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

比如:這種思維應當包含什麼?包含每天的工作方式?包含使用互聯網的方法?還是...


這個問題想了好久,關鍵在於「互聯網思維」這個詞。算起來這應該是2013年行業里最火的詞,尤其是幾個號稱用互聯網思維做實業,掉頭反攻互聯網的所謂成功者,四處講演,用力大忽悠,仔細聽聽無非是圈子裡早就已經爛熟的那些討論。從門戶到垂直到web2.0,再到微博微信,無非就是那幾個。什麼長尾理論啊,用戶體驗啊,定製服務啊……你多聽幾次,出去聊天的時候故作淡定深沉,時不時扔出幾個詞,然後抽一口煙微笑不解釋,立刻就是一副得道高人隱藏已久的樣子,要你多說幾句就立刻推辭說抱歉我還有個投資人的飯局要去,下回再聊,其實是為了趕末班地鐵回燕郊的出租房。總之從2001年開始進入中國互聯網,這種大忽悠我真是見得多了,說什麼用互聯網思維做實業,人家做實業的高人真進來玩,分分鐘甩人好幾條街。所有的這些概念都是人家玩過的。只是限於互聯網的技術門檻,很多傳統實業上的人被壁壘擋住了而已。史玉柱進互聯網的時候,大家都等著看他笑話,最後被人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這還是史老闆肯說,不低調,低調的更多。

吐槽完畢,先說互聯網思維是什麼。作為傳媒出身,我對互聯網在信息科技服務上的一面更敏感,而且這也是互聯網對社會影響的最主要領域(當然還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不過互聯網主要是重整了信息流)。就我所經歷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化來看,如今所說的互聯網思維,實際上核心在於以下幾個點。
1.去中心化。這是目前互聯網行業變化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很多傳統業者,乃至老一輩互聯網行業人士無所適從的特點,無論噱頭如何花哨,這個根源上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噱頭才能忽悠住那麼多人。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信息的流傳是有關鍵節點的,電視廣播報紙雜誌,信息的關鍵節點很明確,控制也很方便。監管部門一聲令下,不願意讓人看見的信息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手抄本也很容易順藤摸瓜。即使到了互聯網時代,各種新聞門戶和垂直門戶對於傳統媒體的複製性依賴還是很明確,加上搜索引擎關鍵字的導入控制,互聯網信息傳播節點的壟斷依舊很強,依舊可以通過控制住傳統媒體端和重點網站來操控輿論。

不過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很明顯,就是單純消除或者控制信息的難度顯著提升,要麼藉助於行政權力,要麼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對百度關鍵字的買斷和消除,費用很高),因此互聯網時代對於信息的操控初現了變化,就是信息對抗戰,通過散布對立性信息或者虛假信息來模糊事實,讓用戶無從判斷,水軍、刷榜之類的出現證實了這一做法有效。所以當互聯網時代進入到twitter和facebook時代,中國的同類網站興起之後,水軍的瘋狂成為初期無法遏制的景象。在信息傳播節點完全被打碎的情況下,就連傳統的行政管制都失去了大半威力,更無須說花錢控制信息流通節點。因此面對新的信息流通模式,如何取信於用戶,獲得用戶的好評,過去那種集中火力轟大門戶,傳統強勢報刊媒體的做法基本失去了作用,適合去中心化特點的各類紅人、大V的出現適逢其時,所謂的「自媒體」說法就此流行。

對於依賴媒體傳播品牌信息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來說,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有弊,傳統信息流通的節點被打碎,接近消亡,企業投向傳統媒體的廣告和信息量大大減少,互聯網傳播節點的控制難度增加,成本提升,無數難以適應這一變化的企業陷入彷徨,這是弊端的一面。我有不少認識了好多年的公關公司的朋友,這兩年都和我訴苦,說公關不如從前好做了。從前是盯住重點媒體,敢花錢,就能把控住輿論,現在這招根本不靈,控制不住。要控制輿論的成本直線提升,必須重新想辦法。我也給出過一些主意。但去中心化,有利的一面就是如果企業能適應互聯網的變化,建立起從屬於自己的信息流通節點和品牌,那麼信息的傳播效率會顯著提升,成本則大大下降,說白了,就是企業要學著做自媒體。這就是小米興起之後,行業內無數企業都開始學雷軍,學他演講,學小米對微博和社區的把控建設,學所謂的「饑渴營銷」,根源就在於小米比別人快一步,建立了一個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有足夠的把控力。中小企業未必能有雷軍的資源和思路,但學著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傳播渠道,學著通過各種誇大宣傳打造品牌,這點皮毛還是學得到,各種以打造高粉絲量的微博、微信、社區大號為表現的「互聯網思維」達人就此層次湧現。

2.快速精準
既然互聯網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基本壓制住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那麼擔負起原有媒體的內容傳播責任也是順理成章,而且面臨新傳播節點對於時效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從社區和微博興起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各種驟然興起、影響深遠的互聯網大事件,基本都遵循著一日幾次更新播報變化的規律,將其中所有事態發展欺負清晰展現,持續抓住用戶注意力,這原本是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如CNN或者央視才能做到的新聞滾動更新,卻由於沒有了派遣記者和後台視頻製作的流程,變得異常簡單,任何在場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擔負起這個任務,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就可以將用戶注意力牢牢抓住。

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引發了用戶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信息提供者的被動應變。媒體的應變不在這裡贅述,對於希望提供產品和品牌信息的企業來說,信息內容的迭代壓力是紮實的考驗,遠比簡單的建立一個形式上的「自媒體」要困難得多,學雷軍搞演講、搞微博、搞社區、搞口碑傳播,形式很容易學,但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大部分的企業都不得其法,而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則是不斷從媒體行業中吸收人才,強化自己的優勢,在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上做的更好一些。與此同時,對應信息的快速更新,產品的快速更新也成為另一個支持信息傳播的焦點。只有產品不斷體現出變化,信息快速更新才不是無病呻吟,這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產品更新跟不上,那就只有搞花邊,沒事和業內的對手打打口水仗,搞搞「西紅柿」這樣的花絮,在不涉及產品的情況下保持曝光度,雷軍、劉強東、周鴻禕等人都深諳此道。而如果創新迭代可以跟上,卻把握不住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例如極路由,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說,結果就是適得其反。互聯網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快字,精準(信息精準、投放精準、控制精準)更重要。

自媒體的內容運營這事學問很大,不在此多說,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3.情感品牌
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帶來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傳播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對用戶來說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微博時代的方韓大戰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本,在這個事件中,雙方發言的對與錯,道理和邏輯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用戶更相信誰,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場沒有結果的信息對抗。

對於公眾來說,這是一場鬧劇,但對於企業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傳播典範。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夠的亮點,迎合用戶在情感上、價值觀上的需求,那麼即使身上背負的爭議再多,也依舊能有足夠強大的傳播效力,韓寒的文字再不咋樣,同樣有人為他站台,方舟子再胡說八道,依舊有人做死忠出來洗地。微博上的陸琪、天天開炮的周鴻禕、青年導師李開復,這些人雖然類型不同,但無不如此。當然這方面做得最好的,還是郭小四,《小時代》的票房成功,讓所有的抨擊看起來都是個笑話,因為他打造了自己足夠多的腦殘粉群體,影評人能奈他何呢。這些人看的不是小時代,看的不是郭敬明,看的是他心裡認同的東西。我們這個年代,真與假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大家並不在乎真相,在乎的是真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真相,如果不是,他寧可選擇不信。對於互聯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不是差到令人髮指,能有一些打動用戶情感的包裝特色存在,例如小米手機的「青春發燒」、極路由的「自由」、360的「挑戰強者」,就一定有一群認同這些價值觀,進而認同你產品的群體跟上來。這是互聯網產品運營的核心思維。其他諸如用戶體驗、免費運營等,都是表面的手段而已。


我歸納出來的和「互聯網思維」實質有關的東西,就是以上三點。這三點脫胎於傳統媒體的運營,融合了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但內里核心其實並沒有變,只是組織和發動的手法變了。如果我們套用過去「是播種機、是宣傳隊」年代的那一套來看看,會發現不過是將工宣隊、指導員替換成了互聯網上的信息流通節點而已,根源上的把握與宗教、政治宣傳幾千年的那一套並無太大差異。因此對於傳統行業的佼佼者如史玉柱等人、研究透了互聯網的內里,把握住技術平台特點之後進入自然如魚得水,將各種大忽悠一舉碾壓而過。

對於「互聯網思維」這件事內里感興趣更多的人,不妨去讀一下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以及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在這件事上,我們一方面要研究技術平台的變化,但更本質的是要研究群眾的心裡和情緒。

以上皆為個人意見,若有不當之處可以探討,拒絕罵街,否則不要怪本人氣量狹小,拉黑不客氣。


互聯網思維不是便捷,不是創新,不是用戶體驗,這些是每一個行業共同的價值,並非互聯網特有。
互聯網思維也不是分享,開放,表達,這些是任何一種媒介都能提供的價值,只不過互聯網技術做的更好一點而已。
互聯網思維也不是平等,共享,互動,他們是互聯網的精神和技術特點,但並不能帶來利潤。
互聯網思維,就是一個企業在互聯網行業生存與強大的法則,只有遵循這些法則,你才不會被淘汰。

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為什麼能取代傳統的門戶網站?
因為門戶是傳統報紙搬到網上,仍然是手工編輯,而搜索是數據驅動的,讓每個人都能夠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他的廣告投放不僅滿足大品牌廣告主的需求,也能滿足長尾小企業主的需求。
為什麼亞馬遜和淘寶天貓這些電商網站能夠取代傳統的零售業?
因為傳統的零售業是分散的,受地域限制的,效率低下。而電商網站是全國一盤棋的,由中央資料庫分析產品的即時銷售和庫存變化,快速應變,效率更高。
一切以數據為驅動的運營思維模式,都是互聯網思維。
因此那些依賴人工編輯的互聯網媒體,社區,依賴人力促進銷售的互聯網企業,比如58同城,團購,都不具有互聯網思維。

騰訊為什麼能取得成功,而icq,aim卻失敗了?
因為騰訊堅持免費,基礎功能免費吸引人氣,依靠增值服務實現盈利。
淘寶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將ebay趕出中國?
因為淘寶堅持對交易免費,基礎功能免費吸引人氣,依靠增值服務實現盈利。
道具遊戲模式為什麼能成為主流,取代傳統的時間收費模式?
因為免費遊戲可以吸引更多人氣,通過增值服務盈利就可以了。
奇虎的安全殺毒為什麼能夠顛覆殺毒市場,異軍突起?
同樣是基礎功能免費,增值服務盈利。
互聯網具有馬太效應,聚攏更多人氣的企業會成為平台,強者通吃,因此基礎功能免費就成了生存必備技能。
小米之所以被認為是一家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不是說他快,也不是因為他做系統和米聊,而是因為他將手機價格打到成本價,相當於向用戶提供免費的手機產品,再通過個性化的周邊產品,提供增值服務。

還有微創新,快速迭代,這是互聯網生存的必備技能。
互聯網沒有產品庫存,允許低成本試錯,因此非常強調微創新。只有長期堅持微創新,才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人性化的服務。
騰訊的QQ群和微信朋友圈,阿里支付寶的第三方擔保,百度的貼吧和知道,奇虎的開機管理,網易夢幻西遊在玩法上層出不窮的花樣,都是業界有名的微創新。
騰訊的遊戲CF在2008年3月推出後,到2010年2月,兩年的時間推出了22個版本,平均每個月推出一個新版本,微信從2011年1月推出到年底,在1年的時間裡更新了11個版本,平均每個月迭代一個版本。
這是騰訊,阿里,百度,奇虎,網易這些互聯網巨頭能夠打敗同行,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因此,互聯網思維,就是——
1,數據驅動運營。
2,基礎功能免費,增值服務收費。
3,微創新,快速迭代。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跟大家分享。


如果你不是創業者,不是IT行業巨鱷,只是普通互聯網使用者,對你來說,你需要去了解去體會的互聯網思維,僅僅是分享和交流這四個字罷了

如果你認為知乎的氛圍越來越不好,想要去拯救知乎的唯一辦法,是敲起你的鍵盤,運用你的個人特長,去貢獻出高質量的答案,而不是冷眼旁觀,冷嘲熱諷,挑三揀四,牢騷滿地!

讓每個人都抱著友好分享平等交流的精神在知乎相遇,得以成為朋友/情人/炮友/伴侶等等,我相信是這是Huang the Great的起始動機(好吧他說禁止約炮我忍了),如果人人都袖手旁觀,對大V冷嘲熱諷覺得沒什麼了不起,那麼請問你們津津樂道的問題,受益良多的答案,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如果你沒那麼多時間,沒那麼多精力,或者壓根不願意去貢獻答案,那麼起碼可以選擇閉嘴,不再挑三揀四牢騷遍地,這是對互聯網精神的起碼尊重,和對維護知乎良好氛圍的起碼努力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 lxg-milk,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我理解的包含這麼幾個方面:

  • 從做重到做輕
    • 從強調功能到強調用戶體驗
      • 從pc時代的重功能思維,追求大而全的功能(用用office就明白),轉變為重用戶體驗,聚焦用戶最關切的核心功能,使產品變得簡潔易用
    • 實現途徑:快速迭代,不斷試錯,永遠都在beta版
      • 沒人知道用戶真正想要的,只有快速、不斷的嘗試才能驗證想法
  • 從掌控到協作
    • PC時代是一個人完成一件事情,轉變為互聯網時代大家協作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發揮群體智慧
  • 閉環 / 生態系統
    • 任何一個小的產品都是一個閉環或生態系統,要考慮每個/每類用戶在當中發揮的作用、價值、利益和收穫,即每個人都貢獻,同時也獲得回報
  • UGC(用戶創造內容)
    • 讓用戶參與,幫助用戶實現自我價值,然後才能實現產品的價值
  • SNS(社交網路)
    • 最直接、持久、有效的激勵用戶的方法就是用戶互相激勵,即人與人的互動

我最近也在納悶什麼XXX的是互聯網思維,看了很多對成功創業者的報道說他他媽的是互聯網思維我就覺得你XXX就是硬體連上網就敢管這叫互聯網思維?

我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的思考邏輯是與傳統行業相對,互聯網為什麼能夠推動社會進步

1、便捷。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和獲取比傳統方式快了很多也更加豐富了。這也是為什麼PC取代了傳統的報紙電視而手機即將取代PC——信息獲取更便捷。

淘寶就不用說了吧,讓你更方便的買到全國各地的東西還他媽的足不出戶你說便捷不便捷?
QQ就不用說了吧,讓你聊的更方便,還能看到對方(見面更便捷),傳文件可以離線傳(便捷)……

對於傳統行業有什麼啟發呢?如何讓客戶更方便的獲得想要的東西。
在互聯網上,「商品」是信息,在傳統行業,比如麥當勞的漢堡,海爾的服務。

我們發現,麥當勞的漢堡之前是不屑於給我等屁民送外賣的,但隨著競爭的加劇,御姐也開始脫下裙子了。為什麼麥當勞開啟外賣會增加銷量,從互聯網思維來說,用戶獲取商品更加便捷了,便捷就有價值。

而海爾的上門服務,一個電話打過來我的服務人員立刻就到,再加上因為中國人缺少尊嚴而產生的不喝水不抽煙穿鞋套等「尊貴」服務,海爾他媽的贏了。

便捷是價值。

征途之於傳奇,也是升級更加便捷了——拿錢砸。
之前的段子是說有個土豪找到傳奇說老子沒時間打怪老子有錢賊有錢給你們錢你給我升級行嗎傳奇的人哈哈大笑說哥們你扯淡呢遊戲不是你這麼玩兒的老老實實去打怪升級吧
於是史玉柱用更便捷的方式滿足了用戶需求於是他成功了。


2、表達(參與)
我個人覺得互聯網讓人們表達、表現自己成為可能。

最典型的例子來說,為什麼web2.0能幹敗web1.0?用戶產生內容。為啥用戶願意產生內容?比如知乎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地方為什麼大家願意吭哧吭哧寫?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願望,都有參與到一件事情的創建過程中的願望。

讓一個人付出比給予他更能讓他有參與感。

在最古老的的1.0時代,如果一個人的投稿進入到了《讀者來信》欄目,都會讓人興奮半天。在web1.0時代,編輯的內容永遠是在山上美妙的風景,而底下的回復無論多精彩都會被統一稱為「網友」。
web2.0時代,我們可以自己創立貼吧,可以自己創立小組,可以自己開一個帖子,表達自己稱為可能,所以web2.0時代進入到了信息迅速增加的時代。

而我個人的思考為什麼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佛教卻不是呢?要知道佛經的智慧那可比基督教大了去了(基督徒隨便砸,我就是認為基督教是邪教怎麼地)因為佛經是方丈大和尚們講,而基督教通過社區教會讓大家參與「分享」。矮油這個分享可了不得啊,說著說著自己都當真了(這也是很多組織洗腦慣用的手段)

對傳統行業有什麼啟發呢?

我個人覺得選秀節目就是互聯網web2.0的應用。之前是專家打分——web1.0網站產生內容,控制事情的走向,現在是粉絲投票,只要投的多不管你唱的好不好(對不起啊春哥我個人覺得你挺有魅力的但我這人老實)——用戶產生內容。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黃太吉小票上面的箴言,這個箴言讓黃太吉的小票有個可傳播的營銷點,但這個本質就是web1.0,你自己產生內容。

於是乎,你自己要絞盡腦汁的想、找好挺好玩有啟發的句子。如果變換一下,讓用戶自己寫,或者貢獻,而在落款上@ 用戶的名字,看著自己的句子自己的名字被那麼多人看到,是不是會很滿足?
你既省事兒又讓用戶感覺更爽豈不是一舉兩得?
所以說,我覺得黃太吉根本就不是互聯網思維!

可口可樂的個性瓶子,是通過給用戶更多的表達機會來增加銷量的一個例子

手機美容行業就是因為可以給手機扮靚就……

小手絹年銷1000萬的神話小手絹年銷1000萬的神話

3、免費
從沒有哪個時代讓我們享受如此之多的免費服務,所以免費比然是互聯網思維裡面的一個
記得申音曾經發問:互聯網免費服務應該怎麼賺錢?我的回答是:從不免費的地方賺錢。

這是一句廢話,細分來看,不免費的錢第一來自於用戶本身,如QQ的QQ秀,免費用QQ的服務,但刺激你買QQ秀,會員等,錢來自於用戶本身。

第二用戶升級,比如雲空間服務,用免費降低體驗門檻,吸引到付費客戶體驗,然後滿足付費用戶需求從而收錢。

第三來自於第三方,通常是別的商家,比如提供服務獲得數據/廣告機會然後商家付款。

那麼實體經濟裡面,有哪些啟發呢?

在實體經濟裡面,上面的免費第一點和第三點目前都米有好的例子(歡迎大家補充)
第二條裡面,通常是邊際成本為零的行業可以使用,健身房免費體驗券應該是一個案例。


4、數據思維

不是說有了互聯網才有數據分析,而是互聯網讓數據的搜集和獲取更加便捷了,並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分析預測對於提升用戶體驗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在實體行業裡面的應用
只能說,不用數據思考的企業會死的很慘吧。

5、用戶體驗
為什麼我把用戶體驗放到最後,因為我覺得用戶體驗就是讓用戶感覺爽,精神物質方面,也就是說,任何商業模式的根本都是用戶,都是讓用戶滿意

但數據思維加上用戶體驗思維也是會給傳統行業帶來一定的改變
比如,快捷酒店
把差旅人士在意的方面——衛生、床舒適度、安靜、價格——加強,把八百年用不到的游泳池健身房豪華大堂裝修砍掉。讓用戶在意部分的體驗更好,不在意的部分通過降低成本減少價格來吸引用戶。

6、吵架
對,是吵架,這是互聯網獨有的現象,從來沒有哪個領域的人如此熱衷掐架。
為什麼呢?
因為互聯網信息傳播更加快速和便捷,吵架很容易成為宣傳的題材和焦點,本質上也是吸引注意力。

因此,雕爺牛腩的拒絕12歲以下熊孩子,黃太吉的「我們本質上是一個互聯網公司」都是一樣一樣一樣的,吸引話題。

-----------
春節後補充

任何「思維」的本質都要回歸到產品這一根本載體上來(產品不行,什麼思維都是忽悠)。
XX思維,就一定要剝離XX來看本質,所以我認為把微波爐連上互聯網,就不是互聯網思維。

不負責任轉載一篇春節期間看到的一篇文章。
脫去互聯網外衣,黃太吉煎餅還剩什麼?


互聯網思維背後(沒有說出來的營銷):
1、博傻思維:
所有的消費者(至少80%吧)都是傻瓜,他們厭惡選擇,願意從眾,喜歡炫耀。
博傻思維的本質就是,不要以為消費者聰明,你不騙他們,他們還要扁你
2、粉絲經濟:
相信並且善於製造粉絲。他們不問是非,只用屁股思考。小米,果粉......
當然,你必須善於製造話題,通過互聯網營銷,藉助種子選手,激發大量的粉絲。
3、造夢手段
所有的消費者都是賺便宜沒夠,吃虧難受,所以必須製造讓他們賺了大便宜的幻覺。

有了上面三個思維,互聯網的精英們就可以掙大錢了。那麼一定有人問,難道傳統經濟不能製造這些嗎?不能!

雖然消費者沒有變,但你要知道,在傳統經濟中,消費者無法宅在家裡,而必須到實體商場去購買,這樣缺少聚眾的環境,無法像傳銷(對了,傳銷思維,就是互聯網思維)一樣,製造一個大眾的,博傻存在的環境。消費者無法避免選擇(雖然他本心厭惡選擇),現實逼迫他不得不思考和詢問比較願意思考,專業的人員。

由於缺少了傳銷這樣的粉絲環境,出售者很難通過大量的可複製的傳銷模式面對這樣大量的,同質化的消費者。因此簡單的博傻和粉絲操作手段失效,既然量不夠大,免費等手段就很難回本。

互聯網首先將大量的消費者隔離在不同的」宅「中,這是製造夢境最好的環境,避免了和其他人的討論和商量(騙子騙人時候都是要求受騙者不得告訴其他人,是一樣的道理),同時通過互聯網,創造了類似傳銷教室一樣的封閉環境(互聯網看似開放,由於你可以拒絕選擇不喜歡的環境」網站和內容「,因此使得人們更加封閉,社交網路興起後,人們更容易被圈到不同的封閉的」圈子「中,在同質化的空間,博傻增益放大了人們的」意識形態「一樣的迷信),這樣更容易製造話題,創造夢境,煽動粉絲......於是,互聯網思維下的產品推銷,就和傳銷一樣,成為病毒式的營銷。


其他不多說了,人們正是這樣走向越來越弱智的未來。


謝不妖。

題主在討論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我見到的「傳統思維」,作為一個補充。

「You must control it by surrendering controlling.」

"通過放棄控制,來獲得控制。"

「什麼是我見到的傳統思維?」


看到這個話題,很多人會覺得我要把傳統商業批判一番,以為我又是一個所謂「互聯網思維」的鼓吹者,要講什麼免費模式、平台思維、社群營銷和粉絲經濟了。


當然不是。


這篇文章只分析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些典型在過去很成功的方式,現在效果正在下降,甚至這種現象蔓延整個管理、營銷、人力資源等多個領域。


什麼是這篇文章著重要分析的「傳統思維」呢?看下面這三個故事:

故事1:

某公司運營了公眾號,為了提高引流效率,領導要求小編每篇文章都要發產品廣告。

最終事與願違,粉絲流失、銷量更低。


故事2:

某公司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業績,規定嚴格的上班、加班時間,每天考察績效,必須每周提交創新想法。

結果事與願違,員工績效反而下降。


故事3:

某丈夫為了降低妻子出軌的風險,禁止妻子加其他男人為好友(ps.我真見過這樣做的),每次回家檢查妻子手機。

結果也事與願違,妻子反而更加喜歡別的男性。

上面三個故事的主人公角色分別是營銷負責人、人資負責人、丈夫,角色很不一樣,但你是不是感覺特別像同一個人,而且覺得這個人做法特別「傳統思維」?


同樣,上面3個故事的情節也是一樣:都是作出努力去追求某個目標(比如提高產品銷量、提升員工績效),但這些努力反而讓想達成的目標越來越遠(比如為了追求銷量而付出的努力,反而降低了銷量)。


這就像你走在街上,有隻可愛的小狗距離你3米遠,你想更加靠近它然後去追。結果它就跑到10米遠了,然後越追跑的越遠。

而這就是我這次要分析的「傳統思維」:通過對目標的控制,來達到目標。

如果你還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上述這些「控制」的方法在過去其實非常有效,很多人依靠這些方法成功了一次又一次。


比如在營銷上,強迫關注、渠道為王等曾經如此成功。


比如在管理上,嚴格管理、詳細控制曾經提高了一個又一個工廠的員工效率。


但這些控制方法,現在就好像沒有那麼有效了,反而是下面這3個新故事,看起來更加像這個時代的:

故事1:

某公司運營了微信公眾號,每天都發有趣的內容引發粉絲的支持,結果不斷有人關注他們的產品,銷量提升。


故事2:

某公司放棄對員工具體工作時間、每天績效等要求,讓他們對用戶負責,結果員工反而主動工作更長時間,也發現了更多創意。


故事3:

某丈夫信任自己的妻子,並且不斷給妻子一些小驚喜,結果妻子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不怎麼跟其他男人接觸。

上面3個故事的主人公角色也不一樣,但你同樣會感覺像同一個人:都是通過某種間接手段(比如有趣內容、對員工的信任激勵等)而達成了目標(比如增加銷量)。


你會感覺這3個故事更加像現代思維,更加像很多有創造力的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做出的事情,也更加像能夠在這個時代取得成功的方式。


就像走在路上遇到一個可愛的小狗,你並沒有去追小狗,而是做了一些間接行為讓小狗來追你。


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呢?為什麼這些年不論是營銷、管理還是日常生活,越來越多地出現後面的情況,而「嚴格控制」、「大幹快上」要做的事情,反而變得不那麼成功?


這裡必須要說一下我認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個變化:


隨著信息豐富、商品過剩、溝通增多等帶來的選擇豐富——在過去信息、商品稀缺的時代,我們更多是「被動選擇」(比如渠道上有什麼買什麼、選老公時同村有誰就嫁給誰);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萬物互聯,我們更多是「主動選擇」(比如我們買什麼取決於我們喜歡什麼)。

總之,我們從「被動選擇」時代,走到了「主動選擇」時代。


在「被動選擇」的時代,因為選擇有限、人相對固定、行為更加簡單、環境變化慢,所以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傳統管理思想——詳細而嚴謹的控制

  • 比如規劃好工人的工作時間並派人盯著;

  • 比如為了搶佔市場,封殺競爭對手的渠道從而讓消費者買不到。(類似於當年非常可樂最初的成功,是因為可口可樂渠道沒有下沉到鄉鎮。)

在這個時代,長期積累的資源而形成的控制力,幾乎可以保證並延續任何一個成功——大公司對消費者的控制力,保證了他們可以輕易殺死大部分小公司。


這個時代,甚至誕生了各種管理方法來提高人們的控制能力——比如傳統管理學(詳細控制企業的每個流程並計算回報成本等),比如波特五力(通過控制上下游來提高議價權)等等。


但是後來到了「主動選擇」的時代,嚴格的控制就變得沒有那麼有效了。

  • 比如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選擇關注或取消關注一個公眾號,從而導致你無法強塞給他們不喜歡的廣告從而達到提升銷量的效果。

  • 比如通過電商任何長尾商品都可以被消費者買到,你就無法通過控制去封殺了。

  • 比如當人與人溝通的選擇越來越多(各種社交軟體),你通過禁止妻子用微信來保持她的忠誠就越來越沒意義。

這就是我前面說的這種「傳統思維」越來越失效的原因:你的消費者、員工、伴侶、供應商、投資人等,都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所以通過控制來降低他們的可選項,從而讓你獲益的方式,越來越容易失效了。


那在所有人「主動選擇」的時代,到底怎麼做呢?


前段時間看一個電影《奇異博士》,裡面的主人公在修禪時遲遲無法進入狀態,越是嘗試控制自己身體,越是身體不由所控(就像你演講前,越想控制自己的緊張,反而越緊張),這個時候大師說了一句:

「You must control yourself by surrendering controlling.」

(你必須通過放棄對自己的控制,來控制自己。)

我當然不修禪,但我想這個邏輯特別適合用來解釋這個「主動選擇」的時代,你要收穫控制的關鍵:

一句話解釋:你需要通過放棄控制,來收穫控制。


比如發有趣內容的公眾號,放棄對消費者的控制(不強塞廣告),反而收穫了對他們的控制(主動支持)。


相反,你越是基於自己的目標出發來做一件事(比如阿里當年基於自己的社交戰略目標而不是市場需求來推「來往」),越是讓這個目標離你而去。


說起來比較玄乎,那具體傳統的「控制思維」到底應該如何改進?


這是我認為3個最重要的方面:

  1. 達到目標的手段:資源權力VS吸引激勵

  2. 行動規劃的方式:決心VS策略

  3. 最重要的資產:內部VS外部

1、達到目標的手段:資源權利 vs 吸引激勵


在被動選擇的時代,最經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大量的資源和權力去控制別人的行為,通過減少人們的選擇來達成目標。

  • 比如自己是市場領導者,就控制渠道來封殺後面的人。

  • 自己有很高的廣告預算,就用鋪天蓋地的廣告碾壓對手。

  • 出了負面公關事件,就給媒體塞錢打聲招呼,把自己的事件刪掉、屏蔽。

  • 自己是管理者,就利用手中的權力來控制員工的工作時間、過程。

這在過去非常有效。因為在被動選擇的時代,一切都相對固定。人們就像一堆水稻一樣,靜止在那裡等待你去裁剪、管理、控制。

但是在主動選擇時代,人們卻像跑動的個體,你無法把他們圈養在一個籃子里,必須通過吸引、激勵等方式讓他們主動過來。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過去是通過資源權力來控制人的行為,那麼現在則應該是通過吸引和激勵來控制人的內心。

幾乎所有的方面都在面臨著這種變化,這讓仍然篤信「控制論」,依賴「胡蘿蔔加大棒」的人非常不舒服。


例如下面的例子:


運營公眾號,傳統思維下利用資源和權力(胡蘿蔔加大棒),設置關注抽獎、送電影票等來獲得粉絲。但這隻獲得了關注的行為,並沒有獲得粉絲的內心——他們仍然不喜歡看這個公眾號。


同樣是負面公關,很多企業想利用資源和權力來否認、控制,結果反而失去了更多用戶。比如三星NOTE7的炸機門事件。


另一些公司則通過一些心理技巧贏得大眾的理解,反而收穫了控制。比如網易之前出現了版權問題,發出的認錯信反而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

(圖:網易公關回復,詳細內容篇幅所限先不放上去啦)


同樣是在飲料市場想打敗可口可樂,當年的娃哈哈直接模仿可口可樂做了「非常可樂」,然後依靠自己的渠道優勢控制消費者(鄉鎮渠道買不到可口可樂),而不是讓他們真正愛上非常可樂,把非常可樂當做默認第一選擇。


結果後來可口可樂進行渠道下沉(也進入了鄉鎮等渠道),消費者有了主動選擇權,非常可樂立馬就不行了。


而當年的王老吉則是通過定位「怕上火」攻擊可樂這種碳酸飲料,讓消費者更想選擇涼茶(影響人的主動選擇),反而最終擊敗可口可樂——有一年王老吉(搞不清楚加多寶還是王老吉了),罐裝銷量超過可口可樂。

總之,過去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資源和權力去限制別人的選擇,改變別人的行為,從而獲勝;而在主動選擇時代,則更應該影響別人的內心。

不光在商業,甚至很多生活上的方面都體現了這種思維的影子。

  • 比如傳統思維下,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經常選擇直接把孩子關在家裡強迫學習(改變行為),而不是通過興趣培養等方式讓他們愛上學習(改變內心)。這樣一旦孩子上了大學擁有了獨立選擇(類似於當年喝非常可樂的鄉鎮消費者),自然不學習了。

  • 再比如,前面說的老公為了讓妻子更忠誠,限制妻子見其他男人,而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有吸引力。

  • 長輩對孩子催婚,強迫孩子相親,而不是想辦法讓孩子愛上結婚這件事。

  • 很多公司對員工提各種苛刻要求來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塑造使命感讓他們愛上這個工作。

總之,這是我見的傳統思維的幾乎最重要特點:總是想通過限制別人(不論是消費者、員工還是孩子)的自由和選擇來控制別人,而不是放棄控制,利用心理學、營銷學等各種技巧讓他們本身開始喜歡這件事。


(PS.這一定能做到,反正李叫獸分享過很多類似方法了。)


2、行動規劃的方式:決心 vs 策略


正是因為在前面說的傳統「控制思維」的影響下,很多人希望通過控制來達成目標,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做規劃的時候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拿目標和決心來替代策略。


大部分人在潛意識一直有這個觀點:好像如果我們為了目標付出更多的決心,就能實現目標。


(就像前面說的眼前一個小狗,很多人覺得好像自己主動去追這個小狗,就能拉近和小狗的距離)


比如格力要做手機的時候,提出一億銷量這樣的「戰略目標」,並且下達了很大的決心,但是並沒有提出在同質化競爭、規模效應明顯的手機市場,一個後來者到底怎麼樣才能顛覆前面的人。

比如昨天我發公眾號預告問大家眼中的「傳統思維」案例時,有個讀者這樣說:

「領導要求在文案中加更多的字,講更多的賣點,但消費者只能看我們一秒鐘。」

這也是典型的「拿目標和決心來替代策略」做法——我想讓消費者接受更多的賣點和信息,所以就放更多的內容進去,但實際上這方面的努力和決心,反而會降低最終目標的達成,因為消費者最終一個信息都沒接收到。


我們都渴望目標的達成,但是現實情況是,從自己目標出發做的事情,往往反而會降低目標的達成。


比如當年阿里想要進入社交領域,補全自己的商業地圖,從這個目標出發,投入大量資源做的「來往」卻慘遭失敗。因為這個產品本身並不是從市場機會出發(我發現了用戶需求的機會,競爭對手還沒做),也就自然得不到「主動選擇」的時代,用戶的真正支持。

這樣的例子不論是在商業還是生活上,簡直太多了:

  • 比如一個平時賴床晚起的人,通過下定起床的決心和目標,來養成早起的習慣,基本上都失敗了(沒有制定讓自己早起的策略,比如跟人約好了不早起就發20元紅包)。

  • 比如一個管理者為了提高業績,就是找勵志大師來發表演講,讓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業績翻倍會怎樣」、「我們一定能翻倍」,而不提出具體的策略(比如尋找差異化定位,擊敗競爭對手)。

還有大量的產品廣告,直接把自己的目標告訴消費者,以為消費者會產生這種感覺——為了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很酷,就直接說「炫酷之選」,而不是做一些很酷的事情。


為了讓消費者覺得產品很奢華,就直接說出「輕奢」這樣的目標:

總之,傳統控制思維下,我們總是相信自己能夠控制一切,只要足夠的決心把目標說出來、提出來,這個目標就能實現。

而在現在這個時代,則更多是:你做了另外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你的目標順帶實現了。(比如以賺錢為目標的人往往賺不到錢,反而是做出與眾不同事情的人順便實現了賺錢的目標。)


3、最重要的資產:內部 vs 外部


想像一下,在城市的街道上有很多賣面的,你拿到了5萬塊錢去創業做面,怎麼做能夠超過其他人?

在傳統以管理和控制為主的思維下,做法是這樣的:

  • 進貨——到底如何拿到更低的價格,如何跟供應商談判;

  • 生產——如何控制整個的生產過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拿到做出更優質的麵條;

  • 定價——便宜點賣的多,但可能賺不到錢;定高價利潤高,但可能銷量低,如何算出最平衡的定價……

這是過去大部分企業的做法——更多看向企業內部,想著如何控制,如何提高效率,如何降低成本,這是因為他們假設,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在企業內部(現金、廠房、原材料)。


實際上,上面的賣面的例子就來自於我之前最受益的一本講管理會計的書——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實學》,在這種「控制論」的思想下,要想賣面獲勝,主要來自於內部的控制。


但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就會發現不一樣了:如果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不在企業內部的大樓里,而在外部(比如消費者的認知)呢?


如果在消費者的認知和需求里尋找機會,同樣是賣面,可能就不一樣了。


比如我一個朋友王辣辣也做類似於《實學》裡面講的賣面生意,但更重要的做法關注的是「外部」——發布去泰國賣酸辣粉的夢想,然後獲得很多文青的支持,最終的效果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內部效率優化(比如壓低供應價格)的極限。

而這就是「主動選擇」時代,重要的變化:


過去的「被動選擇」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肯定是在企業內部(比如渠道資源、資金等),只要通過各種手段控制消費者就能成功(比如擠掉競爭對手的貨架)。


但是在別人可以「主動選擇」的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就慢慢轉移到了外部——在成千上萬種選擇中,消費者是否有主動選擇你的意願?你佔據了用戶的什麼認知?


當你把企業的最重要的資產,從內部(產品利潤、渠道、資金等)轉移到企業外部(用戶的認知),就會發現好多機會都變得不一樣。


比如我公司為了方便開會,有一台CVtouch(可以理解為有白板功能的顯示屏),這個產品過去的各種策略都更低估了用戶認知這個資產的價值。

他們生產了產品後,銷售員直接銷售產品,然後一次交易獲得收入,接著再找另一家公司繼續銷售產品。


但卻沒有利用這個產品本身帶來的認知價值——比如產品每天放在我們公司,很多人會看到,如果不用的時候直接在屏幕上推薦信息流(比如創業資訊),甚至推薦附近的外賣(因為連接了wifi,所以有位置信息),變成每個公司必備的生產力工具和信息入口,就可能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


總之,在主動選擇的時代,很多時候更重要的價值不在企業內部,而在外部(用戶認知帶來的價值)。


結 語

傳統思維有很多種,而且很多非常有價值。但我這次就聚焦分析一種我見過最多次的,最與這個「別人主動選擇為主」的時代格格不入的傳統思維:


想要通過控制來獲得控制。(比如通過控制渠道、減少選擇來控制消費者;通過控制妻子來獲得忠誠。)


但當所有人都有主動選擇的機會時,這種控制反而可能讓目標離你而去。


而你要做的,往往就是:通過放棄控制,來獲得控制。

  • 不是利用資源和權力去控制行為,而是吸引和激勵;

  • 不是制定宏大的目標然後決心實現,而是做另一件事順便實現目標;

  • 不是看向內部的資源,而是看向外部——你是否影響了別人的主動選擇和認知。

說明:


1,本文就事論事,僅僅講「強調控制」的思維為什麼不如過去有效了,而非支持互聯網思維之類的(實際上,很多互聯網新公司也有上述的思維)。請勿上綱上線,把我拉到兩個陣營中間,並且說我否認傳統行業,這是兩回事。

2,本文僅僅說這種「強調控制」的思維為什麼在下降,並不是說在所有情況下沒有用了。實際上,它仍然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http://weixin.qq.com/r/bEMIEKTElvnpreBz9xZ_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已進行版權登記,版權歸屬李叫獸,抄襲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號:lijiaoshou01。


2013年開始「互聯網思維」這個辭彙非常受關注,尤其是在傳統行業,「以互聯網思維做XX」這個概念非常受追捧。

一些行業大忽悠,對這個詞真的有非常非常高的提及率,同時言必稱黃太吉煎餅、必稱雕爺牛腩,必稱roseonly,必稱馬佳佳。彷彿找到了開啟金庫的鑰匙,其實這個「互聯網思維」並無太大新意。只是一個新的時髦辭彙。

先講個小故事,基本是歷史原貌。

從前有個小飯店,店主死的早,就由老闆娘主持經營。女老闆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

陳麻婆為了強調「輕資產」,特意把飯鋪設在成都北郊萬福橋。在觀察城外運輸業的過程中,和四川棒棒在擺龍門陣的過程中,提到勞作了一天,特別想吃重油重辣的食物。

基於發現的這一「需求」。陳麻婆決定基於「長尾理論」以川味下飯菜作為一決勝負的「藍海」「窄眾商品」,希望讓棒棒們能在店裡得到「極致體驗」。但一開始並不順利,好吃的下飯菜要用很多肉,價格貴,苦力們吃不起。

發現這個問題後,陳麻婆「迅速反應」,經過多次和顧客共同「迭代開發」、和廚師構建「烹飪SOP」「流程再造」、推出前為「核心消費者」進行「封測試吃」,陳麻婆終於確定了以下飯豆腐菜為主打對象,賭上自己的名字推出了「麻婆豆腐 beta」。豆腐料到物到火候到,十分好吃。
棒棒們吃麻婆豆腐胃口大開,吃後渾身舒暢,再加上麻婆自己親自擔任飯鋪的「首席宣傳官」,每天對棒棒們噓寒問暖進行「有效互動」,這些棒棒成為了第一批「死忠粉絲」,有了美譽度。因為這些力夫本身就存在「溝通社群」,加上他們走南創北到處進行「二次傳播」,麻婆豆腐很快就出了名。

陳麻婆成功受邀在自媒體大會演講,提了一個問題——我這個算不算是以「互聯網思維」來運營飯鋪?

這是150年前的案例,如果放在今天應該可以在各大傳播圈看到一篇文章——「我死了老公為什麼仍要把豆腐賣到全世界?」

---互聯網思維是為了免費的廣告---
---互聯網思維是為了免費的廣告---
---互聯網思維是為了免費的廣告---

既然互聯網思維一點也不稀奇,只是一個新瓶子。
那為什麼店鋪喜歡自稱自己是互聯網思維?——因為可以打著「互聯網思維」吸引免費的媒體報道。

因為媒體資源是非常寶貴的,如果同樣大的展現量作為廣告或軟文,怕是黃太吉們要付幾千萬元也不夠。如果有個新現象、新模式、新話題,媒體也願意參與報道。

經過免費的報道(廣告),大家對這個品牌有個起碼認識,不管好吃不好吃至少都願意去嘗試第一次,看看有沒有這麼牛,至少是個談資。

▲「黃太吉」與「互聯網思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來自百度指數

▲黃太吉獲得了免費的大量報道。4.3萬篇,摺合媒體的刊例價廣告,值多少錢?

---互聯網思維是為了未來的融資---
---互聯網思維是為了未來的融資---
---互聯網思維是為了未來的融資---

還有一個特點,以互聯網思維開店的店主,一開始的出資不都是自己出的——自己拿一點,找天使投資人融了幾十萬,把概念弄成現實。
這樣看來倒是能算是一點互聯網企業常做的事。

所以店鋪一開始要引報道、做體驗、玩口碑、圈粉絲。
頭幾個店根本不在乎賺不賺錢,只要有了話題和排隊盛況的現象,就有了估值。有了估值、抓住粉絲就有了A輪投資,接下來是B輪投資……之後或者轉型、或者賣掉、或者上市等。

如果自己玩法和別人不一樣的話,出資都是自己的血汗錢的話,別貿然去嘗試噢。

▲互聯網公司融資流程圖。

▲很多互聯網思維旗號的店鋪根本不在乎賺錢不賺錢,旨在圈話題圈粉絲。
核心是為了圈估值,方便拿下一輪的投資。

玩法和你一樣嗎?你要直接學嗎?

---互聯網真正方便的是建立品牌人格---
---互聯網真正方便的是建立品牌人格---
---互聯網真正方便的是建立品牌人格---

一些人覺得自己會上團購、刷點評、開微信訂閱、開官微就等於走了店鋪最基本的O2O流程。
個人以為:大誤。

現在是一個話語權分散旁落的時代。不再以傳統權威去廣播身份,而是以酷朋友/專家朋友的身份去平等對談才是。用互聯網可以更方便的創造出品牌人格,有了健全的品牌人格就能創造粉絲。

圈了粉絲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內當教主,當了教主好處多多。

想賣月餅粉絲就買,收會費就粉絲掏錢——羅振宇
拍電影就不怕影評人,粉絲票房爆棚——郭敬明
想黑人就有幫襯,粉絲掏錢組基金——方舟子
做手機踩遍業界,粉絲照樣為情懷買賬——羅永浩

對於新媒體運營我沒有什麼經驗,只能說這麼多。
最後奉上一句箴言:

開個官微每天就這樣: 1.遇到災難煽情點蠟燭;2.發不合常理的新聞拍案驚奇;3.早中晚三頓雞湯;4.熱點新聞中熱衷於迎合民眾的情緒為弱勢群體說話。 其實是為了騙轉發,你們真的相信考這些低俗的手段,可以建立媒體的品牌和傳播力嗎?別做夢了!——via王志安

————————————————————

【以下為本內容的貼片廣告】:
我的知乎鹽專輯《建立餐飲經營概念的第一本書》上線了。
本文為其中試讀部分中的一篇,有刪改。歡迎選購全書。

讀者老爺如果有興趣,下面五個是購買地址:
買書的地址:Kindle 商店 | 豆瓣閱讀 | 百度閱讀 | 網易雲閱讀 | 多看閱讀|拇指閱讀


淘寶閱讀:建立餐飲經營概念的第一本書:知乎汪惟自選集

或者在以上6大平台搜「汪惟」「餐飲+第一本書」也可以。


售價:¥3.99元

如果你想了解書的詳情請點:《建立餐飲經營概念的第一本書》代序:我是汪惟,我為自己賣「鹽」 - 吃吃白相相 - 知乎專欄


下圖二維碼是我的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a0glPffEmqrlrbNe9x15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可能您覺得「汪惟居然又在做廣告狗!太過分!」在這裡我先說一句不好意思...確實有礙觀瞻,拜託請當沒看見……
我大概會當一個月左右的廣告狗,但是我確保廣告不會太硬,是基於內容的廣告。
這些放出的內容是各個平台可以試讀的部分,也歡迎大家試讀(試毒)


買我書的讀者老爺,謝謝您的惠顧...本文評論請針對本文內容...


每個行業的人都會給自己的行業鼓搗一些門檻, 來顯示自己圈中人的身份。 商業的本質沒有區別, 互聯網只是在商業的某些元素上比較特殊,需要更加關注這些特殊點所能產生的商業價值。 每個傳統行業也有自己的特殊點,只不過沒有互聯網這個平台被大肆宣傳罷了。

舉例: 傳統的零售業講究的三元素; 流量(王府井為什麼攤位貴,因為地段好,流量大), 接觸(客戶到你的店裡試試驢, 穿穿哭泣,在超市裡看到堆頭, 在結賬口看見口香糖避孕套,這些都是和客戶的接觸), 收入(客戶買了你的東西)。 網路遊戲講什麼呢? 我要上微信平台,我要上微信平台==我要去王府井開店; 免費玩==讓用戶試試哭泣; 買道具==讓客戶轉化為最終的銷售。 零售業和網遊業從業者都是在從怎麼增大流量,增加contact,增加revenue上動腦筋,沒有本質區別。


-
總結:與其用「互聯網思維」來解釋面對新科技時應秉承的態度,不如用「學習型思維」來一勞永逸的指代。

本來是要回答一個新問題,所以才會閑到蛋疼,來寫一寫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寫到最後發現離題有點遠了,還是貼到這裡來。

一、「互聯網思維」一詞的起源:

  • 「互聯網思維」一詞最早的提及者應該是李彥宏,在2011年,李彥宏在一些演講中,就曾偶爾提到這個概念,意思是指要基於互聯網的特徵來思考。但他的描述非常的碎片化,所以並沒有引起大範圍的重視。
  • 檢索了一下,在知乎最早關於互聯網思維的提問,也要追溯到2011年,但幾乎無人應答。2011年的問題: 你都看過哪些不是專門講互聯網行業的事,但是包含互聯網思維的書? 以及本問題的提問時間也是2011年12月
  • 2012年,雷軍開始頻繁提及一個相關辭彙 - 互聯網思想,幾年來,雷軍一直試圖總結出互聯網企業的與眾不同,並進行結構性的分析。從他的兩篇文章中,可以追溯他思路的變化:2008年 《關於互聯網的兩次長考》,2012年《 用互聯網思想武裝自己》。在2012年,幾乎每一場公開演講,雷軍都會使用這個詞,但當時小米影響力尚有限,除了眾多米粉十分推崇之外,並沒有引起其他人包括媒體的跟進。
  • 2013年,隨著雷軍曝光度的不斷提高,一些如羅振宇等自媒體人士開始頻繁提及「互聯網思維」(好像是從羅振宇開始「思想」變成了「思維」),一些TMT行業的記者也開始引用這個詞。2013年11月3日,新聞聯播在一篇報道中公開使用了這個詞:互聯網思維帶來什麼
  • 2013年11月8日,小馬哥在一次發言中,也以這個詞為結語:

互聯網已經改變了音樂、遊戲、媒體、零售和金融等行業,未來互聯網精神將改變每一個行業,傳統企業即使還想不出怎麼去結合互聯網,但一定要具備互聯網思維。 --- 摘自馬化騰「道農沙龍」發言

行業領軍人物和新聞聯播的連續引用,將這個詞迅速推上了風口浪尖。之後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各類媒體紛紛搖旗吶喊,各種解讀日益喧囂,一時好不熱鬧。

百度指數:互聯網思維一詞的熱度變化

二、「互聯網思維」一詞所揭示的:

我個人認為這個辭彙的走紅,原因是一些企業規模不斷壯大(騰訊1000億市值,小米估值100億,都是美元哦,親),從業人士開始變得越發自信,他們需要一個辭彙來統一表達與傳統企業的區別,用來區隔他們的身份。

仔細研究現在各種跟這個辭彙有關的言論,無論是以用戶為中心,增強服務,數據管理等等,都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在早些年,相關的表達都曾經在一些行業,家電、快銷、零售、房地產……輪替出現過,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為什麼又可以熱炒一次?這個就得說到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了,這個要分四個階段來說。

  1. 互聯網的核心本質是將信息電子化,並在這個基礎上完成存儲和傳輸。信息在變成「比特」之後,傳播的效率大大增強,這個變化是龜速和光速之間的差異,因此所帶給人類社會的變革也是顛覆性的。但這種變革是漸進的,因為人類對信息傳播效率的需求並不一致,科研機構、軍事單位對信息溝通的效率需求最為迫切,因此他們成為互聯網的發明者,在他們開始了二十多年之後,互聯網才真正進入民用階段。
  2. 既然互聯網主要是改變了信息傳輸的效率,因此大部分互聯網企業都是在對信息進行結構性整理,並在這個基礎上提供服務。簡單分類一下,大概這麼幾項:A. 信息交流,如通訊工具、郵箱、電子商務平台、社區等;B. 信息娛樂,如互動遊戲、音視頻網站等;C. 信息安全,如網盤、雲盤或者殺毒工具等;D. 信息計算,雲計算,數據挖掘等等……無論這些企業的定位或者描述多麼的複雜,所開展的業務多麼的紛亂,撥開他們的外衣,你會發現大部分企業所提供的仍然是信息服務。
  3. 人類活動本質上是由兩種交流構成的,一種是信息流,一種是物流。當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傳輸效率和安全性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不斷降低,同時也就影響了物質的流通。很多原本需要承載於實物上的信息交流便可以虛擬化了,膠片因為成本和實效性較差,很快就被完全整合,紙張則擁有一些先天的優勢,暫時還在整合的過程中。任何承載於紙上的信息,從紙媒到貨幣,其實都可以做到完全無紙化,只是基於人類的習慣,以及手持信息終端還不足以提供對等的便利,未來還有待發展。
  4. 互聯網既然是針對於信息方面的革命,那麼它必然會走向物聯網,也就是物體與物體間的無縫對接,和人與物的整合,有幾則新聞可參考:『A. 本田開發僅靠人腦思考即可操控機器人的BMI技術B.首個思維操控飛行器曝光』。從google的無人駕駛技術,再到法國的機器人NAO,以及可穿戴設備,還有遠程醫療,3D列印,智能家居……通過這些前沿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預見基於信息控制方面的技術革新,會進一步改變整個世界的生產生活方式。

啰嗦了這麼多,從中我們可以發現:『 未來將沒有「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的區別,所有的企業都是互聯網企業 』,一些從業者正因為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難免會急於表達內心的激動。2013年又是國內互聯網行業收穫頗豐的一年,電子商務、新媒體斬獲了諸多眼球,新一屆政府對創新型企業的重視更是催生了各種媒體的興趣,我們從百度指數中可以看到,新聞聯播無疑是點著這一簇火焰的關鍵火源。

三、「互聯網思維」為什麼要有:

互聯網技術既然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如果對發展趨勢沒有一定的了解,企業的戰略決策上就有可能會存在非常大的風險。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以信息服務為主的行業,正受到互聯網技術的衝擊,在重新構建新的競爭形態。

  • 媒體:我們經常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來做一些區分,事實上媒體提供的是圖文信息、影像信息編輯匯總整理的服務,至於到達用戶的載體是紙張還是智能手機,區別真的不大。
  • 娛樂:這方面應該體現的比較明顯,多屏時代,隨身視聽,觀眾獲取音樂和影像節目的途徑越來越便利。
  • 通信:這個不用說了,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在這一百來年裡的變化。
  • 金融:也是一種信息服務,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本身就是很便於虛擬化的。
  • 零售:基於信息不對稱,所形成的商品溢價空間,已經被互聯網擠壓,目前線下的零售行業所提供的服務正在向體驗經濟,以及物流傾斜。

涉足信息服務的行業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枚舉。這些行業浮在水面,很容易被觀察到,還有一些行業,所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對信息技術同樣的依賴,也正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出現整體的變革,但目前變化並不明顯,所以常常會被忽視。

  • 家電家居:之所以將這兩者放在一起,是因為未來它們都是屬於智能房屋的範疇內,彼此之間應該會在企業層面出現大的整合,google收購Nest,應該可以昭示這個行業未來的趨勢。小米如果想真的想讓格力緊張一下,只要研發一個家庭信息控制系統,未來就可以將格力所提供的空氣調節服務整合在旗下了。據我所知,格力是一家對機械技術十分迷戀的公司,對智能家電的理解和能力儲備,我只能說「呵呵」。
  • 交通工具:在這個領域機械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很平穩的狀態,下一步的技術突破主要是在控制系統上,Tesla帶給汽車行業最大的衝擊並不是在能源方面,而是在控制技術上的思路。從汽車、船舶一直到飛機,多數企業在智能和安全之間一直難以平衡,所以在控制系統數字化上的發展非常緩慢,相信下一個十年這方面會出現大的變革。
  • 工業生產:快速成型技術中的「3D列印」試圖民用之後,很快受到各種媒體的重視,實際上相關的技術已經發展了好幾十年了。目前快速成型技術整體還很粗糙,不過大概能看出來,未來設計環節和製造環節之間的交流會越來越便捷,信息的損耗會越來越低,整體發展的趨勢正趨向於 — 設計即製造也就是說全球的設計資源和製造資源因為互聯網將比現在結合的更緊密。
  • 城市營運:這一點應該比較好理解,城市管理與企業管理一樣,其核心仍然是基於信息的反饋與處理。IBM是這個方面最積極的技術推進者,因為關係到這家企業未來幾十年的生死存亡。中國在這個方面起步也不算晚,2013年8月,政府頒布了《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從中可以看出政府對信息技術和智慧城市的理解,還是比較深入的。

以上簡單舉了幾個例子,用來說明互聯網技術雖然只是簡單的加速了信息的傳遞,但所引發的聯動反應則是覆蓋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至於具體是如何影響以及趨勢是怎樣的,各個領域的專業論述已經很多,就不再多言。

四、「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麼:

在這個提問下面有很多基於現象的分析,也有一些反駁的聲音,指出很多觀念並不是當今獨有,而是從人類有生以來,便一以貫之。對各種評論我都深表認同,因為他們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問題,彼此之間並不矛盾。

至於「互聯網思維」的真正要義其實就一條:在移動互聯的時代,任何環節的信息交流均會被加速,互聯網改變了信息傳輸的效能……沒了。

是不是太短了點,但是只要記住這一條就夠了,因為其他所有的改變都是基於這一個前提,至於企業的經營策略究竟該做怎樣更具體的考量,我稍微補充一下,盡量做到結構性的完整。

  • 從外至內的資源組織,以及效率為中心的管理體系:既然互聯網打通了全球的信息傳輸,那麼企業的外部資源是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篩選的,從Nike在全球整合生產資源到ZARA在全球整合設計資源,從IBM當年因為外包而擊潰蘋果的硬體部門,再到google因為長尾而建立的廣告帝國。我們能看到不僅任何硬體資源都可以全球採購,信息資源同樣可以進行跨區域的組織,這就要求一家企業的管理不僅建構於企業內部,還要將標準化體系輸出至外部。但是,面對寬廣的外部環境,需要整合多大範圍的資源?如何更有效率的進行整合?企業最核心的能力集中在怎樣的範圍內?能夠回答這樣三個問題,才會弄明白企業的發展戰略。因為外部資源是開放的,任何商業模式在信息透明的互聯網時代將很快被複制,只有基於在同等商業模式上效率的競爭才會維持企業的發展。
  • 精準的市場定位和可以延展的競爭能力,以及創新型品牌人格: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在任何產品上所面臨的選擇都變得空前繁雜。一個消費者可以在全球篩選商品,也可能接觸過全球各地的服務。大的企業往往通過用戶粘性和對信息資源的控制建立起一定的壁壘,對於一家新的企業來說,需要通過在某個環節完成突破性的創新才能夠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這個環節可能是一個非常細分和小眾的市場。為了便於企業在細分市場突破之後經營範圍的多元化調整,塑造以創新能力為主的人格化品牌形象將給企業的生長帶來便利。小米將針對年輕人的親民形象帶入家電領域,360從網路安全進入家庭安全,黃太吉的勵志故事,雕爺的完美化偏執,阿里的顛覆者傳說,這些品牌人格最終都指向創新,但策略和方法各有不同。
  • 信息推廣渠道的多樣化,以及物流向集約化轉移:當今消費者接觸信息的渠道非常的分散,傳統的硬廣+軟文+陳列的推廣模式需要按照傳播渠道進一步的細分。為了便於傳播,利用最有效率的口碑途徑,企業必須在形式感上有所突破,表現出一定的偏執。無論是海底撈,或者是小米,還是黃太吉,或者雕爺,你可以選擇在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研發等任何環節來表現你的偏執,具體是哪個環節不重要,但只有做到形式感的絕對迥異,才具備口碑傳播的價值。與信息傳播相對應的,是物流的集約化,在信息傳播受到地域限制的時代,物流和信息流是同步的,一家企業需要通過倉庫的層層轉移,才能接觸到顧客。隨著圖文音像信息傳播效率的提高,依靠信息便可以讓消費者對體驗產生期待,所以物流完全可以滯後於信息,進行更加系統的分發和管理
  • 多層次的定價策略,將交易從基礎服務轉向溢價能力更高的增值服務:免費的背後實質上是互聯網時代供應的充盈,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搜索引擎,如果只有一個通訊工具,那麼他們都不會免費。從雨水,自來水,再到瓶裝水,以及在沙漠上賣一杯水,價格永遠是根據稀缺性而波動的。互聯網行業免費如此豐富,和供應能力的充足息息相關,其他行業同樣,我們是一個全球消費一體化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全球供應一體化的時代。既然基礎服務難以產生溢價,那麼定價策略就必須要向增值服務轉移。QQ解決生存問題的收入就是來自於移動QQ的流量收費;宜家銷售的也不是傢具,而是簡潔、美觀以及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所以在宜家不同商品的利潤也不相同;麥當勞在中國從售賣合家歡的聚餐場所,再到銷售快餐中的「快」,賣的都不僅僅是漢堡;迪斯尼通過電影和樂園所提供的內容服務,一年可以在全球賣掉300億美元以上的授權商品;這些都是在互聯網時代定價策略的成功案例。
  • 通過眾包進行創新管理,以及從用戶端建立糾錯機制:BAT(百度,阿里,騰訊)同時都是風投公司,google、蘋果也都在不斷通過併購收購來進行布局,可以理解為他們是在通過外部的眾包來完成創新。人才資源是互聯網時代最貴的生產資料,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做到在這個層面的壟斷,因為人口基數十分龐大,人才的篩選機制不是以企業的力量就可以構建的。2000年之前,全球的併購交易多數是由投機意識推動,所以會誕生GE,Time Warner這樣大而無用的公司。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以維護持續創新為目的,減少營運成本,穩中求進的中小規模併購日益增多。互聯網時代的通信便利和幾十年來多元文化的交流,讓各個企業內部的管理結構趨向於扁平,大企業的部門也有機會像小企業一樣保持靈活性,淘寶和微信誕生的過程就是很好的例證。至於以用戶為中心,這本來就是任何企業的核心價值之一,只是如前文所說的那樣,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用戶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渠道非常通暢,企業完全可以將用戶反饋囊括在糾錯機制之中,形成內部創新的標準化體系,加快產品的更新周期

大概就是這麼多吧,比較泛泛而談,想到哪裡說哪了。全球各地通訊技術的發展情況不一,國內各個行業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程度各異,因此所體現出的競爭形勢也都不一樣,如果落到具體行業具體產品,還得具體分析。

唯一想重複強調的是:

互聯網技術是屬於信息技術的範疇,也是最能體現信息技術價值的一環,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探討的是信息技術帶給生產生活的影響,而不僅僅是互聯網。與其用「互聯網思維」來解釋面對新科技時應秉承的態度,不如用「學習型思維」來一勞永逸的指代。


話說最近看了太多令人髮指的文章,有些幾乎是喪盡常識,為了給自己消消毒,就順便整理一下思考,拋磚引玉,歡迎探討。

-


想寫這個系列有一段時間了,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你無時無刻都能體會互聯網的力量。作為一個從業較長時間的互聯網屌絲。雖然沒做出過驚天動地的特牛逼的事情,但往往走在很多傳統行業朋友的前面。並且也有過不少落地的實踐。我把這些實踐歸功於互聯網思維。因為只有當你具備一種思維方式,它才能指引你走向你所期望的結果。年終了,這個系列就當我的年終總結了。

系列一:做一隻會飛的豬

「李彥宏在2005委員會」海歸使命論壇「上說:美國大企業因為歷史悠久,所以很容易擁抱移動互聯網;而中國傳統行業自身歷史不長,大多僅一二十年,對本行積累尚不多,所以面對一個新東西就比較遲疑——這就給懂新技術的創業者帶來了巨大機會。蔡文勝也說:今後最成功的,就是對傳統與互聯網都懂的人!」

本人近年來多和酒店人打交道。酒店人之傳統不是外界能想像。參與了多次與酒店管理者的交流論壇之後,我深切的感受到為什麼國內酒店一直很難做過國際聯號,甚至於大多數單體星級國產酒店做不過經濟型酒店。特別是在國八條之後,國際聯號酒店在國內贏利上升,國產星級多數陷入增長困境。一組數據可以管中窺豹,國內星級酒店有近40%還沒有自已WEB端的網站,有80%以上有網站的酒店,網站運營是停擺狀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用戶都已經被移動設備佔有,而我們的酒店人還有大量的非觸網形態,甚至絕大多數處於對互聯網走過場的狀態。從產品設計的角度,酒店人是一群絕對的利已者。誰給我帶來直接效益我和誰合作,這也是攜程,易龍受歡迎的原因。等到發現被平台綁架之後,互聯網成了他們又愛又恨的東西。其時被這個利已主義短視思維害死的還有許多傳統電商從業者,在WEB端被百度綁架。所有的流氓都是我們自已幫忙成就的。基於這點我要講兩個互聯網思維。

傳統行業做互聯網一定要有保有用戶的方法

一般的做法是有一個自已的網路平台。因為所有的第三方平台都只是你的工具。這個工具不是你能左右。所有第三方的思維都是先讓你免費吃蛋糕,嘗盡好處到最終離不開它。這時候你就是待宰的豬。要知道豬圈裡有很多豬,你想吃飽就不再是容易的事兒了。只有少數的豬能吃個半飽。而一旦你離開時,你會發現後續無以為繼,因為用戶不屬於你,屬於第三方。所以我們要有保有用戶的方法。不過度依賴第三方,把第三方當工具,引入它的用戶才是根本!

簡單到開個淘寶店,我們的店長也要想盡辦法把你的用戶進行分類,有一種自主維護用戶的CRM做法。這種做法一定是基於以淘寶為工具,自主維護用戶為中心。有一天當我們覺得淘寶不再適合自已,但用戶現在自已手裡,你有很多選擇。

當我們擁有自已的平台時,這一切不再是難題。要知道人的精力有限,企業也一樣。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把每個平台都當做自已的平台來做。當精力分散時我們很難把東西做細做精。

所以重點去做的平台一個做好就夠了。工具有很多,一個不行再換一個。

最好的工具源於第一個吃螃蟹思維的人

上半年和蘑菇街陳琪有過一次交流。蘑菇街無論在產品還是在運營是我必須要拿出來說一說的案例。任何一個產品一定在設計之初就有最精確的用戶定位。這個定位我們要不斷的反推,不斷的問WHY?白鴉後來和志龍合作成立了逛。逛最初的產品設計問題就出在用戶定位上。逛的用戶是無法自我延續和自增長的。蘑菇街一開始就鎖定了愛曬愛分享的90後女生。她們是一群物慾與個性的代表。有太多點做後續延伸。我這裡重點要說的是蘑菇街的運營思維。

蘑菇街的第一個百萬用戶來自新浪微博。那時候新浪微博剛剛興起,新浪自已也在品牌發展階段,不斷的投入資金。蘑菇街大膽的把新浪微博的運營交給了微博江湖的大姐大酒紅,成了第一批在新浪吃螃蟹的人。陳琪後來總結:一:因為是最早嘗試的人,所以成本很低。從運營角度來看,對蘑菇街來說這點錢可以忽略不計。二:因為是新平台,用戶質量很高,真接影響到在蘑菇街的轉化率。蘑菇街最初在淘寶客的轉化率達到過8%。這是什麼概念。從流量通路來看,搜索的轉化率也才5%不到。這堪稱一個奇蹟。我們知道把一個平台發展到十萬用戶很容易,但到達百萬用戶是非常不易的,尤其是高質量的用戶。這是蘑菇街成功的有力保證。反過頭來我們再看看今天的新浪微博。它已經過了峰值處於下降期了。社會化媒體的平均轉化率低於2%。已經不再是很好的通路。現在你再找一家代運營的公司,估計收費能嚇死你。

蘑菇街的第二批用戶來自QQ空間。這裡90女生的聚集地。正趕上3Q大戰後,騰訊打造開放平台的最佳時機。最早嘗這個螃蟹的人是一些遊戲公司還有蘑菇街。要知道百度控制了流量入口,騰訊才是控制用戶入口的平台。最先嘗試的總是能得到最好的機會和展示。也總能得到最好的用戶。後來騰訊更是把一些開發許可權給了蘑菇街,共同開發,共同成長。你明白我要說什麼嗎?

對,做新嘗試,做最早吃螃蟹的人你總能找到最好的回報方式,這就是互聯網最好工具的來源。

新浪曹國偉曾經說,我也沒有想到微博怎麼就發展起來了,這之前有嘀咕,有飯否但都失敗了,我只能說,時機很重要。互聯網有一段經典的言論: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所以我的分享是關於會飛的豬這個主題。上面其時在講我們已經到了互聯網真正改造傳統行業的時代,我們要開始擁有互聯網的一些思維,下篇準備講時機,講順勢而為。在現下風口,我們如何借互聯網發展的「勢」飛起來呢。道,顛撲不破,術,無非「借」與「造」。各位搬好板凳,要關門放狗了。

--------分割線

年初的時候組織了一個酒店移動互聯網產品及運營交流會。會上來自布丁酒店的移動互聯網團隊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知道二維碼放在酒店什麼地方效果最好嗎?大家莫衷一是,眾說紛紜。答案是衛生間馬桶對面的門上。布丁是現在酒店行業里移動互聯網做的最優秀的一批。下面是當時布丁的一組成果數據:

2012年11月12日正式上線 [國內首家與微信系統直連]的生活服務類品牌

截止目前,會員總量539978人

日訂單219個

新老會員比例:6:4

會員發展比例,線上渠道:3:1

其中有26%的新增會員使用微信預訂成功入住次數在兩次以上。

做酒店的朋友有沒有嚇一跳。這還只是今年年初時的統計數據。布丁的小成功也正映證了我開頭說的,產品定位精準。布丁的用戶就是開房的白領和大學生。它們午夜時分的訂房率是最高的。它們所有的運作和產品設計全部以此為核心。打開最新布丁微信公眾號,現在的活動叫69不是一種姿勢。你可能對此不屑一顧,但我要說布丁的用戶喜歡。你能讓你的用戶對你愛不釋手嗎?你知道你的用戶所好嗎?市場瞬息萬變,我們的用戶早以來到移動端 ,你還抱著傳統思維活在用戶夠不著你的地方。何以維繼呢?

我這裡要說的是另一個思維。

在新形勢或是新變化下你擁有的舊資源將產生新作用

你想得到二維碼最高的轉化率是馬桶對面的門嗎?這是思維問題。門天天在那兒,它的作用以前是防止別人看到你上衛生間,是文明的產物。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二維碼作為線上線下連接的通路,它需要載體。人在無聊的時候,才會想辦法打法無聊。坐在馬桶上你還能做什麼呢。小一點的酒店有幾十間房間幾十馬桶,每天也有百十號人來往。我們如果找到連接點,他們有可能成為我們可以維護的穩定用戶。市場的維持點在於一群穩定的用戶重複消費。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新背景下,我們還有多少沒有盤活的舊資源?這個我覺得取決於我們受互聯網的新思維影響有多深。

在做酒店移動營銷系統這個產品的時候,我們很快產生了不少客戶。但大多數的客戶買了產品是不知道去運營的。有一家單體星級酒店的做的很不錯,高峰時一天產生過上百的預定。我們就去採訪他。其時很簡單,他發動了酒店所有的服務人員。他說這些員工每天就是那幾樣事兒,周而復始,這事對他們來說很新奇。玩得很起勁。當然你得有效的激勵。他最後還提出了一個新想法,我們為什麼不把所有的單體酒店進行聯盟。當另個城市的酒店客戶來到我的城市就推薦給我,反之亦然。這樣我們就能共享資源。

我們不盡要說這也沒什麼,關鍵是為什麼他做到了,以及他想到了。這就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就是分享人人的力量,共享社會的資源。它只是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激活了庫存資源。這看似簡單的背後,是他受互聯網的影響已經深入其中。

李開復曾經說過,隨著平台的發展,如今的創業成本很低。這話我深以為然。中國互聯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用戶習慣已經形成。他們多數就聚集那裡。我們要做的是成為一隻順勢而為的豬,以平台為工具把屬於自已的用戶服務好。做好自已所在領域的服務,成為用戶不可拒絕的選擇你就成功了。每個平台都有自已的生態圈。自已的玩法,就像玩遊戲一樣,成為規則下的高手只因為你比別人更熟悉規則。這就是順勢而為。服務是一項很蠢的活兒。它不需要你動歪腦筋,它只是要你用心。你的產品或是服務就是一件豬兒要做的事。

互聯網的順勢而為有兩種做法:

○造勢

這個難度有點大。已經過了那個時代。現在哪個創業者再和投資人說自已要做怎樣怎樣的大平台,改變互聯網格局,估計會被當做二逼看待。個人認為任何一個產品哪怕用戶基數很小,做上十年以上都可能成為所在領域的平台。本人從事的一家過十年的互聯網垂直行業其時已經是一個平台,我們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已經衍生了多個產品線出來,而且成績不俗。我這裡要說的平台是指上面開復先生講的平台。

舉阿里巴巴為例。馬云為阿里造了十年的勢。因為早期電子商務就只是一個概念。馬雲因此得到了馬大嘴,馬瘋子的稱號。這是成全世上有為法,只為一個電子商務的勢。

○借勢

這個有太多的玩法。大到產品如何借平台的勢,單點到如何建立互聯網渠道。SEO,SEM如何借搜索的勢,社會化媒體營銷如何借社交網路的勢,小到一個文案如何更貼切於渠道打通轉化要點,微到一個標題如何製作更吸引眼球。看似繁雜的工作,其時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我們如何更好的在不同平台上做好自已的服務轉化。每個平台都有其特性。建立屬於自已的轉化模型。這是個細活兒。難點是建立一個高效執行的團隊。在此基礎上,深化研究學習,掌握轉化要點只是時間問題。和做產品一個道理,這是個迭代的過程。

關於產品借平台的勢我可以舉個唱吧的案例。和陳華認識要追溯到他第一次創業了。他離開阿里以後去學習深造,後來創立了唱吧。我中間比較關心唱吧的贏利模式,曾私信給他建議:引入傳統電台的商業手法。如新人打榜,新歌發行,風雲榜等。他的回復是正準備嘗試運作。唱吧中間和微信有過很深入的合作,是第一批微信平台主推的應用。當時騰訊在全力打造開放平台,於是唱吧借著騰訊平台的勢在QQ空間,微信交流框口兩個開放介面運作起來。成功策划了一次比較大規模的活動。很快唱吧的用戶由百萬級上升為千萬級別。表面看似簡單,這裡其時有複雜的細膩活兒,介面的功能要實現怎樣的產品效果,接通後產品表現形式,如何和微信QQ空間的用戶對接上,活動如何才有吸引力,在平台的表現形式如何呈現,參與活動後如何保有用戶。這不是簡單的運營,在互聯網上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把它產品化。這就是做產品。這是我要說的另一個思維。產品既服務,運營既產品。這麼說吧,你認為一個內容編輯是運營的工作吧。但我要告訴你,不是。這也是產品。是內容產品。當你擁有真正把內容當做產品做的能力時,你才真正擁有互聯網思維。成為一個好的專業的互聯網編輯。

最後我還是想再說說關於豬一樣的做服務這件事兒。杭州有家叫做甘其食的連鎖餐飲公司。老總叫童啟華,他只賣包子這一種食品,在杭州這一個城市每月能做到近千萬的銷售額。我的天,那只是個賣包子的生意!如何做到的?童啟華有兩次創業,但成功的經驗是一樣的:第一次是開網吧,網吧的用戶主要是以網遊為主,而好的網遊對電腦硬體要求高,一般網吧都是二手機,或是一般配置的電腦,這是從經營成本考慮。一般人也都這麼做。童啟華不是,他用最好的硬體配置。達到最好的網遊效果。用他的話說,這是一種最重體驗的服務。於是在他的網吧玩的用戶其他家都玩不了了。因為玩不下去了,太垃圾了。於是第一次創業他成功了。做包子他也運用了這個經驗。因為包子和玩遊戲一樣是重體驗的服務。包子是所有吃的產品里最沒技術含量的,誰都能做,關鍵點是在食材。一般做包子的用的食材地球人都知道是什麼。甘其食卻用了最珍貴的食材。進食材時沒人相信這是用來做包子的。於是我也跟著排隊每天去買甘其食的包子。

像豬一樣站在風口,有一天我們都會飛起來!


傳統行業:按次數算,干一次300
互聯網行業:免費摸,免費脫外衣,脫胸罩30,脫內褲50,活塞運動來回一次10塊。


互聯網思維可謂是互聯網炒作中很知名的辭彙了,忽悠吃瓜群眾也就罷了,可是發現越來越多的圈內新人也不明真相,就不是很能忍了。

所以2017年第一天,老生常談的講講這個問題。

不求大眾認可,但希望圈內的人能夠清楚互聯網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可能受資本市場寒冬的影響,16年談互聯網概念的熱度降低了不少,欣慰的是騙子也少了很多。 雖然大家大談什麼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營銷,但是聊下來發現能說清楚什麼是互聯網的人都很少。

如果連互聯網的本質、由來、歷史等都不清楚,談論互聯網概念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所以首先什麼是互聯網?

互聯網就是一種信息技術(IT),是從信息發端的一場技術變革。

註解:
前兩年互聯網概念被炒的火熱,甚至出現各種互聯網+。彷彿一夜之間,互聯網成為了成功寶典,管理秘笈。其實大部分只是單純炒作,各種概念魚目混珠。
冷靜的想一想互聯網早就有了,大家十多年前沒有上過網么? 為什麼感覺市場這幾年才大肆吹捧互聯網呢?
總結起來主要原因有4:
1)互聯網基礎技術不斷提升,並且依託於手機進入移動互聯時代。
2)資本炒作、事件營銷、概念轟炸,才能讓有的人渾水摸魚,牟取暴利。
3)新的移動互聯創業浪潮的到來,帶來了很多新鮮事物,並進一步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炒作。
4)通過20多年的商業發展,互聯網已廣泛介入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服務領域,重要性、參與度大幅提高。
二十世紀初也掀起過一次互聯網創業浪潮,但當時國內信息相對閉塞,關注的人很少。

所以探究互聯網本質的關鍵是下沉到互聯網技術本身,而不是升華到互聯網效應。

歸根結底互聯網是一種信息技術。

一種通過通訊規則讓全世界計算機能夠互相連接的信息技術。

從而顛覆式的改變了「信息存儲、傳遞和使用」的方式。

那互聯網為什麼會具有顛覆的力量呢?

因為信息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互聯網正是通過改變信息的存儲,傳遞,使用三大方面,極大的提高溝通效率和傳播效率,降低了存儲成本,擴展了信息使用方式。

甚至改變了人與人的交往流程,改變了商業成本利潤的計算方式,最終帶來了顛覆商業乃至社會形態的力量。

這是一場新的技術變革。

就像18世紀工業革命,用機械化提升了生產的效率,從而顛覆整個社會形態一樣。

舉個「栗子」

可以看到最關鍵的是互聯網改變了信息使用的方式,從而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但並沒有讓汽車跑的更快,或者讓人瞬移。

互聯網相關的概念太多了,挑幾個聊聊,順便直觀的回答下題主問題

1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確實是火的不行,好多人一副不說幾句互聯網思維就落伍的感覺。

有人總結為:免費、速度、用戶出發... 真是各種誤導。

請回到互聯網本質再討論互聯網思維。萬不可張冠李戴。

互聯網只是一種信息技術,不能讓汽車不燒油,也不能讓土裡長金條。怎麼就免費了!另外信息存儲也是要錢的,我們在公司做項目,伺服器帶寬等等成本說出來嚇死人啊。

產品使用從用戶角度出發,不是人機工程學的么? 大家有興趣去百度下「人機工程學」

速度致勝,難道不是老祖宗就傳下來做事的道理么?怎麼就是互聯網思維了。

百度下,「怎樣才能讓石頭在水面上浮起來?」 海爾CEO就表達了速度的重要性,跟互聯網有毛關係。

要硬說互聯網思維,個人理解其實就是做事的時候利用好互聯網的信息優勢,更好的實現目標。

2粉絲經濟

有人說互聯網催生粉絲經濟,但粉絲經濟早在互聯網之前已經有了。

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係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

以前大家買明星唱碟,看演唱會都算是粉絲經濟中的一部分。

誇張點說柳永靠青樓女子養活也能算是粉絲經濟的典範。

不過互聯網的確極大的促進粉絲經濟的發展。

3互聯網七字決

雷總總結了7字訣,「專註、極致、口碑、快」很多人奉為互聯網秘笈。

但個人覺得,7字訣是雷總多年總結下來的做事方法論,是個人的人生經驗。

要是誰能真正領悟並學會,的確能夠在做事上得到很大的幫助。

但是非要和互聯網掛鉤就太牽強了。

推薦大家看看「壽司之王」裡面也非常好的詮釋了專註、極致、口碑的概念。

結語

我很慶幸能一頭扎進互聯網行業,深入到這個波濤洶湧又波瀾壯闊的變革中。

每天看到世界的此起彼伏,預想著即將到來的量變到質變。

多年以後,人們回首這個時代必定感慨這將是一個比大航海時代更加絢爛的時代,比工業革命更加深遠的革命。

無論我是其中的隨波者,還是能成為其中的弄潮兒,都慶幸見證並參與著人類偉大的進步。

福利

個人微信公共號上總結了些互聯網的基本知識概念,發展階段,以及各個階段的大事件。相對全面些。歡迎大家關注「真實的互聯網」 gh_37dac85b8f9e

比如: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可直譯為「信息技術」,也是信息技術領域的統稱。主要包括:現代計算機、網路通訊等信息領域的技術。PS 千萬不要說IT就是互聯網。

如果簡單的給互聯網歷程分個時期可以大致分為一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研究起步階段(50年代-·1990年)第二階段:網路商業化發端(1991年~1998年)第三階段:網路擴張及顛簸期(1998年~2010年)第四階段:移動互聯階段(2010年~今)

大事記年表:

1965年,MIT(林肯實驗室)的TX-2計算機與聖莫尼卡公司的Q-32計算機通過電話專線直接連接。隨後數據設備公司(DEC)計算機也加入其中,組成了實驗網路。

1966年,第一個ARPA NET計劃。(ARPA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

1969年 美軍在ARPA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于軍事連接。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學和懷俄明州立大學為他們的學生、教師及校友建立了基於X.25的Merit網路。

1970年,第一個包交換無線網路ALOHAnet開始運行。 ....

話說還是無法上傳二維碼 哈哈~


個人其他的一些回答~

產品經理如何進行競品分析? - 大禹的回答 - 知乎

怎麼評價產品經理拿數據說話這回事?如何做數據分析? - 大禹的回答 - 知乎

用戶研究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怎樣做好用戶研究呢? - 大禹的回答 - 知乎

有大公司 offer 卻選擇了小公司是為什麼?


能跟互聯網扯上關係的太多了,開放、創新、眾包、長尾、平等、平台、數字化、免費、用戶體驗。。。
私以為最重要的兩個與眾不同點的是【空間】和【虛擬】,這也是用來區分跟其他模式和產品不同的地方;
空間就是信息的傳遞不再以物化的空間為基礎,任意多個節點間,信息都能通常的傳遞
其表現形式就是我們可以在網站跟別人交流、購物、瀏覽新聞

虛擬就是講實體以數字化的信息展示出來,其表現形式可以是網遊、音樂、穿戴設備

這是互聯網跟實體跟非互聯網重要的不同點


2012年開始觀看《羅輯思維》視頻,也成了首批會員,羅振宇算是我在「互聯網思維」方面的啟蒙老師。有人甚至說「互聯網思維」這個詞是他從「互聯網思想」改過來的首創。
當時以為自己懂了一些,可越到後來,提互聯網思維的人越多,我倒是越糊塗。後來我去看了《大數據》《失控》(互聯網思維聖經)、還經常去虎嗅網·······眾說紛紜。這次翻看《互聯網+,從IT到DT》,覺得又是一本「正確的廢話集錦」——說的都對,但對企業、個人能有什麼用處?我轉回頭看看羅振宇對社會變革的理解,還是覺得他的理解比較到位。
回正題,說說我對」互聯網」的理解。
人類發展史,一類是技術的發展,統稱為」人的延伸」,另外一類是協作方式的演化,統稱為「市場合作」。二者是互不可分的,技術創造新的市場協作,市場協作激發新技術,共同推動著人類發展。
「互聯網化」其實和「市場化」很像,但文字上更加突出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一是個體的能力和能動性更加容易發揮,二是」群體協作「的範圍和深度大大增大。 新的技術和協作又激發了人類新的慾望,創造了新的需求。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有了更多的工具,個體通過工具極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但越是依賴工具,也就越依賴於協作。至少,你的高科技工具總是買來的。
而互聯網改變了人類鏈接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人和人之間的協作成本,萬里之外也不過隔了張屏幕。反過來又促進了人類的協作。
這就存在一個悖論——個人能力的提升,使得人類越來越容易擺脫團體、組織的控制。但鏈接、協作的容易,讓有共同興趣的人更加容易的結合在一起。而這種合作,越來越以興趣為軸,也越來越不穩固。也許求「基業長青」的企業正變得可笑。
技術提升、協作簡易,必然會帶來「去中心化」,社會也許會分化成更多互相隔膜的小團體,任何資訊(數據)都成了小眾知識,難以被大部分人得知。
但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超量的數據得以沉澱,正在成為打通各種小團隊的「管道」。雖然個體、小團隊都是互相孤立的,但他們在互聯網留下的「數據痕迹」,可以被某些公司運用分析。
以後社會人也許是兩種維度的,一方面是大家共享著「谷歌、騰訊、阿里、臉書···」等基礎設施平台,另一方面是大家分散在各自團隊的草原中。更奇妙的是,同一個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同時處於不同的草原。
以後有兩類公司在生存,一種是極大規模化的公司,另外一種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公司,何必做大?


我理解的互聯網思維的定義應該類似這樣:僅在互聯網時代產生的新的思維方式,或者在互聯網時代發揚光大的思維方式。按照這個定義,我認為包括不限於以下:眾包,免費,精益思維(雖然是從豐田借鑒過來的)。其他歡迎大家補充。


第一 放棄利潤要規模
第二 模式越輕越容易複製
第三 主打一點把事情做到極致
第四 跨界曲線救國
第五 主看未來三到五年的發展空間
第六 快速試錯不斷迭代
第七 還得想好未來存在的威肋,最覺見的是某些大公司抄襲
第八 缺什麼找什麼,缺錢找錢,缺資源找資源,缺團隊找團隊
第九 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和全世界緊緊相連
第十 完蛋以後趕緊繼續找下一個冤大頭圈錢


大晚上重新審視這道題目。
什麼叫互聯網思維?
我思索了半天,想找到類似的東西。
我忽然想到了國富論,或許這就是答案。
國富論第一章意思是什麼?如何提高勞動力,和提高勞動力的效率。
我們先談勞動力的效率,怎麼提高效率?首先他講了分工。
他舉了一個例子製造扣針的例子,你看扣針製造的多麼簡單,但是他分成了十八道工序。
如果你不分工,一個都造不出來,如果分工了可以造4800枚。為什麼分工能提高效率呢?
國富論講了三個原因,分工使得技藝日進,因為分工導致了你會只做一個事情,你會琢磨這個事情。
分工使得大家從一個工種轉換到一個工種的時間,分工能節約大量的時間。
分工能促進某些技術的發明和改進。因為分工導致別人天天折騰一個事情,他天天想怎麼改進這個事情。
總結是,分工節約了人的時間。
互聯網思維是什麼?就是利用互聯網把互聯網上的人進行了分工。節約了人的時間。因為互聯網的特性導致人數太多,所以分工就非常的細,導致了效率的大大提高。也導致了競爭大大的提高。
打個比方,我這個死宅整天宅在家裡不出來。
怎麼做到的?電腦是全世界折騰了多少年才進化成這樣的,我的網路是多少人的心血和努力。我上的淘寶是阿里巴巴去血拚多少競爭對手換來的,裡面的員工費了多大力氣才弄出來的。物流是費多少人多少心血才弄出來的。。

我原本要出去,要到市場去問價格,然後買到,放回來。而由於分工的細化,有人幫我做了或者簡化了。節約了我時間

這或許是大家認同的便捷背後的原因。

所以互聯網群眾說競爭激烈?雷軍說的互聯網思維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順著這個思路。。互聯網就是一個大的市場。。然後就會出現一雙無形的手進行掌控(看不見的手)。。

至於要講口碑,群眾參與度高?社會媒體傳播?
那是因為某種程度的匿名,沒有管制,和高效率。。這三方面原因。

因為某種程度上的匿名,導致你敢說,憑心情說的,人都有表達欲的嘛。。我買了個東西我不爽,我就要吐槽。又沒有管制,我花費十幾秒時間就能吐個槽,還有反饋,多好。。
請參考,在新聞聯播上放彈幕。裡面夾雜了傳統和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我相信會非常喜感的。
這三方面導致了叢林法則,也可能是與傳統社會差距最大的地方吧

我覺得我意思已經表達了。多說無益。。


既然還有人持續更,我就湊個熱鬧。
互聯網思維,如同很多人所說,是個偽概念。
我覺得的是相對於「工業社會」的「互聯網社會」。
工業社會中,我們在意的是買到一個產品,而互聯網社會,我們更在乎於得到什麼樣的「服務」
最經典的例子是,客戶明明是要牆上的三個孔,卻買了一部衝擊鑽。
你並不需要為了三個孔而去承擔一部衝擊鑽的購買維護成本,以及忍受長期閑置和佔據你家並不大的儲物間。
有人會說,那我還是方便啊,想到的時候隨時可以拿出來搗鼓點別的。
OK,互聯網社會,會逐漸拉近你和工具間的距離,讓你能夠不必擁有工具或產品,卻能享受到和擁有它一樣的便捷。
譬如:曾經需要通過漫長等待下載一部電影到本地的你,如今並不需要一個local硬碟,打開在線視頻源,就能輕鬆享用一部電影,你需要的不是一個硬碟,而是「電影」這項服務而已。
又如:如今的人對於記憶性知識,已經不需要皓首窮經,也就是說,你不必擁有他們,你和這些知識之間,只有一個google的距離。


互聯網思維是個筐,你有什麼想法都能往裡裝

所以我覺得大家說的都對

不過有一點細節我沒看到有人說,那就是病毒式傳銷

傳銷是可以賣任何產品的,哪個行業都能搞
互聯網作為新時代最好的行業之一,當然不能錯過的

而且搞得最好
因為互聯網思維的傳銷,不容易犯罪,還最容易搞錢
首先它有很多時髦的名詞任君挑選,什麼輕資產,用戶體驗之類的說出來都能忽悠的人一愣一愣的

很多答主說了一些人是怎麼用互聯網思維騙錢的了,但是不說這是一個病毒,因為它的傳播太可怕了……
不管是餐飲之類的傳統行業,還是汽車之類的支柱產業,甚至還有裝修製圖之類的小眾行業,沒多少行業能逃的過去

很多傳銷高手,換個互聯網的馬甲,天高地闊任我游,先忽悠大款投資,畢竟我們中國的大款還是八零年以前出生的多,他們不像後來的年輕人從小上網長大,聽這些時髦的名詞更容易分辨不清,並且很多人在傳統行業止步不前,甚至正在倒退,都想找到新的資產增長點,所以騙起來也更容易一點

可是這些大款能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轎子,就不會有一個傻人,所以互聯網思維類的傳銷必須更具有迷惑性,比如利用大款們很多靠關係和圈子賺得第一桶金的特點,先用中外的各種名人名公司包裝自己,然後找圈子中比較薄弱的突破口,用盡方法拉他入股,然後洗腦,用他在圈子中的人脈病毒式傳播,一輪二輪三四輪,湊錢搞影響力,不顧成本的宣傳和推廣,最後五輪六輪七八輪-……

拿到錢以後換個行業繼續玩
這都快2018了,我在北京吃燒烤,還老能聽到隔壁桌在談多少多少億的融資故事

不知道傳銷人才們什麼時候才能換個筐啊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互聯網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