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楊炯的字是什麼?
楊炯,王楊盧駱第二位,寫過著名的從軍行,為什麼找不到字是什麼呢?所謂盈川,是他當過盈川令(該地還是他改的名),但未必是他的字。是不是他的字根本沒有流傳下來?
謝謝@斑馬 邀請。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事實上,不僅楊炯的「字」是一個謎,就連他的「楊炯」是哪個「炯」字,也是有爭議的。
如題主所說,現今許多材料里提到的「盈川」並不是楊炯真正的字,而是他曾任縣令的的地方。
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楊炯的「字」鮮為人知。
首先我們翻一下《舊唐書》和《新唐書》,其中講到楊炯的時候,都沒有提到他的字。
以《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上》為例:
「楊炯,華陰人。伯祖虔威,武德中官至右衛將軍。」
沒有說到他的字,嗯。而在楊炯一前一後的盧照鄰和王勃就是這樣的情況:
「盧照鄰,字升之,幽州范陽人也。」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都提到了他們的「字」。
再來看一下楊炯自己的《盈川集》(《欽定四庫全書》本)中自稱的部分:
「顯慶五年,炯時年十一。」(《盈川集卷一·渾天賦 並序》)
「臣炯作頌,皇家萬年。」(《盈川集卷一·老人星賦》)
「炯効官昌運,負譴明時。」(《盈川集卷八·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炯樗櫟庸材,瓶筲小器」(《盈川集卷九·隰川縣令李公墓志銘》)
「楊炯以柔毛清酒之奠,敬昭告於故中書令汾隂公之貴神。」(《盈川集卷十·祭汾隂公文》)
也都只是自稱「炯」的。
不過,我們在《盈川集卷九·常州刺史伯父東平楊公墓志銘》里讀到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公諱徳裔,字徳裔,宏農華隂人也。」
也就是說,楊炯的伯父名叫「徳裔」,字也是「徳裔」。是否可以推之楊炯也是同樣的情況呢?
關於楊炯族系的更多信息,可見張曉蕾的文章《楊炯家世探微》中的研究:
他們家的人好像大都沒有「字」的樣子……關於這個現象的原因,張曉蕾認為:
「當不是故意略去,唐初人多以字行,……則楊炯或亦以字行。」
如果有對唐初名諱研究方面了解的朋友,希望不吝賜教。
--
感謝評論區里 @偉君子 提供的解釋:
「我倒覺得楊炯的名字不是以字行之。《顏氏家訓》裡面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和字的發展從商朝發展到唐代,早已經有了完善的體系,這種體系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直接關係,一種間接關係。直接關係指取字時,至少要有一個字與名重複,但這種有重複字的字幾乎都是兩表字,(我也沒見過一表字的重複字)例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
而間接關係,則指字與名不能有重複字眼,但雙方至少要有一個字建立對應關係。對應關係可以是形對,音對,義對,義對又可分為相近取義、相類取義、相反取義、相關取義、相因取義五種形式。 例如韓愈,字退之。就是相反取義。趙雲,字子龍。風從虎,雲從龍,這是相因取義。等,這些取字都是有嚴格規範的。
因為取字代表的是文化階層的代表性表象,所以是不可能亂取的。
再者,楊炯如果字炯,依我的看法,那就像姓錢,名多,字多多一樣。簡直不符合文人得作法。
再附上一個小道消息,聽說唐代的人不僅對取字有特殊的要求,就連名也特別和普通百姓做了區分,唐代的名一般的普通家庭,取名都是雙名。如姓王,取名二虎。王二虎,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但是貴族和文化階層,都是單名,因為單名稀少,所以,取名都以取單名為貴。」
評論區里 @殷守甫 認為:
你所說的「一表字的重複字」,在初唐並不十分少見。墓誌中匆匆翻出以下幾個例子:
《陳泰墓誌》:君諱泰,字泰,穎川人。(《唐代墓誌匯編》神龍43)
《崔汲墓誌》:君諱汲,字汲,博陵安明人也。(《唐代墓誌彙編續集》長安12)
《孔元墓誌》:公諱元,字元,其先下博人也。(《唐代墓誌匯編》 聖曆36)
出土墓誌明確講諱某字某,較傳世文獻更為可靠。以上穎川陳氏、博陵崔氏都是中古名門,雖然不能完全排除攀附的可能,但出現在初唐概率極低。即使墓誌中的譜系未必可信,從他們下葬在洛陽近郊來看,也絕對是當時社會的精英。
除了這些男性名門精英以外,還有一些女性與外國人的例子,如《田玉墓誌》:「夫人諱玉,字玉」;另有某百濟人墓誌:「公諱隆,字隆,百濟辰朝人也。」這並不是對已有墓誌窮盡的檢索,如果更加細緻的翻查,可能還會有一些例子。
要之,我們雖然不能確證楊炯字炯,但新出墓誌至少可以告訴我們:單名且字與名同的情況在精英階層中還是存在的。至於當時人覺得有多奇怪,可能也不好說。就像今天,有些人可能覺得男的叫ABB的名字挺奇怪的——但習慣了薄guagua其實也還好~~~
--
說完了字,再來看一下「楊炯的炯字怎麼寫」的問題。
關於這個字的爭議有兩種寫法:「炯」和「烱」。
你也許會想:這看著沒差呀……
我們來看一下《康熙字典》里對兩個字的解釋:
炯:《廣韻》《正韻》戸頂切《集韻》《韻會》戸茗切。《玉篇》炯炯,明察也。《說文》光也。《廣韻》火明貌。(202)
烱:《集韻》俱永切,音憬。炎烝也。(621)
這個「炎烝」是什麼意思呢?
《辭源》里說:
炎蒸:猶言溽暑,酷暑。蒸或作「烝」。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四《奉和夏日應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唐白居易《長慶集》十八《寄微之》詩:「莫嫌冷落拋閑地,猶勝炎蒸卧瘴鄉。」(1916)
看起來意思還是挺不一樣的對不?
--
感謝評論區里 @天瀧叔燏 給出的意見:
烱字集韻上聲三十八梗,類篇火部並有此字 然宋前說文,玉篇,群經音義三種,篆隸萬象名義均不載其字。明梅祚字彙火部有此字,亦本諸集韻而已。正字通火部雲烱為炯俗字,並謂炎蒸之意誤,當屬塙論。冏本有光明義,而炯又釋為光明,蓋俗人不知冋乃聲符,本不表義,以為叔重文訛,改易冏旁。今從冋字者,或從冏,皆俗寫之訛溷。要言之,炯烱實則一字,正俗之別而已,未必有爭議。
蘭州大學的李建雄在《新舊《唐書 》所見《楊炯集》、楊炯《盈川集》作者、書名考》一文中,統計了唐至宋代 60 種典籍所著錄的楊炯姓名字形:
文章認為:
「根據上表統計結果可知除《初學記》,唐代之書均作『楊炯』,而五代、宋代之書則成『楊炯』、『楊烱』混用局面。」
混用的情況,比如《舊唐書》里的「楊烱」:
一個比較可信的佐證或許是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里提到楊炯時的字形:
從《顏氏家廟碑》里,我們還可以讀到,顏真卿的伯父看起來與楊炯關係還挺好的樣子:
「以親累授衢州參軍,與盈川令楊炯、信安尉桓彥范相得甚歡。」
這裡的字形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綜上,我們可以傾向於得出如下的結論:
1. 根據歷代傳世文件,基本沒有明確的關於楊炯的「字」的記載。
2. 或可猜測楊炯的「名」和「字」是一樣的。
3. 較之「楊烱」,「楊炯」應該是正確的寫法。
希望能夠幫到題主一些些~
--
References:
劉昫. 舊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宋祁, 歐陽修, 等. 新唐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楊炯. 盈川集. 《欽定四庫全書》本.
張曉蕾. "楊炯家世探微."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3 (1993): 109-112.
辭源.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8: 1916.
李建雄, 邢藝譞. "新舊《唐書》所見《 楊烱集》, 楊炯《盈川集》作者, 書名考." 《延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36.6 (2014): 122-125.
趙力光. 顏氏家廟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
謝邀。
@燕仰 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我只補充一點。關於楊炯的字,唯一一處記載,出自明代豐坊的《書訣》:「楊炯,字仲丹,華陰人。賊曌用為司刑卿,睿宗時追論酷吏,貶盈川令,尋賜死。書與王子安齊名。」
關於豐坊其人,清代姚際恆在《古今偽書考》中這樣評價:「坊平生喜作偽書,於諸經皆竄亂篇章,別為訓詁,詭言古本以欺世,洵斯文之蟊賊。」
三種可能:
1.受北朝胡風影響無字,或名、字同,或年少成名,其父未及起字,此後自己又不起字;
2.有字,偶然闕載;
3.有字,故意不載。不載則必有原因,比如可以考慮避諱,唐朝避李昞、李顯、李旦、武瞾的諱,一時避諱不嚴(宋代最嚴),可能字中有取昞或炳或顯或旦或照(有盧照齡,或所字非照),楊氏應舉成名做官後自行削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