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是蔣介石敗走?


既然大家都回答了,那麼,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好了...

1、前線巡迴演出
國民政府為了宣揚自己的抗戰功績,在地圖上設置了幾個標著前線的地區,然後請外國記者參觀。要知道前線報道是很振奮人心的,於是眾記者熱情高漲。他們來到所謂的陣地上眺望日本人的大炮,然後聽國軍的戰績宣傳。最後參觀國軍的戰利品,美中不足的是從來沒有看到日軍俘虜。幾次參觀下來,大家都覺得有些乏味了。一直到某天一個記者參觀戰利品時發現有個頭盔很眼熟,他拿起來仔細一看,上面有他的記號,是他參觀另一個前線的時候刻上去的。

參考資料:《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783頁版的PDF的490頁上部,原文更有戲劇性,但比較冗長。
佐證:《蔣介石傳》布賴恩.克羅澤著160頁DOC版100頁


2、美國人太窮了
蔣公提出要美國人為在成都的B29機場出錢,只不過價錢實在是離譜了一點點……
在華盛頓,摩根索財長怒不可遏,他吼叫到「他們是一幫混賬王八蛋,我絕對不到國會山上……要求撥給他們一個銅子。」「我要他們都跳揚子江里去。我們自己通過黑市活動
來花錢修建機場……摩根索冷靜下來以後和他的手下人員研究發現按照1:20的官方匯率來建造機場,4個機場的造價約為8億美元。現在的情況越來越清楚了,美國是窮國,花不起在中國打仗的開銷。

參考資料:《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783頁版的PDF的606頁上部。
又:據稱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造價7300萬美元(40財年)

3、日本人有更好的價錢
機場的幻想被美國人擱置以後,孔祥熙來到華盛頓進行進一步商談。提出要麼美國提供十億美元的貸款(上一筆5億貸款還有4億沒有動用,且有部分已經流入孔二的賬戶),要麼繼續把匯率定為20:1(據原文當時的實際匯率為120:1,據《蔣介石傳》說為200:1)。
然後孔威脅到,如果美國人不出錢,日本人出的價錢更好。
註:從岡村寧次的回憶錄來看當時日本的確給出了一些「好」價錢:「退出到山海關外」


4、我們在精神上支持你!
珍珠港事件發生以後,國民政府宣布要派遣兩個軍打擊進攻香港的日軍後方,雖然中國根本沒有調動軍隊,但中國12月15日的公報卻聲稱兩個軍同日軍交戰,打死打傷日軍1萬5千人。1月份蔣介石又宣稱他打算髮動一場攻勢把日軍趕出印度支那。
(也有資料稱蔣確實有部隊出現在日軍後方,但旋即被日軍夾擊潰逃)


5、對不起,你的嘴巴太大了
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報復性的轟炸東京,但是卻沒有事先通知蔣介石,蔣對此相當生氣。其後參謀長聯席會議也沒有國民政府的代表參與,物質分配會議更是沒有國民政府的事情。對此國民政府感到委屈憤怒,你們太欺負我們中國人了!
宋子文代表國民政府四處打聽中國問題的進展,終於魁北克會議間隙馬歇爾把宋子文請到了一個獨立的會議室,要求他發誓只向蔣介石口頭彙報的。馬歇爾告訴宋子文「我們破譯了日本人的密碼,從而知道了日本人破譯了你們的密碼,要是告訴你們下一步的計劃,那麼日本人就立刻會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了……」馬歇爾告誡宋子文不能打電報回去,因為這樣的話「日本人就知道了,我們也知道了,而且馬上我們就會知道日本知道了,接著日本人就會知道我們知道日本人知道了……現在你知道了?」
關於國民政府容易泄密的事情貌似每本太平洋戰爭的書都會帶上一筆。

原文在《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783頁版的PDF的565頁中部。

6、被民主
1938年耶魯大學校長這樣評價蔣介石政府,「一個法西斯專政政權」,實際上美國政府中有多人支持這一觀點,還有一些補充,「那就是不發達的,低能的法西斯政權。」因為指責中國政府會等同於幫日本人的忙,戰爭期間大多數新聞記者都恪守一個職業道德標準,國民政府必須是一個民主政權,因為我們只和民主政府結盟。

7、嚴格的軍紀
有湘人十餘人,挑布擔迤邐而行,近貴定縣,遇解送隊,數人被執,餘者逃入縣城報告。適一卡車至,持槍者擁湘人上車,向貴陽行駛。湘人賂之,被釋。方下車時,以槍擊斃之曰:彼輩乃逃兵也。

《陳誠回憶錄》中主政湖北民政部分

8、高效節約的國軍
向印度空運部隊的情況是這樣的,每架運輸機都擠進35-40個瘦骨嶙峋的人,有些飛機甚至連艙門都沒有。羅卓英熱情高漲的說「把50個人扒光了塞進飛機里嘛,反正就3個小時」。這個指揮官覺得既然印度有新軍服,那麼讓他們把舊軍服穿走就是愚蠢、是浪費。於是部隊分成小隊只穿一條短褲從昆明乘飛機出發。拉姆加爾的接應人員要求在飛機上放上棉衣供做飛機的中國兵禦寒,但是國府當局認為沒必要這樣做,雖然凍死了一部分人,但是大部分人都在印度的陽光下恢復過來了。

這個故事應該也算廣為流傳了

對比貼:奢侈浪費的TG
指導員的業務
1944年,八路軍晉綏軍區獨1旅714團2連指導員刑世美在部隊冬訓期間的業務如下
1、分配訓練項目
2、利用連隊所辦鞋鋪的收入熟了幾張牛皮給戰士做手套。
3、殺掉連里所養的羊,賣掉羊皮投股辦合作社,羊頭、羊雜碎先吃,省下羊肉準備過年。
4、和附近的老鄉做點小生意,沒有現錢用糧食記賬。
通過努力,這個連的伙食水平相當不錯,每個星期可以吃三頓白面,兩隻羊。戰士的生日還有一碗長壽麵。

9、弟兄們的英靈常在
「博特納向中國指揮官遞交說明在去拉姆加爾的途中死亡的中國士兵的人數報告,使他震驚的是他看見報告被扔到廢紙簍里,而詳細的供應統計名單依然不變。」
弟兄們的英靈們依然吃軍糧拿軍餉……
原文在《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1911-1945》783頁版的PDF的483頁上部。


10、孔二小姐的還價本領
國民黨大員們都知道購買飛機可是一件美差,那是買飛機不是買米買面,一出手就是十多萬,油水大得很啊。在抗戰之前,向國外購買飛機的大權都在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的手裡,航空委員會只是一個空架子,沒職也沒權。要買飛機了,只是寫出報告送到中央信託局核准後,行政院再派人出國去買。這樣航空委員會一些從國外學習多年回國的專家,卻根本不能過問買飛機的事。
這件美差一般人也得不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孔祥熙的外甥女孔二小姐孔令俊,把這件事包攬了下來。孔二小姐雖是個女流之輩,可是仗著出身不一般,事事都想著出出風頭。
行政院開始派了幾個人到美國談判購入30架"伏爾梯」式轟炸機,這在當時,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轟炸機。價錢談來談去,美國人一口咬定少了10萬美元堅決不賣。中國代表沒有辦法,只好回國。
這一次機會來了,孔二小姐親自出馬了。在宴會和舞會之間孔二小姐沒有費多大勁,就談成了,價格還是8萬美元。
過了沒多久飛機運回來了,中國機械人員先組裝了3架,掛上炸彈之後,飛機在跑道上滑行,只滑不飛。飛行員最後把油門開到了最大,飛機剛剛離地就掉了下來,只聽"嘩啦"一聲,飛機便成了一堆廢鐵。
機械人員檢查了發動機,發現發動機只有800馬力,而飛機的說明書上寫著發動機有1000馬力。原因找到了,應該派人到美國去問問是怎麼回事,可是別人一聽是孔二小姐出面辦的這事,就沒有一個人敢問了。

摘自中國空軍傳奇


剩下的飛機的命運有薩蘇的博文一篇:
  然而,2月5日,在地工人員的配合下,中國空軍第八大隊卻主動發動了一次對運城的遠征。
  這是一次只有中國人能進行的遠征。
  說這句話的時候薩帶了一絲苦笑,不是自豪,而是傷感。
  1-27中國空軍襲擊運城使用的伏爾梯V-11轟炸機
  因為這次出動的第十中隊(中隊長劉福洪)使用的,是七架美製伏爾梯V-11轟炸機。這種轟炸機屬單翼飛機,性能當時還算先進,為何讓人苦笑呢?
  這是因為,這批飛機,要放在其他國家,早就是要報廢的東西了。
  根據文獻記載,購買的這批飛機一共30架,經手人是行政院長孔祥熙。當時美國方面的最終開價是10萬美元一架,而中方負責談判的孔令俊(孔祥熙的侄女)硬是壓價壓到了8萬美元。結果美方也針鋒相對,將飛機的發動機從1,000馬力降到了800馬力。
  也許孔令俊是想給國家省錢,但這個性能上的讓步是致命的。因為伏爾梯V-11型轟炸機是單發飛機,所以發動機馬力的問題對於飛行安全是致命的。中國空軍接手後,一掛彈起飛就摔了三架,機毀人亡。
  糾察原因美方振振有詞--合同里說明是用作教練用途的,所以發動機馬力小,自然不能按照轟炸機的標準起飛了。
  合同上美方沒錯,只能怪孔二小姐不懂飛行,但是誰敢追究她的責任呢?
  這批飛機抗戰開始後一度交給陳納德指揮的"國際中隊"外籍飛行員使用,結果證明很難作戰,僅勉強出擊兩次,皆不成功,反而在敵方的攻擊下損失慘重,連番號都打沒了。
  迫不得已之下,航空委員會將殘餘伏爾梯機收回,交給第八大隊使用。
  不料,第八大隊的中國飛行員們,竟然把這種天生殘疾的轟炸機給飛起來了,而且發動了這次對運城的遠程攻擊。當然,性能的確有問題,飛行員形容"勉強起飛,但只能低低的平飛,再以極小的角度爬高"。
  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本領大,實在是因為當時中國空軍沒有自己的飛機,飛萬國牌飛機倒練出了一身好本領。
  至於代價,就不要提了。
  2月5日,劉福洪中隊七架伏爾梯轟炸機千里奔襲,打了運城日軍一個猝不及防。實際上,由於發動機問題,有三架飛機起飛不久就被迫返航,只有技術較高的四機完成了這次轟炸任務,每架投擲14公斤燃燒殺傷彈20枚,集中攻擊了日軍的停機坪。此戰在日方戰史中有記錄,挨了打的日軍緊急修建防空壕,後來出擊轟炸蘭州的日軍飛行員都在防空壕前待命,但對損失沒有提及。中方通過運城的特工站偵察,證明日軍停放在機場的十餘架飛機都被炸毀。
返航時,劉福洪飛機發生故障,首先冒煙。繼之爆炸,劉跳傘降落深山,因傷死亡,失事殉職。

PS:
本文主要內容摘錄自史迪威將軍所寫得回憶錄。


----------------------------------------------大家好,我是分割線--------------------------------------------------

有人說,美國政府支援不力的,那就看看美國政府自己怎麼說把。

租借法案初期,陸運。國民政府所得物資數量。不全是軍用物資。但1941年11月就有1萬5千噸。

滇緬路截斷後,1944年1月,物資空運量達到1.4472萬短噸。但是大部分是美國在華作戰部隊使用。

到1943年 ,共有4億美元的租借物資交付中國戰區。緬甸也屬於中國戰區。

戰後1946年以後 有案可查的美國軍援就有10億美元。其中7.8億是以租借法案的方式延續,1.25億是贈款的形式。還有就是打一折把軍用彈藥處理給國民政府。
以上內容,摘抄自
1、《美國外交政策史1775-1989》--楊生茂等 人民出版社 1991版
2、 《抗戰時期外國對華軍事援助》--王正華著 台北環球書局 1987版
3、《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一輯1949年美國白皮書》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57版


全國人都對國府毫不報希望了,覺得哪怕隨便換啥人上來也比國府強。

舉個小例子。梅蘭芳被稱為偉大的愛國藝術家,不過人家一開始愛的國是中 華民國的國,國府實行金銀統制,規定民間不許藏金,所有金銀必須限期兌換成金圓券,一開始誰都不敢去去換,都被之前法幣惡性通脹搞怕了,於是紛紛埋金子。 堅定的愛國藝術家梅蘭芳毅然決然為民表率,把自己一生積攢的金條全部拿出來,雇了車,大張旗鼓主動送去銀行兌換,義務給政府的金融政策做宣傳。

幾個月後,金圓券貶值成一堆廢紙,愛國藝術家梅蘭芳同志從此投共。

轉自水木:http://www.newsmth.net/bbstcon.php?board=Modern_CHNgid=357803


所有的回答都集中在委員長身上,不知道誇一下土共會不會被當成五毛。

一個現代的、有組織的、高效的政府戰勝一個混亂的、低效的、腐敗的政府難道不是很正常嘛?
政治上,大家都注意到了毛的運動導致的高效的集權,同樣這樣的基層組織高效運作,能夠迅速有力的實現目標。甚至,「當時」解放區比國統區更加民主——否則你不能解釋最後大量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導向中共。
經濟上,且不說罌粟這一茬,土改為其提供了有力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但是中共高效的稅收與財政制度往往被忽視。
軍事上,解放軍無論戰略還是戰術都遠強於國軍,戰略上不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有生力量,而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存人失地,人地存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這個道理凱申公抗戰時候懂的,可惜這時候就忘記了。戰術上,解放軍基本代表了輕步兵的最高水平。
而且你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就是當時的中共雖然領導的是一群泥腿子,但是其領導者基本都是中國當時精英中的精英。
面對亂局,委員長本身能力不足,且運氣不好,再帶著一群渣隊友,碰上如此逆天的對手,實無奈何也。


蔣介石失敗的原因很多,比如美國給的援助不夠,蘇聯給的援助不夠,日本人太厲害,汪精衛太厲害,德國教官不給力,諜報系統不給力,共黨太狡猾,列強太狡猾等等

但是沒有一條是他自己的原因


這個百年話題,大家都分析的極透徹,不過鄙人不才,還想補充一點

單從內部來看,中共自成立後一直堅持不懈地在做一件其他黨都沒辦好的事情,那就是一直在清黨。中共黨史可謂是一部清黨史。從而保持高度的中央集權,極度的行動一致性。從而實現毛主席所要求的指到哪裡就打到哪裡。


蔣介石集團的的實力太弱,注意這裡我沒有用國民黨,而用了蔣介石集團。
且逐條分析:
首先說軍事實力:
一、蔣介石推崇曾國藩,為什麼?因為他自己的發跡路線和曾國藩極為相似,通過師生、同鄉關係,忠義價值觀組建起來了以黃埔係為核心的中央軍,這和清末的湘淮軍的建軍是差不多的。當時全國各地的軍閥也都大抵如此。也就是說,蔣介石的軍隊性質和清末的湘軍、淮軍、北洋軍沒有本質區別。

二、中央軍的軍力並不佔據壓倒優勢,整個國民黨軍隊人數雖多,但為了維持其全國統治,不得不將中央軍分布到各個戰場,一方面壓制地方勢力,一方面倚為戰場骨幹,除了東北戰場以中央軍為主外,其他戰場都混雜著大量的雜牌部隊,而雜牌部隊來自於前西北軍、東北軍、晉軍、川軍等等,本身就和中央軍矛盾重重,如何能有戰鬥力?軟柿子大家一起捏一捏,硬骨頭可沒人願意幫你啃,所謂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是也。

再說經濟上:
維持軍隊就需要軍餉,蔣介石取得了江浙財閥的支持,但這種支持來自合作關係,而非統屬關係,江浙財閥為支持蔣介石支出了大量的金錢,而蔣介石也不得不給予回報,孔、宋家族作為財閥代表進入政府,一手掌握公權力,一手做生意不要太爽好不好。
可以說蔣介石集團的經濟掌握在合作「盟友」的手上,國統區的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這些人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財富,而不是幫助政府渡過難關,甚至可以說,經濟危機和他們本身就有很大關係。

政治統治方面:
蔣介石集團的老巢在江浙地區,除了依賴中央軍的淫威和軍餉的供給可以對軍隊進行調動之外,對其他地區的政治統治基本是一片空白。名義上的統治也只能建立到縣一級。對於基層完全沒有控制力。其實《讓子彈飛》的劇情正是民國時期基層統治的一個縮影。當時老百姓文化水平不高,也比較容易忽悠,但是國民黨把這一塊陣地白白讓給了共產黨。共產黨簡單地拉一派(農民),打一派(鄉紳地主)就控制了中國最大的兵員來源並建立了基層統治。

總結一下:蔣介石有的只有軍隊,除掉雜牌軍以外中央軍並不算多,他還不得不提供給雜牌軍軍餉(不給就投共),還不得不優先供給中央軍(好東西當然要優先自己人),中央軍和雜牌軍本來就有矛盾(北伐、蔣桂、中原大戰、當炮灰、分配不公等等),經濟上自己沒有控制力,政治上沒有民眾基層,政令不出總統府。這麼弱雞的實力還想贏?

對於共產黨,經濟上我沒研究過,但是軍事組織、基層政權建設秒殺蔣介石集團,可以說抗戰以後,共產黨的軟硬實力之和就已經超過了蔣介石集團,而且此消彼長,取勝沒有懸念,共產黨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和匪軍自然是有區別的。區別在什麼地方?照我看,主要有三點:首先,我們進到城裡,就出不來;匪軍進城出城,滿身輕鬆。我們的軍人,進到城裡,就和商人、士紳、學人打成一片,娶妻的、納小的、應酬的,骨頭很快送下去,哪裡出的來?反觀匪軍,進城找工人,出城找鄉民,越是底層人士,越交往,自己也越剛健。這就是差別。再一個,我們越打越少,匪軍越打越多。我們給闊老爺闊太太們保家護院,又徵召窮家子參軍,召一個跑兩個,勉強拉來,人在心不在;匪軍替泥腿子打富人,再讓泥腿子入伍護食,自然旗杆一立,八方來投,打掉一個召來兩個,殺不盡,斬不完。就這兩條,這戡亂要勝利,也難!」

——安春山,原國民革命軍暫編第3軍軍長,原國民革命軍第104軍中將軍長,1948年《各軍事長官通氣會上的發言》


上面很多答案都說的很好了,我說一點補充看法:林彪的軍隊一定就是毛的軍隊,傅作義的軍隊不一定是蔣的軍隊。


同學們:今天再次轉發一篇博文:
[轉載]看完才明白:解放戰爭到底是從誰的魔爪下解放中國【轉載】
2015-03-11 21:56:56

原文地址:看完才明白:解放戰爭到底是從誰的魔爪下解放中國【轉載】作者:新豪哥 看完才明白:解放戰爭到底是從誰的魔爪下解放中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 李世民
(轉者註:請對比現今的烏克蘭來閱讀此文)   六十八載彈指一揮間,讓我們回到那個似乎已經模糊的年代→1945年,二戰剛結束時。去捋清當時的各方角力背景,還原一個讓人後怕的可能結局......   當你明白之後,才會為今天的中國感到彌足珍貴! 一,冷戰時代中國領導人的歷史責任。   意識形態不同的「兩大陣營」讓世界長期處在「冷戰」時期。現實迫使世界各主要國家必須作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二者必擇其一。《大國的興衰》作者保羅?肯尼迪說:「一個國家不站在美國領導的陣營內,便站在蘇聯領導的陣營內,不存在中間道路。在斯大林和齊?麥卡錫時代,那種走中間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中國尤其如此。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1945年的虛弱狀況使中國對冷戰既無法逃避又無法免受其害。  冷戰甚至還沒有正式開始,中國就已經成了冷戰的犧牲品。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中國的主權被美國作為交易的籌碼讓給了蘇聯。而蘇聯堅持要得到這些權益(確保外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佔有旅大基地和中長鐵路)歸根到底是出於冷戰的需要。  1945年冷戰開始時的中國,是百年積弱又飽受八年戰火蹂躪的中國,是滿目瘡痍、遍體鱗傷、國弱民貧的中國,是對美蘇兩強中的任何一個均毫無抵抗能力、「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其宰割的中國。  作為弱者,夾在美蘇冷戰夾縫中的中國無論怎樣都要倒霉:你向美國「一邊倒」,蘇聯要收拾你。你向蘇聯「一邊倒」,美國要收拾你。你誰也不向,兩家一塊收拾你:一家扯住你的一部分使勁往自己那邊拽,直到把你扯成兩半,一家分一半,分裂中國——我得不到的,你也休想得到,至少得不到個全的(設想一下兩隻狼撕搶一隻羊的情景)。  顯然,這對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最大的威脅。冷戰期間中華民族最根本最頭號的民族利益就是避免這種命運。這就必須徹底改變中國民族利益遭受美蘇冷戰主宰的命運,不當美蘇冷戰的犧牲品。  但只要冷戰還沒有結束,只要中國還不夠強大,中國就無法抵禦美蘇的主宰,就無法避免成為冷戰犧牲品的命運。這就發生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中國不強大,就不能擺脫當冷戰犧牲品的命運;不擺脫當冷戰犧牲品的命運,中國就不能強大。  由此可見,衡量冷戰期間一切中國領導人歷史功過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其是否解開了這個死結,是否粉碎了美蘇為自己的冷戰需要而犧牲中國民族利益的一切舉措,是否讓中國從美蘇兩大陣營的左右夾擊中突出了重圍。  一句話,是否使中國擺脫了冷戰。做到了這條的就是捍衛了中華民族最根本民族利益的英雄,就應該肯定。否則就是中華民族的罪人,就應該否定。其他一切都是廢話。   二,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很可能會出現!   蔣介石選擇了向美國「一邊倒」。在他看來只要傍上美國,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美國強,美國富,美國反共。世界上沒人敢惹美國。傍上美國金票大大的,實惠多多的,有美國撐腰蘇聯就不敢亂說亂動,自己就可以放手消滅共產黨,就不用擔心東北、西北出問題。實際呢?據《蔣經國自述》,斯大林當面明確告訴蔣經國蘇聯為什麼一定要把外蒙古從中國分裂出去:「倘使有一個軍事力量,從外蒙古向蘇聯進攻,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日本和中國都沒有力量佔領外蒙古來打俄國;但是,不能說就沒有第三個力量出來這樣做, 蔣經國問這「第三個力量」是不是美國,斯大林回答說:「當然!」斯大林更特別警告蔣經國:「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斯大林的這番話充分說明蘇聯的戰略圖謀和夾在美蘇兩大國之間的中國在冷戰中的處境。中國與蘇聯有世界上最漫長的邊境線。蘇聯面對中國的部分正是蘇聯最地廣人稀、力量最薄弱、最無險可守的「柔軟的腹部」。如果有「軍事強國」從這個方向進攻蘇聯,就可能把蘇聯橫著切開,「大卸八塊」。  斯大林對蔣經國說的「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並非杞人憂天。「軍事強國」即便不進攻,只要沿著中蘇邊界駐軍與蘇聯對峙,就足以產生足夠的威懾,讓蘇聯日夜精神緊張,防不勝防,不知道要部署多少兵力才敢放心。蘇聯向來把來自這個戰略方向的軍事威脅視為心腹之患,從不敢掉以輕心。  1941年夏秋蘇聯在蘇德戰場那麼吃緊,明斯克戰役損兵41萬,斯摩棱斯克戰役損兵76萬,基輔戰役損兵70萬,維亞茲馬戰役損兵66萬,一線部隊幾乎打光了,預備隊供不上了,莫斯科都快門戶洞開了,蘇聯仍然不敢動用西伯利亞的駐軍。直到獲得佐爾格的確切情報、得知日本將「南進」而不「北進」、不會威脅西伯利亞時,斯大林才敢把西伯利亞駐軍西調,在「最後一分鐘」趕到前線守住了莫斯科。  要知道,蘇聯早在1939年的哈勒欣河戰役中就已經把日本最精銳的關東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已經知道日軍的綜合戰鬥力比蘇軍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對蘇聯的威脅跟德軍沒法比。即便如此,蘇聯對這個戰略方向仍不敢掉以輕心,仍千方百計保持重兵。可見確保中蘇邊界的安全在蘇聯的戰略思想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既然蘇聯視這個方向為戰略要害,視這個方向上的軍事威脅為心腹之患,那麼蘇聯為對付這種威脅自然會不惜一切,決不會有任何顧忌,受任何束縛。  蔣介石顯然沒聽出斯大林的弦外之音:如果中國向美國「一邊倒」,蘇聯就要把中國的東北、西北變成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不能讓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  其實仔細推敲一下斯大林的話的內在邏輯就不難看出蘇聯的戰略意圖:「西伯利亞鐵路一被切斷,俄國就完了」——如果要靠「緩衝國」這種辦法來確保西伯利亞鐵路不被切斷,光一個外蒙古夠用嗎?從中國的東北、西北不照樣可以「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嗎?既然確保西伯利亞鐵路不被切斷對蘇聯那麼重要,那對蘇聯而言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是把中國的東北和西北變成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對此蘇聯毫無顧忌:戰略利益的考量永遠超越意識形態,超越個人恩怨,超越個人好惡,超越個人利益。  蘇聯的這種戰略意圖自沙俄時代就已經形成了。1902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主持召開的御前會議上說:滿洲將來必須併入俄國,至少要成為完全依附俄國的屬國。這就是史稱「黃俄羅斯計劃」的核心內容。由此又產生了「中國邊界不過在長城」之類論調。  雖然日俄戰爭妨礙了沙俄實現這個戰略,但從沙俄到蘇聯都一直沒有放棄把中國的東北、正北和西北這「三北」都變成「緩衝國」的戰略設想——所以有了外蒙古獨立,所以有了蘇聯在抗日戰爭期間對「滿洲國」的承認,以換取日本對外蒙古的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反法西斯大國里只有蘇聯承認了「滿洲國」)。新疆也曾差一點「獨立」出去。  也就是說,正當中國為民族生存跟日本浴血奮戰的時候,蘇聯幾乎實現了把中國的「三北」全部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戰略意圖。所有這一切都出於蘇聯極端重視確保西伯利亞安全、防範來自中國方面的任何可能的軍事威脅這一戰略總目標的需要。雅爾塔協議使蘇聯有權在中國的旅大駐軍,控制了連通中蘇邊界和旅順的鐵路。憑這兩條,加上蘇聯二戰後巨大的國際政治威望,蘇聯有能力在東北培植親蘇分裂勢力,製造第二個「外蒙古獨立」。  1945年蘇聯在新疆的影響勢力同樣不可小視,要製造第三個「外蒙古獨立」也並非不可能。如果蘇聯真這麼干,以中國1945年的國力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那麼向美國「一邊倒」能阻止得了嗎?白日做夢。當日本製造「滿洲國」的時候,美國向日本宣戰了嗎?美國能在雅爾塔會議上把中國的外蒙古當籌碼送給蘇聯,同意蘇軍佔領旅大,本身就說明美國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當回事,更不用說為此犧牲自己的士兵跟蘇聯開戰了。不管中國如何向美國「一邊倒」,美國的戰略重點始終是歐洲,中國總是排在後面。  二次大戰中只要歐洲戰場一吃緊,美國總是把給中國的物資扣下轉運歐洲方向。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時正趕上「柏林危機」,美國全力以赴保歐洲方向,對蔣介石的支持力度與此根本沒法比。不管中國如何向美國「一邊倒」,美國頂多保你的政權而不保你的主權,更不會為了保你的主權而犧牲自己。——美國從來只在中國內戰的問題上跟蔣介石站在一起。但碰上中國主權問題時,比如外蒙古、「滿洲國」、麥克馬洪線、釣魚島、西沙南沙等等,美國何曾為蔣介石「兩肋插刀」過?  「冷戰」其實就是美蘇兩家又要打仗又怕死,自己不上陣,雇別人去賣命。也就是說,讓別人為自己的利益送死,而非相反。指望美國保衛你的主權,就等於要求美國為別人的主權而犧牲自己——這是美國打「冷戰」的本意嗎?這不是本末倒置嗎?更廣義一點講,國家關係再好不過如此。即便結盟,那也只管政權不管主權。除非蓄意挑起戰爭,否則決不會因為「友好國家」的主權如邊界領土糾紛之類而捲入戰爭。  比如,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不管跟印度關係有多好,肯為克什米爾這樣的主權和領土爭端為印度向巴基斯坦宣戰嗎?中國能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為巴基斯坦向印度宣戰嗎?蘇聯把中國向美國「一邊倒」視為「致命的威脅」,對此將毫不猶豫地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政治影響和壓倒的軍事實力建立第二個、第三個「外蒙古」以應對,決不在乎因此而肢解中國。美國把中國向蘇聯「一邊倒」視為「嚴重的威脅」但不是「致命的威脅」,對此寧願封鎖圍堵禁運而不願直接對華用兵。  歷史已經證明,美國對中國的分裂並不在意,只要自己能分得一杯羹。也就是說,處在1945年美蘇冷戰夾縫中的中國向蘇聯「一邊倒」固然沒好果子吃,向美國「一邊倒」則只能落得個國家被肢解的下場。這就是當年的現實。而蔣介石的賬卻不這樣算。他覺得自己跟蘇聯做成的那筆交易已經解決了一切:「在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三個條件下,允許外蒙古獨立」。——用外蒙古換得東北和新疆,再加上蘇聯保證不援助中共——這就去掉了「蔣委員長」最大的心病:美國已經宣布不跟中國共產黨合作,只跟他合作。  現在連蘇聯這個世界頭號共產黨也同意跟他合作而不支持中共,那中國境內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妨礙他消滅中共了。他的政權就坐穩了。犧牲主權保政權,這筆買賣划得來——只是為了顯得不那麼丟人,在宋子文、王世傑1945年8月14日簽署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走了個「公民投票」的過場:「鑒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當局一手操辦了「公民投票」。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常務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不折不扣「叫人賣了,還幫著數票子」)。  「公民投票」結果:外蒙古獨立。  1946年1月5日,中國的國民黨政府正式承認外蒙古的獨立。顯然,蔣介石做這筆交易時最優先的考量不是民族利益,而是意識形態——反共,是個人私利,是個人好惡,是個人恩怨,是有形的、眼前的好處——不折不扣「浙江奸商」兼股票交易所「上海小開」的投機本色:聰明不英明,精明不高明,見小利忘大義,顧眼前不顧長遠,只知算小賬,不知算大賬。  蔣介石只顧打自己的如意算盤,卻把歷史的教訓、蘇聯的戰略意圖和斯大林的弦外之音等等一股腦扔到了九霄雲外。人家早有言在先:「只要美國有一個兵到中國來,東北問題就很難解決了。」——你既然堅持向美國「一邊倒」,還能指望蘇聯信守承諾?何況條約規定的是蘇聯「不援助中共」,並沒有規定蘇聯有義務幫蔣介石「取締中共」、「禁止中共進入東北」,更沒有規定蘇聯不得另起爐灶、就地取材培植當地親蘇勢力。  蔣介石在國內一貫翻雲覆雨,縱橫捭闔,把別人都玩弄於股掌之上,而跟超級大國打起交道來卻如此無能。說他「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真是一點不假。看來他的聰明勁只用在「保政權」上,不用在「保主權」上。    三,稍縱即逝的歷史機會是如何被把握住的。   今天的中國人很難想像1945年冷戰剛開始時中國的處境是何等險惡危急:蔣介石向美國「一邊倒」,立刻將古老孱弱的中國置於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冷戰的「交叉火力」之下:美國將不費吹灰之力在中國取得最能威懾蘇聯要害的戰略要地,蘇聯將不惜一切兇狠反擊,利用蘇聯二次世界大戰後如日中天的威望,利用蘇聯在東北駐軍的優勢,培植、支持親蘇勢力,把中國東北變成第二個「外蒙古」;在新疆如法炮製,製造出第三個「外蒙古」;美蘇為避免直接軍事衝突,將再來一次「雅爾塔協議」,劃分出各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讓中國變成第二個朝鮮、第二個德國。  中國的「三北」(東北、正北、西北)俱失,民族利益將遭到毀滅性傷害,從此被分割肢解,綁在美蘇冷戰的戰車上永世不得翻身……更有甚者,千里長堤一旦決了口,崩潰就難避免了;外來勢力操縱下的國土分裂一旦開了頭,爾後的進展就殊難預料了。  在那種情況下,誰敢擔保中國不會被分裂、分裂再分裂,變成又一個奧匈帝國,又一個阿拉伯世界,又一個南斯拉夫,又一次「春秋戰國」,又一次「五胡十六國」?誰敢說屆時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會比今日貝魯特、伊拉克、阿富汗的老百姓的日子更好過?  中國之所以避免了這種不堪設想的命運,原因只有一個:毛澤東。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1945年的歷史關鍵時刻眼明手快地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扭轉了歷史進程。  不僅蔣介石和美國的如意算盤裡沒有中國共產黨人的位置,蘇聯也一樣。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等「百分之百」聽從蘇聯指揮的「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的瞎指揮。此後蘇聯與中共的關係便冷淡而微妙。  1944年6月,斯大林在與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的談話中公開說中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而是「人造黃油」式的共產黨(意即「代用品」、「冒牌貨」)。抗日戰爭時蘇聯給中國的一切援助都只給蔣介石,不給中共。蘇聯在與蔣介石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明確承諾不支援中共,同意將中國東北交國民黨人接收。這一切事先跟中共連個招呼都不打,倒是打電報要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甚至還提出要中共學法國共產黨,交出武裝去做官。  如果當時中共一切乖乖聽蘇聯的,那中國的命運可想而知:毛澤東被纏在重慶沒完沒了地扯皮,整個中共的中心都放在等待與國民黨討價還價的結果上而無所作為。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從容不迫調兵遣將對付中共。  蘇聯趁美蔣與中共斗得不可開交之際從容不迫在東北扶植「百分之百」聽命於蘇聯的親蘇勢力。(前蘇聯將軍、1945~1946年奉天(今瀋陽)警備司令А?И?科夫通-斯坦克維奇將軍在回憶錄中說:「1946年3月9日,我們接到撤出奉天的命令,要把所有權力在3月11日前移交給中國人。這個命令使我們有些感到意外。要知道,在3月5日,抵達奉天的Р?Я?馬利諾夫斯基元帥在與我的談話中,叫我好好安排一下,因為我將在奉天長期駐守。而3月9日,我們就突然接到緊急撤離奉天的命令,警備司令部全體人員撤往哈爾濱。」——注意這句話:「我將在奉天長期駐守」——可見蘇軍原來的確打算要在東北長期待下去。)如果當真如此,那等美蔣把中共收拾得差不多了,蘇聯在東北製造第二個「外蒙古」的條件也成熟得差不多了:蘇聯並沒有違約支援中共,只是趁美蔣忙著對付中共的時候做了一點「群眾工作」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國家的政權不都有類似的經歷嗎?.    三(續),稍縱即逝的歷史機會是如何被把握住的。   然而美蔣蘇三家的如意算盤全被毛澤東打了個稀爛。毛澤東來了個「針鋒相對」:「打的只管打,談的只管談」,「人民的武裝,一枝槍、一粒子彈,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不管蘇聯態度如何,毛澤東自有主張:爭分奪秒,見縫插針,大舉進軍東北,戰略上搶到了先機——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1日朱德即下令進軍東北;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談判,8月30日第一支中共武裝即抵達東北,抓住了蘇聯最高層對中共如此迅速進入東北毫無思想準備、來不及下達明確指示而導致蘇軍中下層官兵自行其是的機會,於8月31日佔領山海關,9月5日進駐瀋陽——這一下就使美蔣蘇三方把中共排除在東北之外「就地解決」的戰略計劃完全破產,各方馬上全亂了套,各種猜忌、矛盾立刻激化,形勢頓時改觀:蔣介石認定蘇聯違約支持中共搶佔東北,於是不顧一切請美軍直接出動。  美軍也什麼都顧不得了,於中共軍隊進駐瀋陽後不到兩周的1945年9月13日在青島登陸,緊接著於9月30日在天津登陸,10月1日在秦皇島登陸。美軍同時大規模為國民黨軍隊運送軍隊,親自出馬打通、搶修通往東北的交通線。美國大兵步步緊逼,美蘇間「蘇軍不入關,美國不登陸」的默契隨之破滅。蘇聯立刻直接感受到了蔣介石向美國「一邊倒」帶來的威脅,迫不及待急於反擊。  但「遠水不解近渴」,於是蘇聯不得不放棄原先「利用中共拖住美蔣、在東北『就地取材』培植親蘇勢力、把東北變成第二個外蒙古」的念頭,對「不請自來」的中共從排斥轉為默認——蘇聯最高層對中共的態度在美軍登陸前後大不相同,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毛澤東一箭雙鵰:明抗美蔣,暗拒蘇聯——利用美蘇矛盾,逼蘇聯不得不改弦更張,這就不動聲色堵死了蘇聯在東北培植「第二個外蒙古」力量的機會。毛澤東就這樣未雨綢繆,連打帶消,不知不覺間便一舉消除了嚴重威脅中華民族民族利益的這一大隱患。 三(再續),稍縱即逝的歷史機會是如何被把握住的。   蘇聯對中共之所以不得不改弦更張,是因為美軍突然登陸。美軍之所以突然登陸,是因為蔣介石為爭奪東北迫不及待。蔣介石之所以迫不及待,是因為毛澤東的軍隊搶先進了東北。毛澤東的軍隊之所以能搶先進入東北,是因為毛澤東的軍隊與東北近在咫尺,而蔣介石的部隊全遠在西南。毛澤東的軍隊之所以與東北近在咫尺,是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共堅持敵後抗戰,在華北、山東、內蒙建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共能建立並堅持敵後抗日根據地,是因為中共的作戰目標是長期抗戰,是消耗敵人,打的是人民戰爭,沒有外援也能堅持下去。  蔣介石的軍隊之所以全遠在西南,一是蔣介石的部隊在敵後呆不下去,二是因為蔣介石的作戰目標是打通對外交通線第一。打通對外交通線,是為了取得美援——說到底作戰目標是撈錢第一。結果:進入東北時中共軍隊近水樓台,蔣介石軍隊望塵莫及,不得不求美國直接插手,引起美蘇間的一連串連鎖反應,讓毛澤東抓住了歷史的機遇。有位「鄭州李爺」曾寫文章:"蔣公,日本投降請你受降都找不到你啊!"  毛澤東之所以能抓住這歷史機遇,除了眼疾手快、當機立斷之外更多的是靠了無數先前做的扎紮實實的基礎性工作:建黨、建軍、人民戰爭、持久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敵後抗日根據地……一切默默耕耘在此時此地都得到了回報。許多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互不相干的東西,實際卻是環環相扣、因果關係嚴密的統一體。——毛澤東能抓住這歷史機遇看似偶然,實際包含著必然。沒有基礎,抓不住機遇。要抓機遇,先打好基礎。  今天為台灣而焦慮的中國人能想像到1945年的中國差一點就丟掉東北和新疆嗎?能想像得出失去了外蒙古之外還要失去東北、新疆、國土被美蘇兩強分別駐軍佔領、甚至走向四分五裂的中國會是個什麼樣嗎?對沒有發生的事雖然難有切膚之痛,但只要知道這種情況差一點就發生這個事實本身就夠令人震驚的了。  而這一切之所以沒有發生,全虧了毛澤東在刻不容緩的千鈞一髮之際當機立斷巧妙利用了美蔣蘇的矛盾扭轉了乾坤,又歷經三年的血戰才使中國避免了這一命運。國民黨總是一口咬定自己失敗是因為毛澤東的中共得到了蘇聯的支持,這純粹是失敗者為掩飾自己的無能而編造出來的拙劣借口。蘇聯瞞著毛澤東跟蔣介石做了交易,一點風聲都不漏,明擺著要給毛澤東一個措手不及。而後又是逼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又是讓毛澤東交出武裝,說蘇聯支持蔣介石還差不多。     對蘇聯來說這場戰爭最理想的結果不是中共統一中國,而是國共劃江而治,再來一次「南北朝」——這樣既能防止美軍出現在中蘇邊境又能防止將來中國強大起來威脅蘇聯。如果中共真是靠蘇聯支持才能打贏,那蘇聯只要在中共打到長江邊時切斷對中共的供應就行了。  實際呢?蘇聯只能「勸說」,聽不聽全在中共。這足以證明蘇聯控制不了中共,毛澤東保持了完全的獨立自主。把解放戰爭說成「國共內戰」不正確。這實際是一場毛澤東領導的中國人抗擊美蘇兩強肢解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是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抵抗把中國當冷戰犧牲品的第一仗。(轉者註:書上一直說,是從國民黨反動派手裡解放了全中國,其實國民黨到了那一步真的就是傀儡稻草人,和今天的國民黨一樣,都是外國利益代理人了。中華民族永恆的威脅永遠都是:異族!)  這場戰爭的勝利者並不僅僅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而是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民族利益。毛澤東時代先聲奪人,還沒開始就已經先消除了一場不亞於「九?一八事變」的民族危機,為捍衛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出了無可估量的貢獻。
長沙文夕大火是史上最慘烈的強拆
2014-09-28 15:44:47

作者:新羅夫人
長沙文夕大火是蔣介石焦土抗戰政策下,連人帶物一起燒掉的強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全面侵略中國。8月展開淞滬會戰。11月日軍在杭州灣登陸,中國軍隊腹背受敵,戰局急轉直下。蔣介石下令全線撤退,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重大失誤,隨著日軍空中轟炸和地面追擊,撤退演變為大潰敗,日軍主力一路以行軍速度順利到達南京。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南京的保衛作戰,蔣介石攜宋美玲率先撤離,司令唐生智為首的國軍高級將領以及民國高官們紛紛逃跑,南京守城軍隊群龍無首陷入大混亂之中,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隨即發生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1938年1月徐州會戰開始,李宗仁指揮台兒庄大捷後,好大喜功的蔣介石從「速亡論」一下子變成了「速勝論」,遠在武漢的蔣介石直接遠程控制指揮徐州戰局,火速調派20萬嫡系部隊長途跋涉進軍徐州戰場,日軍迅速派遣10個師團形成對國軍合圍之勢,力圖全殲中國軍隊主力,蔣介石見勢不妙,匆忙撤退,損兵折將,徐州會戰以失敗告終。1938年5月,屢戰屢敗的蔣介石為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和介入,幻想美英德法等西方列強幹預阻止日本的步步緊逼,製造舉世震驚的花園口掘堤大慘案,淹死老百姓90萬,400萬人無家可歸,1200萬人受災,日軍損失輕微,轉道沿長江繼續向武漢進逼。1938年6月武漢會戰開始,10月25日武漢淪陷。
  遠遠地躲在重慶的上海灘小混混出身的蔣介石,此時六神無主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終日,大概是受了拿破崙遠征俄羅斯、莫斯科堅壁清野的啟發。突發奇想愚蠢至極地與一班滿腦袋漿糊的狗頭軍師策劃「焦土抗戰」。「舉國一致,痛下決心,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更不惜化全國為焦土,以與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戰。」
  1938年11月8日,日軍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臨湘與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兩軍對峙新牆河兩岸。
  11月11日蔣介石密令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勿誤!」旋即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的電話,內容是「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張治中立即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長徐權,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於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準備位置。」還對焚城的全部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中心地點選定天心閣,這是長沙城中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張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點準備完畢,我來檢閱。」
  13日零時,肩負放火使命的警備二團、社訓總隊均組成的100多個縱火小分隊帶領汽油、煤油等燃料偷偷到達了全城各個準備位置,暗中將燃料澆在了房屋上,長沙頓時變成了一個危險的沾火就著的油庫。此時,市內接到誤報,把日軍抵達「新牆河」的消息當做成距長沙僅3公里的「新河」,一時間以訛傳訛,市區一片緊張氣氛,長沙民國政府亂了陣腳。其時,長沙東面和北面的敵人離長沙各有130多公里,就是放開腳步急行軍也需10多個小時,而且外圍還有第9戰區的大量軍隊還在有效阻擊日軍。13日凌晨2時,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突然起火,城內警備司令部見城外起火,以為是信號,便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全城燃起熊熊大火。
  由於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奪路逃命,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熊熊烈焰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灼燒烤焦致死。凄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連同建築物燃燒時的爆炸聲,交織成為一個無以倫比的悲慘煉獄。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了嚴重的沉船事故,淹死者眾多。其時住在長沙的郭沫若事後在著中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髮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獃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衝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
  這場大火一直延燒了五天五夜。30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傷者無計與數,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餘棟。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多億元,相當於抗戰勝利後的1.7萬億元,約佔長沙經濟總值的43%。蔣介石的焦土抗戰得以徹底貫徹實現。
  日軍並沒有進攻長沙,只是在大火之後,派飛機到長沙上空拍照,把照片登載在報紙中極盡奚落挖苦之能事。民國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在重慶發表了一篇揶揄「焦土抗戰」的報道:「如果『焦土抗戰』就像長沙那樣毀滅自己,那還不如不抗戰的好!」一個月後這位民國高官悄然出走,發表艷電,正式成為漢奸賣國賊。
  莫名其妙的無名大火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及對火災真相的迫切懷疑。為平息民憤,蔣介石於16日趕到長沙,下令速捕首事有關人員,依法嚴懲,並限兩天內結案,瀆職殃民,一律槍決。」
  11月20日湖南省會警察局長文重孚,長沙警備司令鄷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以辱職殃民玩忽職守罪被執行槍決;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用人失察、防範疏忽,革職留任,責成善後,以觀後效。至此,3萬烈火焚戧的冤魂悄無聲息的淹沒在歲月長河之中無人問津負責,蔣介石至死也沒有一絲愧疚道歉,怡然自得地在日記里為焦土抗戰辯解頌歌。
  今天是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偶爾在報紙電視互聯網上看到有火災死人場面,看到後不免產生不適的感覺,但是想沒想過全城3萬人燒死,燒傷者無以計數,遍地瓦礫,凄慘痛苦地尖叫哭嚎的場面豈止是不適?那是無法想像無法用語言表達無法用文字來描述的亘古未有的比低於有過之而不及的慘烈。就是寫到這裡都會有不適的感覺。
  與花園口秘密掘堤一樣,長沙大火同樣讓人百思不得不解的是:放火焚城為什麼要秘密進行?放火之前為什麼不組織長沙市民轉移??即使在意外的情況下放火,之前也有足夠的時間疏散市民,長沙民國政府為什麼對長沙市民無動於衷,任憑長沙市民在大火中活活燒死???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據新華社報道,2014年3月22日凌晨2時許,山東省平度市鳳台街道杜家疃村農田裡一處帳篷起火,致四名守地農民一死三傷。死者是63歲的村民耿福林。」公知們頓時興高采烈的開始了狂歡,猛烈攻擊現政府的拆遷補償政策。近日又看到一則新華社報道:「經過公安機關偵破,縱火犯罪的犯罪事實現已查明,3月21日凌晨,王月某指使李某、李顯某、柴培某、劉長某,竄至現場實施縱火後逃跑。王月某是受崔連某(貴和置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系開元城御景二期工地承建商)和杜群某(杜家疃村主任)的指使實施犯罪。目前,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
  罪犯必將受到法律嚴懲,這裡不想討論拆遷之中的是是非非孰對孰錯,單說看到這一新聞頃刻茅塞頓開,揭開了凝思已久的歷史疑問,那就是文夕大火的起因:蔣介石既然下狠心決定在長沙焦土抗戰,長沙一定要燒成一片瓦礫。之所以秘密進行焚城是因為如果公開放火,動員長沙老百姓出城避難,長沙市民一定不會同意,一定會阻止民國政府燒毀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此,焦土抗戰也就不能進行。蔣介石一意孤行要進行焦土抗戰,就只能秘密的突然地在深夜於長沙市民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長沙市民連人帶房子一起燒掉!有人可能要有疑問:「世上哪裡有那麼惡毒之人?」呵呵,那是他沒有研究習讀民國史,不知道四大家族的歹毒暴戾。在四大家族和民國高官的眼裡,中國老百姓就是像那些蟑螂老鼠一樣的東西,捂著鼻子一腳就能踩死好幾個,就勢還得把沾染的鞋底在地下蹭乾淨,吐口吐沫然後回家趕緊洗手。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國威軍威,把強大的美國軍隊從鴨綠江畔趕回三八線,僅美軍就傷亡10萬多人。彼時龜縮在台灣的蔣介石像打了嗎啡般上躥下跳躍躍欲試,厚顏無恥像個哈巴狗一樣屢次向美國要求要派兵到朝鮮半島參戰,美國對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呲之以鼻沒有準許。宋美玲凶相畢露數次要求杜魯門使用原子彈轟炸中國大陸以發泄他們被打得狼狽不堪逃到小島的惡氣。靜靜的想一想,當時若是真的有核武器炸開,最受傷的就是那些老百姓,原子彈爆炸之時,長沙大火後的慘景將再現。還好,杜魯門沒有蔣宋一樣的極度陰惡歹毒,不但沒有使用核武器還與志願軍坐下來簽訂了停戰協議。
  結論:長沙文夕大火是蔣介石焦土抗戰政策下,連人帶物一起燒掉的強拆。強拆的結果是:長沙城徹底焚毀,燒死3萬餘人,傷者無計其數,日軍在長沙什麼也沒有得不到。
  「中流砥柱」「自由辦報」的蔣校長終於達到了「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的目的。這是蔣介石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唯一完全達到預定目標的唯一一次成功的作戰行動。公知們據此趕緊向偉大的蔣校長恭喜吧,能找到蔣校長的勝利還真是不易。


  • 失去美帝支持;
  • 自身原因,主要是長年戰亂造成的經濟崩潰。這筆賬只會算在統治者頭上,而不是叛亂者;
  • 戰略失誤。幾個方面吧:

  1. 迷信對大城市的控制。抗戰結束前夕,蔣用美飛機把幾十萬最精銳部隊空投到了東北大城市,而廣大鄉村地區都在共黨控制之內。所以遼瀋戰役前者被後者打了個措手不及,瓮中捉鱉嘛。
  2. 情報戰太失敗。國民黨高層共黨特工層出不窮。
  3. 派系紛爭。國軍本不是鐵板一塊。
  4. 煽動民心不是統治者的特長。歷代農民起義皆是叛亂者提出眾多蠱惑人心的福利口號,統治者很難不被動嘛。
  5. 輕敵。延安空城計老蔣都要慶祝一番,怎一個愚昧了得。
  6. 輿論戰失敗。20世紀本是紅色世紀,西方人民對社會主義是極其嚮往的,而眾多派往延安的記者,包括美調停高官,都被共黨耍得團團轉。其中潤之的個人雄性魅力立了大功。

看到排前的回答太有喜感了。打輸了沒什麼,但是過了這麼多年還沒搞明白怎麼輸的那真是廢品,如果有國粉的存在,那這一定是廢品中的廢品。


老蔣失敗的4個核心問題:
1、土改(忽視了大多數農民的利益)
2、大企業病(腐敗官僚、派系鬥爭、雞蛋縫太多了)
3、太依靠美帝,反被美帝耍(厚黑學沒學到位)
4、抗戰(老蔣也意識到了,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但時間已經不允許了)


顯然這個是站隊貼啊,一切都是歷史的選擇,尊重歷史的規律,尊重事情發展的規律。糾結於過去有意思么,把現在過好才是正理啊。

單從做事的角度看,毛是前無古人的。當年孫中山讓蔣去廣東發展農民運動,蔣呆了三天就不幹了,總是說共黨在拉攏農民,其實我倒覺得那一代領導人心裡是真的有農村的,毛在年輕時就寫過經典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從小就能看出倆人的發展軌跡,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黑毛,起碼在我看來毛是在踏踏實實的做事情,還有戰爭方面的就不多說了,蔣我倒從沒覺得有任何功績,沒幹過實事。


"土地革命"


不是我輩無能,是共軍太狡猾


戰爭是敵我雙方綜合實力的一種較量,冰冷而殘酷,是嘴炮還是實力強悍上了戰場一目了然。是兵力、後勤、宣傳、領導者戰略眼光、組織力、執行力等等最直接的對抗。
國共二次內戰初期,國軍對共軍的兵力-對比是430萬對120萬,人力對比3:1,國軍擁有更為精良和充足的軍械和軍備物資。
兩軍打了一千多仗,國軍一共只嬴了二-十多仗。
研究歷史你可以發現,國軍給共軍差不多提供了8成的武器彈藥和三分之一的兵員-,把共軍打成400萬,自己只剩下60萬。蔣公替老共製造了無數-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和名將。最終共軍有8成的高級將領是來自國民黨。
所以有人把蔣稱為運輸大隊隊長不是沒有道理的,送人送兵又送槍。用專業點的話說,國民黨為共產黨節省的大量的革命成本,為共產黨最終統一全國做出巨大貢獻!
老實說,有這種實力對比優勢,有中央正統光環加成,有國外援助,還打的輸的連底褲都差點沒了,翻遍中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堪稱舉世無雙。蔣公威武!


共產黨牛逼啊,幹嘛不敢承認


因為蔣介石還沒有慘到被生擒。


既然大家都說了,我就簡短分析一下好了。
一 。
其他政權蠱惑人心的宣傳:讓老百姓和大學生都認為社會主義是大救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為拉老百姓入伙,殺富濟貧,當上了梁山好漢。
二 。
國民政府的相對腐敗和作戰方針連續失誤。
三 。
美國人對國府喪失了信心,而中共得到了蘇聯無法想像的支持。


原因很多。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蔣的力量不足

國軍對比共軍戰力弱。尤其是對各自中央軍令的執行力上。
沒錯。雖然國府綜合實力比蘇區(後來叫解放區)實力強,但是,蔣直接能控制得住,指揮得動得力量,和毛直接指揮得動的力量對比,雖然沒研究過詳細的綜合對比,但是要少是肯定的。毛通過一系列整風、肅清,樹立的絕對權威和統治力。而蔣則是早期通過邊打邊拉完成的國府實際上是一種妥協的聯合政府。首當其衝李宗仁,這全國人都知道的。山西王閻錫山也是被共軍打殘了以後才讓中央軍進駐的。傅作義之所以投降而不是南撤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如果南撤失去根據地地位不保,而投誠則是大功一件。還有很多很多小諸侯……蔣在大陸從來就不是獨裁者,一直都沒有也無暇無力解決削藩的問題。出了江浙,中央的指令就不怎麼好用了。綜合來說,蔣直接領導的中央軍力量其實並沒有共黨宣傳的那麼強大,而且派系林立的國府內部,中央軍+地方軍效果是1+1小於2的。
很多人詬病校長喜歡越級指揮。但是,其實看起來,很多策略都是正確的。如果按照委員長的指示執行的話,雖然不好假設,但是結果不至於壞到這個程度。只是各個諸侯自己的小算盤打得太多。不然,小股共軍怎麼可能流竄這麼遠呢?中央軍的目標很有可能是借著剿共削藩,而地方軍則是把共軍趕走,不讓中央軍進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鬆散的聯盟如何能抵擋組織嚴密、思想統一,軍令暢通的共軍?
如果沒有日本侵華,國軍尤其是中央軍沒有遭受重大損失,而委員長順利削藩,對國軍如臂使指;就算共軍還是正規軍100多萬,加上民兵游擊隊,佔據東北和華北。估計委員長是打得過毛委員的。

剩下的原因比如:
1蘇聯對共的積極援助,東北的日軍軍火庫直接武裝了共軍,在裝備上應該是已經對國軍有優勢了。某共將軍就說「還是同樣的領導,同樣的軍隊,怎麼就這麼快打贏了呢。」

2不好說抗戰結束後蔣到底是想動武還是和平解決,但是在國家建設的方向上,蔣自稱總理信徒還是當之無愧的。確確實實沿著國父軍政、訓政、憲政的步子走。國民大會、五權分立、軍隊國家化
都一一執行了。而共軍甚至直到今天……你懂的。中立軍隊怎麼好打黨衛軍親兵呢?憲政一搞,豈不是更分自己的權了?仗還沒打完,搞民主,你怎麼指揮啊!這一點連桂系都不同意!!!!!

3土改。其實人也是動物。農民數量上有優勢,土改解決了兵源和一部分資源問題。共所謂的爭取到了民心眾望所歸就是指的這些受眾。當然鎮反殺掉那些在它們看來……算了,不說這個。中央軍軍紀不錯。插一句政治來說,我不相信人性,更相信制度。中央軍享受優先補給,待遇也好,因此軍紀不單因為素質,當然兵源素質也確實較高,跟拉來的壯丁完全不同。而國軍大量的雜牌軍補給可就不一定跟得上了。老百姓一吃虧,可不管你是中央軍還是地方軍,就看到帽子上的青天白日。那邊來了一個號稱不拿一針一線還分地的,就殺個把地主而已,反正法不責眾,我就看個熱鬧還有地分,幹了!……

4外援。國軍確實有美國援助,但是羅斯福死了,杜魯門可沒他那麼積極。而且馬歇爾跟蔣一直是不對付的,馬歇爾和史迪威是一條褲子。共宣傳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德械美械的強大國軍。首先,這德械美械佔多大比例就是個問題。再者,接觸過機械都直到這玩意需要保養,配件的。這tm從哪弄?國府付了錢的彈藥配件都不給運,還能指望他們援助?延安時期共給美帝的印象還是不錯的。(從我們日常每次學校公司單位之類的地方接待領導之前的準備工作可以看出,我黨的表面工作絕對不是蓋的。)美帝的決定性意見來說,對國共內戰是基本中立的。杜魯門馬歇爾對蔣印象速來不好。像麥克阿瑟、陳納德,還有幾個參議員這樣支持蔣的要員太少了。

5內奸。戴老闆已仙去。而郭小鬼、劉斐、熊向暉……這個不能多說了。把國軍一個個大軍送進共軍的包圍圈,讓這些抗戰英雄有苦說不出。難怪黃維將軍一直不服氣,讓誰誰也不服。這些將軍們的口頭禪,虎狼之師的日本鬼子都不怕,還打不過幾個泥腿子?可是,還記得三國演義里,楊修說的,大概意思是「丞相用兵如神,但孔明善用奸計。」再對比項羽這樣的戰神,面對陳平張良也只能徒呼奈何啊。能打不一定能贏,能用計夠奸詐夠不要臉才能贏。要臉這東西,贏了再考慮才行。

6輿論壓力。民主自由的局限性啊!重慶都有新華日報,我們今天還看不到中央社。意識形態陣地上,蔣公輸太多了。很多時候,蔣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些事後諸葛亮就說,蔣這不對那不對。本來全國上下都盯著他,不管蔣做什麼,都會被人噴的。而偏離民意過遠更會被噴到死。而那邊,紅中新華社通稿誰敢不服?陳大元老的話還在耳邊縈繞啊!!!


該睡覺了
……


推薦閱讀:

TAG:中國近代史 | 蔣中正介石 | 國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