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今天簡約成為了一種奢侈?


謝邀。

因為達到簡約的地步,本來就需要更高的成本。


比如,說雪。
打油詩有所謂「江山一籠統,天地一窟窿」。這就算簡陋。
「哎呀雪真是下得緊啊,嘩啦啦的,一片雪白無垠呢」,這不簡陋,但是拖沓。

「深夜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的詩。
簡約不是簡單,是簡潔精約,言簡義豐。簡潔而意味豐滿,這就是簡約。這需要極高的概括能力和感受能力,當然是奢侈品。

換一個例子。
沒訓練過畫的人,初素描時,需要用疊筆才能找到圖形。
訓練過畫畫的人,能夠畫出瀟洒流暢的線條,一筆而成,而且捕捉形態更精確。能剛摸到畫筆就能隨意勾勒出精確線條的,是天才。

你看:
達到簡約的地步,要麼是天才,要麼付出了相當程度的訓練。天然稀有,或者時間成本。這兩者都配得上奢侈品。


同樣做一件事,別人要走五步,你只需要兩步就能搞定。減少多餘那三步的過程里,蘊藏著更簡明的思路、更高層的邏輯,也就是更昂貴的精神成本。再把思路投入到實際生產中,花費的心血就更多了。

簡約的作用,第一在於去除了冗雜的外在體現,第二在於實現了相同乃至更多的功能。

把這樣的產品和那些複雜的同類比起來,不由得會產生更高更富更帥的感覺。


蘋果的宣傳片里對簡約詮釋得很好:真正的簡約絕不只是刪繁就簡,而是在紛繁中建立秩序。


僅從工藝、成本的角度來說,簡約風格的產品,成本可能比設計的繁複的產品的成本更貴……
簡約風格的產品,要做好的話,模具精度以及表面處理工藝要求都非常高,而一些繁複的產品,則可以通過那些繁複的設計轉移對質感工藝本身的側重~
就跟道家所謂的 無為而無不為,簡約看上去是「不為」,但是實際上是每個細節都「無不為」,工藝的成本甚至會遠超材料的成本~
做的好的簡約,本來就是奢侈的……
==========================
偶是庸俗的人,只是從工藝、成本的角度來說,簡約其實很貴……


簡約意味著放棄。

更高的價錢,更少的功能,更為克制的設計,不是奢侈,而是優雅。

優雅的東西,往往不便宜。


看似簡約,實則蘊含著更精鍊的設計更高超的技藝
更甚者展現的是對細節的堅持並飽含著器物的靈魂(即產品呈現出的生命力)。

個人很贊同 @寶月兵 所說——「簡約風格的產品,要做好的話,模具精度以及表面處理工藝要求都非常高「。

以日本設計為例,」侘寂「是日本美學的一個核心理念。眾所周知的,日本設計崇尚極簡,主張樸素精神。」侘寂「的理念被多次運用到眾所周知的品牌產品的設計中,如蘋果、魅族、宜家、無印良品等。

補充一段有關」侘寂「意境的器物表面處理工藝的摘錄。

日本美學所追求的是黯然之美,也就是非直接表現出來的文化特性,侘茶的美學意識就是黯然、枯寂,也就是無法圓滿具足,退而求其次地以粗糙,哀美之姿傳達其意識。所以在日本的器物設計上,寧願以霧面的表現處理取代亮面;寧願以手工的手漬替代人工的光滑;寧願以裸露的處理過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縫製,也因而觀察許多日本設計師的作品,都可以呈現上述的特點。所以像民藝大師柳宗理的設計作品是一種「拙」的造型意象,其餐具的表面幾乎都是霧面處理,或許這就是他所堅持「澀」的東方意象吧!甚至呼應無法圓滿具足的「缺」的態度。再者知名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先生,認為玉石光澤乃經過人手長年累月的觸摸,而使油垢汗脂滲透進去所呈現的特殊光澤,因而產生特殊的風雅韻味,亦即手漬觸感所自然天成的表面痕迹。而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川久保玲更認為顯露未完成的接縫與邊緣修飾的過程,可以呈現不受拘束的優雅靈氣。

其實這種黯然之美,也是身為人對天地間的謙遜與尊敬,因此日本的手感文化脈絡一直離不開自然,甚至是浸潤於自然間所展現的謙懷氣度。就如同黑川雅之所提出的「八個日本的美學意識」中,其中的「素」(素雅)、「破」(破壞)等的兩個美學關鍵字,可以呼應「侘寂」的觀點,因此日本的器物製作一直離不開自然素材,因為運用手工所製作出來的器物,在一段時間中工匠的手漬已融合於自然素材表面的自然質地,再經由使用者使用時的接觸、觸摸與把玩,更甚者呈現工匠出品前不同的質地變化,增加了使用者的情感依戀。

像日本許多的手工藝品製作,是非常嚴謹地謹守「微妙不顯」的態度感覺是一種消極、謙卑、退縮,但是進一步地觀察卻是一種精鍊、枯高的極致手藝的表現,更甚者展現一種對細節處的堅持,這也就是黑川雅之所談八個日本美學意識中的「微」。也因為對於細微處所處理的無微不至,產生一種敬重、敬畏而衍生的「愛著」,所以日本許多手作的物件,除了造型(form)與功能(function)之外,也多了其他文化所少有的靈魂(soul),而靈魂除了是從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萬物有靈論而來,更甚者是工匠在製作器物時所賦予的技藝靈魂吧,或者可以說是工匠在製作物件時與材質互動下,所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在其中。

——《日本的手感設計》

以上,應可解釋為何看似簡約的設計反而更為奢侈。

歡迎關注本人公號DreamerInReal,關注互聯網 金融 設計。做腳踏實地的夢想家,與你分享我的思考和見解。


簡約讓熵變低了。


這個問題的提出可能沒什麼深入的思考。但其實這個問題相當好,勾起了我回答的慾望。

若摳著字眼兒解讀的話,題主的問題其實是從其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著眼的,他問的是「為什麼在今天簡約成為了一種奢侈?」,而不是「為什麼說簡約是一種奢侈?」大部分人回答的其實是後一個問題。後一個問題沒有語境,那麼大家就只好在語言上追本溯源,去摳出個語義上十分說得通的「簡約」的概念,再解釋這一概念和奢侈有啥關係。這 其實並沒有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以為這個問題不僅應該從「今天」著眼,還應該從「簡約」這一現代社會的審美概念的歷史淵源來著眼。我們要搞明白在大環境下,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所推崇的簡約在實質上是一種怎樣的簡約,而這種簡約又有何來頭。我們現在所推崇的簡約或者說簡約的設計風格是始於現代主義的,儘管我們也會推崇日式的北歐式的簡約設計,但那並不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主流文化輸入,我們被輸入的主要文化是一種推至四海皆可的國際主義,也就是現代主義。作為一個老八校建築科班出身並接受過西方設計理論熏陶的設計行業從業人員,我想我還是可以站在人居環境這一大學科(包括了建築學、城市規劃和景觀學)的一些基本立場上,從現代主義思潮和城市發展的角度去解(bai)讀(hua)一下「當今的簡約」這一概念的。我的專業是城市規劃,方向是城市設計。

正文開始。

現代化的大時代里,有許多倡導簡約的口號,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應該就是那句「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了吧。我們就從這句話入手來解讀什麼是現代主義的簡約理念。

這句話已經被用爛無數遍了,可以被拿來解釋音樂,解釋繪畫,解釋文學,解釋你清高淡雅的生活!然而這句話並不能簡單地解讀為留白,解讀為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或者解讀為自然而然。它是基於現代化的語境而提出的,是有極其深刻的時代思想內核的。這是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洛提出的建築設計思想。讓我們追本溯源去探討一下這句話在建築設計理論中的根本含義,並把一直以來都挺形而上的建築理論轉化為較為直白的表達。

(順便一說,在這整篇文章里我不想討論這句話的美學含義,也不想討論簡約美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美,這也不是我一直以來做設計時思考問題的方式,我僅就設計領域內最大且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展開討論——形式和功能。至於美不美,我其實不關心。。許多大師的手筆其實相當丑,但是他們所塑造的空間感受卻是無比豐富的,並切實地解決了現實中的諸多問題,這才是其魅力所在。)

那麼,話不多說,以功能和形式的二要素為出發點,結合密斯提出的一系列現代主義理念(具體的各位可以查查百度),我們可以將這句話作如下解讀:「試圖通過對建築的形式進行簡化進而明確功能並實現更多可能。

下面我們再對這一理解起來還是有點困難的概念進行進一步解讀——

這句話里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簡化形式進而明確功能,另一層是簡化形式進而實現更多可能。我們分開來討論。

先說前者。

要解釋這一問題就必須引入空間的邏輯性這一概念。我們先做點直觀感性的鋪墊。

我想建築科班出身的朋友對這位密斯同志一定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他幾乎陪伴了我們一整個大一。那時候我們都叫他密斯·煩的咯!字面上可以理解到,這貨的作品其實還是相當繁雜的,那種在形式簡化後空間和空間形成的複雜組合關係,對於之前一直在悶頭鼓搗數理化的中國大一新生來說是極難理出個頭緒的課題。

一個德國館(密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的模型做完,老師會評價:你的材質用的太花哨,你的線腳鉤的也不流暢簡潔,這樣你的空間感也就不夠流動,顯得呆板。他還會說:極簡主義不是空間和空間簡單地排列組合,空間和空間之間要有邏輯,這種內在的邏輯性會生成功能,而這些邏輯其實還是相當複雜的,比傳統建築要複雜得多。這話在當時聽來,讓人頭很大!

這就是建築系學生的德國館模型作業,城規、景觀、環藝的娃們估計也都做過。這是個好例子,材質本身的表達相當棒,色調統一,空間和空間的關係表達的也十分明確,是符合極簡主義的表達方式,而且你一眼就能看出它們之間的邏輯——室內和室外在相互滲透,光的引入取代了牆面勾勒出了全新的邊界,展現出了和傳統建築完全不同的豐富性。

而這則是一個相當失敗的例子。。當年我的就差不多這個模樣= =!可能還更糟= =!你會覺得這像是一堆毫無次序的費木料。。選擇木頭作為主要材料來表達極簡就已經減分了。他還用了藍色來表達水,更是犯了形式主義錯誤。我對上面一個模型的評價在這個模型里是根本體會不到的。。。

上面這兩張圖或許能幫助你更直觀地理解什麼是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邏輯關係。

下面我們講抽象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著大門的是客廳,離大門遠的則是卧室,這個遠近關係就是空間之間的一種邏輯性。根據某一特定的邏輯關係,在某個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我們可以確定兩個不同空間的不同使用功能——比如這裡的接待和就寢。這就是通過簡化形式,進而確定邏輯關係,進而明確使用功能的一個具體案例。

相對的,複雜的形式上的裝飾,則會弱化這一非常直觀的邏輯關係。就比如在平面布局極度形式化的故宮裡,你大部分時候是通過殿宇的屋頂樣式和裡面的陳設甚至是導遊講解詞(語言正是一種形式化程度極高的表達方式)來分辨其使用功能的,而不是通過上述這樣的邏輯關係來做判斷的,這其實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在一個實際方案的設計過程中,一個對使用者負責任的建築師的大腦里,會不斷地運作比這複雜百倍的邏輯關係,力圖不通過裝飾和指示標識來明確建築空間的使用功能,讓使用者可以窺一小隅,而識其大概。

由空間和空間的邏輯關係所確定的功能是基於我們的生活情境的,房屋的裝飾形式所確定的功能則是基於強制植入的硬性規定的,顯然前者更具有普適性,也更直觀。想想看,故宮殿宇的屋頂樣式外國人怎麼可能一下子就看得懂。文化斷檔後,連如今大部分的中國人也看不懂了呀。而現代化的居住模式則可以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任何一個地域生根發芽,大範圍地普及開來。現代主義正是順應工業化和標準化的現代化進程而發展起來的,那麼它簡化形式,強調功能,講究理性的思想實質也便容易理解了。而這一認識則是從現代工業設計中汲取來的營養,它是從實用主義出發基於使用者的體驗,進而提出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思路和方法。

這就是簡化的形式對於明確功能的意義和價值。而明確功能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效率!意味著在使用這類空間或者工具的時候可以花費更少的時間去解決功能性的問題!現代化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效率化,現代主義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解讀為效率至上。在現代社會裡,成功人士、上游社會講究的就是效率。自然,他們會青睞於那些功能明確、定位明確的產品,於是簡化的形式便會流行於上層,而針對於上層的市場自然也會被渲染得奢侈一點。當然一部分保守的上層人士仍舊保留了不講效率的傳統,但那並不能形成現代社會的主流。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第二個層面——簡化的形式如何實現功能的多樣性。

現代意義上的簡約並不是字面含以上的」簡約「,它在其所指向的目標上,沒有」簡「,也沒有」約「!它其實是一種複雜!許多答友說到簡單的形式背後有著更為龐雜細緻的工作量。這並非less is more 的實質。如果把視野從建築領域擴展開去,基於之前的理解,我們可以得到less is more 的實質是——試圖通過對使用對象的形式進行簡化進而明確其功能並實現更多可能。那麼為什麼這種功能上的可能會變得更多呢?

因為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舊有的形式被不斷地破除,新的形式被不斷地確立,只有把形式進行簡化,人們的生活方式才會更自由地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變化,這也正是現代主義所提倡的順應時代的精神內核。假如當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被提出,我們就可以立刻在我們的生存空間中展開實踐,那麼我們的人生不就具備了無限的可能么?假如我們的視線不被四周的牆面限制,假如我們的行動也不會被這些牆面限制,假如我可以不用開門就可以進入另外一個房間……這些假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在建築領域,只有通過簡化建築形式才能實現(似乎解構主義也有朝這個目標努力的意思且用了另外一種新的形式去消解舊的形式所確定的固有的空間關係,並沒有採用簡化形式的手法,但解構主義這東西我想想就頭大,暫且不表吧)。。而在其他領域中,你也只有通過簡化這些領域中的形式來實現這些設想。比如在行政領域精簡體制、在戀愛關係中摒棄一些陳舊的戀愛觀念。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這個層面上而言的簡約確實是一種奢侈。因為它指向的是所有人都可望而不可及一種境界——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想想看,一個房產宣傳手冊上寫著「簡約、大氣」(原諒我我不是做廣告文案的,我寫不來那種段子= =!)的時候你腦子裡會浮現一個怎樣的直觀情境?艾瑪一個大大的亮亮的空間,我在裡面想幹嘛幹嘛!這確實是種浪費但不止於浪費,還帶著點兒對於人生的更高追求,因此便顯得奢侈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受制於我們使用的工具、居住的房屋和城市,我們還受制於制度和意識形態。這些無不都是形式上的桎梏。如今,倉廩充實的中上層社會,追求的更多的是自我實現,而不再是對權威對他者的維護。他們在制度中鑽空子,用調侃戲謔的口吻和權威和體制對話,在生活中為自己選擇簡約的風格,發表著顛覆傳統的言論,無一不是一種弱化形式的嘗試,這些嘗試為他們贏得了更多的改變自己的空間、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加豐富而精彩的人生,並由此被人們認為是人生贏家。而以他們為主體形成的社會風尚自然也會被彪炳為高端大氣上檔次。簡約只是這種風尚的表象,它的實質是對形式的破除和對自我的追求,這是現代精神在市民社會中的普遍產物。

(到這裡為止已經基本回答完問題,下面是藉由此問題展開的巨大腦洞,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閱讀)
--------------------------------------------------------------------------------------------------

就我個人而言,我離開父母為我鋪就的形式主義盛行的官場大道,在人際關係更加簡單的環境中獨自奮鬥,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追求呀。而對於那些深陷形式主義怪圈之中卻還有些自省能力的人們來說,簡約這個辭彙不正是內心世界的一顆救命稻草么?正如我父親,他修建自己管轄的機關單位的大樓,堅持不設石獅子啊柱廊啊之類的裝飾,力求簡約不矯飾,實在是因為他在這個形式主義的官場中活的太累太乏味了呀(他一生沒什麼審美追求,衣服鞋襪全是我媽給他買的,對自己的儀錶也不注重,私人生活就是讀報抽煙,所以這和他本身的審美素養什麼的並無關係)。我工作這一年下來,在和甲方(城市規劃的甲方大都是政府)溝通的時候,他們一再強調簡約,許多在形式上炫技或是複製某一歷史時期的方案都會被一再槍斃。我想簡約的設計不僅僅是政府官員們喊的一句口號啊,也是被這個社會剝奪了生活的可能性的人們在現代精神的洗禮下終於認清了的心底最真實的渴望啊!這和什麼審美啊素養啊境界啊無關啊。

在最後,我需要再贅述幾段,作為對前文的反思。雖然我的文字對現代主義的簡約有著極強的讚美之意。但它其實有自己的巨大問題。那就是在時空上的割裂感。這種感受往往令人悵然若失,並惶惶如喪家之犬。而這種感受也正是後現代主義,尤其是文脈主義拿來批判現代主義的極為有力的一條。

現代主義是和傳統形式完全相悖的一種邏輯,在推廣它的道路上,傳統事物也被摧枯拉朽地摧毀。一座現代主義的大樓建成,拆了城牆,一座現代主義的市民公園建成,拔掉了百年古樹。這些古物不僅寄託著人們的感情,更是人們賴以標識自己方位的時空坐標。現如今,當你對一個老上海說起國際時尚中心,他會迷茫,但你若跟他說起國棉十七廠,他大抵都會參照著黃浦江的走勢在地圖上給你點出位置來,並藉此展開一串關於經濟改革初期棉紡廠工人大批下崗的回憶。這種形式上的文脈斷層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普遍存在,從後現代主義興起之後,各類社會學科以及人居環境學科越來越開始關注這種只關乎形式不關乎功能的問題。人們意識到,現代主義提倡的個體視角下的理性行為匯聚起來,卻造成了群體性的空虛,造成了群體性的失憶,也造成了群體性的盲目。

當你從宏觀的視角去觀察時,你會發現,城市,或者說以城市文明為代表的具有先進性質的人類社會,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有機體,它其實沒有簡化的可能,它一直在有序地向複雜演進,任何試圖阻止這一趨勢的力量都會被它徹底推倒。現代主義在城市規划上試圖以簡化的形式實現功能分區卻在通勤、空間使用效率等問題上麻煩不斷;宋朝破除漢唐以來便於簡化管理的市坊分割制,開街設肆實現了城市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繁榮;紐約的中央公園是一個懷揣著田園生活夢想的簡潔大氣的手筆,卻誘發了無數的犯罪;大同市想要振興旅遊業,於是重修古魏城牆,卻遭到市民遊行抗議,只為了要留下他們幾十年的老朋友——一座在現在看來顯得格外荒唐的大禮堂形式的供銷社。這時你不得不停下來思考除了專註於自我以外的另外一種人性的強烈訴求——和環境和他人共融共生的渴望!

而這種渴望會表現為本土化,表現為去精英化,表現為草根,表現為屌絲,表現為碌碌無為,表現為隨波逐流,表現為大媽的廣場舞,表現為你身邊某個國產手機里傳出的「一步兩步……」。他們與奢侈這個辭彙無半點關係,他們在形式上總是帶著點矯情和做作的痕迹、還會帶著點兒拾人牙慧的感覺,但是它和追求自由解放追求個人價值一樣,是你心底不斷回蕩的亘古之音,任何人都逃脫不了它。

————————————————————————————————
補充

在之前的討論中我以不設牆作為形式簡化的一個極端來舉例,這是其實是反人類的,我們不可能在那樣的環境下獲得安穩。沒有了牆,我們會喪失安全感。這正是現代主義極端化為極簡主義後的弊端,藉由這個極端的例子推演開去,各位應該能更好地理解正文最後幾段中所描述的文脈斷層是一種怎樣的感受——你可以把這些被現代主義破除的陳舊的形式化的事物統統理解為一堵堵牆。當這些曾經構築了我的家的牆被現代主義全部推倒,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然後你再讀讀舒婷的這首詩

《牆》

我無法反抗牆
只有反抗的願望

我是什麼?它是什麼?
很可能
它是我漸漸老化的皮膚
既感覺不到雨冷風寒
也接受不了米蘭的芬芳
或者我只是株車前草
裝飾性地
寄生在它的泥縫裡
我的偶然決定了它的必然

夜晚,牆活動起來
伸出柔軟的偽足
擠壓我
勒索我
要我適應各式各樣的形狀
我驚恐地逃到大街
發現同樣的噩夢
掛在每一個人的腳後跟
一道道畏縮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牆

我終於明白了
我首先必須反抗的是
我對牆的妥協,和
對這個世界的不安全感

舒婷將某種可以憑藉卻又阻礙了我們的力量具化為牆,並表達了一種人類自我的矛盾。這矛盾的兩方面分別是對形式的依賴,和對形式的反抗。而我深以為然。這確實是一種極其深刻的矛盾。簡約意味著對形式的摒棄,繁複則意味著對形式的迷戀。設計如人生,是一段關於自我的鬥爭。尤其當我的設計方案有可能直接關乎到上萬人的生活的時候,這鬥爭在心底的廝殺也可謂慘烈了!願與同行們共勉。

-------------------------------------------------------------------------


簡約從來都是一種奢侈。
當你看到一篇幾千字的圖文解釋:為什麼簡約是奢侈
你更能明白... 為什麼要簡潔


啊 因為less is more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其實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拿建築來說
為了藏住柱子和梁 需要更厚的結構層和更精細的設計
拿服裝設計來說 為了藏住線頭和針腳 也需要更高技術的縫紉術
連你做數學題 以更少的步驟解出同樣的題都需要更高的技巧不是么


昨晚夢到和張佳瑋一起烤雞翅膀,雖然他不認識我,也沒有邀請過他答題。看到他答了,也滾進來答一題。

張佳瑋基本是從文學技法出發引申到技巧高超與熟練度之間的關係。而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現在」成了奢侈。張公子講的那種奢侈歷來就是奢侈,有些人現在還不明白大道至簡的道理,然而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就已經看穿了一切。⊙_⊙

某種程度上講,現在,不能說簡約就是奢侈。
一,現在複雜也可以是奢侈。當工業還在機械時代時,極度的繁複精緻也是一種奢侈。即便現在,機械手錶也代表了這種特質。三問表簡化了還能是三問?它無法簡化,但它毫無疑問是奢侈品的代表。
這是說簡約不是奢侈的必要條件。

二,簡約不一定是奢侈。消費電子的代表蘋果手機儘管在工業設計上十分簡約,但蘋果也不是奢侈品。最近很火的扁平化也是簡約的例子,扁平化成了潮流,做得好當然也不容易,但你無法稱之為奢侈。
這是說簡約不是奢侈的充分條件。

三,奢侈來自稀缺,而不是簡約或複雜。兩者誰也不稀缺,就是兩種對立統一的風格而已。歷史來看,有時簡約是風潮,有時複雜佔優勢。就像巴洛克藝術風格紛繁奢華,其後的古典主義則理性節制,浪漫主義風潮一起,弄潮兒又換了一批人。
這是整個推翻了這句陳述的前提。

四,你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感覺,也有可能是受到一些說法的影響,這些說法講的倒不是審美傾向而是——現代社會太複雜啦,人和人之間關係複雜,人和物之間的關係扭曲,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時代,簡單最難得。這種說法很不新鮮。十九世紀初的德國浪漫主義就覺得機械的興起會毀掉詩意,所以提倡詩化生活。藝術家們對此命題樂此不疲,兩百年來很多哲學家和藝術家對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消費主義持抵觸態度,左派大本營根本不在中國,而在歐洲,在好萊塢。小時候看諾瓦利斯馬爾庫塞的東西覺得很有道理,直到我學習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之後,覺得他們高興就好了呀。我們已經沒有歲月可回頭。

五,至於如果把奢侈定義為很貴,更不成立了。風格和貴不貴更沒有關係,跟供需關係相關。據說世上百分之八十的爭論都來自對名詞定義的不準確。這是一例,雖然我能夠想像你想表達的是什麼,你沒有明確定義奢侈和簡約的範疇,為了駁倒這句話,我不得不定義了一下幾個詞。

張佳瑋講的當然不錯,但是漏掉了「現代」這個詞,導致不夠準確。他講的是一種比較永恆的東西。而我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就是個偽命題。


因為簡約≠簡單,簡約背後有著更多。
用兩圖說明問題。

================================
感謝 @廖一翔 朋友對我的指導,下圖中Apple logo符合黃金分割的這一說是站不住腳的,經專業人士分析,按照黃金分割畫出的圖形與實際Apple logo有差異,鏈接如下:Does the Apple logo really adhere to the golden ratio? 分析圖示如下:

向被本人原回答配圖誤導的朋友致以真誠的抱歉,特此說明。

另外,針對本題原回答,
即使在配圖上面出現錯誤,
但對於蘋果產品工業設計上的考究,
並不違背原題的結論:
簡約的背後確實隱藏著更多的哲學價值,
所以簡約不是簡單。
====================================================

原回答


聽說過一句話:要把簡單變得複雜很容易,但要把複雜變得簡單很難。所以我覺得太難了,一般人做不到。


一間偉大的博物館,不必在其中掛滿全世界的藝術品,那不是博物館,是倉庫。
真正成就一間偉大博物館的,是那些不在牆上展出的珍寶。

——《Rework》

難以理解簡約背後凝結的成本,是因為我們把簡約的實現過程,想像為了一般的堆砌、塑造。
但事實上,成功的簡約,是捨棄難以計數的、同樣珍貴的素材,找到自己最難以割捨的那一個

好了,現在這一件看似簡單、無華的作品,擺在你的面前了
她,又該價值幾何呢?


感謝邀請。

很多回答都是從「簡約需要更高的成本」來討論的,這沒錯,但是並不全對。

原因很簡單,題目中也提到,簡約在今天才成為了一種奢侈。其實歷史上,簡約一直都不是奢侈,繁文縟節、精雕細琢才是奢侈。明清時代一筆一划上釉的宮廷瓷器、洛可可時代精緻優雅的裝飾線條,會比今天的北歐高檔餐具、簡約主義家裝成本更低嗎?恐怕未必。

為什麼在今天這個時代,簡約成了一種奢侈?因為奢侈本身是跟時代綁定的。奢侈的本質,是對於當下大眾消費的反動,是追求在時代語境下的一種「多餘的無用」。

歷史上,物質水平大部分都處於匱乏的程度,對於大眾來說,首要考慮的是「功能夠用」。在這種情況下,貴族需要把自己跟大眾區分開,就需要在功能的基礎上追求精緻、繁複、「反功能」的裝飾,也就誕生了所謂的裝飾主義。它們之所以成為奢侈,不僅僅是因為高成本,高質量,更是因為它們彰顯了一種姿態:我有錢,所以我用得起;我有社會地位,所以我不需要追求功能。

同樣的例子,高檔的西裝並不比運動服更便於行動,高檔的材質——比如真絲,極不省心,基本穿一次就要保養,高檔的公文包也遠沒有單肩包背起來方便,原因就是,它們除了是高質量的象徵,還要顯示一種態度:我是有地位的人,我不需要「方便」,因為這些服務我都可以輕而易舉得到。

奢侈的意義,就是通過人為製造障礙和門檻,實現將不同階層進行區分的目的。

同樣,今天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徵是什麼?是信息的高度密集。絕大多數大眾產品都會追求一個東西,就是足夠的信息承載量。書籍雜誌會追求在同樣的篇幅下顯示更多內容,器皿會追求適用於更多的場景、擁有更多的「affordance」(可供性),但是高檔品和奢侈品會反其道而行之,會追求不具備高信息量的「簡約」。比如,比較高級的雜誌版面,通常會有大量的留白。原因不是因為留白需要更高超的排版技巧,而是因為它減少了信息量。

簡約對於大眾來講,是一種多餘的東西,甚至是完全無用的,因為它減少了信息和功能密度,但是對富人來說,他們並不在乎。正是這種「多餘的無用」,成為一種階層的標誌

所以,用成本去考察「奢侈」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高檔的大眾消費品跟奢侈品,在成本上未必有很大差別。奢侈品是矜持、倔強、有點傲嬌的。它追求的是這麼一種效應:圈子之內的認可,圈子之外(對於使用奢侈品的人來說,就是「大眾」的意思)的差異和排斥。

這才是奢侈的本質。


PS:手機碼字,之前誤點了發布,非常抱歉。


因為簡約並沒有減少信息量,而只是改變了信息的呈現比重從而使大量信息以更符合人性的方式被觀察到,也就因此需要縝密的思考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做到簡約。

同時,只有那些需要獲得大量又有條例的信息內容的人才需要簡約,而他們大多數並非那些有明確單一需求的人,也擁有較高的審美情趣。所以這部分人中大多有時間,有金錢來支撐這樣的需求。

以上最終導致了簡約成了奢侈品。


因為房價太貴。

不然可以把雜物往儲物間一收,完事。


簡約是錢砌出來的…沒錢的叫簡陋


簡約不是簡單,成本從來就沒有低過!
簡約是在雜亂無序的世界裡建立規則,化繁為簡!這個成本很高的!


簡約不是簡陋,人家走5步你走了2步,這是簡陋;人家走5步,你通過金錢或是文化等成本,得到驗證,發現其中有3步不用走,往另外方向走了2步卻達到了別人5步的成就,這,是簡約。


推薦閱讀:

你見過哪些「神似」的Logo?
建築設計建模中為何高校青睞maya而市場青睞rhino?
這張圖片是怎麼做的?
做為設計師的小夥伴,你們在設計領域有偶像嗎?
學設計的人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數位板?

TAG:用戶體驗 | 設計 | 用戶體驗設計 | 設計理念 | 設計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