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未來票房的頂點估計會達到多少?1000 億誇張嗎?
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同比增36.15%,如果按現有提升速率,估計5、6年後的2020年左右就會突破1000億,是否有可能?最終處於飽和狀態的票房會達到多少?
這是我在工作的業餘時間與 @王義之 的凡影團隊合作,對電影相關的一些課題做的研究。另外幾位小朋友 @allen liu 和 @張大冰 完成了這項工作的主要計算。
前一陣子,看完變形金剛5,吐槽之際(如何評價電影《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不禁有感而發,藉助這個問題,總結一下我們的發現。
2015年,是中國電影票房的又一個奇蹟年,總票房440億元,比2014年的296億元上升了48%。從2009年開始,電影票房增長的奇蹟已經持續了6年,從60億到440億,平均每年增長40%。
2016年初,美人魚和瘋狂動物城再次引爆票房,兩者合計接近50億。在此推動下,2016年第一季度的票房總額比2015年第一季度整整高出了52%!
而且當年還有一個有史以來在中國的最大IP,《魔獸》,將在6月份上映。人們對2016年的電影票房,簡直是充滿了期待,甚至已經喊出了600億票房的預期。(元旦檔票房超8.5億元 2016總票房有望突破600億元)
而在這種近乎狂熱的氣氛下,我們卻去年6月14日的在上影節中,提出了一個不太一樣,甚至是和主流相反的研究結果:
如果只考慮潛在消費群體的變化,那麼在扣除了消費膨脹的因素(大約每年10%)之後,最好的情況下,中國的電影票房從2016年到2020年僅能增長26%;在最差的情況下,僅增增長8%。
5年增長8%到26%,意思是在扣除消費膨脹後,每年就只剩2%到5%左右了。而在之前的6年里,這個數字穩定在每年30%。在當時的數據中,這樣的預測可以說是……非常大膽。
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大膽的預測變成了現實:
2016年的全年票房僅有455億,比2015年提高了3%多一點。
我們的判斷分這樣幾個論證步驟:
一,票房增量來自新增影院,而非存量影院。
首先,我們觀察了不同年份新建成的電影院在不同年份的票房總額。為了去除異常波動,我們在這裡只選擇萬達院線。
(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包括2012-2016年分場分廳票房數據、歷次人口普查數據、抓取到的影院和電影評分數據、匹配上區縣級別的經濟數據,以下不贅述)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不同年份新成立的電影院,有著明顯的分層。新電影院的票房總是低於老電影院,越新的電影院,整個票房的增長曲線越低。那些在2011年以及之前就存在的電影院,從2012年到2015年,院均票房才增長了25%。而同期中國電影總票房上升了158%。兩者的差額高達133%。
因此,在2012年到2015年的票房增長中,存量影院的觀眾人次上升只能解釋非常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票房增量來自於增量電影院。
二,新增影院已經下沉到了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中。
上圖將中國的所有區縣分成兩塊,紅點或藍點指的是這個區縣中,2011年以及之前就建成的影院占其總影院數量的20%以上,還是在20%以下。
如果顯示為藍點,意味著這個區縣80%以上的影院是在2012年之後建成的。可以看到,2012年之後新建的影院,主要出現在人口密度比較低的地方。而人口密度較高的區縣,新增影院的速度沒有那麼快。
三,在高人口密度地區繼續新建電影院的效果如何?
在上圖中我們注意到,每一個地區的影院密度和這個地區的人口密度總是存在高度的線性關係。那麼,從業者能否突破這個線性關係,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方繼續新增電影院,持續獲取增量票房呢?
我們的研究發現,在人口密度一定的前提下,電影院是會飽和的,而在影院已經飽和的地區新建電影院,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上海市黃浦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2012年到2015年,黃浦區的電影院數量從12個增加到17個,而擁有更多影院選擇的當地居民,更多地去看電影了嗎?沒有,我們發現,在這四年里,黃浦區產生的票房總量,總是恆定地等於當年黃浦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
也就是說,不管你周邊的電影院數量增加了多少,消費者總是從他們的口袋裡掏出1%的錢來看電影,在這些地方新增電影院,不能起到增量作用,只能通過搶奪其他影院的份額的方式來獲取票房。
四,能否在人口密度較低,還沒有電影院的地區增加影院?
這正是從2012年到2015年間從業者的做法——讓之前周邊沒有電影院的人們能看上電影,獲取增量票房。但我們發現,這個進程已經走到了頭,看下面兩幅圖:
上圖的左方顯示,2015年時,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在3公里之內找到一家電影院了。在人口密度逐漸降低的地區,越來越多的人們沒法在家的附近找到電影院。在人口密度為500人每平方公里的地區,絕大部分人走十公里能沒法看到電影。
這些走十公里都看不到電影的人,應當是新增電影院的目標消費者。在他們家的附近新建電影院,從無到有地增加總票房,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但從右圖我們能看到,走十公里都看不到電影的人共有8.8億,但其中卻有7.7億人,分布在人口密度低於1000人以下的地區!
在這些人口密度低於1000人的地區新建電影院,如果劃定一個範圍的話,潛在票房只有高密度地區票房的20分之一,他們能夠帶來的票房已經很有限,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並不是一個在經濟上划算的投資。
五,供給側意義上的電影票房——既不能錦上添花,也無法雪中送炭。
因此,在2015年之後,通過供給的增加來增加票房已經不再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1)在人口密集的一線城市新建電影院,不能新增票房,只能分走當前屬於本地區其他影院的票房;
2)在人口稀疏的三四線城市甚至是縣城新建電影院也已經不再適用。看不到電影的人口的90%集中在人口密度低於1000人每平方公里的地區,在這些地方新建電影院,既不划算,意義也有限。
通過人口的集聚推算,並模擬了影院投資者根據潛在消費群體選址新建電影院的過程後,我們發現,通過新建電影院來增加未來電影票房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
從本世紀初一直到2015年,我們在做的事情一直是把桶造得更大,好讓他能裝更多水,而過去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桶多大,水總能把桶裝滿。
這種情況持續到2016年,我們突然發現,桶更大了,可水卻沒有隨著滿上來,而且似乎再也不會滿上來了。
應該怎麼辦呢?今年的上海電影節,我發布了另一個演講,說了一個更簡單的道理——消費者有很多事兒可做,並不是非看電影不可。
讓我們把消費者買電影票的決策過程做一個拆分:
1)有一群消費者 ,2)他們兜里有一些錢 ,3)他們不想宅在家,想出門玩兒 ,4)他們走進電影院 ,5)他們選擇了一部電影 ,6)他們掏錢買票。
在去年的研究中,我們其實主要研究了第一個和第二個環節,即,這群消費者到底有多少人,他們的總消費能力大概有多少?而去年我們的回答是,這群潛在的電影消費者,就那麼些人了,以後再多也多不到哪兒去了。
在今年的研究中,我們剖析了去年假設保持不變的剩下4個環節,結果如下:
對第三個環節來說,答案就是恆定的11%,見上圖。就像不管人們手裡有多少錢也總得吃飯一樣。不管人們有多少錢,也永遠只會花11%左右的比例放在文教娛樂消費中。11%左右這個數字,從2005年(當年為12.5%)開始就基本沒有出現什麼變化了。
如果要整個社會分層次看的話,2016年時,最富裕的10%人群,願意掏14%在文教娛樂上,最窮的10%人群,願意掏9%。而就連最窮人和最富人花在文教娛樂上的消費比例,這十年來都沒怎麼變過。(美國的這個數字在2015年是9%左右,entertainment+reading+education,比中國更低)
接下來是重頭戲——這個已經不想宅在家裡的消費者,要不要走進電影院,選擇一部電影,並且為之掏錢呢?看接下來三張圖。
第四個環節——電影在整個娛樂產業中的競爭力,2016年出現了下降
第五個環節——電影的質量,在2016年也出現了下降
上圖是第六個環節——電影票價,在2016年偏離了最優價格
實際上,上面三張圖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使用能夠吸引人的內容,足夠合理的價格,電影正在和其他娛樂供給進行激烈的競爭。而2016年,則是電影在以上三點全部打了敗仗的一年。
在娛樂供給上,電影的資本供給份額在2016年降低了,人們選擇了其他娛樂項目,放棄了電影。
在電影質量上,電影的平均評分比2016年降低了,人們不願意去看質量糟糕的電影。
在電影價格上,也向遠端偏離了62.14元這一最優價格。
我們將2015年和2016年的各項數據進行對比,可以分解出2016年票房停滯的原因:
如果說在2012年到2015年,五項因素的變化全都是正的話,那麼2016年,第一項可及人口因素的增長大幅度降低——電影消費群體增速下降;後三項因素由正變負——電影的吸引力下降,大概就是2016年票房停滯的直接原因。
讓我們舉一個直觀的例子。
3年前,變形金剛4以爛片的口碑獲得了20億票房。而變形金剛4上映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沒有同體量的大片上映,成為變4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此時的邏輯仍然是,即使拍出爛片,人們還是會去看——因為出門沒別的事兒可做,只能看電影,電影也只有這一部能看。
而現在,又一部爛片,更爛超爛的片,變形金剛5也上映了。他和變形金剛4具有類似的優勢,同樣是好萊塢大製作,已經上映了一個星期,而在接下來一個星期里也仍然沒有能和他抗衡的電影。
但結果卻是這樣的。雖然變形金剛5在前兩日以超高排片量,獲得了比三年前的變形金剛4更高的票房,但隨後幾天的票房迅速下跌,目前已經低於變形金剛4近一半。兩者的前6日總票房也僅僅相差3000萬左右了。要知道,2017年的熒幕數量可是2014年的兩倍多啊。
這其實反映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近年來,隨著娛樂品種供給豐富,什麼VR,桌游,遊藝廳,DIY……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走出家門去玩兒,電影已經不一定是頭一個選擇了,甚至前三個選擇都不算。人們有那麼多選擇,何必走進電影院,看爛片受罪?
電影票房的增長,已經不再是一個有了電影院人們就會自動走進去看電影的過程了。是一個在佔總消費比例11%的娛樂消費中,和其他娛樂競爭的過程。換句話說,這是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過程。如果電影不能吸引人,那人們自然有別處可去。
最後,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中國未來的票房會增加到多少?
根據我們在上影節公布的測算,2017年全年票房可能會在505到533億之間。(但在做這個計算的時候,我還沒有看過變形金剛5,否則我很可能會下調電影評分的變化區間)
對於未來,有幾個因素肯定是從業者無法控制的,比如隨經濟變化而波動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有必然會持續下跌的人口集聚速度等;
有幾個因素可能做得更好,比如電影價格是否趨近最優點,電影本身的質量等。
但有一項因素,必然會成為未來電影票房增長的負面拉動因素,那就是電影在整個娛樂產業中的競爭力,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弱。
娛樂必定會變得更加多樣化,人們一定會有更多的選擇。就像在前面那個桶和水的比喻一樣,桶可能可以造得更大,水卻還是那些水,更糟糕的是,來把有限的水給分走的新桶也越來越多了。
如果不能在這樣更激烈的環境中,用更好的內容把觀眾拉回電影院,中國的電影票房,別說1000億了,可能還會反過來,出現增長的停滯,甚至下跌。
我也不知為啥,這麼多年,我一直覺得票房層面,中國最終穩定下來的體量應該是美國市場的2到2.5倍。。。
也就是200到250億美金。。。
這個的確沒有任何數據支持,很有可能是錯的,但就是我多年來(快十年了吧)從來沒有改變過的一個觀點。。。
所以1000億人民幣,從來不應該是個事。。。至於2017年和2018年票房乏力,主要還是內容實在整體太差了。。。
調整期吧。。。
我們總票房的提速主要是近年來普通大眾的消費習慣的改變啊,把看電影從一個搞對象才去的活動變成了日常的逛商場、唱KTV、打牌一樣普通的社交活動,加上近年來銀幕數量的瘋狂增長,從大城市才有一兩塊銀幕,到如今四線城市的大商業區都會有銀幕,爆炸性的增長,才能有這樣的總票房。
不過目前來看,銀幕的增長也是有限的,因為我們的受眾也就是這些人,再普及也是有上限的,就算每個觀眾每周末都去看一場電影,現在的上座率也達不到所謂的滿場,只是在一些熱門電影上映時才會出現。
所以300億已經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數字了,而且從目前來看,不考慮通貨膨脹,應該在短時間不會超過400億,包括把銀幕搬到鄉村去,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有翻倍的增長,所以1000億這個數字在5年左右的時間,應該是很難達到的
比如目前300億左右的票房,幾乎每天都要有1億票房、每周達到7億左右的平均值才能保持。而以目前2015年第3周的4億5000萬(同比上周回落2.7%),考慮到重點檔期的高票房,維持還是非常靠譜的,如果想翻番,只能靠一些重大的革新和變革,就目前的市場來說,非常難。
以目前的認知來說,400億-500億可能就是中國年度總票房的一個極限了北美一年110億刀左右
按票價算全球差不多(難怪我們覺得電影票那麼貴。。。。。。),如果按發達國家算,那可不止1000億人民幣
不過……現在票房大增長可以說是純粹的人口和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福利,和電影業本身的發展無關。所以說電影業繁榮是果,如果沒有因就斷鏈了,而且還會有負面影響。
所以,誰知道……
2014年北美地區總共上映電影672部,票房總量103.5億美元
2014年,北美地區購票觀影人次約為12.7億
數據來源:美國票房網站Box Office Mojo
再結合北美地區的人口總量,北美地區2014年平均每人每年觀看近4次電影。
在看看中國的數據
2014年中國影市以296億人民幣(47億美元)的票房總成績正式收官,觀影人次首次突破8億。
這300億說少也不少,現在的一部電影票房比2004年全年總和還要多,以13億人口開看中國人均觀影次數只有可憐的0.6次。可見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沒完全打開。
以一部電影60元計算,如果每個中國人一年看一次電影,票房總量就會達到780億,穩居世界第一電影市場,如果每個中國人一年看兩次電影,票房總量就會達到1560億,比世界其他國家總和還要多,所以我覺得票房總量超越北美並不是什麼不現實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強有力的增長率
2012年,全國電影票房總量170億人民幣元(摺合27億元美元),比去年增長36%。
2013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217.69億元(摺合35.15億美元),比去年增長27.51%
在10年前近300億的票房是不可想像的,我記得04年的電影世界有份預測,中國有望在2015年票房總量達到100億,在2020年超過日本,現在來看都是笑談.
觀影人次反過來算,至少要30億人次,到2020年達不到1000億
不樂觀。
美國一年上映多少部電影?平均什麼質量,什麼水平?中國一年上映多少部電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爛片洗錢影院一日游的?能稱之為「電影」的佔多大比例?
就光腚腫局這麼管那麼管,這不許拍那不許拍,每年值得進影院看的國產片屈指可數,好好的倆小時,我幹啥不好?非得看那種爛電影?老百姓的文娛生活就這麼匱乏嗎?
嘿,好像還真的挺匱乏的。
現在的問題是人們還沒有培養出看電影的習慣,特別是去影院看電影,除了熱門場次,普通電影上座率非常低。中國去年電影人次只有8億,平均一人一年看不到一場電影,而美國,韓國這些電影大國,一人一年可以看三到四場電影,如果中國能達到這個標準,一年一千億票房也不是難事。
況且再考慮到3D IMax等將來的數量會越來越多,票房自然也會隨之上漲。1000億有個毛誇張的,現在北美是600多億人民幣的市場。
中國人口是美國4倍多一點。如果我國到美國的經濟水平的話,就是起碼2500億的市場。
2017年11月21日更新:
-------------------
11月20日,2017票房已破500億。12月聖誕等黃金檔期尚在,以往年的成績來推算,12月至少40億票房,全年550億不成問題。
我在幾個月之前的原答案就說過,最高贊的模型和數據根本就是錯的,既不能反映2016年4月前的假票房問題,也不能對中國電影市場未來做出正確預測。
我可以再說一次,中國電影從製作到市場,都在進行良性調整。道路是曲折的,未來是光明的。
至於那些要打我原答案臉的同學,未來的5年里,如果知乎還在的話,每年我都會來更新這個答案,我倒要看看到底打的是誰的臉。
2017年6月30日原答案:
-----------------------------
我希望那些給最高贊點贊的人,能仔細看一下時光網的這篇針對2016電影票房的特稿。
國產片成績下滑 進口片上漲但未能救市
中國電影票房的數據曲線,是以30%的速度持續瘋狂增長,而後在2016年4月,發生斷崖式下跌。
這個斷崖式下跌的情況,唯一的解釋就是法律政策和統計手段,任何數據模型都無法解釋。造成2016年4月票房拐點狂跌的原因是複雜的,但是最關鍵的事實就是之前的票房一直在做假。
在很多人眼中,2016內地影市的發展是以4月為拐點的,這個拐點甚至可以具體到一部電影——3月底上映的《葉問3》。
由於《葉問3》的發行方大銀幕發行公司用大量票補,甚至票房做假的方式擾亂市場,引起了整個電影行業的震動。最終,電影局宣布《葉問3》被認定構成虛假票房的3200萬元不計入票房,負責該片發行的「大銀幕」公司在一個月內被責令暫停新的電影發行業務,73家影院被通報批評,3家電商被嚴重警告。
以《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為導火索,曾助力內地影市大發展的票補潮水開始退去。光線影業總裁王長田曾公開表示,據他估算, 2015年進入內地影市的票補能有四五十億,2016年則至少減少十幾億。
(引自時光網上文)
最高贊的數據模型,明顯針對是2016年4月這個拐點之後的票房來說的。而目前的狀況是,電影市場還在消化這可能持續多年作假的票房數據。這個過程可能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2016,2017所出現的電影票房的放緩和萎縮,是在為從前的虛假票房和繁榮中的粗製濫造買單。
多年以30%的速度狂飆的票房,裡面的水分都要靠近幾年來晒乾。在最近幾年出現增長緩慢地現象,自然是極正常的了。這些虛假的票房數據沒有討論的價值。
2016年4月之前的票房數據被極大地注水,2016年比2015年的真實數據到底是增長了多少?具體的真實數字沒有人能知道,分析這些數據本就失去了意義。以虛假數據得到的2016比2015票房3.7%的增長率,即便符合最高贊的模型,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這個調整期過後,中國電影票房的增長能回歸到一個什麼數值才是關鍵。
一個gdp每年增長7-8%的國家,如果按最高贊的說法,電影業每年增長只有2-5%,甚至負增長,這在我看來,不符合正常的邏輯和經濟規律。美國的電影市場如此飽和,宏觀上看,還在逐年增長,16年票房114億美元,增長率達到2.4%。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目前所佔的全球票倉只有15%左右,人均觀影人次還不到1,美國人的人均達到了3.5以上。中國的電影市場距離飽和還差得遠遠遠遠。
中國電影業的這一波調整,是一種回歸電影本質的內容上的調整。打擊的是資本的泡沫和IP的橫行,絕對是良性的。未來是光明的,中國這種市場潛力,最差最差,也會保持和gdp相近的增長率,如果跌到了美國電影業的那種增長率,我是絕對不信的。
我個人認為,5年之內,中國電影一定會回歸10%以上的高增長率。票房突破1000億隻是一個花多少年的時間問題。中國真正的市場飽和涉及到人口結構和觀影習慣,大概是二十年之後的事,具體規模我認為至少是美國的兩倍,也就是200億美元左右。
不妨等到未來,看看到底誰說得對。
到現在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1000億在明年(17年)就接近了,18年全年總票房最最保守也過1000億,按照增長率平均走,加上現在中國經濟不景氣,反映出來的將會是票房上的火熱,16年全年保守預估620,樂觀預估660,17年保守預估870,樂觀預估920,18年保守1150,樂觀1300(18年就難預測了點),18年上映的阿凡達2,只要不是特爛或者刻意偷票房,在中國至少是10億刀打底(現在匯率),也就是65億走起,樂觀的話阿2中國可以走80億紅線,12-13億刀。。。。全球阿2正常應該38-45億刀之間吧(特爛30-35)
主流觀影人次是學生,所以如果他們越來越多的去看電影就有可能了
還有一點需要關注的是,隨著科技發展,院線暴增,票價會不斷下降的。。。
雖然隨之而來的觀影人次也會增多。
我覺得這就是個國民人均收入的問題,總體收入提高到那個程度,相應的娛樂消費才會增加吧。
反正我身邊主流觀影人群是談戀愛的,但是,中國每年出生的人數正在下降,也就是說年輕人正在逐年減少。
我身邊做婚戀和婚慶的都表示這兩年生意越來越差。我覺得電影也差不多吧。在市場萎縮的前提票房上升,難。
這個問題首先要探討的是「電影」的定義。當電影可以脫離電影院存在,並且在家裡甚至在任何地方就能通過便攜設備給你提供比當今電影院更方便更強體驗的時候,那時候的電影還是這裡諸位分析得頭頭是道的電影嗎?
拿現在電影的形態去分析它未來的市值,就像15年前拿PC通訊軟體的形態去分析騰訊未來的市值一樣,靜態的眼光在動態演化的事物面前是極其膚淺的。
電影的本質價值是什麼?是讓人「夢成真」,用虛擬時空體驗替換真實時空體驗。那麼問題來了:你願意為「夢成真」花去你收入中的多少錢?
今天你無論是願意為一部電影花費100元,還是分析行業線性增速如何如何,是基於目前的電影院提供的2D/3D/IMAX產品服務形態,但如果5年、10年後移動VR普及並且體驗遠遠超過電影院了呢?如果未來的電影提供一種增值服務,是可以把電影角色的皮膚形象替換成你自己呢?你在PC時代分析騰訊市值的時候,能想像到今天騰訊賣一款皮膚就日入過億嗎?今天的電影是讓你做虛擬時空的「旁觀者」,如果逐步讓你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呢?要是Elon Musk的Neuralink都問世了呢?你願意為去旅遊爬個山花1000元,如果電影能讓你去外星球上跟外星小哥哥小姐姐一起走一走呢?
套用IMAX的一句Slogan:Watch a movie, or be part of one. 這就是兩種不同時代的產品和業務模式,但它依舊是電影,而對於後者來說,1000億也許只是剛起步而已。
我覺得就是現在,峰值頂多500億!!
去年中國的電影市場總票房是457.12億元,再瞧瞧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影總票房:
【2017年上半年綜合票房達到272億,分賬票房達255億,分賬票房同比2016上半年僅增長4%;觀影7.8億人次,同比增長8%;放映場次達到4473萬,同比增長29%,共上映260部影片,平均票價35元。綜合來看,今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穩中有升。】(轉自電影票房吧)
分賬票房只漲了4%!人次增長8%,而放映場次增長29%!!
雖然都是漲,但是最多確實放映場次,這也一定程度表達了電影院數目趨於飽和。萬達上次股票跌,會不會跟這個也有關係。
再看今年電影票房比例:
【2017年上半年,國產片共產出票房106億,佔比39%,進口片166億佔比高達61%。而僅有的39%份額中,一半貢獻都來自於春節檔影片,春節後國產片再無大作。】
而且更為嚴重的是:
【自2月10日到6月30日的141天里,國產片僅僅奪得了6天日冠軍。】
非春節檔,國產片只拿了6天冠軍!!國產片,基本靠著春節檔苟活╮(╯▽╰)╭
基本上整個上半年票房全靠好萊塢和一部印度片撐著!
而今年引進好萊塢大片許多都是人氣高的續作或者系列作《速8》《加5》《變5》《神奇女郎》《新木乃伊》《生6》《金剛2》《銀河2》等,這樣成堆規模的續作,不可能每個自然年都有。
在那麼多好萊塢大片情況下,票房去年同比也只增長了4%啊!!
綜上
1·國產春節檔續命,難有起色
2·好萊塢等引進片長期稱霸,多是續作
3·銀幕暴漲,票房嚴重放緩。
結論
【電影市場趨於飽和,市場兼并收購在即】
會的,通貨膨脹
不誇張。
中國這片神奇的大路上沒什麼不能發生的。
票房不夠,刷票來湊,1000億就是小case。
1.電影院是商圈的導流,城市化有多快,電影院開得就有多快。參考萬達拓展速度,和它旗下電影院的跟進;
2.電影院是工作環境,家之外的第三空間,和咖啡館、桌游室、KTV等並列競爭;
3.電影票是通脹的縮影,目前20~30一張的影票,會隨通脹穩步上升。
基於以上三點,個人認為很難。因為城市化進程在放緩;第三空間消費逐步增多並且手游和網路優質亞文化內容在增多,與影院分流;通脹就目前來看,2020最多50元一張票,1000億需20億人次觀影,難。
我的預感是 票房不會暴漲 並且有可能回落
畢竟這個時代 視頻製作和觀賞的門檻非常之低了,娛樂方式也層出不窮,科技的進步會逼迫所有產業一起跟進,而院線電影如果僅僅是當下的模式,已經顯現出和電視一樣的退潮趨勢。有一天vr使得院線提供的觀賞體驗本質區別於網路觀影了,也許票房會有一個回潮,但恐怕移動vr又會緊隨其上,甚至無縫銜接,使電影院徹底失去往日魅力。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