不依賴。父母逼得了你?有底氣逼你?漸漸他們也就不會逼你。我小時候我爸對我很兇的,現在靠我養老,凶得起來嗎?我老家逼婚也是常見的,我有個姐姐,挺漂亮,年輕時要求高總找不到如意的,不願意輕易結婚,36歲才結,父母之前沒有逼過么?當然都逼過,就是沒什麼用,因為我那姐姐自己外出闖蕩,經濟也完全獨立,逼不了啊。總的來說,承擔多少責任,就有多少話語權,這在最親密的家庭關係中照樣如此。

大多數責怪父母高壓的二三十歲年輕人,其實都是翅膀不硬,沒有底氣,一定程度上還依賴父母資助。你一個成年人,父母還要在你身上下血本,甚至花掉一輩子積蓄。這個時候,他們對你的要求不正常嗎?他們想抱孫子了,你不得照顧一下老人家感情?莫非他們上輩子欠你的?你活的像個孩子,他們就永遠是家長,你活得像個成人,他們就是慈祥的老頭老太。

話不中聽,道理如此。


哪個國家的親戚朋友見到大齡男女都是媒婆臉的好不好?!好吧,我的信息並不全面,只說中、美好了。別說大齡了,在美國大學剛畢業時我沒男友,一跟美國朋友聚會就無止境地各種讓我找男朋友啊!你看XX好不好?我覺得XX喜歡你哦~ 我感覺你喜歡XX哦~~~ 高中的時候,一對我從小就認識的白人老夫婦也是一見我就滿臉雞婆狀,啊不,滿臉慈祥地問我有沒有男朋友啊~帶來給我們看看啊~~~ 也聽過美國夫婦討論自己的女兒一直感情不順利,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她找個靠譜的結婚布拉布拉。。。。。。。。。所以我一直覺得人類的基本關注點真是沒差多少,無外乎吃喝拉撒與繁殖,只不過。。。

1)在美國,對愛情的討論是從不停止的。美國人從幼兒園起就自認為情竇初開(總體來說簡直是不能更花痴啊!),而愛情在家庭、學校中也是從小就探索的話題,大多數小學生都寫過愛情觀點的作文,多少十歲出頭的小男友小女友都是見過雙方家長的。家長自然知道這多半是會散的,但他們依然要了解要引導,自己也是過來人,可以理解的嘛。所以他們是討論男女問題也好、催婚也好,都感覺比較自然,不像國內大多數家庭、學校都覺得高中談戀愛還算早戀,甚至會被懲罰被歧視,然而年齡一大忽然就從四面八方湧出一群人對於你的單身指指點點。其實美國大齡男女也一樣抱怨總被長輩嘮叨,但是在我們那種對於討論愛情還很羞澀的社會裡,先抑制再催促,中間又往往不帶有任何走心的愛情探討,一切就顯得很彆扭了,變成了父母徹頭徹尾地管制和外人的多管閑事,忽略的是當事人的感受和自主權。

2)個人界限劃得更清,催婚的度也不同。美國家庭里孩子沒那麼聽話,多數家長也早早放棄了能控制孩子的念頭,所以他們知道什麼事情只屬於自己的心愿,沒權也不可能真正改變什麼。我對一本小說("And the Mountains Echoed")里的一個細節記憶猶新。一個母親敘述多麼不喜歡女兒的男友後,對方問:所以你不贊成咯? 那母親說:「 我贊成與否在這件事里是無關的。孩子們不會按照家長的觀點來生活。 [大概是這麼說的]」 我覺得這種心態也能代表大部分美國父母的態度。他們懂得:我不喜歡兒女的配偶,那是我的想法。我希望女兒早點結婚,那時我的願望。可是到了中國,我不喜歡兒女的配偶,那是兒女和配偶的問題。我希望兒女早日結婚,那當然是因為兒女還沒結婚!我們的家長分不清與子女之間的界限,他們一催起婚來,那可是超人都無法阻擋的偉大任務。當然這跟另一個答案里說的經濟獨立也有相當大的關係。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美國是個人主義社會,而我們是集體主義。

(跑題一下,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從結果來看,為什麼在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愛以集體的名義替別人做主、忽視別人的自主意識,那麼這樣的集體到底包括了誰?這樣的集體是怎麼構成的?而為什麼在個人主義社會中,人們卻因了解個人界限而尊重他人的生活選擇與價值觀,反而更加包容真正的集體呢?)

3)與上一條直接相關的 - 其實我國的晚輩們也的確更在乎長輩的意見,而且有時和家長的觀點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同(重點在後半句)。哪的年輕人都習慣性做出對抗長輩、過自己生活的架勢。比如說,我有個朋友找了個家在農村的男友,其實蠻好的,已經在城市站穩腳,對她好上天,兩人感情也好。但是她父母不同意,因為對方在農村還有很大一家人。於是她給我寫了很多email討論這個問題。這種事你懂的,其實沒有標答,因人而異。她一開始的調調是苦惱於家里的干涉,聽上去好像家人是破壞她幸福的壞蛋。但是我一個個問題逼問下去發現所有她父母有可能考慮到的問題她也並沒有任何應對措施。比如當我問她如果他要供養他農村的一家人並且以後把他們接來城市,你都能理解和支持嗎? 誰知她並沒有答案,她說,也是啊,我當然不願意了。也就是說這的確是一個她沒有考慮清楚的問題。都是過來人,我當然懂得有感情了問題往往就複雜了,但是我們都特別願意把此類問題歸咎於別人:父母不同意。我讓她認識到真正讓她苦惱的不是父母的反對,而是她自己也無法真正接受自己喜歡上的人。

在西方國家,大家不論到了某個年齡結不結婚也都是談了一路戀愛過來的。而中國很多大齡未婚者都是連戀愛經驗都沒有的,談何選擇?談何自主?正因為對戀愛、感情的事很熟悉,了解自己的選擇,所以西方人也比較不會一被催婚就炸毛。而我在朋友圈不乏看到從未談過戀愛的國人抱怨父母又催婚,並貼修過180次的自拍加一句「我單身我驕傲」。那麼不蛋定還不如趕快找一個。。。 真正不結婚能活得很好的人是不會為單身驕傲的,就像他們也不會把婚姻當作任務和成敗標誌一樣。

畢竟真正生活中不是個個都像知乎男女神一樣集美貌、智慧、能力、金錢於一身,且真心對婚姻與否持從容態度的。我相信真正不介意、並有能力不結婚的大齡單身人士是比較能夠對父母/親友催婚淡然處之的。所以下次再遇到催婚,如果感到氣憤,先問問自己是生氣他們的冒犯還是更多為自己又一年沒有男/女朋友而鬱悶。你討厭的是七大姑八大姨在催婚,還是你心裡的聲音也在催婚?


前段時間就看的到這個題目,特意和周圍一圈的歐洲外國人聊了這個話題(好吧,其實我才是外國人),結論是,普遍來說他們真的沒有什麼催婚壓力。


來自挪威的一哥們兒說,他女朋友想要兩年後生個孩子,但是他們沒有結婚的打算。
而生孩子和結婚剝離開來,是歐洲國家普遍來說政策支持下事情。
而國內父母催婚的一個首要原因就是,想抱孫子。當生子和結婚沒有絕對關係了,催婚的壓力就小了。
當然,你會說沒有催婚壓力也有抱孫子的壓力嘛。那如果生孩子和結婚獨立開來,是不是省了生孩子前的結婚複雜的程序,婚後的磨合期,各種婆媳關係的矛盾風險?
當生孩子前的婚姻戀愛程序簡單了之後,是不是就釋放出了時間壓力?因為一般默認結婚後兩年生孩子,那沒了結婚的必要,是不是即使父母催,也可以緩兩年?

再說說丁克或者不婚或者同性戀的情況,同一棟樓一起住的一個妹子是個蕾絲,很漂亮,做得一手好飯,來自瑞典(或者瑞士?),然後我問另外一個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哥們兒,說,這個妹子會不會有社會壓力?
這個哥們兒說:我們的社會已經成熟到不會對別人的私生活亂評論了,每個人有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空間和自由。
我說:那父母的壓力呢?
答曰:父母認為孩子過得開心最重要吧?這不是共識么?

南邊國家會比較保守,我的西班牙室友妹子有個弟弟,今年在上大二,她說,他弟弟和他爹用一樣的名字,他爺爺也叫這個名字。她說,她父親是家裡唯一的男丁,所以當她媽媽生了她弟弟之後家裡人還是很開心的。這樣就有人繼承名字了。
我到她家裡做客,她爹負責做飯家務,她媽媽是高收入職業女性。我問她,你會不會有結婚生男孩的壓力?
她媽媽笑:我們希望瑪麗亞能好好繼續學業,最好拿個博士學位。自己的價值和享受生活很重要。
同組的希臘哥們兒說,七十年代的時候希臘有這種問題,女性25歲以後就不好找對象了。但是現在沒有這個問題了,唯一可能的問題大概是高齡產婦生孩子風險比較大,不過現在醫學發達,這種風險容易控制,也不算問題。
況且,現在希臘經濟這麼差,年輕人工作都不好找,根本沒心思結婚生子。

我的一個很好的德國同學,父母離婚了的。他說,他家裡各種叔叔阿姨姑姑什麼的、幾乎都離婚了的,即使人到中年。
單親家庭的孩子佔到一半,婚姻這種存在形式意義遠沒有以前大。年輕人不生孩子的更是很多。

雖然以上是個例,但是大體氛圍確實這邊結婚壓力小。所以,在歐洲來說,催婚壓力確實要比國內小很多。

原因是多樣的,包括但不止於:
1,個人主義價值觀更尊重個體生活方式的獨立選擇。社會整體氛圍如此,父母也是持有這種價值觀。

2,結婚與生子剝離,婚姻不再是為了要孩子的前提條件,於是解放了一票為了生孩子而結婚的人。

3,經濟發達,社會福利好(尤其是北歐國家),個人不需要成家來組團分工來提高生活水平和對抗各種風險。

4,經濟危機(如希臘),自顧不暇,哪顧得上結婚。

5,平權做得好,男女的催婚壓力都小很多。平等是自由的基礎嘛。


不同意某個答主說的「用人手短吃人嘴軟」理論。現在太多人一提起美國就說「經濟獨立」「父母不資助孩子」,其實根本原因是這些嗎?在美國也有車子房子都是家長給備好的,那些條件好的用的都是爸爸媽媽的錢啊,一家子有錢,還有什麼資助不資助的?反看中國不是也如此?條件很好的中國人,人家子女也是吃吃喝喝買買有用爸媽的。同樣的,美國也有爸爸媽媽給帶孩子的,而在中國,也有爸爸媽媽不帶孩子的。這種家長逼不逼婚、家長帶不帶孩子,不是經濟獨不獨立能解釋的問題。說白了,這和錢不錢的、欠不欠的,沒什麼關係。


所以之所以中國逼婚現象嚴重、美國似乎沒有太多逼婚文化存在,關鍵不在於「用人手短,吃人嘴軟」,而在於,美國的很多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這些老一輩或者老幾輩了的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情做。而在中國,許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生活的中心就是孩子。孩子出了國,恨不得天天都得聯繫,每周都得視頻。這種現象是因為在中國,更為普及的思想是,家庭是中心與重心。所以孩子是家長的重心,孩子的孩子也是家長的重心。我甚至聽過有孩子的家長,因為怕「自己先走了的話孩子會需要自己」,所以不旅遊,不坐飛機,請問這不就是為了孩子活著?太多中國家庭的家長,其實都是以孩子、以家庭為中心。「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離婚了」「要不是為了你我和你爸早就退休玩兒去了」等等這種話,聽著熟悉嗎?為了家長的身份所以鎖住自己的人生,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東西,這早就是普遍的思想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家長說「就算我錯了,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和我計較這些你懂事嗎」。


所以這就一部分的解釋了逼婚。另一部分是60、70的這一輩家長對於婚姻的觀念還是傳統的。「什麼年齡做什麼年齡的事」這話也熟悉吧?太多這一輩的婚姻,雖然不能說不是真愛,但是存在了太多的忍耐和無奈。許多時候有些問題忍都忍不了了,因為覺得婚姻是個大事,必須完整,還是忍下來了(這裡不是說感情里不應該有忍讓妥協磨合,但是有些這一輩家長婚姻里的那種忍真的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更多的是他們妥協於傳統思想里婚姻完整的重要性和對孩子的考慮)。這兩部分加在一起,逼婚就可以理解了:家長圍繞著孩子的人生轉,然後覺得「到了這個年齡該做這個事了」,不做這個事,那怎麼行?他們對於婚姻這件事情的存在比自己的孩子婚姻的本質在乎的更多。

那為什麼美國好像逼婚現象並不是主流?所謂不是主流,就是如果你現在和一個美國人說「我家長逼我結婚,給我找對象」,大部分美國人會乍舌,覺得他們怎麼會這麼做?原因就是在中國,就像上面所說的,家長以孩子為重心,以家庭為重心,說白了就是他們給自己的最大的最重要的標籤,就是自己是一個爸爸/媽媽。變成了姥姥姥爺,那自己是一個姥姥/姥爺就是他們給自己的最大最重要的標籤,所以他們自然覺得要幫你帶孫子孫女——因為那是他這個標籤下的要做的事。而在美國,獨立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裡所謂獨立不是經濟獨立,而是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生活和人格,為自己而活,這麼一個獨立的概念。所以美國的大部分爸爸媽媽們,不把「家長」作為自己最主要的標籤。他們有自己的工作,生活。而在他們的生活里這些形形色色的身份導致「家長」這個身份並不是他們最主要的重心。所以孩子長大成人,那孩子就要過自己的生活,家長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事情要做(注意,家長過自己的生活不代表他們就一定不資助孩子,資助不資助的事和家庭條件、孩子用這個錢做什麼、家長覺得願不願意需不需要資助有關係,但是和雙方過自己的生活沒有關係)。所以孩子結不結婚,那不是家長首要的問題。自己的孩子要養孩子了,那也不是他們的責任。家長自己有那麼多想做的,真的沒工夫管那麼多,也不想管那麼多。再注意:這不代表家長不在乎自己的孩子娶/嫁什麼樣的人,只表示他們不會過分關注自己的孩子結沒結婚。總結起來就是,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我們都有與做孩子/做家長同樣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我關心你,你挂念我,你我偶爾和對方嘮叨兩嘴,但我是真的不會逼你接受我的建議。如果你要我幫你,我會幫你,但你不要的話,我不會逼你。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的大部分家長有自己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不圍繞孩子轉。

反觀中國,這種情況沒有嗎?事業心很強、很在意工作(或者其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的一些家長,自己忙自己的,孩子的事偶爾操心一下,但是和孩子的溝通基本是平等商量,或者孩子真的真的要不行了的時候拉一把。說實話,這樣的家長,一般也很少逼婚,也很少主動放下自己的生活幫孩子帶孩子。


所以逼不逼婚、帶不帶孩子,真的還是看家長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觀念。中國有逼婚的有不逼婚的,美國也是。之所以中國好像逼婚文化格外明顯,不過是因為最普及、最根深蒂固的理念所導致罷了。真的和錢那麼有關係嗎?


剛來美國的時候碰到過這麼一件事兒。認識幾個拉丁裔的同性戀阿姨,都是四十歲上下、和自己女朋友穩定很多年了、孩子(親生的)也不小了的那種,她們看我是單身,就特別想給我介紹個女朋友。問我喜歡什麼樣的,我說我喜歡美國女生,阿姨們就開始替我四處找;其實我挺喜歡拉丁裔妹子的,但其中一個阿姨她女兒和我一樣大(22歲),也是彎的,我想她要是問我「你覺得我女兒怎麼樣」那不就很尷尬了。。。

後來某一次聊天,我問她們,如果我不是到這邊來學習的,而是來工作定居的,你們是不是連結婚的事兒也替我張羅了?

幾個阿姨笑而不語。

我:瑟瑟發抖.jpg


丹麥為了讓自己國家人生孩子都要瘋了…然而因為你眼界窄以及高度近視根本看不見。


催婚哪個國家都催,國外父母也會提個建議表示擔憂啥的,但不會像中國這麼壓力巨大問題嚴重,達到題主身邊人被逼著結婚逼著生子或者快被逼瘋的程度

根本原因是國外的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控制能力遠遠低於國內父母,遠遠低於,本質上來說他們沒能力可以命令子女做成他們內心不願的事,而國內家長往往有巨大的能力

說白了還是和經濟問題導致的社會結構有關係。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在成年後會普遍的選擇搬離家獨自居住,看美劇電影我們都知道一個短句I live in my parents" house是帶有強烈貶義的,非常丟人的,這種社會結構下父母想強迫也有心無力鞭長莫及,但國內的子女則會習慣了繼續住家裡居住,在本城上班,在這種情況下不受父母管制強迫是不可能的

還有一點,中國的父母對成年子女的經濟援助可能是全世界空前的,尤其是婚前車房這些大件的援助。他們在經濟上佔據了主導,很自然會在你的生活決策上也佔據主導

經濟上接受幫助,生活選擇上自然不得不接受退讓,因為你無法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很好

一心尊重子女同時又不會提任何要求,不安排他們的人生,還能源源不斷提供各種經濟援助的爹媽不是沒有,但是這種聖人爹媽很少有,也不應該是父母的本份

還有互聯網時代對每個年齡段的中國人都有巨大影響,切實改變著中老年群體,現在的父母很難說對子女任勞任怨無條件的付出了,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處處子女優先。我個人接觸一圈下來,基本上已退休的父母對成年後仍然住家裡的子女本質上還是持反感態度的,我爹媽跟他們朋友基本都這樣,因為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需求,也要過性生活,也愛開派對嘮家常,更愛麻將比賽,退休在家沒事幹天天只想玩樂舒服度假,成年子女還住家裡的話他們往往就不得不承擔照顧他的事務,可能表面沒發作,內心其實是覺得多有不便的

我爹媽都是想著世界這麼大一定要去看看的,年輕時候沒錢承擔家庭重擔,終於孩子成人了,迫不及待想週遊世界,卻迎來了我姐畢業在家,於是我爹媽幾乎是壞著惡作劇般的心理不斷催她結婚讓她出門別回來,自己兩人好享受二人世界

所以你看,父母的內心也是挺,邪惡的

對抗的方法也很簡單,有經濟獨立自主能力,生活上自然不會再受控制,我爹媽現在也催我結婚,但我每次都微微一笑,他們也沒辦法再繼續說什麼,因為我常年不住家裡,經濟上完全分開,我身邊朋友也基本都在自由自在的生活,很少受到類似困擾

但是因為國內特殊的經濟現狀,想做到全民的經濟獨立其實是相當困難的,這沒辦法,只能在網路上無能為力的發發牢騷了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自由個p。不過討論這事兒得分年齡,分階層,分性別,分地方的。總共概括起來跟中國的現狀那是一樣一樣的。

在我觀察,最自由的莫過於,出生於性解放時期美國發達城市的白人男性(35歲到50歲),每月供房供車壓力大不想再供個女人了。每天趴體酒吧嗨的不得了,結婚沒有任何吸引力。但是年紀再往上就會考慮婚姻問題了,可能這時候父母陸續離世,帶來了對生命的不確定感。

最不自由的莫過於閉塞地區貧窮的女性。簡直會像商品一樣被父母交易出去。

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這幾個與中國大陸的文化近緣的國家和地區,那心智堅定剩女可是相當的多,結婚不肯要孩子的也有很大一部分。他們的特點是,家境不錯,學歷優秀,普遍有歐美教育背景,熱愛工作、自立,高效、勤勉。討厭被控制。怎樣,是不是跟咱們首都和魔都的單身貴族很像?

東亞的文化,對女性要求太高了,尤其對婚姻中的女性。現在有的選擇了,當然要強烈反抗一下了啦。但是我們作為模版羨慕的歐美髮達國家女性,很多都渴望進入婚姻呢,人家的婚姻保障很到位,倒是男性比較怕,離婚要分一半身家給贍養費給到哭,所以男性反而恐婚。這兩種現象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對人要求太高了,只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造成政策失靈。


父母為什麼催婚,要透過問題的現象看本質。
最符合家庭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方案就是父母催促你去執行的方案。家庭指的不僅僅是你和父母,還包括你的後代。

而中西婚姻法的差距和對女性伴侶的權益保障是造成中西婚姻觀不同的原因,其中大部分國家都有一些類似之處,簡而言之:
非婚伴侶和婚內伴侶(及子女)同樣享受法律保護。

其結果為:
1. 女性不用取得婚姻來保護自己及子女的權益,因此不急著結婚。
2. 男性的婚姻失敗會付出更大代價,因此從男方家庭或者本人來說,「不註冊結婚」顯然更適用利益最大化而風險最小化的考量。
畢竟,不註冊結婚也能享受家庭的社交待遇、社會福利、以及子嗣紅利。付出的家庭責任是同樣的,但是承擔的婚姻失敗的風險會更小。誰還要註冊結婚呢?

豆瓣上有篇文章,信息有些過期(因寫於好幾年前),但可在此引用一二,以窺中西方法律對女性權益保障的不同。

發達國家:

財產分配方面:

歐美:一部分是平分家產,一部分是根據具體情況裁定,大多在財產方面偏向女方以及有贍養費規定,男性出軌亦會付出很大代價。

日本:丈夫的工資大部分由公司直接匯給全職太太,丈夫只能花零花錢,如果離婚,財產平分,如果男性出軌或是家暴等,財產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歸女方。男方必須每月支付對妻子的贍養費和孩子的撫養費,老公的工資和退休金也要分前妻一半;

德國:德國法律規定,老公工資按比例打入全職太太帳戶,老公要為全職太太做家務付工資,離婚後,年收入高的一方必須把和收入低一方凈收入之差的3/7作為贍養費支付給對方,直到對方再婚。老公的工資和退休金都要分前妻一半。

孩子判給誰:通常只要母親沒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不管母親經濟狀況如何,基本都會判給母親。

房產居住權:通常由有孩子撫養權的人獲得房屋居住權(在英國,女方在離婚時至少可獲得50%的房產權;日本可無條件獲得70%的房產權;在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離婚訴訟中,判給妻子的房產權幾乎高達100%)

文中觀點也許偏激,請辯證滴看待。中外婚姻法差異和中國女性實際地位

國內婚姻法對女性權益的保護不再敘述了,大家都知道的。幾百塊錢的贍養費雖聊勝於無,但若男性拒絕支付,申請介入和強制執行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畢竟從大體上來說,本朝維權還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從本澳來說,法律承認兩種伴侶:註冊伴侶及事實婚姻。
本人身邊有過這樣的例子:
女,帶孩和男性同居(未註冊),之後一直沒有工作,7年之後,男出軌,遂分手。男要付出的代價:
支付女性7年之內的工資;7年期間的共同財產要至少和女性平分(如女方提出更高要求一般會被滿足);支付女方和孩子的贍養費;因男方收入高,分手後不再享受家庭為單位的交稅底數,因此每年還要多交幾萬刀的稅。
基本等於該男7年工作和積攢全白瞎,之後還得省吃儉用過日子。一下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如果是婚姻關係結束,一般會有律師介入,男方婚姻失敗付出的代價會更高,例女性以撫養孩子為由要求70%以上的不動產……

這種情況下,對女方及其家庭來說,結不結婚都無所謂。萬一伴侶關係結束,對雙方來說都省事,也省去名字改來改去的麻煩。對男方及其家庭來說,不結婚顯然對保護男方財產更有利(律師介入後賠償條件會更為苛刻), 當然沒有催婚的理由。


催婚是農業家族式社會的慣性,農業社會家族固定在土地上,需要通過血緣關係傳遞下去。催婚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有個伴侶,而是為了傳宗接代,如果孩子的伴侶不能生育或不能生子,逼離婚也不少見的。凡是傳統農業社會國家都催婚,比如印度。西方社會的本來農業傳統就不深厚,再加上兩百年資本主義發展對家族的瓦解,人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人資本的勞動力,而不是固定在家族土地上的人。
我想再過兩三代,尤其是養老的社會化完善以後,催婚在中國也會淡化。


別的國家不了解,美國的勞動人民階層,(精英階層念書時間比較長可能不嚴重)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家的Y頭別和自己一樣16就生娃了,反正我見過很多19就有孩子和21有3,4個孩子的。不是老墨,白人。所以你問他們催婚不,跟問個60年的大陸人,欸,你擔心膽固醇過高,糖尿病,高血脂不一樣,不打你就不錯了。


我一些國外的朋友,30歲了還像個小孩,活得很肆意瀟洒,有的到四十歲了去念個書,去超商之類的打打工,玩音樂的去街上賣個唱或者教教樂器,也不會過得很拮据。主要還是沒那麼多人,政府福利也好,國外活得特別慘的,在國內估計早死了。國內對一些其實不是很重要的東西,看得特別重,當然這是基於國情能理解,但就是特沒意思。我還是比較欣賞國外一些朋友的生活態度,雖然拿到國內來會被父母甚至同齡人批判一番並且和各種腦補最後認定你是個對社會和人民沒用的人,但是人家是在很快樂地活著。


社會福利比較好,老人不愁養老


沒人談歷史原因嗎?

在古代社會,個人不是權力的最基本單位,最基本單位是家庭或家族。個人必須無條件為了家族的利益而犧牲。對於延續家族來說婚姻是最重要的,而且個人是沒有權利管理自己的婚姻的。

就好比你做肝臟移植手術,不用考慮肝臟的意見一樣,雖然你是當事人,但是你決定不了什麼。

進入現代社會,強制集體主義(我說的不是集體主義,是強制加入不許退出的集體主義)是已經被拋棄的落後制度,個人取代了家族成為了權力的主體,一切的最終決定權到了個人手中。

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作為現在的很多家長,他們是封建家族意識的最後傳人,他們潛意識裡覺得兒女的婚姻不僅僅是本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也就是家族的事。

所以他們會催婚,會催孩子,但是同時他們也無條件的為子女照顧下一代,我家的親人就是這樣,自己花錢租房到兒子家附近,自己掏錢給兒子一家買這買那。閨女結婚了,今天寄幾萬,明天寄幾萬,60多的人跨越大半個中國到深圳照顧外孫子。

所以,思想意識不同,大家要理解。父母一方面催婚,一方面也對子女無條件的犧牲自己。說實在的,互聯網上都是子女的天下,父母是沒有話語權的,所以我們應該站在父母角度想一下,如果你不想被干涉,那麼就要在父母面前多盡義務,少要好處,不要覺得父母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我這話不是對所有人說的,個人自己對號入座即可)


我覺得只要畢業後不跟家裡拿一分錢,家裡人都不好意思逼你。。。


方法不一樣而已
中國家長:誒,愁死人啦,娃兒那麼大還不結婚。
美國家長: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媽了個雞的這麼大還沒結婚啊,渣渣,我都七萬個嫂夫人挨個biu了。


不會,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個人價值如何體現全憑自己認定。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人們不會從他人身上找人生意義。個體的幸福是很私人的事,不依賴他人。


人在德國。我還沒遇到被催婚的德國人,德國土耳其裔有被催婚的。

我只遇到過自己想結婚但是遇不到合適人的德國姑娘,但是父母很淡定。

德國出生長大的土耳其姑娘20出頭兒就被催。結婚後生了個兒子離婚了。她說,結了離就不會被催婚了。

我覺得跟文化傳統很有關係。大多數德國人還是很尊重他人的人生選擇的,即使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社會氛圍很寬鬆,除了法律法規,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束縛人。當然子女自立的也比較早,20多歲還住父母家不是什麼加分項。

德國的土耳其人相對於德國人還是傳統的。衝破宗族的束縛還是要鬥爭一下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外國人早上起來才洗澡?
電影《長城》的國外評價如何?
孕期,如何照顧自己?
腐國異地戀愛進入瓶頸期,跟男朋友喪失話題感但是彼此仍然喜歡,怎麼克服?
在西方人眼裡亞洲的鬼比他們本土的鬼更可怕嗎?

TAG:文化差異 | 相親 | 國外 | 國外生活 | 催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