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和孩子的錢好賺」的說法有道理嗎?為什麼?

從消費心理來分析,這句話是否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客戶是理性的,那麼你只能賺取市場平均值利潤。然而女人和孩子是非理性的,所以可以賺取超額利潤。其實不只是女人和孩子,只要任何一個非理性的客戶,都可以賺取超額利潤。比如怕死的老年人,渴求升職加薪的年輕人,所以保健品其實就是氨基酸加糖水也能賣4990,各類輔導班就是拿些皮毛來忽悠也能轉到許多「奮鬥青年」的錢。


前妻月入5000,上周買了戴森的電吹風。
你感受一下。
你說要分析一下,我可分析不到她那腦袋裡在想啥。


@超弦粒子 有句話說的很對,對非理性客戶可以賺取超額利潤,女人在自身問題上和家庭在育兒問題上都屬於非理性群體。

控制了女人的思想,才能綁架男人的錢包,不信你看某貓和某東;

工業化社會裡,每個人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家庭幾乎都是傾盡全力去投資兒童的教育,不信你問問所在地輔導班或興趣班價格


謝邀 @劉柯

感覺被邀請到了一個回答後生兒子沒腚眼的問題。

上面許多人說得很好,打信息差,打非理性,可是沒有人交代出信息差出現的原因以及非理性出現的根本原因。其他答主一直在說從理性到非理性的過程,但是我想指出的是,有許多人根本就沒有在購物方面理性思考過。因為,只有對金錢和價值有足夠深刻的理解之後,才有可能理性購物。

究其原因還是大環境,是中國特色男權社會導致這種現象的存在。中國特色男權社會的特徵就是,男性儘管在社會家庭事務上有更大的話語權,卻也在家庭事務承擔著更大的責任,放到消費上,就是經濟責任。儘管我們國家女性工作已經很普遍了,但是極少有女性有拚命工作的經歷。社會中絕大多數需要「一生懸命」的工作都被男性佔據,使得男性賺錢的經歷要比女性辛苦得多,其對待金錢態度自然與女性和孩子不一樣。每當男性花錢時,剝削剩餘價值的資本家那滿臉的橫肉,半夜十二點都市的夜景,家裡柴米油鹽醬醋茶水電煤氣車奶家的賬單都會如閃回般在他面前輪流出現,宛如一桶刺骨的冰水混合物澆在腦袋上,使其瞬間清醒無比。面對一切要他錢的存在都會打出質疑三聯:你誰啊?你賣的這啥啊?你別是騙子吧?

因此,女性和孩子的錢確實是相對好騙的,他們一個對金錢沒有充分的認識,一個對金錢基本沒有概念,在遇到不合理的商品時,被沖昏的頭腦並不會像男性那樣有穩定的三盆涼水潑下來。

綜上所述,在中國,女性和孩子的錢好賺。

以上


準確的說是孩子的教育,女人的愛美,男人的好色,老人的健康。這些方面的錢好賺。


這句話,嚴格來說,至少不是本質的……每個人在面臨自身的一些「弱點」被把握的時候,他們的錢都很好賺……

我們需要生理基礎,需要安全,需要健康,需要交際,需要地位,需要獲得伴侶,需要維持伴侶關係,需要關愛下一代(這的確是一種需要)……這些需要,都會成為我們的弱點……

而好賺的錢,實際上不如說是,只要人們在其中一種「需要」上面開始玩命,以至於哪怕為了一絲細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可能性」(他自己也知道只要長了腦子就該認為這不可能,但是他確確實實主觀上給它安排了些許可能性),就開始投入資金和其他需要的滿足作為成本的時候……他們的錢就好賺了……

我必須指出,這種「好賺的錢」不是因為人們的「不理性」而賺到的,這裡的人,其實是十分理性的人(如果我們採用與經濟學相同的方式來討論理性的話)……他們非常準確地判斷出了,他們確確實實可以為更多地滿足哪怕一點他們的這種需要,而付出一切其他代價……這裡出了問題的是信念,而不是偏好(他們寄希望於他們明知不可能的事情的可能,或者寄希望於明知可能性很低的事情的發生)……但如果對於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來說,抓住眼前唯一的稻草,這又有什麼不對的呢?(我們假定一個「老天爺」在跟我們進行博弈,我們有兩種策略,採用這種方案,或者不採用這種方案,老天爺針對我們「採取這種方案」的策略,有兩種策略予以事後回應,讓我們方案成功,我們獲得一個正的收益,或者讓我們的方案失敗,我們的收益為0,而針對我們「不採取這種方案」的策略則只有唯一回應,讓我們的收益為0,我們發現,當不採用這種方案的收益恆為0時,只要「老天爺」在我們採用這種方案時,採用「讓我們的方案成功」的概率大於等於0,可以理解為顫抖手的存在,「採用這種方案」都是一個弱支配性策略,那麼我們就有理由採用這種方案)……

所以,賺「好賺的錢」的「所謂秘訣」不如說是——

  1. 找出對方的這些需要(在經濟學上,可以理解為找出商品空間的幾個商品)
  2. 找出其中某一種需要,對方已經沒有在這種需要上「滿足得更多一點」的餘地了(要點在於,讓對方相信除了你提供的這根稻草以外,沒有哪怕任何一種方式是有效的,而不一定要對方認定你這根稻草一定是有效的)(在經濟學上相當於讓對方相信「存在一個約束,使得對方在這種商品上的消費超過某一既定數值|X|的可能性為0」,耗費成本c1)
  3. 刺激對方,激活這種需要 (在多自我模型下假定每一個自我為一個格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數,使得某一種商品的指數為1而其他商品的指數為0,以成本c2提供某種環境,使得該人進行自我轉變,假定自我轉變的成本為a,c2&>a,該人效用函數此時對這種受約束的商品嚴格遞增)
  4. 提供一根稻草(不管多麼胡扯都可以,哪怕是一個正常人都能看得出來沒用的也可以)(提供某種方案,讓對方相信這種方案能打破這種約束,在這種商品的消費超過|X|的可能性大於等於0,儘管我不認可假設「信念與知識一致」,但在這裡我不挑戰這一假設,我們已經發現「等於0」是「大於等於0」的一種特殊形式了,因此這個假設並沒有被挑戰,這裡產生成本c3)
  5. 如果你還想做得更好,那麼提供一個「無論成功失敗都會發生作用的保底機制」(這個保底機制,有些時候,尤其是在保健品詐騙的情況下,會是一個龐氏騙局)(這個保底機制的成本是c4)

這個機制,可以說是不限性別不限種族不限年齡的有效(假定對方購買方案的價格為P,你提供方案的成本為C,當P&>c1+c2+c3+c4+C時,這一策略生效)……

如果說,在我們的社會中,女性和孩子的錢真的更好賺的話,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社會給女人們和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機會,相對於成年男性來說太少了,以至於他們能如此輕易地就被找出一種「已經沒有滿足得更多一點的餘地了」的需要呢(c1≈0)?……


也分人,男的敗起家來也許更厲害,比如這樣的

或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這種刻板印象究其原因,只是男性掌握社會話語權的情況下,女性和兒童缺乏反擊能力罷了。


應該這麼說吧,大家對值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8848 1w多。。。啥配置?比iphone叉都貴,你問我,我肯定覺得不值,但老闆覺得值,所以老闆的錢好賺?我覺得iphone叉都不值。但買iphone x的人的錢就好賺?也未必。

有些人月入幾千,買個包就是上萬,他覺得能提升他的身份。值。

不同層次產品只是滿足了大家對性價比不同的定義。你買東西覺得是為了實用的,人孩子哪懂這些個,只要能讓他快樂,就值。


謝邀,而且是我一個很喜歡的作者邀的我,開心!

大家都說了女人的錢為什麼好賺,那我就說說小孩子吧。

小孩子其實算是很特殊的一類消費群體,因為他們的開銷實際上追根溯源都會到家長身上,所以問題就是「家長給小孩子花的那筆錢好賺不好賺」。

一、小孩子需要獲得同伴的認同

往往小孩子想要買的東西是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在同齡人的社交活動中,擁有物品是一種獲得認同的方式,所以大人不想要小朋友落單、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擠,就會購買可負擔的相似的物品。

二、大人的補償心理

某些大人可能自己童年的時候經歷過父母沒有經濟能力去購買自己心儀的物品,這種童年時期存在的遺憾會某種程度上補償在小孩子身上,所以更容易去滿足小孩子想買的願望。

三、目前市場上兒童培訓需求大、價格貴

目前無論是早教還是幼兒培訓,套上一個國際或者什麼理念的idea都至少是上萬了,家長之所以買一方面是從眾,大家都上,我的孩子也要上的心理因素。一方面是在家長的價值觀里,這種貴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種市場,所以能夠為之花錢。

所以小孩的錢好賺還是源於父母對小孩的愛。

比心心~


有道理,女人大多有財權,購物比較感性,愛孩子的時候可以不在乎金錢。


不理性,大學時拿了8000獎學金,敗了5000在單反上。現在已經吃灰了


這要看從哪一方面說的,比如說從消費理念來講,女人和孩子的錢確實相對來講好賺一些。


現在圖書市場孩子和女人也是消費主力啊。在電子閱讀的衝擊下童書類和教材教輔類的紙質圖書出版依然做得風生水起好不好。成人嘛,剛畢業的年輕小夥子沒錢買書,中年男士沒時間買書,老年男士忙著養生、暴走、陪孫子買書,女士們可不又成主力了么。


記者:請問你幸福嗎?

男:幸福。

記者:請問你月薪多少?

男:2萬。

記者:你跟老婆兩人加一起月薪多少?

男:2千吧。


大部分女人消費是衝動的!首先她不管這東西是否真的適用,只要有打折.有活動即使這東西買回去根本不會用她都有購買的衝動!而且女人愛美_什麼化妝品了,漂亮衣服包包不買根本走不動。並且有一部分花的是老公掙的錢不心疼!女人不都在說: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嗎?
小孩就更加不用說了,現在的小孩那都是家裡的寶貝不光是父母,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誰不是都想把所有好東西都給孩子!別人有的一定要有!別人沒有的也要有!


人大多數做決定的時候是感性的時候,而女人的情緒更容易受到影響,所以容易靠感覺行事。
而孩子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延長滿足感,只能考慮到當時的情況,哪怕這個東西只能給他一時的快樂


幾十萬一年的留學生中國一年能送出去幾十萬,他們的錢不要太好賺。。


已刪


推薦閱讀:

中國文藝片該怎樣走好市場之路?
從不打廣告的老乾媽是怎麼火起來的?
一篇軟文成功的要素是什麼?

TAG:公司戰略 | 市場營銷 | 消費心理 | 財務 | 消費者行為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