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方?
謝邀,歷史上有兩個張方
第一:三國張方
張方,生卒年不詳,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生活於漢末至曹魏時期,是黑山軍首領張燕之子。張燕投靠曹操,封安國亭侯。張方後來繼承安國亭侯的爵位。
第二:西晉張方
張方,河間人,西晉河間王司馬顒派系的名將,以驍勇聞名於世。如果把「司馬顒」比喻成「董卓」,那麼「張方」就是他的「呂布。」八王之亂爆發後,為司馬顒前鋒,討伐齊王司馬冏。司馬冏戰敗後,受命與成都王司馬穎共討長沙王司馬乂。他的巔峰之戰,是曾率精兵七萬從函谷關入河南,在洛陽附近與司馬乂軍展開大規模決戰。攻克洛陽後,將司馬乂燒死。後縱兵大掠,挾持晉惠帝及司馬穎往長安,受封中領軍、錄尚書事,領京兆太守,走向人生巔峰。後來司馬越西進關中,司馬顒想和司馬越停戰,便聽信參軍畢垣之讒,將張方殺害。
《三國志11mod血色衣冠》里張方的五維
如果你要問的是我這個張方,我一個普通人實在沒什麼可評價的。但我要一句不回答也不好。來知乎這一年多,我也沒有什麼別的,大概三件事:第一個,回答一點關於歷史方面的提問。第二個:寫點關於文學方面的評論。第三個:抖個機靈,編個段子。主要就這三件事,要說還幹了點什麼,那就是一言不合就爆照。很慚愧,就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謝謝大家。
總結起來八個字:顏高人好學識淵博
以下原答案:
一個傻白甜!
讓主公邀請我還不邀請,生氣了╭(╯^╰)╮
你不邀請我會自己搜啊(??????) ?
希望能得到主公的贊
我都誇你了你為什麼不贊
點贊100爆主公女裝(??????) ?
在我一哭二鬧三上吊之下,主公終於贊我了!
這個贊太贊,我要粉他一百年!
大家別贊啦!我要被拉黑了
學識還算淵博
思考還算深刻
說話還算幽默
顏值還算帥哥
人品還算不錯
但是……我認識的小方……
說來你可能不信,張方是個傻白甜。
又傻又單純,跟個小孩似的。
...( _ _)ノ|
我說出了真相會不會被打死
(???-?)
沒圖沒真相。我放張圖好了。
因為本人拍照技術堪憂,所以……
因為實在被張方吐槽這張皂片,我就加上了字:
(? ?)?
結識主公最早是在人人網上,他先是化身劉備,後來又搞了個劉備公眾號
開始覺得這群人裝三國人物挺好玩的,後來主公不斷輸出文字,就被主公文采深深折服了。作為粉絲,還整理了一部分,跟大家分享一下
觀官渡之戰,袁紹善疑,曹操亦善疑。曹雖疑,荀彧決之而不疑。袁雖疑,沮授決之仍疑。曹能信所信,故許攸之來,不疑其詐。袁疑所不疑,故截曹軍缺糧之信,反疑其虛。誠詐之判,真偽之奪,兵家虛實之大不同,故三國可當孫子十三篇來讀。
八路諸侯不能殺董卓,而一貂蟬卻殺之。三英不能擒呂布,而一貂蟬卻擒之。世人多把貂蟬比西施,卻不知為西施易,做貂蟬難。西施只需哄吳王一人,貂蟬卻要間董呂二心。以春宵為戰場,以脂粉當甲胄,女將軍真可畏也。三國本敘龍爭虎鬥,此處又見鶯語燕聲,真如疾雷之餘,但見好月,此非三國不能出此妙語
連環計之妙,不在專殺董卓一人,而在離間董呂二心。呂布為籠中鳥,董卓為翁中鱉,此皆在王允之算中,也在貂蟬之算中。所謂西子真心歸范蠡,貂蟬假意對溫侯,蓋貂蟬心中只有一王允爾。白門樓後,莫問貂蟬身歸何處。曰:成功退者,神龍見首不見尾也。正如范大夫泛舟西湖之後,又誰知西子之蹤?
三國有二假,一為假張飛,二為假姜維。因張飛有假,故嚴顏被擒,真張飛得以安蜀境。因姜維有假,故馬遵被惑,真姜維故而棄魏邦。試以《西遊》擬之,觀真假張飛,好似孫行者遇者行孫,終是一體。觀真假姜維,好似美猴王遇六耳彌猴,原為二物。然則《三國》之幻,絲毫不減《西遊》雲。
殺許攸者非許褚,曹操也。護法正者非孔明,劉備也。許攸居寸功而自傲,故曹操假許褚之手以殺戳。法正得小仇則必報,故劉備借孔明之口以庇護。曹操資許攸之力以得益州,劉備資法正之力以得西川。法正自橫,未見死於關張之手。許攸自傲,乃見亡於許褚之刃。故知奸雄用人而終棄,君子用人則守恆也。
曹操之低谷,莫過於囚中牟,以待削首。劉備之低谷,莫過於寄荊州,以求安身。然操入牢獄而後遇陳宮,此霸業之始。備屯新野而後逢徐庶,此王道之初。陳宮棄操,恨恨而別。徐庶舍備,依依不捨。君子是以知劉備之厚而曹操之薄也。如二人終隨其主,又恐自此史書不見奉孝、孔明華麗之章爾。
人言魏得天時,吳佔地理,蜀取人和。三國將興,先有張角等三寇作亂以引之。亦如劉邦將為天子,先有陳勝、吳廣引之;劉秀將為天子,有赤眉、銅馬引之。以三寇引三國,是一次拋磚引玉。以張角兄弟引桃園兄弟,又是一次拋磚引玉。但不知黃巾同姓兄弟,視桃園異性兄弟為何哉?
吾觀瑜亮之嘆,無不感當時人才並生。亂世出英雄,但亂世不屬一英雄。天生一非常之才,必再生一非常之才以難之。雄者,如備遇曹。智者,如亮見懿。謀者,如維逢艾。禍者,又如岑昏見黃皓矣,此亦天敵亦為知己,人言大才並生是《孫子》兵遇強敵,棋逢對手。吾言是《詩經》知我心憂,為我何求。
高祖卧床見英布,是為搓其傲氣。曹操赤足迎許攸,是為悅其降心。一則善駕馭,一則善結納。光武焚書以安反側,曹操焚書以靖眾疑。一則有度量,一則有權謀。帝王有帝王的氣象,奸雄有奸雄的心事,真是好看。觀三國需與比較,方可悟其真味。
孔明乃《三國》第一妙人也。讀《三國》者,必貪看孔明之事。翻書即半,尚不見孔明出現,令人心癢難熬。初水鏡說出「伏龍」二字,偏不道其姓名,此一癢也。又徐庶回馬,道名而不見人,此二癢也。後玄德三往,而兩不見,此三癢也。此處如海上仙山,將近忽遠。絕妙之人,需此絕世妙文以副之。
玄德、孔明魚水之情也。魚欲求水,其情亦切。水欲待魚,其幻也真。玄德三顧時,見水鏡疑是孔明,見黃承顏又疑是孔明。如永夜望晝者,見燈光星光皆以為曙。旱日求雨者,聞風聲泉聲皆以為露。《西廂》曲云:待月西廂下,迎風半戶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愛慕之情如此,鶯鶯安得不嫁乎?
董卓跋扈,張飛於路中欲殺之。曹操奸詐,陳宮於店中欲殺之,豈不大快?然二人如半路身死,後卷異樣驚人文字,恐無人續爾。人為操卓幸,我為操卓恨,恨其不能一死成就忠義之名。如伯奢報官,曹操被殺,則漢末豈不又多一忠良哉。唐詩嘆「假使當年身便死,一身真偽有誰知」,固知天易,知人不易也。
觀玄德與徐庶離別一段,長亭分別,天涯斷腸,落日陽關,戚戚別情不減樊川《渭城》之曲,幾度使人潸然淚下。忽又薦起一卧龍先生,初聞涕淚,閑愁何在,歡喜欲狂,欣欣喜悅好似少陵《歸鄉》之篇,頓使玄德破涕為笑。一回之內,半幅之間,哀樂驟變,奇文奇事哉。乃知《三國》句句皆入詩境矣。
南華、于吉、左慈合稱「三地仙」。管公明、李益、華陀並號「三人神」。南華授天公,張角死於非命。于吉惑霸王,孫策暴於壯年。左慈戲魏武,曹操患於病痛。問:仙欲救人何禍人哉?然公明續壽於趙顏,李益畫諫於劉備,華陀療傷於雲長。故曰:人神終勝地仙矣。此《封神》呂尚得以封神之道也。
蔡瑁偽玄德之詩,劉表疑之。程昱假徐母之書,徐庶信之。豈庶之智反不如表哉?此情急於母子之故也。漸離以築擊秦皇,秦皇殺之,徐母以硯擊曹操,曹操畏之。是徐母之威跟烈於漸離。張良刺秦而逃於秦,徐母擊曹而待於曹,是徐母之膽更壯與於張良。徐母此義舉,觀烈女傳罕有,豪士傳亦罕有矣。
魯肅救濟周瑜,是友情而非市恩。周瑜舉薦魯肅,是薦賢而非酬惠。魯肅初見孫權數語,與孔明隆中所見略同。然世人知其敦厚而不知其慷慨,知其誠實而不知其英敏。管仲與魯肅皆相才也,然管仲不知鮑子,而魯肅卻深曉周瑜。管仲病前盡述他人之短,魯肅臨終全托吳下阿蒙。觀瑜肅之輩,知秣陵王氣猶存。
閑觀曹、劉二傳。一則詐病裝瘋,自幼便奸,一則指桑言貴,自幼便尊。一為宦官之後,一為漢胄之續。後人猶以魏為正統,蜀為入寇。何哉?曹操喜聞許劭「能臣奸雄」之語,喜得惡,喜的險,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劉備尊聽水鏡「伏龍鳳雛」之薦,尊的誠,尊的謙,只此一尊,便是君子之風。
檀溪之役,子龍以三百軍不能救玄德。長坂之戰,子龍以一人騎獨救阿斗。此天意也。關公保二夫人,歷過五關而無恙。趙雲保二夫人,止過長坂而不兩全。此亦天意也。或曰檀溪不關龍馬之力,當陽豈賴虎將之功?然關公盡事兄之節,子龍竭救主之忠。此皆人為也。玄德得天之佑,得人之助,霸業安有不成哉?
徐茂公起身於盜賊,甘寧亦起身於盜賊。茂公人稱「佳賊」,而甘寧人稱「錦帆賊」。然茂公屈附武后,而甘寧終事孫權。則茂公之佳非佳,甘寧之錦乃真錦也。今學茂公者,不學其決策瓦崗,反學其獻媚奉承。學甘寧者,不學其改邪歸正,反學其銅鈴錦帆。三人行必有我師。然善與不善者,今人終難斷矣。
陸遜之火三難於周郎。瑜受任方銳之時,遜受任屢拜之後;瑜有同心據敵的劉備,遜有趁隙窺我之曹丕;瑜有眾人助之,遜有眾人疑之。然陸遜之火也三易於周郎。瑜之火在逆風冬月,遜之火在順風夏天;瑜之火在水,遜之火在林;又操之船不自連鎖,備之營先自連屬。有此三難三易,故遜之功,與瑜等爾。
青梅煮酒,曹操視玄德為一龍,也自視為一龍。玄德得荊州,則一龍得水,一龍失水。然操之龍以郭嘉為水,備之龍以孔明為水,詩曰: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地之水為死,人之水為活。龍卧南陽,淺龍勿用。龍出茅廬,見龍在野。曹操失地失人,縱如鬼如魅,安能以一水敵二水,以一龍當二龍哉?
煮酒之日,孟德曾曰:天下英雄使君與操。赤壁之時,仲謀亦曰:非豫州莫與當曹操者。二人言語不謀而合,蓋天下唯英雄能識英雄哉。不待識於鼎足之時,而早識於窮困之日。奈何凡人肉眼,只識權貴,只辯一朝,誌異便相非,道同必相識。英雄不遇識者,正因天下更無英雄如此人者耳。
嚇走生司馬者,死諸葛也。警示活鍾會者,又死諸葛也。然武侯顯聖能諭魏將護蜀民。卻不能顯聖教後主助姜維。何也?曰:天之不可強也。關公能顯聖索命呂蒙,豈不能顯聖抵退陸遜?能顯聖解關興鐵車之圍,豈不能顯聖救先主猇亭之敗哉?此天命難違也!
人言劉備喜怒不形於色,非也。玄德性情之英雄,聞夫人失陷,只默而不語;見翼德自刎,便痛哭失聲,玄德之淚只為義流也。阿斗失而復得,棄之於地;徐庶得而復失,恨不能逢,玄德之情只為義動也。尚香離去,仍修盟好;關張逝世,立誓伐吳,玄德之怒只為義觸也。非英雄無淚,是不知英雄喜怒何時而彰矣。
赤壁賦詩,在曹操未敗之前,是賞心樂事。銅雀大宴,在曹操即敗之後,算解悶消愁。敗前一人持槊,以露奸雄本色。敗後群將竟射,以慰平生之憾。敗前語驕,雖慕王莽卻巧托周公。敗後語遜,雖喻文王但暗囑曹丕。心則奸雄,口則聖賢,瞞眾人又欲瞞君子,瞞一世直欲瞞萬世。真可謂之「阿瞞」矣!
觀三國恨兩書而不見。一為孟德之《新書》,二為華佗之《青囊》。孟德之書自焚,為保其顏面。華佗之書他焚,為戒其殺身。詩筆能做殺人刀,經傳可充免死牌,此神書之意大也。以書用醫者,當不懂醫術。以書用兵者,是不曉兵機。神醫之道,豈是筆墨能書;奸雄之略,無非口語相傳。若二書傳世,通者又幾人哉
單刀會之飲,雲長是飲他人之酒,助自己之威;瓦口隘之飲,翼德是飲自己之酒,搓他人之勢。雲長飲酒,藐吳輩以守漢土,飲的是膽是豪;翼德飲酒,欺魏將以拓蜀域,飲的是智是巧。酒壯英雄膽,醉引豪傑智。雲長待江山入瓮,翼德逞醉意行兵。世間飲酒者甚多,如二人者甚少,雲長是酒中聖?翼德是酒中仙乎?
吳國太夢懷紅日而生孫權,甘夫人夜吞北斗而降劉禪,此二人皆天象也。孫權承父命克成帝業,劉禪承父命率眾亡國,二人境遇大不同,何哉?禪依孔明以治蜀域,權賴周瑜而守吳邦,此智同也。禪無拓疆之志,權懷偏安之心,此志同也。禪寵宦官而敗國政,權殺功臣而亂朝綱,此弊同也。才智相同者,難逃成敗之論
曹操一生曾兆三夢,初見雙龍並掛,此西蜀興旺之兆。又夢紅輪飛升,此江東分鼎之兆。後夢三馬同槽,此江山易主之兆。玄德一生曾見三畫,初見孔明天下之畫,定三分之形。又見張松蜀域之畫,籌入川之計。後見李意掘墳之畫,預夷陵之敗。夢中知三分,畫里見興亡。曹操一生俱是夢中客,玄德一生當為畫中人。
三國有二母,一為徐庶之母,二為姜維之母。操之能不及徐庶,故作假書以情牽之。亮之智高於姜維,乃施真才以義理之。一者賴母子之情,一者重君臣之義,此操亮手段之別也。挾其子而囚其母,非奸雄不能為。敬其母而待其子,非智者不能全。徐庶降曹,一言不發。姜維歸漢,九進中原。忠孝本真性,亂世足可畏
觀戰國當看孫龐鬥智,觀三國則看瑜亮爭鋒。龐涓殺孫臏是因妒才,周瑜禍孔明則是愛才。妒其才恐奪己寵,故殺之。愛其才恨不為己用,故禍之。一者為己圖利,一者為國除患。二人手段,尊卑以見。龐涓博得小人之名,公瑾仍不失雅士之風。曰:鬼谷門下,難容一體。赤壁陣前,方顯二才。唯恨戰國少一魯肅爾。
赤壁之兵,驕兵也。夷陵之兵,憤兵也。勇兵必勝,哀兵亦必勝。魏武順得荊州,不勇反驕。先主痛失兩弟,不哀卻憤,豈不敗乎?觀《晉史》有八公山草木,觀《三國》有魚腹浦石塊。苻堅所懼非謝安之兵,陸遜所懼乃孔明之陣。庸者作戰,以筋骨築寨,血肉行兵。智者作戰,以天地結營,草石排陣,此兵家妙術也
君擇臣當量臣德才。劉備納法正,是用其才不用其德。曹操見禰衡,是用其德不用其才。一者圖利,一者貪名,此帝王謀略也。馬謖因德越其才,故玄德臨終憂之。司馬因才越其德,故孟德平生忌之,此帝王心術矣。臣擇君亦量君德才,劉備以德服人,曹操唯才是舉,此雙雄博弈之資也。故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
孫堅之舉,頗有忠義之氣,一得玉璽,而忽懷異心。善盜物者最善賭咒,善賭咒者最善盜物,觀孫堅故事,可為寒心。一玉璽耳,孫堅匿之,袁紹爭之,劉表截之,袁術偽之。孫堅因玉璽而身死,袁紹因玉璽而失義,劉表因玉璽而結怨,袁術因玉璽而國亡。唏噓!帝與不帝,在德在勢,而不在一璽耳。
三國義士,首推趙雲太史慈。趙雲初投公孫,然後歸玄德,非為不義乃為追義。太史慈初效劉繇,然後仕孫策,非為負恩而為感恩。孫策之信子義,不以新降而疑其詐;玄德之信子龍,不以臨難而疑其逃。一則初見睹義,一則逢危鑒忠。長坂坡若無糜芳之告,玄德識人則不奇。神庭嶺若無諸將之謗,伯符胸襟亦不顯。
漢高祖斬白蛇而起義,為漢之始篇。昭烈帝逝白帝而託孤,為漢之結章。興於白,衰於白,此劉氏一輪迴也。高祖發跡川中後爭天下,先主為博天下又霸川中。源於蜀,歸於蜀,此大漢一輪迴也。三國以劉氏為引,先曹丕篡劉氏,又司馬炎代曹氏,後劉裕滅司馬氏。由此觀之,又是一輪迴也。天道有常,謂之真理。
曹操孔明皆為丞相,皆攬大權,皆善謀略。然前者為篡,後者為忠,何也?前者為子孫計,後者為國家計。一則有私,一則無私。曹操臨終,政托曹丕,權付親貴。孔明臨終,政托蔣琬,權付姜維。辨曹操孔明忠奸者,觀丕睿與瞻尚,足矣告之。《前出師表》開導嗣君,《後出師表》力排眾議。兩篇讀罷,未涉一私字
觀曹操厚待關羽,皆嘆曹操之義,更嘆曹操之奸也。關羽初降,送待女,送珍餐,獨缺一房屋,使二嫂共處一室,欲辱其義而亂其禮。關羽離去,送金珠,送錦袍,獨吝一文憑,使六將血染五關,欲煞其威而毀其節。曹操厚待雲長,始終不渝。袁紹厚待玄德,忽慢忽禮。曹袁優劣逐見。曹操無愧其奸,亦無愧其雄也。
李陵陷匈奴,漢武疑其降,而滅其族。黃權投曹丕,先主不責其叛,而善待其親。先主能容己將,亦能容叛將。漢武能安邊境,卻不能安臣心。漢域雖廣,不及先主胸懷之大也。于禁降蜀,曹丕以壁畫辱之。黃權投魏,先主以恩遇待之。先主待黃權,勝於曹丕待于禁也。觀黃權故事,先主知人待士,三國無出其右者。
人才莫盛於三國,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曹操「以權術相馭」,
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故曹操得籠天下之才,卻不能籠天下之心。劉備能籠天下之心,卻不能居天下之利。孫氏兄弟能居天下之利,卻不能容天下之量。
先主聞雷失箸,曹操自此不疑玄德。後主樂不思蜀,司馬從此誠信劉禪。故曰:玄德善自保之計,劉禪懷偷生之法。其言謬矣。先主之懼為假,後主之愚則為真。先主若真懼,豈能成霸業而續漢統。後主若假愚,不至於用黃皓而疑姜維。劉禪任賢相可治國,信小人可喪邦。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所言既後主也。
曹操征徐州為父報仇,因兗州有失,故賣玄德信中人情。太史慈救北海為母報德,因管亥被除,以謝孔融舊日家恩。前者虎頭蛇尾,後者終以克報。嗚呼!天下豈有報父仇者而賣人情乎?世間卻有報母德者而不惜死也。欲報父仇,奈何顧家。為報母德,奮不顧身。二者高低立判。孟德乃假孝子,子義為真義士也。
三國之興,始於漢朝之衰,亦出於亂臣竊國與閹黨欺君。天下將分,先有孟德獻刀刺董卓。天下將合,又有孫皓唇語譏賈充。以奸雄刺亂賊,以昏君罵佞臣,此可謂亂臣之戒。三國之始,有十常侍亂政,三國之末又有岑昏、黃皓禍國,天下以小人為分,又以小人為合。此可謂閹黨之戒。《三國》可做帝王戒律之書也。
三國王佐之才,蜀之孔明、魏之荀彧也。孔明助劉備謀三分而續漢統,荀彧勸曹操奉天子以尊王室。寥寥數語,備當時事。然孔明能治蜀卻不能興漢,荀彧能保曹卻不能安劉。何也?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荀彧雖得其時,不得其主。詩曰:先帝崩殂主何在,魏王問鼎時不歸。終究卧龍星墜,荀令香消,哀哉惜哉。
劉備田畝之間識諸葛,臨終之際誡馬謖,識人洞察知漏,劉備當為第一。孫權訣眾疑而任周郎,排左見而舉陸遜。用人盡才不疑,孫權當為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攬皇綱而馭天下。馭人明略通機,曹操當為第一。然劉備能識才卻不能識局,孫權能用始卻不能用終,曹操能馭行卻不能馭心,天下逐成三分。
一個人,成功了叫力排眾議,失敗了叫獨斷專行,成功了叫察納雅言,失敗了叫輕信人言,成功了叫自信,失敗了叫自負,成功了叫忍辱負重,失敗了叫苟且偷生,成功了叫背水一戰,失敗了叫自斷後路,成功了叫胸有甲兵,失敗了叫紙上談兵,成功了,他的所有缺點都是優點,失敗了,他的優點都是缺點,如是而已
曹操戰袁紹能以寡勝眾,劉備敵曹操不能以少勝多。備不如操乎?為將之道在於用兵,為君之道在於馭將。太宗論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韓信用兵,一將之智也。劉邦馭將,萬乘之才也。操用兵能鞭撻宇內,備馭將能得人死力。一者兼韓白之策,一者懷高祖之風。豈能因先主拙於用兵,判其居魏武之下也
范增欲殺沛公而項羽不決,蔡瑁欲殺玄德而劉表不忍。項羽是重義,劉表是憫親。霸王猶顯英雄本色,八駿不失雅士之風。然項莊之劍在明,文聘之酒在暗。劉邦有樊噲闖帳,玄德無趙雲近身。襄陽會更險於鴻門哉!觀的盧遭遇,蒯越相馬、劉表忌馬、伊籍諫馬,種種波瀾不亞於茅廬三顧。得賢才不易,得神駒亦不易
昭烈指桑言貴是自幼便尊。魏武詐病欺叔是自幼便奸。議溫明是董卓無君,戲鳳儀是呂布無父。曹丕逼弟是同室操戈,劉備哭弟是異姓相憐。張飛失徐州是好酒誤事。呂布陷下坯是禁酒遭殃。曹操有病陳琳一罵便好,王郎無疾孔明一罵便亡。孫夫人好甲兵是女中丈夫,司馬懿受巾幗是男扮女裝。三國敘事真妙筆神文。
: 董卓曹操皆愛婦人。董卓寵貂蟬死於呂布之刃,曹操迷鄒氏卻逃於張綉之手。何也?一者失心腹相助,一者得猛將死力。可知興亡成敗,在用人而不在好色耳。吳王不用子胥,雖無西施也難避害。桓公能用管仲,縱好內也能制霸。東漢有絕色之皇后,光武亦可中興。蜀漢無傾國之美人,劉禪竟成俘虜。此千古風流論。
趙高御殿指鹿,以察群臣順逆。曹操許田射鹿,以應眾心從違。一者善察言,一者善觀色。王莽作恭謙之態禮於士,曹操留禪讓之事待其子。一者善偽裝,一者善忍耐。桓溫有「縱不流芳,亦要遺臭」之惡言,曹操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毒語。一者憂慮身後,一者警覺生前。觀古今奸雄心事,竟如出一轍爾。
劉邦哭義帝以彰項羽殘暴;劉備奉漢室以顯曹操奸偽。一者見機行事,一者借勢而起。劉邦拜韓信是以名利器之;劉備請孔明是以誠心感之。一者善結恩,一者善取信。故劉備有高祖之喻也。然項羽只仗匹夫之勇,曹操可籠王佐之才。孔明有蕭何之治而少張良之詭,關張有樊噲之勇而乏韓信之略。故劉備終難君天下。
袁紹愛子,劉表寵妻。愛其子而亂其政,寵其妻而分其權,二者可以修身齊家,終難鼎足制霸。袁紹不聽許攸之謀而攻曹操,反信逢紀之讒而殺田豐;劉表不應曹操之詔而討董卓,反奉袁紹之信而截孫堅。一則虛名自矜,大而無用;一則清高自愛,華而不實。雖位美三公,名高八俊,終成狂濤之碎石,瀚漠之流沙。
陳琳是因罵而生,禰衡是因罵而死。楊修吃酥是因才喪命,孔融讓梨是因德顯名。劉關張是因兄弟而重君臣,丕植彰是因君臣而輕兄弟。呂布戲貂蟬是上了老岳父的當,玄德娶香香是依了丈母娘的勢。曹操請玄德喝酒,是杯中真意驚惹了飲友;孔明請仲達聽琴,是曲中暗語嚇跑了雅客。讀《三國》至此嘗為之絕倒。
曹植思嫂是才子風流打破君臣之禮;關羽敬嫂是君子風範來酬兄弟之義。呂布戲貂蟬,因不認義父,後母也可做姘頭;趙雲拒樊氏,即認了嫂嫂,美色豈能廢人倫。劉備娶劉瑁之妻,遇見撮合良緣的法正,《左氏傳》也能當《鳳求凰》;曹操納張濟之妻,碰上登門找事的張綉,《三國志》險成了《金瓶梅》
張良人稱帝師,高祖以禮待之;陳平世謂小人,高祖以金誘之。張良諫寬策以安秦民,陳平施反間以弱項籍。劉邦皆用,而後有天下,善為君者能用陽謀亦能用陰謀。孔明人稱俊傑,先主以恩器之;法正世謂奸雄,先主以權護之;孔明開誠布公,法正睚眥必報。劉備皆用,方能開季漢,善為君者能用君子亦能用小人。
董承不能殺曹操,因家僕叛變;許貢終能殺孫策,因門客死忠。平原刺客不殺劉備,是被仁德感化;中牟縣令能放曹操,是被雄才折服。何進不殺張讓趙忠而被害,知惡黨不可留;王允不赦李傕郭汜而被殺,知遺孽不可逼。一者因遲生變,一者因急取禍。更觀伍孚刺董卓、吉平毒曹操,可知三國不乏荊軻、豫讓之輩。
關羽降曹時,明約三事。關羽棄曹時,掛印封金。來得明白,去得明白。呂布降董時,暗收賄金。呂布棄董時,心惑美人。來得糊塗,去得糊塗。呂布因其無父,所以無君。雲長能為人弟,所以能為人臣。呂、關皆騎一赤兔。呂布死時,此馬尚在。關羽亡時,馬不獨活。赤兔不為呂布死,而為關羽死,馬亦能擇主矣!
吳國太夢懷紅日而生孫權,甘夫人夜吞北斗而降劉禪,二人皆天象。孫權承兄命克成帝業,劉禪承父命率眾亡國,二人境遇大不同。劉禪依丞相以治蜀域,孫權賴都督而守吳境,此才同。劉禪無拓疆之志,孫權懷偏安之心,此志同。劉禪寵宦官而敗國政,孫權殺功臣而亂朝綱,此弊同。才智相同者,難逃成敗之論,北斗終難競紅日之輝也。
陳壽對曹操的死稱為「崩」,對孫權的死稱為的「薨」,而對劉備的死稱為「殂」,按照《周禮》的說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聖人死曰殂。如《帝堯》說:「堯殂落,百姓如喪考妣。」陳壽僅僅用了一個「殂」字,表示了劉備已經超出了天子的範疇,更是對劉備作為「內聖外王」形象的最大肯定。帝王者,一代之帝王也;聖賢者,百代之帝王也。千百年來對陳壽理解最為透徹的就是羅貫中,所以說,《三國演義》同《三國志》一樣不朽。
天下當亂,人才輩出。天生一非常之人,必再生一非常之人以難之。雄者,如曹操遇劉備。智者,如孔明逢仲達。謀者,亦如姜維見鄧艾。曹操宴玄德曰:天下英雄,使君與操。孔明吊周瑜曰:從此天下,更無知己。謀我是因忌我,忌我是因知我。詩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對敵一生,相知一世。
戰國有吳起殺妻求將,三國有劉安殺妻獻食。婦女不幸生於亂世,頭顱可充拜將印,臂肉也作野味餐,哀哉。曹操在伯奢家誤認為豬是人,玄德在劉安家誤認為人是狼。曹操未食豬肉反做了惡人,玄德飽餐一頓人肉反不失為好人。正是:好宴待賢侄,竟舍了全家性命;妻肉贈使君,反賺的百兩黃金。此段可做三國俚語
白帝城訴盡千古兄弟之義,五丈原訴盡千古臣子之忠。先主能興漢卻不能吞吳,是天道乏人力;武侯能治蜀卻不能並魏,是人事逆天心。陸遜可逼而不可輕,夷陵是梟雄遇宿敵;仲達可辱而不可欺,祁山是智者逢知己。先主懷王霸之略而少王霸之機;武侯有王佐之才卻無王佐之壽。讀《三國》至此,常為之一嘆。
劉備田畝之間識諸葛,臨終之際誡馬謖,識人洞察知漏,劉備當為第一。孫權訣眾疑而任周郎,排左見而舉陸遜。用人盡才任能,孫權當為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攬皇綱而控朝臣。馭人明略通機,曹操當為第一。然劉備能識人卻不能識局,孫權能用才卻不能用度,曹操能馭勢卻不能馭道,天下逐成三分。
管仲為避禍而逃魯,為顯達而輔公子糾,所居非安身之所,所擇非濟事之君,終能成事只因齊桓公大度明理。不如孔明安所隱,知所投,信所奉。樂毅最初棄趙奔魏,又背魏入燕,後離燕歸趙,一人竟仕三國,一身曾仕二主,終能建功所賴燕昭王知人禮賢。不如孔明義所報,忠所效,死所捐。孔明常自比管樂,其能兼管樂之功,更能勝管樂之德也。
赤壁之戰,北人多病,龐統以連環之法治之,然賣葯者不獨龐統一人,江東將士皆為郎中。黃蓋之葯太苦,闞澤之葯太甘,龐統之葯太辣。三者合成一付毒藥,然後周郎以火煎之,孔明以風扇之,使八十三萬大軍無一人有起色矣。周瑜生病,孔明用風救之;曹軍生病,孔明用風害之,一付葯,兩般用,觀《三國》赤壁一段文字有《本草》之妙。
劍對扇,刀對矛,壯士對英豪。五虎對四相,七子對三曹。美周瑜,錦馬超,八俊對二喬。兄弟生死義,君臣魚水交。青梅煮酒論英雄,白髮彈劍夢漁樵。隆中雅趣,三代而後追伊呂;樓桑王氣,一脈相承續漢高。
上自司馬遷《史記》,下至《五代史》,其間數千百年,正統偏霸與夫僭竊亂賊,甚微至弱之國,外至蠻夷戎狄之邦,史家未有不書其國號者,而《三國志》獨不然。劉備父子相繼四十餘年,始終號漢,未嘗一稱蜀;其稱蜀,俗流之語耳。陳壽黜其正號,從其俗稱,循魏晉之私意,廢史家之公法。用意如此,則其所書善惡褒貶予奪,尚可信乎!
《水滸》多寫女子之盪,《西遊》多訴女子之妖,唯《三國》能表女子之烈。糜氏死其子是為報其夫;徐母死其子是為忠其君。死有所捐,死得其所,此勝烏龍院、獅子樓數樁血案。月英嫁孔明是思君子;尚香嫁玄德是慕英雄,愛有所終,愛得其所,此勝女兒國、無底洞幾段孽緣。又如貂蟬甄姬,放蕩之中見權謀,妖媚之中睹才情,《三國》可當烈女與豪士之合書矣。
想當初,堯眉八彩,舜目重瞳,禹王手能反握,周文王胸生四乳,張太古頭尖如筆,比尚書腹大如瓜,何平叔面如敷粉,劉要仲有五尺之髯,李老子懷胎八十一載,張良有三寸不爛之舌,孔夫子七孔朝天,重耳並肋稱為壩郡之君,漢劉備雙手過膝,姜伯約膽大如卵,魏文長反骨不斷,張翼德睡不瞑目,李元霸鼻息如雷,洪武帝是豬嘴,楚霸王氣貫長空,盤古至今,大聖、大賢、大忠、大奸,希奇古怪,個別另樣。
劉備慨嘆過「髀骨復生」,後來蘇軾說過「早生華髮」,岳飛也說過「白了少年頭」。三者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意義卻相同。如果說蘇軾是憑弔人生,岳飛是惋惜年華,劉備則是感嘆功業——「歲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一個因大腿長肉,而哭泣的男人,你傷不起啊~
周瑜偽書間蔣干,妙在寫的明白,演的精鍊;曹操抹書間韓遂,妙在寫的糊塗,演的悠閑。王允用美人計,全賴貂蟬入了宮闈,還惦義父;周瑜用美人計,誰料香香進了洞房,便忘親哥。孔明大開城門,只願仲達快走;周瑜緊關寨門,卻怕曹仁不來。司馬賺曹爽,是以多病之身做謀反之事;孔明祭周瑜,是以無情之淚感結盟之人。騙術相同,騙法不同。根由相同,結局不同。細論《三國》妙計,數目又何止「三十六」哉?
1、 劉備要在呂布偷襲徐州時被殺。陳壽評價:備以未顯之身,竊漢室之名,媚一州之實。用人不察,治軍失度,豈非無能而待送基業乎?2、孫權要在逍遙津戰張遼時被殺。陳壽評曰:權年少未成,蔑萬里之業,忽三軍之眾。失去勘察,輕身喪國。終敗於張遼,自取其滅爾。3、曹操要是在宛城泡鄒氏時被殺。陳壽評曰:操受一城之降,便生驕狂之意,可見其難成大事耳。終因色喪身,可謂天道有常,善惡有報矣。ps:事實證明,評價都是扯淡,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2、
曹操以馬悅關羽,為試忠臣之義;徐庶以馬驗劉備,為試明主之賢。劉表不能絕的盧之忌,便知其不能用賢才;呂布不能絕赤兔之惑,便知其不能為忠臣。的盧雖數次妨主,檀溪獨能生劉備;赤兔雖數次事主,麥城獨能死關羽。生得其主,死得其所,《三國》不獨表人之忠義,亦表馬之忠義。讀《三國》勝讀《相馬經》。
觀古今有為之君,能忍其辱方能負其重。玄德若不屈身於曹操,則不能成興漢之烈;仲謀若不稱臣於曹丕,則不能成立吳之功。觀古今有為之將,能負其重方能忍其辱。仲達懷破蜀之謀,故能受巾幗之恥;陸遜存破劉之策,故能忍書生之謗。古今大有為之人,一生力量,只在負重二字;終生學問,只在忍辱一詞。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讀一卷《三國》,可抵半部《論語》。
讀《三國》學人之聰,更需學人之愚。先主聞雷失箸,曹操從此不疑玄德;後主樂不思蜀,司馬從此誠信劉禪。一者以愚自保,一者以愚偷生。魯肅數討荊州是以愚聯友,陸遜初敗夷陵是以愚誘敵。一者大巧若拙,一者大勇若怯。楊修因聰死於非命,賈詡因愚能養天年。板橋先生有語:難得糊塗。可謂醒世之恆言。
中國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生前權勢滔天,驕橫跋扈,迫害大臣,家養私兵,但最終被朱元璋下獄的理由卻是殺死了一名馬夫——用你的時候殺多少人都無所謂,不用你的時候殺個小人物也能置你於死地。過去如此,現在還是如此......
西遊有真假悟空,三國有真假姜維,一虛一實,皆是奇妙。西粱女國有留聖僧之子母河,南蠻地有阻武侯之聾啞泉,一河一泉,皆是古怪。火焰山有難大聖之火,上方谷有救司馬之雨,一火一雨,皆是驚險。西行途中有勘探前路之土地公,八陣圖中有指點迷津之黃承彥,一神一人,皆是神秘。故言《三國》之幻不減《西遊》雲,人愛《三國》,不知是愛其幻,還是愛其真耶?
徐庶新野遇劉備,是以歌明志,以樂感德;禰衡許昌見曹操,是以樂泄憤,以歌罵奸。歌樂之趣可判忠奸。曹孟德戰赤壁,先歌一首《短歌行》;劉玄德訪隆中,先聞一曲《梁父吟》。《短歌》之豪言,未酬孟德之志向;《梁父》之雅語,正釋孔明之清幽。歌樂之趣可鑒俗雅。禰正平《漁陽三撾》與嵇叔夜《廣陵散》並稱絕調,惜於今不傳。讀《三國》至此,常有《樂經》毀於秦火之嘆。
我曾與陳遠方、鄭康成交往,從他們的言談之中,可以洞悉天下興衰亂治的道理,但他們從來沒談及赦罪也是治國之道,又如劉景升父子年年大赦犯人,但對治理國家有什麼好處呢?——這是劉備教給諸葛亮的治蜀的方法,所以諸葛亮一直以嚴法治國,但民並無怨言,從而巴蜀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祥和景象。後來費禕主政,劉禪當權,採用姑息寬赦的策略,年年大赦,蜀漢從此削弱不堪。後人有楹聯評孔明: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好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所指即此理也。
武瞾見駱賓王之檄,嘆妙筆之才;曹操見陳琳之檄,惜文人之聰。若武瞾見檄而怒罵賓王,便不成則天皇帝;若曹操見檄而怒罵陳琳,便不是絕世奸雄。賓王之檄雖觸武瞾之痛,亦成其大度之名;陳琳之檄雖訴曹操之惡,還治其頭風之症。文人有文人的才思,帝王有帝王的心事,真是好看。徐敬業雖未能除武瞾,袁本初雖未能勝曹操,然駱賓王、陳琳之檄,至今膾炙人口。戰場之勝,贏在一世;文場之勝,贏在萬世。
司馬懿誅曹爽,是異姓殺宗親;孫峻殺諸葛恪,是宗親殺異姓。曹爽之權大於其父,未能保己;諸葛恪之聰勝於其父,反被誤身。居高位不知所懼,慕虛名不知自重,此為官之誡也。魏宮內亂,吳宮干戈之後,兩家皇權自此旁落。觀季漢故事,武侯專權,未聞排擠劉氏;後主年幼,未見輕殺權臣。讀此始感孔明之德,劉禪之量,更嘆先主遺言之妙。
曹操有黃須兒,孫堅有紫髯兒,一黃一紫,皆為大奇。黃須兒能手格猛獸,紫髯兒能親射猛虎,一格一射,皆為大勇。黃須兒好為將,有衛霍之風;紫髯兒能為君,有勾踐之奇,一將一君,皆為大志。曹孟德曾曰:生子當如孫仲謀。是欲將天下奇子,皆攏懷中乎?然曹彰死於兄,孫權承於兄。黃須未加黃袍之貴,紫髯正兆紫氣之尊,常為此聯絕倒。
觀曹操一生,借天子以令諸侯。欲申軍令,可借自身之鬢髮;欲安軍心,可借倉官之頭顱。借的囂張,借的霸氣。觀劉備一生,借威名以籠天下。欲得良才,可借友軍之趙雲;欲得基本,可借東吳之荊州。借的玄妙,借的出奇。借子之矛,攻子之盾,可謂妙論。人常言:玄德借荊州,有借無還。然孫權尚能遣魯肅去說「當還我土」;王垕則不能學關公大呼「還我頭來」。
關羽與張飛同事先主,關羽死後歸神,享千秋祭祀,受萬代香火,然民間供奉張飛者甚少,何也?張飛雖未歸神,卻入輪迴。唐之張巡,守一城而撼天下,似張飛當陽拒敵;宋之岳飛,秉四字而昭千古,似張飛桃園盟誓。唐托張巡,改名而不改姓;宋托岳飛,改姓而不改名。故民間有張飛「唐留姓,宋留名」之說,漢張飛雖死,後世千萬忠勇者,皆可稱張飛矣。
孔融讓梨,是以舍為禮;陸績懷橘,是以取為德。因食物而活命者,如曹植泣豆;因食物而害命者,如楊修吃酥。夏侯啖人睛,是因吃見勇;曹操食雞肋,是因吃思怯。劉安家中,玄德飽餐一頓人肉,不失為君子;伯奢家中,曹操未吃一塊豬肉,反作了惡人。觀三國故事,魏熏其色,蜀調其味,吳拌其香,大餐呈至面前,讀者豈有不食之理?
古今小說書目,《三國》當為第一。只一座桃花園,情同手足,恩如兄弟,可勝八百里梁山水泊;只數篇武侯平南記,處處險域,種種奇聞,可抵一程玄奘西遊。關羽追魂呂蒙,如見《聊齋》之異;武聖顯身玉泉,又睹《封神》之奇,僅一個關雲長,便令人拍案叫絕。觀孟德哭郭嘉之感,好比柳夢梅祭杜麗娘;觀玄德求孔明之情,恰似張君瑞見崔鶯鶯。賦文表記,可供騷人之娛;風火山林,又見兵家之法。《三國》真第一才子書也。
劉邦約法治關中,是邢新國用輕典,為收民心;劉備嚴法治巴蜀,是刑亂國用重典,為肅民風。立法寬嚴,因勢而異。蕭何強買田宅自污保身,因遇猜忌之主;趙雲諫還田宅自潔明志,因遇豁達之君。處世潔污,因時而異。劉邦踞足見英布,是立威以分君臣之別;曹操裸腳見許攸,是施恩以結朋友之親。待人恩威,因機而異。審時度勢、擇機權變,此能者之行也。
田穰苴曾殺觸犯軍法之庄賈,縱景公傳旨也不赦;孫武子曾斬不聽號令之妃姬,縱闔閭求情也未免。二者立威服人,以嚴治軍,故能名震敵國,克成功業。孔明斬馬謖,不以小情而壞大局;劉禪寵黃皓,常以小惠而敗大德。考場如戰場,開一己之恩,以致威信不立;免一人之遲,是對千人不公。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指此理也。
劉邦對項羽能屈高貴之身,可識帝王權謀;劉秀對劉玄能忍殺兄之仇,可睹帝王器量。項羽因重義未殺劉邦,劉玄因憫親未殺劉秀,後有高祖開國,光武中興。劉備對曹操能藏進取之志,可識帝王城府;劉裕對桓玄能做假意之恭,可睹帝王心機。曹操因敬名未殺劉備,桓玄因愛才未殺劉裕,後有蜀漢續統,劉宋稱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命懸一線,劫後重生,此四句可批劉家四帝。
袁紹因憐幼子而不救玄德,雖延誤戰機,卻不失為慈父;凌統為報父仇而惡交甘寧,雖不明大局,卻不失為孝子。呂布殺董卓,因心中無父,所以目中無君;關平殉關羽,因能為人子,所以能為人臣。先主崩卒,以善惡之語教其兒,可見昭烈家訓;孔明臨終,以靜儉之言誡其子,可睹武侯操行;一篇《誡子書》,訴盡千古慈父之愛。
公孫瓚亡時,積粟三百萬;袁術亡時,剩麥三十斛。糧多亦亡,糧少亦亡。公孫瓚困守易京,待援尚有十萬;袁術敗走汝南,隨從只有數百。兵多亦敗,兵少亦敗。可知王霸之資,在謀在略,不在兵在糧矣。公孫瓚築易京樓,是以守待斃;袁術稱仲家帝,是避實慕虛。公孫瓚曾烈日烤劉虞,後燒樓自焚。袁術曾斷糧誤孫堅,後絕糧自斃。諺曰:善惡之報,若影隨形。此言可戒後人.
漢中之戰,當聞聽曹操率軍親征,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劉備稱呼對方為「曹公」,表現出對曹操的尊敬,但語句里又透著一絲不屑。當看到劉備占上鋒時,曹操說: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曹操稱呼對方為「玄德」,表現出對劉備的情義,但言辭里又透著一絲藐視。這就是曹劉的真實關係,既是宿敵又是知己,相互敬重又相互不服。曹操對權力有著強大的佔有慾,劉備也不甘居人下,這就註定曹劉在亂世中只能針鋒相對。若在和平時期,或許兩人真能成為朋友。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酒杯?
商末有姜尚直鉤釣魚;漢末有王祥卧冰求魚。姜尚以才智為餌,求的是賢主;王祥以孝心為餌,報的是慈母。莊子濠梁觀魚,言似清泉另有回淵;孔明相府觀魚,心似平波暗藏漣漪。莊子品魚之樂,惠施未可知;孔明退兵之法,曹丕安能曉?劉備得孔明,如魚得水。水無魚則不靈,魚無水則難生。玄德以孔明之智為水,以雲長之勇為風,以翼德之吼為雷。金鱗之身終化蛟龍之姿矣。
劉邦彭城兵敗之時,張良謀「下邑策」;劉秀河北躊躇之際,鄧禹獻「鄴城決」;劉備新野落魄之時;孔明出「隆中對」。張良勸劉邦分封土地以結三將,重在人和;鄧禹勸劉秀經營河北以搏天下,重在地利;孔明勸劉備屯居巴蜀以待變數,重在天時。其後方有高祖開國、光武中興、昭烈續統。張良、鄧禹、孔明寥寥數語,備當時事;足不出戶,陳天下計。此三人無愧帝王師。
劉邦未顯之時,已應赤帝之兆;劉備未顯之時,已傳桑蓋之尊。似乎二者皆天授皇權,命有君器。然劉邦能君臨天下,劉備只可偏居一隅,何也?項羽殺義帝,亂封諸侯而失眾心;曹操挾天子,總攬皇權以馭天下。劉邦能結彭越,有死力相助之後援;劉備難結孫權,添反覆無常之盟友。劉邦有市痞之氣,不以禮儀自縛;劉備守品行之度,常被禮法所拘。若論帝王為人,世人多贊先主之德;若論亂世爭鋒,無人能出高帝之右。石勒藐視群雄,獨敬劉邦,是此理乎?
莊周夢中化蝶,亦實亦幻;曹操夢中殺人,孰假孰真。一者是感悟哲思,一者是運用權謀。周文王渭水一夢,飛熊有意,姜子牙做了圓夢客;諸葛亮草堂大夢,卧龍無心,劉皇叔做了擾夢人。甘夫人夜夢北斗而生劉禪,此皇者之兆;吳國太夜夢紅日而生孫權,此貴人之福。董卓夢飛龍纏身,誤以為禍是福;曹操夢三馬同槽,看不透果與因。正是:興亡有數,無非輪作榻上客;成敗誰定,到頭都是夢中人。
曹操伐東吳不利時,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朱溫被後唐挫敗時,嘆曰:生子當如李存勖。觀孫權之英姿,好比孫文台之不死;觀李存勖之武略,猶如李克用之復生。曹操是嘆敵勢難破,朱溫是感自家無人。然孫權晚年屠戮功臣,忌殺親兒,埋亡國之禍種;李存勖晚年寵幸伶官,逼反養子,添滅國之禍根。可知「孫大帝」與「李天下」能做良子,難為賢父矣。
李斯曾以鼠自喻,孔明曾以龍自喻,一鼠一龍,可見兩人本性。李斯之顯達是以急求君,孔明之發跡是以靜待君,一急一靜,可知兩人處世之法。李斯難容韓非,嫉同窗之才;孔明能薦龐統,盡友人之能。李斯受輔政之命,卻曲迎趙高;孔明受託孤之重,能誠佐劉禪。李斯輔嬴政立不世之功,此非孔明可比。但古今忠義之士,多願效孔明,而不願效李斯。
袁紹愛子,劉表寵妻。愛其子而亂其政,寵其妻而分其權,二者可為慈父良夫,難成雄主明君。袁紹死後,有兄爭弟斗之袁譚袁尚;孫堅死後,有兄終弟及之孫策孫權。劉琮受曹操之逼,率眾投降;孫權受曹操之逼,卻能舉國一戰。曹操曾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此話明為贊孫權,實為羨孫堅。明為辱劉琮,實為譏劉表矣。
曹操初見荀彧曰:吾之子房也。故世人多把荀彧比張良。張良為報韓仇而隨劉邦,荀彧為興漢室而輔曹操。可知張良忠韓而不忠劉,荀彧忠漢而不忠曹也。劉邦稱帝時韓仇已報;曹操稱王時漢室難興。劉邦肅清功臣,張良能全身而退;曹操打壓士族,荀彧卻自刎而終。何也?張良未把劉視為韓,荀彧卻把曹視為漢。韓劉有別,漢曹當分,於此處文若遜於子房。有詩評荀彧: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讀此常為令君一嘆。
玄德結兩異姓之弟,能得其死力。董卓認一異姓之子,卻反受摧戳。非獨呂布之忠義不及關張,乃玄德之智更勝董卓也。玄德結義,以桃花為誓,以薄酒為盟,以大義服人。董卓認親,以赤兔為誘,以官職為餌,以聲色悅心。一者能結手足之恩,一者徒添爪牙之力。觀呂布反覆無常,可知關張大義。觀董卓養虎自傷,唯服玄德識人。
曹操有心機,劉備亦有心機,但劉備的心機又不是曹操的那種奸詐詭計,更多的像是在社會裡磨練出來的一種達練精明。曹操通權謀,劉備通人性。曹操是風格是狂風,飛揚跋扈,挫枯拉朽。劉備的風格是靜水,柔和內斂,深沉納物。曹操是無堅不摧,劉備是百折不撓。曹操可以承認失敗,但不甘於失敗;劉備可以接受失敗,但不服於失敗。曹操之「奸」複雜,劉備之「仁」亦複雜。以真小人、偽君子之語評曹劉,甚是兒戲。世間無純粹之小人,又何來至誠之君子?真也好,偽也罷,皆無損曹劉兩人,一代英傑之名。
恆溫征蜀,猶見武侯時小吏,年百餘歲。溫問曰:「諸葛丞相今誰與比?」答曰:「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 一個歷史偉人的價值,實現了超時空的存在。
天下當亂,人才輩出。天生一非常之人,必再生一非常之人以難之。雄者,如曹操遇劉備。智者,如孔明逢仲達。謀者,亦如姜維見鄧艾。曹操宴玄德曰:天下英雄,使君與操。孔明吊周瑜曰:從此天下,更無知己。謀我是因忌我,忌我是因知我。最喜羅氏《三國演義》中「既生瑜,何生亮」之句,若非如此,後人怎能恰釋林丹、孫楊之強大,李宗偉、朴泰桓之無奈?詩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對敵一生,相知一世。
郭嘉不治行檢,被陳群責之;法正驕橫作威,被民眾怨之;魯肅粗疏狂妄,被張昭告之。此三人品行皆不佳,然曹、劉、孫未因此事而疏遠三人。曹操待郭嘉,重其略而忽其盪;劉備待法正,用其謀而忽其驕;孫權待魯肅,愛其才而忽其狂,此雄主所能為也。親賢士而不用小人者,如劉表;用小人而不親賢士者,如劉禪。曹操能敬荀彧又能用郭嘉,劉備能敬孔明又能用法正,孫權能敬張昭又能用魯肅,此非高祖既用張良又用陳平之道乎?
仲尼門下,德行首推顏淵,政事首推冉有,言語首推子貢,文學首推子游,此為孔門四科。若將三國比孔門,德行一科,忤奸有孔融之正,勵操有管寧之高,避俗有水鏡之逸,斥惡有禰衡之豪。文學一科,敏才有楊修之對,文思有曹植之詩,行文有陳琳之檄,博學有蔡邕之辭。言語一科,說盟有鄧芝之語,巧答有趙諮之言,舌辯有秦宓之論,欺敵有闞澤之談。政事一科,選官有陳群之律,聚庫有劉巴之策,屯田有毛玠之制,安民有張昭之令。至於諸葛武侯,四科兼備,可稱萬世師。三國人才不亞於雲台諸將,凌煙功臣。吾讀此有觀止之嘆。
項羽烏江自刎時,怨天而不怨己;崇禎煤山自縊時,責臣而不責君。天時雖不可爭但可待,良臣雖不可求但可馭。項羽有聖君之相,卻無聖君之行;崇禎能容臣下之功,卻不容臣下之過,何故因失敗而怨天尤人哉?曹操赤壁戰敗後,仍能取笑敵方:雖為吾儔,得計少晚;劉備夷陵戰敗後,仍能善待臣下:孤負黃權,權不負孤。曹操以失敗贏得豪邁,劉備以失敗贏得氣度,成功需智慧,失敗更需智慧。《商君書》云: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可謂英雄也。
世之絕代美女大多兩種結局。至於西施,有雲被夫差妻石沉江底,或曰與范大夫泛舟西湖。西施死可稱女將軍,生可當美嬌妻。至於昭君,有雲客死胡地,或曰榮歸漢邦。昭君死可稱護國使,生可當省親妃。至於貂蟬,有雲月下被關羽斬,或曰云間棄紅塵去。貂蟬死可稱女豪傑,生可當隱居客。至於玉環,有雲死馬嵬坡自溢謝君王,或曰歸東瀛島羽化悟玄道。玉環死可稱殉國臣,生可當太真仙。此四人真正結局為何?無需問也。色相本無憑,風流任人說。正如君能見河川奔流之勢,又豈能識江水入海之蹤?
三國演義中有五虎,金庸小說中有五絕。試將五虎比五絕:關羽之邪在於驕矜,黃藥師之邪在於高傲,然兩人邪中又存一道正氣,傲中自帶几絲瀟洒。張飛之毒在於嫉惡如仇,歐陽鋒之毒在於嗜武似狂。張飛之毒為公,歐陽鋒之毒為私,此兩人差別之處。馬超是公卿之後,一燈是帝王之胄,馬超為父仇興兵,一燈為情恨出家,兩者皆性情中人。黃忠本為一老卒,洪七公原是一乞丐,身處低微未泯其志,年處高邁未減其勇,老中能見可愛。趙雲淡泊名利,存道家之玄妙,悟武學之至理,其順平兩字又正釋中極之道。金庸與羅貫中心有戚戚焉。
袁渙曾侍奉劉備,劉備舉薦他做官,待他甚厚。後來袁渙歸附曹操,有人傳言劉備在戰亂中死去,大臣們都拍手稱快,唯獨袁渙不表慶賀。223年劉備駕崩,此時袁渙已經去世,無法為他的故主送別。但又有一位黃權,守護著他與劉備間的君臣之義。黃權投降曹丕後,劉備依舊善待它的家室。當劉備駕崩的消息傳來,魏國群臣慶賀,唯獨黃權面帶傷感。黃權在魏國還經常讚揚孔明,孔明死後他在南陽修築了第一所武侯祠。人們生前所做的好事,也許當時得不到回報。但在我們的身後,對方的一個表情、一席閑話,都是對你一生最大的肯定。
三國同時期人物,評價曹操時多稱他通權謀善用兵;評價孫權時多稱他知虛實善用人,而評價劉備往往只用一個雄字來概括,三國志中劉備是被稱為雄最多的人,陳壽也把唯一一個英雄的稱號贈給他。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郭嘉:備有雄才。賈詡:備雄才。周瑜:備以梟雄之姿。魯肅:劉備天下梟雄。陸遜:劉備世之梟雄。劉巴:備雄人。陳壽: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何為英雄?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志大不屈謂之梟。在劉備身上,英和梟統一為雄。不需過多修飾,一個雄字就是對歷史上漢昭烈帝最貼切的評價。
《三國演義》中龐統死於「落鳳坡」;《隋唐演義》中李密死於「斷密澗」。鳳落坡東,蜀漢難昌;密斷澗底,大唐乃興。一落一斷,可識兩朝之興亡。岑彭駐軍「彭亡」,遇刺身死,一代將星就此損落;黃巢駐軍「黃林」,損兵折將,一代梟雄就此消亡。讖語之兆,果真靈乎?漢末有「益州盛天子氣」之預言,故劉焉遷蜀而自橫。隋末有「李氏當為天子」之讖語,故李密作亂而自驕。結果天子之氣未應劉焉而應劉玄德,九五之尊未加李密而加李世民。禍福不可假求,成敗不可妄猜。天道酬勤,惟盡人事,方知天命矣。
曹操青年為官時,曾棒打權貴;劉備青年為官時,曾鞭笞督郵。棒能治官宦之惡,鞭能煞吏士之威。古語云:初生牛犢不怕虎,以此可識曹劉二人年輕時的英姿氣概。後來曹操面對禰衡之狂,陳琳之罵,同為憤怒,卻能穩而不發;劉備面對許汜之傲,宋忠之降,同為鄙視,卻能泰而不燥。歷經歲月的洗鍊,二人性格由輕狂變成穩重,行為由暴力變成思考。人生就是在成長中獲取智慧,在歲月中磨練身心。當魏王問鼎,先主登基時,不知兩人是否還記得,那個在新婚房中搶親的少年,樓桑樹下放言的孩童?
劉邦早期常敗於項羽,後期有白登之圍;劉備早期常敗於曹操,後期有夷陵之失。故世人多言二帝不知兵,此言謬矣。劉邦曾廢丘圍章邯,邯甀破英布,入關中連破秦軍;劉備曾博望燒夏侯,漢中滅妙才,入川中連破蜀將,此數戰皆顯高祖、先主用兵之能。然項羽是絕代名將,曹操是超世兵家,因對手用兵之強,故二帝平生戰多敗績。但劉邦未因項羽之強而畏懼,彭城一戰潰敗,卻不墜壯志;劉備未因曹操之強而消沉,新野數年潦倒,仍不移雄心。才智源於天生,性格磨於後天。此生不為天才,便做強者。此高祖、先主成功之道也。
歷史很複雜,所以史書在民間很難普及。羅貫中僅以忠義兩字來提煉三國,便使這段歷史深入人心。這種忠義思想被普遍人群接受,即便小說中有虛構之處,讀者也認為合情合理。現在有很多人打著還原歷史的口號來批判這部書,我想除非有人是從古代穿越而來,要麼誰也沒資格說自己是在還原歷史。再沒有找到比《三國演義》更強有力的價值觀之前,任何顛覆忠義思想的三國文學影視作品只能稱為笑話。洗白曹操容易,抹黑諸葛也容易,但找到一個新的價值體系來替代忠義思想,卻是難上加難。這種思想的實質就是歷久彌新的華夏之魂。
觀三國常嘆劉備夷陵之敗,觀兩晉常嘆苻堅淝水之失。兩人皆一世明主,禮賢下士。孔明吟梁父之興,唯有玄德可曉;王猛捫跳虱之趣,只待苻堅而知。劉備得孔明,自比如魚得水;苻堅得王猛,又自比劉玄德遇諸葛亮,君臣一會乃成千古美談。然劉備拒納孔明諫言,伐吳以至大敗;苻堅忘卻王猛遺教,攻晉以至慘亡。梟雄風光之際卻慘敗孺子,時耶?天王進圖之時卻痛折股肱,命也。賢才無雄主則不達,明君無良相則不成。先主駕崩,蜀漢衰落;王猛病卒,前秦難興。只留後人詠懷魚腹浦之石陣,憑弔八公山之草木。
觀古今官場,吾最敬蜀漢官員之清廉,最賞北宋朝臣之才情。諸葛亮為相,內無餘饒之帛,外無充盈之財;姜伯約為將,室無待妾之歡,庭無聲色之娛。又如鄧芝之儉、董和之潔、費禕之廉,足可令後世貪官汗顏。范仲淹身為宰相,筆下亦可開岳陽樓之大觀;歐陽修官居尚書,文中亦能添醉翁亭之雅趣。又如司馬光之史,王安石之文、蘇子瞻之詞,足可令後輩文章失色。權與廉相濟,政與文並行。身居高位而不貪,心懷天下亦通文,今之官場尚可見乎?先賢以身作訓,後輩當效其行!
功名乃天數,不可強求,唯聖賢可以至學。讀孔言孟語,多聖人之思,可作立身之本,而未能通處世之道;讀李詩杜律,多文人之辭,可發悲喜之感,而未能傳興亡之教。唯一部《曾氏家訓》於吾心有戚戚焉,其尊孔孟之禮,含黃老之逸,攜申商之術,存厚黑之法,可謂出世入世之百科。後人評曾國藩,有曾文正與曾剃頭之語,兩者反差甚大,何哉?曾公有言:不為聖賢,便做禽獸。聖人與禽獸之變,既可在須臾之間;文正與剃頭之評,亦可容一身之內。一部書函何奇?能讓國存其理,家存其訓;三立完人未有,獨使蔣為所賞,毛為所服。
項羽曾燒阿房宮,將秦之瑰麗付之一炬;董卓曾燒洛陽城,使漢之宏偉毀於一火。凡非自家之物,燒之亦不惜;凡非自囊之財,毀之亦不憐,徒使九州一嘆。太平軍信奉上帝,便毀孔孟之牌,燒關岳之像,幾絕華夏文化;義和團忠於清庭,便拆洋教之堂,砸科技之物,乃止西方文明。一燒一砸,可見華夏千年之劣根;一拆一毀,可睹中國萬民之弊病。觀前日反日遊行,以愛國為名砸國人之車;以雪恥為名燒國人之店,又步古人後塵哉?杜牧曾言: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此言可哀秦朝勞民之暴政,亦是哀項羽毀物之暴行。
孔明與曹植皆才子。古今將相美譽,未有孔明之上者;天下文人才思,無出子建之右者。孔明之才在於經邦濟世;曹植之才在於吟詩作賦。此相才與文才之區別。作文在於暢快,汪洋恣肆,一泄千里;做官在於微妙,謹慎圖全,迂迴而進。良相當兢兢業業,謙退守節;文人多睥睨天下,自命清高。如讓文人掌國事,則天下無可用之才。故歷來文壇泰斗,在官場多無建樹。李白雖為詩仙,但仕途坎坷;杜甫雖為詩聖,卻半生漂泊。一者借陳王酒杯,澆胸中塊磊;一者借武候功績,抒心中抱負。如兩人直通青雲,恐世間又不見其絕世詩文。
世人皆道曹操形象複雜,我道劉備形象亦複雜。他重情重義,偏有人說他是長厚近偽;他興復漢室,又有人說這是大奸似忠。他白手起家,無依無靠,竟終成了一代帝王;他寄人籬下,顛沛流離,反被贊為當世英雄。他感化刺客,善待屬下,不棄百姓,宛然一幅仁君面貌。他鞭打督郵,驅除劉璋,強借荊州,又是一種梟雄氣場。英雄耶?懦夫耶?君子耶?小人耶?在此紛紛爭論中,實現了歷史人物魅力的升華,然何為其真面目哉?吾曰:以此霹靂手段,方顯菩薩心腸。品不完的三國,看不透的歷史。玄德,玄德,怎一個「玄」字了得。
文章以行氣為第一要義,氣盛則言之長短、聲之高下,皆為宜也。古人能得此氣者,韓昌黎為第一,揚子云為第二。韓揚之行氣,渾然天成,後人難以企及,但可揣摩學之。古今大家下筆造句,總以「圓」字為主,如江淹、鮑照、潘岳、陸機、班固、蔡邕、司馬長卿、揚子云皆是圓而藻麗取勝。至於韓昌黎,讀其文章實無一字不圓,無一句不圓,真可謂文起八代之衰。
學寫古人文章,若能從來江、鮑、潘、陸徐徐漸進,直窺長卿、子云、司馬遷、韓愈,則無不可讀之古文,無不可通之經史。
項羽死後,劉邦曾於谷城哀祀;袁紹死後,曹操曾於鄴城哭祭。滅其眾而殞其身,然後哀之,是虛偽乎?占其地而奪其媳,然後哭之,是奸詐乎?吾覺非也。劉項兩人本是結義兄弟,曹袁二人原為莫逆故交。劉邦之淚,偽中存善,是帝王器量;曹操之淚,奸中帶誠,是大家胸襟。當年刀兵相見,一存一亡;今朝恩怨相泯,一哭一殤。此淚是為兄弟哭,為戰友哭,為歲月哭哉!又正如曹操死後,劉備遣使弔喪,然曹丕卻絕使拒好,想此小兒輩未能知其父輩英略。曹劉本為宿敵,亦可稱知己。如今青梅已謝,濁酒已涼,問世間誰可再論英雄?
曹操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毒語;桓溫有「不能流芳,也要遺臭」之惡言,非奸雄不能道此語。「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曹操歌以詠志之感;「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是桓溫借物惜時之嘆,梟雄亦有其溫柔一面。曹操能奉天子號令諸侯,桓溫卻廢天子空樹威望,於權謀處曹操能勝桓溫。曹操曾殺反對自己進爵之荀彧;桓溫卻赦反對自己篡位之謝安,於大度處桓溫又能勝曹操。曹桓兩人皆是死後追謚帝號,曹丕承曹操之意,卻被司馬所篡;桓玄續桓溫之志,卻被劉裕所逼。詩言: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郭子儀治軍七載,最終平定安史之亂;曾國藩練勇十二年,最終剿滅洪楊之役。郭子儀不因舊惡而薦李光弼,曾國藩不計前嫌而舉李鴻章,兩人皆有大將風度。為將當效郭與曾,手提兩京還天子。古來能建此殊功者,能有幾人哉?凡建大功者必有大禍,從韓信到藍玉皆是如此,然郭、曾兩人獨得倖免。當部下勸曾國藩稱帝時,曾國藩擬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心志。世間功名猶如鏡花水月,雖繁華似錦,但虛無縹緲,轉眼即逝;人生境界當悟高山流水,雖大象無形。但亘古不變,我心自知。此聯可悟克己修身之道。
古今權臣可分為四類。一、以外戚之名攝政,如霍光與王莽。然霍光得權能扶漢,王莽得權卻篡漢,此本性所趨也。二、以奸雄之舉攬政,曹操首開其先河,之後桓溫、高歡、宇文泰皆如此。對外以霸術掃天下,對內以霸術攬君權,故世人常以奸雄稱之。三、以忠臣之行理政,如諸葛亮與張居正。雖涉君權,但守臣子本分。然諸葛亮生前壯志未籌,張居正死後新法被廢,最使人敬之亦嘆之。四、以小人之心亂政,如趙高、秦檜、魏忠賢。其與曹操桓溫相比,奸而不雄;與霍光孔明相比,愚而不忠,故遺丑萬年矣。此語可作古今權臣群像圖。
漢酷吏張湯,幼時曾捕盜肉之鼠,將其捆綁分屍,可見日後其嚴法酷刑之手段;唐女皇武曌,少時曾訓烈性之馬,言其鞭撻碎骨,可見日後其攬政弄權之力魄,以微舉可知兩人本性矣。勾踐敬好勇之青蛙,以此激勵部下,終戰勝強敵夫差;昭王感千金之馬骨,從而善待郭隗,後收攬大賢樂毅。玄德拒讓妨主之馬,可見寬宏之量,徐庶因此將其認為明主;曹睿不射年幼之鹿,可睹惻隱之心,曹丕因此將其立為儲君。徐庶以馬驗主仁暴,曹丕以鹿察兒善惡,皆明智之舉。恤禽獸之愛,憐草木之情,敬獸者必敬人,愛物亦愛才,此濟大事之本也。
諸葛亮與張居正皆良相。諸葛亮治崎嶇之蜀,能使民風自勵;張居正治衰落之明,能使國運中興。諸葛亮精於理政,疲於軍旅,人亡而邦瘁;張居正功於謀國,拙於謀身,身死而家破,使人為之一嘆。然諸葛亮僅治巴蜀一隅,張居正卻治全國十三省,此太岳難於武侯之處。諸葛亮美譽延及身後,死時能使李嚴憂卒,廖立垂淚;張居正榮辱止於生前,死時受言官責罵,險被萬曆拋屍,此武侯優於太岳之處。陳壽將劉禪喻為素絲,其任賢相能成明理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主。吾將萬曆喻為幼木,其受修葺能成勵精之主,無管束則成慵懶之君。
人之一生,幼年當學黃香,孔融,入則至孝,出則至悌。少年當學揚雄、匡衡,為學深思,博覽群書。青年當學李白、蘇軾,激揚文字,意氣風發。壯年當學諸葛亮、范仲淹,志存高遠,憂樂天下。暮年當學郭子儀、曾國藩,明哲保身,善始善終。晚年當學陶靖節、林和靖,克欲養德,頤養天年。此六種階段,得一可稱幸,得二可稱福,得三可稱賢,得四則無愧此生,得五種以上,既可稱完人矣。或曰:交友當如鮑叔牙,娶妻當如陰麗華,生子當如孫仲謀,從師能至陽明門下。四者若能得一,夫復何求哉?
蘇軾老年曾感嘆道自己有「三不如人」——下棋不如人、喝酒不如人、做官不如人。第一個說出了自己一世才情,第二個說出了自己一世豪放,第三個說了自己一世辛酸,大文豪亦如此,何況常人乎?
年少讀《三國》,最愛者當屬子龍。陳壽贊關張兩人為虎臣、國士,趙雲雖未得此襃贊,然其才德並不在兩人之下也。其拒納趙范之嫂,賢於關羽乞娶秦宜祿之妻,有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之志;其空寨退曹之策,勝於張飛斷橋阻曹之勇,有孫武子「避實擊虛,死地後生」之謀。此「一身之膽」可媲美關張「萬人之敵」矣。當陽救嗣,長江奪主,忠烈忘生死,有灌嬰、滕公之壯;請辭田宅,諫主滅魏,卓然識大體,有汲黯、魏徵之風。子龍生前雖未封高爵之官,身後也未謚帝聖之名。然今日論三國武將人氣之高,舍子龍又有誰哉?
劉邦約法治關中,是邢新國用輕典,為收民心;劉備嚴法治巴蜀,是刑亂國用重典,為肅民風。立法寬嚴,因勢而異。蕭何強買田宅是自污保身,因遇猜忌之主;趙雲諫還田宅是自潔明志,因遇豁達之君。處世潔污,因時而異。劉邦赤腳傲見英布,是立威以分君臣之別;曹操裸腳喜迎許攸,是施恩以結朋友之親。待人恩威,因機而異。處世當審時度勢、擇機權變,此能者之行也。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煮酒論英雄,一個旁敲側擊,一個假痴不顛,問曹劉二人誰是真影帝?周瑜打黃蓋,一個自編自演,一個假戲真做,觀江東諸將都是老戲骨。曹操瞞報軍糧,誰知許攸識穿了劇本;司馬詐病裝瘋,可憐曹爽當了回看客。甘露寺相親,殺機四伏,愛情戲險成了仇殺戲;群英會醉酒,爾虞我詐,友情片竟成了諜戰片。官渡之戰是雙強爭當戲霸;赤壁之戰看主角淪為龍套。亂世無情,處處上演「畫皮」;命途多阻,人人自嘲「太囧」。我笑古人逢場做戲,古人笑我身在戲中不知是戲。或曰:莫要痴戀戲中事,到頭都是戲中人
徐庶以馬驗劉備,為試明主之賢;曹操以馬悅關羽,為驗忠臣之義。劉表因不能絕的盧之忌,便知其無用才之量;呂布因不能絕赤兔之惑,便知其無忠主之心。的盧雖數次妨主,檀溪獨能救劉備;赤兔雖數次換主,麥城獨能死關羽,生得其主,死得其所。《三國演義》不獨表人之忠義,亦表馬之忠義。韓昌黎《馬說》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良駒逢明主,方能施盡才力;英雄配寶馬,即可託付死生。故世人常以「良馬」喻「賢才」也。
司馬懿誅曹爽,是異姓殺宗親;孫峻殺諸葛恪,是宗親殺異姓。曹爽之權大於其父,未能保己;諸葛恪之聰勝於其父,反被誤身。居高位不知所懼,慕虛名不知自重,此為官之誡也。魏宮內亂,吳宮干戈之後,兩家皇權自此旁落。觀季漢故事,武侯專權,未聞排擠劉氏;後主年幼,未見輕殺權臣。讀此始感孔明之德,劉禪之量,更嘆先主遺言之妙。
水鏡曾言:儒生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此語羞煞多少酸腐文人,亦引出兩位不世之才。龍鳳並為奇才,然作者寫來卻大不同。孔明高卧南陽,三顧方得相見;龐統走訪荊州,初遇竟被驅趕。前者寫賢才易知而難見,後者寫賢才易見而難識,此為一妙筆。孔明抱膝長吟,處處彰其雅;龐統貪酒酣睡,處處顯其俗。大俗即大雅,大雅亦大俗,又是一妙筆。卧龍出山後,讖云: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鳳雛入川前,讖云:左龍右鳳,一得一失。兩番讖語已為五丈原、落鳳坡埋下伏筆。由此可知《三國》寫人喻事之妙也。
隱者為劉邦相面曰:「君相貴不可言」。蒯通為韓信相面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劉邦與韓信之差別,無非一正一背,只不過韓信沒有「轉身」的決心,始終不肯做出背叛劉邦之事。要不然三分之局面,不見於漢末,而見於漢初矣。
曹操報父仇未果,不得為孝子;劉備報弟仇未成,不失為義兄。李肅說呂布,是以智濟其惡;王允說呂布,是以巧行其忠。司馬八日取上庸,是以速為勝;郭嘉遺計定遼東,是以緩為贏。普凈責關羽是點化武聖;左慈戲曹操是勸誡奸雄。郭嘉料孫策之死,是深較其性;劉備料馬謖之敗,是遠見其能。《三國》一書,有奇峰對插,錦屏對峙之功。
曹操初見荀彧曰:吾之子房也。故世人多把荀彧比張良。張良為韓國報仇而隨劉邦,荀彧為漢室中興而輔曹操。可知張良忠韓而不忠劉,荀彧忠漢而不忠曹也。劉邦肅清功臣時,張良能全身而退;曹操慾望膨脹時,荀彧卻自刎而終。何也?張良未把劉視為韓,荀彧卻把曹視為漢。韓劉有別,漢曹當分。劉邦稱帝時韓仇已報,正合張良夙願;曹操稱王時漢室難興,有違荀彧初衷。張良不如荀彧之始終,而荀彧不如張良之從容。有詩評文若:後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讀此常為令君一嘆。
世人論劉項成敗,常以劉邦仁義、項羽殘暴而評之,此言非也。高起、王陵評劉項二人:漢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以此看來,項羽婉然一副仁君面貌,劉邦卻是一副無賴嘴臉。劉邦雖傲,但他能結眾人之力,成一己之功,無賴之傲終成帝王之傲;項羽雖仁,但他卻逞個人之能,失天下之信,英雄之仁竟成婦人之仁。劉邦所經之處約法休民,雖舍小義卻博大義;項羽所經之處屠城坑降,乃顧小仁而失大仁。劉邦可敗百次,但只為一勝;項羽能勝百次,卻不能一輸。以此可判劉邦、項羽成敗之因。亂中爭霸,仁者無敵邪?眾者無敵也!
其一:蕭何去追韓信,有人報告蕭何逃亡。劉邦聞聽大怒,等蕭何回來後,怒罵責問。蕭何說明實情,劉邦依舊認為有詐。其二:趙雲去救阿斗,有人報告說趙雲降曹。劉備聞聽大怒,拿起手戟砸向打報告的人說:子龍不棄我走也!少頃,趙雲果然返回。——正是因為如此,當劉邦懷疑蕭何有反心時,蕭何強佔田宅,把自己名聲搞臭,劉邦才得以放過他;當劉備將成都民眾的田宅賞賜給部下時,趙雲諫還田宅,獲得劉備的認可。蕭何自污保身,趙雲自潔明志。從這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劉邦與劉備本性上的區別。
蕭何追韓信時,劉邦聽信謠言,竟疑其叛;趙雲救阿斗時,劉備不聽蜚語,仍信其忠。蕭何因遇猜忌之主,故強佔民宅,自污保身;趙雲因遇豁達之君,既諫還田宅,自潔明志。為君者是一疑一信,為臣者便一污一潔。讀此常感高祖之心計,先主之胸襟。呂布與待女私通,董卓以手戟擲義子,使父子反目;有人告趙雲北逃,劉備以手戟擿小人,得君臣互信。董卓投一戟而喪己身,劉備投一戟而安眾心。讀此常感董卓之昏驕,玄德之識人。陳壽以「弘毅寬厚,知人待士」之語評價劉備。觀劉備待趙雲之事,便是對此八字的最好寫照。
讀《三國》學人之聰,更需學人之愚。先主聞雷失箸,曹操從此不疑玄德;後主樂不思蜀,司馬從此誠信劉禪。一者以愚自保,一者以愚偷生。魯肅數討荊州,是以愚聯友,陸遜初敗夷陵,是以愚誘敵。一者大巧若拙,一者大勇若怯。楊修因聰死於非命,賈詡因愚能養天年,此小聰明與大智慧之差別也。鄭板橋有語:吃虧是福,難得糊塗。可謂醒世之恆言。吾以為板橋先生誕辰,可謂中國之愚人節。
世間能成大事者,皆有非凡之處。曹操以「機警」兩字見長,其挾漢帝於朝堂,占政治先機;屯農田於域野,充府庫殷實。料眾人之未知,博天下之嘆服,陳壽稱之為「運籌演謀」。孫權以「隱忍」兩字見長,其能結姻示好於劉備,又能獻媚稱臣於曹操,因納帝號之最晚,故享國祚之最長,陳壽稱之為「屈身忍辱」。劉備以「堅毅」兩字見長,其數年潦倒未墜本志,屢次潰敗不忘初心。憑義氣出於草莽,靠堅韌克成帝業,陳壽稱之為「折而不撓」。機警是一種才能,隱忍是一種態度,堅毅是一種品格。此為曹、劉、孫能稱雄天下之原因。
周瑜破曹公之前,先有一病,病在東南風;呂蒙擒關公之前,也有一病,病在烽火台。周瑜之病是因無風;呂蒙之病是因有火。周郎是風症,孔明測用天時,借其風而調其氣;阿蒙是火症,陸遜演用人謀,熄其火而解其愁。病若周瑜呂蒙,凡人不能治;醫如孔明陸遜,世間亦罕有,三國神醫不獨華佗一人也。周瑜與孔明猶如五行,即能相輔亦能相剋;呂蒙與陸遜好比百草,因為相濟所以相生。世間丹青,最難當屬「畫風」;古今繪圖,最妙莫過「留白」。讀《三國演義》登壇借風、白衣渡江兩篇,如見「畫風」妙手,「留白」絕章。
四大名著中劉備與宋江頗為相似,然細細品味卻大不同。劉備之「兄弟義氣」是與曹孫爭鋒的支柱;宋江的「兄弟義氣」是與徽宗談判的籌碼。劉備放棄對無能漢帝的幻想,站地盤以求天下;宋江乞求昏庸皇帝的包容,舉頭顱而受權奸。劉備能洞察天下局勢,亂世夾縫中仍有生存之法;宋江只拘泥個人理念,政治漩渦中卻無保身之策。此開國帝王與山寨頭領之區別,昭烈帝與宋公明不可一併而語哉。兩人唯一相似之處,便是小說中人物刻畫「過猶不及」。如果說羅貫中是「欲顯劉備長厚而近偽」,那麼施耐庵則是「欲顯宋江忠義而似奸」。
世人論曹操,常以桓溫、高歡、宇文泰此類梟雄權臣比之,然以上幾人遠不及魏武境界之高。古今最像孟德者,實另有其人。曹操姿貌短小,此人亦是五短身材。曹操南征北伐,此人也有赫赫戰功。曹操唯才是舉,具有創新思想;此人變法圖強,具有革新精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終身未曾稱帝,由後代追謚帝號。此人終身也未登頂位,由繼任者將其理論列為指導思想。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莫過於徐州屠城,此人一生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帝都廣場。他就是終身未當國家主席,卻是第二代領導人核心,穩操軍政大權的小平同志。
劉秀髮跡田畝,劉備起於市井,兩人雖為沒落帝胄,終能延興漢祚。然劉秀能以少勝多破王莽,劉備難以弱克強敵曹操,此為一憾。劉秀破王郎時,焚燒自家賣主之書,以安反側;曹操破袁紹時,銷毀己方通敵之信,以靖眾疑。然劉秀得隴望蜀,終成一統之勢。曹操卻得隴棄蜀,錯過一統之機,此為一憾。劉秀能屈身劉玄,孫權可假事曹操。然劉縯死後,劉秀亦能進圖;孫策死後,孫權只可自保,此為一憾。劉備得光武器度,曹操得光武謀略,孫權得光武權變,故三雄難成一統,只能割據並存。以此觀之光武帝無愧「允冠百王」之稱號也。
謝安下棋時,收到侄兒謝玄在淝水大勝苻堅的捷報,他看完來信,從容說道:小兒輩大破賊。說話神態與平常無異,依舊下棋。之後大家發現,謝安因下棋時太過激動,腳趾把木屐都給壓斷了。顧雍下棋時,收到兒子來信,但信封卻不是兒子字跡,顧雍面不改色,依舊下棋,可心中明白兒子已死。之後人們發現,顧雍因下棋時太過悲傷,手指把手掌都掐出血了。戰場之勝是人間大喜,兒子之亡是人間大悲,謝安斷屐,顧雍破掌是真情的流露。但面對大喜大悲時,所表現出的寵辱不驚,則是一種淡定的氣度,優雅的涵養。
董卓死於親信之叛,張邈敗於部下之變;呂布圍困下邳時,反被家臣所賣;袁術兵敗淮南時,竟被曲部所劫。俗語云:虎落平陽被犬欺。一時豪傑竟死於肘腋之變,可嘆亦可笑。曹操倉惶敗宛城,能得典韋以命死護;孫權大意敗宣城,能得周泰以軀衛身。觀呂布反覆無常,可知典周二將之忠義;觀董卓死於非命,可識曹孫二主之馭人。劉備以落魄之身投諸侯,還能得主尊重;在危難之際走當陽,亦能得民相隨。流浪之時能讓關羽千里而返;彌留之際能得孔明一生所效。為人主者,盛時能得人之死力,衰時能得人之死忠,方是用人最高境界。
天下最樂之事,莫過還鄉;世間極甚之位,莫過帝王。以帝王之身為還鄉之事,可謂世間絕樂。劉邦稱帝後,與沛縣父老開懷暢飲,唱大風之歌,抒平生壯志;劉秀登基後,與南陽鄉親置酒作樂,憶少年往事,悟治國柔道。然先主之歸宿,卻夢斷白帝,含恨而終,想其彌留之際,定想再回故鄉涿郡,看看舍前桑樹,還依舊「童童如車蓋」否?項羽曾言: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蘇軾詞曰: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霸王道盡他鄉遊子願,東坡訴盡天涯倦客情。秦人笑項羽「沐猴而冠」,我笑秦人不知霸王「齊人之福」哉。
論劉禪之賢庸,今時多有爭議。或曰其昏庸暗弱,或曰其大智若愚。任賢相委一國之事,識時務保百姓之安,可見後主之賢仁;寵黃皓敗社稷之政,享安樂成亡國之君,又見後主之昏庸。國中無梁翼、董卓之暴臣,故能安身;國邊有蜀道、劍閣之天險,方得久持,此劉禪之福命也;憑一州之地反抵大國,無父輩之才卻生亂世,此劉禪之厄運也。劉禪雖不具曹操定亂之略,也無曹髦輕狂之禍;雖不具孫權立業之才,更無孫皓酷暴之刑。譏劉禪呆傻者,甚是荒謬;贊劉禪聖賢者,亦有誇張。吾有一語評劉禪:治世之太平天子,亂世之無為庸君。
長平之戰前,趙母預知趙括不可為將,可謂知子莫若母;街亭之戰前,先主預知馬謖不可大用,可謂知臣莫若君。善言兵者,未必善用兵;能知兵者,未必能統兵。龐涓敗馬陵,敗在輕敵;趙括敗長平,敗在驕兵,輕驕為兵家所忌,此馬謖敗亡之理。韓信背水一戰,大漲士氣,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依山一戰,頓喪軍心,置之死地卻先亂。活人而讀死書乃是庸將;審時亦能度勢方謂奇才。武侯祁山出師,臨表涕零,是憂後主;街亭悔敗,臨刑揮淚,是念先帝。觀街亭之敗後而自貶,知忠武侯之盡瘁;觀新城之敗後而自橫,知諸葛恪之不臣。
亂世之中,步步殺機;考場之上,種種刁難。楊修以兵書為題,誰知張松過目不忘,竟是西川學霸;秦宓以天文作答,可憐張溫班門弄斧,淪為江東學渣。曹丕以煮豆之詩逼曹植,考題也能當殺人之刀;曹操以青梅之酒驚玄德,迅雷也可作救場之文。蔡夫人為護劉琮,隔屏聽密語,當防身旁常有竊題耳;楊德祖為助曹植,度意猜答教,可知世間不乏押題人。楊修有押題之才,卻觸帝王之忌,活活賠了性命;蔡氏有竊題之膽,卻無治國之術,白白送了荊州,可笑亦可嘆。觀三國亂世,勝者如曹劉孫,好比狀元郎;敗者如董袁呂,猶似掛科人。
《論語》中說:「紂王的壞,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但人們憎惡他,把天下的壞事都歸在他身上。」中國人向來都不吝惜謾罵與誇讚,因此民間出現了如王莽、曹操、楊廣這樣的反派,將他們黑到一無是處,甚至抹殺了該有的閃光點。反之則出現孔明、關羽、岳飛這樣的正派,將他們神化,以至於出現假大空的藝術形像。贏政睡覺殺了個侍女,到了三國把名字換成曹操照樣流傳。解縉對了個對聯,到了清朝把名字換成紀曉嵐還有人信。正如楊冪的腳越傳越臭。小四的個頭越傳越矮。白岩松的話越來越多,莫言的話每句都能戳中淚點。
項羽在烏江岸自殺時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韓信在長樂宮被殺時說:吾不用蒯徹計,反遭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曹操赤壁慘敗後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劉備夷陵慘敗後說:吾乃為陸遜所折辱,豈非天邪。——項羽不承認自己敗給了劉邦,韓信不承認自己敗給了呂后。曹操認為自己輸給了疾病,劉備認為自己輸給了天意。這即是失敗的借口,又是夢想的祭奠。即是天才的自負,又是強者的不甘。
天下最難駕馭者有兩類,才智出眾者,不甘服人;脾性偏激者,不易處事,兩者合一乃關張是也。關羽、張飛並為萬人之敵,但兩人或矜或暴,或驕或狂,而與先主交遊,偏能義氣相投。玄德能盡兩人之才,所以能為人主;能通兩人之性,故而能為人兄,由此可見先主馭人之能。劉備知關羽之傲,故遣費詩化其之怨氣;又知張飛之暴,乃以良言勸其之鞭刑。呂蒙受孫權之勸,能由庸才變國士;張飛受劉備之勸,卻不能由暴躁變和善。可知才智易學,脾性難改矣。後關羽因傲而死,張飛因暴而亡,皆本性所致。才智只判賢庸,脾性終定輸贏。
曹操伐東吳不利時,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朱溫被後唐挫敗時,嘆曰:生子當如李存勖。曹操是嘆敵勢難破,朱溫是感自家無人。觀孫仲謀之英姿,好比孫文台之不死;觀李存勖之武略,猶如李克用之復生。然孫權晚年屠戮功臣,忌殺親兒,埋亡國之禍種;李存勖後期寵幸伶官,逼反養子,添滅國之禍根。可知兩人能做良子,難為賢父矣。孫權年輕時捭闔於曹劉之間,佔盡上風;年老時昏惑於立嗣之爭,做盡庸事。李存勖鼎盛時總覽天下豪傑,莫能爭鋒;衰敗時受困數十伶人,身死國滅。觀孫李事迹,可做立業之師,亦可做敗業之鑒也。
曹操割發代首,世人言其多詐;周魴斷髮立誓,世人評其多奸。然區區絲髮,或能嚴軍紀,或能欺敵心。青絲之間見機敏,髮髻之中睹智謀,方知此發不虛生也。觀東吳故事,先有黃蓋自毀肉身,以欺曹操;後有周魴自斷絲髮,以賺曹休。《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吳人多不孝乎?然為君毀身,此是能勇;為國斷髮,此是盡忠。非吳人多不孝,乃吳人多勇士忠臣哉。正如豫讓吞碳,以義士之名傳天下;岳飛刺青,以忠臣之名昭世間。觀此等壯烈之舉,遠勝俗人尋趣而自髡絲髮;庸人無故而自傷肉身。
秦皇求長生,以至國疲民怨;漢武惑巫蠱,以至家亂子亡,可知地位越高越易信鬼神。魏武近七十而崩,盡言人事;昭烈過六十而殂,自安天命,皆坦然以對死亡。唯獨孫權晚年供養神人,迷信術士,可知年齡越大越易信鬼神。《搜神記》記載于吉符水治病,索命孫策之事,權當齊東野語。如仙法真能醫百姓,幻術為何不能救張角;如于吉真能殺孫策,左慈為何不能誅曹操?近日民間大師王林,名噪一時,引得朝廷政要,文娛名人頻頻拜訪,甚是荒謬。李商隱曾諷孝文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千載而下此詩仍可做警示之銘。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震懾戎狄;燕昭王金台招賢,稱霸幽燕。韓昭王用申子修術行道,使列國不敢侵韓;齊威王用鄒忌虛懷納諫,使諸侯皆來朝齊。魏文侯任李悝改革,盡地重農,開創魏國霸業;楚悼王任吳起變法,均爵平祿,再使楚國富強。此六國強盛之時,但只曇花一現,後繼無人,最終君亡政廢,法亂國疲。反觀秦國,先有穆公任百里奚稱霸西戎
,再有孝公任商鞅富國強兵,後有惠文王任張儀縱橫捭闔,還有昭襄王任范雎平內維穩,最終嬴政任李斯,承六世餘烈,成一統大計。強國在於變革,立業在於久恆,此秦能一統之道也
曹操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毒語;桓溫有「不能流芳,也要遺臭」之惡言,可見奸雄創業之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曹操歌以詠志之感;「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是桓溫借物惜時之嘆,可睹名士風流之情。曹操能奉天子號令諸侯,桓溫卻廢天子空樹威望,於權謀處曹操可勝桓溫。曹操曾除反對自己進爵之荀彧;桓溫卻赦反對自己篡位之謝安,於大度處桓溫又能勝曹操。曹桓兩人皆是死後追謚帝號,曹丕承曹操之意,卻被司馬所篡;桓玄續桓溫之志,卻被劉裕所逼。詩言: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天下最善逐利者,唯商人與政客。兩者手段相同,便易於轉換角色。由商入政者,如呂不韋;由政從商者,如陶朱公。呂氏以財經籌政機,換得數載秦相;范蠡以謀略濟商道,換得天下富甲。商政之惡,在於不知進退,呂氏因此憂憤自盡;商政之善,在於明白捨得,范蠡故而逍遙壽終。周瑜貧困時,魯肅慷慨解囊,此是長線投資。劉備落難時,糜竺傾家資助,可謂精準押寶。先主以區區三顧,換得諸葛亮辛勞一生,孔明如此廉價乎?孔明所報為先主知遇之恩。金錢賞賜有數,感情投資無價。若孔明一生只值三顧,那百里奚又豈值五張羊皮?
曹操葬於鄴城高陵,數次毀盜,如今殘存遺骨;孫權葬於南京蔣陵,幾經破壞,而今空留碑文。生前縱然天下稱雄,身後竟被盜賊所辱,為之一嘆。然千載而下,久經戰亂,先主武侯之墓仍然完存。昭烈墓位於成都,歷代修護,巍然如故;武侯墓位於漢中,萬民推崇,祭祀猶新。史載:鍾會入蜀,途徑勉縣,專囑定軍山禁止樵採;獻忠屠川,盡挖墳丘,唯獨昭烈墓歷久無事。《三國志》言:「亮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兩人能名存美譽,身完墓室,亦是罕有。如今,三分割據雖已矣,但惠陵煙雨,定軍草木,依舊再訴說著英雄的傳奇。
「西遊女子」我最喜女兒國王,「三國女子」我最喜孫氏小妹。女帝對玄奘之愛,逢能相戀,別亦相念;小妹對玄德之愛,生能相護,死亦相隨。然而聖僧寡慾,精誠修佛道;劉郎薄情,執意克帝業。縱然表了真意,奈何佛俗分兩界;雖已緣了洞房,難抵孫劉謀三分。單方相思多是情難有終;政治聯姻更是身不由己,兩者道盡古今風月情債。一個是女帝心亦懷閨婦怨,
君意西去,風塵路遠念御弟;一個是巾幗身更兼男子氣,妾身東歸,江潮水冷思皇叔。誰言《西遊》戒欲,《三國》無愛?觀女兒國、甘露寺故事,不減《紅樓》痴怨之情。
李白與蘇軾是我最喜歡的兩位天才文人,宋神宗曾問:古人誰可比蘇軾?答曰:李太白。神宗曰:太白有子瞻之才,卻無子瞻之學。神宗之評可謂一語中的。才指得是絕妙文辭;學指得是厚重學識。才可以激發靈感,學則能打造氣度。李白好似烈酒,一世興狂傲視天地;蘇軾好比茗茶,千載余香悠然古今。李白是天上仙,飄逸而不失狂放;蘇軾是世間佛,曠達而盡顯率真。李白以帝王的氣度在彰顯自我;蘇軾以長者的姿態在近親眾生。李白只需膜拜,蘇軾更值得尊敬。在我眼中,李白是值得相思一世的浪子,蘇軾則是值得守候一生的丈夫。
秦始皇讀韓非《孤憤》,驚為天作,遺憾未能與其相見;漢武帝讀司馬相如《子虛賦》,讚嘆不已,憤恨不能與其結交
。然嬴政賞韓非之文,卻未能達韓非之志;劉徹愛相如之學,卻未能盡相如之才,為之一嘆。唐玄宗深羨李白,愛其才華奉為待詔,但最終賜金放還;宋神宗獨賞蘇軾,讀其詩文不思茶飯,但最終貶官流放。玄宗將李白視為藝術知己,卻是廟堂閑人;神宗將蘇軾視為文學老師,卻是政壇對敵,因此註定兩人仕途之坎坷。君擇臣需做到:識其人、賞其學、盡其才、達其志,然如此者寥寥無幾。故士林弟子多慕先主武侯之交。
何為聖人?有人說是:超凡入聖。我卻覺得是:因凡至聖。司馬遷與杜甫正是如此,一個受刑囚犯,以最直白的意識去祭奠歷史;一個被貶逐臣,以最樸實的情懷去哀泣人間。史聖讓時間自由穿梭,詩聖使空間無形凝聚,他們的聖人境界因此日臻而成,但他們從未脫離「人」的本質。史書在司馬遷筆下,不再是事件記錄,而是對人性的洞察。詩歌在杜子美筆下,不再是感情宣洩,而是對眾生的悲憫。司馬遷寫的是史詩,杜甫寫的是詩史,詩與史的界限從未像這樣模糊,而由凡入聖,由聖至人的過程,也在兩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註解。
《漢書》記載:霍光不學無術。《三國志》記載:先主不樂讀書。但霍光能秉周公之才,輔漢中興,居麒麟首功;劉備承高祖之志,續漢延祀,成西漢霸主。讀書無用乎?非也。不學無術雖無礙英雄之器,卻常毀英雄之業。霍光身死族滅,劉備抱憾而終,皆因此所致也。不讀書不可,死讀書亦不可。閑觀史籍有兩人讀書之法甚合吾心,張賓讀書不為章句,孔明讀書觀其大略。剖章析句乃書生之事,熟讀精思乃學者所究。張賓讀書之妙,不在虛知義理而在實析時務;孔明讀書之妙,不求皓首窮經而求博覽群書。兩人讀書之法於吾心有戚戚焉。
古今權臣可分為四類。一、以親戚之名攝政,如霍光、梁冀、王莽、何進。依裙帶而上位,因主懦而得權,此類人最易得勢,也最易失勢。二、以奸雄之舉攬政,曹操首開先河,之後桓溫、高歡、宇文泰皆如此。對外以霸術掃天下,對內以霸術攬君權,此類人最受爭議。三、以忠臣之心代政,如諸葛亮、張居正。雖涉君權,但守臣子本分。然諸葛亮生前壯志未籌,張居正死後新法被廢,此類人最為惋惜。四、以小人之行亂政,如趙高、魏忠賢。其與曹操相比,奸而不雄;與孔明相比,愚而不忠,此類人最可謾罵。此語可作古今權臣群像圖。
如果說大李杜是盛唐華章,那小李杜就是晚唐戀曲。杜牧擅絕句,李商隱擅律詩,絕句只需一句妙語即能撐起全詩,律詩卻要一番構造才能建起整篇。杜牧是個天才詩人,他對女人薄倖,對詩也是薄情,所以他的詩口占偶吟,清新峻峭;李商隱則是個純粹詩人,他對愛情留戀,對詩更是痴戀,所以他的詩精雕細琢,意味深長。兩人都有一番抱負,但李商隱遭逢坎坷運,杜牧偏落風流身。在杜牧身上看到曹植、唐寅的愁怨,從李商隱身上看到屈子、賈生的情懷。因有小李杜,這首晚唐戀曲雖不具盛唐華章之雄渾,但細細品味,也可一晌貪歡。
12年底從網識得皇叔,三國組,後於金庸組吃瓜,慕君才顏,可惜終未得一見。
皇叔博學多聞,一表人才。比起一些段子手,他的段子更有一些底蘊,屬於那種可以圈子裡萌的段子。有文士之風,面冠如玉,屬於「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那種。
很有思想,可以看出對社會很多問題的思考,也寫過不少好的文章。如果說局限性的話,大概是不夠深刻,也是段子手和思考者的區別。以皇叔之才想必不是只願做到這個層次的,也不該只是現在這個層次。如果能靜下心來把所學細嚼慢咽一番,日後定成大器。
去年故宮辦清明上河圖展覽的時候,一邊排隊一邊給主公發微信,告訴他如果要來的話,早點排隊,不然中午十二點也看不上。當時武英殿信號巨差,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過了一會一看手機,發現怹也在排隊,但是在我後面,所以就一直見不著。
然後那個展覽的第二部分在延禧宮。我從延禧宮出來,冥冥之中往宮門外看了一眼,恰好看見主公進門,趕緊上前說了幾句話。
怹老人家長得肥腸帥,但是人有點害羞,估計是沒想到在故宮也會被狙擊吧233,說話也很靦腆,(然而我也很靦腆)。可惜是沒有留下照片,遺憾。
哦跟主公同行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妹子!
哦跟主公同行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妹子!!
哦跟主公同行的是一個很漂亮的妹子!!!
這是重點啊!劃給所有痴迷主公美貌與美(cai)貌(hua)的迷妹們。
另外我還有一個問題,可是@張方 怹老一直沒回答我:
人稱劉備,今古皆通。
玄德其外,huangshu其中。
此人並不是歷史學家,更像是一個歷史教師,或者是一個說評書的。把冰冷的史料通過自己的消化之後反芻給大眾,這樣聽眾更好消化。我們看著有意思,看完之後能記住,這就是他的作用。就像當年明月、袁騰飛等人,他們就好似菜中的蔥姜蒜,沒了他們歷史這盤菜也能吃,但是味同嚼蠟,難以下咽。
當年 @銅雀 叔叔還在執掌三國殺官微的時候,組織過不少泛三國文化圈子的小型聚會,這對於一直躲在象牙塔里做宅男的我而言,真真的大開眼界的事情。
當時和不少人有過一面之緣,幾年過去了,看到大家都還堅持著自己的夢想,著實有些感動。
劉皇叔 @張方 和大家分享了不少公眾號的使用心得,但與此同時,他又像一個與時代脫節的書生,在靠噱頭和出位,標題黨和蹭熱點打天下的「營銷號界」,堅守自己一個文化工作者的操守,很有舊時代的風骨。
銅雀叔叔也和大家聊了不少他的困苦與堅守,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種熱忱。後來看到他和子末姐姐離開三國殺圈,進入段子手圈拼殺,甚至成立了鼓山文化,用一種新的模式供養起很多年輕人的夢想。連馬伯庸親王都被銅雀納入後宮,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才華與執行力。
三國殺早期最著名的Coser「胖胖」的賢兒還給大家發了不少明信片。這幾年來看到她仍然堅持Cos事業,常常在微博上發布各種萌照,也真是一股清流。
後來還看到了 @水木火樹 我倆的生存背景大概是最像的,都是科研出身,都在讀博。後來看到火樹在直播領域走上了不歸路,甚至像網紅方向發展,不由得讚歎,堅持夢想的你,真棒!
我喜歡打三國殺,喜歡涉獵歷史,喜歡寫段子,但我確實沒有魄力也未必有能力放下自己的知識背景去像火樹,皇叔和銅雀一樣,將生活過成一種熱愛。當然,賢兒的Coser道路,我是沒有考慮過的。
不過我還是努力的跳出了生物醫學科研大坑,投身教育領域,開始做一點喜歡的事情了,希望文中提到的和讀來有代入感的各位,都不負青春~~
方兄博學多才而又虛懷若谷,通曉史書又人情事故,以古論今、心繫天下,隱隱有範文正之風。
最早在人人網認識他。
主頁劉備。
早期 轉發 毛批三國演義,完成了原始積累。
逐漸養育成型自己的毛氏風格文筆。
看過很多中國歷史的書籍;非科班。
對歷史人物的點評,貼近廣大受眾。
略幽默,略內秀,略腹黑,略逗。
相貌端正。
關注社會類新聞。
擅長江城子、枉凝眉。
後來習得輓聯寫作技能。
竟然有這種問題。。。
為了自身清白,絕對不見女網友的知乎網紅
當年人人上叫了一句大耳賊把我拉黑了,之後我就投伯符門下了。
生子當如大張方。哦 不是 我的意思是做人當如我張方。雖然很有才但是他很帥所以很勤奮,我們年輕讀書人的楷模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給人的感覺很謙遜,低調,但是懂得多,思路清晰,文字和觀點值得一看。
而且很帥啊!是一個為數不多的值得關注的歷史大V,也不知道有沒有對象,反正妹子們,不要錯過。。。一個標準的讀書人,也是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看他的回答能體會到古代讀書人特有的風骨神韻,或有共鳴,心嚮往之。
以皇叔為鑒,洗眼睛的
人人大黃書啊…
黃書告訴我們:在知乎,每過59s,就過了一分鐘。
河間王的基友
從網老人。歷史公共號劉備,從網人稱劉皇叔。很有意思的一個人,在愛奇藝有個歷史節目。
推薦閱讀:
※《西遊記》里唐僧師徒為啥不見老?
※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下,能否誕生政教合一的道教國家?
※太史慈是複姓太史名慈,還是姓太名史慈,還是官至太史名慈?
※看《三國演義》最痛心的地方在哪?
※岳飛在當時應該怎麼做,才可以不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