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沒有像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之類的盛世稱號?
還讓文景之治和昭宣中興夾中間了
能比隋煬帝功績強一點?不足少一點?
所以說漢武帝要是能稱盛世那隋煬帝也應該能?
所謂治世、盛世,不過是掌握古代話語權的士大夫標榜出來的吹噓之詞罷了,其功用無非是樹立起一個個雖不及「堯舜」理想社會,卻也勉強能用來鞭策後世君主的榜樣而已。在現代社會的有效治理面前,這些所謂的盛治之世有著很大的水分。
就拿治世這個近乎堯舜之世的最高評價來說,掌握古代話語權的士大夫眼中的治,和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生產力基礎之上的現代人眼中的治,是不一樣的。所謂治世並不是指事功上的烈烈有為,而一般是指那些能夠令治下民眾生生不息(溫飽)的統治時期,質言之,就是國力的可持續。其他各種「世」,甚至連這一現代語境下的低配標準都達不到,漢武帝之世便屬於這些個其他世之一。下面粗略劃分一下士大夫眼中的各種「世」,主觀性比較強,慎重取用。
開創之世:除暴止亂,肇建新朝,通過暴力否定前朝暴政或終結亂局的形式建立起的一統王朝。如商湯、周文武、秦孝惠昭政、漢高、漢光武、隋開皇、唐武德、宋太祖太宗、元世祖、明太祖成祖、清順治。
治世:前承開創,國運穩定,實現古代生產力條件下的「與民生息」的穩定狀態。如周成康、漢文景、唐貞觀、宋仁、明仁宣、清康雍。
盛世:治世的極致,潛藏酷烈之世與衰頹之世的腐爛契機。盛世之成,純屬機緣巧合,正好趕上富得流油的那種興盛局面,實則其內在肌理已然開始腐敗,就是一個虛包,更多時候被濫用做諂媚逢迎之詞,在士大夫心中倒未必比得過治世。如開元、康乾(聯稱),看似昇平,實則潛流暗涌,捧得高,摔得慘。看似中興,實則酷烈。
酷烈之世:在治世的基礎上傲嬌起來,或者順著盛世的虛妄之姿自大起來,發展出來的一種,屢建事功、追求國威卻又過度消耗古代社會脆弱的民力的時代,換言之,便是造作不息、徭役大增、好大喜功、躁動難耐之世。如周昭穆、周厲宣、秦朝、漢武、新莽、隋煬、熙寧、宋徽、 正統(輕度)、正德(輕度)、萬曆、乾隆中後期。
漢武帝只是因為功績最為彪炳,且文景之世底子比秦朝好、以及昭宣中興回護,才顯得不那麼酷烈而已。實際上漢武之世若不是即時剎車(從輪台罪己到昭帝之立),遍地起義,重演秦末,天災頻發,預演黃巾,也是極有可能的。(我都黑武帝黑到這個程度了,評論區還總有人跟我強調「武」的謚號為貶義,也是無奈了233)
中興之世:及時糾正,國運恢復,歷經躁動耗費的酷烈之世後,重新向治世標準靠攏,整頓恢復的時期。比較著名且實至名歸的中興有:昭宣中興、光武中興(疊加開創)、弘治中興。
除了開創、治世、烈世、中興、盛世這種王朝尚有生命力的時期類別,還有王朝失去「生命力」衰頹之世,以及各種小塊頭、短命鬼林立的亂世。衰頹之世,如春秋、西漢末、東漢末、中晚唐、南宋、元後期、明嘉靖萬曆以來、清乾隆後期以來;亂世,如戰國、秦末、新末、魏晉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國、元末、明末、近代。
看到前面三紅有提到《中國人口史》這本書,剛巧最近我正在看,那麼我就把原文貼出來吧,讓葛劍雄為大家展示一下西漢武帝時期的景象。 另表明一下立場,本人並不進行討論漢武時期征伐擴張得來土地對錯與否。
先說一個題外話,網上有人引用袁祖亮在《再論漢武帝末年人口並非減半》中提到的侯國戶口一直有增加這件事來反駁葛劍雄的戶口減半論,葛劍雄在這點上在《中國人口史》進行了反駁,本人大篇引用原書截圖,圖多殺貓,見諒
為了照顧不愛看圖的童鞋,總結一下,葛的主要觀點則是,這些侯國的戶口統計不是跟武帝時期同時的,而是早於武帝朝數十年的,而越早國除的侯國年平均增長率越高,經歷武帝時代越長的侯國平均增長率越低,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反映出,在武帝時期這幾個侯國的人口增長率是遠低於標準水平甚至說大倒退也不為過的,因此袁想拿侯國的戶數來證明增長反而證實了自己觀點的錯誤,所以
=============================這樣的分隔線可以嗎====== ==================
那麼回到正題,先讓我們看看葛劍雄在《中國人口史》中用大量的事例多個方面給我們展示了武帝後期漢帝國的天災與人禍吧,我們就可得知為何漢武帝時期為何沒有盛世稱號,首先先從直接層面來談武帝時期人口減少的三大原因,依然是圖多殺貓,本人只做其觀點的總結
一.自然災害
不得不先提天災問題,根據《漢書》各本紀、《五行志》、《食貨志》、《溝洫志》及有關列傳的記載,自然災害是武帝後期人口減少的重要因素,「父子相食」"人相食「等記載屢見不鮮,持續多年的天災不僅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還使用糧食大量減產,」使人們因飢餓死亡,或因營養不亮而縮短壽命減少生育,還必然使嬰兒的死亡率(包括認為殺死,遺棄)提高。
二.戰爭與徭役
在多年天災的情況下,再發生人為的破壞作用,如戰爭、大規模的徭役,徵調本來就不足的糧食等等,那麼人口的減少必然更多,而武帝時期正是如此。緊跟著繼續徵調更多的農業人口進行戰爭,並且有著比徵調的士兵多上數倍的後勤人員,並且還要徵調大量牛馬,減少了農用畜力,導致許多農田無法運用耕牛,同樣影響了農業生產,外加還加高了稅收和起征年齡,使得更多人採取了殺嬰措施,而這種情況下更加加劇了饑荒的嚴重性。
並且,武帝不光是對匈奴,還對東越、西南夷、南越、朝鮮和西域等多個方向用兵,在多個地區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如果認為人口減少和隱戶的地區只是少數地區的話這是相當大的錯誤的。以下為武帝時期的戰爭行為和大型工程:
以上事例可見諸多戰事和工程佔用人力極大,雖然不及秦始皇時期的戰事規模,但依然動用了龐大數量的人力,並且直接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和間接導致了人口不得增長。外加武帝廣修宮殿,備極奢華,徵調大量民夫,還多次大規模巡遊,加重了各地的徭役負擔。桓寬《鹽鐵論·散不足》有雲 「數幸之郡縣,富人以貲佐,貧者築道旁.其後小者亡逃,大者藏匿;吏捕索掣頓,不以道理.名宮之旁,廬舍丘落,無生苗立樹,百姓離心,怨思者十有半。」表面上指秦始皇,實際上正是漢武帝時的真實寫照。
當然有人會有疑問,武帝興修水利不至於得不償失吧,且看下面葛教授是如何分析的。
武帝時大搞水利,這當然有促進農業開發的一面,但由於好大喜功,相當一部分工程純粹是勞民傷財,甚至有爛尾的工程,絕大多數水利工程並沒有修建於作為糧倉地區的關東,卻興建在關中地區,外加疏於管理,以及不少水利工程被地方豪強佔用,導致關東地區水災反而許多,甚至減少了糧食耕地,所以說得不償失。
以上諸多戰事和工程死亡人口數量眾多,在人力上的頻繁調動,男子不能與妻子團聚,減少了大量的出生人口,死亡的人數也不可能說在短期之內恢復元氣,百姓疲憊不堪。
三.嚴刑、濫殺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
武帝頻用酷刑,巫蠱案等大案的大量死刑,「黨與死者數萬」「坐而死者前後數萬」,外加每年按戶口數千分之一計算的數萬的固定死刑犯,這是對人口增長很嚴重的阻礙。
以上三點皆為人口損失的直接原因,並且互相作用,加害愈烈。可能會有人不清楚上面列出的這些數字的含義,按照武帝初期的人口約3600萬來計算,正常年份的增長以7‰計,每年凈增人口約25萬。如果該年額外的死亡人數達到這個數字,則該年人口增長率就等於零,而且由於非正常死亡的人口大多都是青壯年和幼兒,所以對人口整張的影響並不限於當年。下面兩圖可以直觀的看出武帝在位54年的人口發展狀況。
在武帝54年間,人口能保持正常增長的僅6年,人口增長率低於正常數的21年,而人口增長為零或負數的有27年,幾乎所有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和工程修築的年份都涉及到了。
=============================這樣的分隔線可以嗎====== ==================
三個大的直接原因講完了,現在我們分析下間接的因素。
在無節制調動勞力的情況下,服役者妻離子散甚至客死他鄉,百姓與帝國離心離德,「怨思者十有半」,並且在此環境下,漢帝國出現了大量的流民和農民暴動,例如元封四年,關東流民200萬,無名數者40萬。當時關東人口約3000餘萬,則流民已佔約7%,(《漢武帝時戶口減半考實》一文中的數據則是關東人口2000多萬,流民占約10%)而無名數即脫離戶籍的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3‰,大大超過了每年正常的人口增長率。在非流民中必然也有相當部分人口脫離戶籍,因此實際脫籍的比例還會更高。關東地區在當時作為最富庶且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作為主要農業區域尚且如此。地方官吏甚至幫助瞞報數據,這也反映了朝廷對民間的管控能力下降。
有人可能會奇怪隱戶又怎麼樣,隱戶在漢帝國戶籍中就不為漢帝國創造效益了嗎?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部分特權人士以外,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要服役或者交錢代役,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需要戍邊,脫籍是一種非法行為,而成為隱戶後,他們是不受徵召的,也無法向他們正常收稅,而他們一般成為地方豪強的附庸,替地方豪強承擔他們的賦役,地主豪強則與地方官吏爭奪人口,地方官吏則只能對上隱瞞,可見朝廷對地方掌控程度下降之重,可調用的財力和人力已經遠不如文景時期。
武帝雖然察覺到地方官吏在數據上的隱瞞,指責丞相「今流民愈多,計文不改」,但是由於地方政府的虛報,使剩下的人負擔了逃走的人的稅賦,造成了新的逃荒,緊接著引起了許多大小農民暴動。而後武帝頒布的「沈命法」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地方對中央的隱瞞更加嚴重。
整個國家從一開始只是天災,然後很快的變成了人禍,在天災的情況下繼續多次發動農業人口進行戰爭和服役,對於古代脆弱的農業結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就如同滾雪球一般,無數人為了成為逃避徭役和納稅,投奔大戶或者成為流民,直至宣帝時期恢復民生而政府威望的上升,許多無戶籍的人口才重新回歸,例如膠東國甚至三十萬戶口中有十萬戶口是回歸的流民,《中國人口史》中則推測總體無戶籍的流民估計則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是很有可能的。在此事上,最大的贏家是地主豪強,他們充實了自己,成為了吸附在國家和百姓身上的吸血蟲。漢帝國過多的徵調則大大傷了人民的元氣,同時也幾乎傷了自己的根基。而作為百姓沒有選擇餘地,前門是狼後門是虎,如果脫離了土地,等待的基本是死亡的結局,在這種環境下,自然談不上自豪感和榮耀感。
=============================這樣的分隔線可以嗎====== ==================
那麼按武帝末年人口3200萬,絕對人口減少只減少了400萬人的推測,「人口減半說」為何能繼續得到葛劍雄的支持呢?
首先,人口大量減少,而地方的繼續按常年水平虛報,紙面戶口也必然超越4000萬人,而昭帝時期重新進行人口核查時,流民對政府並沒有馬上重振信心尚未回歸,所以可能被統計人口只有2000多萬數,也剛好與武帝朝時重臣夏侯勝在武帝死後15年的本始二年(前72年)所提的「百姓流離,物故者半」相符,所以從時人的角度來看減半說是毫無異議,這種說法在東漢時期成為公認的事實。
其次,因為現在的人口數據基本為後期往前的推算,如果直接理解成人口只減少了400萬是絕對的錯誤的,因為將54年中非正常增長的40多年按照正常增長率推算,那也損失了1558萬人的增長數。
當然在諸多原始資料散軼,以及材料本身不夠真實的情況下去強行要求最終結果是真正的「減半」這是不科學不合理的,這方面研究本身只能從多方面進行推測和假設罷了。葛劍雄在回復袁祖亮時對於袁祖亮反駁人口數量時說「舉起大要」,就是說不需要如此強求,而且血淋淋的1558萬這個數字擺在這裡,就如同村上春樹先生所說的「 十萬人和四十萬人又有什麼區別呢?」一樣,在這麼殘酷的歷史面前,拿生命的數字去獲得自豪感是非常的反人道的。當然「減半說」依然算不上定論,西漢人口增減變化的真相還有諸多需要等待挖掘的地方,只是無法被「侯國戶口增加所以減半輪錯誤」的說法推翻罷了。
漢武帝時人稱「海內虛耗,人口減半」,你說這是盛世?
要是這是盛世,那昭宣又怎麼會是「中興」?唐太宗,年號:貞觀
清聖祖,年號:康熙
清高宗,年號:乾隆
漢武帝,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領土擴張(主要是不如中原富饒但戰略價值較大的地方)、打擊外敵,這些往往有長遠利益,而損失了短期利益
於是昭宣時代享受了這些長遠利益,鍋卻由漢武帝背
因為漢武帝是高端玩家,不屑於猥瑣流的戰術,恰恰是漢武帝創造了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的機會,否則覆滅的就不是羅馬,而是中華。
漢武帝嚴謹地證明了古代中國,皇帝武功的極大值在哪。
增之一分則隋煬……
漢武最牛逼之處就在於,他知道再玩下去就玩脫了。於是收手罪己。中國古來有:立德,立功,立言一說,個人認為:立德就是不僅事辦成了,還讓大家都滿意,人人說好;立功就是事辦成了,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自然不會人人說好;立言就是事沒辦成,只是告訴大家怎麼辦,辦成什麼樣。所以立德是高手,立言就是能說不能幹,但是真正的大事往往困難重重,辦成不易,想讓所有人都滿意更難。中國周邊近來總有些領土糾紛,說什麼西藏不是你的,新疆不是你的,可是誰聽說哪個外國雜種說甘肅不是你中國的,廣東不是你中國的嗎?甘肅,廣東都是漢武帝打下來的。中國最重要的國土戰略框架是誰打出來的?漢武帝。以上是武的,講文的,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思維框架和漢朝有根本變化嗎?大家自己想,誰實現的?漢武帝。
漢武帝是典型功過分明的人。他的過在於,他讓秦漢以來的人口,在馬爾薩斯陷阱峰值3000+萬停滯,最終還出現了數百萬人口的損失。他的功在於,他開疆拓土,讓漢家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打造了安全的戰略環境,使後世一千多年的馬爾薩斯陷阱峰值,直接拉高到6000+萬。漢武帝有剛愎自用,殘忍的一面,但他在位55年,至少要區分前中後期來看吧。有些人把半個多世紀算成一個時代,去跟在位十幾年的皇帝比道德,要我說,那些前期賢明的君主把自己還要禮讓三分的老政治家都熬死後,保不齊更殘暴呢。一般人是難以抵抗絕對權力的誘惑,而且和一波比起自己只能算孩子的人共事,絕對權力也帶著極大的不安全性,多疑也是正常的。我們可以說他是暴君,但這無法抹掉他明君的一面,那不是不兼容的。
至於有些說天下大亂的就算了,小的民變事件是有的,可他下輪台罪己詔之前還暢遊泰山呢,說明沒有大規模的暴動。事實上是他的人頭稅,壓抑了民眾的生育動力。損失400萬人口均攤到54年里,還有一些成為流民未被統計,這種負增長遠遠沒有到秦末、漢末、隋末那種不到十年折損超過一半人口的誇張。居然還有人拿三國去比漢武帝,說明漢武帝殘暴。
而那篇精心的算上潛在人口損失的長文,秦與漢初的峰值基本就在不到4000萬了,拿無峰值限制的增長假設去推論漢武帝損失的潛在1500萬人口增長值,用這種假設邏輯,那我加上峰值我還說漢武帝以400人口損失,最小代價避免了一次觸碰人口峰值後本應天下大亂的人口減半的動蕩呢。典型的書生派,社會複雜程度,潛在因素之多,根本不能隨意靠假設推論的。如果這樣不加峰值的設定一個非變數人口增長率,按照我國建國時4億,到87年的11億,每年應該增長1500萬以上,同增長率87到17的30年,應該增長4.5億,今年人口理應15.5億,但居然只有13.8億,這三十年足足損失了近2億人口哇~好慘哇~事實上漢武帝當時人口損失,主要是生育率低+失戶流民。
至於漢武盛世,是有這個概念的,主流都認為漢武中前期是西漢全盛時期,但暴君派不認同而已。而且漢武帝搞官營,控制工礦商業,是儘可能避免觸碰農本,且有抑制豪強的考慮。當時豪強階層已經形成了,沒有武帝付出代價強力打擊一次,昭宣中興也真難說,只看當下,罪過全往皇帝一個人身上推也不愧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
另外,考慮史家語境,XX之治,重心詞是「治」,一般側重皇帝本人的治理成就,主要是吹皇帝本人,比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所謂治世一般都是賢君開啟,何為賢君?對大臣好,大臣位子坐的安全又舒服,能不感恩嗎?而XX盛世,重心詞是「世」,一般側重當時社會的強盛狀態,比如開元盛世,永樂盛世,康乾盛世,即使皇帝都有爭議。而所謂文景之治,其實全國還沒有真正統一。而XX中興,連同治中興都能叫中興,只要是轉好轉穩的局面都可以叫中興,這詞比較好套。而中興之後,一般都沒有盛世,為什麼?沒有戰略環境,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頂多是皇帝本人依靠勤奮和能力,舒緩社會的一時之頹嘛。即使含金量比較高的昭宣這次,也是帶著武功中興的,且沒有多少人否認,漢武帝打下的戰略環境底子對這次中興之重要。雖然漢武帝政策在西漢爭議就很大,但宣帝為其上廟號,也說明了二次創業型的漢武帝的爭議在治,不在制,更不在王霸雜之的策。甚至很多觀點認為,如果不是武帝晚年在沒有別人勸諫和施壓,主動頒布的輪台罪己詔,並且做出妥善的身後人事安排,武帝中後期的過激政策,恐怕昭宣也難以撼動。武帝罪己,重新給政策定調,重啟休養生息,才是昭宣中興的起點,才是昭宣穩健政策的合法性來源。因為沒有武帝那種強大權威,靠一個備受爭議的權臣,或者兩個初期如傀儡的年輕皇帝,根本沒有足夠扭動政策車頭的政治力量。但昭宣中興,顯然不能叫武宣中興。
痛,也分長痛短痛。利,也分近利遠利。東漢給武帝定調雄才大略,有些人認為古人都撒嗎?很多書生看得清歷史人物的過,卻看不清歷史人物的困,得出來的,可不都是道德說教。
因為評價標準不一樣。古代儒家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正確」,並不像現代人一樣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再加上上帝視角的戰略眼光來看,儒家所說的盛世是看老百姓能吃飽飯,社會風氣良好,君臣關係和諧,士大夫的福利待遇好社會地位高,對外只要和番邦蠻夷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即可,如果番邦能寫點文章拍拍馬屁那更好,領土什麼的並不重要。總之以上這幾點劉徹都做得挺不好的,他自己也承認。再加上他自己娶的老婆都不是什麼良家女子,重用的臣子也非世家貴胄,儒生會覺得這貨肯定是人品有問題,人品有問題自然做什麼事都是動機不良了。
秦皇漢武畢竟不是關二爺,人人都愛。不過沒關係,他們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永不可逆的格局上的改變是他們給自己寫的史書,是一萬支儒生的筆都無法改變的事實。畢竟你有本事別在身份證上寫漢族,有本事別搞一帶一路啊。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名族永遠的名字
這樣的還不叫成就嗎
學好語文有助於理解歷史:文景之治,昭宣中興,中間發生了什麼不言而喻。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秦始皇、老毛也沒有。虛名而已,到底誰更偉大,大家心裡都有數。
首先「漢武盛世」這個說法,是存在的。
所謂「昭宣中興」,中興者,有兩個前提。其一是之前有一衰廢,其二是大局穩定,允許發展。只看到武帝窮兵黷武致使民生困難,卻看不到他驅逐匈奴開拓西域,恐怕不行啊。
漢武帝和隋煬帝只有一點相似,就是好大喜功。但漢武帝好大而得大,喜功而有功;隋煬帝好大而空大,喜功而浪輸:不可同日而語。
強烈反對@七海春歌 的回答。
看看那個人在自打臉,
那個人拿出了漢武帝後期人口只減少400百萬的資料,難道那個人卻不知道這份資料正好狠狠打臉了「漢武帝打匈奴人口減員一半」的神論嗎?那個人的邏輯挺神奇的,人口增長數損失可以代表人口減少的數量?人口是什麼?人口就是已經出生的人,還沒出生的人國家不會將它算入人口。所以,人口增長數的損失不能算進人口損失。如果損失的人口增長數也要算進人口損失的話,那二戰許多國家的人口損失只能加倍計算,聯合國表示不服!這個人挺厲害的 ,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言論都能造出來,不去和聯合國爭論實在太可惜了。
還血淋淋。。。
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不怎麼會用漢語比喻還是YY能力太強,還沒出生的人口一下被這個人YY成血淋淋。人都沒生,怎麼血淋淋?某男子和某女子離婚了,之後他們就不結婚了,該女子也沒懷上有孩子,他們因為離婚而損失家庭人員增長數,按照這個人的神邏輯,是否說明他們家庭原本可以增長的人員是個血淋淋的數字啊?
這個人的原話是吹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減員一半,漢語及格的人都知道人口減員一半的意思是人口減少了一半。而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減少了一半了嗎?答案就是,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根本就沒有減少一半。
這個人應該要這麼說才對,「漢武帝發動戰爭之後人口增長數的損失接近當時總人口的一半」。但是,這個人卻套用神邏輯把損失的人口增長數算進人口減少的數量,然後吹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減員一半。大家說,好不好笑?
難道那個人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都不怎麼會?還是YY能力太強了,還是兩者皆有,還是另有原因?
我猜是兩者皆有
大家猜是什麼呢?
捨去國籍?真是可笑,漢朝農民逃戶就代表他們要捨去國籍?那個人請聽好了,是你穿越過去,然後他們告訴你的?不為國家服役和納稅就不是國民?
偉大的羅馬的奴隸還真多啊!但是按照這個標準,古羅馬人口可要大打折扣啊!因為奴隸不是羅馬國民啊!為何漢朝一定要國民才可以算人口,而羅馬的奴隸不是羅馬國民都能算人口?這不是雙標嗎?
中國是有著悠久信史的國家。書面歷史可以和地下文物相互印證。中國歷史出土了什麼文物,大家往往會去查找古書。西方恰恰相反,他們的歷史很多是中斷的,並由現代歷史學家由文物而還原出來的。中國歷史可信度在於早期史家是獨立的(史家堅守道統),並不受當時君主的干涉(君王手持治統)。所以有「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個轉折點就是唐太宗,由於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殺兄弒弟囚父而上位,得位不正。太宗深入的干涉篡改了「起居注」美化了這段歷史(想想看李世民表叔楊廣即位前偷偷與父皇的妃子通姦可是記錄在史冊的)。自此,道統屈從治統,到了滿清乾隆更是乾綱獨斷到「道在是,治亦在是」,滿清皇帝個個都是「道統」與「治統」合體,人人都是哲人王,個個都是千古一帝了。這就是為何我大清康乾盛世一下子出了三個「大帝」,而同一時期,蒸蒸日上的西方才出了沙皇彼得和法國拿破崙兩個大帝,我大清何其偉哉!
只不過是因為那時的文人還沒那麼無恥。
首先從漢朝而言,文景之治和康乾盛世的說法是可以類比的。
其次就局限於武帝時期。從大的方面說,漢武帝的功績是開拓疆土,在這個方面於民族後代功莫大焉。但是於當時社會而言,人口數量在武帝時期減少約為20%,百姓徭役不堪重負,酷吏當道,高層官員膽戰心驚,底層官員也變動頻繁,滅族事件層出不窮,法律法規極為嚴苛,民眾生存相對艱難,小規模武裝造反此起彼伏。如何能和貞觀康乾的情況相提並論?前面的答案有人說中興是武帝打下的基礎,其實應該是相反的吧?如果不是改弦易轍,只怕漢朝未必會延續那麼久,武帝時期奠定的疆土立刻就會分崩離析。
這是我第一次回答問題。
在我看來,雖然漢武帝讓歷史中無數家庭妻離子散,讓天下民不聊生,但是要想一想,我們今天的漢族這個可以屹立於世界的名字來自於何時,是誰讓匈奴北遁,是誰讓西南夷俯首稱臣,正是漢武大帝。
我希望今天的我們要不忘歷史中我們的雄君名主,不忘這大好河山的歸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