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呂蒙正的時運賦?

希望從思想跟文學兩個方面給出評價。


瀉藥。
類似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十次甚至九次了。這種水平的文章,不可能是我佬寫的。


我的看法和上述諸位不同,我認為這篇叫做破窯賦或者時運賦的文章並不是呂蒙正的作品。
原因很多:一、這篇文章不符合賦的體例,連古詩詞歌賦最基本的韻腳都沒有。

二、沒有任何權威史集來源(比如呂本人的文集)能查到這篇賦是呂蒙正的作品。就拿頭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來說,這句話耳熟能詳,但是最早明確的出處卻是南宋和元代時期的無名氏作品,《張協狀元·勝花氣死》,可以在永樂大典里找到支持依據。

三、破窯賦有三個名字,本身就很奇怪了,它竟然還有幾個版本,文中詞句差異也很大,有的還有病句。怎麼會內容這麼混亂,反能一口咬定是呂蒙正所寫呢。

四、文字水平和立意有問題。神似雞湯文且不說。呂蒙正即便文采不算頂尖,畢竟是狀元出生,官至宰相,飽讀詩書,不可能寫出立意和文筆這麼差的文章。雖然文字美不美和個人審美有關,但是作為儒生出生的官員,不可能寫出「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因為孔子是聖哲,而非文學家,也不可能寫出「孔明能做蜀漢軍師」,因為諸葛亮歷史上並沒有做過軍師,軍師是後世小說里的講法。

五、文章寫得很隨意,甚至隨意到膽大妄為。比如說自己「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這是不可能的,宰相在北宋是最高行政長官,不是監察官也不是司法官,而且為了牽制相權,同時設好幾位宰相。所以不可能有權處罰百官,那時對官員處刑是要先走司法程序的。只有明代可以廷杖大臣,但那也得要皇帝點頭的。如果呂蒙正以此自詡,一定會震驚朝野、掀起政治上的軒然大波,官位能不能保住都是問題。他是不會說這種沒常識的話。

六、破窯和呂蒙正並非沒有關係,但不是以破窯賦,而是以古代戲曲的方式體現出來,比如元朝著名的元雜劇家王實甫便有《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亦稱《破窯記》)最為出名,該劇描寫了呂蒙正與劉月娥的愛情故事。後人又根據此劇改編成《彩樓記》,川劇、湘劇、潮劇等地方劇種,都有經典版本。除此之外,崑曲藝術中現在也有《評雪辨蹤》、《彩樓記拾柴》等關於呂蒙正的劇目,裡面的呂都一副住在寒窯、全身補丁、食不果腹的潦倒樣子。有些劇情取材自前人的故事,被嫁接到呂蒙正身上了。比如,呂蒙正暫住破窯,每日去白馬寺趕齋充饑,寺僧遵人所囑,將飯前撞鐘改為飯後撞鐘,讓呂不得食。呂蒙正受此屈辱,仍發奮讀書,終於狀元及第。這個著名的「飯後鐘」的故事,顯然出自唐朝詩人王播的故事。王播還留有詩作:二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閣黎飯後鐘。二十年來塵撲面,而今始得碧紗籠。

 綜合上述幾點,我認為可以肯定破窯賦非呂蒙正作品。至於這種說法的淵源,我推測是先有宋元曲藝對呂蒙正生平的藝術創造,再有後人創作破窯賦,加到已被大眾熟悉戲曲形象呂蒙正身上。所以它代表的是民間的傳統觀念,而不是士大夫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為什麼上述有回答說我們可以在郭德綱那裡聽到破窯賦,那是因為老郭也是曲藝出身么。


讀《破窯賦》,或者蘇軾的《赤壁賦》,或者後面清代的趙翼《論詩》,一定要懂《道德經》(或者佛經)。如果從儒家著眼去看這類詩詞歌賦,很容易「著相」(我無法用自己的言語去表達我想要的意思,只能借用這個佛教術語)。
關於中國各種思想的來源,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大概的整體認識。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他們自身的思想境界也許都是一樣的,但是老子《道德經》所表現出來的人生境界是最高的,達到了佛教中「佛」的境界,而孔子的《論語》只能達到「賢人,好人,正人君子」的境界,卻不能達到佛的境界,而墨子的學說,只能成為聰明人,他的學說以老子的觀點看來,就是術。佛經的內容非常系統,最核心的思想幾乎與《道德經》等價,然而根據每個人的資質不同,佛門中人又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法門來幫助眾生成佛,這裡面就包含《論語》,《墨子》裡面的思想。

接下來我想說說破窯賦的裡面的思想。
1.人生的命運其實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會完全相同,而是由世界萬物之總和共同作用造就的。人生的起伏正是由於世間萬物共同作用造就的,雖然你自身的能力能在一定尺度上改變事情,但是更大的尺度上確實無法改變(借用趙翼論詩裡面的話說,三分人事七分天)。
2.他並不是告訴你人生是註定的,而是告訴你,不管人生的命運如何,你都不應該妄自菲薄或者飛揚跋扈,而應該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態去活(不要錯誤地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成悲觀)。


小時候,我爺爺常提到這篇賦,把它叫做《呂蒙正賦》。
所以,看到此賦,覺得蠻親切。
但老實講,這篇賦,還是挺俗氣的。——完全沒有文學性可言。
它就是一篇心靈雞湯文,一千年前的心靈雞湯。
所以,才流傳那麼廣。
至於思想深度,也可以說,基本沒有。
《呂蒙正賦》、《弟子規》是一個檔次的東西。噢,不,可能比《弟子規》稍高了那麼一點點,《弟子規》有很重的愚民氣息在,小孩稍微長大些就不會再相信它。《呂蒙正賦》好歹是篇發牢騷的話,至少意思是對的,沒有坑人騙人。《了凡四訓》比二者稍高了一點檔次,因為袁了凡懂辯證法。
但這些,統統不是儒家的正統東西。更不要說觸及儒家思想的深刻之處。
當個佐料看看即可。
另,樓主最好把原賦貼出來,至少別人點開能看看原賦到底是什麼樣。

補充,為什麼說他不是儒家的東西呢?
呂蒙正此賦,講了三點:曰時,曰運,曰命。
三點的核心是運。時,是時運;運,是運氣;命,是命運。
儒家也講時,但不是這個時。
周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這些是儒家講的時,是時機;而不是時運。
儒家幾乎不講運氣。儒家講的運氣其實不關乎運氣,而關乎德行。
孔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這種幸運,當然不是來自運氣,而是來自修養。
儒家講命,但也不同於呂蒙正的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這裡的天命,指的是正理,和中庸的天命內涵還不太一樣,比之更寬泛。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
而性相近,習相遠。足見它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來改變的。但呂蒙正說的命,近乎宿命論的意思,側重其不可改變,人對此無能為力一端。
《論語》里講的命,唯一和呂蒙正所謂命相似的地方是這一處:
伯牛病了,孔子說: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這是孔子的特殊情況下,從肺腑中流露出的悲惻之言。另當別論。
而孔子的精神,要言之,是積極的,向上的;儒家只問是否合於義,不違仁,而不討論運氣的問題。


呂蒙正思想和文學成就都不太高,《時運賦》的思想和文學水平也都不是很高。
王路分析得挺好了。稍微補充一點,就是這篇東西也是呂蒙正有感而發,也表現了一些社會現象,也有一定的價值。

呂蒙正作此《時運賦》是由於他幼時被父親遺棄,曾與母同住寒窯,以乞討為生,受盡人間貧寒冷眼。後發奮讀書,最終官至極品。從遭人鄙視到被人高眼相待,乃嘆天道無常、人情冷暖。

也有說法:(沒查是否有出處,不確定是不是有史料記載)

呂蒙正年輕的時候,曾經和寇準一起在破窯讀書,體會了人間冷暖,後來,做了宰相,更體會到人心的寵辱,在為太子老師的時候,傳說中太子(真宗)年少時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呂蒙正遂作此賦,列舉了自古以來諸多名人各種命運和磨難,擺事實講道理,令得太子讀過此文後,一改常態,此後常虛心向他人請教,最終成為真宗皇帝。

參考自:讀呂蒙正的《時運賦》。


很愛看其他答主說呂蒙正文筆差時裝逼的樣子


真的是他寫的嗎? 更像營銷雞湯。


對於不懂真正科學命理的人,我只能呵呵了!


儒家。孔子。看來不是一個戰壕的。


聽郭德綱說相聲的時候念的,感覺很有哲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 「人生若只如初見」 ?
你知道有篇古文描述一個小孩賣瓜,瓜撒了一地,人們爭先恐後的來搶走,求是什麼?感激不盡。?
希臘神話較中國神話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寫一章網文,寫出什麼樣的效果才算滿意?
段延慶被刀白鳳上了,當時究竟是比較爽還是比較痛苦?尤其是如果在現代這種有男性受害思想下究竟怎樣?

TAG:哲學 | 文學 | 文言文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