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演義》那些戰陣里主動出擊的往往是敗家?

最近閱讀最典型的情況:
1.A,B對陣。B是來進攻A的城池的。
2.A一度試圖堅守不出,A被自己的人或被B用種種手段激出,然後B詐敗,把A騙出一段距離,再用伏兵擊敗A。
我發現《三國演義》里這種橋段很多啊,而且大多數情況下A是魏國,B是蜀國。
還有些小問題:這種橋段感覺很重複啊,《三國演義》以前是靠說書的吧,這種類似的怎麼說的精彩不重複吸引聽眾啊?魏國的很多將領感覺也都是圓形人物,都是不知道怎麼回事一下子就大怒,出而擊之,然後被XX一刀斬於馬下。真的很low啊,簡而言之,就是看不到計謀對抗中的雙方,通常都是一方有計謀,另一方完全沒有計謀-_-#以前的聽眾真的能接受這麼弱的魏將形象嗎?
對策:羅貫中為什麼不把A的將領的在戰前的思考過程多說說,是因為受到篇幅的限制而有那麼的事情要交代所以吝惜筆墨嗎?那麼為什麼不精簡掉一些小戰役(比方說第五十二回的取零陵,取桂陽,五十三回的取長沙,感覺真的很冗雜,計謀並不巧妙,卻用了那麼多筆墨)而對一些影響到主線的大戰役寫的更加細緻,這樣會不會更好而且可以避免重複反而令聽客印象更加深刻呢?


你還真別嫌棄《三國演義》的重複無趣,《三國演義》已經夠精彩了,至少在刻畫人物與劇情演繹方面已經相當不錯了,本身就有歷史故事為素材,加上民間渲染加工,還有那麼的奇謀詭計,聽評書的那些百姓們聽得老過癮了!

為什麼不著重刻畫心理活動?因為老百姓不樂意聽意識流啊,寫評書的多半也不懂啊,最多來一句【A將心裡念道,竟敢如此囂張,看我弄死你】。
為什麼你會覺得計謀不夠巧妙呢?因為全書不可能每條計謀都很巧妙啊,詭計里無非是【詐降】【策反】【誘伏】【水火】【反間】【連環N計】這麼幾條,用多了你自然不覺得有多巧妙,畢竟《三國演義》的讀者是上帝視角。
為什麼蜀國總贏,因為老百姓樂意聽,沒看見作者最後都編不下去了么?諸葛亮完全可以天晴的日子燒死司馬,為什麼精通天文且平生謹慎的他不提前看好天氣?諸葛亮那麼流弊為什麼會輸,因為他命短啊!禳星續命又碰上魏延這個掃把星,這是天數啊!


如果你再看看《封神演義》里的套路,你就不會覺得《三國演義》有什麼重複了。
封神里的破陣就是一個水逼送死再一個牛逼破陣,降魔就是被人虐了一通然後另外找法寶援軍來降魔,這才是真正的重複——人物刻畫就更別說了,所謂的劇情完全是為了湊出365個死人來封神嘛!
這就是《封神演義》和四大名著的差距,雖然有故事,但文筆不行,劇情過於重複,僅有幾個人物刻畫不錯——但在古代小說里都算不錯的了!

所以題主啊,不要太挑剔了。古代小說是給老百姓聽的,老百姓不樂意聽太複雜滴,聽個樂呵而已。不要太較真,更不要和演義講邏輯,演義某些地方是有邏輯,但更多地方是沒有邏輯的。
畢竟演義不是偵探推理小說,只是民間故事整理加工,邏輯有硬傷很正常,但這不並影響它成為一本名著。
【文筆】【故事】【刻畫】【內涵】【影響】,某幾點很出色就可以成為名著。


跟演義談邏輯你不累啊?
本來定義的就是古代市井文學,你以為古代市井人群能有多高文化素質?
認字能認五百,懂得四則運算就很牛逼了好么…→_→


這是小說嘛,你要是看《三國志》還要無聊呢。
如果想要看勾心鬥角,「你不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的話,推薦你看《火鳳燎原》,用智力裝逼裝到天上去。《火鳳燎原》的劇情核心就是「能夠名留青史的,沒有一個是不聰明的」。所以就是呂布的智力都高得一塌糊塗。
三國有意思的地方,不是真實的故事或是那些單獨的計謀,而是每個作者對三國這段傳說的理解。
星落五丈原,這五個字是多麼的浪漫啊,似乎有著無窮的故事和可挖掘的傳說,你要是把他一總結,不就是司馬懿據守不出,憋死了諸葛亮嗎,這就毫無美感毫無藝術性了。
同樣啊,長坂坡之役是什麼故事?跑啊,除了跑沒有別的了,這樣的故事怎麼講得起來呢?所以才有了趙雲七進七出,張飛喝退曹軍。
而羅貫中的理解,就是蜀國永遠在劣勢,卻不斷地通過一些人性中正面的值得讚頌的東西來反擊來堅持漢朝的正統,例如孔明的智慧,劉備的仁德,張飛的氣魄和關羽的忠義。但是在英雄敵不過時間,在一個個衰老消亡之後,最終蜀漢走向末路。
所以三國演義會給我們曹魏都是平庸之將,孫吳都在打醬油,蜀漢二代都是廢物的映像。


因為答主你說的這些史料可以滿足啊


三國演義里是不是主動出擊的勝率就低,這個還真不好說,關鍵你從那個層面上來看,比如赤壁之戰,從戰爭的層面上看是魏攻吳守,但從火燒戰船的那一場來看攻的一方是吳。但不管怎麼說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
小說里的故事一般是這樣的:主動出擊還能打贏的,出擊的一方通常比較弱;防守反擊能打贏的,通常防守的一方比較弱。講故事講究要先拋出問題製造懸念,然後再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抓住讀者,很多童話故事、神話故事也都是這個套路。以弱勝強有懸念,恃強凌弱沒有懸念,後者除非在更細節的內容上搞發明創造,否則很難激起讀者的興趣。


看官渡之戰,袁紹的決策就有問題嗎?很多時候三國把許多事情寫簡單了,歷史中的失敗者就一無是處了,但我們看歷史應該多想想自己在那個歷史時刻所能夠做出的抉擇。很多時候對不對是由結果來說,而結果則多依賴於運勢。就兵法來說,最下就是依樣畫瓢,靈活運用者都成神了。


凡戰,若彼為客,我為主,不可輕戰。為吾安,士卒顧家。


我們往往認為做題人比較吊,而出題人是SB。


諸葛亮vs司馬懿時,不就是互相用計謀嗎?


推薦閱讀:

孫尚香說過什麼話?
諸葛亮為什麼能罵死王司徒?

TAG: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