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強勢,孩子自我評價過低,在強勢的人面前不敢發表自己意見,話語少怎麼回事?


反正說了沒用,甚至斥責,如果不是看父母臉色、被斥責、挨打時候有快感的孩子,是直接就怕說了。

孩子意見被忽略、壓制,習慣於聽大人的安排,被別人安排,獨立思考、表達意見、爭取自我權益意識被打磨掉;甚至自己就沒個清晰自我意識邊界。

孩子習慣於執行由家長發出,不明所以的號令,迷信「」權威「」............

孩子某天吃虧了,突然意識到自己老是「被動」又如何?獨立思考、表達意見、大膽爭取權益能力早被閹割掉;甚至認為世界「」理當如此「」 最後走上家長、師傅、長輩的「」權威「」位置把這一套思想傳承下去

怕和領導意見不和、甚至就不會懷疑領導的話;於是工作中填坑、忽悠加班、不容易提
次漲工資,還被領導「」單位目前困難」感動,和媳婦討論時老說「」我媽說……可是我爸……」看不下去想讓他明白人這是看他好欺負,他回話「不就少點錢嘛,……」

有一天父母關心的對孩子說「你這孩子啥都聽話,就是太老實,缺根筋……」

為什麼話語少、不敢發表意見、傻乎乎被擺弄……?父母不是這麼教的么?這不就是你們夢想的好孩子???什麼不對嗎?

包括父母教育的任何教育,最好的目的和意義該是「教是為了不教」。現實卻是,很多教育的結果是孩子依賴「被指導」;抹掉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該有的好奇心、自由思考、學習的基本能力。


反正說出來也會被否定乾脆不說了


我的父母都是很固執很強勢的人,從來都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在他們心裡,他們覺得對的東西永遠都是對的,他們認定的東西你根本無法動搖。所以從小我就是總在被罵、被吼、被訓斥,他們只允許自己犯錯不允別人犯錯,還特別喜歡把自己的錯誤推脫到別人身上。記得印象特別深的一次,小時候二年級周五放學回來,看見他們倆個在家吵架,我也不敢說話,於是就偷偷又溜出去在外面走走,想著每次都是周末再寫作業也不著急,於是就讓他倆在家裡繼續吵架,我出去緩緩別礙事,誰知道等我快吃飯的時間再回到家他倆劈頭蓋臉就揍了我一頓,中間還不乏很多訓斥,我清楚的記得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打我,所以我一點也沒哭,後來他倆打完我好像忽然想到了什麼,然後笑眯眯的跟我說,你這個孩子是不是平時管你管傻了,你自己為什麼不說今天是周五呢,我們都以為你不寫作業出去玩去了,還說你變壞了,不過你也是,你自己也不知道說句今天是周五,你怎麼這麼傻。其實現在想想,當時他們有問過我一句么?然後把我莫名其妙的打了再說我傻。他們一直都是這樣,強勢,固執,家人一起玩牌,自己玩輸了,賴我,說我不會出牌不會玩,最後每次都是弄得不歡而散。逢年過節他們帶著我跟朋友一起聚餐,總會為了迎合別人突顯別人家孩子而數落我的不是,有幾次我都羞愧了哭了,感覺在外人面前完全沒有自尊心可言,可是我掉眼淚的話他們會訓斥的我更厲害,說我就知道哭,從我有記憶開始,在我的印象里他們都是那種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別人的腦子裡才肯罷休,我覺得在他們的字典里就沒有尊重於認同。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我一直很自卑,當然也從來沒有過自信,我知道他們想管著我一輩子,同時也數落著我一輩子,我本以為也許就該天經地義的如此被管著。但轉折應該是自從上了大學,遠離了他們以後我才發現世界這麼美好,那個被他們訓斥了十八年的我原來也不是那麼不堪,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發誓我再也不要跟他們一起生活,再也不要。也是那時候起,我每次回家,他們發現每次說我後我會反抗,會為自己辯解,當然,他們依舊不覺得自己錯了,還會覺得我在外面學壞,變得不聽他門話了,說我不懂事。有一次我跟一個好朋友聊起這些,我好朋友說別的孩子都是青春期的時候才會有違背家長的舉動,你到好,你的叛逆期怎麼從二十多歲才開始啊。現在想想,那也許不是我的叛逆期,而是我渴望的本該有的生活。


問題的前五個字就是答案。。。


一定要反抗。反抗多了,父母才會習慣,然後知道閉嘴,讓你去表達。不能一味遷就父母,覺得是孝順,父母不會陪我們一輩子,作為一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意識。


很痛苦,愛恨交加。浪費的是親人的感情,時間和家庭資源。
我剛畢業的時候是報社記者,新聞人不看學歷,看的是資歷。這個行業尊重實幹者,大牌記者更不適合高學歷的人來,因為書卷氣太重,接不了地氣,還怎麼寫出親和力的內容?
但母親不這樣想,她是博士,教授,不能接受兒子只有二本學歷。看我白天不用上班,天天抱怨我不務正業。低學歷將來沒前途。弄得家裡氣氛很不好。她又是個堅持不懈的人,你若不合她的意,就和你不死不休。
於是我報了國內一個985學校的在職研究生,將周末的時間填進去,整整兩年,過著半工半讀的生活,還應付了十幾門考試。期間工作變動,去了一家創業公司新媒體部,壓力很大,領導不分周末叫你加班做事。我們在職班上都是女生多,為什麼,男的干養家糊口的工作,多半是像我這種工資高一點,被老闆壓榨得更多一點,哪裡還有時間精力讀這些裝門面的玩意?
我對讀在職非常排斥。進入寫論文階段,導師的要求還特別高,那段時間正好在忙項目,周末都填進去加班,我根本沒時間精力寫什麼狗屁論文。於是花了8000塊做了大小論文。
結果導師拿來一看,什麼玩意,根本沒有論文的味道。我讓代寫的去修改,也就是草草敷衍了事。我知道這種事情你也不好去和他談什麼正規售後,不然捅出去兩敗俱傷。
我就自己在那梳理,很難過,也很累。白天領導還打電話來叫我改稿子,弄好都不敢發給他,怕還要再改耽誤事,就等他催我再給。
我自己就是個筆杆子,寫新聞,寫小說的人,居然會花錢找這幫文筆還不如我初中水平的人代寫。
因為和母親電話吵架,我有一次把新買半年的三星s5直接扔牆上砸斷。
我甚至衝動地想,這學位他媽就不要了,4年時間,前後5萬塊投入都去他媽的,就來個卷堂大散,告訴母親我就不是這塊料。我就是沒有邏輯思維,我就是不喜歡把那些幾句話就能講明白的道理硬扯成幾萬字的廢話。


我父親超強勢,在他面前我話都說不全

打小沒媽,媽給他氣走了,這貨還天天數落她的不是,說她特惡毒,其實她就是一普通的小城女人

當我開心時,他恨不得要打我,很奇怪吧?他說這是因為我愛你

他總覺得自己就是對的,當我憤怒地指出他的錯誤,他罵我不知天高地厚,年少輕狂

我曾經真的以為我是錯的,但參考了大量資料,泡圖書館,交際之後,發現他真的是那種特別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他還特浪漫主義,以為把我關家裡就能成績好了,結果把我關房間三年,一中都沒考上,還差點抑鬱症

話說那考一中差點的分還是我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考出來的,他連續罵了我三年笨蛋,罵我不爭氣,隨便拿腳踹我

高考,沒朋友,孤單的考了個二本,他動不動就提起我考二本的事,已經打不過我了,但我還不敢還手,一言不合拿腳踹我

我對天發誓我整個高中都沒打遊戲,沒交朋友,我想突破他的封鎖,走個北上廣,等他老了再回來找他,畢竟世界那麼大,他不過是個人而已

但夢想失落了,我發現我不僅沒了朋友,考不好的原因大部分在他手上!他的浪漫主義感染了我,讓我很難理性的思考問題,這可以解釋我為什麼數學一直都是80多分

我從小他就害怕別人跟我講話,他總覺得別人總是灌輸一些有害的東西給我,而他自己又是絕對正確,所以他覺得我知道的太多,真的很可怕……

他希望我能跟他想的一樣,但當理想與現實出現差距的時候,他總是第一時間把責任扔到我頭上,難道我不是他的兒子嗎?我不是他培養出來的嗎?他突然又變得沒有了責任,三年的痛苦誰來承擔呢?

在他面前,我不敢有任何的情緒表達,因為任何的情緒表達在他面前都是與他思想不同步的表現,這會引起他的懷疑,他懷疑我是不是在外面接觸了不好的東西,我打個LOL,他氣的要發瘋,(其實我對遊戲的管控相當強大)但當我打他喜歡的紅警2時,他就跟沒看見一樣,真是……神了啊

有一天我終於遏制不住了!又一次吵到學習的時候,我終於說了句你沒有考慮過你自己的原因嗎?我好歹也是你養出來的啊,他又發了瘋地說,啊啊就怕你講這句話,做什麼事都不考慮下自己的原因,都怪罪到別人頭上,學習是你在學,不是我,切!你那些東西要是我能幫你學我都學!怎麼養你這麼個xxx(各位有沒有注意到越扯越偏了?)

跟他的每一天我都很不開心,我感覺自卑,很多時候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他,全然意識不到

他只覺得我是他的好兒子,覺得我小時候好可愛,長大了變壞了

迫害我的手段當然遠不止踹我那麼簡單,有時候他也會很煽情,比如他會在把我暴罵一頓之後來一句爸爸是最愛你的……更可怕的是酒喝多了之後,把我拎出房間,聽他說什麼爸爸愛你,像大海里的水,永遠澄凈,無瑕……再比如,爸爸老啦,有一次居然還哭了!(省去一萬字),每天念上一小時,我心裡像喝了毒藥一樣難受,那幾年我有種想死的衝動

老了就老了唄!我豈能返老還童?!

最重要的是搞得我好不開心好嗎!

小時候,那時候還不會做飯,他出差5天,燒了5個菜,叫我吃,我不敢出門吃快餐,看到大街上的人群就緊張的說不出話來,我本來沒這毛病(都是他害的),我像狗一樣吃了三天,最後兩天光吃飯,自己由於不活動,稍稍有些胖,家裡一片亂糟糟,昏黃的光透過窗帘,那個自尊心極強而且不服輸的我在家裡扔了碗嚎啕大哭

我從來不允許自己像狗一樣活著

希望有一個女人能走到我身邊,幫幫我,可我的母親是那麼的普通,18年前她和父親分手,從此得了失眠症18年,她說她天天都想到我,害怕我會被父親沉重地傷害,甚至變成一個和他一樣的人,爺爺奶奶則害怕我會給他打死,(童年的記憶中奶奶多次囑咐過我不要和父親講話)

想想我活到現在真是奇蹟~

奇怪的是,這樣一個人,居然有許多朋友,而且很多不乏我們這座小城裡的精英分子,包括很多中產階級,他很愛面子,甚於自己的生命(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當你和他做朋友感覺他侃侃而談什麼都懂,樂觀豁達隨心所欲,叫他做個事馬上就嗝屁,天馬行空自以為是,他的這些缺點不會影響到他的朋友,卻深深傷害了跟他永遠割不斷關係的親人

因為他那麼的愛我,傷我比刀子還深

有時我感覺我的心血淋淋的,好痛

後來我感覺肉體上的痛都不叫痛了,被開水燙了居然也無所謂

我打算一個人去旅行,去看看國家地理里壯闊的山河,他逮到我就臭罵一頓,你知道天高地厚嗎?我帶你去!

我不幹,我要離他遠點

真不知道我以後一個人出去念大學他怎麼辦

再不說到社會上呢?

現在他只覺得我死懶死好吃,其實我高三畢業暑假早上最遲8點起,打遊戲不超過2小時,其餘時間讀書讀書,到大湖邊發獃,不要臉的跟他出去游泳,除了沒人跟我玩,(特殊的家庭環境導致我心理年齡高於實際年齡),但這種情況下他還要罵我,對,就你這樣還復讀,滾吧!

離開他遠點真的有好處,我高三最後一次月考漲了60多分,成績上去了,我感覺理性正在回歸,天馬行空是做不了數學題的

他依然老樣子,從來不知悔改,最後我還得照顧他

他依然看心情給我耳刮子,我也沒什麼辦法

我清楚,他最害怕的無非是我不能遠走高飛,但他最大的錯誤莫過於自以為是

他痛恨地說我再管管你就好了,怎麼管?再關兩年,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我指出他指揮的都失敗了,他的眼神像墮入了無邊黑暗

他什麼都不知道,他的世界誰都進不去

他說你也很普通,你別以為自己了不起!沒我給你吃你還活到現在?生活條件還這麼好,不錯了!

我不是想否定他,他是個盡職盡責的父親,但他的方式宛如地獄

18歲,我決定出門遠行,困難當然超越想像,但我樂於接受,不管怎樣都比在家強,回來,立即復讀


嘗試著向你的爸媽說出你的感受,讓他們意識到強勢對你帶來的影響,他們愛你的話就會做出一些改變,當你在他們面前敢於發表意見時,在外人面前說什麼就容易多了


以愛護和親情之名控制你,十幾年,其實就是一輩子。

你以為你可以反抗,可每次溝通之後都換來的是暴怒,不孝,沒良心,各種指責,因為她們習慣了你的不反抗,別想著長大了就能獨立,假的。

所以我特別討厭常回家看看,我媽是不會準備一桌好菜的,只會罵我滿身橫肉。

我爸或許會聽我說說工作上的事情,然而還沒發言我媽就掌控了一切。

回家看看,看什麼,身心疲憊還要念著親情被戳n刀,然後捂著傷口再趕去上班?


所以我在想,我以後一定會蹲下來,和孩子處於一個高度交流,買他們選擇的衣服,看他們拆房子拆牆,聽他們各種傻兮兮的話,對了,絕對不要我的孩子唯唯諾諾,只要不嫖不賭不毒,過他們自己的日子去吧,等他們回家的時候,我一定給他們做一桌好菜,聽他們抱怨工作,抱怨生活。


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調動自己的思維能力,用合適的方法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這是他們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體現。

不要認為我們是家長就要孩子對我們的一切無條件地服從,不管是學校里發生的事,還是家裡的事,聽聽孩子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多徵求孩子的意見,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即使有時候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要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在給予適當的指導。而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家長一定要積極給予肯定和表揚。

事實上,大多數家長仍然喜歡自己的孩子在家聽話,在外不標新立異。當自己的孩子和同學的意見不合時,他們就擔心「這樣會受大家的討厭」。這實際上就是強迫孩子順從大家的意見,不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

美國著名女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的母親認為所有的矯情做作都是及其荒謬的行為。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她就給孩子們講聖誕老人是怎麼回事。有一次,過聖誕節,老師給大家分發糖果蛋糕時說:「孩子們,看聖誕老人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結果小鄧肯站起來很理直氣壯地對老師說:「我不相信你說的話,聖誕老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老師非常生氣,說:「糖果只發給相信聖誕老人的孩子。」小鄧肯堅定地說:「那我不要你的糖果。」老師氣壞了,命令鄧肯走到前面坐到地板上,以示懲罰。小鄧肯走到前面,然後轉身面對全班同學發表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著名的演講。她高聲說道:」我不相信謊話。媽媽告訴我聖誕老人是不存在的。」

老師一看「罰坐」這一招不行,就罰小鄧肯站在牆角,小鄧肯仍然堅持大聲說:「就是沒有聖誕老人!就是沒有聖誕老人!」最後,氣急的老師只好把她打發回家了事。對這次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小鄧肯一直耿耿於懷,她想:難道講真話也有錯嗎?不給我發糖果還要懲罰我。回到家她就問媽媽:「媽媽,我說錯了嗎?沒有聖誕老人,對不對?」媽媽回答說:「沒有聖誕老人,也沒有上帝,只有你自己的靈魂和精神才能幫助你。」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長就如同上例中的那位老師一樣,每當聽到孩子與自己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就想盡一切辦法試圖改變孩子,讓孩子順從於自己,這對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孩子反對家長的意見時,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家長就要鼓勵並稱讚孩子,千萬不要輕易地責備孩子不聽話。即使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應該耐心地說明、解釋。這樣,才能使孩子有主見、有創造性。同時,一個人只有對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才能肯定自己的生存目的,也才能為達到目的而努力。

鼓勵孩子勇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家長可以參考下面幾個方法:

1、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

其實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想法,家長要及時注意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給他自主選擇的機會。

2、用啟發式的語言代替命令式的話語。

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事的時候都喜歡用命令式句式,如:「就這樣做吧,你該去干……了」這種語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自己是在強迫做事情,會讓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3、耐心傾聽孩子的講話。

傾聽孩子講的每一句話,鼓勵並引導孩子自由地表達思想,既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4、允許孩子辯解。

當孩子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與家長爭辯時,家長千萬不能斥責孩子,要給孩子充分的辯解機會。當孩子與他人爭執時,家長也不需要立即去調節糾紛,可以在旁聆聽和觀察,看他說話是否合理,是否有條理,這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處。

---------------我是分隔線----------------------

以上回答出自於我的公眾號:有娃隨身聽,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不妨來關注一下哦~~

每天4條免費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周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致力於打造最實用、最系統的互聯網家長學校。


不是所有的意見所有的經驗之談都適用,特別是在這個急劇變化的社會,
文章《不好意思,我不能聽你的》裡面的話就是最好的反擊,可以去微信搜這篇文章,我忘了是那個公眾好了
我就是把這篇文章扔給他們,讓他們明白的

文章在,一個微公號:standbys


自己要有自信,在不危害家庭和睦的情況下,勇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種感受:滿足感和邊界感。

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灣和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在教育問題上,中國父母又一次碾軋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過七成中國父母擔心自己還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於是,當人們問為什麼中國人都不願意生孩子,答案無一例外:貴和累。

可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卻沒有換來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親子關係的困局。

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可犧牲不是愛,是糊塗。

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種感受:滿足感和邊界感。

上周末,鄰居Maggie夫妻去參加朋友婚禮,把四歲的兒子小寶托我照看。

可Maggie把小寶送來的時候,我傻眼了,一箱子的兒童用品和一張寫得滿滿的時間表,無辜地跟我說了一句,麻煩你了。

吃完早飯,我照例帶兒子去小區花園散步。

於是,招呼著小寶往外走,走到門口,發現小寶獃獃地站在我身後,看了我一眼,又低下頭,原來還沒穿鞋。

他眼巴巴地看著我,我拉著他坐下來,教他穿鞋,兒子不吵不鬧地坐在旁邊,幫我一起教小寶穿鞋。我們花了整整一個小時,才穿好鞋,小寶笑呵呵地跟著兒子衝出門。

Maggie看著心急,衝上去幫兒子把鞋緩過來,小寶哇地一下就哭了。

Maggie一邊拎著大包小包,一邊哄著小寶,狼狽不堪地走出我家。這樣養孩子,怎麼可能不累。

而在這個時期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幫助,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從而產生挫敗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來自於獨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為他人提供幫助。

以孩子為中心的中國式家庭里還有另一種危險:孩子沒有界限感。

孩子摔倒的時候,我們立刻飛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塵土,用各種方法哄他開心。

全能父母的跨界幫助,很容易讓孩子把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當做是父母的義務。

所謂界限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別。

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因為分不清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感覺,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際交往的邊界。

有一次,爸爸從日本帶了一盒包裝精美的和果子說給姨媽和姨夫嘗嘗,表妹想也不想當著我們的面,就把盒子打開,說自己先嘗嘗。絲毫沒有覺得不妥。

她經常抱怨身邊的人對自己不好,總是喜歡評論別人的選擇。人際交往中,困難重重。

小時候沒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感。

父母經常困惑,有這麼幾個關鍵,值得思考:

1、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感受挫折

害怕孩子受傷害,是父母最大的焦慮。但父母的敏感卻會讓孩子變得無比脆弱。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格爾就曾說過,當父母傾盡全力不讓孩子體驗到不適時,他們長大後,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對正常的挫折。

可是,沒有體驗,就不會成長。孩子遠比我們想像得堅強,他們有自己的方法處理傷痛、維持秩序。

2、為孩子設立界限,溫柔卻堅定地說不

亨利克勞德在《為孩子立界限》一書中說,父母一旦產生對孩子的依賴,孩子不僅得不到適當的管教,還學會了「把愛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這種功課。他們在用情感威脅父母,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溫柔卻堅定地說不。

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飯,她帶著兩個八歲的雙胞胎兒子。

男孩在這個年紀特別煩人,這兩個孩子也不例外,坐在後排不停地吵鬧,朋友果斷地把車停在了一邊,認真嚴肅地跟孩子說:

你們太吵,影響到媽媽開車了。如果你們再吵,我就不開車了。

兩個孩子立刻安靜了下來,朋友開動了汽車。可很快就原形畢露,朋友又一次堅定地停下車。幾次下來,孩子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對子女的愛,並不是越多越好。合理地設置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當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們才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3、讓孩子為你付出

父母的思維方式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糊塗的父母會一味地為孩子父母,聰明的父母卻懂得,孩子越付出,親子關係越好。

心理學上有一個南風效應,來自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

父母就如同這陣北風,無論外力多強,也比不上孩子內心的自發力量。一個人願意成長、獨立,不是因為有人告訴他成長多重要,而是成長過程里他找到了內心的滿足感。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孩子也是。

孩子並沒有我們想像中脆弱,而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讓他們像闖關一樣幫你來解決問題,當他們幫你做事的時候,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覺。

在中國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夠,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

更多資訊及回答請關注華創兆豐


自我評價低的人是怎麼產生的?

文/安羽心理

自我評價低的人,長時間都會處在低自我評價之中,無論他們的成就在別人的眼裡是多麼色,他們總是不快樂。也許在社會標準來看,我們是成功的,他們身居要職,權威顯赫,家庭富足,也不缺朋友。只是他們內心不快樂,沮喪,內疚且覺得生命空虛而沒有意義。他們很努力的工作,取得很好的成就,但他們永遠都覺得不夠。

他們通常有很嚴肅、追求完美的父母,並嚴格要求子女也要有所成就。有時候,即便父母對孩子是接納和開明寬容的態度,但父母自己成就斐然、備受推崇,孩子也會從中接受到父母那未言出的期待和要求,如虎父無犬子等,孩子對自己也是這麼要求,並自我要求一定要成功。也有部分出身苦寒或被父母忽視的孩子,他們自我價值感也常常很低,他們努力刻苦,不斷取得社會上所公認的成就,期待可以改變家庭或者父母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但這種空洞無法通過外界來填補,於是我們怎麼努力也是不夠的,他們仍然不快樂。

每一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有其基本天性人格特徵。它包括個人生命的所有潛力和發展的無限可能。正如沒有兩片雪花是一樣的,每個人一開始也是獨一無二的。

與人接觸與人相處就會有感受,孩子在出生時跟父母和身邊人的各種接觸和互動中,開始存在感受。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會在他們與孩子的互動中傳送給孩子。父母的感受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孩子們從中體驗到這個世界給到他們多少的安全感和多高接納度。譬如,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出生時欣喜的,有些父母則是充滿壓力和無助的,而這些感受也會毫無例外的傳送給孩子。

隨之而來的還有父母對新生孩兒的期待,而子女也必須因應這些父母的期待。如此是因為,新生兒尚小,他們必須依附父母以求得生存,如此他們會在他們與父母的日常經驗中體驗到他們必須依從父母的要求塑造自己並以此取悅父母,以此保證他們是會被父母接納和認可的。這個可以得到接納和認可(從而保證了生存)的演進中的自我形象被稱做理想自我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會將這些期待、要求內化到他們的自我規範系統之中,且他們會發現,他們想要做的、想要表達的真實自我的衝動,總是跟父母(以及後來的所有權威、制度和社會)的期待相反。真實的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不可避免就會發生衝突,孩子的內心就會掙扎和糾結,最終形成自我管理。而一旦這個內化過程完成,就算父母或其他權威不在身邊,這種掙扎也照樣發生。

在大多數的情況中,為了被他人接受,真實我的慾望必須屈服於理想我的要求。通過某種形式的妥協,結果就發展出一個現實我。這時個體就有三個自我:真實我、理想我、現實我,三個我為了保持情緒上的平衡和自在(精神正常)會有不同程度的掙扎和妥協,很多時候這種掙扎妥協是合理,都是為了孩子好,也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當然這也是成長過程必須經歷的部分。

只是不幸的是,為了每一次都能表現得更接近理想自我,就得每一次都背叛真實我;個體從中會體會到被遺棄從而產生自我憎恨的反應。這也就是很多人通過這個過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們大部分的天性卻被否認,總也填不滿。

除非他們能有機會頓悟或者通過心理治療去面對和梳理這整個過程,則他們的整個一生都會處於絕大部分時間的的低自我評價和不快樂之中。


推薦閱讀:

氣質到底是什麼?
如何評價餘罪這樣性格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對我們的影響?
25 歲了還沒有正經談過一次戀愛的青年該怎麼改變悲劇的現狀?

TAG:心理學 | 內向 | 強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