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貝聿銘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感覺特別像阿爾罕布拉宮,許多細節、過道都讓我跟阿爾罕布拉宮產生聯想。這是建築師有意做這樣的文化的承載嗎?

其次是感覺有許多元素,有東方文化的感覺,也隱約有古典主義的講究宏大、對稱的感覺。但又處處經過現代主義的修剪。該怎樣解讀這樣的設計思想?


私以為貝聿銘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應該出現在每一門伊斯蘭建築學課的期末考試卷上。與其說它是貝聿銘一貫以來風格的延續,(見下圖)不如說它是貝老在閱覽完一整個伊斯蘭世界大大小小的建筑後,交的一份高分答卷。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多哈

貝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

卡達皇室在這座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上付諸了重大希望,從廣義上來說,他們希望通過這個博物館, 奠定卡達在石油灣乃至一整個中東文化推廣領頭人的基礎。從更小心眼兒的角度來說,卡達的直接競爭對手,另一個石油灣的小國家阿聯酋,同年在阿布扎比也請了世界上另外兩個最貴的建築師Jean Nouvel和Frank Gehry,來造阿布扎比的盧浮宮博物館和阿布扎比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所以說,卡達的直接目的,就是通過自己家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來艷壓阿聯酋。

Jean Nouvel設計的阿布扎比盧浮宮,2017年過幾個月終於就要開館了。

Frank Gehry設計的阿布扎比 古根海姆博物館草圖。(我為什麼說是草圖呢?因為各種經濟、政治、管理失敗,這個博物館是造不出來的。我認識阿布扎比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管理藏品的藝術史學家,她跟我說,阿布扎比政府前不久跟她說可以捲鋪蓋回家了,這個博物館是不準備造了。)

卡達酋長把這個重大的任務交給貝聿銘的之後,給了他兩年的時間和一張無限透支信用卡,來環遊伊斯蘭世界,從西班牙一直玩兒到印度。因為貝聿銘自己也知道,他從來沒接過這種在文化、宗教、政治方面都要很小心的活,需要做很久的功課。這種挑戰性也是為什麼卡達在08年可以請九十二歲高齡、已經退休的貝老重新出山。

貝聿銘在08年博物館開館時,接受採訪說,自己受到了伊斯蘭傳統建築的影響。具體受到什麼影響,他只提到了埃及開羅最古老的清真寺,9世紀造的圖倫清真寺 (Ibn Tulum Mosque)。但是根據我的觀察,他還借鑒了印度的泰姬陵,10世紀左右的波斯傳統屋頂,12世紀左右的埃及馬木留克傳統建築(Mamluk)。

圖倫清真寺 (Ibn Tulum Mosque),埃及,開羅

圖倫清真寺是埃及體積最大的清真寺,然而貝聿銘博物館的主體,借鑒其實也不是圖倫清真寺本身,而是圖倫清真寺的院子正中心,後來君王造的一個藏寶閣。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多哈

下面來講一講其他「有可能」影響了貝聿銘的伊斯蘭建築。之所以只是「有可能」,是因為都是我自己的猜測。

印度的泰姬陵

印度的泰姬陵,主建築在一條人造小河的盡頭,兩旁種樹。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造在一條60米人造河的盡頭,兩旁種比較耐旱的棕櫚樹。卡達到了夏天,氣溫高達60度。貝老為什麼要歷盡艱辛萬苦讓遊客們在室外多走60米,為什麼要園丁每天澆水,是因為他自己靈機一動呢,還是因為收到了泰姬陵的啟發?

下面講其他伊斯蘭建築的影響。

我從上往下拍攝的伊斯蘭博物館的大廳內部。注意那個掛在樓梯上方的莫名其妙的凌空圓圈兒。

換個角度,從下往上拍。可以看見圓圈的細節。那個屋頂也是貝老改良版的伊斯蘭建築特徵,稍後將。

下圖是12世紀左右的埃及馬木留克時代建築的瑰寶,蘇丹·哈桑國王的墳墓。注意他的墳墓上方,有相同花紋的圓圈兒。

Tomb of Sultan Hasan, Cairo, Egypt

這個圓圈兒是用來做什麼的?登登登登,是用來掛燈的!如下圖。

Tomb of Sultan Hasan, Cairo, Egypt

這種掛在空中的玻璃燈,是馬木留克時代特有的伊斯蘭藝術瑰寶。而貝聿銘借鑒了馬木留克用來掛燈的支架,來給自己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館內空間帶來多樣化。這個蘇丹·哈桑國王的墳墓,也造在開羅城,是埃及內最大的墳墓,著名遊客經典。你說貝聿銘已經承認自己受到了同在開羅城的圖靈清真寺影響,那麼他有沒有順路去蘇丹·哈桑墓參觀參觀呢?

既然我們已經來到了蘇丹·哈桑國王的墳墓,那讓我們抬頭看一看他墳墓上空的屋頂長什麼樣。

Tomb of Sultan Hasan, Cairo, Egypt

這種屋頂叫做muqarnas,是10世紀左右在波斯(伊朗)一帶傳播到一整個中東、乃至北非,是伊斯蘭建築中最經典的特點。

muqarnas

muqarnas

我拍攝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貝老的設計以線條精簡著稱。他在博物館大廳上方,造了一個現代簡潔版的波斯屋頂(muqarnas)。

同樣來自經典的伊斯蘭建築,是博物館靠海的兩座樓塔。這種樓塔是伊斯蘭建築最基本的特點之一。每一座清真寺都有一定會有各種形狀的樓塔。

我拍攝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我們可以在伊朗找到樓塔

(此建築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伊爾汗統治伊朗的時候造的,因為蒙古人特別喜歡造巨大無比的藍色建築)

Soltanieh

可以在伊拉克找到最早最大的肥肥的塔樓:

The Abbasids mosque

可以在摩洛哥的清真寺找到正方形的樓塔:

圖中這個人是我,在拉巴特

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竣工後,貝聿銘受到了來自伊斯蘭世界的許多批評,指責他的設計不夠代表「伊斯蘭傳統」。對著這些批評,我每次都想微微一笑說:哈比比,你睜大眼睛,打開書本了解一下自己文化的歷史,再來指責貝老的設計「不夠伊斯蘭」。能夠將這些異域元素與自己的個人風格結合,這才是建築大師。^-^


卡達伊斯蘭博物館,或許會成為貝大師的絕唱。它的原型主要不是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宮殿風格不適合面向大眾的博物館),而是埃及的一個有上千年歷史的小清真寺。體現了阿拉伯式幾何建築的精髓。在夜幕中,在燈光下,博物館彷彿一位蒙著面紗的少女,婀娜動人。

為了體現博物館的獨一無二,貝大師特意選址在一個人工島上,道路兩邊還要種上棕櫚樹(那是在缺水的中東),而卡達埃米爾(國王),大筆一揮同意了,真是土豪。

說沒有創新的,你不想想人家貝大師都九十多歲了,還是接手伊斯蘭風格這種之前從未接觸的挑戰。他老人家到中東,西班牙採風,在紐約設計,和團隊,施工者,顧客交流周旋。能有如此成就,實屬不易。

當地群眾都說夜幕下像蒙面紗的少女,貝大師在征服了美國人,征服了高傲的法國人之後,還征服了卡達的穆斯林。2333


謝邀,評價需要仔細讀讀圖。先欠著吧。
看著很新穎,沒有三角形。貝先生九十高齡還在突破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挺好的,海邊的城堡,整潔,氣勢不錯,有凝重的秩序感,和旁邊的喧鬧、親民、大叔們排隊跳拐棍舞的瓦齊夫市場形成鮮明對比,和海灣對面的新市中心相得益彰。附圖如下


來作不同文明的交融、設計思想方面的補充,@仲樹的答案已經非常好了,列出了貝聿銘參考的最主要古代伊斯蘭建築。

中東伊斯蘭文明圈的地理位置,使她與西方文明的聯繫、交錯十分緊密,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共稱亞伯拉罕系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承認共同的先知;中世紀黑暗時代,很多歐洲典籍散逸,好在有正處在黃金時代的伊斯蘭文明收集整理,得以保存;文藝復興的歐洲,在阿拉伯語記載的典籍中找回了很多自己散逸的科學、技術、數學、幾何學等,希臘先哲們的哲學思想就在其列,而建築方面,則是穹頂dome的建造工藝,文藝復興的歐洲建築師們,也是參考了伊斯蘭建築,才重拾了這項技藝。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Hagia Sophia,建於537年,拜占庭式建築,作為世界最大教堂長達1000年,曾為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東正教)教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被轉化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斯蘭教教堂。土耳其人當時被這座偉大的建築震撼,轉化時去除了基督教相關的裝飾細節,仍舊還是保留了建築的主體。而後,Hagia Sophia又繼續影響了更多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

所以,新興文明在它來到歷史舞台中心時,一定會去繼承前人最優秀的歷史留存,哪怕這樣的留存來自於一個異族敵對文明。

--------------------------------

貝聿銘時常被稱為著重於幾何形體的「Hypermodernist」,即繼承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超現代主義。不像Jean Noveal那樣著重於凸顯伊斯蘭式絢爛的圖案圖飾,貝聿銘選取的參考對象Ibn Tulum Mosque(感謝@仲樹的答案),是一個沒有什麼表面裝飾的小清真廟宇,反映的也恰恰是現代主義建築去除裝飾的理念。

一般注重表面裝飾的清真寺

圖倫清真寺 Ibn Tulum Mosque

貝聿銘的設計回到的是建築的基礎foundamental,即:how do you top a building? 怎麼蓋建築的頂?圖倫清真寺的立體構成,是正方形上有個小些的正方形,切了角的正方形,繼而六邊形,最後一個圓形穹頂。這個逐層遞進,由正方形轉化為圓形的幾何變化過程,恰恰也是文藝復興以來,很多西方建築遵循的一個設計基礎。同時,也是世界上很多文明對於宇宙世界的基礎幾何認知。

Santa Maria della Consolazione (Todi),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正方形與圓形為平面組合的教堂

Great Architect of the Universe 上帝作為建築師以幾何學為工具建造宇宙

達芬奇的完美的人

天圓地方

故宮御花園亭子的頂部天花,由方形到圓形的遞進變化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頂部未採用穹頂的圓形設計,而為方形,貝聿銘說不想讓它看起來太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貝聿銘通過參考圖倫清真寺而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找到了串聯起東西方文明建築傳統的文化共性。這就是貝聿銘最令人敬仰的地方,他不拘泥將自己定義為中國人或美國人,甚至不拘泥於是東方人或西方人,而在探索串聯起不同文化文明傳統、具有文化共性、且不流於表面敘述的建築形式,真是世界人民的建築師!

------------------------------

蘇州博物館與我們中國人自身建築設計藝術的思考: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大概要早於伊斯蘭博物館7-8年,二者的形體造型卻頗有相似之處。貝聿銘或許很早就已經開始在提煉這一套設計語言了。

公眾剛見到這個設計時,也在質疑其設計是否足夠中國,而如今十年過去,似乎很少有人再質疑去它,而把它稱為具有蘇州本地文化特色的中國建築。這種態度的轉變,就有如貝聿銘為法國盧浮宮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一樣。

與伊斯蘭博物館形體相似的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中,類似伊斯蘭文化中環形吊燈的設計。

頂部天花

把蘇州博物館與伊斯蘭博物館放在一起解讀時,才更能凸顯它對我們這片土地甚至世界的意義:

人類的文明傳統是由人類自己建構而成的,過去如此,我們現在也能重新構建未來人類的文明傳統。

我們不應局限地只看到自己的文明傳統,期望只從自己的故紙堆里就能挖掘出新時代的先進文化,而應去繼承世界上任何文明的偉大留存,哪怕這樣的留存來自於一個異族敵對文明。

以上。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肯尼迪圖書館,香港中國銀行,澳門科學館等項目,都可以看到貝聿銘2-9歲居住成長在香港的空間印記。離島(與大陸很近的島)、半島都是傳統蓬萊仙境的空間形態。既是記憶,也是嚮往。

XY

據道為心 其命惟新

-「回家-貝聿銘嶺南建築作品展」前言

「南方水鄉的民居,黑瓦、灰磚、白牆,色彩配置素雅和諧,與周圍環境決無不調和的地方。」秉承嶺南人據道為心低調淡定性格的貝聿銘先生,甚少發表品論社會的言辭,但面對北京城市規劃和中國建築民族化問題,貝聿銘先生提出了善意的見解。

1917年出生於廣州的貝聿銘先生,1918-1925年在香港度過童年。1982年回到香港設計中國銀行大廈。

今年是貝聿銘先生100歲壽辰年,為研究貝聿銘先生的建築創作思想,特展出貝聿銘先生在嶺南創作的三個建築設計項目:

1、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2、澳門科學館,

3、台灣東海大學路思教堂。

籍此,貝聿銘先生的作品以書畫展的方式回到廣州,與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學派在他出生的珠水雲山大美廣州對話。

剛結束不久的嶺南畫派「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追溯百年浩蕩歷史,重新認識何香凝,李鐵夫,高劍父,鄭可,張大千等的惟新思想、美學思想,深究其探究人類本真美學復興的春秋大義。

高劍父及其弟子的嶺南畫派美學思想,不僅引領了南方的社會進步,還影響了共和國第一代的南方主要領導人-陶鑄、朱光、曾生、林西等。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發展的元動力有三個層次:物質、金融、美學。美學處於高端,信息能量最強。美學往往以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如詩歌、繪畫、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等加以表達,並最終以藝術最綜合最立體的形式-建築呈現。嶺南建築學派的先行者呂彥直,創造了中國新古典主義的豐碑;貝聿銘先生,更是將東方的審美人文高度推向世界,是吾們嶺南超級廣州的驕傲。

嶺南畫派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在新形勢下再次回歸東方人文的心理、思想高峰,並得到世界的認同。其思想正能量輻射到整個欣欣向榮的南方社會,並通過凝聚嶺南建築的一大批英才,造就了嶺南建築學派的輝煌。

在高劍父踐行自己的藝術主張:「繪畫要代表時代,應隨時代而發展」時,嶺南建築學派也走向創作的巔峰。順著這個美學能量的精、氣、神脈絡,這些代表嶺南美學高度的建築精品一個接一個呈現:

文化公園,中蘇友好大廈,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新館,白雲山及其園林建築,華南植物園,愛群大廈改建,友誼劇院,廣州賓館,東山湖公園、麓湖公園等,海珠花園,南湖,泮溪酒家,北園酒家,南園酒家,白雲賓館,友誼商店,流花賓館,東方賓館,火車站、東風路擴建,白天鵝賓館,花園酒店,中國大酒店等等。

其中礦泉別墅酒店入選世界建築史;中國駐前西德大使館是中國園林建築第一次輸出國外;嶺南畫派博物館、梁啟超紀念館成為「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建築典範,對未來的嶺南建築發展將有著超越的思想引導作用。

嶺南由於氣候、地理、人文的打造,性格里的「淡定」與「敢為天下先」是如此的突出與矛盾統一,嶺南衣、食、住、行的「行」,是特指行動力。在運用「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時,嶺南建築師的手法是現代建築加上傳統園林,曾一度達到相當的高度並於1990年後為全國及亞洲建築師借鑒追隨。

1990年以後,嶺南建築學派沉寂了。在這段時間裡,嶺南建築學派的研究有了很多成果,但都是以不同的「樹枝」片段在呈現。很多的歷史盤根結節交錯,而改革開放30年創作嶺南建築的主要當事人正在一個個遠去。

我們需要看到歷史的系統,看到歷史的整棵大樹。為理論的完整,為後來者的創作前行,為嶺南建築學派這棵大樹生長新枝葉及新的大樹成長。嶺南建築學派博物館就在這樣的歷史潮流推動中,因緣際會、能量聚集而行動落實。遠心曠度綜一總體,嶺南建築學派的特點是:思想,實踐,教育,美學生活。

國內外不少朋友會問,「一帶一路」建設,我們將向亞洲、世界提供什麼普世價值?從嶺南建築學派的特點,我們知道美學生活是最高的層次。是的,我們就是在21世紀,向世界再現我們曾經的、歷史很多次達到的高度,向世界提供整體的東方美學生活體驗。

本次展覽,得到香港中國銀行總裁辦,得到貝禮中先生,貝鈞奇先生,龔書楷先生,潘冀先生,沈埃迪先生,WACA澳門學術委員會,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嶺南建築學派博物館MLAS等的大力協助,謹表達深切謝意!

在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是嶺南建築學派大發展的良好契機。讓吾們以感恩的心,傳承歷史,共創亞洲美學生活新高度。


老先生的小粉絲

我們學校的校園就是先生設計的,長得跟蘇州博物館差不多。今年設計作業還專門研究他的設計風格。

最為突出的兩個特點就是精簡的線條和光源的採用。

在那個校園裡住了一年,宿舍樓是兩個八稜柱聯起來,所有的設計幾乎全部都是直線,並且從各種角度看都非常對稱。包括六邊形的窗戶,正棱形的窗戶等等。(貼一波自己的collection哈哈哈哈哈哈)

圖書館吊頂

樓梯間窗戶

百家壇,上面一圈也是懸在半空的燈

宿舍樓中間的間隙

還有就是光源。先生很多設計中都可以看到頂部是透光的,像盧浮宮外面的和學校里幾乎所有的樓房頂都是透光的,一方面增加視覺通透效果,另一方面為可持續發展做出有力貢獻。

貼一個臨摹先生作品的設計

學校眾多有特點的窗戶之一

我的作業,臨摹上面的來著

那跟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的關係呢,先生的風格是非常鮮明極具特點的。如果建築設計一味強調還原性和文化相關性,那設計將不再具有價值。

最後許願先生跟進學校後期工程 誒嘿


莫名想到了三體最後的石頭博物館


有一部貝律銘紀錄片,講述設計和建造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過程。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建築外部在2006年已完成)。佔地4萬5平方,白色石灰石几何式的疊加成伊斯蘭的風格建築,中央的穹頂連接起不同的空間,內部除了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伊斯蘭藝術品,還包括圖書館、餐廳等功能空間。

巨大的圖案烘托出宗教的神聖感

現代與傳統結合,無不體現著伊斯蘭教的文化。


貝老作品裡中規中矩的成熟系代表。
Lighting design角度和層次絕贊。
完完全全的奢侈用度,
稍有遺憾的,創新基礎上的保守路線,現代版東方童話


推薦閱讀: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現代主義建築 | 貝聿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