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的葯會不會導致依賴?

最近看了一些抗抑鬱的葯的原理的介紹,發現主要是通過提高5-htp濃度讓人生活回到正軌。這就有一個問題:本來人類是有分泌這種神經遞質能力的,會不會用藥一年半載以後,大腦反而過度依賴藥物提供神經遞質而沒有辦法很好地自己分泌?


回答藥物相關的問題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


藥物種類繁多功效各異,就算治療同一個疾病的不同藥物,有時藥理作用也是千差萬別,很難一言蔽之。往細了說容易造成錯誤「誘導」,被各路人馬拍磚。往大了說又等於沒說,讓各路人馬不滿。


所以之前的 60 多篇科普,丁香醫生從沒說過葯。


然而群眾的呼聲是要重視的,最近常有知友給我私信詢問抗抑鬱藥物的問題。所以我琢磨半天,打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盡量規避一些過於複雜的藥理術語,用吃瓜群眾都理解的文字,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畢竟丁香醫生一直以來,都很堅持:

here we go ~~


重度抑鬱症患者往往必須需要藉助藥物治療的。藥物治療的原理和其他精神類藥物大體類似:


作用於腦神經元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的效應,而達到控制癥狀的效果。


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特點是消沉、消極、低落、活動減少。這是因為大腦神經元「興奮」不足,或者遭到了「抑制」。因此抗抑鬱葯對神經元的作用大體可分為兩種:增強興奮,或減輕抑制,最終達到「興奮」的目的,具體途徑有很多種。


這裡就有一個常見的誤區了。


因為癥狀和名稱的緣故,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既然抑鬱症患者是「抑鬱」了,那服用抗抑鬱葯不就是讓患者「興奮」嗎?那能讓人「興奮」的葯不就是海洛因、K粉、可卡因之類的嗎?

這些不都是會讓人成癮的嗎!

所以,抗抑鬱葯不就是會讓人成癮的嗎?!

讓人成癮不就是會產生依賴感嗎?

產生依賴不就是葯不能停么?

那抗抑鬱葯怎麼能吃啊!

如上所說,抗抑鬱葯主要作用有增強興奮和減輕抑制兩種。


所以增強興奮並不是抗抑鬱葯唯一的途徑。


這點從藥理上可以說很久,我來舉得簡單的例子。


相信很多對抑鬱症有過了解的朋友都聽過「5-HT」,也就是五羥色胺。典型的抑鬱症患者出現癥狀是因為大腦里 5-HT 不足,所以很多抗抑鬱藥物都從 5-HT 上做文章。但這些抗抑鬱藥物並不是簡單通過增加人體的 5-HT 來達到治療效果。


更多的是通過作用於人體,讓機體更好的利用人體內的 5-HT,就是讓現有的 5-HT 發揮出更好的作用來達到減輕抑制的效果。


所以,簡單的把抗抑鬱葯當做興奮劑看,進而產生成癮依賴的擔憂,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那說了半天抗抑鬱藥物,究竟會不會讓人成癮呢?

藥物的發展,醫學的發展,就如同科學的發展一樣,都是在逐步成長的,以現在的眼光看成長初期的經歷,都會有些一言難盡。


早期的抗抑鬱藥物(真的是很早很早以前),受限於當時的科學研究水平,如「苯環丙胺」和「阿咪奈丁」之類的,他們確實是有一定的成癮作用。


然而,現在它們都已經被列入了「管製藥品」行列。如同杜冷丁和嗎啡一樣,醫生不會隨隨便便就開,患者更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拿到服用。


所以,現階段一些常見的抗抑鬱新葯雖然有一些副作用標明在使用說明書上。但是已經很少會有成癮依賴的作用了。


不過,上面也說了,回答藥物的問題是很麻煩的,要在大家都懂的基礎上面面俱到,同時還要防止「錯誤誘導」。


所以對於一些特殊的情況,丁香醫生還是要說明的。


現在的抗抑鬱新葯,本身已經很少有因為成癮而導致依賴的情況了。但是有一些,如「帕羅西汀」「文拉法辛」等,如果患者在長期服用後突然停葯,可能會出現頭昏、頭痛、感覺異常、噁心、腹瀉、失眠及興奮等不適癥狀。


這種不適癥狀被稱為「撤葯反應」,因為長期服藥,機體對藥物產生了適應性,一旦停葯或減量過快使機體調節功能失調,進而導致一些身體功能紊亂。


不過這種「撤葯反應」,並不是表明身體對藥物產生依賴。因為只要遵醫囑緩慢的減葯,就不大會出現這種反應。

同時要注意一點,因為很多抗抑鬱葯作為精神類藥物,需要進入大腦才能發揮作用。這就要藥物在血液里要足夠多,才能跨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而且作用時間比較緩慢,有的要1~2周才有效。


因此,如果因為擔心「會產生依賴」而不按劑量堅持服藥,或者故意吃得少一點兒、甚至不吃,不聽醫生話,這反而對治療沒有好處。


不然吃了等於白吃。

抑鬱症的治療需要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共同的作用,藥物治療是整個治療環節里重要的一部分


希望上面這些簡單的解釋,可以讓各位對抗抑鬱藥物有個初步的認識,而不僅僅把它當做可能產生依賴作用的「洪水猛獸」。


今天的答題就到這,祝各位元旦假期過得愉快。


而你們的丁香醫生。要接著準備明天,也就是 2016 年的最後一道答題去了。畢竟,我一直在為你們健康科普操碎心的第一線上默默奮鬥著。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抗抑鬱葯吃了到底會不會產生依賴性? - 丁香醫生 - 作者:sue

抗抑鬱葯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副作用? - 丁香醫生 - 作者:陳長友


想在線詢問醫生健康問題?

想知道家庭用藥有哪些規範?

想看更多健康科普文章?

下個丁香醫生 App 吧

只要戳下這裡:應用中心-丁香醫生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


我們認為,很多人談「葯」色變的這種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和大眾對精神疾病、精神科藥物的認識不足有關。精神科藥物絕對不是一個普適的最優解,但它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option),甚至有時它是必要的解決手段之一。當然,國內藥物治療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患者也需要有所了解。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包含題主的疑問在內的,關於精神科藥物的幾個常見問題和迷思。

Q1: 精神科藥物上癮么?

它和毒品有什麼區別?

不光是題主,這其實是精神科藥物的使用者和關注者都很疑惑,在意的一件事情:它會讓我產生依賴嗎?會因此一旦開始就無法輕易停葯了嗎?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上癮。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定義什麼是「成癮」。「成癮」是一個診斷學意義的概念,「成癮」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疾病。在美國精神衛生統計與診斷手冊(DSM)中,對於成癮有著明確的診斷標準

最新版DSM-5中指出,以下10類藥品/毒品與成癮(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有關:酒精;咖啡因;大麻製品;致幻劑;吸入劑;鴉片類(海洛因屬於這一類); 鎮定、安眠、抗焦慮類(sedatives,hypnotics,anxiolytics);興奮劑;煙草;及其他。(註:也存在一種藥品/毒品同屬於幾個大類的情況。)

在這些藥品中,有一些獲得了合法的地位,被作為處方葯來使用,例如一部分鴉片類止痛藥,鎮定劑、興奮劑等。其他的一些則被列為非法藥物。這一些處方葯,在不合醫囑的濫用情況下,一樣會帶來快感,造成物質依賴。吸毒者有時濫用的正是處方葯。

但這些藥物只是精神科藥物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大部分的精神科藥物不在此列。用一張圖表示它們的關係如下:

「成癮」的診斷包含四個部分:

1. 不能自控的渴望。個體會比原本計劃中,更多地、更長期地使用藥品,為此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此外,可能還有一直想不吃或少吃的渴望,卻總是做不到,以及有時候強烈渴望使用藥物,滿腦子只想著使用藥物,除此之外無法想任何事。

2. 因為使用藥品,造成了社交、工作、生活、法律方面的實際危害,如因為吸毒被捕、因為吸毒不能工作、迴避社交等。

3. Risky Use. 在明知道對自己很不好的情況下,還是不能控制自己的使用。

4. 藥理性的癥狀,包括耐受(Tolerance,隨著時間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藥量才能達到最初的藥效)和戒斷反應(Withdrawal Effects,忽然停止使用藥物時產生一系列不適的生理反應)。(在DSM-5中,這兩點對於成癮的診斷構成不是必須的。)

一部分精神科藥物,常見的如一些抗焦慮類葯,在過量、過長期使用的情況下,可能造成符合上述四條標準的「成癮」後果。

另一部分精神科藥物,雖然也會存在耐受或戒斷的反應,卻不會造成前面三種癥狀,因此不被認為是「會導致成癮的」。

也有一些精神科藥物是很少見到耐受的,能夠做到長期維持同樣劑量的使用,比如一些抗精神分裂類藥物。

DSM-5中明確說明:在正常的、使用處方葯的治療過程中,也會出現耐受和戒斷反應,這並不是精神科藥物的「專利」。因此,光憑這一點不應該被視為成癮。

更簡單的說,「成癮」是關於「尋求樂趣」的,是一種pleasure seeking的行為。而很多人需要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只是由於他們的治療的確需要,或者防治複發,並不是出於服藥本身帶來快感。這種類型的行為並不是成癮。

不過,精神類藥物的耐受和戒斷反應對於病人來說仍是一個確實的問題。服用精神科藥物期間,規律服藥非常重要,不能錯過日常的劑量,更不能不與醫生討論,私自斷葯或停葯。在醫生指導下、逐步停葯,能最大程度控制戒斷反應,否則不但會造成身體的不適,小概率情況下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題外話一句:嚴重酒精依賴者,忽然間停止使用酒精會造成死亡。)而假如對某種藥物產生了耐受反應,也就是說,當逐漸需要越來越大的劑量才能帶來最初的效果,要注意不能一味增加藥物劑量,而是及時更換藥物種類。

Q2: 嚴重精神疾病不吃藥能好么?

精神衛生專業人士對於藥物的有效性始終有著不同的意見。

在美國有一些機構長期呼籲並推行「無葯治療」,轉而採用各種心理治療的技術,甚至包括引導個體生活方式的改變,來治療精神疾病。

也有很大一部分研究認為,上述的方式的確是部分有效的,但心理治療無法解決重度的失控的癥狀,比如嚴重抑鬱、自殺傾向、精神病癥狀(如幻覺)等。

但可以肯定的是,精神疾病、尤其是嚴重精神疾病,是需要治療的,某種形式的治療,雖然不一定是藥物治療除了少數特例,精神疾病不會自愈,不會自然恢復,它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緩解,卻還是會複發。

精神科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在很多種精神疾病預後統計中都顯示出最好的療效。在美國,為一位病人搭配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共同工作的模式已經很常見。

精神科醫生通常沒有時間和病人深入的交流,他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就在於你對於藥物的反應。如果你對此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很可能會在看病的過程中感到受傷——ta為什麼不聽我說話?

如果你希望找一個自己信賴的人,能夠傾聽你幫你分析你疾病的心理原因,心理治療師才是這個角色的承擔者。

當然在美國,有一些也從事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生,你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獲得藥物和心理雙方面的服務。

Q3: 決定開始藥物治療要注意什麼?

藥物副作用是每個人都會首先考慮的問題。而題主所描述的可能產生的依賴性也是其中一種。

確實,精神科藥物確實有非常多種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正如前文所說,不同的人對於不同的藥物反應都會不同。對於同一種疾病,和同一種藥物,有的人可能完全沒有副作用,同時在服用很短的時間後就有明顯的好轉,甚至從此以後再也不需要藥物;而另外一些人則會有非常嚴重的罕見副作用,怎麼吃都沒效果,或者需要很高的劑量。這些不同都是正常的。

你的疾病類型;年齡、性別、身體尺寸;生理疾病;生活習慣(如抽煙喝酒);肝臟和腎臟的功能;基因;其他藥物如維他命的攝入;節食;是否按時按量服藥;等因素都會影響你和藥物之間的反應。

個人意見是,副作用不必成為阻礙你嘗試的原因。因為你只有試一試才會知道自己和某種藥物的反應究竟怎麼樣。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來說,第一次服藥者應當從一種葯開始服用,同時需要給藥物一段時間以發揮作用,觀察藥物是否有效,同時觀察自己的副作用體驗。假如無效,或者副作用明顯,首先考慮調整劑量;如果再次無效,可以考慮更換同類的其他藥品,或second line的類似藥物;有時甚至會更換藥物的種類。在以上方法都無效的情況下,有可能考慮組合用藥。

精神科用藥的大原則之一——盡量用最少種類的藥物,治療各個方面的癥狀,減少組合用藥

這和精神科診斷的大原則類似——盡量用最少的診斷數量解釋各個方面的癥狀,減少組合診斷

有些人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藥物,而有些人則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醫療資源的限制,事實上,在中國能夠得到上述服務的病人非常少。有很多人覺得吃藥感受很糟,其實和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有很大關係。

身邊有朋友考慮在國內接受藥物治療,我私人給的建議是,在第一次服藥前,可以多見幾位醫生,聽聽不同的意見。在服藥後,自己要主動有意識地觀察藥效和副作用,積極和醫生溝通

不要隨意自行減量或停葯,否則會造成戒斷反應。諷刺的是,有些藥物的戒斷反應,和它們原本想要治療的疾病癥狀完全一樣,甚至會更加嚴重。

Q4:總結,如何看待藥物治療?

藥物,註定是一個複雜的議題。

藥物治療有它的優勢,它提供了低價(相比於長期心理治療來說,藥物要低價的多)、不耗時的治療方案。但這個很美好的初衷,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局限。

不說中國,在美國,精神科藥物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保險公司如果和某種藥品達成合作,就可能造成這種藥物被大量開給病人。由於這種直接的利益相關,美國精神衛生系統中存在過度診斷和過度開藥問題,一直為專業人士詬病。

另一方面,藥物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工具,醫生能否幫助病人使用好這個工具是更為重要的。病人多醫生少資源有限,平均每個病人能夠獲得的醫生的時間非常少,這是整個中國醫療系統的現狀。精神科也不例外。精神科藥物的過於嚴格的把控也給一些病人持續用藥造成了阻礙,同時提高了門診率,醫生變得更加忙碌。

我們在生活里其實都遇到過這樣一種價值取向:「harm reduction」。它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很明確地知道,徹底杜絕傷害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儘可能採取措施降低損傷。汽車座位上的安全帶,飛機上的一系列安全措施,一夜情的時候用安全套,甚至在國外給吸毒者免費發一次性的針頭,都是這種價值觀念的體現。

精神科藥物也可以是這種價值的體現之一。你需要衡量,吃藥之後給你帶來的傷害有沒有可能比疾病本身小。一個失眠多年天天睡不著的人,大概就不會那麼在意安眠藥的依賴性——睡眠剝奪對人身心都是重大的傷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同理,有一句中國的老話,可能可以供那些想要選擇藥物治療,又有些擔心的朋友——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在損傷已經必然發生的情況下,是吃藥帶來的損傷更大,還是疾病本身帶來的損傷更大?

做這個決定需要取決於病人是誰(每個人對不同的藥物反應都不同),得的是什麼病,嚴重程度如何,醫生開藥的過程,等等因素。

以上。

(備註:本文中提到的心理治療師是美國的語境,中國精神衛生法規定心理諮詢師沒有診斷權和治療權。)

相關文章:破解迷思 | 精神科藥物,到底誰在吃?(上)

破解迷思 | 精神科藥物,到底誰在吃?(下)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題主的問題蠻有意思的,您擔心藥物對人的作用去掉人就繼續不高興,於是一吃藥就停不下來了,是這樣嗎?個人是這樣理解您所提出的「依賴性」的。
針對上面的理解,我想說,不是這樣呢,不要擔心。

1.關於依賴性,以及為啥葯不能停
2.關於藥物的神經機制
3.關於抑鬱症恢復的自我努力
4.所謂在正軌的生活

時隔一年余,回來填坑了。一直沒有一道雷劈死我結束我內心的掙扎,真遺憾。那麼,開始吧。
1.關於依賴性,為啥葯不能停以及2.關於藥物的神經機制
精神類藥物可直接作用於腦神經元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的效應,而達到控制癥狀的效果。抑鬱症患者的特點是消沉、消極、低落、活動減少,因此抗抑鬱葯對神經元的作用大體可分為兩種:增強興奮,或減輕抑制,最終達到"興奮"的目的。具體途徑又有很多種,在這裡就不夠恰當地具象化一下:假設有兩個大腦神經元A和B,A用手搭著B的頭,B不能直接和A交流,只能聽A說話。A向B說話的方式就是從手上分泌信息,分泌的量越大信息強度就越大。現在A分泌的信息量不夠大了,怎麼辦呢?抗抑鬱葯上前來,拉著A的手說,兄弟,給點兒信息唄!A就釋放多一些信息;又或者說,兄弟你慢點兒回收信息呀,於是A留給B獲取信息的時間又長了些。或者抗抑鬱葯拍著B的頭說,信息來了快接收!雖然信息量少,但是B也因為打起精神收到信息而活躍起來了;又或者抗抑鬱葯抱住降解信息的酶不讓它們大量發揮作用。就這樣,B和腦內眾多之前因為A那樣分泌信息減少的神經元一起活躍起來,抑鬱癥狀由此得到緩解。
提問者提到了5-HT,上面的"信息"你可以就理解為5-HT。你看,經典的抑鬱症患者出現癥狀正是因為5-HT不足,而藥物本身起到的並非"補充"5-HT的作用,更多的是"就這麼點兒5-HT我們要讓它更好被利用"啊。吃個一年半載的,經過藥物的滋潤,A說,我覺得自己又能正常工作了,謝了!於是逐漸減葯,有可能這輩子不用再吃抗抑鬱葯。
看上去這是個很快的過程,實際上,多數抗抑鬱葯在A、B之間起到足夠作用至少需要兩周。為什麼呢?一方面,藥物在血液里的濃度要達到某個水平才能起到治療作用(所有藥物皆如此),而這還不夠: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精神類藥物,抗抑鬱葯需要足夠多地以穩定濃度跨過"血腦屏障"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因為擔心"會產生依賴"而不按劑量堅持服藥,對治療沒有好處。
那麼,這麼多種從老到新的抗抑鬱葯,真的沒造成依賴這回事嗎?也不盡然。新型抗抑鬱葯副作用越來越少,一大原因是它的"選擇性"更強了--和各種西藥一樣,這是通過特異性識別受體實現的。對受體非選擇的藥物,作用於大腦內的各個區域--是的,大腦內細胞表面受體的分布呈現出區域性--以及身體的不同器官,產生各種副作用;受體選擇性越強,藥物作用越專一,副作用也越輕。簡單回顧了下文獻,老葯如單胺氧化酶抑製劑的苯環丙胺和雜環類的阿咪奈丁(這貨已經和甲基安非他命一起被列入管製藥品,具體請自查)有確切的成癮作用。新葯們如帕羅西汀表現出更多的是並不全符合「物質依賴」診斷條目的諸如撤葯反應這樣的問題。
1999年一篇綜述回顧了自1963年報道符合DSM-IV物質依賴診斷條目的"抗抑鬱葯成癮"的病例報道:Do antidepressants have any potential to cause addiction?
3.4.自我努力與"正常的生活"
抑鬱症患者在剛々確診時,可能會有釋然感:不是我不努力、太苛刻、對人態度太差,我只是生病了,那些不是我的罪。出問題的不是我,是病。這對在初期緩解痛苦體驗幫助很大,但不是長久之計:問題其實還是出在病人身上,隔離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讓病人更好地面對、解決問題,如果結果變成持續地迴避自己與問題的關係,對狀態恢復沒有好處。就像不能把責任都推到葯身上:我在漸漸好起來了,葯會讓我康復;我怎麼都好不起來,是葯沒用,光等著葯把病"治好",不夠。
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抑鬱症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只吃藥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必須意識到,藥物只能控制癥狀,不能根除病因。很遺憾,有些人就是天生易感,容易陷入消極思維的循環,容易在特定的季節產生不良體驗--這似乎是件大不公平的事,命定了我會罹患抑鬱症--誰說事情不能往好的方面看呢:抑鬱易感者多是內向的,節省大量社交時間來自我提升,讓生命更有質感;多是敏感的,情感體驗豐富細膩,充滿藝術細胞,更能產出文學、藝術作品;多是高自我要求的,做事更努力、認真、精益求精。
這些樣子,是並未處在發作期的抑鬱症患者"本來的樣子",發作期間主觀體驗極差,患者甚至把自己原本的優勢想得一無是處。於是,家人、朋友(、諮詢師)的無條件支持就變得格外珍貴。這時候,除了吃藥緩解癥狀,更需要堅強地面對自己,看到是什麼問題讓事情變糟了,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各種"過猶不及"。可能,在某種巨大的壓力下,自己的某項特質走向了一個極端。心理治療可以幫患者更容易地發現問題並且比較快地產生掌控感,但它和藥物一樣不是最終手段,最重要的,還是患者"我想好起來"的意志力和由此產生的行動力。比如正視問題,比如嘗試(起初會很辛苦)成為一個有彈性的人,比如按時按量服藥,比如保持跟他人的接觸與聯繫,比如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比如養成一個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
整天不開心,沒什麼大不了的,正常人也只是在一些時候開心,連精神發育遲滯者也不會傻笑一整天的,要接受情緒的波動。有時提不起興緻,也沒問題,有空發個呆沒空麻木地工作就得了。感覺狀態不夠好就主動地調節,腦子裡想得再多再好都不如捲起袖管真正做一件事--就比如會問這樣問題的抑鬱症朋友,擔心這麼多,沒必要,因為葯根本還沒吃啊……


在治療過程當中,很多人存在三種錯誤的觀念。第一種是有人認為抗抑鬱葯有依賴性。其實,抗抑鬱藥物一般不產生依賴性,而安定類藥物是有依賴性的。第二種是認為抗抑鬱藥物有副作用,會把人吃傻。長期臨床驗證,吃抗抑鬱的葯不會把人吃傻,目前抗抑鬱的藥物副作用越來越小。第三是病好了不用吃藥了。如果患者是第一次得病,通過抗抑鬱葯治療恢復正常後,還要鞏固治療6~12個月,這6~12個月不包括有病剛開始吃藥到痊癒的那段時間。如果非要去了解這方面的事物,請去好大夫網上了解,比較權威


其實用藥的本質也是一種學習,比如學會維持低焦慮,高興奮性時的反應。然而如果不規範治療,時間久了,情緒反反覆復變得高高低低,遞質也不穩定,疾病就會變得像人格障礙一樣,更難把正確的反應學會了。
所以三次複發治不好了、複發次數越多,治療時間越長,就是基於以上的經驗。
當然還有其他的working model(臨床經驗規則),比如疾病其實分型的,總是複發的本來就是屬於難治的型。又或者是因為藥物在疾病狀態下已經耐受了,因為畢竟大腦是有可塑性的。
不其實我不是想說那麼多的,我是想說,看到某一個對藥物治療"騎牆"的答案沒人點贊,我就放心了。誰告訴這個作者說美國心理諮詢師有治療精神疾病的權利,就有(不少)人主張有病不吃藥的呀!我的天啊……

然後評論區有人解釋藥理,說主流的ssri類葯是再攝取抑制,而且是作用有限的神經類型,所以是非常安全的。這個說法是對的。


歪個樓。

兩個月前發生些顛覆三觀並受到人身侵害的事情,導致輕微抑鬱狀態,無非進食和睡眠(心理性的),朋友帶我去了回龍觀醫院,好像是個精神科專科的,醫生說我沒啥事,先開個安眠藥保證睡眠吧。

藥物名稱是酒石酸啥啥,剩下幾個字我不認識。

回去就吃了,跟我想像中不太一樣,毫無睡意,就玩手機,過了一會我平面的手機屏幕變立體了,我家窗帘旁邊有好多漂亮姑娘在撩我,然後床頭有兩個怪獸打架,還有很多小野人騎著小烏龜追熊貓。我就跟看電影一樣嘻嘻哈哈的看著睡去了。

後來還睡不好,每次吃藥都會有幻覺。後來有一天本能的理智告訴我不能再吃了。於是失眠了一周,在床上翻來覆去,心情不好到王者榮耀都掉鉑金了。

接下來工作有點問題,很多不順,心情不好,更睡不著。我就想,吃安眠藥還能看現實的3D電影啊,還能安心睡眠呀,乾脆來一片吧。

我可以聽著爵士看會書,等待幻覺出現,哪個小烏龜部落勝利了,今天翻哪個姑娘的牌子,哦天哪我好餓旁邊還有盤小龍蝦,也許現在藥效沒有那麼強了,但是我可以喝點酒再試試,管它是不是致命的。
也許,我哥們那還有打碼,那個會不會更令人開心。
=
以上這些真的是有出現在腦海里過,好在理智的拒絕了。

我相信,經過國家審核的精神藥物肯定是安全的,沒有生理依賴的。

但是你能保證,不會有失眠的時候嗎?不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嗎?女朋友不會和你吵架,你的領導不會罵你,上班的路上不會堵車,你鄰居不會在早上8點裝修,今天的天不會有霧霾,你玩兒王者榮耀的時候不會有買房子的給你打電話?

然後你不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來點藥物逃避世界嗎?你知道藥物不好,但你不愛這個世界,你需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你。

甚至會,改變你對世界的認知,在情緒極度失控或是機緣巧合的情況下讓你沾染毒品。

所以告訴我,藥理上沒有依賴,就真的沒有依賴嗎。

我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幸福收入頗豐兄弟力挺迷妹貼心的正常人,只是失眠而已。真的,很難想像抑鬱人士吃了抗抑鬱葯獲得新生的感受,他再度面臨黑暗時經歷了什麼。


話太多了,願,世界和平。


我從事治療抑鬱症的工作已經二十多年了,從我的臨床治療體會中,感覺抗抑鬱藥物不會導致產生依賴。


別的葯我不清楚,我吃了三年的鹽酸舍曲林(左洛復)。其間如果偶爾兩三天忘吃,那麼就會頭暈,吃完就好了。後來諮詢醫生,她說沒關係不會產生依賴。後來慢慢減量,從一天兩片變成一天一片,再到後來兩天一片,最後好幾天吃一片,減到最後就徹底不吃了,現在已經一年多沒吃了,完全沒反應。
所以遵醫囑就好,現在的藥物一般安全性都能保證。


1,抑鬱症患者實際上是安全感的嚴重缺乏,家屬的理解和寬慰非常重要,愛是良藥。
2,患者應該服用相應體重的抑鬱藥物,同時轉至有安全感的人身邊調養,父母最適合。
3,任何大事不要做決定,就是靜養,輕度抑鬱症患者心境需要平復重新建立安全感需要2年以上時間,服藥應該超過6個月。中度的沒有疏導好都很難康復,重症的更難。
4,當患者有信心面對生活時會主動要求停葯的,2個月慢慢減量停葯比較科學。
5,刺激抑鬱症發作的原因一定避免再次出現,患者躲避的事情不要勉強,等患者安全感建立,信心重塑,自然能接受和面對。
僅對工作,家庭等後天問題患者,先天遺傳不屬於我寫的範圍。
有諮詢可以留言,我有治療患者經驗,藥物我也親自試過,也願意幫你打開心結。


首先,藥物依賴性和臨床上說的成癮性不是同一概念,醫生說沒有成癮性沒錯,但是不能否認有患者對藥物有心理依賴。


我最近在考慮吃藥,我覺得你還糾結這個問題,可能是你抑鬱程度不夠嚴重,對於有些人,只要有救命稻草就抓住,其實依賴不依賴不重要,比如抽煙緩解焦慮,抽煙有害健康慢性自殺,還不是照樣抽,不抽能咋的,雖然避開了健康憂患,可是不見得開心啊。

再者說,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完全沒有副作用的東西不存在吧,吃個維生素還有副作用呢,少兒的維生素和成人的都不同,因為現在科學認為小孩子補充太多會影響自身的發育能力,會對身體造成干擾。維生素都如此,何況是葯。中醫常講是葯三分毒,這是真理。

其實題主與其關注藥物的副作用依賴性,不如關心那條路能讓你穩健並有效率的好起來,權衡一下投資回報率,如果回報很大,那點損失就忽略不計吧,畢竟其它方式讓你好起來很困難,不正是因為依靠內心的力量做不到讓自己強大,所以才想到吃藥嗎。該吃吃,廣大國民還對地溝油及各種不合格食品添加劑有依賴性呢,半月不吃都難受,幾天不吃會心情大變,也沒見得誰因為這些東西不好就戒了。

霧霾,轉基因糧食蔬菜水果,違規食品添加劑,以及很多致癌恐怖的東西都是我們戒不掉避不開的,一個可以自主選擇的藥物你怕啥,別怕,就算停葯了你又回到這種狀態,至少服藥期間開心過。再說服藥期間科學不斷進步,沒準就有了更好的替代,開心一天是一天。活在絕望中的滋味我知道。相信你也知道。


說的好像你不吃就一定會能夠回復一樣。

上面是第一想法。

抑鬱症的生理癥狀和心理癥狀互為因果。
舉例類比:糖尿病的胰島素,高血壓的降壓藥等等。
要吃藥肯定是在一個人目前癥狀困擾很大,甚至有自殺意念(因為是抑鬱症)的情況下,採取的措施。

事實上也有遇到過好幾個患者反覆用藥,就是因為最初擅自斷葯,不按醫囑停葯導致的病情反覆甚至加重。
所以謹遵醫囑為上。
如果有明顯事件引起的抑鬱症,建議藥物配合心理諮詢師進行治療,不過藥物方面依舊是只能聽從心理醫生的醫囑。


短時間看 會有 ,長期來看 ,沒有或幾乎沒有


我只要一天不吃藥就會感覺整個人在天上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說 葯不能停


差不多3年以前的事情。我是吃的百憂解 差不多吃了一年,我從最開始的一天半粒,到一天一粒,再減為半粒。我最開始吃的時候,感覺很興奮,而且突然感覺生活一下子開朗了許多。但是沒有停葯,接著吃,然後再吃的時候,沒有像最開始吃的那麼興奮了。情緒平穩。到現在,也沒有什麼感覺。覺得像吃藥,改變不了自己本身的性格或者做事方式,只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可以拉你一把,不至於讓你想自殺。只是有時候還是會情緒低落。我覺得抑鬱跟整個童年經歷,性格都有關,不是說吃了這個葯就能改變什麼。


不會。
我吃抗抑鬱的葯斷斷續續加起來有五年了,總是不喜歡吃藥,能不吃就不吃,也會偷偷扔葯。所以上癮依賴什麼的見鬼去吧,雖然葯能讓你平靜下來不想去死但是同樣也讓你開心不起來啊!!!!!!!簡直快瘋了!!!!!我都兩年多沒發自內心的笑過了!!!!!!!!!!!!!!!!!為了不尷尬每次都假笑,我也很難過啊!!!!!!!!怎麼可能依賴!!!!!!!!!!!!TAT


有人能教教我怎麼笑嗎?


表示有一丟丟抑鬱加幻聽,醫生配了類似安眠藥的藥物,每次吃完沒過多久就會睡覺凌晨就莫名醒,還會頭暈,談了個男朋友後幻聽就沒了…


大二的時候,經歷了一場世紀大失戀,後果是喝酒喝酒,日夜顛倒,最後終於成功地患上了失眠症。以前不理解失眠為什麼會導致抑鬱,那段時間體會到了。我甚至試過通宵不睡,撐到第二天晚上九點再上床,可是依然睡不著。那段時間我常常躺在床上看著太陽升起就落淚。

我跟我媽說,我失眠了,再睡不著會瘋掉。我媽帶我去看了醫生,醫生給的診斷是「神經衰弱+中度抑鬱」,開的葯是米氮平和安眠藥。

抑鬱?不至於吧,我覺得醫生是小題大做了。那米氮平,我吃了過後就莫名地嗨,心情燦爛得不要不要的。可是安眠藥真的讓人很難受,是能睡著了,可是第二天根本頭痛得起不來。兩三天後就停了葯,最後還是靠看中醫看好的。

可能有點偏題。我只是想說,也許大家會遇到類似於我的情況,請慎重選擇安眠藥和抗抑鬱藥品。失眠的確會引發抑鬱,但若僅僅是我這樣的還不至抑鬱的情況,靠食療靠中醫也許是不錯的選擇。若的確抑鬱,還請遵醫囑吧,畢竟我身邊也有嚴重到出現幻聽的人!


我不知道,吃藥半年了,如果間歇性忘了吃藥只要超過三天,一切就像打回原型一樣,眼淚止也止不住的往外流,感覺無力應對任何事情。吃完葯馬上就會感覺自己又正常了,遇到麻煩也能自如應對,不會脆弱的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理論上不會有依賴。
好轉可以按醫囑減量甚至停葯。再出現問題就醫再吃……也有終身服藥。
精神問題類似慢性病 老病號灰常多 但也沒見誰是依賴而一直吃藥


推薦閱讀:

抑鬱症是否可以自己控制犯病時的思想?
感覺人生沒有意義,很抑鬱怎麼辦?
抑鬱症 16歲 無法去學校 高一 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抑鬱症 | 醫學 | 健康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