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等哲學思想與人性本身如何看待?
老子莊子道德經我不甚理解。有強調無為,豁達,辯證等等深厚的人生哲學。那種超脫的感覺我是敬仰的。
但於我本身,在我現在的年紀。我年輕,我有活力,我願意去為一事物去奮鬥,去糾結,去難過或者激動。這種種飽滿的情緒更讓我感到真真正正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個時候該怎麼去理解這些聖哲的思想呢。需要去用它「洗滌心靈」嗎 = = 有時候覺得這也像是一種「迷信」。這有泯滅人性的嫌疑嗎?
人性本身,或者說我所理解的人性本身又有什麼問題嗎。
以前讀過一本經書,雖然是說成仙的,我覺得拿到這裡也蠻合適。
「縱不能行此天下希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天下希有之事,庶不至空過歲月,虛度一生矣。」人性本身是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喜簡而惡繁。凡是試圖給人套上什麼理法的,都是在給人套枷鎖。就像給馬套上馬具,使馬痛苦,而這只是為了適應奴役它的人的需要,馬死馬殘,都是伯樂的罪過啊。那麼制約著我們自在生活的東西是什麼呢,又是誰在提倡呢?道家就是要給人除去這種枷鎖,但是有些人戴的很舒服了,僅僅剛碰到它,他就大喊大叫,就罵要給他除去枷鎖的人,他已經認為這些套具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就像他的血液一般。人,究竟要愚蠢到什麼什麼地步才會到達止境呢?那個被廝打的渾身是傷的人一臉狼狽的坐在樹蔭下靜靜的想到。或許,我就不該去想給他們去除什麼枷鎖,哎,世人這麼多,一個一個的除要除到什麼時候呢?我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傷的太過嚴重了,沒有餘力再去做這些工作了。可是就這麼看著他們帶著枷鎖沉重的生活嗎?那我該怎麼辦呢?寫書?嗯,就寫書吧。留下解開枷鎖的方法,讓想要解開枷鎖的自己去探尋吧。
夕陽的餘暉中,老者騎牛的身影越來越遠…
茅屋的桌上有一本厚厚的竹簡,關尹懷著激動的心情緩緩打開,只見上面寫著「道可道非常道…」
關尹也走了,追著老者的足跡。
一批又一批不甘忍受枷鎖的人翻開了老子…
莊子心嘆一聲,把竹刀放下,走出門外。
散亂的竹簡中隱約露著三個字,逍遙遊。
劉彘做出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決定。
司馬談坐在桌前,枯乾的雙手費力的寫著他人生最後一部著作,「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書寫完的時候,司馬談再次哭了,哈哈哈哈…
噗,一口鮮血從他的嘴中噴出。
他倒在了桌子上,再也沒有起來。竹簡上沾著溫熱的鮮血。
風不住地擊打著木門,發出刺耳的響聲。
誰也不知道,司馬談,在這個晚上,在自己的笑聲中走了。
寒風依舊凜冽,司馬遷跪在太史公的墳前,痛哭流涕。
他發下重誓,一定要青史留名,為了懷裡的那個印上了父親心血的竹簡。
天空很快飄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似乎想要淹沒這墳頭的父子倆。
雪,不停的下。我沒看過《莊子》 研究過《老子》我並不覺得《老子》的內涵是超脫,而是尋求自己最本質的需要、追求。如果有興趣,我再補充我從《老子》中看出來的東西。
-----------------------------------------分割線-----------------------------------------
與題主自身價值觀不同的是大眾認為中清靜無為的地方。
所以我摘取了我關於這一部分的論證,因脫離了整體,可能會有些不好理解,不過由於我右手受傷,不好改,還請題主見諒。
這是按照王弼注版道德經的第十二章
第一句: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聾。
此句帛書版與王弼注版無異,但王弼注版改了其中的順序,筆者取帛書版,實際與文義無妨。此句譯作「多樣的色彩讓人眼睛盲目,在田間打獵馳騁讓人心躁動發狂,難得的貨物讓人的行動受了無端的妨礙,多種味道讓人口出差錯,多樣的聲音讓人耳聾。」此章中「五」乃虛指,是以筆者翻譯成「多樣」。「盲」、「心發狂」、「行妨」、「爽」、「聾」指「差錯」,綜上,此句可進一步簡略譯為「紛雜的世界和各種各樣的慾望會讓人忘記真正的目標」。
第二句: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
此句兩版仍無區別,譯作「所以在聖人的治理下,人們去做滿足肚子,而不是滿足眼睛的事情,所以捨棄眼睛,而取肚子。」此句中「腹」、「目」為代指,「腹」指「本身的溫飽」,「目」指「外部的慾望」,進一步譯作「所以聖人治理是為了滿足溫飽,而不是為了各種各樣的慾望。」
此章只有以上兩句,第一句直指要害,即「外在的慾望」對「內在真實的追求」是有妨害的,第二句講聖人之教化,而根據筆者的理解,老子中講到聖人教化時,多半更像是舉例,而非對聖人的教化,此處亦然,放在個人集權更加淡化的現今社會,就變成了讀者應該去做一個「為腹不為目」的人,也就是追求溫飽,而不追求慾望,那麼難道讀者應該去做一個只追求溫飽的人嗎?當然不是,老子的意思是指人應該在滿足了溫飽之後,就去追求摒除了「世間紛亂的慾望」之後,剩下能看到、聽到、心能感受到、能順利地去做的「真實的追求」。這些追求是什麼?等各位讀者摒棄了慾望後,相信都能看得到。這便是上一章中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但,無論是此章還是上章,老子一直堅持的就是「有之以為利」與「為腹」也即「溫飽」之必要性,同樣在如今的社會,「溫飽」不僅僅指溫飽,更應該是一種足夠安定的生活。
此章要義就是「腹有而目無」,與上章「有」、「無」正好相聯繫,所以筆者推測,從第十一章開始,老子便開始闡述新的論點——「有無」,此章是一個方面,至於其他方面,且看下章分解。----------------------------------------------------------------分割線-------------------------------------------------
對題主稍作說明:
老子所說清靜,無為不是為了無為而無為,是有目的的,無為是為了人能尋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所謂無為,甚至可以說是無為(第四聲),也就是不因為任何事(而只因為自己想做)而去做。換句話說,如果你現在追求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就合乎了老子的道。
我不去思考什麼是人性,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尋找並享受於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唯一的規則就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其實我們不能這樣隨意的去評價這些先賢的主張或說是用已知的普遍的信息去給他貼上標籤。老子並不是一個 無為 便可下結論的,只要細心點便會重新認識他們。
孔子教人做人,老子教人成仙。老子的學說為道德經,我在裡面印象最深的是宇宙觀和政治觀點。關於人性,只能說一個時代一個人性。天下的人都說這是好的那就是好的,這其實是最爛的。因為老百姓就是群氓。現在都認為房子最好,這個水泥殼子毀了多少人。
推薦閱讀:
※似是故人來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人性價值:各個年齡及行業的人都是這麼看待婚前性的?
※對金錢的渴望是人類的本能么?
※有的人生下來就死了或有病 有的人生下來就有個有錢的爹 這樣的差距能稱為人人平等?
※是什麼讓你選擇了愛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