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爭片小人物個人英雄主義電影拍攝不多?

為何中國電影拍攝小人物個人貫穿全局類型戰爭電影較少,映像中只有《英雄兒女》最知名,而這部片子也主要是塑造不怕死的英雄,典型的宣傳片; 而國外戰爭大片例如太平洋戰爭都是從小人物的角度講述,兄弟連雖然是連長主導,但也是整連小人物一起成長的知名電影,貫穿全局;而不是中國片:總是領導大筆一揮指導江山,地圖一畫敵兵就掛! 中國戰場那麼大,戰爭那麼長,戰役、戰鬥、那麼多,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或者一隊小人物的事情貫穿全局,脫離意識形態宣傳的電影??


怎麼會呢?題主不聞有一部國產戰鬥故事片叫《新兵馬強》嗎?下面我來聊一下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吧。聲明一下,此為本人原創。

1981年時,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了一部彩色戰鬥故事片《新兵馬強》,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給很多人留下了記憶。該片以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為時代背景,由一名新入伍的青年戰士馬強擔任主線人物,表現了他進入部隊後的一系列生活趣事和成長曆程。在上了自衛還擊作戰的戰場後,馬強學會了很多東西,從不斷出洋相到日益變得勇敢堅毅,與戰友們一道前仆後繼,衝鋒在前,終於成長為了一名保衛祖國的合格戰士。


與那一時期的同類題材影片相比,《新兵馬強》講述了一個勵志故事,表現出了一種獨有的幽默風趣格調,因而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觀眾。說來倒也不難理解,因為該片的編劇是徐光耀。這是哪一位?說出他曾經的另一部電影作品廣大影迷們就知道了:《小兵張嘎》。如此便可明了,能創作出一代紅色經典小英雄形象的作者,給新兵馬強設置出一系列成長考驗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徐光耀的妙筆下,馬強的成長過程質樸自然,貼近生活,就像一個我們身邊的好朋友,給了觀眾以強烈的代入感。總的來說,該片將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結合得相當好,令人感到真實可信,在很多方面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不過,《新兵馬強》卻沒有像《小兵張嘎》那樣產生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也未能像《高山下的花環》一樣成為公認的經典作品,這是比較令人遺憾的。究其原因,輕鬆有餘的同時便顯得深刻不足,而缺乏了深刻就註定影片的藝術魅力難以持久。對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中國觀眾而言,世界早已不是正邪分明,探究人性的複雜與多面已成為了新的關注點。一個紅色士兵缺乏懸念的成長故事,永遠比不上一個悲劇英雄的輓歌更令人震撼和難忘。《新兵馬強》,是生不逢時。或許,再過30年,很多人就又會發現馬強的可愛與真實了。

飾演馬強的是北京電影製片廠青年演員劉衍利,於第一批文哥故事片時期進入影壇,先後在《艷陽天》、《金光大道》、《長城新曲》、《山村新人》、《長空雄鷹》、《大河奔流》、《婚禮》、《知音》、《新兵馬強》、《金鹿兒》等多部影片中出演過角色。像影片中的馬強一樣,劉衍利的形象陽光英氣,質樸可愛,是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國影壇上一顆耀眼的新星,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不知什麼原因,他在80年代中期突然淡出了中國影壇,此後很少再有消息。

飾演馬強親密戰友鞏大方的是北京電影製片廠青年演員沈冠初。他的氣質文靜,外形瀟洒,是80年代中國影壇的一位著名帥哥。沈冠初參演的第一部影片是1980年出品的《叛國者》,在片中給著名戲骨馬精武配戲,初露頭角。他飾演的第一個主要角色,則是1982年中日合拍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的況阿明。這是一位以旅日圍棋手、「昭和棋聖」吳清源為原型而創作的人物,表現了其既執著棋道又身陷敵國的悲劇人生。沈冠初不但成功塑造了況阿明這個角色,連片中的全部日語台詞也是由自己獨立完成的。作為一部優秀的反戰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先後榮獲了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特別獎、加拿大第七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日本國文部省優秀影片獎等獎項。沈冠初也因該片而獲得了無數觀眾的讚譽與喜愛。然而,從80年代中期一直到90年代末,沈冠初又出演了不少影視劇,但卻都沒有紅起來。就這樣,這顆曾經的影壇新星逐漸黯淡了下去。

飾演越軍少校營長阮擊石的是老演員葛存壯,這位就不用多介紹了。值得一提的是,阮擊石在越語中和時任越南外交部長阮基石的名字字音都相同,恐非影片主創人員的偶然閑筆。歷史上的阮基石是一名緊跟黎筍當局親蘇反華的鐵杆分子,代表越南在外交場合上傷害中國人民的事大多是他乾的。直到了80年代末中越謀求實現關係正常化時,鄧小平還託人傳話給越南新領導人:「阮基石這個人愛搞小動作。」意思就是,要排除他或繞開他。

飾演越軍女特工的是北京電影製片廠青年演員蔡明,時年只有20歲。誰能想到這位如今家喻戶曉的「馬大姐」,當年還演過越南鬼子呢;飾演戰士肖雲峰的是後來的著名喜劇演員謝園,當時他還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繫上大四,是因為一次偶然機會被導演於清挖到《新兵馬強》劇組裡來的,從此走上影壇;飾演連長的是河北省話劇院演員董子武,先後曾在70多部影視劇中出演過角色。給筆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電視連續劇《貞觀長歌》中的直臣魏徵了;飾演護士羅璇的是八一電影製片廠青年演員李嵐,這位應該是日後的影視熟面孔,演過很多不同性格、職業的女性角色。這裡提示一下,她還出演過對越作戰故事片《鐵甲008》。老兵們斥責該片「談戀愛都談到坦克里去了」,這位就是其中的女主角;飾演鞏大芳女朋友劉芳的是青年演員梁丹妮,她就不需要多介紹了,一個標籤足矣:馮遠征的老婆。

影片中馬強、鞏大方、肖雲峰、馬良等新兵來到部隊後,沒過多久就參加了自衛還擊作戰。由此可見,在歷史上這批新兵應該就是在1978年秋冬季入伍的。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發起前,解放軍參戰部隊中補入了大量剛入伍不久的新兵,只參加了一個多月的臨戰訓練,結果上了戰場後沒有經驗,普遍技戰術動作生疏,造成了較多傷亡,因而在很長時間裡遭到了坊間的詬病。說來這也是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造成的。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為長期的備戰需要,加上文哥期間的特殊政治要求,造成解放軍規模的急劇膨脹,出現了組織編製混亂,比例失調,機構臃腫,幹部嚴重超編,非戰鬥人員大幅度增加的現象。到了1975年時,解放軍總員額史無前例地達到了661萬人,成為了全世界最龐大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軍費被用於人員開支,影響了武器裝備的改善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軍隊的實際戰鬥力令人堪憂。


鄧小平在第二次復出後,嚴厲批評了軍隊中存在的「腫、散、驕、奢、惰」問題,在毛澤東、葉劍英等人支持下果斷對軍隊進行整頓,實施了全軍精簡整編。當時的精簡調整原則是:大力精簡機關,裁併重疊機構,減少保障部隊,壓縮普通兵員,淘汰陳舊裝備;有些部隊實行簡編,保留技術骨幹和技術裝備;保持一定數量的齊裝滿員部隊,有重點地加強特種兵部隊的建設。從1975年第四季度開始,各軍區、軍兵種、軍事院校按新編製陸續進行整編,時間長達一年多。經過整編,陸軍員額被壓縮,特種兵得到加強,陸軍軍增編坦克團,將高射炮營擴編為團,使陸軍部隊的反坦克和防空能力有所增強。陸軍師實行了甲種師、乙種師和摩托化師的編製,其中甲種師基本保持齊裝滿員,乙種師的規模縮減為甲種師的一半,戰時再進行擴編。同時海軍和空軍也分別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精簡整編。至1976年底,全軍總人數減少了近90萬,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的研製工作。


到了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臨戰前,為了適應作戰需要,參戰各野戰軍就要緊急將下轄的乙種師擴編成齊裝滿員的甲種師。因為當時軍隊預備役建設工作落後,缺乏一定數量有過軍事訓練經驗的預備役人員,便只有將大量剛入伍的新兵補入到各部隊。如原來的陸軍乙種師有6000人左右,就需要補入新兵和部分從其他部隊抽調來的老兵及技術骨幹5000~6000人,擴編後的連隊約60%~70%都是新兵。當時的戰爭組織工作搞得很匆忙,臨戰訓練時間只有一個多月,大量新兵只來得及完成了1~2次實彈射擊,投擲了3~5枚手榴彈,並惡補了爆破、土工作業、埋雷、排雷、防空、防化、戰場自救、互救、野外生存、防病、防核化學武器襲擊、穿林行軍及從單兵到營的山林地區攻防戰術等一系列軍事知識。可以想見,都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回卻養兵一個多月就要求上場打勝仗,該是一件何等困難的事。要知道,對手越軍可是歷經抗法、抗美戰爭20餘年戰火考驗,技戰術純熟,士兵都能夠熟練使用連以下編製多種武器的沙場勁旅!


了解了上述情況後,對於馬強這樣的新兵在上了戰場後出的一系列洋相也就不足為怪了。從影片中連長的介紹上看,馬強等人到的連隊歷史悠久,先後參加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是英雄連隊,還應該是紅軍連。另外根據後來自衛還擊作戰期間出現的幾個細節看,如電台呼叫的代號「金雞山」、「友誼關」,還有連長指明當面的越軍部隊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赫赫有名的「飛虎團」,因而可以判定,馬強所在的連隊屬於歷史上在友誼關方向參加對越作戰的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序列。而第55軍中紅軍連最多的步兵團,就是163師487團。該團是紅軍團,前身為紅一軍團第1師第1團,歷史上曾創造過飛舟搶渡大渡河、擊斃日本侵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湧現了「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事績。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487團先後撕開突破口,穿插敵縱深,四打探某高地,攻佔扣馬山,可稱一路血戰。整個戰役中共斃敵1932人,俘敵17人,己方戰鬥減員638人。戰後有1個營級單位、2個連級單位、4名個人被中央軍委和廣州軍區授予了榮譽稱號。無論是殲敵戰績還是戰後獲勛的數量,487團都已超過了半數以上的參戰陸軍師,不愧是擁有光榮傳統的「紅一團」。不過,第55軍各部隊都沒有參加過抗美援朝作戰。當時廣州軍區唯一上過朝鮮戰場的,只有第42軍,但該軍是在高平方向作戰,並不在友誼關方向。綜合來看,影片中對馬強所在連隊的描述,應該是綜合了廣州軍區所屬幾支優秀部隊後的藝術創造,而不是特指某一連隊。值得一提的是,協助影片拍攝的解放軍部隊,就是廣州軍區所屬的第41軍121師和海南榆林要塞區守備部隊。


影片中馬強在一個廢棄的山洞掩蔽部里俘虜了一名越南軍人,被其花言巧語所欺騙,還以為他也是受苦的「階級兄弟」。就在此人要暗中對馬強下手時,連長帶人及時趕到。連長認出了這個人就是自己曾經教過的越南學生、現任越軍36A師少校營長阮擊石。阮擊石狡辯「老師在侵略我們學生」,一旁的馬強怒不可遏,指著滿山洞的中國援越物資,舉起酒瓶要打阮擊石。

在歷史上,中國曾大力援助越南進行抗法、抗美救國戰爭,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除了巨量的援助資金和物資外,還在中國境內幫助越南整訓軍隊,並通過軍事院校先後為越南軍隊培養了數萬名各級指揮員、軍隊幹部和技術人員。其中培訓越南軍事人員最有名的院校,就要數南京軍事學院、昆明軍區步兵學校(後改稱昆明陸軍學院)和桂林步兵學校(後改稱桂林陸軍學院)了。從影片中判斷,阮擊石很可能就是在桂林步兵學校受訓時成為了連長的學生。在上述院校中受過訓的中越軍人,後來有很多人成為了雙方軍隊的骨幹力量,並在十年中越戰爭中臨陣交手。像對越戰鬥故事片《閃電行動》中的我軍偵察參謀劉凱華與越軍特工隊長阮雄,就都是昆明軍區步兵學校的高材生。如果說這是電影中的藝術表現手法,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還有更高級的對手。在十年中越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越軍二軍區最高指揮官是武立中將(初為少將),指揮軍隊在雲南中越邊境地區與我昆明軍區部隊及其他輪戰部隊反覆廝殺,血染山嶽叢林。當時他的對手之一是時任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黃德懋,而二人就是曾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期間的同學。據說黃德懋到了前線後,部隊軍心振奮,大家奔走相告:「副司令員和武立是同學,知己知彼,還不是一打一個準!」

影片中馬強背著行軍鍋找地方做飯時,遇到了蔡明飾演的越軍女特工。馬強不察,好心勸她回家躲避戰火,還給了她一包壓縮乾糧。不料馬強剛一走過去,女特工就從草叢中抄起一支衝鋒槍向馬強開火,幸好沒有打中。馬強憤怒地拔出手榴彈向其擲去,但情急中卻沒有拉弦,女特工乘機逃走。

這段情節很有代表性,顯出了異國作戰的特殊複雜性。在這場戰爭中,很多越南老百姓都武裝起來,配合軍隊打擊「中國侵略者」,頗有全民皆兵之勢。解放軍傳統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越南水土不服,造成了比較被動的局面,屢屢發生令人痛心的傷亡。於是坊間就傳開了,什麼「村姑」、「裸女」、「竹籃子底下有手榴彈」、「水塘里抄起衝鋒槍」之類,都是這場戰爭的某些側面反映。後來部隊吸取了教訓,不得不加強戒備,謹慎提防。由於戰場環境複雜多變,加上少數人員違犯紀律,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無辜越南平民的傷亡。後坊間流傳起來不免誇大其詞,知道的不知道的連什麼「三光政策」都上來了。人民解放軍不是日本皇軍,儘管面臨殘酷的戰爭,但必須遵守的底線是不容逾越的,絕大多數參戰人員都做到了這一點。在28天的作戰期間,部隊還做了大量群眾工作,宣傳了我軍的政策,爭取了很多對中國軍人不懷敵意及一度疑慮的越南平民。因為越南鄉間普遍貧窮,在可能的情況下,解放軍官兵會將身上的野戰食品和繳獲來的糧食分送給越南老百姓,就如影片中的馬強幾次所做的那樣。群眾工作搞得好的部隊,還得到了越南老百姓的幫助。如第50軍149師重視對當地越南群眾進行宣傳和爭取,在搜剿作戰時得到越南群眾為部隊帶路報告情況的就有四次,取得了斃敵4人,俘敵5人的戰果;第13軍39師某部經過做工作,爭取了越南老街周登寨農會副主席,根據他交代的情況組織進行搜剿,兩天即搜出越軍27人,繳獲步槍19支、子彈595發;第41軍121師某部積極救助貧苦的越南群眾,得到其提供的重要情況,從而挫敗了兩名越軍特工的夜間偷襲;第41軍123師某部在搜剿殘敵時迷了路,經過做群眾工作,在一名李姓婦女指引下順利找到了目的地;第55軍165師某部向諒山進攻時,對路遇的20多名越南群眾反覆觀察鑒別,做工作爭取了其中一名60多歲的農姓老農民。此後在他及兒子的幫助下,搜出了混在群眾中的6名越軍,繳獲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一批等。作戰期間,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前線攝製隊深入戰地,拍攝了很多第一手的寶貴鏡頭。戰後,聯合剪輯出了一部對越作戰紀錄片《奮起還擊》,成為了那場戰爭的見證。在片中,就有解放軍撤軍時越南群眾夾道歡送的畫面。儘管後來有些人諷刺其為「軍民魚水情」,但這畢竟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影片中多次出現了中越兩軍激烈交戰的場面。因為地形複雜,山多洞多,前方很難看到敵人,連隊進攻時要一個一個打掉越軍隱藏的火力點,故傷亡很大,進展頗不順利。在激烈的戰鬥中,戰友鞏大方、班長靳四虎都光榮犧牲了。馬強目眥盡裂,手持衝鋒槍殺入敵陣,逐洞殲敵,好一個「虎仔」形象!

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是在越南北部亞熱帶山嶽叢林地環境下的一場特殊戰爭,此前解放軍絕大多數部隊都未有過這種作戰經驗。越軍依託主要道路兩側眾多的石山岩洞構築陣地工事,分層設置火力,構成堅固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扼控重要交通線。並將兵力撒開,分散把守,縱深配備,既能獨立作戰,又能互相進行火力支援。要想打破這樣的防禦,就必須逐山逐洞攻擊,挨個將其拔除。而在這樣的地形下進攻,大部隊不容易展開,火力也很難發揚。因此便表現為眾多的連、排級山頭攻防戰,雙方較少依託上級的重火力支援,而是在近距離發揮各種便攜火器威力進行混戰。如影片中馬強和戰友們那樣,運用輕武器與越軍捉迷藏式地在山下山下追逐廝殺,機動迂迴,甚至迎面相遇。在這樣的戰鬥中,往往要費儘力氣才能打到對手,要殲滅一個敵人是很難的。從戰史中就能看到,一場激烈戰鬥下來雙方傷亡了幾十人,另一場激烈戰鬥下來雙方又傷亡了幾十人,傷亡能達到上百人的那都是比較大的戰鬥了。要想找傷亡千人以上的,就已經快到戰役級別了。與一戰、二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這樣的動輒傷亡成千上萬相比,中越戰爭實在是打得有點小氣。不過,事非經過不知難。當年倖存下來的老兵都知道,在越南的山地叢林里打仗,其殘酷性毫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甚至有過而無不及。僅就後來解放軍參戰部隊人手一顆「光榮彈」而論,這個分量就已經令人望而生畏。


影片中在最後組織撕口子戰鬥時,連長給戰士馬良介紹對面就是號稱「第三軍事強國」「飛虎團」的尖刀連,這次非要和他比個上下高低不行。後面果然是一場惡戰,全連在攻擊時傷亡很大。馬強機智勇敢地利用地形向前躍進,單騎殺入越軍陣地,經過一番洞內廝殺後消滅了敵人,奪下了陣地。然而連長這時已打紅了眼,不停勁地用機槍向洞口射擊,沒有注意到馬強的擺手和呼喊。急中生智之下,馬強脫下襯衫做成白旗打出,連長帶著戰士們一涌而上,「活捉」了一臉頑皮的新兵馬強。


在歷史上,防守友誼關當面同登、諒山地區的是越南人民軍第3師,有「金星師」之譽。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越南陸軍第一王牌是308師,79年與我軍交過手的316A師也號稱王牌,其六大主力步兵師番號都在300以上。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越南陸軍再多也不過100萬人,而解放軍高峰時600萬人才只有200多個野戰師番號,越軍的師級番號都到了300多,是怎麼排的呢?要說也不複雜。越南人民軍的第一個主力步兵師組建於1949年8月,上來番號就是308師(當時叫大團,1954年底改稱師),實際上是將6個立下了許多戰功的主力營組合在一起,番號則沿用了原步兵308團(稱為中團)的。從1950年初開始又陸續組建其他主力步兵師,這時越南的抗法戰爭已得到了中國大力援助,很多越軍部隊先後開到中國境內進行整訓。為了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野戰步兵師番號重合而造成不便,越軍新組建的步兵師就都採用了300以上數字為番號。到了60年代抗美救國戰爭時期,作戰重心轉向越南南方,迫切需要整合越南南方解放陣線的武裝力量組成主力步兵師與敵作戰。因此,於1965年9月在越南南方組建了越南人民軍第3師,別稱「金星師」,意思是南方的一顆金星,象徵著勝利。之所以將番號確定為個位數,就是為了區別於北方的主力步兵師。第3師成立後長期活動於西原地區,為保障「胡志明小道」的側翼安全與美軍和南越軍頻繁交戰,既打得英勇無畏,同時也傷亡很大。到了1972年,為補充第3師的減員,越共軍委又將屢立戰功的步兵第12團調入該師。在抗美救國戰爭中,第3師越戰越強,養成了擅長進攻,能打近戰夜戰的驍勇風格,對山林地帶攻防作戰和交通破襲作戰均有一定經驗。在該師的3個步兵團中,戰鬥力首屈一指的是第12團,曾獲「英雄團」稱號,擅長運動奔襲,又有「飛虎團」之稱,其軍旗上就綉有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華南猛虎。該團官兵非常狂妄,戰前曾喊出了「攻可打到友誼關吃早飯,守可堅持三個月」的叫囂。影片中馬強所在連隊要碰的「飛虎團」尖刀連,應該就屬於這個第12團。


在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越軍第3師在同登、諒山地區遭到中國軍隊殲滅性打擊,第12團基本被殲滅於同登,其他2個步兵團和炮兵團也遭到重創。據越軍戰史記載,第3師在諒山作戰中傷亡「數千人」,實在是承認得有些羞羞答答。不過,這個第12團確實很頑強,堅守同登7晝夜,與廣州軍區陸軍第55軍部隊反覆周旋,其中不乏打出了值得對手尊敬的戰例,不愧為「飛虎團」。馬強和戰友們能殺虎拔毛,應該足以自豪了。


由於影片拍攝時間距79年戰爭比較接近,因而片中出現的武器槍械都很到位。如出現次數最多的56式衝鋒槍,就是馬強和戰友們的殺敵利器。在越南這樣的山嶽叢林地帶,多近戰、夜戰、遭遇戰,一般發生在50米距離內,老兵們有一句話叫「不見就不見,一見面對面!」這種地形環境下,解放軍裝備較多的56式半自動步槍不能完全發揮其精準射擊的優勢,反而因反應慢、射速低而被越軍廣泛使用的AK47/AKM自動步槍火力所壓制,造成戰鬥的被動。因此,56式衝鋒槍的重要性突顯了出來。在1978年底中國決策對越作戰前,解放軍野戰軍步兵班中只有正副班長配56式衝鋒槍,其餘人員配備5支56式半自動步槍和1挺56式班用輕機槍。在臨戰前進行準備時,為了加強火力,上級從各大軍區儲備和兵工廠中調撥了數萬支56式衝鋒槍,並從倉庫中擇優選出部分63式自動步槍,一起發往參戰部隊,換下了一批56式半自動步槍。經過調整後,多數參戰的野戰軍步兵班增配了1支56式衝鋒槍給戰鬥小組長,還有的部隊步兵班中自動武器已達到了半數,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單兵及班組火力。

影片中多次出現了連長使用56式班用輕機槍向敵猛射的鏡頭,這也是有原因的。在影片的戰鬥設定上,雙方都沒有炮火支援,而純以步兵武器進行廝殺,這樣就要看武器的性能和威力了。當時解放軍步兵連中並沒有編製重機槍,戰時通常將營屬機槍連的53式、57式重機槍加強到一線步兵連,以火力支援步兵攻堅拔點。然而53式、57式重機槍攜行較為不便,而且還是營屬火器,難以做到隨時緊跟步兵進行火力支援。在這種情況下,56式班用輕機槍能夠及時緊隨支援步兵連續戰鬥,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影片中連長指揮全連進攻時,並沒有重機槍進行火力支援,顯然是營里未將重機槍加強給該連。不過步兵連編製內的40火箭筒這時也沒有出現,就有點不合情理了。本來打敵山洞口的火力點時,伴隨步兵的40火箭筒和82無坐力炮都是非常有力的直瞄火器,能夠在不進洞的狀態下殺傷洞口之敵。82無坐力炮是團營屬火器,也是在戰時加強給一線步兵連。在影片中這兩種武器都沒有出現,也只能說是編導故意安排的了。如此一來,最給力的火器就只有56式班用輕機槍了,成為唯一持續壓制越軍火力的武器。反觀越軍,因為有既設陣地的優勢,多處運用了蘇制郭留諾夫重機槍(也可能是中國的53式重機槍)阻擊解放軍,在火力上明顯佔到了優勢。為了贏得戰鬥勝利,馬強和戰友們唯有奮不顧身地向前迂迴躍進,從側翼抵近越軍的山洞掩蔽部,以近戰來消滅敵人。然而這樣傷亡就會很大,鞏大方和靳四虎都是在向敵迂迴衝擊時身負重傷,先後犧牲了。


影片中還出現了一種武器,就是蔡明飾演的女特工向馬強射擊的那支衝鋒槍。從外形上看,明顯是一支蘇制PPS43衝鋒槍(或是中國產54式衝鋒槍)。因為中國和蘇聯都曾長期援越,這種槍流入越南也屬正常。在越戰期間,北越人民軍和南方解放武裝力量曾使用過該槍與美軍及南越軍作戰。因為其較為適合在熱帶叢林地區作戰,甚至還得到了美軍的青睞。到了79年中越開戰時,這種古董槍已從越軍正規部隊中退役,但在邊境地方軍、公安和武裝民兵手裡還有。越軍特工使用武器則無一定之規,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影片中蔡明使用該槍,也就不奇怪了。

影片中的合唱主題歌,就是李雙江唱紅80年代的那首《再見吧媽媽》。因對越作戰而創作的歌曲佳作不少,《再見吧媽媽》是其中較早的一首,也是比較有民族特色的一首。歌中讚美了盛開的山茶花,將其譽為美麗的祖國,並祝願媽媽與祖國同在,非常富有浪漫詩意。可以說,用花來歌頌這場戰爭的,一個是木棉花,另一個就是山茶花。前者是英雄的象徵,後者有傲梅的風骨,都非常適合貼切。當《再見吧媽媽》再一次響起時,相信,很多擁有當年記憶的人都會熱淚盈眶。


《新兵馬強》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可能藝術水準並沒有多高,但卻像一個曾經的好朋友一樣,任憑歲月長河靜靜流淌,驀然回首時,仍然會感受到一顆無聲跳動的赤子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在1986年所拍攝的中越戰爭題材電視劇《凱旋在子夜》中,馮小剛用自己的長相及一系列表情、姿態成功的醜化了一名年輕的越南人民軍軍官。


不會吧,中國的戰爭片儘是小人物哇,《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閃閃的紅星》這個數不清了。題主說的那種領導人大手一揮戰爭就結束了,我印象中好像沒有。可能《大決戰》會有這種問題,本人沒有完整看過,不作評論。至於什麼意識形態,世界上沒有脫離意識形態的電影,只是這種意識形態你喜歡或不喜歡罷了。


高山下的花環,董存瑞,霓虹燈下的哨兵等一大批電影在此,題主也看的太少了。
說白了,題主不就是想看英雄說髒話,幹壞事,跟自己混得一樣慘,然後欣慰地點點頭:這才是真實的故事啊!


主要是你看得少,不是拍得少。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產電視劇大量使用長鏡頭?
如何評價香川照之的演技?

TAG:電影 | 電視劇 | 戰爭電影 | 個人英雄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