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政壇上大致存在幾個派系以及各主要派系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主要想請教:
1. 當時的政壇大概可以劃分為幾個派系、各派系的領頭人是誰、各派系對全國政局在什麼時期有著最大的影響力?

2. 主要派系的政治目標是什麼?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3. 有代表性的、對政壇及清國發展影響深遠(包括正面、反面)的派系的鬥爭有哪些?

4. 光緒剛登基的時候,慈安、慈禧各自對當時的政壇有什麼樣的影響力?


謝 @三郎 邀

這個問題實在是宏大,以我的閱讀量和知識含量其實不太能回答周全的,只是拿一些我個人的理解和觀點來分享。

首先,我們確定一點,也是根本性的一點,即清朝皇帝和朝臣,皇族和其他貴族等,之間的關係,和宋明不同。
宋明的朝臣,某種意義上是職業經理人的味道,所以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可以正常運轉,張居正相當於CEO,朝臣對於主人,因有「知遇之恩」,在面對「亡國」之後,都會想著主子之前的江山;清朝完全不同,在清王朝的統治體系中,除了皇族之外,其他人都是「奴才」。

清朝的統治秩序歸根結底是主奴的等級制度。其他漢族王朝,宗室王公和異性貴族、高級官員處於大致平等的等級地位,以明朝為例,明朝初期親王地位高於異姓公候大員,永樂以後則地位降低,到了嘉靖萬曆時期,宗室親王要禮敬大學時權臣,而自稱門生、晚生,這也是明亡後,那麼多知識分子仍舊「盡忠」甚至不惜以死殉節的重要原因,因為臣工和知識分子都得到了皇家的尊敬和重用。

但是在清朝,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皇帝本人常說「八旗皆系臣僕」,也是以主奴身份要求漢族官員的,因此決不允許漢族士大夫因為清高就不屑屈就。乾隆時期出現的李雍和潛遞呈詞案,齊周華案等,都因為對皇帝有不敬之語,或者沒有避諱皇帝的御名廟號等而被處死,家屬或被斬首,或被發配到功臣家為奴。

清朝前期,大學士等級別的官員與諸王共同議政的形式是,諸王端坐聽稟,而貴為宰相的大學士則要向諸王雙膝跪奏事。直到雍正以後,才免去屈膝跪拜,但是平時如果宰相(大學士)見到諸王,仍舊要下跪行禮,這種規矩一直到嘉慶道光之後也是如此。,至於名義上免去的雙膝跪拜的「長跪」禮,其實雖然皇帝多次下令禁止,但是一直到咸豐朝,還一直存在的。

異姓的公侯伯一品大學士等平日里出行,如果要路過親王、郡王、貝勒府門,就算見不到本人,也要下馬走過,不然就要被治罪。於是,君臣的關係就不是職業化的皇帝和臣公的關係,而變成了主子和奴才的關係,


旗人官員命婦這種有身份的貴婦人,在清朝初期要輪流進攻服侍后妃,而且還要看做是至高的榮耀,順治帝董鄂妃死後,辦理喪事時,還曾命令八旗二三品官員輪流舁柩。就說皇帝的妃子死了,八旗二三品的官員都要被拉去做壯丁做苦力,工作是抬棺材。

其次,有清一朝,皇帝(核心老闆)一直在避免的就是朋黨之爭,有興趣的可以圍觀一下康乾三世的張廷玉和鄂爾泰一生的工作生活和命運。所有朝臣都是「奴才「皇帝可以直接打罵的,作為奴才,最重要的就是要跪下,乾隆時,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劉於意,念已七十,在養心殿跪著奏事,結果跪得太久了,再站起來的時候,自己不小心踩著衣角而摔倒,結果跌死在乾隆的腳下。就這樣的事情之後,也沒有廢除臣公跪拜的行禮要求,尤其是年老的大臣寒冬也得就地跪倒,而皇帝對他們最大的體恤只是「跪時加墊」。

為了實現自己這種「主子的權威」乾隆皇帝有時候也會給點厲害看看,比如總督張廣泗、總兵柴大紀因為觸犯刑律,逮到京師,朝臣都認為他們罪不至死,之可惜皇帝親審的時候,他倆都出現「抗辯不服」的「癥狀」結果乾隆「怒而斬之」。至於皇帝親自打大臣屁股這樣的事也屢見不鮮,比如康熙帝就因為奏本讓其停遊獵,息兵養民,而「大怒,廷杖不已,又親執杖以撞之,以至他「體無完膚」,打都打得,罵人也不在話下了,雍正皇帝把兄弟捉起來,賜名「阿其那、賽斯黑」,罵臣工為禽獸,混賬,不是東西等也是家常便飯,中國儒家傳統哲學的士可殺不可辱已經完全沒有生存的空間,為此龔自珍有評價說「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就算是被父親欽定為「享太廟」的榮譽,張廷玉兢兢業業一生,小辮子和痛點都在乾隆一個人手裡,最後回鄉時的凄涼和沒面子,過程簡直和逗貓遛狗差不多(記得比較周全的張宏偉的書里寫過),讓乾隆這個施虐狂一定很爽。

再者,為了配合樹立黃泉的唯一性,避免內外結合,清朝太監的地位一直很低,所以沈葆楨殺安德海在當時是合法、合情又合理的。一直到袁世凱煊赫了之後,袁世凱收買包括李蓮英、小德張之類的太監,這些太監的活動範圍仍舊是紫禁城內。

最後,如果說有「朋黨」,康熙幹掉了鰲拜,雍正經歷了九龍奪嫡後,幹掉了兄弟們,最後還幹掉了對他幫助很大的隆科多和年羹堯,乾隆時代,在他清醒的時候,所有的派系不過是實現他個人權威的工具,只是後期寵了和珅,也算是「專寵」,畢竟和珅是內務府起家巨會做生意和理財的人,等於清理國有獨資企業大老闆;咸豐託孤的八位輔政大臣都被慈禧聯合小叔子恭醇二位親王解決了,其中醇王的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

至於派系,表現比較明顯的是光緒之後,因為中央核心人物(老闆)的能力有限,朝廷有各方勢力相對有所發展。這種發展的本質並不是朋黨,而是因為剿捻軍、太平天國等導致的由於練兵(包括團練等)導致朝臣勢力的增加。
我個人認為,在慈禧還清醒的時代,也不算有派系的。醇王一生恭謹(見載濤和溥傑的回憶),為了就是避免讓慈禧討厭,怕慈禧動了殺心,或者故意為難(為難方法適當參考電視劇甄嬛傳里皇帝對老十七等人的方法)。

因此,所謂派系,大概就是光緒年間的可能有,所謂的帝黨和後黨。但是仔細盤算史實,所謂帝黨根本不成氣候。戊戌政變,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是因為袁世凱告密才失敗的,都欺負那時候清宮劇表達的信息和謀略不夠。我們不妨理一下,參與事變的人們,他們的性格、人品以及能力。

慈禧太后曾經照見過康有為,當時她向康有為詢問:祖宗二百年成法,能一旦之間遂加改變嘛?康有為的回答是:殺幾個一品大員,法既變矣。康有為本人號稱30歲就已經不必讀書了,這種豪邁拿到現在來看,就是一個神經病加二百五,而與之佐證的是,他號稱已經讀遍聖賢書,結果連個舉人都沒考上。吹牛是吹得太大發了。


至於譚嗣同,是湖北巡撫譚繼洵的兒子,當時是剛提拔的四品京卿,很年輕,有肺病。9月18日晚上當時要求袁世凱誅殺榮祿,發兵頤和園。

譚嗣同對袁世凱出示的文件既不是聖旨也不是皇帝的親筆,末尾還加一句:若不聽臣計,即死在上面。赤果果的威脅。不聽我的,我就死在皇帝面前。可見在那邊他已經威脅過光緒了。

袁世凱怎麼說也是戰場上混過的,當袁世凱表示,自己的軍隊吃的是皇家俸祿應該忠信為本時,譚嗣同抓住他,說,我已僱傭好漢數十人,並電招湖南好將多人,不日可到。同時再次威脅:如不許我,即死在公前。「我之命在公手,公之命在我手,今晚必須定論,我即謁宮請旨辦理。」可見,某種意義上說,戊戌變法很像是過家家啦。

所以,論起來,清末證據的脈絡應該是這樣比較合適:

皇權絕對威猛主子只有一個,朝臣戰戰兢兢做奴才,最終皇族沒落,以八旗綠營為代表的軍隊喪失戰鬥力,面對危機四伏(比如捻軍天平天國等),只好允許漢族大臣練兵,於是出現了曾國藩等人,李鴻章、左宗棠、袁甲三,張之洞等,這些對於清廷來說,其實是外聘來做市場的經理,只是所謂市場主要是消滅起義軍+發展經濟,這些人儘管是朝臣的身份,已經有了軍閥的潛質。


就算李鴻章和張之洞之間有關於是戰是降的矛盾,或者關於鐵路的需要的鋼鐵是進口還是用自己的矛盾;張之洞和翁同龢之間有款項是否給報銷的矛盾,李鴻章彈劾了翁同龢兄長棄城逃跑的矛盾,左宗棠和袁甲三之間有軍糧是否跟的上的矛盾……

這些矛盾,根底里是利益和理念的矛盾,完全談不上政治上派系的矛盾。


而他們,某種意義上,成為軍閥的「前傳」,為清末民初的軍閥局面提供了沿襲和土壤。


謝邀。

沒回答好這個問題。

@蘇妙喵 滿漢的矛盾,貫穿清朝,很難說是什麼派系,民族問題,夷夏之防幾乎是天生的,不好以派系的視角觀察。但看待派系問題,滿漢之別又是不能忽略的背景,幾十萬人陷入億兆人的大海,戰戰兢兢是可以理解的。另,慈禧沒見過康有為,光緒召見康,據史料所載也只一次,說是從上午談到下午,其實真正的談話不過兩三個小時。

的確如蘇所言,這個問題太過宏大,晚晴面臨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強烈的外部壓力和內部矛盾在不同的人、群體之間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以派系視角看,往往會掩蓋事實,就拿這三朝最大的boss慈禧來說,你說她是哪邊的,她既是洋務運動這場維新運動的總後台,又是庚子拳亂的支持者,變化之大,令人匪夷所思。


但可以以派系視角看么?當然。毛主席他老人家說,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但是千萬別扣帽子,派系往往因價值、觀點和利益不斷更易,甚至因朋友、省籍、僚屬等等也會有不同。


派系關乎政治,政治就時代而言,無非保守和改革兩大陣營,具體到清三朝看,可分為維新派和保守派,維新派的觀點大抵是向西方學習,從軍事到政治不斷演進,洋務運動也是場維新運動,後來的戊戌維新也是,慈禧就曾當面問過李鴻章,你TM是康黨么?李鴻章說是。隨著維新不斷深入,改革已經成為主流價值,再具體言,就是創立君主立憲的制度。孫中山搞革命,很長時間是沒有市場的,康有為聲稱拿著光緒的衣帶詔,哭天抹淚,發了大財,孫文還要勤工儉學、拜各種幫會。

再細說。

早起的維新派即洋務派,他的對頭保守派主要是清流派,到光緒執政時又轉為帝黨和後黨(從觀點之爭到純粹的黨派之爭,其實是一種悲哀),再後來又變為實君立憲和虛君立憲之爭,越來越往死胡同里鑽,從改還是不改到怎麼改,從朝野平衡之術到選隊站邊,從誰來主導改革到改革到底為誰,晚晴的派系之爭格局越來越小,對立越來越強,後來皇族內閣的出場一脈而來,悲哀啊。


提幾個案例方便理解晚晴的派系紛爭。

1、張之洞,洋務運動幹將,也是清流派領袖之一,中體西用就他提出來的,他是慈禧的「學生」是後黨,又同情維新變法,還不以為然,從他最著名的幕僚辜鴻銘身上,你會更清晰的看到這種矛盾的綜合和平衡了。

2、清流派之內,也分各種派系,甚至因南北差異,分為南派和北派。

3、甚至因為某些問題分出派系,比如海防派和陸防派。

4、清宗室裡面也分派,支持洋務的,不支持的,支持慈禧的,支持光緒的。。。

5、慈禧到底是哪一派,她其實沒派,愛搞平衡這一類所謂帝王之術。

6、中國是人情社會,派系無外乎人情,後來我想想,前面寫的都是廢話,記住這句就行了。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豆瓣)
苦命天子 (豆瓣)
題目太大,這兩本書都是切題的。

咸豐朝 有祁雋藻、彭蘊章擠兌曾國藩、肅順整治滿清貴族
咸豐北逃後,京城在奕欣周圍形成回京派,團結的大人物有榮祿、文祥、僧格林沁等,和承德的不回京肅順發生衝突,最終導致祺祥政變
同治朝
奕欣與慈禧
地方漢族實力派與滿清貴族
奕匡、袁世凱與瞿鴻禨、岑春煊


推薦閱讀:

想知道為什麼慈禧太后為什麼可以一直壓制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擁有上進心,堂堂一國之君怎會甘願一直屈居人下?
光緒皇帝100多年前在北大講了些什麼?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中國近代史 | 光緒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