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大師和苦行大師是如何做到無視一些人類正常慾望的?
比如美食。怎麼說服自己每天吃窩窩頭也很美妙?
是沒辦法的。
河南大覺寺某法師於五台山某偏僻寺院苦行三年,絕慾望,戒美食,食不果腹,衣不禦寒,於是得了風濕性關節炎並嚴重營養不良,被送入醫院救治的時候已經快死了。弟子向醫生求救,好歹算是留下了性命。
苦難之所以要忍受,在於它有時候無法避免。這就是說,沒有苦難,你別硬造一個。世界上那麼多苦難需要解救,去解救就可以了。不要人為地去創造苦難,否則別人還得送你去醫院。有一段時間,住在自己師父的廟裡,廟子在海拔挺高的山上,3000多米,那時也沒什麼居士,僧人大部分都不會漢語。自己也不可能下山去吃肉,下去也上不來
那時節,每天跟著廟裡的飯點,吃的是南瓜、白菜、豆腐和白飯,對我來說,最大的享受莫過於小賣部的香菇雞肉味速食麵加上幾大勺老乾媽和台灣居士留下的素肉鬆
有一次吃著飯的時候想起以前因為滿桌的肉菜而我媽往肉湯里放了點青菜而向他們發火,就坐著思考了一會為什麼那時候吃這麼多好吃的還會發脾氣,可是現在有速食麵吃反而很快樂,為什麼呢?
思考了一段時間我直觀的得到了答案:執著的程度
在城市裡,花花世界不缺吃穿,你的心被寵壞了,對於各種外境都有很大的執著,而每當滿足不了的時候痛苦便由此產生
而在廟裡,各種環境強迫心開始收斂,這時你的慾望已經被壓縮到很小,便很容易滿足和快樂,因為沒有什麼執著,所以相應的也沒什麼痛苦
------------------------------------------------------------------------------------------------------------------------------
當你能夠自由的當心的主人,便不容易被外境所影響,這也是佛教為什麼要在心上面下功夫的原因
藏傳佛教有個故事,苦行者華智仁波切去見他的上師宗薩仁波切,宗薩仁波切由於名望很高,住在豪華的宮殿中,財富無數,華智仁波切心裡暗想:雖然上師很偉大,但是在對財富的舍離上可能還沒我好吧。
這時他的上師看了他一眼說:華智,我對這一屋子財務的執著還沒你對你懷裡的碗大呢
------------------------------------------------------------------------------------------------------------------------------
執著是苦
我不太同意豆子的答案。不是沒辦法。當然有些人是沒辦法,有些人是自己的選擇。
就好比一根彈簧,你輕輕拉伸,久了,彈簧會變長。但你一下拉得太猛,彈簧就直了。
修行是有方法,有次第的。像《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就是修行的次第。初機應該從下士道入手,上來就修上士道是不行的。
簡言之,戒、定、慧,戒是萬行之基,不持戒就去打坐啊,參禪啊,沒什麼用,反而有害。持戒久了,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自然而然的。你說我窮得沒飯吃,特別想吃東西,吃不上,這不叫修行。修行是調伏身心,在有口飯吃的情況下,不要讓自己老想著加個雞腿雞翅。在有老婆的情況下,不要讓自己老想著別人老婆。當然,沒有老婆的情況下也是如此。總之,要隨緣,做本分的事。
慾望並沒有正常和不正常的分別,有人天生性慾熾盛,有人天生性冷淡。有人本來性慾熾盛,工作太累,累成了性冷淡。天生的東西,佛教叫做宿業,宿業並非不能轉,只是它是個漫長的過程,所以需要修行,修行就是轉宿業,變化氣質。以前小時候,很喜歡玩某個網路遊戲,但是苦於沒錢,裝不了人民幣戰士,於是更加刻苦奮鬥,甚至不惜拿早餐錢也要裝個逼。
後來長大了,有錢了,你曉得你自己可以在遊戲里隨便充充錢就可以威風八面,無人能擋了。只是,你不想玩了。
沒什麼……你只是單純的發覺了,那就是個遊戲而已。
沒什麼意思。
《與生活相遇》 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
第一部分 短篇集
生活的問題
加利福尼亞,馬力布,1970年3月3日
群山滿載著孤寂。雨斷斷續續地下了好幾天,群山閃爍著翠綠的光。它們幾乎變成了藍色,飽滿的山脈也使天空變得豐富而美麗。四周寂靜無聲,那寂靜,就像你踏在濕濕的沙灘上時細碎的聲音。在大海邊,除去你的內心,沒有寂靜可言,但是在群山中,在蜿蜒的小路上,寂靜無處不在,再也聽不到城市的喧囂、車馬的擾攘和海浪的轟鳴。
你總是為行動而困惑,當你看到生活的複雜之處,就更不知所措了。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有些事情需要即刻的行動。我們周圍的世界正快速地變化著——它的價值觀,它的道德觀,它的戰爭與和平。你徹底迷失在行動的緊迫性之前。可是,你總是問自己,當巨大的生活問題擺在面前時,應該怎麼辦。你對大部分事情——對領袖、對上師、對信仰——喪失了信心,你常常希望能夠有一個明確的原則,為你點亮一條出路,或者有個權威來告訴你該怎麼辦。但是我們心知肚明,這些期望會破滅、會消失。我們總是得回來問自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究竟該怎麼辦。
就像你能觀察到的那樣,我們總是從一個中心——一個會收縮和擴張的中心——出發去行動。有時候,那是一個很小的圓圈,另一些時候,它又無所不包、獨一無二,並且令人極度滿足。但是,它始終是一個痛苦和悲傷的中心,擁有轉瞬即逝的快樂和不幸,令人喜悅或者令人痛苦的過往。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意或無意地知道這個中心,我們從這個中心行動,我們紮根其中。現在或者明天我們該做什麼,這個中心總是問這樣的問題,而回答又總是要由這個中心認可。無論從別人或者我們自己那裡得到了回答之後,我們就開始在這個中心的局限之下去行動。這就像是被拴在木樁上的動物一樣,它的活動範圍取決於繩子的長度。這種行動毫無自由可言,因此始終會有痛苦、悲傷和困惑。
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個中心對自己說:我要如何才能自由,自由地生活,生活得快樂、完整、坦蕩,不再帶著悲傷和懊悔去行動?但問出這個問題的,依然是那個中心。那個中心就是過去。那個中心就是有其自私活動的「我」,只知道基於獎懲、成敗以及動機和因果,才會採取行動。我被困在這條鎖鏈中,這條鎖鏈就是那個中心,就是牢籠。
有另外一種行動,當有一個空間沒有中心,一個維度中沒有因果時,這種行動就會發生。從這裡出發,生活就是行動。這裡沒有中心,無論做什麼都是自由的、喜悅的,沒有痛苦或者快樂。這空間和自由並非努力和成就的結果,而是當中心結束時,它們就出現了。
然而,我們會問那個中心如何才能終止,我該做些什麼來終止它,我需要藉助怎樣的訓練,做出怎樣的犧牲、怎樣艱巨的努力?什麼都不需要。只是毫無選擇地看到中心的活動,不是作為一個觀察者,不是作為一個反躬自省的局外人,而只是不帶著審查的眼光去觀察。然後你也許會說:我做不到,我總是在用過去的眼睛去看。既然覺察到是用過去的眼睛在看,那就與現實共處。不要試圖對此做些什麼,簡單一些,無論你想做什麼都只會加強那個中心,那只是你對自己想要逃避的願望做出的反應。
這樣就沒有了逃避、沒有了努力,也沒有了絕望。然後你就會看到那個中心的全部含義,看到它巨大的危險性,而這就足夠了。
摘自《會刊》1970年第6期
找到平衡(埃克哈特·托利)
問題:我們該如何在個體的意志與整體的生命之流之間找到平衡?
埃克哈特:
藉著與當下時刻保持一致,你就將你的意志與宇宙的意志協調一致,你也可以稱之為「神的意志」。你不再有一個分離的意志。那個分離的意志希望加強或鞏固一個人的自我感。它很關心「我」(me)、「我」(I),和我執。但是還有一個神聖的意識、合一的意識存在,有一個進化的驅動力存在。每一刻我們在這裡所做的,都是要將我們自己與這個合一意識調至同一頻率。關鍵就是不抗拒,因為只要你還在與當下時刻抗爭,你就會陷落在小我的意志的圈套里。小我的意志需要讓位 –
這就是臣服於當下時刻,臣服於本然。當你在內在與本然協調一致,起初看上去像是軟弱無力,它可能會被誤解為是要阻止你去採取有效的行動。然而,對本然的接納,其實與回應當下時刻所需是一個意思。無論這一刻是什麼想要被創造出來,想要被顯化,想要被完成
– 要與它協調一致,你首先需要接納這一刻,無論它是以何種形式顯現。只要挑選出當下這一刻。比如說,當你生病的時候,你並不是要說「我需要接納這個疾病,事實就是我病了,我正在因為這個疾病而遭受痛苦」,因為這些都只不過是一個概念上的故事。你需要接納的僅僅是當下存在的這一刻。在此刻,從來沒有一個疾病真正存在過,存在的只是一個身體的狀況。也許是疼痛,也許是虛弱、無力、不適。這些感受也許存在,這就是你需要接納的。就是當下如是的這一刻。如果你在某處陷入泥沼,你並不是要說「好吧,我正身處泥沼,我必須接納它,我在這裡 –
我什麼也不做,因為我必須接納事實」。這一刻總是如實存在的,關於這一點你什麼也做不了。這就是你要接納的。一旦接納,那個升起的行動會有一種不同的能量。那個流入你的行動之中的意志不再是基於小我。如果你沒有接納此刻,這個意志會和宇宙作對
–
這正是小我喜歡做的。它是負面的,它認為不應該是這樣,於是與之爭鬥。如果你使用消極負面,你就陷入了小我的圈套。這個「小我的意志」必須讓位於那個更強大的意志,讓它流過,讓它來處理那個情形。它創造,它不是與整體隔離的。它是與整體合一的。當事情這樣運作時,對那宇宙意志的表達的另一個詞就是智性。只有當你看著一個情形,完全接納當下本然時,智性才會運作,接下來,當然可能會需要採取一些行動。一旦有敞開,經由接納,你接下來採取的下一步將有力得多。佛教的說法是「正行」,而這隻能從正確的意識狀態之中升起。只有當你走出小我,你才能夠採取正確的行動。佛所談論的是從那覺醒的意識狀態之中流出的行動。小我意志的臣服指的是對當下時刻說「是」。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要對存在的說「是」-
因為無論如何它都已經存在了。為什麼要對已經存在的事情抱怨呢?這是瘋狂的,但也是常見的。要放棄小我意志,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抱怨已經發生的事。與當下本然保持一致 – 當下的人、當下的情形,或是其他 –
它已經是如此了。這是存在的必然性。對當下本然變得善意友好,你就會首次成為有智慧的。只需要臣服於當下時刻的必然性,隨著這個簡單的動作,另一種能量流入了。你可以稱它為宇宙意志,你可以稱它為智性,你也可以稱它是對那個所謂的「問題」的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你還可以說是力量湧入進來,它是那個大於你的受限的頭腦的力量。或者這股力量可以使用你的頭腦,突然,如果情形需要的話,你開始說一些正確的話。突然,一些詞語到來了
– 它們從哪裡來?你不知道下一刻你要說什麼。這些詞語來自於一個更深的層面,因為是那個智性在使用這個頭腦。你和這個宇宙合一了,這樣一來,宇宙就經由你這個形式在創造。這就是它的美妙之處。當那個未顯化的流入這世界,它呈現出形式。那些處於尚未覺醒的狀態的人們的想法大多都是古老的不斷重複的思想,是被過去所限制的思考。所有你可以依賴的只能是你在過去所累積的,你是在用受限的思考來處理問題。當那個簡單的臣服的動作打開了你的頭腦,它就可以被作為一個樂器使用。然後,也許會有一個原始的、新鮮的念頭流入進來。這就是形式的誕生。念頭的誕生創造了形式的誕生。宇宙利用你作為一個媒介或是一條管道,它經由你而創造。你就是一。它使用你的頭腦,它從無形變成了思維、語言、最後成為有形的事物。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頭腦實際上可以是一個很有幫助的工具
– 只要它與那個更大的智性保持一致,與合一的意識保持一致。
這一切都起始於當下這一刻,起始於你與當下這一刻的關係。是朋友抑或是敵人?你是否允許它,還是在與它戰鬥,與它抗爭?這就是小我的終結 –
因為小我需要抗爭。小我通過抱怨而存活,通過否定或是對當下以外的事情的渴求而存活。
當下時刻就是你的老師。與它合作 –
這真的就是你所需要的全部了。這就是小我意志的終結,反正它也不怎麼有力量。無論它創造什麼,都只不過是在製造更多的麻煩罷了。這看上去如此簡單,而它真的就是這麼簡單。然而,由於這是人們幾千年以來的習性,常常有人對我說「要完全處在當下時刻,允許它如實存在,這實在是太難了」。當然,真相正好相反。如果你不這麼做的話,生活才會變得很難。你所要接納的只是這一刻的形式而已。沒有別的。然後,看看需要做什麼。只有當這種情形發生,你才是真正的有智慧。有時,僅僅是安住於臨在的空間,就會激活一些其他的因素,然後,這些看上去從外面進來的因素,改變了這個情形。你激活了整體的智性。不一定要經歷這個形式。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提到同步性事件的發生,突然,一個有幫助的因素進來了,突然一個對的人出現了,對的事情發生了。當你不知道這是自然現象時,它幾乎是神奇的,它看上去像是個奇蹟,因為大多數人還不習慣這個。當你保持臨在,有時改變並不經由你的行動而發生。有很多的情況是此時此刻無法採取行動。有時你什麼也做不了,但是你可以繼續臨在。然後,一個更大的智性被啟動了。你常常會發現那個情形正在發生改變。這個更大的智性不是那個你可以用IQ試題來測量的頭腦層面的智力。這是非概念性的智性。概念性的智力是存儲信息的能力,是分析、比較之類的能力。這是智性之中很小的一個部分。這個非概念性的智性無限廣大。我們命定要走這條路,好讓我們的整個生命成為一件藝術品。並不僅僅是當你在進行創作性的工作時才進入那個意識狀態。任何創造性的事物都有一簇火花,一種活力,一個品質,一份嶄新和鮮活。你在內在警覺的寧靜的層面與這非概念性的智性連接。每個人都有它,它是每個人的本質。這就是真正的智性。你與之連接到什麼程度,無法通過IQ試題來測量。從根本上說,你無法測量創造力。常常,當下時刻的外在形式看上去像是對你生命的限制,看上去它影響了你的自由。身體也許會生病,你也許發現很難移動身體。當一些極端的情況發生,如果你可以學著接納它,會有一點空間感進入你的生命。你會說「情況就是這樣」。一點小小的空間開啟了,你不再是一個不斷抗爭的實體。接著,你發現自己的本質是無形的空間。換句話說,你找到了內在空間。一開始,它在背景里溫柔地存在,它存在於每一個情形之中。那個寧靜充滿力量。它可以變得如此有力量,它幾乎可以掃除一切。寧靜是你內在的那個無形。藉著接納有形,你內在的無形開啟了。正是這樣,看上去很糟糕的事
– 一個限制 – 變成了令你認識真正的自己的一個開端。
當看清一件東西或事情的本質之後,它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小孩子會覺得糖果、奶片很好吃,小車子玩具很好玩;而且很著迷,一看到好吃的甜食,好玩的玩具就哭著鬧著要爸媽買。可是作為成年人的你會這樣嗎,看到他們這樣或許你只是淡淡的笑而且覺得他們很可愛,而作為父母的會覺得很無奈,擔心糖果吃多了對牙齒不好,玩具多了不愛學習。
可諷刺的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長不大的「小孩」。這不是誇張,而是事實。
一切慾望皆因「迷」,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執著,即「執我」。有了自我的執著就有了分別,有了分別就產生了自己是與「外物」分離的假象。沉溺於這些假象中就是「迷」,迷在這無明的二元世界裡,就有了高低肥瘦美醜貧富。
所以會覺得窩窩頭跟你喜歡的「美食」(注意,只是你喜歡的,你身邊的那個人的口味可能就已經跟你的不一樣了)就有了味覺的對比,然後經過你大腦的一番複雜的取捨演算法運算後,最終你選了你舌尖喜歡的。
而靈修大師等,他們先通過進入當下,然後再進行靜心冥想等等,悟到了「自我」是虛假的,人與人還有其他動物甚至天地萬物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一體的,萬物本同源。開悟了,「我」就不存在了,就像你電腦的win7系統一樣。你也可以裝xp嘛或者linux嘛。破除了我執,就沒有世俗的慾望了,也沒有分別之念了,真正的愛就出來了,正真的本體也呈現了。如同你坐在陽光下,看著七彩的泡沫化為烏有。一切便明了了。然後看到世人勞碌奔波,費盡心思,拼死拼活,省吃儉用,就為了買房買車娶老婆。於是,悟者淡淡地,笑了。將慾望視為正常,是愚蠢的。慾望導致的結果,並不正確;而慾望本身,也毫無常性,怎麼能說是正常?
不要以為順著秉性思維行事,就是理所當然。人無非就是因為放逸身、口、意,才活成瀟洒的傻瓜,圖一時痛快,不知生死何來何去。
更何況,人生苦樂相依相伴,談不上瀟洒。
一道精美的食物和一個窩窩頭,沒什麼不同。關鍵是圍繞精美的食物所做的事,是浪費時間,讓人沉迷;吃一個窩窩頭,剩下的時間去面對身心,你會明白和得到更有意義的東西。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同樣是人應該好好思考的。很多人以為所謂修行,就是得個無病無災,長生不死。這同樣的愚蠢的想法,這個世界的一切物質,都難脫壞滅,為什麼?因為壞滅的緣多:溫度變化大,地堅硬,水份多,風無常。
所以,任何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因為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這種生老病死是一種相。多數人就在相上流轉,少數人不住於相,這就是根本的不同。
個人所言,無有是處,僅供謝邀。問題中所謂的正常人是不存在的,這個問題不過是種自以為的以多欺少
並非如此。
慾望如同手足,人可以利用手足去做很多的事情,卻不可以被手足牽著到處走。
是否可以學會做自己的主人?當慾望來了的時候,認清它,並有辦法化解它(注意並不是克制它),當然也可以遷就它,全賴自己。
在我看來,遁世苦修,不沾煙火並非解脫之道。
入出無礙,方得自在。
廣義上的靈修,並不需要苦行,而苦行是自我剋制與壓抑的過程。而苦行的最大動力是因為宗教體驗,在極端的苦行中可以獲取到法喜。
通常表現為一種強烈的狂喜,巨大的歡樂充滿全身,產生一種劇烈劇正向情緒波動為,同時還可能伴隨一些生理現象,如痛哭流涕,歇斯底里,大小便失禁,大笑不已經等,旁人會覺得不可思議,難以理解。
這種宗教體驗並非只有苦行能夠做到,然而苦行比起正常修行,或者是更容易獲取法喜的一種方式。
如西方宗教中就有流派,會穿釘鞋,並鞭打自己的傳統。事實上,這種行為,是因為身體的痛感會刺激分泌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所以導致產生快感。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很多時候並非是單調的忍受,而是一種追求的實踐。
實際上在常人身上這種情況也會有,比如人失戀後,會不斷去重複回憶失,從而得到多巴胺刺激而有快感,或是讓難受的感覺暫時減輕,然而緊接著又會出現更糟糕的感覺。
顯然這對一般人來說更多是痛苦,但是如果有一個認識,能夠讓人「覺得受苦是應當的,伴隨而來的快感則是獎勵」,那麼這種痛苦就會轉變會歡樂。
所以能夠看到,基本上能夠坦然接受苦修的流派,會強調負罪感,然後利用痛苦來抵消負罪感。
這種負罪感,要有理論依據,所以有了如原罪或是業力的理論。
現實世界中,宗教之外的,同樣存在自我虐待或是通過施虐與受虐獲取刺激的小眾圈子。
它們之間有相通的關係,唯一不同的是目的,施虐與受虐本身的目的是單純追求慾望的刺激,而宗教苦行體驗目的是通過歡樂來證明慾望可以被壓抑,兩者的目的與心態是完全不同的。
PS: 有人問道教有沒有苦修,道教如此多元化,答案是肯定有的,只是不是主流。
謝邀。
根本就沒有所謂的「人類正常慾望」這種東西。不同的人因為教育因素,天生身體因素,後天受環境的影響等各種因素,而發展出了各種不同的慾望。
有很多人覺得美食是好東西,一天不吃就焦躁難受。但是還有很多人認為吃飯只是補充能量,隨便吃一點兒能夠飽腹就ok。這只是因為不同的人對於美食的感受不同。
那些喜歡美食的,可能對於性愛沒有多大興趣,因為對他們來說,美食能夠分泌足夠多的多巴胺讓自己幸福。而那些不喜歡美食的,或許對於性愛的需求超出常人,對他們而言,性愛分泌的多巴胺比美食分泌的多巴胺要多很多,所以他們對美食沒有興趣。
而那些對於美食和性愛都興趣不大的人,他們或許追求的就是權力,那種被別人尊敬的感受可以刺激他們腦內多巴胺的分泌,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不是不吃好東西就是吃苦,不是沒有性愛就是吃苦,不是沒有權力就是吃苦。不同的人的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方式不一樣,你認為是受苦的事情,其他人或許樂在其中。
下面說一個中醫概念,叫做心神。
我們大家都知道,用刀割自己會疼。但是在針灸中,用針扎某幾個穴位,高度凝聚心神,那麼刀割在身上就不會疼(這種針灸方式還需要很長時間去實踐,去及積累經驗)。
那些苦行僧們也是如此,他們把自己的心神高度凝聚在某個地方,幾乎脫離了和肉體的聯繫,所以能夠做到很多在平常人看來很吃苦的事情。
他們那種凝聚心神的方式,是依靠外在事件,也就是說,他們把心神放在了某件事情上,這種方式切斷了人的心和身體的聯繫,是很可怕的一種方式。這種人一般情況下,心裡都藏著很大的內疚感或者是自卑感或者是類似的一些情感。就像是一些人失戀之後會自殘,那種自殘有某種快感。因為心神飄逸去了你愛的那個人身上,所以通過損傷身體的方式來讓自己感受到身體,讓心神重新回到身體。
其實,所謂的苦修之人,都是一些智商不太夠的人。他們只能夠認準一條路走到黑,完全沒有多餘的智力來思考自己為什麼這麼走,來反思自己這麼走到底有多大成效。
比如每天只吃窩頭這件事。吃窩頭的目的就是讓自己不受食物的誘惑嘛,這種情況完全可以通過別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身體的健康,然後那樣自然而然的就沒有了對食物的特別慾望。氣滿不思食的道理,他們大概永遠也明白不了。禁慾毫無特別的必要,不過是後學者的誤解。
《道德經》並未提到任何刻意的禁慾,老子不過分追求慾望,但那是建立在對更高境界的體悟之上的,一個體驗到更高境界的人,自然對一般人的慾望有所超越。
《聖經》中耶穌的言行中也沒有什麼刻意的禁慾,恰恰相反,耶穌並不拒絕信徒門人的貢奉,即使是貴重的東西,也來者不拒。耶穌的言行顯示出他有超越常人的一面,但他接受貢奉時是順其自然的。
佛祖也並未提到刻意的禁慾,信徒的貢奉有吃有喝有住。
修行者的重點在於悟道,這和禁慾並無直接關係,後人發明出來的各種禁慾規則,不過是捨本逐末的細枝末結。
有道者,有大境界,有慈悲心、包容心,自然對凡人的慾望有所超越。曾經滄海,不在乎這些而已。
禁慾是結果,是成道後的表現,而不是成道的條件或前因。
我就對美食不太感興趣,對美女不太感興趣,對好看衣服不太感興趣。
當然不是說沒有誘惑我的東西,不然豈不是寂滅涅槃了,我離那個層次還遠著呢。只是說能誘惑我的東西少,而且程度輕;也可能因為我懶吧。
被誘惑有好幾種引發機制。
一是,我餓,我必須得吃,不吃會死,這種其實不能算是誘惑,只是求生本能,無可指摘。
二是,我一定要吃上這東西,吃上才舒服,儘管不缺吃的;一定要日上這個婦人,日上才滿足,儘管家有妻小。這是比較接近本能的貪。覺得人生一世,有些東西不享受到太遺憾。
三是,我其實不缺包包,但挎上個驢包(假設不能輕鬆承擔)倍有面子,所以我要。這跟上一條的取悅自己相比,已經是變態和自我折磨了。
第一種沒啥說的,就是啃窩窩頭,而且心想著還好不會餓死。孔門復聖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在其中,有什麼要說服的呢?
第二種情況,最大的坎就是「人生一世,有些東西不享受到太遺憾」。其實這有什麼呢,你享受不到的東西多了去了,你可能一輩子進不了中南海,難過不?秦始皇一輩子沒上過網,你替他難過不?蘭陵王勇猛征戰,但他從未喝過咖啡。未來誰知道還會有多少驚人的事物會出現呢,你遺憾得過來嗎?結婚生子的慾望,你以為你在享受,其實只是完成任務——一個人類難以跳出的任務而已(這是我的看法),按照佛法的話你還會因此結緣,各種善緣惡緣,愈發難以跳脫。當然你可能會說,進不去中南海又怎麼了,有幾人能進去?這種話無意中又陷入「攀比」,淪落到第三種情況了。
第三種情況,攀比。不比不成活啊,人都是這樣的,沒有競爭社會也不能進步,我承認。不過諸行無常,一切相皆是虛妄,這樣說你不見得明白,但孩子玩泥巴、過家家你總見過吧,我們在世間所為一切,不過泥巴、過家家而已,從落地開始,奔忙一生,一無所得而去,以僵硬冰冷之軀看這個世界、這趟列車,何有於我哉?故又曰諸法無我。
你說,作為渺小人類,只圖享受一生,死後哪怕洪水滔天,這句話時,心裡是不是也悲涼的?是不是也嘆息為何生為渺小人類,為何生為渺小生物?只要說了這句話,就表示不甘心。
在這份令人不甘心的苦「duhkha」面前,根據因緣深淺,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看法和選擇。選擇完之後,人們就開始了互不理解。這很正常。你對苦行僧的看法,可能也是苦行僧對你的看法。
原文不記得了,大意如此。
欲不是很微觀的物質因素,它很粗糙,在修者的眼裡看,它是骯髒的。題主所說的食慾,精美的食物也罷,簡單的食物也罷,以慧眼看時,裡面都摻雜著黑乎乎的業力,有毒的雜質。五味不知其美,五色不受其迷,蓋因身無人的色味執著,人間之物動不了修者之心。食以果腹,衣以避寒,不為情執,不受欲役。人如果以為情慾是出於自己真正的思想就錯了,事實上人就是在名利情的驅動下而活,他分不清哪些思想是自己,哪些念頭是外來附加,人很容易被外來因素操控,所以說人的思想是不穩定的。
欲是從情中派生出來的,情是制約三界範圍內生命的因素。三界眾生皆有情,人的身體每一個細胞都浸泡在情中,細胞的細胞都在情中,人的思想,身體都受情的制約。行為上的自我約束靠的是意志,強化意志的同時是在抵禦情的侵蝕,它很難做到,因為行為受思想支配,而思想中附帶的低層觀念,思想業,本身也是情執中的產物,它們把人的真本性包裹在其中,其實都是有形存在之物,如果不把它們去除,人隨時都可能被它們干擾控制,那都是活的東西。持戒本身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去執著,修心去執,是要修去一切派生低層衍生物質,那個東西在不在,從高層空間界面來看一目了然,所以戒律本身並不是關鍵,有沒有執著心才是關鍵。濟公吃肉沒有問題,一般的和尚如果吃肉,是在加強那個口舌之欲。這不是什麼思辨哲學,人的境界在哪裡,是實相,不是口說。http://m.v.qq.com/page/j/i/y/j0147xsd2iy.html?ptag=m.sp.sm.cn%2523v.play.adaptor%25232%23v.play.adaptor%231mreferrer=https%3A%2F%2Fso.m.sm.cn%2Fs%3Fq%3D%25E7%25BB%2588%25E5%258D%2597%25E9%259A%2590%25E4%25BF%25AE%25E4%25BA%25BA%26uc_param_str%3Ddnntnwvepffrgibijbprsv%26from%3Ducframe
一個不是發自內心喜歡修行的人,是不可能從心底里接受修行生活並貫徹到底的,也不能長壽健康,也不能有所得。謝邀!
首先,過於關注自己的正常慾望那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嘛。如同你再趕項目忙的像條狗時,你是不是也是隨便一吃,隨便一穿,隨便一怎麼樣來著,這個時候你怎麼可能會有心思去想什麼東西好吃,什麼美女好看?一個道理。
然後,隨著觀智的進一步提高,慢慢的心會傾向於處於簡單純粹的狀態,而且會喜歡上這種狀態,所以就能做到無視一些正常的慾望。原因是並不是說,好吃的和難吃的都一樣,美和丑都一樣,不是的,好吃的當然是好吃的,美就是美,怎麼可能沒差別?他又不傻,而是因為心已經極其傾向於簡單純粹的狀態時,心極其柔和,隨遇而安,此時對他們來說過於刻意的去滿足慾望或傾向於美,太麻煩罷了,正如犀牛角經上的那句話:
智者懂得:「這是束縛。其中幸福很少,快樂很少,痛苦倒是很多。這是釣鉤。」
簡單說,人生是體驗。
舉例說,作為中國人,我大愛紅燒白菜。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美食。而對於吃慣薩拉的西方人來說,這玩意太可怕了,像排洩物似得。
回到主題說,所謂大師吃窩頭也覺得美妙,一如很多人從五星級賓館找不到東西是,甚至自殺,都是體驗而已。真正的靈修大師不會無視人類的慾望,也不會無止境地搞苦修,無視人類慾望的人也不會是靈修大師,無非以苦行之名換取被人認同而已。
呵呵……釋迦摩尼佛並不主張苦修,搞苦修的也未見得是什麼大師。
另外,我覺得窩頭很好吃,天天吃窩頭也很好吃,小時候就最盼望吃窩頭,呵呵……所以好吃不好吃並不能以你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的個人體驗是不同的。修行有成的人,生理已經和普通人不同,生存方式也改變了,有些人還保留著吃飯的能力,但是消化吸收能力比普通人要高,只要吃點窩窩頭就飽了,有些只需要喝水、吃少量的生鮮食物,有些主要依靠吸收能量,基本不吃東西。
和說服自己沒有任何關係,讓他們吃大魚大肉反而需要「說服」。
---------------------------------------------------------------------------------------------------------
動物不明白植物為什麼曬太陽喝水就能活著;
植物也不明白動物為什麼那麼傻,放著現成的陽光不用,要費力氣去捕食其他動物或者植物。
微生物也不明白,為什麼動物和植物要把生存這件事搞那麼複雜。
生存方式不同而已。拋開佛陀傳講的究竟解脫正法不說,其他幾乎大多數所謂的「靈修」其實不過是世界上最陰暗骯髒而又被「靈修者」的瘋狂追捧的活動。
下面這本書深刻剖析揭露全世界範圍「靈修」界的種種不合適甚至扭曲黑暗的現象。對於那些瘋狂熱衷於「靈修」的人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資料。
《狂喜之後:踏上內心的探險之旅》
作者/Jack Kornfield 譯/周和君
導引:在美國,這本《狂喜之後》被譽為近三十年來描述內心實修轉化最具說服力、最真實無欺的經典之作。
在本書的第十章,作者揭露了修行團體或道場中大師們對弟子濫用權威、性剝削等失德的行為,也探討了弟子將師父神格化以及無法區分魅力與智慧的盲信屈服態度。
人類在政治上已經建立自由民主的體制,然而在宗教上卻仍停留在神權崇拜的落伍階段。此等現象遍及全世界,自古至今從未停歇過,從中古世紀獵殺女巫的宗教審判與十字軍東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著名禪師扭曲禪宗教義而鼓勵信眾參戰,甚至到藏密各宗派之間的權力鬥爭,都顯示出人類對權力的熱衷,遠甚於放下自我。
如此真實的提醒,足以喚醒許多甘於被剝削的信徒,及早放下盲目的權威崇拜,回歸到自己的平等佛性,體會平常心的真諦。
在線閱讀:
新浪博客《關於「靈修」不得不說的真實內幕》http://blog.sina.cn/dpool/blog/newblog/mblog/controllers/apparticle.php?blogid=61bcfa280102wrmj
微信公眾號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c2NTkyNA==mid=401586445idx=1sn=b64e9878d8940cf4983329a1fe3d3e81scene=4
全書下載: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140043775uk=3187803405
推薦閱讀:
※想給外婆買幾本適合佛教徒讀的書,該怎樣買呢?
※為什麼念經可以改變因果?為什麼佛菩薩可以加持我們?
※忍辱度瞋心該怎麼解釋?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經歷嗎?
※吃素比食葷更慈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