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漫畫 有哪些? 尤其是好看的推理漫畫?畫風無所謂,情節精彩,類似金田一那樣的?
漫畫 推理
只想看推理和邏輯性的話
看看死亡筆記吧
葉慈已經說了大部分了,我說一個知道的人比較少的海貓鳴泣之時
咋一看是懸疑但實際上是真正的推理,有動畫化(質量一般,早期畫風不算很好,較原作血腥化過多)還有原作的AVG遊戲,我最喜歡的推理小說
Between Panels Vol.22
Batman: The Long Halloween
劇透預警:由於這部作品懸疑成分較重,故不建議在閱讀作品之前閱讀本文。
Prologue
弗蘭克·米勒[1]創作的《蝙蝠俠:元年》[2]雖然並沒有獲得《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3]那樣高的認可度,卻毋庸置疑與後者一同奠定了現代蝙蝠俠形象。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部作品在敘事上的突破:不再藉助於誇張的反派來營造戲劇衝突,而是將視角放到如戈登警探[4]與哥譚[5]黑幫的對抗層面,我們在其中看到了布魯斯·韋恩[6]成長為蝙蝠俠的過程,也見識到了一個更為真實的哥譚。
雖然《元年》的故事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尾,提到了小丑[7]準備在蓄水池投毒的犯罪計劃,但這不過是將作品與整個蝙蝠俠宇宙聯繫起來的一種手段,米勒本人並沒有為《元年》創作續作的計劃,因為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為蝙蝠俠創作一個現代版本的出道故事。可惜的是,在他之後,蝙蝠俠漫畫在系列連載中重回舊路,甚少人繼續其在《元年》中的探索,其筆下那個為黑幫所控的哥譚也成為了遙遠的過去。
9年之後,《蝙蝠俠:漫長的萬聖節》[8]終於繼承了《元年》的衣缽,讓讀者回到了那個由米勒所建立的為腐敗警察與橫行的黑幫所控制的哥譚,重新審視蝙蝠俠踏上打擊犯罪道路最初幾年的經歷。其實相比我們已經見怪不怪的蝙蝠俠與超級惡棍之間的鬥爭,這一看似拉低了威脅等級的做法反而給了作者更多的篇幅去描繪潛藏在蝙蝠俠宇宙中每一個角色更加貼近現實的版本,以及其身上為暴力所掩蓋的特質。
正如《元年》成為了克里斯托弗·諾蘭[9]執導的《蝙蝠俠:起源》[10]的靈感來源,《漫長的萬聖節》也對三部曲的第二部,同時也是被視為三部曲中水準最高的一部《蝙蝠俠:黑暗騎士》[11]的創作起了很大的影響。傑夫·勒布[12]的劇本與提姆·塞爾[13]的作畫共同完成了這部作品,對暴力的大肆渲染不再是這部作品的核心元素,取而代之的是對蝙蝠俠「世界上最偉大的偵探」這一名號的重新審視,而托馬克·韋德[14]建議之福,勒布對哈維·登特[15]與戈登、蝙蝠俠三人之間自友至敵的關係變化,以及登特本人在打擊犯罪過程中逐漸墮落為雙面人[16]的過程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描繪,而這一點本就是米勒在《元年》相對緊湊的敘事中未能展開的部分[17]。
Murder Mystery
《漫長的萬聖節》確實算得上是一部漫長的漫畫,作為一個非長期連載的限量系列[18],這十三冊漫畫從96年到97年整整連載了一年的時間。故事圍繞一系列發生在節日的兇殺案展開,兇手以一把.22口徑的手槍犯案,以一個嬰兒奶嘴當作消音器、並在殺人後將兇器以及符合節日主題的小物件留在兇案現場,並因此得名為「節日」[19]。對於大多數蝙蝠俠故事而言,對暴力行為的描繪總是會壓過對於偵探故事的敘述,讀者們能夠得到的幾乎總是無需費力去思考的簡單案件,《漫長的萬聖節》則不同,「真兇」直到故事的最後一冊才顯出本來面目,在剩餘的十二冊里則一直隱藏著身份。
有這個大大的懸念吊在讀者心頭,每一個倖存的角色就都成了潛在的兇手以及被害者,故事前幾冊中對卡邁·法爾科內[20]的介紹中,一定會加上一句「哥譚不可觸碰的的黑道頭目」[21],而蝙蝠俠隨後的一句獨白則點出了連環殺人案對整個城市的影響:「每個人都深陷危險之中」[22]。由於兇案受害者均為黑道成員,尋常意義上的正邪對抗開始脫離了道德層面非黑即白的絕對區隔,每一方的動機與行為都不得不被放到放大鏡下仔細推敲。
這也是這部漫畫的敘事之所以成功的根源所在,在真相併未水落石出之前,讀者自始至終都不得不持續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誰犯下兇案?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似乎又不得不先問另一個問題:誰又在這場連環殺人案中受益?而答案並不惟一。每一個新的受害者似乎都在指向新的方向:一開始你以為這是黑幫之間的暗殺火併,法爾科內的人遭受不測,當然是其死對頭薩爾瓦多·馬羅尼[23]受益,然而當法爾科內最為寵愛的兒子阿爾伯托[24]受刺後,這一推論毫無疑問遭到推翻;當你認為是登特為推翻黑幫統治而私自下手,畢竟黑幫的覆滅與他一直以來的心愿正相吻合,他又被馬羅尼潑了半臉硫酸成為了雙面人,而兇殺案則仍未停息;即使是「真兇」伏法後,看似一切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這位不受重視的兒子希望超越自己的父親成為哥譚新一代的犯罪之王,但在雙面人說出那句:「真正的節日殺手,有兩個」之後,真相也變得再度歸於混沌。
通過將受害者定位為黑幫成員,這場持續一年的連環謀殺案,不僅僅將哥譚黑幫組織之間的脈絡與關係凸顯了出來,也對戈登警監、地方檢察官登特以及義警蝙蝠俠這三人的關係進行了一次詰問。法爾科內在自己房間內最後一次與蝙蝠俠對峙時曾說道:「其實你早已知道真兇是誰,只因死的是黑幫,你便袖手旁觀」,更是點出了一個蝙蝠俠系列一直以來的核心議題,甚至得以引申出蝙蝠俠這個人物的存在爭議最大的一點:「在追求伸張正義這個結果的過程中,是否應當堅持程序正義?」
Bend the Rules
維繫戈登、登特、蝙蝠俠三人之間關係的,是將哥譚從黑幫掌控之下解放的共同願望,亦是三人在哥譚警局天台上達成的那個「彎曲規則、絕不破壞規則」[25]的口頭協議。但隨著謀殺案的受害者脫離法爾科內家族及其合作夥伴的範圍,開始向整個哥譚黑幫拓展,三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再穩定。登特家的爆炸案宣告了其與黑幫之間的關係開始從道德層面的衝突轉向私人恩怨,引起了韋恩對登特身份的懷疑,也為其向雙面人的轉變埋下了伏筆;韋恩為毒藤女[26]所控,授權哥譚銀行與法爾科內黑幫的企業進行洗錢交易,同樣直接導致了登特對韋恩身份的懷疑;而戈登則居於兩者之間,力圖彌合這越來越難以忽視的隔閡。
在這愈演愈烈的彼此懷疑中,善惡之間的界限漸漸模糊,曾在《元年》中並肩作戰的三人,從相互信任漸漸走向分崩離析。如果說蝙蝠俠打擊犯罪的初衷是完成其向父母許下的諾言[27],登特這個《漫長的萬聖節》中的核心人物則更代表著一種走入極端後最終崩潰的絕對正義,正如其妻子吉爾達[28]所言:「他曾是如此閃耀」,登特對於正義的執著追尋在漫長而艱辛的獨自作戰中,慢慢吞噬了這個哥譚的白衣騎士[29],但真正讓他墮落並成為雙面人的,也許並非吉爾達口中的「羅馬人案」[30],而是其對「程序正義」是否必要這一問題與蝙蝠俠截然相反的答案。
何謂「彎曲規則」?當這三個人在天台聚首到一起時,本身就已經是對規則的彎曲,因為蝙蝠俠這個既可以稱為「義警」亦可稱為「濫用私刑者」的人物,與哥譚警察機構的代表警監及檢察院機構的代表檢查官,存在天然的立場衝突。邁出這彎曲規則一步自然是延續自《元年》已經確立的三人之間的相互信任,但「彎曲規則」與「打破規則」之間,到底有著多遠的距離,三人中又應該由誰來划下兩者之間的分割線呢?
有趣的是,蝙蝠俠趁婚禮之機從法爾科內家中獲得的成員名單,既是三人合作的行動,又是造成其後三人分崩離析的肇因,畢竟能夠在黑幫家族內部進行這一系列暗殺,若非有詳細的內部信息,應是絕難完成的任務,在排除了兇手來自黑幫內部這一可能性後,最大的嫌疑自然便落在了經手過這份名單的三人身上。然而這終究只是一個引子,造成三人最終走向歧路的,仍然是這種逾越了正邪邊界的行為,在三者心頭留下的難以抹去的陰影。
Break the Rules
維繫蝙蝠俠這個角色存在價值的,不僅是在《漫長的萬聖節》中開篇結尾均提及的,其對於亡故父母許下的諾言,更在於其堅持不殺的行事原則。雖然這一點在本作中並未得到過多描繪[31],但正是這一點讓韋恩得以在長達一年的故事中得以保持自己的理智[32]。對於戈登而言,雖然經歷著與登特相似的高壓工作狀態,妻子芭芭拉[33]和兒子詹姆斯[34]的存在,終究撫平了謀殺案件對他的負面影響。然而對於登特,情況則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夜以繼日,難以與妻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而吉爾達的第一次生育又失敗了,這都對這個家庭的根基造成了無法忽視的傷害。
如果說《黑暗騎士》中雙面人的墮落還稍微有一些太過依賴於「失去愛人」所造成的傷痛[35],《漫長的萬聖節》則將視角放到了更加貼近生活的一個側面,你既可以將登特視為哥譚的白衣騎士,但他在某種意義上看,也正是哥譚普通市民的一個極致代表。每一個市民都要面對這為黑幫掌控的城市給生活帶來的威脅,登特也不例外,然而他與眾多市民最大的區別便在於其檢察官的身份導致他所面對的威脅要比普通人更加嚴重,這一點自然也在漫畫的開始幾冊便得到了描繪:他的房子被法爾科內指示的愛爾蘭黑幫炸了個底兒朝天。
登特的墮落是哥譚這座城市對居於其中的個體/家庭在心理/結構層面傷害的一個具象化的體現,這種傷害與大多數蝙蝠俠故事中那些存在於背景板上的哥譚相比,要遠為令人觸目驚心。《漫長的萬聖節》中雙面人的起源故事,與阿蘭·摩爾[36]在《蝙蝠俠:致命玩笑》[37]中描繪小丑起源故事的創作思路更為相近,都將目光聚焦到了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對人類心理層面的影響上。讓小丑變瘋的並不是ACE化工廠[38]那個盛滿了化工原料的存儲罐內,而是那一個接一個不給他任何喘息機會的生活悲劇。對於登特而言同樣如此,節日殺手引發的黑幫戰爭看似替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卻同時也在引誘著他一步步走向這個相對自己正常工作而言,更為高效、快捷的方式。
在第一次遇到韋恩時,他拒絕了後者的幫助,同時也說出了一句極為有意思的話:「你們這些富人回家睡覺去吧,剩下的爛攤子我們來收拾。」在哥譚的中產階層與富人階層之間的隔閡已被這幾個字道盡。如果說登特對韋恩的態度僅僅是一個誤會的話,哥譚銀行董事會除韋恩之外對為法爾科內洗錢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也足以向讀者展示這座城市富人階層的冷漠與自私。被夾在遠離日常生活的富人階層與切身可感的黑幫戰爭之間的登特,固然是因為自身強烈的正義感而執著於工作,但真正讓他信念崩塌,走向以暴制暴的,既不是他心中走向極端的道德感,亦非馬羅尼潑向他的那瓶酸性溶液,而是其生活中處處感到的孤立無援與絕望,以及被這個城市烙入骨髓的不信任。
他想要獨自拯救這座城市,這座城市卻想要吞噬他,如果是你,你又能堅持多久?
Family Matters
家庭是貫穿整個故事始終的一個重要關鍵詞,《漫長的萬聖節》以萬聖節始,以萬聖節終,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與各個家庭依託節日的活動連接到了一起。如果我們拋開節日不談,這個故事的結構其實是以婚禮這個構建家庭的儀式開篇,以無數個家庭的覆滅[39]為結的。在往常的蝙蝠俠作品中,整個哥譚是由政府機關、「地下」黑幫、超級惡棍、義警所組成,而在這部作品中,組成哥譚的不再是個體,亦非廣義上帶有特定身份標識的團體,而是家庭。
尋常意義上的個體恩怨與團體對抗在這部作品中不再佔據最為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之間的關係第一次被擺上了桌面:法爾科內與馬羅尼家族之間延續兩代的仇恨並非僅僅是權力的爭奪,還與法爾科內曾為馬羅尼之父射傷密切相關、法爾科內與韋恩家族之間的秘而不宣的關聯,建立在韋恩之父救了法爾科內之子的基礎上、戈登家庭與登特家庭之間那似乎相當親密的友誼,以及貓女與蝙蝠俠之間那亦敵亦友、欲說還休的戀情(雖然本作中並未標明,但兩人的關係恰恰是法爾科內家族與韋恩家族之間的最後一次交集)。這些隱藏在利益與理念衝突背後的家庭關係,給故事添上了另外一層真實感,每一個人的動作都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其行事邏輯、行為準則,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家庭階層以及過往關係的影響。[40]
如果我們再進行一次聚焦,將視角探入家庭這一單元之內,更多有趣的細節開始浮上眼前,阿爾伯托追尋超越其父的努力可以上溯至俄狄浦斯弒父的本能衝動;登特逐漸墮落的過程,難道不是與其家庭關係逐漸凋零的過程同步的嗎?而法爾科內之女與馬羅尼之間的戀情,更是從反方向展示了讀者心中的固有印象,也許並非全部真相。經由這一個個家庭之間的親疏與分和,每一個家庭內成員的悲歡離合,整個哥譚的面目開始以一種極為具像化的形式浮現在讀者面前。《漫長的萬聖節》中的蝙蝠俠也許相比米勒筆下的蝙蝠俠要遠為理念化甚至符號化,但勒布筆下的哥譚,卻比《元年》或是《黑暗騎士歸來》中的更加真實。這也是為何在試圖將蝙蝠俠改編為影視作品時,不論諾蘭的三部曲,還是DC出品的電視劇《哥譚》[41],都從《漫長的萬聖節》的家族設定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
Mob vs Supervillain
阿爾伯托既是這部作品的真兇,也是一個將《元年》的世界觀與蝙蝠俠系列世界觀進行融合的關鍵元素,他從黑幫頭目之子向名為「節日」的超級惡棍的轉變,應和著法爾科內僱傭謎語人[42]和毒藤女的行為,以及登特的墮落,共同展示了哥譚從一個為腐敗的警察與無法無天的黑幫掌控的罪惡城市,向一個充斥超級惡棍的大都市轉變的過程。
阿爾伯托的轉變,絕非僅僅是如故事開篇那樣因為受到父親的輕視與過度保護,而產生了逆反情緒,他同樣是一個法爾科內家族成員,與餘下眾人、乃至其父並無真正的區別,良好的教育並不能改變他曾經的生存環境留下的影響,而只會進一步改變催化他的內心變化。與其父力圖控制整個哥譚,以黑幫的形式運作家族事業不同,阿爾伯托追求的是徹底超越其父,因此僅僅成為他父親的替代品,並不能實現他的目標。他必須更進一步,以一種更加極端的方式在哥譚留下自己的印記。
他的選擇,是成為一個新的「超級惡棍」[43]。
超級惡棍這個概念出現之初,全然是為了給超級英雄們提供一個實力相稱的戰鬥對象,但對蝙蝠俠故事中的反派而言,凸顯超能力並不是一個太好的選擇,因為蝙蝠俠本身並不像超人一樣,是一個以想像力見長的角色,這個經歷了多次設定變更的角色,其核心特徵毫無疑問是年幼時目睹父母慘死一事,成年後選擇成為蝙蝠俠打擊犯罪,與這一經歷密不可分。蝙蝠俠故事中超級惡棍的設計也由此更多的對應了蝙蝠俠在心理層面曾經遭受過的創傷,《致命玩笑》中的小丑起源便是一個極為精彩的例子。
回到《漫長的萬聖節》,在捅死給自己進行治療的醫生、逃離醫院進入下水道後,剛剛成為雙面人的登特遭遇了所羅門·格蘭迪[44]這個獨居在哥譚之下的怪物。有趣的是,登特流利地念出了他口中的那首敘述生平的打油詩,平息了他的憤怒。在這一刻,讀者也終於意識到,他已經成為了格蘭迪的同類,一個所謂的「超級惡棍」。當一個人失去家庭的認同與支撐之後,還有什麼可以阻止其在這個包容了人類一切惡行的哥譚中邁向瘋狂呢?與阿爾伯托為了超越其父之惡、進而從本性之惡走上癲狂之惡相反,登特是為了超越人心之善、進而從體制之善邁上了癲狂之善。
而夾在兩者之間這個除了管家阿爾弗雷德[45]之外一無所有的蝙蝠俠,距離癲狂,又剩下幾步的距離呢?
《漫長的萬聖節》並非沒有傳統意義上超級惡棍的身影,小丑、瘋帽[46]、稻草人、謎語人、毒藤女、格蘭迪、貓女,可謂一應俱全。但不論是蝙蝠俠與小丑的對決、收捕瘋帽和稻草人、乃至貓女將韋恩從毒藤女的擺布下解放出來,都不過是為了輔助主線敘事的元素,敘事的核心始終在黑幫與蝙蝠俠、戈登、登特三人之間的鬥爭中展開,這些超級惡棍的存在為作品提供了足夠的高潮場面、避免了讀者為接連不斷的謀殺案拖沒了興緻,同時也與尋常黑幫的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拋開阿爾伯托與登特成為「超級惡棍」的個體轉變,哥譚本身也從為黑幫掌控轉向成為超級惡棍的聚集地,正如戈登對蝙蝠俠所說的:「自你出現後,這些超級惡棍也開始頻繁出沒。我並不是說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直接關聯,但你是怎麼看的?」
造就超級惡棍的並不是蝙蝠俠,是哥譚同時造就了這兩者。
Epilogue
提姆·塞爾畫筆之下的《漫長的萬聖節》跳出了《元年》的寫實風格,看看小丑那幾乎有他一隻胳膊長的門牙,就知道這已遠非米勒所勾勒的那個黑暗沉鬱的世界。這部作品雖然大多採用了偏冷的色調,卻充斥著誇張至極的畫面元素,大色塊與明暗對比的使用[47]、謀殺場面及推理場面的黑白雙色處理、以及相較其他角色,超級惡棍現身時所無一例外自帶的鮮艷色澤,都讓這部作品的圖像表現力大大提升。
對《教父》[48]的致敬是《漫長的萬聖節》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特點,開場對《教父》從畫面到台詞的還原,第一冊對《教父》中婚禮的還原,相似度甚至都有一點點過分。但毫無疑問,諸如五大家族等相似的設定,讓觀看過電影的讀者能夠更快融入這個不同尋常的蝙蝠俠故事。
在《漫長的萬聖節》後,勒布和塞爾兩人再次合作創作了續篇《蝙蝠俠:黑暗勝利》[49]與《貓女:在羅馬》[50],前者延續了本作的人物及世界觀,雖然仍舊講述了一個極為精彩的偵破系列謀殺案的故事,卻終究在主題上與本作稍顯雷同,不過對初代羅賓身世的重述,卻是續作的亮點之一。《貓女:在羅馬》則解開了這兩部作品中貓女身份之謎,並填補了《黑暗勝利》中的一部分殘缺時間線。遺憾的是,這兩部作品均未取得《漫長的萬聖節》這樣的成就。
我想,也許是因為有些偵探小說的套路,只能使用一次吧。
[1]: Frank Miller
[2]: Batman: Year One
[3]: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4]: James Gordon
[5]: Gotham
[6]: Bruce Wayne
[7]: The Joker
[8]: Batman: The Long Halloween
[9]: Christopher Nolan
[10]: Batman: Begins
[11]: Batman: The Dark Knight
[12]: Jeph Loeb
[13]: Tim Sale
[14]: Mark Waid
[15]: Harvey Dent
[16]: Two-Face
[17]: 《元年》中的登特只在少許場合露面,其與蝙蝠俠之間的關係也只有隱晦地提及,並未明確
[18]: Mini-series
[19]: Holiday
[20]: Carmine 「The Roman」 Falcone
[21]: Gotham』s untouchable crime lord
[22]: Everyone is touchable
[23]: Salvatore 「The Boss」 Maroni
[24]: Alberto
[25]: Bending rules, not break them
[26]: Poison Ivy
[27]: 這一點是《漫長的萬聖節》對蝙蝠俠起源故事重心的一次回訪
[28]: Gilda
[29]: White Knight
[30]: The Roman Case
[31]: 只在捉捕阿爾伯托時有所展示,盛怒的蝙蝠俠幾乎將其毆打致死,戈登的介入讓他最終得以避免鑄下大錯,這一點也成為引出續作《黑暗勝利》的關鍵線索之一
[32]: 當然,毒藤女的吻與稻草人的毒氣威力過強,受到影響乃至控制很難避免
[33]: Barbara Gordon
[34]: James,也即《元年》中那個被韋恩救下的嬰兒
[35]: 這一點當然更加適合電影相對時間較有限的展現形式
[36]: Alan Moore
[37]: Batman: The Killing Joke
[38]: ACE Chemical
[39]: 登特的家庭、法爾科內的家庭、馬羅尼的家庭
[40]: 這也是《黑暗騎士》這部作品中的雙面人變化最為欠缺的部分
[41]: Gotham
[42]: The Riddler
[43]: Supervillain
[44]: Solomon Grundy
[45]: Alfred Pennyworth
[46]: Mad Hatter
[47]: 注意登特的臉部明暗處理
[48]: The Godfather
[49]: Batman: Dark Victory
[50]: Catwoman: When In Rome
Between Panels Vol.22
http://weixin.qq.com/r/RENbQ_3EvrDBrakg9x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浦澤直樹的《二十世紀少年》,《Monster》,雖然算不上推理,裡面的情節設計都很出彩,懸疑設置扣人心弦,是不可多得好的懸疑作品,浦澤直樹的漫畫,大部分都帶有懸疑色彩,我提到兩本是公認的經典之作。
LS提到的《火鳳燎原》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而且能算是國漫,可惜的是從官渡之戰開始,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但由於起點太高,再下滑也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偵探學園Q》,和金田一一樣,佐藤文也畫的,少年包青天第一第二部抄的是金田一,第三部抄的就是這部作品,已完結,個人感覺勝過金田一
福本伸行的《賭博默示錄》《賭博破戒錄》《賭博墮天錄》《鬥牌傳說》雖然不是偵探小說,但是賭博系列腦力消耗程度已經不是偵探漫畫能匹敵得了
《欺詐遊戲》燒腦NO.1,精彩程度比賭博系列再翻一倍,改編的日劇至今是我心中的top1
在此僅推薦一位日本漫畫家的作品:加藤元浩 的《Q.E.D.證明終了》和《C.M.B.森羅博物館》二者是姊妹作,偶爾會有劇情交叉,不過大部分獨立成篇。前者偶爾涉及理工科知識,後者大部分偏向歷史民俗文化背景。
兩部的推理都十分精彩。作者注重邏輯演算的嚴密性,偶爾抖抖冷知識,不會抖得太離譜。除了敘述性詭計之外,也經常改變講故事的方式,看起來不會覺得:都是套路(笑。不像柯南和金田一動輒是殺人案,偶爾會有一些解決日常問題的篇目,例如《四角關係》講了小概率事件。甚至從大高考語文閱讀理解的角度來看,有淡淡的正能量,是「價值觀導向積極」的作品。例如《坡道》講了校園霸凌受害者的心路歷程;《夏日裡的時光機器》包含了對散佚四方的摯友的淡淡祝福。
作者並不拘泥於所謂的「是非黑白」。在故事《巡禮》中,當你揭開了當年的真相,就好像看到了人心無限的黑洞,不知道是否可以繼續探尋下去。而看似嚴謹科學的故事裡,偶爾還會有幽靈、穿越元素客串,好像作者在說,人類認知不及之處,我也保留意見。
這兩部稍顯冷門的作品,作者連載至今二十年,背後肯定有一票忠實讀者。說是日本頂尖推理漫畫也不為過。順帶一提,買漫畫時,出了台北沒幾個人知道這是誰的作品,但台北隨便一家漫畫小書店都有備貨。跟老闆一說,他投來心照不宣的眼神,這種感覺是在網上看在線不會有的,哈哈。
註:由於雜誌社事務變動,《Q.E.D.證明終了》於2015年4月20號更名為《Q.E.D.iff.-證明終了-》在《少年Magazine R》繼續連載,港台譯《神通小偵探》目前版權狀況不明,東立還未繼續出版更名後的單行本。《神探佛斯特》韓國漫畫,不僅畫風很好,另外劇情也超贊。
邏輯重重+反轉,神作等級:
追逐時間,姜草畫的
魔偶馬戲團,
月光條咧,
浦澤直樹的《蝙蝠比利》 他其他作品已經有同學推薦啦 我就想補充這個billybat 浦澤直樹真的是國內比較少人知道的大神級人物 他的畫風完美融合了寫實和漫畫 而且情節層層深入 扣人心弦 真的很好看
靈異E接觸
富奸出品,質量保證。
名偵探柯南
人生時鐘——&<&<蜉蝣的一天&>&>書評
你有聽說過人生時鐘嗎?如果沒有,那讓我來告訴你。
我在一個廣播電台里無意間聽到一篇文章這樣計算人生時鐘:首先把人的一生設定為八十年,與一天24小時進行對照,24小時是1440分鐘,將此分成80年,每等份是18分鐘,一年相當於18分鐘,十年相當於三個小時。以此類推,20歲相當於早上6點,24歲相當於早上7點12分,29歲是上午8點42分,60歲是傍晚的6點??????
按照上面的計算,你正處於一天的幾點鐘呢?
我今年25歲,處在人生時鐘的7點30分。當我換算出這個結果時,我真的驚呆了。我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也是考慮到時間的問題,所以在做一些選擇時就會比較保守。可是7點30分,才是早上起床的時間啊,一天剛剛開始,還有很多機會,還有大把時間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還可以重新選擇,還能重新出發,還可以初生牛犢不怕虎,哈哈哈,一瞬間被這個數字打滿雞血,整個人都是鬥志昂揚的了呢。
這也讓我想到前幾天朋友寄來的禮物,一個繪本作品《蜉蝣的一天》。關於一隻蜉蝣對生命讚美的故事,它來自英國聰明豆圖書獎獲獎搭檔托尼??羅斯與珍妮?威利斯,由青豆童書館陳朝陽翻譯。蜉蝣朝生暮死,生命只有一天,但她享受了其中的每一個時刻,也不曾虛度每個瞬間。她觀察周圍的一切,也為自己的生命感到欣喜。她徜徉天際,沐浴著晨光,踏著宇宙的節拍,偏偏起舞。她優雅從容地過完了自己的一生,還許下了自己最後一個願望,那是關於她的孩子們的願望——小寶貝們,我只願你們的明天和我的昨天一樣完美。
托尼??羅斯用柔美的色調和筆觸,描繪出孩子眼裡的大千世間,平凡中多了點生機和趣味,珍妮?威利斯用詩一般的語言思考著生命的意義,享受著生命的饋贈,他們簡直是一對畫家和作家的夢幻組合。
當我打開這本書,我笑了。扉頁只有一句話,「這本書屬於:」,於是我含笑寫下自己的名字,特別開心,就像小時候在自己心愛的筆記本上籤上自己的名字的那種開心,久違了。我捧著屬於我的這本書,讀的津津有味,陶醉在每一頁所描繪的場景里,那些場景溫暖又熟悉,陶醉在彩色的童年中,童年的記憶總那麼清晰和明麗,還有那簡單的幾行小字,稚嫩又貼心。我一個成年人,看到這個繪本尚且如此歡喜,那孩子看到,該會是怎樣的雀躍啊。這個繪本適合3~6歲親子共讀,6~15歲獨立閱讀,15歲以上珍藏閱讀,一家老小都屬於適用群體呢。
這本書用最生動活潑的一個個小事例告訴我們時間還有很多,我們要盡情的用心發現和體驗這世界上所有有意思的事情,我們要體驗很多很多美好,才對得起很長很長的生命。
對於死亡這個概念,絕大多數人都有生物本能的恐懼,卻又對其有著發自內心的好奇,這兩種內心的矛盾促使、誘導、並吸引讀者產生「揭開死亡奧秘的衝動」
下面請欣賞…
《極樂湯沉睡案》結局一
下面請欣賞
結局2??
請注意!
在得知人死了的時候
答案就在那張圖裡
強烈推薦《欺詐遊戲》,感覺可以超越金田一和柯南了。再推薦一個逃出伊甸園,前面大半都不錯,可惜爛尾了。另外如果不嫌又臭又長,可以看《自殺島》
監禁偵探
櫻子小姐腳下有屍體,哥特蘿莉事件簿
韓國漫畫《鄰居》,看過很久之後印象還是很深刻,十分精彩
必須《死亡筆記》
哥特蘿莉偵探簿
欺詐遊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