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認為的三國最聰明的謀臣?

之前看到有問題問三國最聰明的人,個人現在想把問題縮小範圍,僅限於謀臣。希望大家可以為答案附上一些材料說明,不限《三國演義》或《三國志》。
個人覺得諸葛亮,魯肅,賈詡,郭嘉四人略屌,不過我歷史渣渣,還希望通過此問題學習學習。


毒士賈詡,在亂世中縱橫捭闔,深諳處事之道,侍奉多主還能位及高位得以善終,在三國中實在少數。在謀臣中不一定是謀略最為精妙絕倫的,但卻是效用最大的代表,對人情世故的精通和對亂世生存法則深刻理解造就了他。

轉一個賈詡的生平介紹吧
賈詡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初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為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咸此類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
與郭汜李傕狼狽為奸,禍亂長安

永漢元年(189)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後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為人剛直,但卻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賈詡當時因為是董 卓所部的官吏,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10餘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布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傕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可以看出,賈詡的一句話雖然是為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後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於是拜賈詡為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賈詡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時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占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後,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
當時將軍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便去投靠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望。段煨怕賈詡奪其兵權,所以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賈詡看出後,心中不能自安。
投奔張綉,成曹操心腹之患

南陽張綉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綉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賈詡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綉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至張綉處,張綉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賈詡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屬。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綉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軍攻打張綉。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綉,包圍張綉據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謀士田豐勸冀州牧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立即從穰城解圍撤退。張綉率兵尾隨追擊。五月,劉表派荊州軍佔據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綉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速行北撤。張綉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張綉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所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綉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張綉說:「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遂聽從賈詡意見,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得勝後,張綉問賈詡:「綉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大為佩服。

投奔曹操,低調處事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前,袁紹遣人招降張綉,並與賈詡結好。張綉準備同意,賈詡先於綉坐上對來使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張綉驚懼地說:「何至於此!」並暗中對賈詡說:「若此,當何歸?」賈詡說:「不如從曹公。」張綉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賈詡說:「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從其言,於十一月率眾歸順曹操。
張繡的歸順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避免了兩面作戰,所以曹操聞後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遂拜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同時拜張綉為揚武將軍,並讓其子曹均娶張綉之女為妻。 時冀州尚為袁紹所佔,賈詡便留參司空軍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後曹軍軍糧方盡,曹操便問計於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稱善。十月,袁紹又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眾人皆疑,只有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率軍出擊,大敗袁軍。河北平定後,曹操領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賈詡勸阻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驍將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參見渭南之戰)。馬超受挫後,提出劃河為界的議和條件,被曹操拒絕。馬超多次前來挑戰,曹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劃地為界的要求,並送子為人質。賈詡認為可以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痹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曹操又問計於賈詡,賈詡說:「離之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用其計,利用過去與韓遂的友誼,故意在兩軍陣前和他敘舊;又故意塗改給韓遂的書信,使之落到馬超手裡,引起馬超的疑忌,促使他們內部矛盾激化。曹操視時機成熟,主動對關中軍發起進攻,大勝而歸。 當時曹操未立太子,曹丕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計於賈詡,賈詡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丕從其言,深自砥礪。後曹操為太子事屏退左右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曹操說:「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說:「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曹操說:「何思?」賈詡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大笑,於是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為太子。
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為報賈詡之恩,封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前後共八百戶。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賈訪為列侯。以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黃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東吳,以失敗而告終。當初,曹丕便問計於賈詡:「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賈詡說:「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丕不納,果然無功而反。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賈詡去世,終年77歲,謚肅侯,長子賈穆嗣。


賈詡!!賈詡!!賈詡!!絕逼陰謀家。

司馬懿其實也是個腹黑謀賊,但是司馬和賈身份不同,賈詡純粹亂世謀臣,司馬畢竟是地方門閥望族,所以終極戰略目的和手段有不同。


「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三國志 魏書》)


看到這麼多人說賈詡,我不禁想說幾句,賈詡是聰明,但是觀其一生他都是在為自己所謀,明哲保身。如果三國中的謀士都明哲保身,那麼能善終的太多了。個人覺得荀彧才是真的集智慧和氣節為一身。


賈詡第一,荀攸次之。

諸葛亮其實不是謀士,是戰略大師+治國大師。


呵呵,這種問題就像說誰踢球最好,不願意回答是貝利一樣。

最聰明的肯定是諸葛亮,還有什麼說的。三國演義出來之前,多少文人都給諸葛亮做過詩詞。

諸葛這個詞也成為智慧的化身。大家都會說小諸葛,怎麼沒人說小賈詡小奉孝什麼的?

一個弱蜀,能到三分天下這個地步,還能屢犯中原,不是小智慧所能為之的。

=============
說踢球最好,肯定是指和同時代的其他人相比而已,而不是關公戰秦瓊。所以肯定是貝利第一。就像比最有錢,肯定和珅第一,相當於政府十年的財政收入。當然純粹比數值的話,或許比不過比爾蓋茨(和珅很多家產,放現在估值也不低於比爾蓋茨,但是顯然應該以當時的價值而論,否則隨便一個古代人的家產都遠遠超過現代中產階級)。


曹操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二和他有足夠多能力強的文臣武將是分不開的,武的有張遼、張郃、夏侯淵、徐晃、曹仁等一流將領,文的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曄等一流謀士。荀彧是曹操的股肱,在曹操還是小軍閥的時候就追隨著,為曹操規划出爭天下的路線,先定兗、豫、徐、潁州,挾天子以令諸侯,招安各方無主勢力,然後與袁紹決戰於官渡,但荀彧一直在後方為曹操守基地,負責後勤,沒有隨曹操出征過所以不把他算在內。程昱、劉曄等現在又沒多少人有好感所以也不提了,現在比較的是荀攸、賈詡、郭嘉。
  荀攸一直是曹操帳前謀主,在曹操和袁紹對戰中救劉延於白馬設計斬顏良,使關羽一戰成名,以輜重誘袁軍斬文丑,薦徐晃燒袁紹輜重,勸曹操用許攸情報破烏巢斬淳于瓊,讓曹洪收降張郃。強強相爭靠的就是謀略,通過荀攸使曹操戰勝了一生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從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至余荀攸對呂布、張綉、袁紹諸子這些小勢力使的謀略不提也罷。曹操曾讚賞荀攸: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荀攸也的確稱的上是軍師這樣稱號,南北朝輔佐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第一謀臣張袞,曾對人說:「樂毅為燕昭王出謀略,荀攸竭心輔佐曹操,能輔佐一代英主,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把荀攸和名將樂毅相提並論,可見荀攸軍事上的謀略也出類拔萃。
  賈詡在官渡之戰中也勸曹操用許攸的情報,但這應該是荀攸先提出來,然後賈詡附和荀攸的意見,不然《賈詡傳》中也不會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賈詡傳》里在官渡之戰賈詡只向曹操說了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這樣沒有實際意義的話,說好聽是鼓勵說難聽就是在拍馬屁。賈詡在軍事在有兩個計謀是成功的,一個是助張綉打贏了曹操,一個是助曹操打勝馬超,但這兩個計謀看似成功但讓人不爽,一個在對方逃跑的時候上去踹他下屁股,一個在對方認輸並打算賠錢送兒子的時候上去踩他一腳,就像是個無賴,也不管什麼是窮寇莫追什麼是投降不殺。賈詡善長背後打人但沒能在兩軍面對面時使用謀略,他的計謀也沒能使曹操、馬超徹底失敗,張綉後來也投靠了曹操,馬超被戲弄了後繼續造反。賈詡在赤壁之戰前向曹操提議不要進攻孫權,這和曹操佔領漢中後劉曄提議趁勢進攻益州有同樣的效果,這樣就不會出現三分天下之勢,但曹操不該打的打了,該打的沒打,這也說明降臣和漢室宗親對曹操影響力不足。
  郭嘉在官渡之戰前向曹操提出了十勝十敗,但在這之前荀彧也向曹操提出了四勝四敗,而且還準確了說許攸會犯事這對曹操的影響是巨大的,曹操北聯張燕、暗中招降了劉虞的舊部也才能剛剛有和袁紹一較高下資本,但理論畢竟是理論,如果不是許攸真的犯事來投,曹操還真的不一定能打贏袁紹,賈詡在官渡之戰中還勸了曹操用許攸情報,程昱甚至耍了一回統帥,這位十勝十敗的郭奉孝可什麼事也沒幹啊。在勸曹操擊敗呂布的計謀中,也是荀攸為主郭嘉為副。袁紹這棵大樹倒了,袁紹諸子被曹操一掃就掃乾淨了。至於聽說郭嘉遺計定遼東這樣的謀略,袁尚、袁熙與公孫度的關係好比張綉與劉表關係,兩股勢力同處一個地方不能相容,張綉還可以投降曹操,袁尚、袁熙只能被公孫度宰了,但剩下的劉表、公孫度這樣的地方勢力一定征討後才能平定,公孫度之子公孫淵不僅戲弄了孫權也當眾造了反,最後靠司馬懿帶兵平定了遼東。所以郭嘉這個計謀只是得到了兩個人頭,遼東問題一點也沒解決。郭嘉預測孫策會死在小人手裡,這和孟達書信劉封會死在謀臣之手、劉曄看出孟達有反意差不多,根據一個人的性格,所處環境再進行估計,這不是謀略可以算是識人,如果是謀略顏良、文丑、田豐、許攸、審配、逢紀都被荀彧說中了,那荀彧的謀略豈不是無敵。孫策在江南無敵但在北方一直被陳登所拒,就算有能力進攻許昌也要考慮一下他的鄰居劉表,劉表就算再怎麼沒志氣對孫策也一定不會手軟的,不論是為部下黃祖報仇還是擔心孫策以後來報殺父之仇。所以就算預測準不準對曹操部署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軍事上的謀略荀攸要比賈詡、郭嘉強的太多,《三國志》中陳壽都說荀攸是謀主,怎麼可以會是賈詡、郭嘉這些一般謀士可以相比的呢?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人這麼推崇他們。


只說一點……我們家郭嘉是預言帝,我就問你怕不怕?


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百度百科
荀彧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傑出戰術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吳路上去世。公達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會薨,故世不得盡聞也。
其它跟錯了組織的就不說了。


諸葛亮啊
不要因為他的形象過於偉光正,喜歡他就是隨大溜,算不得擁有獨立思考的文藝青年。
你換三國其他人,哪怕是荀彧荀攸扔給皇叔能起到諸葛亮這麼大的作用嗎。賈詡郭嘉縱然才氣非凡但比得上二荀嗎,司馬懿要是真的聰明絕頂就不會開始被曹爽整的那麼慘了。諸葛亮且不說三國演義招風續命,三國志除了諸葛亮和陸遜哪還有臣子單獨立傳的,陸遜還是士族大家呢。三國中算無遺策的多了,沮授田豐哪個不是跟半仙似的,怎麼袁紹敗了就沒人粉他們了。
我覺得還是不要因為了解了一點不同於三國演義的歷史,就把演義的形象完全推翻,話說回來為什麼羅老師捧諸葛亮啊,那是因為諸葛亮又能耐,自三國後文人就沒有不捧諸葛亮的,而且無論文武。


郭嘉、武術、中醫、特斯拉、藏獒。
集齊以上五個可以縱橫四海,宇內無敵。


要是奉孝能活得長,非奉孝不可~
可惜啊~奉孝死後~只有賈文和這隻老狐狸了~
三國智者
奉孝擅大局、擅陽謀、擅用奇,這傢伙萬能謀士
諸葛孔明擅謀大局、擅治政
賈文和擅觀大勢(這玩意懶到不願謀大局)、擅陰謀
周公瑾擅治軍、領軍
魯子敬擅觀大勢(這貨只有看的能力,沒有做的能力)
陸伯言擅治軍、領軍
荀文若擅陽謀、擅理政
荀公達擅陰謀、擅用奇
程仲德剛毅果敢、善守、擅斷
司馬仲達擅忍、擅陰謀
法孝直擅陽謀、擅用奇、擅統大局
龐士元擅用奇、擅陰謀
智者謀士太多~只能說他們擅長什麼,最聰明這玩意吧,真的很難說
智商?情商?財商?交際商?性商?


個人覺得是荀攸。
賈詡能夠吹噓的無非是亂武與善終,可是這兩點荀攸也都做到了,不知為何大家都選擇性遺忘。
而且荀攸一度是魏國文官首魁掌握實權,這不比文和的深居簡出更加難得么,他思考問題的能力甚至能讓鍾繇心服口服。
曹操也不是傻瓜,自然讓最聰明的人作為自己的謀主。


有一種聰明叫大智若愚


手機回答,排版不好請見諒。看見有如此多的答案是賈太尉有點吃驚,本人也是賈詡的腦殘粉,如果以謀臣這個身份來定位,賈詡的確是算得上是頂尖。

評論一個謀臣的水平,評判標準自然是要以其出過的計謀的質量來判斷,所以我們且不論治軍,內政,用兵,陣前的指揮水平。那麼我們來看看賈詡出過的幾次計謀:

1)王允一黨設計除掉董卓之後,開始清算董卓餘黨。當時董卓手下最有實力的兩大部將李榷,郭汜打算各自逃亡。而賈詡則勸諫李榷如果就此逃跑,只需一亭長就能把他一網打盡,而如今殺回長安,還有一戰之力,如果打不過,再走也不遲。然後的結果是董卓餘黨殺回長安,擊潰了王允一黨。

2)賈詡投靠一方軍閥張綉,受到重用。而當曹操來攻打宛城時,賈詡先是向張綉建議投降曹操以保平安。但事後在追擊曹操時賈詡展現出了極高的戰術水平,首先勸張綉不要追擊曹操因為曹操後撤為了確保成功必然自己斷後,張綉不聽執意追擊遭擊敗。而此時賈詡又勸張綉追擊因為此時曹軍已擊退追兵必然全力撤退,這時追擊必然能獲勝,張綉追擊後果然擊潰了曹軍的後衛部隊。

3)馬超,韓遂聯軍以曹操殺害馬超之父馬騰為名,進犯曹操領土,於潼關僵持不下。此時賈詡分析了關西軍的組成部分與利害關係,向曹操進言以離間計離間馬超,韓遂。在韓遂收到了曹操的一封僅是噓寒問暖的信件後,馬超果然起了疑心。而本來戰局就已經僵持不下,關西軍的眾軍閥早有退意,隨後果不其然關西軍因韓遂與馬超的分歧產生內亂。曹操把握住了機會一舉消滅了關西聯軍。

4)賈詡在曹操的後繼人問題上選擇了支持曹丕,並建議曹丕守好本分,勤學,守道義。而當曹操問及賈詡繼承人問題時,賈詡回答道他在想劉表與袁紹(皆廢長立幼,且繼承人都被曹操打敗)。曹操於該年立曹丕為繼承人。

以上是從賈詡作為一名謀士的角度來闡述其能力,我們可以看到這幾次他出策要麼十分狠毒,精準打擊了對手的要害;要麼展現了極高的戰術素養,擊潰了曹操這種三國時期一等一的用兵高手。同時,從這幾個計策來看,他自始至終都表現出來了一個謀士的最重要的素質,那就是:在最合適的時候說出最能影響主君的話。所以說考核一名謀士,不只是看其智商,情商也相當重要。一個典型的反例就是田豐,他雖然能看到戰爭的利弊所在以及作戰時機的重要性,勸阻袁紹放棄進攻曹操,但是卻沒有完全站在袁紹的角度上考慮策略的可行性,而且還堅持己見。其下場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但是實際上從這一個標準上來看,能滿足這一點的人其實並不少,荀攸,郭嘉,龐統,陸遜,周魴,諸葛亮,李儒,司馬懿等等太多的人都滿足這個標準。這也是為什麼說「文無第一」,那麼為什麼賈詡能得到這麼多人的認可呢?我想是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計策,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價值觀更符合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想法,即是在亂世中明哲保身。推薦閱讀問題「賈詡這個人應該怎麼評價」中排名第一的答案,我想如果你能從中找到認同感,那麼你也會認為賈詡是三國第一謀士的。


奉孝


在下愚見,聰明和智慧是不一樣的
以某種的價值觀看,賈詡應該可以提名,既能一言亂邦,又能明哲保身,最後算是善終.荀攸的"智可及愚不可及"也可以提名.而諸葛亮和姜維在我看來這種人不但不聰明,還蠢到家了,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埋頭做到底,有苦獨吞,把責任都抗在肩上,他們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愚人,比任何人都笨


三國最牛的謀臣非郭嘉莫屬,不服來辯。
記得曹操在赤壁敗走的時候,對天長嘆「倘若奉孝在此,我何故慘敗?」。三足鼎立,最早提出的人就是郭嘉。其他細事就不說了。


個人覺得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說法。出色的謀士有很多,你非要說這個人是最厲害的,指不定其他人就在旁邊偷笑了。
謀士的話荀彧賈詡都挺喜歡的,最聰明就免了吧!估計他們自己也不想別人給他們拉這無謂的爭端吧。附兩張三國殺他們的畫像。


個人覺得,文無第一就武無第二。公認呂布沙場天下第一,文人來說各有所長.不能說誰是最聰明.所學所長不一致.根本無法去衡量到底誰才是最聰明的.賈詡明哲保身三國里是最聰明的.沙場出謀郭嘉最出彩.後方籌備官員任用荀彧為首.權謀之術程昱又為先.題主說的三國最聰明的謀臣是指的哪一個方面?三國的英豪大才如過江之鯽.這波瀾壯闊的年代又有誰敢稱文臣第一?單指一人的話,未免武斷.個人愚見.請諸位知乎大神指點


推薦閱讀:

董卓想專權,為何要立聰明能幹的劉協?
如果三國人物圍在一起打三國殺是個什麼情景?
有哪些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非演義故事?
古代大戰役死了那麼多人,為什麼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

TAG:調查類問題 | 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