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真實的袁世凱到底是什麼樣的?


謝邀。先感謝一下 @西門孤城 同學的指出,錯誤已經改正。
近現代的歷史人物,多一言不能毀之,少一言也不能美之。『『竊國大盜』』,『『西山十戾』』,蛤蟆精轉世,晚清重臣,告密風波,狡詐的權術家,一個老軍人。複雜而又多面的袁氏。
近現代歷史雖是歷史研究的顯學,治學者也有頗多禁區不得自由。無他,離我們還是太近了。有些定論涉及到現實權益的糾葛,中正平和的探討是很難做到的。這段歷史,很有矯飾塗抹的價值,百年往事的痕迹距今猶新,論事論人的態度也難談得上是客觀。
曾國藩要做理學名臣,一心想有始有終,真能面面俱到?左宗棠才高氣傲,以兇橫佐其權謀之術,偏偏幾大名臣里唯有他前半生難登廟堂。李鴻章自嘲為裱糊匠,一生修修補補辦洋務練水師,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譏由何而來?

袁的一生,和處於時代變局中的先輩名臣們一樣,不自然的體現出了幾個字,權變與羈絆。

1先說權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袁世凱等人不論為人如何,在做事上都可以說是通達權變,能做實務的人。幾人的才幹,也都是世所公認的。
袁世凱和左宗棠一樣,在科舉上有執念,卻不能成功。但袁投軍的年紀很小,20歲燒了詩書,就去投奔了吳長慶。所謂科舉不中,像袁這樣的年紀其實還是能再蹉跎幾屆的,他不想再等而已。張謇中狀元時,已經40了。
當年吟誦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兩句的少年,也是心高氣傲之輩。一股遏制不住的激情和對功名的渴望,讓他想到了從軍。如果會像祖輩父輩那樣早逝,成名一定要趁早啊,不能在鄉下拖下去了。棄筆從戎,更像是一種權衡利弊之後的決斷。袁世凱愛好收拾兵書圖冊,所謂袁書呆之說,鄉里人其實也就是這個尿性和見識。
晚清太平之亂以來,凡是節制一方的封疆大吏,都離不開兵事二字。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彭玉麟,無不如此。袁世凱出身在地方官宦之家,識見還是有的。練兵帶兵,在戰場上求取功業,是讀書之外的另一條路。而晚清的變局紛亂,從戎未必差讀書幾分。戰場上用兵帶將,卻不是兵書能教會的。
23歲,袁世凱隨軍東渡朝鮮,以幫辦朝鮮軍務的身份,協辦朝鮮訓練新軍。一生功業,由此開始。袁世凱在朝鮮的辦事,深得朝中大佬李鴻章的讚賞,從此青雲直上,步步高升。
左衝右突的亂局中,見招拆招。袁在朝鮮十數年,甲午戰後又開始訓練新軍。一生之事,多在軍旅。為政山東,立山東大學堂。小站練兵,有北洋六鎮。
2再說羈絆,晚清的變局,前所未有。時代的羈絆,幾人能脫離。
變局之下的眾生,百態皆有。有人掩耳不聞,狀若鴕鳥。有人高歌悲哭,惶惶不可終日。有人以為國弱多辱,華夏必亡,喪盡膽氣。作為實權大員,袁世凱所見高於小民。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裂縫之上,國家要往何處去,又何止只是底層的迷茫.
李鴻章所辦洋務,見識與用心比其他朝臣高明。但究竟如何辦這些事,又不免落於窠臼。所謂官督商辦,經手的事務是他一系的人,用法也是老一套的官僚方法。盛宣懷,家資巨富,滬上豪門。過手一塊肥肉,非淮系私人不得沾油。一個人再高明再超脫,奈何身邊用的人可不這麼想。為官的,趾高氣揚,國資以為私產。中堂如何,還不得袒護這些老兄弟?
李身邊的人如此,袁也難逃此命。
心雄萬夫,手段了得,偏偏國家貧弱,民心不一。身邊所用之人,不唯國之乾材,也有阿諛奉承的小人。有的人對舊時代念念不忘,對鋼鐵機器畏懼不已。有的人想富國強國,卻南轅北轍,眾人政斗不斷。他們再想去走向光明的未來,其實也難逃古典時代的羈絆。李鴻章公心如何,與左宗棠不能和睦,打擊王德榜胡雪岩,也有私心一顆,團團伙伙。袁世凱強人思維,對紛亂的局勢其實也很多迷惘,他本人的很多思維也是舊時代的那一套。曹錕一邊賞粥,一邊大問誰給的飯的這一套,恰好也深得袁氏之心。要說袁是純臣,誰會信,滿族的年輕親貴尤為忌憚老辣的袁世凱。但對於老軍頭來說,有了這些兵的信任,才是他最關心的東西。
北洋的武人桀驁不馴,又同床異夢,終究被黃埔學生軍和內鬥擊垮。在北京的中樞政府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同時面對國外勢力的壓榨和地方分崩的燙手局面。但在當時,袁可能還以為自己有一線生機,畢竟他是舊時代的人。不能明白黨國制和近代軍制的魔力,也是正常的。紛紛擾擾的時代亂局,要往何處去?在當時,他只看到了眾人紛爭不休,國家號令不行,強鄰包藏禍心。除了威逼利誘封官許諾,他法有用?
想通往光明的道路,身上卻纏滿了舊時代的枷鎖。古典的鬥爭思維,倔強的強人之路,在新時代的號角聲中終究破碎。那消逝在紫禁城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幻夢。袁勉力渴求的一統不過是一場夢幻泡影,他的後繼者段祺瑞吳佩孚又難能如願。

亂世的風波諸多,袁宮保失其謹慎?或者說,他在被自己心中的一點陰影籠罩吧,家族男子短命的魔咒,那忘卻不了的夢靨。

其實說起來,袁本人也算是一個奇男子了。那麼多姨太太裡面,有幾個是名妓出身的。袁大人不負恩情紅顏,做事確實不拘一格啊。

袁靜雪(原名叔禎,袁世凱三女)印象中的父親總是軍人派頭:黑呢制服,站或坐時,腰背挺直;平常少有笑容;生氣時罵「混蛋」,氣極了,「混蛋加三級」;待部下很客氣,但他們都很怕他。有人誇張地說,袁世凱坐在那裡,睛光四射,像一隻老虎。


在中南海的時候,袁世凱吃飯時要奏軍樂。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道,每當軍樂聲起,總管太監張謙和的嘴就會因生氣而變扁:「簡直鐘鳴鼎食,比皇上還神氣!」


孫中山曾這樣評價袁世凱:「袁氏初見面時,頗含一副至誠推解之態度,絕不似權詐之流;及談吐稍進時,深心辨識,則覺其語有鋒芒,眼光四射,詢非尋常可以窺測之輩。然我終疑成見在胸,有意探測其挾城府相臨耳。及考其行事,乃全與所言向左。然則彼固一魔力惑人之命世英雄哉!

閻錫山曾對部下說:「我一生見過了多少位咱國家元首,如孫中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徐樹錚、曹錕、甚至張勳、段祺瑞、以至蔣介石等,沒有哪一個像袁世凱的兩道目光那樣虎視眈眈地逼人,使人不敢仰視。

張一麟憶述當時情形:


……那天,項城把我叫去說:『我糊塗,沒能聽你的話,以至於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並將擁戴書焚毀。我說:『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袁回答說:『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別人』,袁還曾說:『吾今日始知淡於功名、富貴、官爵、利慾者,乃真國士也。仲仁在予幕數十年,未嘗有一字要求官階俸給,嚴范孫(嚴修)與我交數十年,亦未嘗言及官階升遷,二人皆苦口阻止帝制,有國士在前,而不能聽從其諫勸,吾甚恥之。……總之,我歷事時多,讀書時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氏家族男丁,多為短命之人。

使袁氏家族躋身名門望族的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活到了57歲。袁世凱的曾祖父袁耀東,不到40歲便一命歸西。

1873年,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病逝,享年51歲。第二年,他的嗣父袁保慶病逝,年僅48歲。1878年,袁的堂叔、官居二品的袁保恆也駕鶴西去,時年51歲。

辦完了袁保恆的喪事後,風水先生建議袁家分宅而居,因為袁家宅地長祿不長壽。

南方周末 -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袁世凱
袁世凱家族的死亡之讖:家族的人都活不過60歲!
項城袁寨古民居 袁氏舊居命運多舛
ps;先扯到這裡了,有空再寫了。。


在還原一位歷史人物時,我們應該站在多維的視角下,客觀而全面地敘述,這是研究歷史的原則。無論是何種人,首先他都應該是一個人,一個有血肉,有感情的人,袁世凱亦然。當然,所有的歷史都具有當代性,包含著今人見仁見智的認同與選擇。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一個官宦世家,生父袁保中是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任江南鹽巡道。袁世凱因為自幼過繼給叔父袁保慶,所以少年時便隨養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巡訪。這種早經世事的歷練,深刻地影響了他日後的為人處事。遺憾的是,沒等真正提攜他建功立業,家族的兩大支柱,養父袁保慶、伯父袁保恆就先後死於任上,家道也漸成衰微之勢。剛剛長大成人的袁世凱無奈之下,欲通過科舉考試求取功名,但1876年和1879年,他先後兩次鄉試都未中第。袁世凱並不是沒有學問,也不是不會讀書。袁世凱的詩歌寫得頗有滋味,比許多專業作家並不差。中國近代社會的人才評價系統弊端甚多,所謂八旗弟子、士族門閥制度大量恩蔭泛濫,形成嚴重的仕途壅塞。袁世凱落第只是他時運不濟罷了,他那麼聰明卻屢試不第。他後來主張廢除科舉,與他的親身經歷有密切關係;但是,他廢除科舉,並不代表他不重視教育。當時一些地方的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與現代大學的興辦與袁世凱有關。時人有論袁世凱「知人善任,務求實幹之士,絕不任人唯親,只是各方人才奔走於其門者如過江之鯽」。當年留美幼童被強令回國因沒有功名而境遇慘淡,在袁世凱的提拔下,唐紹儀被任命為天津海關道,蔡紹基被任命為北洋大學總辦,詹天佑被袁世凱大力保薦為京張鐵路工程局總辦兼總工程師。所以有人說,假如沒有袁世凱就沒有詹天佑這一「中國鐵路之父」。

袁世凱也是至親至孝之人,他深深地愛著他的兩位母親--生母劉氏和養母牛氏。袁氏家族中男丁壽不過六旬的事實,成為一種情結折磨著他,從其高祖父以來家中女性承擔著更為沉重的生活壓力與精神壓力,這使他倍加珍惜這份親情,也深深懂得兩位母親的艱辛。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會有一個女人。袁世凱的背後卻站立著不止一個女人,他有一妻九妾,為他生養了十七個兒子和一群女兒,這十七個兒子和一群女兒要娶親,要嫁人,要建立社會方方面面的親屬關係,成為袁世凱家族的主體,成為他日後聯繫社會各方面力量的紐帶,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

袁世凱本身也是一個結交天下朋友的高手,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他一生朋友無數。結交朋友是一個人所能夠具備的社會生活能力。袁世凱與李鴻章有非同一般的情誼。沒有李鴻章的慧眼相識,就沒有後來袁世凱的大得意。李鴻章對他不僅有知遇之恩,而且有救命之恩。袁世凱有功於朝廷,惹怒了日本人,伊藤博文他們要求清政府嚴懲袁世凱肇事,被李鴻章堅決駁回。袁世凱知恩圖報,永遠不會忘記、背叛李鴻章,他時刻對李鴻章表示感激、崇敬。

袁世凱膽識過人,是權奇應變之才,李鴻章稱其「膽略兼優,能持大體,樸實勇敢,曉暢戎機」。他用新的練兵思想,實現了對新軍的控制,他還引用和培植了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而這些人日後也大都成為清末民初舞台上的軍政要人。這就是著名的「小站練兵」,它不僅是清末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成就了影響中國政壇幾十年的北洋派,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他還興辦鐵路、電話、電報和郵政等實業,廢科舉而舉新學,包括警察制度等,他對社會的發展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

1911年武昌起義,清廷官員無法調動新軍,不得不再次啟用袁世凱。已在河南安陽洹上村修養三年的袁世凱再度出山,很快控制住局勢,組織南北和談。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凱宣誓效忠共和為條件,承諾勝利之後,推舉其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退位。15日,孫中山辭職,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至此,袁世凱達到他聲望的頂點,事業的巔峰。頗具諷刺的是,他也由此背上了「竊國大盜」的惡名。而對比很多西方國家一個朝代的結束,清朝的結束在袁世凱手中還不算太暴力。他沒有把孤兒寡母放上斷頭台,而是跟他們協商好,最後還給了一筆贍養費,和平退位,形成了一種對於前朝政治的一種相對尊重,也是他作為政治家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手段。

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袁世凱最不可思議的一舉是稱帝。一方面袁世凱他到底還是一個中國封建專製為背景的文化思想所熏染出的歷史人物。除了無法超越時代,無法超越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自我格局外,袁世凱自幼生長在中原沃野,鄉土中國,因此與生俱來地被民間文化所感染甚至左右。另一方面,周圍幕僚楊度、嚴復他們熱衷君主立憲之人的不斷慫恿,其早年留學德國的長子袁克定為了實現太子夢更是扮演了一個欺父誤國的角色。

令袁世凱深陷詬病漩渦的還有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與日本簽訂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但原來的《二十一條》,袁世凱是在指揮著人進行修改,上面很多牽扯到國家領土主權的這些材料、條款,都做了很大的改動。袁世凱拒不承認。這樣一個屈辱的事件,袁世凱不知道他的輕重嗎?所以他一直要拖,希望通過西方列強出面,企圖不讓日本人這樣做,但是沒有人來。袁世凱在這樣一個時候指揮者這樣一個政體與日本人進行搓、磨,最終還是失敗了。他痛哭流涕啊,他曾揮淚寫了一個對聯:「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華再造共和!」應該說,袁世凱他是一個具有相當強烈民族主義思想的人。

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都是有具體條件的,應該尊重歷史的真相,更應該認真對待史料,更應該注意從不同的視角、多方面研究歷史。


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

ps
今天中國知道這句話的人不多。


一個糾結的人,實業家,怕別人說三道四又認死理的人。


如果不稱帝,國父就沒大炮啥事了,頭像上天安門


挺胖的一個人


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能齷齪久困筆底硯間


路過,別的不清楚,但真實的老袁是大吃貨,身體好的不得了,娶得好多姨太太,生了好多子女,傳說有三位姨太太是朝鮮人,還會做泡菜,老袁是既有口福也有艷福的男人


美招


棄文從武多年駐守朝鮮


要是當年,我也是君憲派。


有能力,有權謀,能接受新生事物,也深受封建思想腐蝕的人,不然不會稱帝,身敗名裂!


就是走錯一步路!


和平的交接了晚清的權力
很了不起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若是當時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誰知?
我看袁世凱,和曹操差不多。都屬於有能力的愛國將領。


一代梟雄,如果不稱帝,可以帶中國走向輝煌,大澤方中嗤,中原鹿正肥!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一半班超,一半曹操


末世班超


晚節不保


竊國大盜


推薦閱讀:

如果取代明朝的不是滿清,而是俄羅斯帝國,是不是對漢族/中國的歷史進程更好?
相比明朝,清朝留給中國的領土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亦或是基本沒貢獻?
龍袍上不同的部分都有哪些圖案?
南明江北四鎮真實戰鬥力究竟如何?

TAG:清朝 | 歷史知識 | 袁世凱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