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哪些字詞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也容易理解錯?

比如「初不」應解釋成「並不」。有的時候不注意就搞錯了。
還有那些非常容易搞錯的?
p.s.1「有一定基礎」指的是學完大學《古代漢語》,基本可以通讀文言文的水平(之前範圍定在高中文科畢業以上水平,經知友提醒修改)。
p.s.2學界爭議較大尚無定論的暫且不算。但如果有自己獨特見解也可以講講。


日常教學和閱讀中碰到的還蠻多的,沒法子一次都想起來,日後我會經常回來更。、
1、學而優則仕(《論語》)
「學而優」這個詞現在成了各種教輔書、書店、教學機構的名稱,大多數人一眼看去會理解為「學得好」,以為「學而優則仕」的意思是「學習好才可以去當官」。
《說文解字注》:「饒也。食部饒下曰。飽也。引伸之凡有餘皆曰饒……魯語注曰。優、裕也。」可見此處的「優」當理解為「有餘力」,「學習有成還有餘力再去當官」。其實古人一直解釋地很清楚。邢昺·疏:「正義曰:『此章勸學也。言人之仕官行己職而優閒有餘力,則以學先王之遺文也。若學而德業優長者,則當仕進以行君臣之義也。』
2、停車坐愛楓林晚(杜牧《山行》)
此句的「坐」解釋為「因為」。
3、盜賊
《荀子·修身》:「竊貨曰盜。」《左傳》:「毀則曰賊。」則就是法紀。造反者一般稱為「賊」不稱「盜」。《宋史·徽宗本紀》稱方臘為「青溪妖賊」,稱宋江為「淮南盜」,是體現了這一區別的。
4、崛起於阡陌之中(賈誼《過秦論》)
《過秦論》「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阡陌之中」句,中學課本對「阡陌」的注釋是「本指田間小道, 這裡指田野」。陳涉以前是做過僱農,但起義時他的身份是屯長,帶領九百個戍卒。清代王念孫考證「『阡陌』,本作『什伯』。此因『什伯』誤作『仟佰』,故又誤作『阡陌』耳。」
5、窺伺效慕(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對「窺伺效慕」一句,課本注釋為「暗中觀察、效仿羨慕」,這一注釋顯然將「慕」字理解為「羨慕」,這是不準確的。「慕」字雖有羨慕義,但在本文語境中,作者是要表現他植者紛紛在暗中效仿郭橐駝高超的種樹技巧的行為,並沒有強調羨慕的情感。且在這個片語中,「窺伺」二字皆有觀察義,屬同義複詞,由此當可推斷「效慕」二字也是同義複詞。而《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慕」字條下本就有「效法」條目。袁紫竹主編的《古文觀止》也把這個詞的翻譯成「偷看效仿」。因此「慕」當注釋為「效仿」。

6、賓客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對「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一句中的「賓客」一詞注釋為「指門客」。在《史記》中,賓客、門客(舍人)是有明顯區別的兩類人。《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有「居歲余,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平原君怪之」之句,明確將賓客與門下舍人並舉。《屈原賈生列傳》也有「(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之句,可見賓客是指來自國外的貴客。

7、奏瑟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對「請奏瑟」一句中的「奏瑟」一詞注釋為「彈琴,下文鼓瑟同」。這是典型的以今釋古。「奏」的本意是奉獻、送上。《說文解字》有云:「奏,進也。」且周秦時期言彈琴多用「鼓」。例如《詩經·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論語·侍坐章》:「鼓瑟希,鏗爾。」《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亦有「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之句。故「奏瑟」一詞應翻譯為「進瑟」。

8、肉袒伏斧質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對「肉袒伏斧質」一句注釋為「赤身伏在斧質上」,將「伏」註解為「伏在」,即趴在。請罪之人趴在砧板上尚能理解,為何還要趴在斧頭上?且古籍表示請罪多用「負斧質」,如《漢書·元後傳》:「根皆負斧質謝。」《後漢書·耿弇傳》:「乃肉袒負斧鑕于軍門。」所以這句話的正確注釋當是「赤身背負著斧質」。

9、乳兒

《訓儉示康》一文中,對「自為乳兒」一句中的「乳兒」注釋為「吃奶的嬰兒」。一個嬰兒就會對長者給的金銀飾品、華美之服感到害羞、臉紅,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古漢語中,「乳兒」還能比喻年輕識淺的人。清代黃宗羲《續師說》有「乳兒粉子,輕儇淺躁,動欲越過前人,抗然自命」之句。

10、大禮不辭小讓

《鴻門宴》一文中,對「大禮不辭小讓」一句中的「讓」注釋為「謙讓」。謙讓一詞在這個語境中頗為奇怪,劉邦不辭而別,何來謙讓之說?只需取「讓」字的本義即可。《說文解字》云:「讓,相責讓也。」全句的意思即「行大禮不必講究小的責備」。


說個大家都知道的中學課文《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大家學的時候,這個「卷石底以出」的「卷石」還記得怎麼講的嗎?是不是石頭卷的都翻出來了之類的?
其實這個卷石,語出《禮記》「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朱子注「卷,區也」,那麼區是什麼,是齊國的容積單位,大約一斗六升。所以《禮記》和《小石潭記》說的其實都是巨大的石頭,並非石頭翻出來了。
這個典故我也是幾年前偶然知道的,不然我也以為以前中學學的那個是正確翻譯。


謝邀。
然而時間太晚了,睡前答一個。

在書上看到的例子。(《新編訓詁叢稿》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頁49)
中華書局1976年版《史記選譯》下冊,將《淮陰侯列傳》里的「信再拜賀曰」譯為「韓信祝賀說」,這屬於望文生義。郭在貽先生指出,賀字古有嘉義。《廣雅·釋言》:「賀,嘉也。」王念孫疏證:「嘉與賀古同聲而通用。」嘉即嘉許、贊同。 編書的人有一定的水平,但還是避免不了犯錯。(P.S.《古代漢語》這裡沒給注釋)


謝邀。
嗯,一時想不起來那麼多。先說一個
「寧馨」,看起來很美,其實就是「這樣」的意思。

突然想起另一個,許慎老先生的「轉注」,許慎這麼解釋的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這幾個字到現在也解釋不清楚,結果是這詞基本被拋棄了,因為解釋太多了,弄得大家都無所適從。


"落英繽紛"的落以前老以為是落在地下的花,其實落的本意在爾雅中己詳細說明 "初"的意思。現在我們也有這樣的用法,什麼大廈落成典禮等等。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在古文是欄杆的意思,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睡覺的床。


我忽然想到,古漢語課上流傳最廣的那個「段子」: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至於「夔一足」之說,後世更多是認為,夔這種神物,只有一隻腳,「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看看,連人家許慎老師都認為,夔是一種有一隻腳的怪物,這可怎麼好?


鄰有子而好。
鄰居家有個女兒長得很漂亮


「賢賢易色」,古人都不理解


為什麼我感覺通假字和古今意義詞都算呢。。


名詞用作動詞。
如:「人生苦短」,很多人認為是人生的苦不多。
原意是苦於人生太短。


推薦閱讀:

古文(文言文)到底能有多美?
如何看待用普通話讀文言文的方法?
誰能翻譯一下這段關於五禽戲的古文?
如何學慣用文言文寫文章?
維基百科為什麼會有文言這種語言?

TAG:文言文 | 語文 | 古代文學 | 古籍 | 文言文釋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