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為什麼要建立丞相制度?

為什麼要建立一個理論上跟他平級的人跟他對著干
然後一直延續到明清 丞相都是皇帝要解決的一個巨大問題


丞相不是趙政所設立,秦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以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在此之前的相或稱相國或稱相邦,地位和權力都還在丞相之上。例如呂不韋和蕭何初為丞相,地位提升後才是相國。那麼可以理解,贏......秦盪當初設立丞相就是為了給相國分權。在秦設立丞相以後,都是左右丞相。漢承秦制,初期也是分立左右丞相。

秦盪就是現在人們最津津樂道他舉鼎砸到膝蓋那位。

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在歷史進程中是一種進步,在以前爵位和官位是不分,有封地還擁有重權,遠遠比丞相還要能制約君王,諸侯的權力分散於封臣。所以各國變法都想要中央集權,為了維護中央行政的官僚系統運用而生,其中上卿、相國、令尹之類的官職都起到大作用。從戰國到趙政建立皇帝制度是很漫長的過程,也是適應時代的產物。題主只是看到了一些後遺症,卻不知道當初各國君主被下面的三叔公二大爺一群封臣左右朝政有多頭疼。至少左右丞相在趙政剷除呂不韋後,權力小了很多。

明朝其實只在朱重八時期有過兩個丞相李善長和胡惟庸,內閣和丞相是兩種不同的系統,在理論上內閣只有議政權,行政權在六部。只不過後期權力擴大,到底大到什麼程度,我不通明史也說不清楚。通常認為直到張居正開始,內閣首輔恢復到了以往丞相的地位。朱重八當初為啥設立丞相,主要不還是功臣的權力不好分配,在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里,他們的權力能夠跟皇帝對立,這並不過分。清朝也沒有丞相,軍機大臣和大學士倒是挺多,清朝有明朝的經驗在前,更進一步加重中央集權,所以題主的說法錯誤。

真要說丞相有什麼地位,每個朝代不同時期都在變化,漢武帝劉徹時期的丞相在西漢更換最頻繁,這是皇帝高度集權時的正常現象。劉徹在丞相統領的外朝官系統下,又設立了以大司馬為首的內朝官,分走了丞相大部分權力。題主要了解即便沒有丞相,任何職位權力擴大都會影響到君權,劉徹在死前命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輔政,霍光後來都幹了什麼事,近期有劉賀墓出土,大家都在熟悉不過。漢昭帝時期也有丞相,特別是那個叫楊敞的丞相經常被嚇得不敢說話,要不就裝病。他還是司馬遷的女婿,他還是楊堅認的老祖宗。

劉秀眼見西漢權臣擅權,於是改用尚書台系統,將行政權轉移到尚書台,三公一類官員逐漸成為象徵性職位,但又常常有官員以太尉、大將軍等身份錄尚書事務,主管尚書事務的通常有二到四位權臣。尚書系統被曹操延續下來,自己做司空或丞相,讓荀彧擔任尚書令,曹丕又在曹操的框架下延續尚書台權力,形成魏晉南北朝行政的主流。曹操做司空的時間比丞相久,他做丞相時的權力無法作用比較歷代丞相的標準。魏王國曾有相國鍾繇,魏帝國有相國司馬懿,除此之外並沒有丞相。中國的官僚制度一直在進化,隋朝建立三省六部系統又是一個新進展,亦曾造就唐朝的輝煌。

制度隨著政治局勢變化,說不上做丞相就一定有實權,有的丞相和皇帝一樣憋屈。現在很多人隨便把尚書令、內閣首輔、軍機大臣都說成是丞相,又不理清當時的政治形勢,就亂說誰誰權力有多大,那都是胡說八道。權力制衡的複雜遠遠超出誰擔任什麼職位,背後牽扯的是整個政權一大批人的利益關係。有官僚系統,你就說有人跟你對著干,沒人跟你對著干,你又說沒人幫你,於是就開始依靠太監和內侍,你讓下面幾幫人自己對著干,那就不會對著自己干,他們就真天天對著干,別的正事都不幹,不說了,你行你上。


這又是個很基本的問題,明朝那些事兒裡面有個很通俗的例子。

【丞相是怎樣煉成的】
很多朋友會問,了解史實不是已經很有趣了嗎,為什麼還要說這些歷史本質類的東西呢,我們有必要讓大家知道這樣做的好處。
大家知道,史實豐富多彩,寫起來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讀起來也更有趣,而所謂的歷史內涵和規律卻相當的枯燥。但請大家注意,掌握這些內涵和規律卻可以讓你擁有想像不到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對諸葛亮和劉伯溫這兩個智慧化身非常崇拜,他們往往能夠預見到事情的發展方向,即使住在農村裡,一年進不了幾次城,也能夠知道天下大勢,並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向,如諸葛亮之於隆中對,劉伯溫之於安豐之戰,他們為什麼能夠知道未來發生的事情呢。
這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滿足於看到事情的表面,而是深刻的理解了其內在的發展規律。我們知道,最讓人畏懼的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來,他們就不會再害怕,但在時間機器沒有發明之前,我們還是只能向諸葛亮和劉伯溫同志學習,比如當我們知道了地主怎樣煉成的規律後,下次當你看到史書上的某位農民領袖起義,你不需要再往下看,也能對他的將來作出判斷,只要這人沒有在起義過程中被人幹掉,你就能肯定,下一個王朝中必然多了一個地主。這就是規律的力量。當你掌握了那些旁人不知道的規律和內涵時,你就掌握了打開未來的鑰匙!
我之所以和大家一起去探討這些歷史規律,其實不僅是要告訴大家這些帝王將相的成長之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討,我們的每一個人都能走上劉伯溫、諸葛亮之路。
我堅信,這是很有可能的。
(下方正文)
我們就此開始吧,還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這次我們的主角還是張三,他剛剛當完了地主,這次我們仍然用他當主角,但在丞相這一篇中,他不能直接當丞相,而是要先當村長。
張三當上了某村的村長,他就要開始管理,每天他會從村東頭逛到村西頭,看甲家的門有沒鎖好,乙家的兩口子有沒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兩三趟,完事後回家睡覺,這就是村長的管理生活。
不久,張三當上了鄉長,鄉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於是他開始兩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給村長負責。
由於工作出色,張三當上了知縣,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時間要用來批示鄉長們報告,並完全信任他們。
之後張三不斷陞官,從知府到布政史,再到丞相,全國都歸他管(我們假設沒有皇帝),這下子張三就忙了,他連看奏章的時間都沒有,每天見無數的人,忙到晚上還沒完,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都要找他,而他一個人要對這些部門的提議作出決斷,他實在太累了,於是他找了一個人幫他的忙,並把自己的權力分一部分給他。
大概情況就是這樣,張三的位置就類似皇帝,他找來幫忙的那個人就是現實中的丞相。
由於全國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個人來,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他。
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丞相的由來,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卻包含了政治學上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分權制衡理論。
歷來的皇帝不乏英明之人,他們並不比朱元璋差,卻都使用了丞相制度,作為皇帝專制的封建社會,皇帝是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權利交出去的,因為一旦將權力分給別人,自己就有被制約的危險。
但皇權的無限擴大性與皇帝的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導致丞相制度的產生。
說到底,丞相確實是一個討人厭的傢伙,他不斷的給皇帝提意見,並且還能反駁皇帝,作為皇帝是不會喜歡這個傢伙的,他認為,這個人只不過是自己招來幹活的一個打工仔,自己給了他工作,給了他權力,但這個人卻什麼都要管。
他不但要管國家大事,還要管自己的私事。想修個房子他要管,說是費錢,想出去玩他要管,說是勞民。甚至有些過分的傢伙,連自己吃飯休息睡老婆,他也要管,不但要管,還振振有詞,美其名曰「為了陛下身體著想」,臉上還經常是一副欠揍的表情,好像自己總是欠他二百塊錢似的。
到底誰是老闆,誰是打工的?
問題在於,你還不能發脾氣,那些士大夫們都看著呢,你要接受他的意見,態度還要好。如果你忍不住罵了他,甚至於處罰了他。那麻煩就來了,道理總是在丞相一邊,史書上會記載他敢於直言,而你就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納諫的惡名。下面那些官員也會站在他的一邊,並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
那些丞相們心裡也清楚著呢,所以干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是前仆後繼,好像巴不得你打他一頓才好。
唉,這些討厭的傢伙。
因為這些原因,皇帝是並不喜歡那些丞相的,他們都像朱元璋一樣,十分想把這個職位取消,但問題在於,如果取消了這個職位,所有的事情就要自己幹了。可是辛苦當上皇帝並不只是為了幹活的,他們還要享受生活,自己並不是鐵人三項賽的選手,沒有那麼強的精力。所以這個職位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朱元璋干皇帝為止。
朱元璋從小吃苦耐勞,小夥子身體棒,精神頭兒足,飯量大,一頓能扒好幾碗,他不但是鐵人賽的冠軍級選手,估計練過長跑耐力還很強,在他看來,把丞相趕回家,也不過是多干點活,自己累點,也沒什麼。於是歷史上就留下了勞模朱元璋的光輝事迹。
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他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
這真是一個讓人膽寒的數字,朱元璋時代沒有勞動法,他干八天也不會有人給他加班費。但他就這麼不停的干下,這也使得他很討厭那些半天說不到點子上的人,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表現了這一點,當時的戶部尚書茹太素曾經上了一篇奏摺給朱元璋,朱元璋讓人讀給他聽,結果讀到一半就用了將近三個鐘頭時間,都是什麼三皇五帝,仁義道德之類,朱元璋當機立斷,命令不要再讀下去,數了下字數,已經有一萬多字了。
朱元璋氣極,命令馬上傳茹太素進見,讓侍衛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頓。
可以看到,廢除丞相制度後,朱元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過他並不在意,因為在他看來,多幹活就行了,然而事情遠不像他想得那麼簡單。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皇帝和丞相之間的權力制衡關係,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表述。
雙方的關係其實可以用拔河這個運動來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別在繩子的一頭,向著自己的方向拉,這項運動並沒有裁判,但卻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不能太過分。雙方的進退都有一個限度。
這個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實踐劃定的,他告訴拔河的雙方,哪些事情是皇帝可以做的,大臣不能干涉,而哪些事情是大臣應該管的,皇帝應該允許。
在那上千年的皇帝與大臣的博弈中,這一規則在不斷的完善。
雙方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就在這樣的規則中,權力達到了平衡。
而朱元璋不守規則,改變了這一切,他把大臣們拉得東倒西歪,並宣布他們從此被解僱了,然後拿著那根繩子回家晾衣服。
他似乎認為這樣就解決了問題,權力由他一人掌握就可以了,不再需要所謂的平衡。
事實證明他錯了,歷史規則不是小小的朱元璋能夠改變的,既然朱元璋並不喜歡這種平衡,歷史之神將給他和他的子孫安排另外的拔河對手,而這個對手與之前的那些人不同。
他們也不守規則。
我們要說明一下,朱元璋不守規則的行為只是害了他自己和他的子孫辛苦操勞,對於整個明朝政治而言,並不一定是件壞事。朱元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卻沒有砸到這個朝代。
在我們的歷史和生活中,有著很多非常奇妙的規則,這些規則看不見,摸不著,卻始終起著作用。比如著名的黃金分割,以黃金分割比例確定的圖案是最美麗的,劃分的結構是最合理的。很多的藝術高超的二胡演奏家發現,在胡弦的某個位置拉出的音色非常優美,經過驗證,那個位置正是胡弦的黃金分割位。
這些規則實在是太神奇了,如果你依照這些規則去做,你就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你違反這些規則,你將受到它的懲罰。
在歷史中也存在神奇的規則,這些規則在冥冥中操縱著一切,沒有人可以抗拒它。
在這場拔河中,歷史規則也起著作用,一千餘年來,王侯將相們根據這一規則確定了自己的位置,而朱元璋無視這一規則,他認為自己能夠徹底消滅丞相制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確實做到了。
他取消了丞相的官位,並禁止今後設置這一職位。他利用自己的權力消滅了丞相的稱呼,但在這場鬥爭中他真的勝利了嗎?
事實證明,歷史的辯證法跟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它搞出了一批名叫內閣大學士的人,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餘的一切和丞相都沒有什麼區別,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的權力甚至要大於前朝的任何丞相。
他們無孔不入,無所不管。他們不但管理國家大事,還管理皇帝的私事,他們不準皇帝隨意騎馬遊玩(正德),不準皇帝吃偉哥(隆慶),不準皇帝選擇自己喜歡的繼承人(萬曆),他們甚至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名臣時代,一個幾乎沒有皇權制約的時代(高拱、張居正)!
朱元璋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延續千年的權力制衡,最終受到了歷史規則的懲罰,朱元璋來到歷史的商店裡,想要買一塊肥皂,歷史辯證法卻強行搭配給他一卷手紙。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自己的行為導致的卻是這樣一個結果,估計也只能哭笑不得了。
朱元璋,你是偉大的,但也是渺小的。
在歷史規則這個龐然大物面前,你是那麼的弱小,你的抵抗是那麼的無力。
歷史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誠如斯言。


丞相從來沒有和皇帝平級過,理論上也沒有過。丞相的「丞」字,本來就有「副」的意思。
秦漢設三公,丞相只管行政,軍事權歸屬太尉,隋唐設三省,丞相權力分成三部分。
宋代中書省與樞密院也還是對立的,丞相管不著軍事,甚至剛開始連財政大權都不在自己手上。
明清直接就廢丞相了。
這些都表明丞相從來不是和皇帝平級的,只是皇帝的一個管家。自丞相設立開始,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就一直存在,但是皇帝離不開丞相,天下事這麼多,皇帝一個人處理會被累死,而且皇帝需要丞相來應付眾多的臣子,哪怕是明清,廢了丞相不還搞出了個內閣和軍機處嘛。


@蘇沉船 你的圖不好看,應該是這一張~


丞相制度並不是和皇帝平起平坐。事實上,「相」,輔助之。從面字面意思來看,就不是與君王一個層面上的。

事實上,秦建立丞相制度,是基於中國古代長期的政治體制的一種繼承,在這點上,當時的創設,不具有破天荒的意義。

君王可能治理工作忙不過來(或者是不願意做這些工作),所以需要人輔佐(輔助),最早」相「的職務稱呼,應該可以追溯到伊尹。而此後,相國這個詞,在先秦時期也是大量存在。同時,與」相國「角色相近的,太宰、令尹、上卿等等,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在先秦時期也大量存在。秦武王時設「丞相」,可以理解為只是一種稱謂上的變化(因其後秦又出現了相國一職)。

事實上,因為相的權力太大,在先秦時期,相決定君王生死或者廢立的情況,也比比皆是,如伊尹放逐太甲。

始皇統一中國後,是對「相」的權力的一次削弱。一則郡縣制使「相」不再具有封地,相比先秦的上卿又有封地又有官職,對君王的威脅實在巨大;二則秦以後丞相不再管軍事,而先秦時期,「相」是既管行政又管作戰的。

但真正動搖丞相權力的,還是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六部分走了相當大的行政權。而宋的群相制度,又使權力很難集中到一個人手中,所以宋以後(不含元,元沒有繼承宋的制度),很少出現弒君廢君的情況了。


幫皇帝處理政務的,並不是能跟皇帝平起平坐。題主你要弄清楚,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態是皇帝幾乎,錯了,不是幾乎,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特殊時期除外,如三國曹操)


瀉藥。

帝者,奴人也。

回答完畢。


要說平起平坐,晉的六卿制度更接近,六卿都是創始小股東,某些時候團結一致可以威脅大股東晉侯。丞相分左右,就是制衡,也就是韓非說的術。


因為累。歷史上其他皇帝要麼有丞相幫忙幹活,要麼有一群內閣啥的幫忙幹活,唯一的例外是朱元璋爸爸,鐵人朱元璋。


你當老闆不設個秘書啊!


可老朱廢除了丞相之後,就不是一個人和他子孫斗,是一群人了啊。。。


為什麼丞相有什麼資格和皇帝平起平坐呢?從封建倫理道德上,國家是皇帝的私產,皇帝換一百個丞相,甚至於殺了丞相全家那是權力,丞相敢去換皇帝是造反。政治地位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上就是不平等的,也不可能平等的。
其次,皇帝以始皇帝為例,統一天下以後疆土大了許多倍,哪怕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睡覺也做不來,而丞相就是皇帝請回來的高級打工仔,一方面,丞相有一定的政治權力「百官之首」但是另一個方面,皇帝又可以決定誰來當丞相,把天下比做一個房子,皇帝是屋主,那麼丞相就是幫忙搞衛生清潔大媽的稱呼,這個大媽可以是張三可以是李四可以是王五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朝監察制度那麼嚴格,但是還是有那麼多貪官?
請問極端天氣亦或颱風天點外賣的人是什麼心態?
國內有類似香港的強颱風預警機制麼?
學校中存在「教師的子女學習很差卻可以進入實驗班」的現象是否公平?
為什麼說「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TAG:歷史 | 秦始皇 | 制度 |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