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胤禵是一母所生,為何關係不好?雍正反而和胤祥關係好?

康熙爺的兒子,四爺和十四爺是一母所生,為何關係不好?老四反而和十三關係好?


因為允禵他情商低啊

雍正出生的時候,德妃還沒什麼身份,按例估計沒怎麼見過大兒子;後來一步步到了德妃的位置,生了允禵,又是小兒子,身份到位了可以天天見小兒子,估計允禵在親媽面前比較得寵吧,逐漸養成了驕橫跋扈的性格。

再說作為親兄弟,允禵他之前還不是跟老八結黨?康熙朝老四在諸皇子中基本中立,沒見十四跟他四哥有多親熱,倒是蹦躂蹦躂跟老八關係很好。直到雍正都繼位了,十四顛顛跑回來跟新帝耍橫甩臉子。

據 @洗桐女史多年前爆料,允禵從西寧回京城之後是這麼講話的:

如今我之兄為皇帝,指望我叩頭耶?我回京不過一覲梓宮,得見太后,我之事即畢矣。

然後允禵裝模作樣詢問禮部,到京之後覲見雍正如何行禮儀注——這是幾個意思?分明就是打新帝的臉。拜謁康熙靈柩,見雍正又「遠跪不前,毫無哀戚親近之意」,當眾給皇帝難看,皇帝遷就他「向前就之,仍不為動」。拉錫把允禵拉到雍正跟前,允禵不但不知道收斂,反而詈罵拉錫,在皇帝面前咆哮:

我本恭敬盡禮,拉錫將我拉拽,我是皇上親弟,拉錫乃擄獲下賤,若我有不是處,求皇上將我處分;若我無不是處,求皇上即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

(以上內容引自稽古右文桐桐的帖子)

——你說是他是不是腦子有病?這簡直就是個蛇精病。拉錫倒了八輩子霉給這貨打圓場。

之後倒是允禩出來一句話,允禵撲通跪下了——這讓誰看了心裡能舒服?親哥哥皇帝的話不管用,感情你在你皇考面前尊重新帝還是看在老八的面子上?順手還給老八拉了一把仇恨。(老八:「我沒落著好都是因為你……」)

再說這兩位的親媽——德妃,也是個腦子不靈光的,大兒子繼位了不說拉攏拉攏倆兒子關係吧,成天給大兒子使絆子……雍正倒是想跟親兄弟兄友弟恭,問題是你也是那塊料啊?真是倒了八輩子霉遇上倆豬隊友。德妃沒讀過鄭伯克段於鄢嗎?十四沒落到共叔段的下場算他走運(可能是德妃死得早,不然指不定這倆兄弟怎麼收場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媽啊,還是得有學問。


至於雍正和十三弟——那是真愛啊!!!

再說十三弟長得帥(並不是)……


咳,我先下去淡定一下。借著這個機會,我順便好好八卦一下四哥與十三弟之間的真情!55555……


四哥與十三弟的情誼,要從小時候說起。胤祥小的時候,雍正受命教這娃數學,所以「日事討論」——看著聰明伶俐[劃線]而且長得帥[/劃線]的弟弟被自己一手教大,你說四哥的心是不是都化了呢?(大霧)

十三小時候能文能武,[劃線]才貌雙全[/劃線],一廢太子之前深得康熙寵愛,基本每回出去玩都必把胤祥帶在身邊。因此輪到雍正塞外扈從之時,兄弟倆就「形影相依」~這段兒時經歷,在怡親王薨逝三年後寫的《和碩怡賢親王祭文》中如是描述:

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歲塞外扈從,形影相依。賢弟克盡恭兄之道,朕兄深篤友弟之情。天倫至樂,宛如昨日事也。

——情真意切,看得我都要哭鳥。

康熙朝起居注更是記載了某年年初時,「四貝勒與十三阿哥」倆人躲在行宮裡一起寫對聯,康熙又在諸位大臣面前秀兒子:

……又問爾等平日所知,有善書者否?宋大業奏曰:「縱有善書者,小字或有可觀;能書大字者實少。況聖學高深,何足以當御覽。」隨令內監領至行宮左廂,觀四貝勒與十三阿哥寫字。皇子謙讓良久,諸臣再三懇求,乃各書一聯,諸臣還立諦視,運筆遒勁,書法精嚴,無不驚嘆懽躍……

年初就湊一起秀恩愛(並不是)……

雍正即位後,立刻封十三怡親王,雍正元年即密諭怡親王爵位世襲罔替:

雍正元年,皇帝諭後世子孫嗣位子孫永遠遵守:怡親王允祥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自朕御極以來,最為宣力輸誠,深裨政治。允祥心地忠誠,人甚體面,於大節理義毫無怠惰。所有王爵戶丁家產財務,皆朕加恩賜錫,除賞給怡親王永遠承襲怡親王冊書外,並將此旨密諭允祥,令其子孫世代尊藏。大清億萬年,我繼體子孫,將朕此恩永毋更動,其仰體祖父之心務須世代推恩眷顧,誠恐萬世子孫不知允祥宣勤於朕之善淹沒之,特降諭茲手敕,俾億萬世子孫敬謹遵行。

上文說道十三少時文武雙全,極具才幹,在雍正朝,怡親王也是極為重要的能臣,為穩定吏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雍正初年的戶部虧空,所以雍正把這件事情交給了他信任的十三弟處理。雍正朝扭轉財政虧空,怡親王功不可沒。對外,怡親王是雍正皇帝的代言人,和兄弟大臣以及傳教士之間君臣關係的潤滑劑。

關鍵的是!怡親王是個情商很高的人!從不居功自傲恃寵而驕,分寸把握的極好。雍正三年,雍正跟他寵愛的十三弟說,要給他十三弟的兒子當中再加封一個郡王,怡親王堅決把他給拒了——到了怡親王薨逝之時,雍正悲痛欲絕,在諭旨中再次提起這件事情,表示「我最最親愛的弟弟,你活著的時候不肯接受這般封賞,哥哥我也拗不過你;現在你去了,就算有違你意願,我也要加封你另外一個兒子」(對天發誓我沒有誇張,一會給乃們看上諭原文)。

怡親王這般恭謙,於是雍正越發覺得對不住他,整天變著法想著怎麼賞賜他愛弟。有一年居然以「天氣寒冷」為由,賞賜怡親王下人

雍正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內閣奉上諭:時值嚴寒,怡親王公忠為國,躬冒風雪,不憚辛苦,其隨從人員雖理應隨王行走,但因公效力,值此半月嚴寒之時,伊等必皆勞頓。凡王屬下人員,不論在家在外,官員等各賞銀二十兩,護軍、披甲、執事太監等各賞銀食糧

——我滴個乖乖,這意思就是說:既然賞你加封你你都不要,我賞你手下你總不能替他們拒絕吧?!還「不論在家在外」……還有「時值嚴寒」這個理由也太爛了吧?!模範哥哥啊,我怎麼沒有這種哥哥啊55555!羨慕得眼睛都綠了。啊,雍正七年還給怡親王儀仗翻了一倍……


怡親王在雍正朝這八年里,盡職盡忠,鞠躬盡瘁,44歲就英年早逝了。所以,雍正八年五月,怡親王薨逝,雍正悲慟之情大家可以想像。簡直恨不得跟著他弟弟去了……

其「諭示怡親王之子幹珠耳襲封王位(滿漢合璧)」這種官方上諭里,對怡親王的稱呼一口一個「mini deo (吾弟)」,這是極不合規矩的。以前我曾直譯過這篇上諭的滿文部分,閱讀滿文部分,更能體會到雍正對十三弟的真情。現我就把我對上諭的滿文部分的直譯發上來,戳有關雍正和怡親王的那些8卦的某歷史依據可閱讀博客全文:

上諭

上諭 我的弟弟怡賢親王非常忠誠、一心襄助的侍奉我,裨益於祖先社稷、國家、民生、吏治,顯現了極大的功業,自古可以與之比肩者少有。像他一般與我親近有愛,一片至誠、真心實意, 均出自天性。(對其)稱讚誇獎(實在)不是能用語言來表述的。我雖幾次在例外加以恩澤,終究也決然不能傳達我尊崇其德,回報其功,醒也好夢也好的追思之意。我弟弟的兒子甘珠爾世襲怡親王之位,世襲罔替,永世相傳。以往我為怡賢親王所增之儀仗、侍衛、俸祿、牛錄類事宜,一切照舊。再者雍正三年春時,我曾以怡賢親王總理事務時恪恭盡忠,不分晝夜的竭誠效力之考量,在王的諸子中再封一位郡王,以示獎賞而下旨。王彼時再三上奏推辭,言語一片赤誠,我不得已就範。王謙遜推讓實乃美意。現在我的弟弟已經去了,我追思(其)崇高的品行,想來心中輾轉反側,王之善必須加以恩澤才對!我的(這個)想法實在無法停止,雖然有違我弟弟的本意,我也實在顧不得多想了。封弘皎為郡王,世襲罔替。承襲親王郡王人等應行典禮,著該部察例後上奏。特諭。

這裡我們必須要注意幾點:

  1. 上諭中對甘珠爾(弘曉)的稱呼是「mini deo i jui (我弟弟的兒子)」……
  2. 上諭中提到怡親王仙逝,滿語里說的是「te mini deo bederehe」,bederehe本意乃回家歸鄉之意,用於表達死亡的時候乃敬語,請體會心情……

至於文中那麼多「mini deo (吾弟)」這個稱呼就不提了。

之前說好了的上原文(點擊看大圖):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雍正在不同場合和上諭中肆無忌憚的對大臣們表達他的傷心,比如:

給查郎阿等硃批:

朕之苦衷何待言諭。屢次諭廷臣之旨,甚析,想汝等亦皆得知矣。汝二人皆吾賢弟訓誨玉成、保薦提拔之人,汝二人此生若不勉力作一完全之人以報朕弟,若少負朕擢用之恩,何顏對朕弟仙靈於天上?時時捫心自問,少有欺詐不實、存私不公、貪婪不法、趨利避害之念起,即當存「莫負怡親王」五字,則勝汝等目下之悲思,而吾弟亦必含笑於逍遙也。垂淚書諭,為朕不必繫念,朕非不知輕重,不體吾弟仙靈之主也。朕四月間著實違和,今已全安矣。勉之,勉之。

給山西巡撫石麟:

汝乃朕弟舉用之人,汝此生若少負朕仙逝賢弟,丟朕用人顏面,不但朕加倍處分,想天理亦未必容汝也。竭力勉之,一生誌之。

給鄂爾泰:

今不料怡親王賢弟仙逝,朕從前意望凡朕生前身後朝廷內外大綱節目得王一人,朕實心神俱為之安悅,毫無疑顧。今不幸朕弟舍我先逝,朕之悲悼思痛且不必言,朕向日之所望一旦失矣,實如失倚護,方寸亂矣,心忐忑矣。然斷不可輕宗社、負皇考,輕重倒置,為無益之傷心身也。但倘心力之所不能,無可奈何之事,亦不得不為預備,不然則朕為天地列祖之罪臣矣。朕若精神心力能常如此,內外大臣朕一人調停訓導皆可為國家賢助。若求獨立不倚,心如金石者,朕八年來觀內外諸王大臣官員中,惟怡親王與卿也。今王遐舉矣,卿觀朕此旨,而不時加珍重,則負朕處無可言喻也……今如朕弟,實為天神矣。昭然可據顯應,奇特處不勝枚舉。況朝野追慕之情從來史策未聞,竭朕心思答朕恩弟八載來忠愛之赤衷血誠。一切送朕弟之後事,亦似從古王臣身後遭逢為第一人也。見天理人事悲憶痛念中,又生一番代朕弟慶幸之意也。藉此尚稍慰朕萬不能遏徂之苦中矣。卿可為朕寬懷,朕非不明大義,不識輕重主也。況朕弟生前愛朕之誠,便此仙舉,亦代朕而逝。況朕恙之愈,有不便諭卿處。朕一者不忍負皇考,再者勉慰朕弟之仙靈,萬不肯為無益傷理之舉也。

還有N多不一一列舉了。

哦,對了,朝鮮人還記載:

皇帝於十三王之喪,哀慟非常。吊其喪,哀哭者增官,哭不哀者,罰之雲

——哭的不傷心也要罰……TAT……


在十三弟生前,四哥多加恩寵;其身後,四哥也安排的妥妥噹噹——不僅僅是物質和恩榮,雍正還擔心下面的人嘴碎,有損十三弟威名,特意發了一道諭旨把所有的事都攬到了自己的身上:

將來怡親王建祠後,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遷怨於王,以泄悖逆之私憤,妄生謗議,暗事摧殘者必有之,然此皆與朕為梗,與王無涉也。若朕萬年之後,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愈久愈能彰顯處,朕可預信矣。

……這可真是,為十三弟操碎了心。

更有甚者,雍正在上諭中還把十三弟類比「周公」……這可真是傷心的糊塗了:

乙亥,諭大學士九卿等:茲因怡親王之事,朕心悲戚,爾等請朕節哀,再三陳懇。朕每事保惜精神,不肯為勉強之舉,時時以此訓喻臣工,豈至今日而遂忘之。但怡親王之痛出於朕之至情,實有不能自已之處。但以王之事朕一片忠赤之心,至誠至敬。不但自古以來無此賢王,即史冊所載名臣良佐,輝煌簡編者,亦未能如王之毫髮無遺憾者。王之年齒小朕八歲,不但賴王襄贊朕躬,且望王輔弼於將來。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業,使我國家受無疆之福。此實朕之本懷。豈料王竟長逝耶!爾諸臣試思之,君臣之間求如王之與朕同心同德,無欺無隱者,豈可再得,何能遣朕心之悲也?王顯名厚德為宇宙之全人,垂休光於竹帛,固不以壽算之修短計,而國家失此股肱心膂之賢王,在朕躬則甚苦矣。因廷臣等奏懇,略將朕意宣諭知之。

後來到了混賬兒子乾隆修世宗實錄,果然就把上諭中某些不得體的話刪掉了……(混賬兒子眼巴巴的他阿瑪:王叔當周公那我是啥?簡直是搶鏡頭!摔!)

在後來,不肖兒子乾隆果然使了一系列手段,打壓了怡親王在史書上的地位,其中包括《欽定八旗通志》里刪掉了怡賢親王列傳——你阿瑪的靈魂不會放過你的哼。


寫到這裡就準備憂傷的收尾了。總而言之,十三是一個有著文韜武略、至誠至忠之人,其「精思獨運,巨力能肩。鞠躬盡瘁,於茲八年。八年星霜,九重宵旰!班集晨墀,牘陳夕案。一字無欺,片言善斷。不憚辛勤,良勞翊贊」——反觀胤禵,又如何能與之相比?

再說,十三真的……挺帥的……

「喂,對面那個畫師你快點!伐開心!」

反觀允禵:

……
……
……

認了吧十四,起碼你活得長。。。(摔!)


PS:

特此感謝 @洗桐女史以及悠悠整理的史料。本文多有引用。


謝謝哈蘇蘭 @Hasuran Li的邀請,拖延症犯了,從愚人節拖到現在才填坑,幸好沒有拖到4.13,大霧~
感覺要說的哈蘇蘭都說過了,我僅略微的做一下補充吧。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允祥是否為德妃親所扶養,這一點應當存疑。此說最早似出自於高陽之論,因小說影視影響巨大,加之彼時信息不暢,遂被誤認為信史。
此說正史無載,雍正帝的上諭,孝恭仁皇后的謚文祭文等、以及允祥去世後的各種祭文悼文,從無提及。至於怡王之官方列傳,乃張廷玉之手筆,為奉敕所作,很多內情蓋源於雍正之口,亦未言明此事。
當然未記載並不意味著推論並非不可能存在,不過秉著審慎的態度,我認為應存疑為是。

第二,關係親疏,和雙方個性有著必然的關係,而涉及到政治,則必然和三觀、志趣、政治理念有莫大的關聯,這個回答不免官腔,卻是實話。
關於雍正和允禵的關係,不少學者認為,雍正刻意將其置於允禩允禟黨中被教唆被利用的從屬地位,是刻意貶低他的能力,此說未必盡然,我認為這或多或少也代表雍正對允禵的部分看法。
雍正私下從不掩飾對允禩、允禟、允禵等人的看法。
比如批年羹堯奏摺奏報允禟的行為時的批語,就非常明顯的表露出這種情緒:
其一:貝子允禟近日行事光景頗知收斂(硃批:此人奸詭叵測之人,非廉親王、允禵之比。此二人真還望其後悔。

其二:其【允禟】語無倫次,心地(硃批:秉性)淺詐,竭力做哭(硃批,雖詐,這還好)介而無眼淚,故為親熱煦煦孑孑之狀,蓋有意學廉親王而(醜婦效顰,萬不及一)細緻則遠不及也。臣不能悉記錄,其大概可以知其終無悔過之意(此人膽量不堪,到定不得。再看。)

帝痛恨允禟遠甚於允禩、允禵,言其奸詐心懷叵測,而膽量不及。
年羹堯奏摺中提到允禟待人故作親熱,小仁小義,欲學廉親王而細緻遠不及。雍正評價其為醜婦效顰,萬不及一,雖認為允禟允禩皆有情偽之處,卻又側面的承認了允禩待人平和,即使心懷目的有意接近他人,亦不會如允禟這般功利得如此明顯。

至於公開上諭,皇帝的態度亦十分明顯,允禩為主,然計謀百出,奸險狡詐為皇帝最鄙者則是允禟,至於允禵則冠以「允禵乃狂妄無知之人,為阿其那、塞思黑所愚」之名。

談二人兄弟感情何以水火不容,其中允禵應負極大責任,何也?啟釁者非帝也。概因其伊甫一回京即公然咆哮,如此公開撕破臉皮,致朝野非議,兄弟感情斷無轉圜餘地。然終得以保全,一來因同母之誼,二來因其秉性心智並不足讓帝所慮。
允禵所為甚讓帝遷怒於允禩,事後上諭有曰:「當日允禵將近到京,允禩奏雲皇上如此加恩,允禵必然悅服,及允禵到京狂悖妄為,允禩又雲此我未獲先寄書信於中途曉示之也。觀此等言語,則二人之相契可知。」
可見,本有恩賞予之,乃允禵自斷後路耳,大抵因當時心高氣傲,不甘為人下,才有衝動行為,是否為帝所猜測,為允禩等人教唆,則不得知。然本就存在猜疑的兄弟關係,更加脆弱不堪,芥蒂叢生。如此開端,似為日後悲劇落下伏筆。彼時君臣名分已定,若矛盾不公開,則帝亦或留有餘地,且最初置允禵守陵時尚顧及一二輿論,監視允禵尚不令他人得知,而隨著帝位穩固,則毫無顧忌了。


傳聞中,允禵一直始終桀驁不馴,永憲錄記載彼時傳聞有曰「八年秋,因怡親王薨,降旨矜恤允禵,欲加委任。相傳令大學士馬爾賽諭以聖意,回奏有殺馬爾賽方任事語,上置之。」此大抵以訛傳訛,謬矣。
實際上因地位人心之變,允禵心中頗有落差,亦想重新獲得重用,然卻始終難以得到兄長的信任。
如雍正元年十二月,即令人放出風聲兄弟冰釋前嫌:「郡王允禵曾遣王首領進京雲請聖安,回日令人揚言『皇上甚喜,有旨著其回京。』」雍正帝對此的批語為「並未有此旨,小人之愚論耳。」
類似的傳言,並非一起,又如:
「皇太后賓天時外間謠言,朕欲令允禵總理事務,允禵奏雲,「若欲令我總理事務,須將舅舅隆科多、年羮堯二人擯斥,再發庫帑數百萬賞賚兵丁,我方任事。」因朕吝此數百萬,又不肯斥此二人,故允禵不從任事。」此謠言是否出自允禵及其門下之口,不得而知。
然而從硃批奏摺中奏報的允禵門人的一些隻言片語,悖逆之言可以發現,權勢境遇的改變,對於人心的摧殘,「你們這些人大約看著我們爺沒時運了,都想欺負我們。」又說「你們且等著,若是我們爺到了得志之時,把這些人都殺了!
等待再次的得志,這是否也是允禵個人的期望?

雍正三年,允禵又賦詩《日月合璧五星貫珠》頌帝德:「聖皇臨天寶,七曜現嘉祥。堯蓂敷二葉,羲畫越三陽。璧合殊輝迥,珠連散彩長。華封應有祝,遙進萬年觴。」
然始終未能獲得皇帝之諒解。這與野史傳聞大相徑庭的事實,是否讓很多人都難以接受?
雍正後來不重用允禵,一來,兄弟嫌隙太過,二來,帝若用伊置對其忠心耿耿之人於何地?資源有限,亦容不得他人來分。
允禵的脾氣秉性,誠親王允祉的評價,可能比較公允:
誠親王差兵傳臣至王寓諭雲「十四貝子性情直,宜軟不宜硬」,他若來時(硃批:他如何敢來),斷斷不可硬攔他(硃批:真笑話!)。依我吩咐停幾日,你竟約了蕭永藻等軟求他(硃批:可笑之極)如他們不肯去,你卻莫要避嫌疑,自己前去軟軟(硃批:可笑!可笑)求他改過(硃批:真可笑)。
他說允禵吃軟不吃硬,其實雍正所寵者允祥、允禮,脾氣亦算不得好,允祥敢和皇帝「色變」,敢吞土拒陵,敢明知雍正喜歡田文鏡卻就是不待見他。至於允禮,各種記載就差說他和皇帝一樣察察為明了。但是一來政治大方向,是和皇帝一致的,盡心為皇帝出力,且有才華,不然如允祿和皇帝關係不錯,卻終敵不過小十七的後來者居上,是何緣由?因其太過庸碌無為。
二來,知道分寸,三來知道怎麼安撫皇帝,如何親昵。允禮曾經被雍正誤認為是允禩黨人,可是後來和妻子母家劃清界限,一個賞賜一首紀恩詩,那個熱情勁就別提了,允禵可以么?
允祥死後,允禮接替允祥的地位,後來鄂爾泰入京,張廷玉對於鄂爾泰的空降都心有不甘,如此怎麼可能有允禵的位子?如果不是最初進京時的不智,又何至於如此?!

——————————————————————
順便歪一句,十三和十七都是病秧子,十四同學身體如此強壯,也不符合皇帝的審美啊。(為了補這一句滿足我的惡趣味,來編輯帖子,我也是蠻拼的)


謝邀。

很湊巧,這個問題我尋思過。還是直接貼我書中的一段話來答,可以直接看黑體字部分。

胤禵和四阿哥胤禛乃是同父同母的兄弟,母親是德妃烏雅氏。照理來說,兩人即為親兄弟,應該互相支持才對,但實際上兄弟二人關係並不好,幾乎水火不相容。胤禵是八爺黨成員,平時對胤禛沒少冷嘲熱諷。

兄弟二人不和的緣由在烏雅氏。

和八阿哥的母親衛氏一樣,烏雅氏出生並不高貴,甚至可以說低賤。她的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的滿族中層軍官,並且她的祖父也曾經是包衣奴才,也曾經負責廚房事務。後來雍正繼位之後,對他的家族身世便一再隱瞞,宣稱烏雅氏乃是「本朝舊族,創世名家」。

烏雅氏入宮之時也只是一個毫無身份的庶妃,但她得到了康熙的寵幸。康熙十七年,烏雅氏生下胤禛,晉陞為德嬪。但和衛氏一樣,因為當時烏雅氏身份卑微,他根本沒有資格撫養四阿哥。

胤禛自小便被寄養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宮中。從名字大家也可以看出來孝懿皇后便是佟國維的女兒,也是康熙的親表妹。由於是近親結婚,所以孝懿仁皇后和康熙只生下了一個女兒,還早殤了。因此,孝懿皇后也樂於收胤禛為養子。


順便提一句,孝懿皇后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后,僅一天。他的皇后之位是病重之時康熙加封的,收養胤禛的時候她只是貴妃。但當時仁孝皇后因生胤礽去世,後宮之中以貴妃身份最為崇高。幾年之後佟佳氏加封皇貴妃,以副後身份統領後宮。

烏雅氏運氣要比衛氏好很多,她並沒有失寵。在被封為德嬪之後一年她又生下皇六子胤祚,次年正好康熙大封妃嬪,她順利晉陞為德妃。在接下來的幾年之中,烏雅氏也非常得寵,連續給康熙產下三個女兒。

康熙二十七正月初九,烏雅氏再次產子,便是十四阿哥胤禵。


這時候的烏雅氏已經不再是生胤禛時那個毫無地位的庶妃了,她已經貴為永和宮宮主,後宮四大妃之一。一句話,她已經有了撫養自己孩子的資格。


烏雅氏遲來的母性發作,他對胤禵極盡溺愛。大兒子她沒能親手撫養,二兒子又得病早亡,烏雅氏生怕小兒子再出什麼差錯,因此對胤禵百依百順。再說,哪個做母親的不多多少少偏向小兒子呢?


當時胤禛已經漸漸長大,這一切全都被她看在眼裡。在他的眼中,皇額娘是個大偏心。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去想,胤禛不會去責怪皇家制度,他只會怪烏雅氏偏心,怪胤禵奪取了本屬於他的母愛。

胤禵自小便很聰明,康熙出巡也時常帶著他。康熙四十四年,17歲的胤禵成婚。按照宮中規矩,皇子成婚後要搬出宮外居住,但康熙仍然特批胤禵和福晉住在宮中。相反,胤禛一成年便被分封到宮外去了。


胤禵便是這樣一個集父愛和母愛於一身的孩子,他的哥哥胤禛卻什麼都沒有。


一廢太子之時,胤禵的仗義執言讓他遭受致命打擊,正在氣頭上的康熙罵他講江湖義氣,甚至拔刀要殺了他。上來幫忙勸架的九阿哥胤禟都挨了康熙幾巴掌,臉當時就腫了。胤禵最後被打的下不了床,躺了大半個月才好。

等康熙氣消了之後,他便覺得有點對不起胤禵了。在處理完大阿哥之後,康熙將大阿哥所屬的部分佐領和一半人口劃分給了胤禵,父子二人很快達成和解。

在二廢太子之後,諸子奪位進入白熱化階段,身為當事人的康熙有時候卻誤判連連。康熙最大的誤判之一便是認為十四阿哥並不是八爺黨成員,胤禵和胤禩只是關係比較好而已,並不是同黨。相反,胤禩病重之時,康熙下令胤禛派人去問候一下。結果胤禛為了顯得自己兄弟友愛,竟然親自前往探望,弄的康熙一度以為胤禛是八爺黨成員,一直在暗中「黨庇」八阿哥。


康熙永遠不知道的,當胤禩被康熙徹底廢掉,八爺黨陷入命運低谷的時候,胤禵正在逐漸成為八爺黨核心人物。八阿哥胤禩也放出話來:「十四阿哥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胤禵躍躍欲試,他迫不及待地參與到奪位之中來。


——節選自《這也是清朝·九龍奪嫡》第十章

另一個問題,答案鏈接在此具體來說,康熙年間,十三阿哥允祥到底是犯了什麼事情才造成其在康熙晚年的政治上基本真空? - 三新青年的回答


親密與否看性格,不看血緣


雍正顏控,而十三"人甚體面", 意思就是我的弟弟實在太帥。


小時候性格情趣就不一定相投,長大後康熙末年胤禎是強有力的皇位競爭者,謀求皇位的老四怎麼可能內心和他好。

上面有人回答兄弟失和是十四阿哥胤禎應付主要責任,雍正本想加恩對十四好,十四卻在君前恩將怨報,我只想說,顛倒黑白,掐頭去尾,莫此為甚,我們來看時間順序,誰下手在先。
有人認為當權者打了你你還要跪添當權者菊花是成熟情商高,我可以理解,但是有人做不到,我更能理解。不是每個人奴性都一樣。還有種說法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第一,雍正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就下令在路上沒收十四與康熙的所有奏摺,家信,嚴防十四帶這些材料入京。

雍正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晉封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延信走後,雍正又發一道密諭給他:
你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等)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使伊得以)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泄露。

為什麼雍正這麼等不急收繳十四的奏摺(雍正下令統一收繳百官奏摺是在一段時間後)?為什麼收繳奏摺連家信都要收?為什麼害怕十四親自把家信和奏摺帶來?為什麼會懷疑十四知道諭旨後會藏擬部分家信和奏摺?為什麼若14說要自己帶家信和奏摺的話還要延信在十四到京之前密報?雍正是怕什麼?為什麼如此心急?(有人說是為了防十四生事,那為啥要著急沒收的是康熙的硃批奏摺?是防十四還是防康熙?)

果然,十二月初七日,廷信與趕往京城的允禵在陝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廷信未向允禵提及此密諭。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涼州,當他「聞得大將軍王的小福晉們都於十二月初五日經過涼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後,即於翌日密奏,並詳細講述了允禵家屬可能經過的兩條路線以便雍正派出親信,攔截搜索他們可能帶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暫且不去討論十四手中是否的確會有什麼繼位證據,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老四的態度,他這種態度是不是顯得沒把握十四手中會有什麼?很怕十四手中有什麼帶回京城?小偷偷錢包是懷疑有錢才會去偷,而不是百分之百確定有沒有錢才去偷吧?

雍正如果真像某些人聲稱的正大光明既位,情商又高,又真心實意想對兄弟好,搞這些勾當做什麼?幹嘛不直接像封十三阿哥一樣一登基就來個親王或者郡王?


第二,十四阿哥胤禎是康熙召回的還是雍正騙回的?(十四半路才知道康熙駕崩)

如果是康熙召回,為何雍正要故意製造是他召回的假象?如果是雍正假冒康熙的旨意騙回,又是為何,半路還沒收他的奏摺和家信,某些人所謂的雍正一上台就給十四加恩,可謂黑白顛倒矣。

《雍正朝滿交硃批奏摺全譯》中,顯示十四是半路得知康熙駕崩的,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羹堯奏報審擬宗扎布等人事,雍正硃批:「……為皇父之大事,咨令允禵速回。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第1089頁)

而雍正實錄記載:十一月十四日 雍正下旨:「【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勢難暫離,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來,恐於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將軍王令與弘曙一人馳擇來京】『軍前事務甚屬緊要公延信著馳鐸,速赴甘州,管理人將軍印務。並行文總督年羹堯。於西路糧響及地方諸事,俱同延信管理,年羹堯或駐肅州(今酒泉市)、或至甘州辦理軍務,或至西安辦理總督事務。

第三,雍正繼位疑點重重,沒有康熙親筆手諭(康熙有親筆手諭習慣,說過親筆手書可做證據,且留有安排去世后妃嬪去向的親筆諭旨),且90%可證只有隆科多一個人傳旨,(現存的頒布天下的遺詔的繼承人也是隆科多一人先草擬,台灣「中研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指出,史語所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這讓參與競爭皇位的皇子,尤其康熙末年呼聲最高的十四如何心服?而十四阿哥的表現是否也說明了具體可參考【討論】雍正繼位疑點和屬意十四阿哥的支持點(整理+原創)_胤禩吧

第四,幾位答主要用雍正方對胤禎的評價和描述來說明胤禎的性格和為人,那為了公允,我們也來看看康熙和第三方及胤禎方的評價吧。(版面有限,僅摘錄幾條)
A .康熙:


1. 康熙在59年給十四立碑讚揚十四功勞。其他皇子有這待遇么?木有。

2. 胤禎奏聞四川總督年羹堯等獻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三日(見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

硃批:知道了。楊如松朕原認識。亦曾隨行朕圍獵。甚屬好漢。其弟喇嘛亦有效力之心,甚為可憫。爾甚得土司、回子等人之心

3. 康熙帝上諭一件 :
大將軍王所奏五折,議政大臣均已閱。所取諸事消息甚明晰,此內因無應議之事,故無庸議

B . 九阿哥胤禟評價胤禎:「十四阿哥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C. 朝鮮人打探到的十四的民間聲譽
」所謂十四王者,與新君同腹兄弟而康熙愛子,且有民譽「 (康熙61年底或者雍正元年朝鮮使臣別單

"十四王西征時手握餉柄,廣施恩惠,至今西土人皆香火追思之" (雍正三年八月朝鮮使臣別單)

"上曰, 十四王何如雲耶? 錫三曰, 頗有譽聲雲矣。" 軍民初皆屬心於十四王」 ( 雍正六年朝鮮君臣對話,出自承政院日記)

D . 清軍成功護送達賴喇嘛進藏後刻在布達拉宮所在山崖上的碑文 :"此皆我皇上乾綱獨斷, 離照當空,睿慮殿陛之間,決勝萬里之外,撫遠大將軍王知人善任,保舉得賢之所致也"

E. 康熙末年西征時為大軍提供情報的青藏人士阿爾布巴在《戶口冊與歷史》一書中記載了一個很親切,會籠絡人心的胤禎,「當皇太子閣下駕臨時(注這裡指胤禎,皇太子可能是是皇太吉的音譯)緊緊握住我的手,顯示出極為高興的表情,並隆重設漢族式宴席款待我們。皇太子又將自己的帽子、用哈珠編織的皮襖
一套、鞍具一套、白銀三百兩、黃龍綢緞數匹等賞賜予我,並賞給三十名隨從每人黃龍綢緞兩匹和白銀十五兩。」〔19〕

「皇太子對阿爾布巴講道:「你不信任賊寇準噶爾,關心大皇帝和達賴喇嘛,並數次上奏情報,早已耳聞你的名字和功績,約有一年半了。現在你親自到達此地,你這一生之大業,今天都完成了。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這裡,想到我和達賴喇嘛,而犧牲自己的莊園和眷屬,作出這件大事,實屬可嘉!稍休息兩三日,再拜見達賴喇嘛,祝幸福平安! 爾後,我們研究了解衛藏方面的形勢和賊寇準噶爾的行動,依次奏報。講話完畢,皇太子親自斟酒,表彰慰問,平易近人。在大軍宿營兩日後,我疾速派遣使者向大皇帝察報情報與形勢。」〔20〕


「皇太子大將軍和大部分漢滿部隊駐紮通天河畔。以延信將軍為首的約五萬名漢蒙大軍和各部隊的官員們,浩浩蕩蕩地從通天河出發,七世達賴喇嘛和隨從以及全部大軍擺渡過江時,皇太子大將軍親臨送行,緊緊握住我的手講道:『你
關心大皇帝和達賴喇嘛,所有這些前前後後的行動,為達賴喇嘛和皇帝忠心耿耿,亦想到莊園百姓們會遭準噶爾的禍患,雖不一定發生好歹,但在關鍵時刻完成如此
之大業,達賴喇嘛坐床是全體西藏眾生,特別是實現了你自己的願望,祝你高興。我不會忘記你,你也不會忘記我。』臨別時賜予我整匹的綢緞等物品,在臨上船之前,緊緊握住我的手送別。」

另外題外話,某答主將某史料掐頭去尾,說十四讓人傳言期望得到老四重用,也是醉了,實際上史料是這樣《「探得郡王允禵曾遣王首領進京雲請安,回日令人揚言皇上甚喜有旨著其回京,因旨意不甚明白復又遣白首領請旨意等語,(註:當時十四在被監視之中,這明明是希望所派之人進京不被看守攔住這樣說好吧),臣接守備陳萬里探報,恐有詐偽,臣即減從親往體察防範,虛實未見,不得不據實情奏聞伏乞。》
這和期望老四重用有半點關係?

事實是雍正二年十四福金死時金塔事件,以及雍正四年蔡懷璽事件,可以看出胤禎的態度仍然未有實質性的軟化。

上班火車上匆匆粘貼史料,以後有空再補充其他史料。


就好比:我跟他是一個宿舍的,但是我更喜歡跟隔壁宿舍的一起吃飯。


胤祥生於1686.11.16 天蠍座
胤禵生於1688.02.10 水瓶座
胤禛生於1678.12.13 射手座

媽噠,不科學啊!!!!!!!


因為德妃娘娘情商感人


1、四爺的價值觀是,忠於我,自然哥倆好,發現你不忠,立馬廢了你。零容忍,看看老八、老十、年羹堯。
2、十四太傻,識時務者為俊傑,四哥都已經即位,即使不服,也不能表現出來,遠征歸來,面對跪在鞍前的文武百官,看都不看,實在說不過去,圈禁已經是善待。
3、徳妃就是個老糊塗,好心辦壞事。十四事情做絕,老四無迴旋餘地,再去求老四,這不是倒打一耙。糊塗。


老四生下來就被送去給別人養,生母當然更喜歡自己養大的老十四,出於心理不平衡,老四不樂意理十四。至於老十三,他給了老四一個當大哥照顧小弟的機會。


一個是政治動物,一個是皇子貴胄,任性胡為,加上我國千百年來的風氣,自然沒法兒親密。多了去的兄弟相殘呢,何必看著這倆?動輒給人扣情商有問題或者「蛇精病」的大帽子而不考慮其成長環境和個性演變,是不負責任的。另外,動輒舉報是否情商問題?中國出不了喬治六世跟溫莎公爵這樣的兄弟,因為絕大多數人還揣著成王敗寇的里子,喝斥著任性胡為的面子。


生了二胎~大娃就開始扭曲了吧!


歷史上有名的幾對兄弟相爭都是同母兄弟:

鄭莊公與共叔段

漢景帝與梁孝王

曹丕與曹植

司馬炎與司馬攸

楊廣與楊勇

李世民與李建成

李承乾與李泰

明仁宗與朱高煦
……


四爺和十四爺雖然一母所生,但是兩個人也就這點一樣了。 首先~四爺雖然是德妃烏雅氏所生,但是從小並不是在烏雅氏身邊長大,而是在皇后身邊長大的。康熙皇帝四個皇后,不記得是孝懿仁還是孝昭仁皇后了。 這和清代內廷制度有關,為了防止明代後宮亂相,清代對於皇子和後宮關係做了嚴格限制。自己生的並不能自己養,位份低更是一生下來就要抱走,見面不見面後宮嬪妃說了不算數。再長大些,皇子要入毓慶宮讀書,練武,更顧不上見面。所以對於四爺來說,烏雅氏和別人都一樣是額娘,情分上實在不特別。
但是十四爺是從小跟著德妃長大的,老二可以留著自己養活,那時候德妃已經是妃子了,母親偏疼小兒子是必須的,所以雖然一母所生,但是四爺和十四爺並不親近。反而正是這個一母所生,有可能加劇矛盾。


關於十三爺的生母,史書上語焉不詳。有科爾沁公主說,有出家修行說,有情死說。但是依照清代制度,可以料想他童年很艱難。因為按滿洲先例,雖然生母和兒子不親近,可是母親的地位直接決定兒子的地位。因為先是「子憑母貴」,後來才說得上「母憑子貴」。母親早死在後宮,那麼失恃的兒子日子怎麼能好過。不要說十三爺,能幹如八爺,也受了不少生母良妃衛氏是辛者庫賤奴的氣,康熙皇帝曾經明發上諭說老八不配當皇帝。
四爺和十三爺的良好關係,應該就是在十三爺童年受到有身份皇子的排擠後,建立起來的,因為他們陪太子讀書,太子受罰都是老十三頂著,大家都欺負他,老四在皇后身邊長大,對他還算厚道,然後自然走得近。並不像其他人那樣見人下菜碟。

接著老十三在九王奪嫡時候站對了地方,跟著雍正幹了,沒和老八老九站成一隊。他被軟禁也是老八他們整得。老十四跟著老八幹了。不僅站錯隊了,康熙晚年他出去打仗,回來雍正已經繼位,他根本不服,回來大鬧天宮啊。
清代的王爺和明代不一樣,明代王爺無詔不得進京,而清代王爺無詔不得出京。所以王爺外出處理軍務這件事本來就很敏感。只有帝王親征的時候這種事情才會順其自然,比如康熙親征,傑書和福全兩個親王隨行。而且大將軍王本來就不是王,清朝有八家鐵帽子親王,世襲罔替的。大將軍王什麼都不算。回來必然遭政治清算,雍正可是個小心眼,連年羹堯都容不下,別說十四爺。不安分就收拾你,老八老九是阿琪那,賽斯黑,高牆軟禁對於十四爺已經算是議親議貴了,皇太后死了會更慘。
所以時代命運和性格使然。


四和十三非生母養,自小就懂得怎樣察言觀色,在他人處生存。
情商較高,懂得自我約束
都是實幹家,價值觀相同
對康熙時期的政治現狀有著一致的認識,有著改變現狀的共同政治理想。
老十四在大哥的眼裡只是任性跋扈得老爸寵愛養在生母邊的嬌慣孩子。
康師傅一出生就是太子,所以他對兄弟間爭奪皇位的體會不深,不知如何調節兒子們的關係


首先,胤禛出生的時候德妃並不是妃位,身份低位,並沒有可以撫養自己孩子的能力,出於對孩子的將來考慮還有對自己的前途最後把兒子託付給當時的應該不是貴妃也是妃子的佟佳氏,佟佳氏自從皇后病故一直形同副後,胤禛自幼由佟佳氏撫養長大直到後來其身體不適,康熙給佟佳氏立了皇后半天后就去世了才交給德妃撫養。和他自己的身世相比剛出生就在母親身邊一直陪伴母親的十四子胤禎當然更加受德妃的偏愛。十三子胤祥也是親生母親後來去世所以兩人身份有點相似久而久之也就走到了一起。胤禛心思縝密喜怒不形於色然而胤祥為人開朗遇事認真拚命也是反差萌。與其說胤禛被親生母親嫌棄是他的不幸還不如說最後九龍奪嫡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最後助了胤禛一臂之力登上皇位開的實際。有得必有失。


皇家難有天倫、手足之情。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不是親兄弟嗎?


郭德綱說過:同行是冤家


據說他倆雖然是一個媽生的,但不是一個媽養大的。清朝早期規定,母子必須分開,以免母后干政。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像雍正這樣的挑戰士紳階級的皇帝?
朕非中國之君; 朕以外國之君,主中國之事。 兩句話是真的不?
雍正為什麼要帶假髮畫洋相?
《甄嬛傳》中雍正的形象和歷史中的有幾分相似?
鄔思道在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中是極為關鍵的人物,此人與史實是否有較大出入?

TAG:清朝 | 清朝歷史 | 雍正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