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作角度來看,《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是否成功?
劉備,諸葛亮,曹操,關羽這些人物的個性形象,究竟是在數百年的評書說書中形成,還是演義塑造得好?
謝邀,我正在吃東北老酸奶,這玩意真的很好吃……嗯……容我再吃一盒。
金庸在和池田大作會面的時候提到,他曾經想以東吳周瑜、陸遜為主角,寫一部新視角的《三國演義》。但他很快便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這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後果必定不佳」。
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是什麼呢?
蜀漢是永遠的好人,曹魏是永遠的壞人,東吳萬年不變的腹黑。老百姓心中的三國,總是逃不開這個套路。
清代魏裔介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
此話不虛。
《三國演義》的成功,是劇作上的成功。它確實於史不合,確實七實三虛,但它塑造的,卻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我一直反對的一點,便是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自覺或不自覺的把個中人物拿來和史實對照。《三國演義》是小說,是藝術作品,非要拿它和史料分出個高下,既無必要,也純屬自找麻煩。
換句話說,你會翻著《權力的遊戲》抗議,「歷史上的長城不是這模樣」的么?
反正這事我干不出來。
那麼,來說說《三國演義》中塑造的人物。
關羽勇武忠義,劉備善良謙和,張飛暴躁魯莽;孔明聰慧大氣,周瑜聰慧小氣;曹操奸詐毒辣,孫權腹黑陰險;呂布勇而無謀,董卓戾而無德;趙雲一身是膽,黃忠老當益壯;孟獲蠻而少智,袁紹智多乏斷;姜維中二青年,魏延腦有反骨。
《三國演義》里的主要人物們,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性格和形象。這些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不了解史實的人都以為,歷史上真實的三國人物就是這樣的。
所以,在人物塑造上,《三國演義》當然是成功的。
而其成功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三國演義》沒有對人物內心大書特書,而是不斷豐富其言語及動作行為,從而凸顯人物性格。
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慣用技巧,而羅貫中將其發揚光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換言之,談起關羽,大家都會說他忠義。而說他忠義,不會說他內心有多麼多麼忠義,而是說他約法三章投降曹操,斬顏良誅文丑立下戰功之後卻棄官而去,過五關斬六將,投奔舊主劉備。
但我們知道,歷史上真實的事件中,是沒有「約法三章」和「過五關斬六將」的,甚至關羽有沒有誅文丑,都很難說。
由此,你還能說《三國演義》的劇作是不成功的嗎?
所以……我不想多說了。
我還要去買一箱東北老酸奶。
就這樣吧。
三國演義是在之前流傳了很久的三國故事基礎上進行的整理和再創作,所以三國演義的成功也是藉助了這一點,但三國演義本身的寫作手法也是極為高超的,它影響了無數代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的印象,很多人甚至把演義當作史實,這已經說明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影響力。
我覺著演義最受詬病的就是人物塑造這方面了,人物臉譜化極極極其嚴重,這人是忠是奸用腳趾頭都能看出來。。。張飛倒是前期有些混不吝,後期忽然像練了九陽神功,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從義釋嚴顏到拍飛張郃,不知他怎麼一夜之間從偷馬賊變成季漢名將的。除此之外,其他人彷彿完全沒有成長的過程。。曹操二十來歲當著比二千石的小官時就立志做亂世奸雄一副活了好幾百年的深沉模樣。。諸葛亮二十來歲就內斂謙沖閑雅溫和,不知這麼虛懷若谷的人怎麼會自比管樂還到處告訴別人。。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關公。。他究竟是如何做到二十歲就蓄出一部長逾二尺的美髯的?抹生髮劑都沒這麼快吧?我若是蓄鬍子,二十歲的時候估計不能超過兩厘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