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明宮與漢代未央宮比紫禁城大很多倍這是真的嗎?

聽博物館的講解說大明宮是紫禁城的四倍左右,回來又查了漢代長安城中三個最主要的宮殿,未央宮長樂宮和建章宮,每一個就更大了,單個的好像比大明宮還要大,但是這是真的嗎,因為漢代長安城面積並不大,三座宮殿平均下來都是紫禁城的五倍多那麼漢長安城豈不是大部分都成了宮殿了?


這是定都西安的歷個朝代的都城位置圖,顯示了漢長安和大明宮的面積比,再結合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漢三宮的面積應該都是大明宮的一倍多。至於秦漢宮室為什麼這麼大,一來呢沿襲春秋以來「高台榭,美宮室」的傳統,二來如蕭何所說的「非壯麗無以重威」,宏偉宮殿才可顯示天子之尊貴嘛。

這張是未央宮前殿的復原圖設想圖,大型宮殿都屬於建築群,不可能是單體建築,當時的建築手段和材料都不足以支持如此龐大的單體建築的。

因為漢代長安城面積並不大,三座宮殿平均下來都是紫禁城的五倍多那麼漢長安城豈不是大部分都成了宮殿了?

回答:是的,漢長安確實大多是宮殿,除了一些武庫,甲第區,和市(商業區),平民百姓大多是居住在西北的城牆外的。

西漢長安城的發展和建設處於開創階段,許多經驗為以後仿效。
但西漢長安未經事先完整規劃(先有長樂、未央二宮,惠帝五年始築城),沒有明確的分區(城中宮、衙、市、宅雜處)和整齊醒目的城市構圖。漢武帝把崇儒定為國策,但仍處於開始的階段,系統化的完整計劃有待於後來。

漢長安本身的城郭劃分還不明顯,不屬於我們後來所劃分的外城或內城,到了之後的曹魏鄴城才奠定隋唐長安城方形規劃的雛形。(關於古代城市對於外郭,內城,宮城的劃分可以看下這個回答北京故宮和唐大明宮的異同點? - 吳笛的回答)


是真的,漢代的未央宮(4.6平方公里),長樂宮(6.6平方公里),建章宮(約5平方公里)以及唐代的大明宮(3.2-3.3平方公里),每一個都比故宮(0.73平方公里)大好幾倍,西漢長安城內大約六分之五的面積都被宮殿佔據(長安的居民大都住在城外),以至於漢武帝修建章宮的時候,城內都找不到地方(城內除了長樂未央兩宮,還有桂宮北宮明光宮以及武庫),只好修建在城外西邊的上林苑內。

總的來說,中國自秦漢以來歷代宮殿群整體規模是越往後的朝代越小
究其原因,我們做如下解釋:
1.秦漢重威,而不惜民力
嬴政掃滅六國,一統天下,初建皇權,自稱始皇帝,原來秦王時期居住的咸陽宮本來已經規模巨大,但是為了配得上自己的功業,另外在渭河南岸開建新的朝宮阿房宮,並在旁邊仿造六國樣式的宮殿,濫用民力已經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後人形容當時關中離宮別館三百,咸陽附近的就有二百七十座。叫得出名字的就有望夷宮,甘泉宮,極廟,興樂宮,章台,鴻台等等等等。
咸陽宮的規模已經極其龐大,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荊軻刺秦王時副手秦武陽之所以掉鏈子,被秦軍陣帳嚇破了膽當然是主因,但是咸陽宮太tm高了也是重要原因,以至於還沒爬完台階就體力不支。
到漢代時,高祖劉邦為一介布衣,居然有朝一日當上了皇帝,自然也極其注意體現皇家威嚴,
丞相蕭何解釋為何要將未央宮修建得如此磅礴時就說過:「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所以沿襲自春秋的高台建築,夯土台基越來越高,宮殿規模也越來越大,只有如此才能讓百姓仰望,展現皇家威嚴。未央宮前殿的夯土台基高度甚至比之後建成的長安城牆還高。

而後世朝代的皇帝普遍意識到濫用民力營造宮殿的惡果,在規模上有所收斂及顧忌,因此體量也是一朝比一朝小。

2.宮殿功用不同

秦都咸陽經考古發掘到現在還沒發現城牆的蹤跡,漢初未央宮建成時長安也沒有城牆(長安的城牆在漢惠帝時代才開始建築),

所以秦漢的宮殿不僅是居住,上朝處理公務,還夾雜有很強的防衛功能,湖泊,亭台樓閣均在其中,供皇帝遊玩,所有的東西都塞在皇城裡,規模不大才怪呢。

唐代的大明宮依然如此,由於建在長安城西北的城牆外邊,自然要比城中的太極宮更重視防衛,大明宮的北城牆是兩道城牆城防,分別是玄武門以及重玄門,而宮中除了規模龐大的三大殿,依然少不了太液池,池水至少有十幾萬平方米,池中還修築有三座島嶼,模仿蓬萊仙山。

到了明時紫禁城就是皇帝上朝的地方,紫禁城外又套著一圈皇城,要遊山玩水,有中南海(明朝稱西苑)

以及北海在紫禁城西邊皇城之內,要祭天,城南還有天壇。

所以,拿故宮和大明宮比較體量本身就不對呀,拿明清的皇城去和大明宮比還差不多。

接下來我們討論單體建築:單體建築在秦漢達到頂峰後也是越往後越小

我覺得這是中國木構建築的特有制約因素導致的

我們知道木構宮殿的尺寸會嚴重受制於木材的最大尺寸以及木料的多寡,而單個宮殿建築的尺寸一朝不如一朝最根本原因就是好木頭越來越難找了。

整個中國境內樹齡過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巨型珍貴木材越砍越少,直到明朝後期基本已經難覓蹤跡,所以即使朝廷的財力無限,宮殿的尺寸依然不得不縮小,沒有好木頭。

戰國後期,七國中秦楚這樣的大國所擁有的動員能力已經足夠強大,動輒可以徵用幾十萬民夫。在人力滿足的情況下,單體建築的大小就只取決於建築主樑柱的高和粗。而秦漢時珍貴的木材直接取材自都城南邊終南山以及秦嶺的山麓中,高大的千年巨木,就近取材,造就出壯麗無以復加的宮殿。

而等到唐朝準備建立大明宮時,一千年過去了,秦嶺中高大珍貴的木材早已砍伐殆盡,而只能從帝國遙遠的南方深山中取得。

近至600年前明初,整個中原地區的巨木已蕩然無存(別說巨木,中原連成片的森林都不是很多了)。

永樂皇帝修建紫禁城之初,大臣們為了找到合適的木材,遍尋天下,最後來到雲貴川等地的群山峻岭,才找到尺寸合適的楠木。

甚至朱棣為此還封一座山叫神木山。整個木料的準備工作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據史書說進山一千,出山就只能剩下五百人。

這些最最珍貴的楠木後來成為紫禁城奉天殿(現在叫太和殿)中巨大的柱子,相信這也是中國境內最後的千年巨木。

遺憾的是。因為雷擊,巨木早已化為灰燼,在現今的太和殿里,是後來清朝用松木拼湊而成的(八九根松木用鋼箍圈成足夠的粗細,外表看起來像是一根巨木柱子)。八九根松木才抵得上永樂朝一根楠木的粗度,可是高度是遠遠不能及的,所以如下圖大家可以看到明初的奉天殿,其規模巨大,而清朝重建的太和殿,小了整整一圈,沒木頭呀。

即使是清朝國力最鼎盛的乾隆朝,為了維修營建宮殿乾隆皇帝找人遍尋天下,可縱天下之大,巨木已無處可尋。
皇帝本人甚至動了念頭想拆掉朱棣長陵的主殿(因為當時長陵主殿的尺寸居然比太和殿還大,而且還是金絲楠木建的),取其中之巨木來用。但這事兒被御史參了一本,從而打住。
-------------------------------------------------------------------------------------------------------------------------------------
下面羅列了些史上赫赫有名的宮殿,可惜無一例外,因為戰火,雷擊火災等等,都已不存在了。

章華台:戰國時代楚國最赫赫有名的離宮章華台(公元前535年建成)
史載章華台「台高10丈,基廣15丈」,壯麗無比,號稱天下第一台,據說體力不好的大臣要登上章華台需要中途休息三次,所以又被叫做三休台。
章華台毀於秦統一中國的戰火中。

咸陽宮,阿房宮:同樣是在那個時代,秦國的咸陽宮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壯麗程度更甚於章華台,但就是這樣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還是覺得不滿意,因此在上林苑中營建了規模更大更加壯麗的阿房宮,但阿房宮沒有最終建成,只完成了夯土台基,就因為陳勝吳廣起義而廢棄,咸陽宮最終也毀於項羽的一把大火。

阿房宮前殿佔地800畝-大約有九十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未央宮:漢代最有名的宮殿當屬於未央宮,長樂宮以及建章宮,未央宮(公元前200年)是蕭何在秦朝章台的基礎上修建的,它的前殿依然是高台建築,據說夯土的台基就比長安城的城牆還要高,壯麗無比,建成後劉邦剛好外出征討叛軍後回到長安,非常生氣,直到蕭何解釋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才同意住進去。未央宮經歷了歷次戰火,但數次被修復,最後一次有史書記錄的是公元841年(居然撐了一千年,這也算是個奇蹟吧),唐武宗對未央宮進行大規模修葺,當然,它在唐末的戰火中依然,毀滅了。

未央宮前殿復原圖

未央宮前殿遺址

未央宮遺址公園(前殿只是中間那個土堆)

建章宮:漢武帝時,漢朝國力強盛,於是在公元前104在長安城外修建了號稱千門萬戶的建章宮,武帝為了往來方便,橫跨長安城牆之上修建了飛閣,可以跨過長安城牆坐馬車直達建章宮(這就是立交橋呀)。建章宮建築組群的外圍築有城垣。宮中最驚心動魄的建築應該是高達五十丈的神明台了,台上有銅鑄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圍之大,至於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托一個直徑27丈的大銅盤,盤內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神明台上還設有九室,象徵九天。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為鄰通話。建章宮的時間比較短暫,西漢末年大部分木料就被王莽拆除去修建明堂了,神明台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在位時,想把仙人承露搬到洛陽。搬動時因銅盤過大而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銅盤勉強搬到灞河邊,因太重再也無法向前挪動而棄置。

建章宮神明台遺址

大明宮: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給李淵建造的,還沒建成李淵就去世了,所以直到唐高宗時期才完全建成,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大明宮處理朝政,歷時二百餘年,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50公頃,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公元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的戰亂。

大明宮鳥瞰

丹鳳門廣場以及含元殿遠眺

宮中最驚心動魄的建築當屬大明宮前殿含元殿

含元殿復原圖

含元殿遺址(谷歌)

含元殿遺址

麟德殿復原圖

麟德殿遺址(谷歌)

明-紫禁城-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
注意啦,這就是太和殿的前身啦,只不過,它的體量,那是相當的大,所用木材都是朱棣派人從雲南四川的深山老林里尋覓來的,也應該算是中國境內的最後一批巨木了,可惜,建成之後一年(1421年),整個三大殿就因為雷劈而著火全毀。之後的皇帝,不論明清,都重修過,但是,鑒於已經再也找不到那麼宏大的木頭做主梁,所以建築尺度就只能大大縮小了,清朝的時候,奉天殿就變成了現在的太和殿,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通閉64米,通深37米。可以看得出來,須彌座台基還是那個台基,但是殿面的尺寸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從面闊九間的九五之尊改成十一間,完全就是因為找不到足夠粗長的木頭做梁,可改成了十一間以後依然沒有原來九間的面闊長,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大的木料。
太和殿本該是天下體量最大的一間房子,現如今還沒有太廟主殿的面闊大,也比十三陵裡面朱棣的長陵祾恩殿小,祾恩殿闊九間(通閉66.56米),進深五間(通深29.12米)。

奉天殿與太和殿對比圖(如今的太和殿小的令人髮指)

望西都,
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山坡羊 潼關懷古》


確實從古到今宮殿逐漸變小
摘自《中國建築史(第六版)》——潘谷西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長安城也的確大部分被宮殿佔去。而且漢長安距今歷史久遠,相關研究結論很多都來自文獻記載而不是考古發掘,所以相較唐及之後的研究,缺乏很多具體的數據、細節,準確度可信度都相對較低。

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直接看這本書的「宮殿」部分。其實題主這個問題應該在大部分中建史專業書籍里都有詳細回答。


是的。大明宮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磚木結構宮殿群。
面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四個紫禁城,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

————強烈推薦一部非常良心的紀錄片《大明宮》

《大明宮》全集

看完你會覺得大明宮美的不可思議


當然是真的。漢未央宮4.6平方公里,在漢朝宮殿里是非常小的。唐大明宮3.3平方公里,跟太極宮不能比,太極宮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西安明城牆。紫禁城面積0.73平方公里,大明宮是它四個半,未央宮頂六個。這都是明顯的事實。
實名反對 @陳巢父 的答案。明顯胡說八道胡攪蠻纏。多出過分的錯誤。糾結於應該用皇城來比較。於是北京皇城比大明宮,未央宮大了。但是為什麼不直接比較皇城呢?滿打滿算北京皇城也才強行湊了6.5平方公里,漢長樂宮6.6平方公里,毫無壓力,唐太極宮更是約等於今天西安明城牆,頂倆都沒問題。也就是說明清北京皇城還沒有漢唐一個宮大(長樂宮,太極宮)。然後又開始糾結禁苑皇家園林了。覺得明清北京算上全國的禁苑林場總算比漢唐的長樂宮,太極宮大了,很了不起,洋洋自得~送你一個上林瓦當。漢無壓力。
問的是紫禁城,你來個皇城;我來比皇城了,你又開始糾結園林,但是真的毫無壓力,各個方面。如日之升,則曰大明~這就是格局

真不知道你會不會又開始糾結到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面積上,和清朝漢朝唐朝疆域上~
還說含元殿沒多大,遺址就在那裡,去看看不要錢的。奉天殿燒了以後連太和殿的木頭都沒了。窘迫到要拆明朝公主墳的木頭,最後也沒弄成。還有天安門,東西長66米。丹鳳門東西長74.5米。明顯是更大的,大明宮有無數中國古代世界的第一,城門啊宮殿啊只是很小一部分。真懷疑的你歡迎來大明宮考察。你要真喜歡特別大的宮殿,阿房宮前殿你可以了解了解@陳巢父 。歡迎甩乾貨,我不像你,我不刪評論不拉黑。
……………………………………………………………………

太極宮不到七平方公里,並沒有比故宮大很多。你也好意思說出口?故宮面積0.73平方公里。十倍了。也就是北京所有皇城算在一起不如長安一個宮。


而且漢朝的皇家御苑還橫跨三個縣呢膩不膩害?不過後來由於管理確實有難度,周圍的百姓會跑進來種田開墾耕地,漸漸地就瓦解了。咦?我好像沒有在答題。


漢長安城的格局較前後還是有所區別的,雖說「漢承秦制」,但根據目前的考古及建築史的研究來看,秦代的都城並未有具體的範圍,或者說沒有圍牆,只有象天法地的大致格局,而秦的宮殿都是巨大無比的,根據阿房宮前殿的遺址的推測,前殿中最主要的宮殿大致就有百餘開間,(故宮的太和殿也只有11開間而已)。非壯麗無以重威,秦漢時期,帝王的權威與宮殿的華麗必須是相匹配的,從這角度出發,帝王的身份必須要無以倫比的巨大宮殿才能匹配。但由於早期的建築都是基於高台之上,致使木結構建築的規模還是受到很大的制約的。

關於漢長安城的布局,這裡強調下歷史背景,雖然劉邦一統天下,但當時連年戰亂,國庫的資源也甚是緊張,況且劉邦本人並非奢華之人。建國伊始,是在秦之前興樂宮的基礎上營建的長樂宮。後未央宮等長安城其他宮殿也是後來陸續營建的,漢長城的圍牆甚至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可見漢長安城的營建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同時受到地理條件,比如河流等的制約,導致漢長安城的形狀,相比於隋長安城的規劃,漢長安城並沒有一個非常統一的設計。而且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學界對於漢長安城還存在很多歧義(起碼我畢業的時候還沒發現達成一致),其中對於漢長安城的圍牆之內是否能夠按照隋唐以及明清時期的外郭城、皇城、宮城來區別劃分還存爭議。以我個人觀點,若按後期宮殿劃分,漢長安城內的功能更接近宮城的概念。百姓及官員其實是在長安城之外的,這裡還要強調一點,漢長安城的具體功能不能僅僅只是通過圍城內的宮殿實現,包括城外的上林苑、離宮別苑都承擔了很重要的政治及軍事功能的。

我覺得樓主的問題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建築技術還有各個都城的具體位置來看。這次先說這麼多吧。關於隋唐長安城又是另一個話題了,以後再聊吧。


這種結論是不經推敲的。

拿明清皇宮的宮城跟漢唐皇宮整個皇城比——把明清紫禁城的面積同大明宮、未央宮的面積對比,是很扯的一件事。

唐大明宮為宮苑結合,丹鳳門至含元殿一區功能相當於皇城。而漢未央宮高台居,一個台就相當於一組小型宮殿,而且還有紡織、釀酒等生產性建築。

大明宮要和明清故宮要比面積,就應把包括紫禁城、三海、西什庫、上駟院、酒醋面局等在內的整個故宮皇城拿來比。

紫禁城+中南海+景山+祭廟=皇城,佔地6.5平方公里,如果算上皇城前的中央衙署區,佔地約6.8平方公里。

某作為時代眼淚的漢長安城,和後代的都城一比那布局簡直堪稱自由任性的典範。連城牆都是在武帝的時候才修起來的。未央宮排除面積之外堪稱樸素。

大明宮正門丹鳳門僅僅就長寬規模來說就遠遜於天安門。天安門寬120米,丹鳳門寬75米。數字復建的丹鳳門看起來是好看,但唐代的丹鳳門並沒有那麼宏偉。

在建築的技術水平上,天安門是拱券式,城台內外完全由大城磚合三和土砌成,而丹鳳門是原始的木框架抬梁式,只是外包磚的夯土城門,兩者技術含量相差甚遠。

含元殿也沒有那麼邪乎,它的尺寸還趕不上紫禁城的午門。大殿含元殿總寬近58米,午門總寬60.05米。而且紫禁城中軸線的整體效果是大明宮所不及的。

奉天殿台基寬120米,頂部大殿寬90米,宣政殿寬70米。奉天殿勝。

保和殿與紫宸殿比。保和殿總體氣派也勝過紫宸殿。

乾清宮與蓬萊殿比。乾清宮無論是規模還是形制都高於蓬萊殿。

至於傳聞有135米高的明堂,除了留下個地基,根本沒有遺址可證其真實尺度。僅靠文獻傳說不能證實其真實性,否則亞歷山大的燈塔135米豈不是鐵板事實?

大明宮也就麟德殿那種變態組合式建築體量較大,其他的單體建築沒有能比得上明紫禁城原主殿奉天殿的。

紫禁城主殿在明代就經過了三次改造,在清代也經過了數次改造,才變成了今天的太和殿。到了晚近時期紫禁城主殿越來越小,是因為清代建造大殿的巨木已經幾乎沒有了,太和殿今天的尺寸,大概是嘉靖年間確定的,當時尚有大木料,等到康熙重建太和殿時,柱子只能用多根木材捆綁合成了。

論建築技術水平,唐代的木建築技術相比明清差遠了,唐代的建築尚未擺脫較原始的干欄式模式,人們進屋席地而坐,門窗都是抽拉式的,到了宋代才消除了干欄,把建築徹底落地,改為垂足而坐,窗戶出現了支摘式。

唐時的梁跨一般不超過六米,比如含元殿總寬近58米,分11開間,平均每間只有五米,而且那時候的斗拱很大。

到了元明清,建築技術提升,橫樑不但可以做出更大的跨度,而且柱頭間使用了額枋和隨梁枋等,構架整體性加強,斗拱的形體變小,不再起結構作用了。

明清官式建築排列也較唐宋更為嚴密,裝飾作用越發加強了,形成為顯示等級差別的飾物。

在宮殿形制上,北京紫禁城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具有完整三朝五門周禮形制的皇宮,相比之下,大明宮完全不符合周禮皇宮和朝宮形制要求:

1、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座朝宮的大朝殿與市井只隔一座大門,所謂的三朝五門形制在大明宮完全沒有體現。

2、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座皇宮大門是沒有三出闕的,大明宮以門為殿,將 周禮中的稚門(宮門外帶三出闕的大門)改成大殿,造成 大明宮無闕門。

就整體而言,北京故宮作為中國皇宮歷史上的頂峰,當之無愧。

「宋不如唐明不如宋清不如明」、「鋪作衰而中建衰」類似這種思想在早期中國建築史研究中常有表露,本質上還是艱難時局下的一種心理逃避。就如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大興古羅馬希臘式的建築,把中世紀哥特式批的一文不值,但後來人們也都漸漸意識到哥特式建築的價值。

大明宮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然而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前進,以千年的時間跨度拿大明宮和紫禁城進行對比,是沒有可比性的。

————————————————————

請這位同學展開講一講怎麼完爆。

貼一個大明宮/故宮,明堂/天壇對比圖,大家對比一下是否能完爆。

大明宮圖片取自紀錄片《大明宮》,故宮圖片是景山俯瞰而下的紫禁城,外帶一張雪景。
明堂圖片取自洛陽復建明堂,天壇取自網搜圖片。以上均為網搜圖片。

除了明堂比祈年殿高出不少,無論配色、技術、工藝、形制象徵的複雜程度,都是故宮和天壇更勝一籌。當然,審美見仁見智。只是張嘴就是一句完爆,並不能襯出自己審美更高。

————————————————————

集中回答一下這位。

先說唐代皇宮,太極宮不到7平方公里,並沒有比故宮大很多,而大明宮則不如故宮大。故宮皇城算上中央衙署區,約6.8平方公里。

放一個對比圖,這裡面北京皇宮是沒有算上衙署區的。算上了跟太極宮差不了多少。

漢代皇宮確實很大,但單個算也沒有比故宮大出很多倍。漢代皇宮裡,最大的長樂宮約7平方公里,未央宮約5平方公里。

但只是比面積沒有意義,應當比技術含量、比建築工藝、比文化底蘊。漢唐皇宮是宮苑結合,除了皇宮還帶園林和獵場的,大部分面積都是沒有建築覆蓋的空地。

所以說單純比佔地面積沒意義,長城還圈起半個中國呢。

而且清代還有三座離宮:圓明園,避暑山莊,頤和園。

總的來說,並不遜於漢唐皇宮。

清代也有五大圍場:南苑圍場,吉林圍場,熱河木蘭圍場,盛京圍場,黑龍江圍場。

也不遜於漢唐。

北京皇宮太液池,煙波浩渺上千畝,而且這是屬於皇宮御苑,不是頤和園圓明園那樣的離宮別苑。而長安太極宮大明宮的太液池加起來都沒有明清時期的太液池大。北京皇宮不僅有水,還有山,即景山。

這在漢唐皇宮都是沒有的。

北京皇宮是中國歷史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宮殿,至今連續使用已經七百年,本朝大內也駐皇城西苑,北京皇城侍奉了五個朝代: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未央宮存在時間八百年,但只使用過三百六十年。其他時間都是廢棄或者作為離宮的。

作為兼具臨朝聽政和居住的皇宮,還是北京皇宮時間最長,而且保存完善,將作為中華文明最寶貴的遺產永遠流傳後世。


雖然大明宮是一座偉大的宮殿,但也不要被紀錄片和古裝劇所蒙蔽,不要以現在的眼光和技術標準衡量當時的大明宮,事實上如果穿越過去,你會感覺很失望,跟意向中的大不一樣,甚至感覺還不如橫店山寨的。首先大明宮城牆基本都是版築夯土而成沒有包磚,灰圖圖的,遇見雨天道路泥不拉吉,一下雨經常沒辦法走路,因此經常下雨天不上朝:放朝三日為泥途。其次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高大,最大的宮殿含元殿是3面夯土的土牆,只是後來建的麟德殿才是結構建築,正門丹鳳門沒有兩闕,城牆5米高,不及現在農家兩層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代實行里坊制度,沒有夜市,限制城市商業發展,繁華程度遠無法與後來的宋朝相比。如,長安城外城面積很大,但建成區沒有那麼大,實際人口遠沒有宣傳的百萬那麼多,長安城裡荒地很多,長安其城南四列里坊,經過隋唐兩代三百多年的時間,始終沒有多少住戶,非常冷落荒涼。據《長安志》記載:「自朱雀門南第六橫街以南,率無居人第宅。」「自興善寺以南四坊,東西盡郭,雖有居者,煙火不接,耕墾種植,阡陌相連」。但即使這樣,用當時的技術衡量,以當時人看當時物,大明宮整體上也是一座非常雄渾偉大的宮殿。


是的,西漢長安城大部分都是宮殿。而且宮殿建築群的規模龐大。舉個栗子 ,未央宮的主殿宣室殿高度三十丈(漢代一丈2.7米),也就是說高度在81米左右
古代中國真是開了掛了(笑)


紫禁城規模最大最宏偉的宮殿是太和殿,重檐廡殿頂,十一開間。大明宮的主殿含元殿(現在只剩基址了)大概是太和殿的三倍大


是真的。主要原因不是工藝和文化問題,而是漢唐把國內能作為柱子的大型木材砍光了,越到後面能找到的古木越小,明故宮甚至得去雲南找木材。宮殿自然不能建的太大。


是的,我記得好像唐朝最小的公園興慶宮都是紫禁城的1倍多


你打開西安地圖,然後看看大明宮公園的區域,這還不算太液池。順便看看二環西北那一片區域,那就是漢長安城遺址,但現在沒怎麼開發,漢朝當然和清朝制度不同,那個長安城裡主要是皇帝和官署。好大好大。


總有人認為今不如昔,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我就真不信故宮會比漢唐時候建築差了!或許幾百年後會有人說你看那個人民大會堂比故宮小的多,然後推導出建築技術出現了巨大退步,真是excited


紫禁城太小家子氣。


意淫唄。反正沒照片沒視頻連確切可信的文字記載都沒有當然想怎麼吹就怎麼吹。


這個問題我覺得比總面積內啥意思 秦漢宮殿裡面有大片空地 比比建築面積還差不多 不過 秦漢宮殿的建築面積恐怕很難說清楚了


俯仰天地,大美華夏


的確是真的,但拿大明宮的全部和明清時代皇宮一小部分的紫禁城相比恐怕不太合適。的確今天的故宮只有72萬平方米,到此參觀的遊客還會感嘆它的御花園小的可憐;可這御花園之所以如此小巧,最主要的原因是緊挨著故宮紫禁城還有中南海、北海等宮苑建築,再加上景山、社稷壇、太廟等建築,算下來有6.9平方公里遠比大明宮遼闊,此外清代在西山建有三山五園,在承德建有避暑山莊,算下來比唐代宮苑面積的總和大得多。


推薦閱讀:

故宮的照片里曾經流出過一張沒有定論的動物影像,各位大致覺得它是什麼?
故宮的牌匾上很多都有滿漢雙文,滿文的意思可以完全對應漢字么?還是有別的意思?
如何看待台北故宮訴北京故宮?
對故宮有種莫名的情感,是中二病發嗎?
溥儀花錢買門票進故宮時是什麼心情?

TAG:建築 | 考古 | 北京故宮 | 漢朝 | 大明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