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不少產品已正在向 Android 操作系統轉型,在全面應用 Android 之後相比三星是否更有可能挑戰蘋果的領先地位?

個人覺得sony和蘋果有相同的氣質。
如果它全面擁抱android應該才是真正對蘋果構成威脅,三星個人真不看好它。


正好索尼是我服務近10年的客戶,三星和apple也是合作夥伴,三家都有些了解,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想再次著重說明我的一個觀點:蘋果真的是全靠產品致勝么?我不認為。
ipod系列產品(除開touch),從音質,外形,易用性,方便性來說,真有壓倒性優勢么? iTunes對ipod的助力有多大?這些問題答案,其實如果仔細研究下市場及用戶反應,尤其是北美市場的用戶,其實有很明顯的答案。對iphone系列產品也一樣,我就不復贅述了,具體可參見我在知乎的另外一個答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2862/answer/13493033
比較一下sony,三星,apple三家企業,其實你很容易看到差異:
1. sony: 傳統的全球最頂級電子產品製造商,在很久以前開始(早在apple鵲起之前)就意識到了製造商的局限,開始進軍內容及服務領域,包括收購電影公司,包括自己的唱片公司,包括自己的遊戲開發公司,甚至一度收購了palm。從這個角度上來說,sony擁有最長的產品線,最豐富的產業格局,但是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這些散點的領先,未能形成有效的拳頭(集團優勢),反而是在各個領域出現頹勢。但至少來說,sony不是一家純粹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它是一個有著綜合業務的,集產品,服務,內容與一身。它和apple的競爭,終端電子產品,只是一個表象,兩者有著深層次的競爭。

2. 三星; 三星電子是一家近乎純粹電子產品製造商,它和sony以及apple的競爭純粹在產品層面

3. apple:蘋果其實戰略意圖非常明顯,ipod, iTunes ,iphone,ipad,apple TV,app store,iCloud,到了今天這個地步,用腳指頭想想都可以知道它要幹什麼。apple和sony一樣,早就意識到了傳統電子產品製造商的局限,短板和弱點。只不過,apple走了一個更具顛覆性,革命性的道路,徹底顛覆,革新和創造了產業鏈,而不是像sony一樣在傳統產業鏈的各個點上四處開花。這條道路風險很大,但是從現在的結果來看,獲得了巨大的,無以倫比的成功。apple和sony的競爭,出現在產品,服務,內容的各個層面。

從上所述,apple和sony在各個點上的競爭,並不是獨立存在,互不影響的。事實上,終端產品的競爭,會更多得受到深層次競爭的影響。這不是用不用android可以主導和決定的,全線使用android只是sony點點滴滴累積優勢,或者減少劣勢的一個因素和步驟而已,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至於三星,如果它拋開google服務和google陣營(或者微軟服務和微軟陣營),完全和apple不是一個層面的較量,這也是bada愚蠢的地方。而sony和apple的競爭更多取決於深層次的較量。
此外,單談手機領域三星和apple的較量或者sony和apple的較量,是沒有太大實質性含義的。這個市場其實諸多巨頭角逐於內,或結盟,或合作,或對抗。apple憑藉先發優勢以及產業鏈創新的優勢,確立了領先地位,但是其產業鏈的設計,卻是其一家獨大,一家控盤,這是其優點,也是其潛在的致命的缺點,apple的規劃和設計的產業鏈內,是容不下另外一個偉大的企業的,甚至容不下另外一個大企業。你可以說,從時代周刊直到oracle,在蘋果的平台上都有產品,但是你想想,如果僅看這些企業在apple圈子之內的地位和影響力的話,那它絕對不是一家大企業,而且完全受制和受控於apple。試想如果apple徹底擊潰所有競爭對手一家獨大的話,那是一個什麼世界?未來人類的娛樂,傳媒,文化,通信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級獨裁者,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至於對未來競爭態勢的預期,sony無疑是apple的一個有著巨大能量的潛在競爭對手,對apple的威脅要遠遠超過三星,但是用android並非什麼決定性的因素。關鍵在於兩點:
1. sony如何整合和體現自己整體優勢,這點尤為關鍵
2. sony和google之間的合作能會有什麼更多的故事發生
至於sony的設計能力和技術能力,產業能力是完全不容低估,乃至是凌駕於apple之上的,但是sony作為傳統企業,大企業病也是不容忽視的。

至於三星,與其談三星目前對apple的威脅,不如談三星+google或者三星+microsoft對apple的威脅。後面這個+號是非常關鍵的。

最後,談談sony這個企業,雖然與題無關,但是我很想說。
雖然我是一個由於歷史原因,對日本民族有一定成見的人,但是我不得不說,sony是一家極其值得尊敬的企業。從企業對人類,對社會的影響,貢獻和責任感來說,三星以及apple完全和sony不是一個層次的。我服務過很多的各個行業的跨國巨型企業,sony對環保不遺餘力的投入和身體力行,絕對是所有企業的楷模。與apple曝出血汗工廠和供應鏈環保問題醜聞不同,sony主動積極使用購買高價的綠色電力,並投入大量資源在研發,設計,生產綠色產品。舉個例子,sony曾經是錄音帶/錄像帶播放設備的最大生產廠商,因此它覺得自己在廢棄錄音/錄像帶的回收以及環保問題上負有責任,因此研發了錄音/錄像帶的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及產品(完全和電子製造無關了),並不計成本大力推廣,這些產品和技術非常贊。從感情上來說,我是傾向sony的。


如果說sony對蘋果形成威脅,更多可能是因為其成功轉型為Amazon這樣的公司,而且內容為王的時代真的到來。如果單純拼終端,安卓和iOS在系統層面上還有這巨大的差異(之所以叫差異而不是差距是因為出發點不同,不好比較,iOS的目標是和iPhone結合提供最好的體驗,安卓則是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單純從硬體上很難消除這種差異。你外形再優秀,擋不住系統效率不夠高(需要更高的硬體配置),可能中各種木馬病毒(開放性),App數量雖多但用戶體驗難和iPhone相比,而且你做的再好在果粉眼裡只不過是學蘋果的。。。我想在這上面三星已經做到極致了。


我大騷妮的對手,除了蘋果還有微軟,任天堂的遊戲機,佳能,尼康的相機,夏普,松下的電視機,藍光播放機等,米高梅,新幹線的電影,亞馬遜的電紙書,卡爾蔡司的鏡頭,德州儀器的成像設備,等等等等,迄今為止都在虧錢( ̄▽ ̄") 虧了快十年,( ̄▽ ̄") ,戰鬥力不可小覷( ̄▽ ̄")


索尼根本不是軟體公司,更不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交、雲計算公司。在這個時代它想在消費電子領域對蘋果發起攻擊是沒有基礎的。


1.從2005年開始,三星的品牌價值就已經超越了索尼。

2.從手機處理器(設計、製造全包)、內存(業界第一)、顯示器(super amoled plus是下一代顯示技術的領跑者)到操作系統(bada倒是比較平庸) ,三星都可以包攬,並且都是業界領先(除了操作系統bada)水平。

3.跟很多日本老牌企業一樣,索尼深陷於老人政治的泥潭,早已經丟失了互聯網興起期的那10年,現在還面臨者失去又一個10年的危險,在80後群體里索尼享有崇高的位置,但是在90後的印象中,索尼會有多少影響力?90後開始成長為消費者的時期正是索尼節節敗退的時期。


4.綜上所述,索尼挑戰蘋果的能力遠遜與三星。


這個很難說,日本公司有日本公司的特色,韓國公司也有韓國公司的特色,應該說三星在智能手機和Android上布局比較早,同時各方面策略制定得也非常正確,所以才有現在的發展局面。

而日本公司,總體來說會比較傾向於自己的體系,尤其是Sony有PSP和PS兩套平台,在智能設備上會更加傾向於對自己的平台有利的一面,從而形成和Android發展不完全一致的另外一條線。此外,Sony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就是非常嚴謹,發布產品相對比較緩慢,升級也同樣,這樣原本是沒有問題的,但在Android上就不是很合適了,因為Android的特色更趨向於快速迭代,快速開發,逐漸完善,這也一定會對Sony配合或者跟上Android的發展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而這一點屬於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理念上的不同。再加上Sony在android上的落後一步,要跟上就更加困難,所以,我個人覺得,Sony未來在Android的發展很難超越三星,自然也更加無法追上蘋果的腳步。


三星的威脅還是比較大的,三星在各個行業都有涉及,對於手機的硬體來說,三星是手機的CPU、存儲、顯示屏的主要供應商,這就保證了三星手機的硬體成本具有絕對的優勢,再加上三星不俗的工業設計(其手機S2和平板)對蘋果來說的確是個威脅。
軟體和內容方面藉助Android平台,可以彌補三星的不足。

ps.說一點題外話,關於蘋果手機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更像一個大教堂和集市的競爭,iOS就像大教堂,數千工程師嘔心瀝血,很久才能完成;Android平台就像一個集市,天天開放在那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兩種你很難說哪一種更好,就像有人喜歡集市,也有人喜歡教堂一樣。請參考:《大教堂與集市》http://www.aka.org.cn/Docs/cb.html,《大教堂和集市》筆記: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8/02/notes_on_the_cathedral_and_the_bazaar.html


只要把psp go加個電話功能 就能多賣多少部啊 以前還有索愛在 sony不能進入通訊市場 也不願把psp拿出來和愛立信分享 現在收回來了 而且新一代的掌機已經出來了 還不搞 利用一下psp剩餘價值 要等到psp徹底退伍嗎?


讓雷總去當銷售經理吧


短期可以帶來可觀增長
我相信高層只是將此作為提高盈利的手段
真正的競爭力一定出自自己之手
而不是靠別人的系統平台


我也湊個熱鬧來回答下這個問題,兩方面,我對於android陣營整體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另外,這幾個手機公司的產品以及公司情況我也具有一定發言權(媳婦,兄弟都在這幾個公司)。
首先,我們說下樓主的問題,個人認為該問題存在一定的弊病,索尼公司在今年將索愛原來50%屬於愛立信的股份進行了收購,索愛品牌不復存在,而在收購之前,索尼自己的產品線早就已經開始應用android系統,包括平板電視,平板電腦,而不是收購索愛以後才開始轉型。目前業界的幾家公司,三星,索尼,LG,華為等都屬於android陣營。
其次,全面應用以後會出現什麼情況?個人認為在近幾年內要和蘋果平分秋色很難(注意不是打敗)。從銷售數據上來說,去年一年,整個android手機中國區的銷售量全部加在一起(包含山寨機)還沒有愛瘋死一款機器的銷售量大。這幾家公司每家公司都有其產品的特點,千萬別跟我說SONY工業設計啊啥的,現在工業設計基本都外包了,而且索愛手機的研發在北京,東京和倫德,還有印度,研發基地的職能範圍也不同。個人認為每家有每家的特點,還是很值得稱道的,比如SONY(前索愛)的Timescape,這個東西做得很贊的,三星的硬體等,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另外,android手機的內功還很差,主要表現在應用方面。android上目前來說好的應用還是很少,這點是致命傷。不是各家公司工程師不儘力,這裡面有GOOGLE的原因。系統迭代得太快了,從gingerbread2.1的系統到ICS4.0才一年啊親,傷不起啊傷不起,你讓工程師咋搞啊!!!
況且,android的發展速度太快了。但是一個系統其實要做起來是很難的,IOS到第4版本才有粘貼複製這個功能。
最後,個人覺得android一定能成為主流。很簡單,就像Linux和windows一樣,一個公司的力量再強大,無法抗衡一個陣營!


請問 Walkman 在 MP3 時代被 iPod 技術性擊倒是怎麼回事?
請問移動遊戲平台 PSP 在被 iOS 蠶食是怎麼回事?

這些都是索尼原來自己的領地啊. 先不要說攻了, 守也沒有守住啊.


以下言論純屬吹牛扯淡湊熱鬧。
談apple samsung sony三家,單談產品無異緣木求魚,談創新如同隔靴騷癢,談產業鏈布局僅算是入門。
蘋果布局在內容平台和終端產品,itunes appstore算是內容雜貨鋪子,音樂視頻書籍應用都裡面賣,而iphone則是內容容器,通過ios呈現給用戶,apple算是自個搭台請人唱戲,不論是角兒戲份都很出類拔萃,所以討得所有人喜歡。
三星產業布局在製造鏈,ic,lcd等,通過垂直整合製造出一流的產品,再搭上android的順風車,也做得風生水起,samsung只算android戲台上的台柱子。
索尼布局在內容和終端產品,但樣樣學樣樣沒拿住要害,彷彿在少林藏經閣偷學72絕技的鳩摩智慧,除非能煉到掃地僧的修為,否則一身武功遲早會被段譽笑納。
從產業布局看優劣已分,但談勝論敗還有不少變數。個人看來勝負1分看自身2分看布局,7分看後台。其實重回拼爹模式,呵呵。
當今日本,老齡化,能源短缺,日幣升值這些宏觀因素都逼迫日本交出曾經引以為豪的製造業。不止sony,日立,東芝,松下,曾經橫行全球的電子產業幾乎是家家虧損,唯有吸日本老百姓血電信運營還能賺錢。近期鴻海入股sharp就是一例,長遠看豐田本田都未必保得住,何況sony。日企的出路在高端製造業,而曾經的高科技只有逐漸轉到中國的份。這是國際分工決定的,不是多大的企業能夠左右。
乾兒子日本況且如此,外姓的棒子更何以堪。韓國沒有軍工體系,發展不了多牛的科技和製造力。搞搞數碼還行,但也只是仰人鼻息。
再說蘋果,不可能被同類別IT廠商超越,因為她把握這最好的內容和終端。但蘋果能不能一直做老大呢?microsoft在OS領域無敵,但沒防住google,谷歌通過搜索踏平互聯網,但也沒抵禦住facebook。這樣猜測吧,能挑戰apple霸主地位的,不一定是終端廠商。


這個問題最深層次的文本應該是sony的發展路線將會和google的「軟」實力結合走向何方?會超越apple嗎?

眾所周知sony在硬體科技上的「黑」,實際上,sony在03年之前每年的科研費用恐怕說出來都讓你尿褲子,在2013年如此頹靡的情況下sony的科研費用還有57億美元之多,HS答記者問時提到過PS3 豪擲的30億美金但他死都無法收回,更別說ps4了(youtube被google收的時候不過16.5億美金,而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情況下sony依然花20億美元買下cbs,1989年sony就用34億美金買下哥倫比亞並且承擔了16億美金的債務,合計一下50億美金啊我的天!)。sony一方面有非常大的規模和成就,一方面「船大難掉頭」,公司內部的話語權肯定是極為分散的,即使有人或者有一部分人看清楚sony要往one sony這個方向努力,也很難順利的執行,要知道sony的領域涵蓋了,金融,製造,研發,娛樂,影視…每個人都要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說為了自己辛勤勞動了一生的成果表示敬意,哪怕電子製造業sony具有諸多的優勢,但他的短板也很難一下子補上來。

Sony的短板是什麼呢?Google的全部優勢就是sony的短板。

Sony的研發對象是「硬體」為第一原則的,但是sony並非源頭廠商,不然就和發家的三星沒有區別了。sony也生產半導體,但沒有把產能增長,降低成本作為目標,而且也沒有廉價勞動力市場,所以sony是科技的sony,日本人也一直希望純粹的科技能夠像80、90年代那樣拯救日本,所以他們研究的科技大部分是「增量式創新」,日本人也非常重視數據,所以sony的研發總是什麼:世界最薄,世界最廣色域,世界高ppi…他們非常注重量化。可是時代變了,硬體製造的模式改變了,人們並沒有一個共同的理想是對這些冰冷的數字具有擁有欲,所以「顛覆式科技」並不是單純的硬體上的了,難聽點說你的機械設計的再妙,cd設計的再薄,電視設計的再玩味…可是呢,我需要的是我能夠購買並且能最大化使用的東西,而使用中,我們日常面對面的,已經不是按鍵,而是流光溢彩的玻璃。

但如果我們站在sony的角度思揣,假設你是技術的sony,現在你就要把那些機械的,數據的,精密的,深入的…給果斷扔掉嗎,即使大家都看到了軟體和硬體相互結合的魅力,但是sony也永遠無法拋棄硬體上半個多世紀的積累,這是無數日本人半個世紀耕耘的一股氣。

可是sony也無法分身再來做軟體,這裡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軟體方面本來實際上就是被美國壟斷,因為平台上幾乎所有的軟體編程都是英語,而日本人可不是要從小學英語的呢!而且軟體開發是基於平台的,lunix windows大家都已經積累了很多年,很難再從這裡追上來。而這幾年經營狀況每況愈下,sony更不可能興師動眾地去弄軟體,當然,sony軟體實力還是有的,只是我個人覺得相比apple那還是差太多罷了。

接下來可以預見的是,sony的硬體和google的軟體如果能夠很好的結合,必將超越apple,作為猜測這是無疑的。

但是sony為什麼連一部「親兒子」都沒有呢?其實這個還是要說到sony的血液,要知道他還是日本的,初期的sony就一直充滿了美式的日本色彩,剛開始也沒有人會覺得sony像是一個日企,後來盛田也站出來說sony咱是不折不扣的日本企業。sony是日本製造的代言,而且是日本高端的製造,sony曾幾何時一直是全美國乃至全世界人心目中最想要擁有其產品的品牌。所以無形間sony的歷史就是具有無不自豪政治色彩的。

所以縱觀sony合作過的企業,還是以日企最多,所以喬布斯當年拿著MacOS屁顛兒的想來給vaio預裝,sony肯定是不幹的,要是我我也不幹,當年誰們話說准今天的事呢?那時候sony還就是大哥,什麼三星等等做夢都想來分一杯羹,憑什麼我要裝載你的系統,賣一部電腦給你分一大搓利潤呢?不是sony不知道軟體的價值,只是身在這個地位,就很難不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如今我們來看看google,親兒子從htc到三爽到lg到Moto,就是沒有sony,三爽如果不是nexus s和galaxy nexus,你覺得它能有今天嗎?galaxy整個系列都是從親生兒子這裡延伸出來,而sony卻非常遺憾的失去了這個機會,moto被google收購以後,google在手機製造上肯定是大大增強,以後選擇sony的可能性,肯定越來越小。而一開始,幾家廠商,sony硬體實力最強,肯定也是親兒子的首選。

然後我們來看看google的優勢,google所有的服務都基於互聯網,這裡頭google的核心是1掌握信息資源、大數據2掌握信息交換產生盈利模式的核心技術3有最強的軟體研發的實力和效率…


這些是sony的最大短板。
而如果他們能結合

最直觀的例子是z3預裝原生android並可以無縫對接所有google服務,若有這樣一部手機,什麼apple都是浮雲好嗎!!


Google牛在軟體,Sony牛在硬體,在這個星球上軟硬皆牛的目前也就Apple一家。


只要成為了google的打工仔就幾乎沒有機會威脅蘋果。。。雖然三星是這群打工仔裡面最拔尖的,但它自己本身也很想自立門戶


sony的工業設計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要想威脅到蘋果就還得在雷總說的「鐵人三項」—硬體、軟體、內容上下手
如果說sony設計出了一款可以和iphone在外形上相媲美的手機那也只是在硬體上和蘋果並駕齊驅,軟體和內容上的路還很長


推薦閱讀:

Beats 耳機是否在好耳機中排不上號?如果是的話,哪些牌子的耳機是好耳機?
相機最低原生感光度由什麼技術決定,為何尼康D810可以低至64?

TAG:蘋果公司AppleInc | Android應用 | 索尼Sony | 數碼 | Android | 三星電子Sams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