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1、秦始皇陵有兵馬俑,高祖長陵也有兵馬俑。不過是陪葬墓的明器,墓主可能是周勃父子。這種彩繪兵馬俑身高僅44.5-48.5㎝,像是公仔手辦,可以在咸陽博物館看到。漢兵馬俑和秦兵馬俑一對比真有點乳。

2、簡帛經常合稱,其實數量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帛書基本都是馬王堆辛追兒子利得的墓里出土的,其中不少牛叉的書,比如《老子》《周易》《戰國縱橫家書》《春秋事語》等等。

3、海昏侯墓發現的《論語》其實不是第一次出土《論語》,早在1973年在定縣中山懷王墓就曾出土過。全書7576個字,不及今本一半但差異達七百多處。只避「邦」而不避其他皇帝名,可能是高祖時抄寫的。

4、漢朝比較有特色的文物是漢畫像石。其中最搞笑的是南陽出土的牛虎搏鬥圖,上面一頭公牛準備迎戰老虎,這時突然有個人拿著尖刀出現在公牛跨下開始閹割。還有這樣的操作?!

5、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是呂后二年的法律,提到爵位繼承順序:兒子—女兒—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妻子。所以蕭何長子蕭祿襲爵死後,繼承酇侯的不是他弟弟而是他母親。

6、保定滿城陵山山頂發現了中山靖王劉勝墓。墓里出土了一件銀祖和一件雙連銅祖,銀祖長16.5㎝,銅祖附近有兩個小石卵。啥是祖就不用多說了吧。只想說:漢會玩~

7、「急急如律令」本義是迅速按照律令行事,常見於漢代公文中。比如北宋時在陝西出土了一批簡牘,其中的東漢永初二年討羌檄文就以「急急如律令」結尾。後來被茅山道士剽竊了。

8、今天的十二生肖是漢朝正式確定的,在《論衡》中有記載。之前也有十二生肖,但是不太一樣,比如睡虎地秦簡《日書》有鹿還有水,沒有雞和龍。放馬灘秦簡《日書》沒有龍,但有兩個雞。

9、關於劉邦出生年份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前256年,這年正好是東周滅亡;一種是前247年,這年正好是秦王政上台。漢朝人沒說過劉邦出生年份,這兩種說法都是晉朝人說出來的,你信哪個呢?

10、《史記》其實是司馬遷的業餘作品,太史令的本職工作是天文曆法,《太初曆》就是他主持制定的,確定了二十四節氣和以正月為歲首。漢朝還有個很有名的太史令叫張衡。


在河南安陽內黃縣有一個叫三楊庄的小村子。這裡有一個三楊庄漢代遺址,它是漢代時一次黃河發水而被一次性沖毀、掩埋的。

圖為發掘出的屋頂瓦片,這已經不是茅草房了。出自崔兆瑞、林源(2014)。

所以它頗完整地保存了大量漢代村落的特徵。比如漢代的村落民居到底是個什麼布局,村民是聚居還是各自住在自家的地頭……還有當時中原種什麼、用什麼種等等。

====================更一波的分割線==========================

謝謝大家的贊!應評論的要求,我大致說說見到的關於三楊庄的研究:

1、關於氣候。在三楊庄不僅有漢代的耕種遺迹,還有戰國乃至商周時代的耕種遺迹。而這些遺迹對應的底層之間,則是數個洪積層(大致可以理解為洪水帶來的泥沙堆積的底層):(1)第一個洪積層在距今7000+的時代,這在小浪底附近的底層也能得到印證。在考古上,這個年代正是中原地區裴李崗文化向仰韶文化過渡的時期。(2)第二個洪積層在距今6000年前,是很多次小型的洪水多次堆積而成的,這反映的是仰韶時期的全新世大暖期的相對濕熱景象。(3)第三個洪積層在4500-2300年前,據其中所見花粉孢子反映的情況來看,這一時期在持續的變冷,其歷史背景則是廣義龍山時代晚期到戰國晚期的歷史時期。(4)第四、五個洪積層分別在西漢初年和末年,其中第五個即為最後毀掉三楊庄遺址所屬聚落的洪水。該層中沒有人骨和獸骨,說明水漲得不快,人畜有較多時間撤離(評論中有人問到這點。另外,還有一個著名的為泥石流掩埋的遺址——青海民和的喇家遺址,那裡的居民很多都沒有來得及逃走,場面甚是慘烈)。但是可能洪水長期不退或者是因為洪水導致房倒屋塌,所以總之該聚落最終廢棄了。另,關於「洪水」,有一種說法認為其本來是一條具體的水系的名字,因為其經常泛濫所以稱為了泛稱,而據說「洪水」的地望正是在今濟源、焦作、安陽一帶的「河內」地區。這個「洪水」與上述洪積層所反映的洪水,是否有所關聯呢?待考,備一說。

圖出自劉耀亮《河南三楊庄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與洪水事件的沉積記錄》

2、關於田制。在上述洪積層之間,保留有新石器時代、商周時代、戰國時代及漢代的農田遺迹。在這些農田遺迹中,可以清晰的辨認出「畝」(壟起)與「畎」(窪溝)相間的格局,這是後世田壟的雛形。

崔兆瑞、林源(2014)

而有一個有明顯的現象是,商周時代的田壟畝畎比為1:2,而戰漢時代變為了1:1。具體見下圖:

關於這個現象,有研究(張強2014)認為這是戰漢耕作制度中,土地利用從休耕兩年到休耕一年的轉變,其中還反映了「輪荒農作制」向「輪換休閑農作制」的轉變,以及漢武帶時代推行的代田法的情況。具體細節就不說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文章來讀。

3、三楊庄所見的民居院落一般在2000平米左右,這與漢簡所見的《律令》中所規定的「大方卅步」(合約1700+平米)民宅規模基本是吻合的。其中說明的可能是漢代對於宅基的約束是一項長期較為嚴格執行的法令。這裡展開說,漢代繼承戰國的傳統,對基層的「控制力」相當之強,在很多地方和方面可以下到戶這一級。因而漢代的動員(稅收兵役徭役等)能力是非常之強的。而這一情況在南北朝之後改變了,那之後政權長期在縣鄉一級,具體的鄉村事務則由宗族實力控制,這是與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戰亂局面相對應的。而政權再次下到村戶(乃至個人)可能要等到建國之後了。。。

4、三楊庄所見的民居形態基本是散居狀態,各戶互不相連。這與文獻所載的漢代民居情況並不相同。有觀點認為(孫家洲2011),三楊庄居民應該是賈讓《治河三策》提到的「另起廬舍」的新戶。他們主要居住在黃河灘地上,新墾野地排水而居。睡虎地秦簡反應,早在這裡還屬於魏國的時代,就有這種情況。魏國還對其有較為嚴格的管束。相比來說,可能漢代在這方面的政策有所放寬。

=====================先說這麼多,其他的回頭再寫================

同時,它還反應了黃河的歷史水文情況。春秋以降的兩千餘年間,黃河的水患是間歇性集中爆發的,可以理解為:在華北平原上,泥沙量極大的黃河的河道及一改變,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後,河床抬高,黃河就會頻繁的泛濫,直到尋找到下一個地勢低點達到相對的平衡態。而黃河,在西漢到東漢初年,正處在一個不穩定的周期呢,黃河泛濫非常之頻繁,而這直接反映在三楊庄遺址之中。

另一方面,在中古時代的歷史研究中,漢史與之後的隋唐至明清的歷史研究不甚相同,漢史的第一手資料相對較少,所以其研究的範圍也就相對較狹窄,現在三楊庄遺址正式提供了很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現在這個遺址上面已經建成了遺址博物館。而且,還有一個買一送一的景點,那就是離三楊庄幾百米之外有二帝陵,即顓頊和帝嚳的陵廟,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稍遠一點的浚縣,還有大伾山大佛,也是值得一看的。


漢朝也「限車」

漢文帝時期,經濟發展起來了。大家就去買車,當然買的是馬車。

  沒想到,大漢帝國也堵車了,從西漢堵到東漢,從長安堵到洛陽。西漢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用車標準在放寬,豪華車在普及,本來規定國家元首用的車,可地方上的省長,京城裡的高官子弟,也敢用了,司馬遷就記錄:「車服擬於天子」,用車能跟國家元首相比,到東漢,更有直觀的記錄,當時的王符教授說:「牛馬車輿,填塞道路」。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車型淘汰率也很高。當時的經濟學家指出「車不累期」,用車還沒用夠時限,就淘汰了。

  車多了,廣大的有識之士、社會精英提出要限制馬車的使用,在漢昭帝時期舉行的鹽鐵會上,就有會議代表提出「節車輿」的口號。

  其實在之前的漢武帝,已經對車輛進行課稅,其實是等於間接限制使用,但似乎效果不算大。漢武帝時期,除了公用車輛和軍用車輛,民間用車和商務用車時要交稅的,一匹「馬力」的民用車,每兩千錢中交稅一百二十個大錢,一匹「馬力」的商務用車,每兩千錢中交稅二百四十個大錢,按這個比例算,車越豪華,交稅越高。

  當時的大法官張湯提議:誰敢偷漏車馬稅,罰沒車主車輛和家產,還要上前線當一年兵。


不要睡懶覺算不算?

懶覺一時爽,不久火葬場。韓信睡懶覺,被劉邦奪了兵權。趙王如意睡懶覺,被呂后殺了。

先說第一個。

在經歷了彭城大戰後,劉邦逃到成皋,項羽緊接著就圍了成皋,劉邦只好繼續出逃。這次劉邦逃得很狼狽,隻身坐著夏侯嬰的車跑了。當天晚上,他們度過黃河,來到趙國境內。當時韓信和張耳正在經略趙國,手裡有兵。第二天一早,劉邦就來到韓信的營地,自稱是漢使,闖入韓信和張耳的卧室,並把他們的兵符拿了,召集各位將領,取得了事實上的兵權。

這時候韓信和張耳還在呼呼大睡呢。他們起床之後,才知道劉邦來了,但已改變不了兵權被奪的事實。劉邦把韓信手裡的兵又拿去和項羽干仗了。

……遂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宿小修武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入卧內,奪其兵符以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既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循行,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可見,劉邦知道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一早就出發,行動迅速(馳入),而韓信和張耳不僅起得晚,睡得還死,別人進卧室拿兵符都不知道,這個覺睡得損失大了。

還有睡覺損失更大的,趙王劉如意睡個懶覺把命都丟了。

劉如意是劉邦和戚夫人的孩子,深受劉邦喜愛,自然就深受呂后討厭。劉邦死後,呂后迅速就囚禁了戚夫人,但沒有殺她,畢竟戚夫人的兒子是趙王,在封地,雖然趙王年幼,但趙國有實力呀,呂后不得不有所忌憚。

於是呂后就把劉如意誘騙到長安,想先殺劉如意,再殺戚夫人,這樣就不怕趙國鬧出什麼幺蛾子。

這裡不得不說漢惠帝劉盈性情確實敦厚,他知道呂后想殺他的弟弟,於是等劉如意來到長安後,就把他接到自己身邊,幹什麼事都帶著他,呂后也就沒有機會下手。

但是到了漢惠帝元年十二月,一個大冬天早上,天還沒亮呢,漢惠帝就早起出去練習射箭了。但是劉如意還小呀,這個大冬天的哪裡起得來,就沒有跟著劉盈一起去。呂后逮著這個機會,立馬就把劉如意毒死了。雖然天一亮,劉盈就回來了,但這時他的弟弟已經死了。

劉如意死後,戚夫人也被折磨致死了。很慘,可以自行搜索「人彘」。

元年。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年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酖飲之。犁明,帝還,趙王已死。

劉如意一個小孩子,大冬天的確實不容易早起,只能哀嘆他不幸生在帝王家。

註:史料均引用自《資治通鑒》。


七國之亂的導火索是因為下棋:
漢景帝當太子的時候和吳國太子下棋發生爭執,用棋盤打死了吳國太子,吳王懷恨在心,後來就發生了七國之亂。

看原文,謀反之心什麼時候有的:
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

晁錯上書的原話:
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几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原文看不懂就去看百度百科,七國之亂詞條也是把弈棋事件放在七國之亂之前的。

漢武帝的媽媽:
漢武帝的媽媽本來已經嫁人,有人和漢武帝的姥姥說,你的兩個女兒貴不可言,漢武帝的姥姥要回了女兒,後來不知道怎麼地嫁給了漢景帝,生了漢武帝。

漢武帝問黃帝事:
漢武帝迷戀求仙,有大臣忽悠他說,黃帝成仙了,是一條龍垂下鬍鬚,黃帝和后妃群臣70多人起龍升天了。後來,祭祀黃帝陵的時候,漢武帝問,黃帝不是成仙了嗎?為啥這裡還有他的墓?

李廣運氣不好:
衛青嫌李廣運氣不好,和單于大決戰的時候沒有帶上他,李廣帶領的一路人馬後來還迷路了,當時李廣覺得自己年紀已經很大了,大決戰還沒趕上,就自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後來打傷了衛青,衛青隱瞞了這件事情。霍去病在知道這件事情後,在一次和漢武帝打獵的時候,射殺了李敢,漢武帝隱瞞了這件事情,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漢昭帝的匈奴輔政大臣:
最親信的總共3個,其中一個是霍光,大家都知道。還有一個叫金日磾,是匈奴人,深得武帝信任。

20171015更新
李陵見蘇武
李陵五千步兵大戰匈奴,不敵投降,後來太史公為李陵辯護,被漢武帝處理了。李陵後來見過被扣留的蘇武,蘇武死不投降,李陵羞愧,走的時候,送了數十頭牛羊給蘇武。這是怎麼一番情形?
李陵的結局是老死在匈奴。

百萬雄兵統帥不如獄吏
周勃被人誣陷下獄,獄吏也對他很不客氣,周勃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以千金賄賂獄吏,獄吏告訴他,以公主為證。公主是文帝的女兒,周勃的長子娶她為妻。
太后也罵了文帝,文帝看過周勃寫的辯駁之詞後,就放了他。
後來周勃被放出來之後,說,我曾經統率過百萬雄兵,但怎麼知道獄吏的尊貴呢?

鹽鐵論現在還有效
桑弘羊等人開會,在會上搞出的鹽鐵論,現在還是有效的。
不過已經看不上鹽鐵了而已。

PS:回帖要看帖。


漢朝時期,有很多仁厚長者。比如三朝元老直不疑先生。
直不疑,在漢文帝時期做郎官,有一次他回宿舍,看到桌子上有一腚金。過了會兒,他出去辦事去了,然後回來的時候,他室友甲問他是不是拿了他的一腚金。直不疑是知道桌子上有一腚金,但是他確實沒有拿。不過想到反正沒有人作證,就坦蕩的承認自己拿了那腚金,並且用自己微波的錢給了室友甲,向室友甲表示歉意。
後來,室友丙回來了,就向室友甲說起拿金的事。原來,直不疑出去後,室友丙回來拿錢,身上沒有錢,就拿走了桌子上的一腚金,想等回來再還。哪知道室友丙回來的晚,讓直不疑背上拿金的名身。室友甲和室友丙這才發現,直不疑才是真正的長者。
漢景帝時期,直不疑在朝堂做官,有人見直不疑長得小白臉,妒忌他長得帥。便造謠直不疑跟嫂子通姦,直不疑好笑的跟人說:我沒有哥哥。


都說王莽疑似穿越者,劉秀是大魔導師,天降正義。其實漢朝領先時代的還有桑弘羊。
桑弘羊在史記和漢書都沒有單獨的列傳,但從鹽鐵論里可以看到他的思想。鹽鐵論是對漢昭帝時召集郡國賢良文學問政,諸文學與御史大夫桑弘羊的辯論的記錄。
桑弘羊是真正的舌戰群儒,一個人PK60+,完整的闡述了他的為政觀點,最主要的部分是對鹽鐵官營,酒榷,平準均輸的闡述與維護。
鹽鐵官營大名鼎鼎就不說了,酒榷是對酒的專賣,平準是官府在大城市對物價的維護,物價高就拋售,低就買進,均輸是在各個地區之間的低買高賣。
桑弘羊明確表示,平準均輸不僅可以平抑物價,還可以用國家力量徵集物資,保證邊境的國防需求,對受災地區進行就近賑濟。他的思想簡直是太超前了,超前了一兩千年好嗎。。。
從鹽鐵論來看,桑弘羊對政府的職責有清晰的認識,這在當時那個皇室朝廷不分(三公九卿中的很多部門是皇室私人部門,皇室和朝廷明確區分要在唐宋時期,宋朝才正式明確了那些是皇帝的,那些是朝廷的,有了皇帝內庫和三司國庫的區別)的時代里簡直是超級目光深遠。
鹽鐵會議以後,正式明確了官府不從事直接商業經營的原則,相當於明確了那些是官府的,那些是私人去從事的。相當於劃定了國企(政府)和私企的界限。
桑弘羊的眼光對當時人的超越不僅表現在鹽鐵官營為代表的這些措施上,還表現在他清楚的說明了政府負有抵禦外敵入侵、承擔對受災地區的救災、平抑物價保證百姓生活質量、發展生產力提高百姓生活質量(畫重點,,這點很難得,那個時代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認識到人民的生活質量從古以來是在提高的)等這一系列的任務。這些理論,有的被當時的人接受了,有的時人沒有接受。這些都忠實的記錄在鹽鐵論里了。
到了北宋,桑弘羊這一套扔下近千年後從新被撿了起來,宋朝政府把酒榷發展到了幾乎無所不榷的地步,各種榷稅(也就是專賣收入)佔了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更是直接把均輸照搬過來,名字都沒改就弄出了均輸法,而市易法顯然也是從平準而來。千年前的東西王安石搬了來,一樣新鮮的很。(當然王安石變法還有別的內容,這裡僅論均輸法和市易法)桑弘羊究竟領先了時代多遠,從北宋那裡、王安石那裡、現代這裡都可見一斑。

最後還要說的是,其實沒有什麼領先時代的,桑弘羊不是穿越者,王安石也不會是。桑弘羊的這一系列措施其實最初的目的都只是弄錢,於是在鹽鐵官營的基礎上又走遠了一點,做了更多的探索,當時走出去後很快就退回來了。只是後來時代發展,當時退回去的又可以走了,當時的經驗毫無疑問是一種有意義的探索。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政策是發展的,其源變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有跡可循的,看起來超越時代的東西,其實已經有人探索實踐過了,只不過當時的條件下行不通,現在說不定就行得通了呢!


漢朝有官位的都隨身配印綬,系印章的綬帶很長,絲質,除了顯示身份之外還很美觀,因此身有綬帶是一種身份尊貴的象徵。

然後皇帝規定了綬帶的顏色和長度,來區分不同的品級,紫色和青色較高級,墨色和黃色較低級,因此紫青歷來是比較尊貴的顏色,所以拿著紫青寶劍的仙子不知道是不是比較有優越感。

這綬帶後來重要到什麼程度呢?比腦袋還重要。

王莽新朝失敗以後,被商人所殺,商人殺了他以後不是砍下了他的頭,而是第一時間除掉了他的綬帶,以表示他身份的完結。

畫像中人物腰間即是綬帶。


磚是在漢朝獲得大發展的,花紋長條磚大量的使用,使花式砌牆和磚蔓地成為比較成熟的技術並且延續了幾千年,磚瓦木材並用,使漢朝建築比之前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就連廁所都修建的比以前好很多了,所以一個叫羊元群的貪官,看郡里的廁所修的好,竟然讓人拆下來,裝車拿回家去了。這個官要是放在現代,公廁里的免費捲紙他能全卷回家。

漢磚圖案。


今天使用的腰帶不過是材質上有了改進,基本形制在漢代已經成熟了,漢代玉帶扣和金帶扣跟今天形狀差不多,可見古人的腰與今人的腰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部分裝飾更加華貴,貴族使用的帶扣其土豪奢華比今天阿瑪尼,LV等等實在煊赫的太多太多。

漢代嵌寶石金帶扣,遼寧博物館,要是我的就好了。


今天還在使用的梳篦,在漢代已經普遍使用,甚至連形狀都沒有什麼改變,姑娘們可能不太了解,在偏遠的地區,仍然有很多人使用天然材料製作的梳篦,據說蘸槐花水或者香油梳篦頭髮,能讓頭髮順滑柔美,而且對身體有保健作用。

現代梳篦,漢代梳篦主要是右邊的形狀。


漢代張衡的地動儀舉世聞名,然而至今沒有成功複製出來,我們看到的教科書上的模型,是後人考古文物學者自己動手製作的,其原理也並不能檢測到地震,張衡地動儀日本,台灣都有研究製作複製品,但是並沒有成功的。

我國地動儀複製品示意圖


有空再更。。。


包頭自古以來就是漢朝的地頭………大名鼎鼎的呂布的故鄉就在這裡,原來叫九原……


評論指出:漢書中不是說劉賀做了1127件壞事,而是劉賀繼位27天,持節下詔等做了1127件事,劉賀作為藩王進京時帶了兩百人以上的官僚團隊,如此密集的詔令很正常;很有可能就是這些詔令包含激烈的人事變動所以才逼霍光集團立即發難。

應該是我誤解了漢書的意思,特此更正


原答案

漢靈帝規定後宮女子都要穿開襠褲,方便臨幸。

漢廢帝劉賀在位僅27天就被霍光廢掉,《漢書》說他一共做了1127件壞事,這麼算下來平均一天要做40多件壞事,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董仲舒從未向漢武帝提出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原話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句話是後世總結他的建議時改編的


漢朝有兩個王莽,都殺死過自己的兒子


在漢朝,縣官是指皇帝
在靠後的幾個朝代,縣官可能只是芝麻綠豆大,但在漢朝,如果人們稱你做縣官,那可了不得,這是天子的民間俗稱,相當於宋代的官家,明清的皇上,萬歲爺那樣。《史記·絳侯世家》司馬貞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漢書·霍光傳》:「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是。」注引如淳曰:「縣官謂天子。」這種習慣在唐代的詩歌中還有,在杜甫的《兵車行》: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真正縣長叫縣令。而在正式的官職名稱上,縣衙的首席叫法,倒是向來避開這個「官」字的。西周時稱縣正;戰國及秦漢時稱縣令或縣長;王莽代漢時,又改縣令曰宰;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五代,再回歸縣令之稱;北宋時又改稱知縣;元明清因襲不變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被割掉吉吉之後,混得反而更好了。

因為牽扯到漢武帝時期很多軍政事件,所以簡單做個梳理。

1、司馬遷之所以能夠搜集到足夠的資料編寫《史記》,和他的職位「太史令」(負責掌管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有密切的關係。太史令原本是他父親司馬談的職位,司馬談死後由司馬遷接任。

這種接任並不是說司馬家承包了這個官職,而是當時漢武帝正準備第一次去泰山封禪,而司馬談卻因病無法隨行(封禪的儀式包括立明堂朝見諸侯,並且起草巡狩、封禪、改曆法、服色等制度,都和太史令的工作密切相關),因此由司馬遷代為參與。

期間,可能由於工作業績出色,被任命為接任的太史令。從相關時間也有所體現,司馬談病逝於漢武帝首次封禪那年(前110年),司馬遷上任太史令則為兩年之後(前108年)。

(泰山封禪,也印證了漢武帝對鬼神之說的逐漸熱衷,為後來巫蠱之禍埋下伏筆)

2、司馬遷編寫《史記》期間,朝廷上出過一件大事:出征匈奴的將軍李陵兵敗被俘。漢武帝本身希望李陵能夠死戰殉國,聽到他被俘的消息,十分憤怒。朝廷百官都說李陵有罪,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此舉是為了打擊出征匈奴的主將李廣利,給司馬遷定了個「誣罔」的罪名,施以宮刑。

後來漢武帝派遣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回朝,無功而返。公孫敖上報稱自己抓到俘虜,得知李陵被俘後投降匈奴,並且為匈奴練兵,與漢朝對抗。漢武帝聽到後,將李陵家人全部誅殺。

3、漢武帝之所以希望李陵能夠死戰殉國,一是因為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因為行事有祖父的風範,得到重用;二是因為李廣利出征之前,漢武帝安排李陵為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不願意做個後勤官,所以自己請戰,說可以率領步兵作為偏師,吸引匈奴注意力。出征途中,也曾派部下陳步樂呈送所到之處的地圖,並且跟漢武帝表決心「一定會拚死效力」。

4、事後漢武帝也覺得李陵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援軍,覺得很後悔。其實在李陵出征前,原本是安排了路博得作為他的援軍的。路博得之前(跟霍去病)征戰匈奴、平定南越有功,封過候。後來因犯法被削去爵位,貶為強弩都尉。

因為以前當過大將軍,所以這次也不願意做個後勤官,所以上奏說「秋天匈奴兵強馬壯不好打,希望等到春天再帶領騎兵出征」。漢武帝以為這是李陵和路博得商量好的託詞,很生氣,直接命令李陵和路博得(改為與公孫敖配合)各自出征。

5、謊報李陵被俘後投降匈奴,為匈奴練兵的那個人,就是樓上@鳳鳴岐山 提到的當過四次將軍的公孫敖。

公孫敖,義渠人,以郎事景帝。至武帝立十二歲,為騎將軍,出代,亡卒七千人,當斬,贖為庶人。後五歲,以校尉從大將軍,封合騎侯。後一歲,以中將軍從大將軍再出定襄,無功。後二歲,以將軍出北地,後票騎期,當斬,贖為庶人。後二歲,以校尉從大將軍,無功。後十四歲,以因杅將軍築受降城。七歲,復以因杅將軍再出擊匈奴,至余吾,亡士多,下吏,當斬,詐死,亡居民間五、六歲。後覺,復系。坐妻為巫蠱,族。凡四為將軍。

6、外人之所以會謠傳李陵投降匈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李陵被匈奴圍困期間,曾「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曰「毋隨我,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太息曰「兵敗,死矣!」」,獨自一人穿著便衣出營,說要去取匈奴首領的首級,很久才回來。相信很多人都會合理地推測出,李陵跟匈奴有過接觸,甚至嘗試過談判;

二是當時確實有一人投降匈奴後,為匈奴練兵。這人叫做李緒,是漢軍塞外都尉,後來被李陵派人刺殺。

7、李陵因為家人被族滅,真的投降匈奴後,單于以自己的女兒賜婚,並封他為右校王,負責軍事事務。匈奴裡面有一個負責內朝政務的人,也是從漢朝投降過去的,叫做衛律。衛律原來是被李延年推薦出使匈奴,回來的時候正好碰到李延年因為弟弟李季與後宮中人淫亂被滅族(約前101-100年),衛律害怕牽連到自己,所以就直接投降了匈奴。

8、李延年早年也受過宮刑,被安排在宮廷裡面養狗,但是因為精通音律,受到漢武帝賞識。他有一首歌的知名度很高:「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到這首歌,對歌曲中的美人非常嚮往。所以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向他推薦了這首歌描寫的主人公,李延年的妹妹,並且漢武帝也果真被其美貌吸引,將她納為夫人(即李夫人)。

9、李夫人所生之子劉髆,劉髆的兒子便是後來的昌邑哀王、漢廢帝劉賀,也是前段時間因為豪華墓葬出土,被電視台連篇累牘報道的海昏侯。

10、平陽公主除了給漢武帝推薦了李夫人之外,也還推薦過一個衛子夫。衛子夫的弟弟叫做衛青、她的外甥霍去病,都是漢武帝時期權傾一時的軍事將領。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此後歷經三朝,位列九卿,曾經主持迎立並廢除海昏侯劉賀(在位共27天)。

11、霍光有一個手下叫做楊敞,因為生性謹小慎微深得霍光信任(汗流浹背一詞就是因他而起),後來官職一直做到了丞相(廢除漢廢帝劉賀的皇帝,就是由楊敞、霍光一起上的奏章)。

楊敞,也是司馬遷的女婿。司馬遷遭受宮刑的事件,對楊敞的性格形成有沒有影響還不好說。但是他能做到丞相,至少沒有收到司馬遷的牽連。當然,作為丞相的老丈人,生活水平至少還是過得去的。

楊敞在上完廢除劉賀的奏章一個月就死掉了(估計是被嚇死的)。楊敞的兒子楊惲,為《史記》一書的保存和傳播做了很大的功勞。後來因為一篇模仿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的文章中,有影射皇帝的內容,被腰斬處死。

12、李夫人還有一個哥哥,叫做李廣利,也就是李陵出征匈奴時的漢軍主將。李廣利並沒有太高的軍事才能,主要是因為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想給李家封侯,才任命他做了主帥。

李廣利第一次出征,討伐大宛(前104年)因為沒有什麼功勞,而且士兵死傷慘重,被漢武帝下令不許入關,「膽敢入關一律斬首」。第二次重新徵召6萬人增援李廣利,也沒能一舉攻下大宛,而是依靠大宛內亂才獲得勝利(約前100年)。估計要是打大宛沒有取勝的話,李廣利日子也不好過了,畢竟那個時候李夫人已經死了,他的兄弟:李延年、李季兩支也被滅族。

13、公元前99年,李廣利受命領三萬騎兵攻打匈奴(首次),在天山遇到匈奴右賢王,與之戰鬥,擊殺一萬多人,但自己的軍隊也被被匈奴大軍圍困,差點無法逃脫。這一戰漢軍傷亡很大,遠征以及戰鬥導致的死亡率高達60-70%。

同時出征的公孫敖領軍出西河,與強弩都尉路博得在涿邪山會師,無功而返。這次戰役也是李陵出征匈奴的那次。

14、公元前97年,李廣利、韓說、路博德、公孫敖等再次出征匈奴。李廣利與匈奴接戰十餘天,突圍而歸;韓說無功而返;公孫敖與左賢王交戰,戰敗,再次淪為平民。

15、公元前91年,爆發巫蠱之禍。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姦,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都因此被連坐、誅殺。

巫蠱之禍的主要負責人江充與當時的太子劉據(衛子夫的兒子)不和,擔心劉據當上皇帝後會清算他,所以乘機誣陷劉據。劉據想找漢武帝申訴而不得,所以起兵反抗,結果兵敗自殺。

16、由於劉據自殺,太子之位空出。所以公元前90年,李廣利第三次出征匈奴前,與當時的丞相(也是李廣利的兒女親家)劉屈氂相約,想要爭取立李夫人的兒子昌邑王劉髆立為太子。

當年6月份,有人告密說劉屈氂的妻子因為劉屈氂多次遭漢武帝責備,便對漢武帝不滿,因而請巫祈禱神靈,詛咒武帝早死。同時還稱,李廣利和劉屈氂兩人也通過巫蠱之術,期望昌邑王劉髆將來做皇帝。劉屈氂因此被處以腰斬,妻兒被梟首,李廣利家屬也因此被收監。

17、劉屈氂事件後,李廣利部下勸說他投降匈奴,但李廣利自己想要將功贖罪。由於指揮實力比較平庸,加之心神恍惚,導致兵敗。李廣利兵敗後投降匈奴。

18、李廣利第三次出征匈奴的時候,李陵還曾與和李廣利一同出征的商丘成打過一仗,但是兵敗。與李廣利直接交戰的衛律,同樣戰敗。後來單于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出征,才打贏了李廣利。

19、李廣利投降匈奴後,單于因為知道他是漢朝的大將貴臣,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並且對他的尊寵在衛律之上。衛律因此忌妒,在一年後設計殺死了李廣利。

20、司馬遷另一部傳世之作《報任少卿書》(也作《報任安書》)大概寫於李廣利投降匈奴之後,書中的任少卿指的是任安。按照時間推算,這時候司馬遷剛剛寫完《史記》(前104年開始,前後歷經14年)。

任安原來在衛青門下,由於衛青的薦舉做了官。在巫蠱之禍中,任安擔任護北軍使者,握有兵權,戾太子派人持節到他那裡要求發兵助戰,他受了節,但仍閉城門,不肯接應太子。

事件平定後,漢武帝認為任安有「坐觀成敗」(牆頭草)的嫌疑,論罪應該被腰斬。任安自認為自己是冤枉的,因此寫信給司馬遷,請他設法援救。

《報任少卿書》應該算是司馬遷委婉表示拒絕的文章(畢竟沒有第二個吉吉給皇帝割了)。獄中的任安見到「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這一句,大概也挺心寒的吧。

21、為什麼任安要給一個受過刑的人寫信求助呢?

很有可能這時候司馬遷因為寫出《史記》的緣故已經當上了中書令,成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朝位還在丞相之上。

直接引用百度:

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中書,稱中書令,置令與僕射為其長,掌傳宣詔命等。
中書令是幫助皇帝在宮廷處理政務的官員,中書令負責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責任重要。... ...,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檔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稱中書令。司馬遷中年以後,掌天官學識過人等原因,以太史公的身份擔任中書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中書令。

至於司馬遷為什麼會得到這樣的重用,可以參考一下:古代帝王精英都認為讀歷史有大用,他們到底是怎麼讀的? 畢竟,再怎麼讀史,也不如放一本活的史書在自己身邊不是?

手動滑稽臉。

其他:

22、李陵投降匈奴前一年,曾有個中郎將蘇武(蘇武牧羊的那個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衛律曾經多次勸說蘇武投降,甚至李陵也去當過說客,蘇武都沒有投降。一直到李廣利投降匈奴被殺後,又過了幾年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繼位,漢匈關係大為改善,蘇武才被釋放。漢昭帝時,也曾派使者勸說李陵回國,但是李陵沒答應,後來就老死在匈奴了。

23、李陵家族和衛青、霍去病派系可能有些讎隙。公元前119年衛青出征匈奴的時候,李廣年齡雖然年齡很大了,也爭取到了前將軍的職位。當時公孫敖剛丟了侯爵,也在軍中,所以衛青想讓公孫敖一起作為主力進攻單于,以便獲得封賞(公孫敖年少的時候是衛青的同事,曾經帶人救過衛青),所以指派李廣、趙食其作為東路軍配合攻擊。東路軍由於沒有嚮導導致迷路,沒有按時與衛青會和,被衛青責難。李廣因此自殺。

衛青雖然讓公孫敖跟了主力軍,但是當時這一路軍隊並沒有立下大的戰功,所以將領都沒有多少封賞。

24、李陵事件中,拒絕接應李陵的路博德,也是在同一年(前119年),跟隨霍去病徵戰(衛青、霍去病各領一路軍隊),並立下戰功,被封為邳離侯。霍去病這一派系也由此振興,當時很多衛青的門人,都改投到霍去病門下,只有任安不為所動,當時還傳為美談。

25、前118年,李廣的兒子李敢得之衛青對李廣的死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打傷了衛青。衛青本人沒有聲張,但是霍去病知道後,就在一次狩獵活動中射死了李敢。李敢的兒子後來在巫蠱之禍中,以「謀入匈奴」之罪被殺。

李陵和李敢的關係應該比較親密,李陵的父親李當戶是李廣長子,但是李當戶死得早(大概在前134年),李陵還有一個叔叔李椒,也死得早。所以漢武帝猜忌李陵與路博得不和也是有道理的。


1、景帝的老婆是二婚,王夫人是也。漢武帝的媽媽。

2、景帝有個姐姐叫劉嫖,厲害了,我的姐!劉嫖的女兒叫哈哈哈哈——阿嬌。阿嬌的老公是漢武帝。

3、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是霍光同父異母兄。霍光的一個女兒嫁給漢宣帝。漢宣帝的爺爺是漢武帝的(廢)太子劉據。

4、酷吏張湯的墓在西北政法大學,薄葬。

€€€€€€€€€€€€€€€€€€€€€€€€€€€€€€€€€€

(更1)
5、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念出來感覺很爽是不是?謀事是陳湯,擅自邊境發兵,朝廷論議曰殺曰賞皆有,以無咎止。湯後下監、徙邊,晚年凄慘(感謝指正,已更正)。

6、漢朝皇帝這麼記,分三個階段:劉邦—(呂后)—文景之治—漢武帝,漢昭帝—(海昏侯廢帝)—宣,元—成—哀—平—孺子嬰

7、霍光立了2個皇帝,廢了1個皇帝,直接導致兩次皇權危機。雖然是麒麟閣老大,但是死後家族被族滅了,估計皇帝看他不爽很多年了,很多年了。也不知道宣帝見到霍皇后會不會勃起,霍皇后也是身不由己,簡直慘無人道。

8、漢武帝最喜歡的李夫人的兄弟李廣利,叛逃匈奴。

9、司馬遷大概是悲憤李家和自己的遭遇。李廣軍功少,為人狹勇,李陵降匈奴,而司馬遷不吝筆墨寫得文采飛揚。

10、汗血寶馬戰爭,漢朝慘勝。

€€€€€€€€€€€€€€€€€€€€€€€€€€€€€€€€€€

(更2)

11、樊噲同志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這個應該是無比大的功勞。但是,劉邦晚年的時候,讓陳平去找樊噲,找到直接殺了。幸虧陳平同志只是把樊噲抓到長安而已。

所以,不要讓領導感謝你,要讓領導需要你。

12、「大楚興,陳勝王」,其實陳勝起義到被司機殺掉,就6個月時間。而且。。。。。。吳廣被殺之後,陳勝同志毫無表示。當年,聽到陳勝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老鄉,過來討要好處。。。。。。。被陳勝殺掉,以立威。

所以,自己屌絲不要輕易找逆襲的屌絲夥伴,擺正位置,要不容易被干,被乾死。

13、霍光,或者他老婆霍顯,為了讓皇帝多操他/她女兒,給別的宮女穿內褲,所以,維多利亞的秘密的鼻祖是霍家。霍家為了拉皇帝的皮條,把整個家族都搭進去了。

所以,拉皮條自古不得好死。要自己做皮條主才好,比如王莽。

14、王莽之所以篡權,一是想篡,二是不得不篡。因為霍光同志沒有篡——樹立了一個壞榜樣,霍光死後,族滅。

15、傳國玉璽,對,就是那塊和氏璧,被王政君這個老太婆摔壞了一個角。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姑,堪比維多利亞女王,超長待機,元成哀平孺子嬰......話說,王政君要是早點死,王家外戚說不定也不能專權如此厲害,丁家、傅家可能都有機會。

所以,命長終歸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16、王政君被元帝「看中」,是因為元帝對女人好像沒啥興趣,宣帝著急了,讓元帝挑一個,元帝隨便說:就那個不一樣的。王政君因為穿的跟別人不一樣,所以被挑中。

所以,如果上班大家都穿工服,你一定要扎個絲巾什麼的,以顯示特別。


漢高祖年輕的時候去酒店喝酒,酒家的酒銷量總能增加好幾倍(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漢書·高祖本紀》

漢文帝和漢武帝的生母都是二婚————《漢書·外戚傳》

漢宣帝襁褓之時在監獄度過,長大後身體和腳下都長毛(身足下有毛)————《漢書·宣帝本紀》

漢武帝時期騎母馬的人不能參加聚會————《史記·平準書》

漢武帝時期奉羊到一定數量可以獲得「郎」的資格(入羊為郎)————《史記·平準書》

西漢的宮女經常在每年七月七日在開襟樓穿七孔針————《西京雜記·卷一》

西漢有位活雷鋒(或者作托者)叫卜式,常把自己的鈔票上交給國家————《史記·平準書》

輪台在漢武帝二征大宛之前,是個國家,後被漢朝所滅————《漢書·李廣利列傳》

玉搔頭的由來:武帝看望李夫人,突然覺得頭癢。就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玉價噌噌往上漲(玉價倍貴焉)————《西京雜記·卷二》

漢成帝喜歡踢球,群臣勸諫無效,有大臣獻上彈棋,漢成帝大為高興————《西京雜記·卷二》

漢文帝執政初年,不停下雨,最長時間下了一百天————《西京雜記·卷二》

西漢大學者揚雄為了了解方言問題,採訪過許多進京辦事的公務員(揚子云好事。常懷鉛提槧。從諸計吏訪殊方絕域四方之語。)————《西京雜記·卷三》

先寫這麼多,有空再補充


漢朝早期公主有時候比皇子 諸侯都牛 魯元公主能決定諸侯王生死 宛陶公主是有名的給的起錢滅族都能解決 鄂邑大長公主 是能跟霍光對剛的神人 因為公主的封地真的是分封 甚至官員任免都可以管

漢朝武帝前放貸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算是徹候借了錢也要按利息還 不然就是會犯法的 如果欠錢不還 鬧大了 皇帝都會驚動 親自裁決 而且還不止一次 可是儒家上台了之後一切都變了(真的 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除了大一統之外真的把中國從法制 平等的國家踹回了殷商時期的神話時代 )

漢武帝曾經發行過一種貨幣叫白鹿皮幣 就像是紙幣 一種國家信用的一種體現 問題是 等到人們拿著皮幣兌換的時候 他翻臉不認人了 坑死了無數人 這可能是第一起用國家信用詐騙的案例吧

武帝有個兄弟叫劉端後來被封為膠西王 這個王不是那種庸王但也不是什麼賢王 不大興土木 不亂收稅 而且人還很聰明 但是可能是先天缺憾 陽痿 這無所謂 男人也可以 老劉家的男兒男女通吃 但是他的男寵和他後宮的女人通姦 這位馬上就生氣了 綠帽子帶兩頂誰還受得了 就把負心人的全家都殺了 結果就被舉報了 可能因為缺陷這個大王性格很乖張 喜歡裝老百姓到處溜達 後來也有很多事就被削了縣 好了 這回這位大王恨上了當官的 中央下來的官員 有毛病的全舉報沒毛病的 我自己來 因為太聰明了 手段太好了 查不出來 這位大王就這麼得了善終 但是死在他手下的兩千石官員著實不少


1

漢代女子地位比後世要高,甚至某些方面比現代還高

比如皇帝普遍都穿破鞋,比如竇太后或者武帝的母親王氏都是二婚,娶二手女人當妻妾沒有任何輿論障礙,丞相陳平的老婆更是「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

這不是單單沒有貞操觀念的問題,是漢代女人確實有一些地位

比如劉徹曾賜自己同母異父的姐姐食邑討王太后高興,田蚡是王太后的同母異父兄弟,在今天田家和劉家已經完全搭不上,然而靠著未知姓氏的王太后母親,愣是通過王太后攀附到老劉家頭上了,兩度混上丞相。類似關係的還有衛青霍去病霍光,改嫁之後的兒子都也被原系的親戚們認可,各種給幫忙照顧。

2

武帝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而武帝在儒家嘴裡名聲極差,西漢是少數皇帝不與士大夫或者望族共天下的王朝,個人覺得漢廷很有擔當很有骨氣。

比起後世王朝無不團結大地主和文官集團,放權給富紳階層,西漢卻是皇帝直接對貧民負責,更有例行修陵遷富戶的做法。別的王朝缺錢,就是稅,然後被富紳各種操作全部轉嫁給貧農,西漢缺錢,就拚命的向富戶壓榨,各種舉措都是沖著富戶去的,前要面也有人說過牛人桑弘羊,愣是可以做到民不加賦而收入倍增。也正是因此,劉徹和桑弘羊被後世的儒家嘴炮們罵的最慘。

西漢可以說是唯一一個有實際舉措避免社會財富兼并的王朝,不管是遷富戶還是動輒罷爵。

修陵作為漢庭逼富戶出血重新平均社會財富的舉措,結果氣運不濟,宣帝開始連著數個皇帝都短命,繼位早死的早,沒時間修陵,加之皇帝的母族比較強勢,西漢的社會開始迅速失衡,上面太監外戚弄權,下面富戶隱匿人口和稅負,終於民不聊生覆滅。

PS: 看見女犬在吠就不想修改了,

這麼敏感那就請你們繼續氣著好了。


老聽人說,秦漢時代的中國人和現在不一樣,那時的人更野性,更重節義。比如遊俠,現在就沒有。
老聽人說,秦漢時代的中國人和現在不一樣,那時的人更野性,更重節義。比如遊俠,現在就沒有。起初我也挺相信這觀點,但後來回憶起自己少時所看到的生活,感覺滿不是那麼回事。其實現在的人,和秦漢時代並沒有區別。
比如說吧,我有個親戚,家貧,自小家裡受人欺負。若種一輩子田,就那樣了。而他不甘心,於是決定走另外一條路,做混混。南昌話,叫「打羅漢」。開始家裡人都反對,但他母親平常受鄰居欺負最厲害,堅決支持。
於是,這個年輕的親戚開始在外面結交朋友了,開始並不順,曾經被人堵到廁所,屁股挨了三刀。但後來漸漸混出來了,身邊也跟了幾個兄弟。當然偶爾警察也要捕他,但因為犯事不大,捕得也不是很認真,每次還總有農民企業家給他提供盤纏跑路。有一次正在外躲避,碰上他爸爸去世,不敢回家。當地有頭有臉的人主動代他主喪,送葬的那天,來了數百輛豪車,都是附近的有錢人。我聽到這個,馬上悟到了,這不就是《史記》里說陳平的「以席為門,門外多長者車轍」嗎?
這親戚還一直不肯結婚,家人很著急,他說:「得找個有錢的。」我起初聽到搖頭,窮人,又是混混,有錢人誰會把女兒嫁他?結果沒多久就聽說,有個磚瓦廠老闆,真的主動把女兒給了他。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史記》里寫的劉邦,四十多不肯結婚,一直等到家境殷實的呂公來么?張耳、陳余這倆著名的窮遊俠,也是這樣等到一個闊岳父的啊。
於是豁然開朗,原來兩千年來,社會真是毫無變化啊。人,當然也毫無變化。
這樣粗陋的生活細節,聽人說了,只是付諸一笑。但假如,放在秦漢時代,我這位親戚糾集起一幫小兄弟打天下,或者投奔某大人物,混了個將軍噹噹。那文人就會吹捧:「將軍意豁達,好狗馬,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喜交遊……家貧,以席為門,父腦溢血死,時將軍避吏事,在外不敢歸。鄉里長者親赴其家為主喪,殯日,自遠方而來會葬者,豪車無慮百餘輛,其得人心如此。」
有沒有覺得一下子高貴冷艷起來了?也很容易悟到,古書上那些本紀中描寫的帝王也就那麼回事。


國內現在到處都說「搞基」,可當年叫斷袖之癖,多有愛,多文藝?「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你以為是哪位痴漢寫給哪位美女的?劉徹和李延年對視一笑。 @Kukmoon谷月 @太刀川醜醜 @logoff


漢武帝和宋徽宗是一人
但他現在又回來了


推薦閱讀:

牛奶可以解辣的原理是什麼?
為什麼乒乓球的顏色只有橘色或者白色?
動畫為什麼嚇不走趴在屏幕上的 飛蟲?
這首校鈴最早出自什麼地方 ?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冷知識 | 史記書籍 | 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