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亂局,挾天子以令諸侯真的是最優選項嗎?

問這個問題基於以下幾方面考慮:
1,董卓擅行廢立之事在先,劉協自身的合法性問題是否存疑。
2,袁本初並未像曹操一樣迎立流亡中的少帝,然而如果官渡一戰不失利,則勝負未可知。
3,群雄割據成勢,對於天子檄文作壁上觀而已。那麼天子作為政治籌碼,還有哪些用處?
4,曹操聚起麾下文武,與天子號召力有多大關係。接納天子,是否可視為曹操與荀彧諸豪族的妥協產物?
5,「人心向漢」這種事兒,是否存在?


可以反過來考慮一下。

對皇帝,董卓行廢立之事,於是群雄並起,共立袁紹為首,清君側,除董卓。
董卓的下場你看到了。官僚士大夫反對他,州牧反對他,太守反對他,外有軍隊威脅,內有文臣密謀,死翹翹。

還有另一種方式,袁紹的另立。
袁紹打算另立劉虞為皇帝。他的想法很簡單,董卓亂政,皇帝根本還是個小孩,呆在洛陽城裡,不知道是死是活。由皇親國戚劉虞牽頭成立一個政府,穩定天下局勢,是個最好的辦法。
但劉虞當場就不同意。你少跟我整事,你那麼點貓膩以為我看不出來嗎?告訴你我劉某人生是漢朝的人,死是漢朝的鬼,你要是逼我當皇帝,我寧可去匈奴!
袁紹還曾經找曹操商量這事。曹操也不同意。
此事後來不了了之。但若成,袁紹也將成眾矢之的,妥妥的。

接下來是第三種方式,袁術的自立。
建安二年,袁術拿著玉璽,屁顛屁顛的稱帝了。
這是東漢末年稱帝的第一人。
部下兼好友孫策聽說他已經稱帝,立馬來信斷交,並驅逐袁術任命的太守袁胤。袁術治下的廣陵太守吳景、部將孫賁也棄他而去,投靠孫策去了。
袁術覺得呂布和他是一類人。
他派使者韓胤去見呂布,告訴他我袁某人已經稱帝,年號xxx,你要不要把閨女送來一個,和我袁某人的太子成親,以後就是太后啦!
呂布說,你丫謀反還有理了!即刻把使者韓胤捆綁,送往朝廷斬首示眾。
袁術大怒,御駕親征呂布,大敗而回。
袁術最終被曹操擊破,晚景凄涼,鬱鬱而終,吐血而死。

那麼,廢立,不行;另立,不行,自立,不行。還剩下什麼方法呢?
擁立,擁護。
荀彧對曹操說的原句,並非」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荀彧沒有那麼下作。他說的是」奉天子以討不臣「。
綜合上面的劉虞,你就可以看到,」人心向漢「,所言不虛。
不僅老百姓這麼想,士人同樣這麼想。國家現在動亂,但國家還在,漢朝還在。人心向漢,歸根結底是希望回歸政局穩定,大漢威儀。此間的代表人物,包括孔融、荀彧、沮授。
甚至,還有年輕時的曹操。
人心向漢,當然可以利用。接納天子,並非與豪強大族妥協,而是收買他們的心。
百姓會說,曹操是好人啊,他把陛下接到自己身邊,好生服侍,是匡扶漢室的忠臣。
士人也願意去許都,皇帝在那裡,政府在那裡,在曹操身邊工作,就是在中央工作。
有了天子在身邊,曹操可以名正言順的招賢納才。朝廷給官職,曹操用人才,皇帝的政治利用價值就在這裡。

所以,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語),還是」奉天子以討不臣「(荀彧語),還是」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沮授),在當時,都是最佳選項。

以上。


這句話只是本身自稱正統的蜀漢,用來罵曹操的概念而已。
挾天子跟令諸侯這是兩件事,壓根就沒關係。

先說結論:曹操迎天子,導致的並不是自己的強大,而是袁紹的衰弱,以及兩者的決裂。

事實上,本身就是袁紹派曹操去迎天子的。因為在那個時期,曹操還完完全全是袁紹的嫡系小弟。

袁紹跟袁術一樣長期的政治目標就是代漢自立,短期目標是成為帝國霸主。所以忽悠並成功搞死了何進,但是沒想到董卓速度太快,機關算盡都便宜董卓了。所以他做出了兩個反應:
1.宣布董卓擁立的漢獻帝不是劉氏血脈,地位非法(漢獻帝娘家姓董,董卓進關的目的就是立他);
2.邀請劉虞登位,但被拒絕。

前者在後來成為他政治立場尷尬的重要敗招;後者至少在短期內成就了他。

因為劉虞被公孫瓚搞死,而袁紹不管怎樣至少表面上是親劉虞的立場,所以劉虞的家底在兒子劉和的帶領下全歸袁紹了。

隨後就是前三國時期第一猛將,麴義所創造的比官渡之戰還要以弱勝強的界橋之戰,一下打殘公孫瓚,成就了袁紹的霸主地位。

注意:在整個平定河北的過程,劉和和趜義為袁紹立下了最大號的軍功——所以問題就來了,按照袁紹擁立劉虞的政治立場,他現在必須擁立劉和……所以他就只能把劉和和麴義都弄死了。

另一方面,在袁紹跟公孫瓚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漢獻帝成功離開了李傕的控制,四處巡(yao)游(fan)——而由於袁紹的反獻帝立場,皇帝唯一能投的,並且在當時有實力管飯的人,是始終公開承認他地位的袁術,但這種情況,是袁紹絕對不能允許發生的。

所以,自顧不暇的袁紹,派閑著沒事的小弟曹操,把皇帝迎(bang)了。

但是棋下到這一步,袁紹的政治立場完全混亂了。
1.你說漢獻帝不是劉氏血脈,你派小弟接他……
2.你說你要擁立劉虞,劉和怎麼沒了……
3.所有人都知道你想代漢自立,但是你瞧你乾的前兩件事……

而此時的曹操還依然處於呆萌狀態,老大讓接和養著皇帝,那就接來養唄……但是有一點曹操到死都沒變過——他擁立、至少不會廢漢室,否則按照對袁紹最好的做法,就應該讓皇帝莫名其妙的駕崩。

因此,曹操按照袁紹的命令接到了皇帝,卻也莫名其妙的把自己擺在了袁紹的對立面——兩人一戰在所難免。而這才是迎天子的直接後果——至於令不令諸侯的,根本沒人聽。

而因為袁紹一系列政治決策失誤,也導致自己軍事上的敗局——例如劉和之死導致了空有地盤卻失去了河北基層的支持、麴義之死導致失去了全國最強、手下最強的西涼軍隊,導致了失去了最優秀的將領,只能從不知道哪提拔起來幾個什麼顏良文丑之類的雜魚當大將。

然後曹操贏了,成為最強大的諸侯,繼續跟那些從來不聽皇帝話,也沒打算過聽皇帝話的諸侯們打……


妄言幾句,說錯勿怪。
我覺得還是有相當優勢的。但至於是不是「最」優選擇,不太好說。
1、漢朝的衰敗和滅亡,是至上而下的,最終代表漢朝政權顛覆不是由農民起義造成的,而是地方軍閥(包括劉備)自立為王造成的。所以,民心上來說,漢朝儘管末期的政治已經非常糟糕(宦官專權,買官鬻爵),但還是有相當的百姓支持擁護漢朝的。
2、部分士族內心向漢,這裡不乏一些頂尖人才,前邊有人說了。
3、楊威分析很有道理,連曹操都不敢自立(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可見當時至少沒別的什麼更好的選項。
4、再來看看「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好處,其實在曹操之前,董卓也好,甚至是土匪級別的李傕郭汜也罷,都曾借著天子的名義排除異己。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天子在誰手上,誰就有名正言順的話語權,也就是政治優勢。在官渡之戰之前,賈詡勸張綉時就說:現在曹操是奉天子號令天下,歸降他就是歸降天子,去投靠袁紹就是和天子作對,你打算和天子作對嗎?甚至在赤壁時候的主降派的張昭,也說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得荊州水軍,對抗曹操政治上沒優勢,軍事上也沒優勢」而主降。
從以上來看,這個選擇可以說對於曹操是沒有什麼錯誤的。但要說到這個是「最」好的選擇,這個我覺得就是可以探討的了。
1、奉天子是政治優勢,但也會落人口實,關鍵在於怎麼做。董卓也算是「奉天子」的一種,但就落下的擅自廢立罪名,被袁紹的聯軍討伐。赤壁之戰之前,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諸葛亮在隆重面試劉備也說過類似的話「身為漢相,實為漢賊」,可見奉天子也是一把雙刃劍。那麼曹操為什麼就能成功的利用這個政治優勢呢?我個人覺得這個完全取決於怎麼做:對皇帝的態度以及後續政策。
首先,曹操沒有真正威脅過漢獻帝的生命安全,包括他的兒子曹丕(無論稱帝之前還是之後)也延續了他老子的做法。殺伏皇后的事情不能算作反例,換做是誰,也總不能任人宰割不是?至少在表面上,曹操給於劉協足夠的尊重,"若非孤,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說的也是實情。所以,曹操真正的把柄幾乎沒有。
其次,曹操把女兒嫁給漢獻帝劉協,雖然有安插眼線或者避免伏皇后事件再次重演的考慮,但曹皇后對於弟弟曹丕稱帝的反應「魏受禪,遣使求璽綬,後怒不與」卻是值得注意的。這件事可以理解成兩人有了真感情,導致曹皇后敢於站在丈夫一邊怒罵曹丕。也可以理解為,曹操當年嫁女兒時,就沒做過什麼特殊叮囑,比如你兄弟早晚要廢漢稱帝的,到時候你要站在你兄弟這邊之類。從這點上,曹操這個岳父在待遇上,對劉協可能也沒那麼糟糕。
最後,相比董卓的暴虐不仁,曹操在內政上的建設也絕對是有很大建樹的。興修水利,擴大人口,實行屯田,廣納賢良,提倡節儉,這些只會讓曹操實力大增,為百姓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那麼「挾天子」「漢賊」等說法更像一種政治鬥爭口號,而在百姓中未必能產生多大的號召力。所以,也沒有產生「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效果。
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做法到底是不是最好的不好說,但至少曹操使用的效果上來看,還是很不錯的。弊端雖有,但不足以致命。


這個問題很莫名啊,最優,對誰而言呢?


東漢末年的虛君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衹可惜沒有被制度化,而衹是依靠脆弱的慣性和倫理在艱難的維持。但這段歷史必將成爲日後中國政治發展進程中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地方。我個人認爲,就東漢末年的情況來看,虛君制度是歷史的大勢,宗漢如此,蜀漢也如此,實際權力都在政府首腦丞相,在北方是曹丞相,在西南是諸葛丞相。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地發展得挺好。所以可以認爲是最有選項,而且對於後來的中國可能也是最優選項,對於未來可能還會是。


其實東吳模式也挺好,後代不作,還有的搞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戰略措施。
如果戰術上無法戰勝敵人,說什麼都是白扯。


東漢末年的紛爭,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大戰,但其根本卻是內政。
諸侯割據的情況不代表人心不向漢,很多人是奔著在朝中為官而投奔曹操的,甚至包括關羽。
有了這些人的幫助,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士族,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
奉天子以討不臣,口實都省的找了,多方便。
一個大將軍的封號就穩住了袁紹,贏取了重要的戰略時機,僅就此一條,這個戰略就是對的。


推薦閱讀:

武神趙子龍中少帝還沒死就被叫做少帝,也自稱少帝,編劇難道腦子是壞了的嗎?

TAG:三國 | 曹操 | 歷史人物 | 東漢 | 漢獻帝劉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