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京劇和歌劇下面的叫好方式截然不同?

為什麼感覺歌劇的現場嚴肅於京劇么呢(沒人叫好,僅鼓掌)?是什麼造成了兩者現場的區別呢?昨天聽戲就在想,你說這歌劇會不會有一個階段也會有小提琴拉著一半兒,下面一個歐洲人來個,誒!好小提琴!的階段呢……


十多年前在國圖聽過朱家溍先生一個關於清宮南府和昇平署的講座,記得講座中朱先生特別向我們指出:影視劇中清代皇宮演戲時台下一片喊好聲是不對的,他聽清代宗室和在內廷演過戲的老伶人說過,皇宮演戲沒有這種情形,還說不但皇宮,他經歷過的早期京城第宅中演堂會戲也同樣不興拍巴掌喊好,這種習慣最早出自茶園子中的下層社會。


補充說一下。京劇的「叫好」是獨立於鼓掌的,這與歌劇的「bravo」是不同的。歌劇喊「bravo」是每曲終了喊的,與鼓掌、起立等同時,還根據演唱者性別人數不同,用詞有區別。

京劇叫好,我舉兩個例子,一文一武。大家仔細聽聽看看,是不是與歌劇的「叫好」有很大區別。

視頻一。王泉奎的《刺王僚》,楊寶忠操琴。
視頻封面王泉奎 刺王僚(列國之中干戈厚)(實況)視頻
視頻二,厲慧良張世麟袁國林《戰宛城》,45:30開始高能。
視頻封面京劇戰宛城 厲慧良—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

戰陣之氣,對不對。這絕不是覺得精彩,起立鼓掌那個勁頭。更像是體育比賽的加油聲。

另外關於 @新水令先生所說,我認為雖然京劇的高雅氣質源自宮廷,但宮廷觀劇的氣氛反而是不尋常的。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評論說「西佛爺跟前誰敢大呼小叫」,相信各位也是一樣,在父母或者領導面前不敢造次。但觀劇者真正應有的狀態,是放鬆的狀態,而不是在他人面前有所掩飾的狀態,觀劇者應該把心神放在劇中,而不是前排領導席,這樣才會做出正常的反應。

————————以下為原答案————————
因為二者表現出的精神意境不一樣。

京劇在表現絕大多數場面,其意境都是激越的,像是校場鬥武。你琢磨,單皮鼓催著,大鑼小鑼篩著,這可都是軍樂;京胡、月琴、三弦、大阮,「五十弦翻塞外聲」;要是起了嗩吶和堂鼓,那更行了,簡直就是元帥點兵。到了精彩之處,就拿樓上樓下的觀眾,當成了校場觀禮的三軍將士,大夥齊聲喝彩,以壯聲勢,沒有什麼不對。

歌劇不同。歌劇在大多數場面,透出來的都是肅穆。如同國王的加冕典禮,上邊站著教皇,下面是各位紅衣主教,穿軍裝的一個個脫帽肅立;樂隊都是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外帶唱詩班;動小號的時候很少;到了情緒激昂的時候,大鼓大鑔的打擊樂才給一下,一首曲子打不了三五下。你琢磨音樂一起,莊嚴寶相,咳嗽一聲都算犯錯誤,怎麼能喊好呢。頂多在每曲終了,鼓掌致意,也就完了。

當然這說的都是嚴肅的時候,幽默逗趣的時候,二者都還很輕鬆愉悅。逗大夥樂的時候,台下笑怎麼也不犯忌。


其實歌劇在17,18世紀時的觀眾既有皇宮貴族,也有普羅大眾,那時的歌劇就是老百姓們最大的娛樂。因此很多老百姓都是站著在劇院里看歌劇的,歡呼,掌聲,喝彩不絕於耳,觀眾還能在劇院里吃喝,甚至往台上扔鮮花,非常隨意。

現在的歌劇在歐洲有比較明顯的階級色彩,一般是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去看歌劇。有很多人是真心熱愛,但也有不少人是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來看歌劇了,從而彰顯自己的品味,其實可能完全對歌劇不感興趣,也不管自己看不看得懂,只是附庸風雅(裝B)罷了。他們心想:既然歌劇已經跟高品位,上等階級有關聯,那自然不能像你們普通老百姓一樣,哪裡看得爽就鼓掌喝彩。為了裝一裝,我們看得爽了也是要忍一忍的,詠嘆調過程中看得再爽也不能大聲喘氣,起碼忍到整首詠嘆調唱完了再大喊「Bravo!」。這個時候要裝逼就恰恰需要喊得很用力了,一來顯示你自己很懂得歌劇的規矩,最好能把大舌音r打得老長,順便展現一下自己「無懈可擊」的義大利語。二來顯得自己真的全情投入,特別享受,特別有品位。。。

上周在倫敦看了牡丹亭,台下基本都是中國觀眾,但估計他們大多數人(包括我)都很少看中國傳統戲曲,台上的人連翻了多少個筋斗,台下也幾乎沒有人叫好,十分冷清。所以看京劇懂得叫好喝彩的人,也起碼都是熟悉京劇欣賞的禮儀和規矩的。至於歌劇嘛,就向上面說得,其實完全可以叫好喝彩,只不過要等人家把整段唱完再喊,看歌劇喊「Bravo」跟京劇叫「好」是完全相同的意思,語言不同罷了。


那是因為你沒看過歌劇的世俗的內容,歐洲古代平民階層觀看歌劇演出和中國京劇也是一樣的,歌劇演員就是那時候的巨星,演員的炫技會奪得滿場喝彩,甚至有的演員為了炫技會破壞歌劇演出的順序,把高難度的部分多次重複演唱以取悅觀眾,觀眾也會強烈地回應演員,歌劇院人聲鼎沸、座無虛席。後來歌劇在平民階層的被欣賞式微以後,而且歌劇也和歐洲古典音樂有著深遠的關係,歌劇才慢慢變成今天這樣的嚴肅的欣賞模式。


好小提琴算怎麼回事…應該喊:大提琴,好聽~~~


從禮儀上來說,觀眾需要等到至少一個唱段終了再鼓掌,但遇到精彩絕倫的演唱,要觀眾強行按住想要鼓掌的手、捂住想要驚叫的嘴,其實也蠻辛苦。有一些詠嘆,往往在人聲結束觀眾就已經一片沸騰,等不到弦樂停止。

有一種有趣的情況。在錄音的時候,歌唱家們一般都老老實實照著譜唱,但在現場,歌唱家們往往會各顯神通,比如男高音亮出一個長達數秒的High C,花腔女高音展現驚為天人的技藝。傑出的花腔女高音Lily Pons,在MET一次演出《弄臣》的時候,曾在《親愛的名字》中段就亮出一個高出原譜的High E高音,惹得台下觀眾一片叫好。樂隊只能中止演奏,靜等喝彩結束。之後Lily繼續演唱,到了原本應該漸弱的結尾,她再次亮出High E,觀眾自然又是一陣激動叫好。

可以多看一些高難劇目的現場演唱,就知道觀眾的反響有多熱烈。像是Donizetti的三女皇,基本上女高音能完整唱下來都算可歌可泣。比如Roberto Devereux,1970年Beverly Sills首演Roberto Devereux,居然能在終場大詠嘆之前的E Sara in questi orribili momenti... Vivi, ingrato, a lei d"accanto里穩穩地弱聲上High D,觀眾想不瘋狂都難;20年後,待到Gruberova登場,則在終場大詠嘆的結尾還能唱出長達13秒的High E,理所應當地迎來經久不息的掌聲與喝彩。


講真的……我聽京劇和相聲都不愛鼓掌……但是有時候氣氛太尷尬了(尤其演員和觀眾大眼瞪小眼時候)我會領掌……


其實沒差啊,都是在一個出彩環節叫好,碰頭彩也有。比如聽《未央宮》唱尊一聲相國聽端的後觀眾鼓掌叫好,聽《卡門》唱完花之歌一樣會叫好,歌劇里唱的出彩後再返一個也不是沒有。順便說一下,一般歌劇中間都會留出空來給觀眾鼓掌用的,比如瓦格納中間就沒人叫好。。。


京劇和歌劇都有鼓掌叫好的。這是對演員的肯定。歌劇演出國外叫bravo通用。


不請自來,其實不光欣賞京劇和歌劇有區別,欣賞京劇和崑曲也是不一樣的,這其實是受眾決定的。在200年前中國的戲曲界就有了所謂的「花雅之爭」,以京劇為代表的「花部戲曲」最終依靠其接地氣的形式贏得了老百姓的喜歡。而普通老百姓看戲不過是為了消遣,自然在看戲的時候狀態就會更自然,而且京劇的文辭通俗,不需要仔細琢磨就能看懂,而像崑曲格局這樣的藝術形式不仔細聽其實是很難聽懂的,甚至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就算聽得再仔細也很難聽懂。


有啥不一樣……bravo也是叫好……


京劇在原來並不是高雅藝術 就跟現在聽明星演唱會似的


歌劇沒聽過。
不過京劇是一個炫技的藝術,裡面有很多故意設置的高難唱詞和動作故意讓演員炫技,觀眾也知道演員在炫,如果炫的好就會叫好,也算一種台上台下的互動。
所以看京劇的人往往是越熟悉的越看的多的劇目越愛看,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炫技和叫好是京劇演員和資深觀眾溝通的方式,這就形成了一個內部的圈子和其獨有的交流方式。不是這個圈子的人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哪裡在炫技,也分不出好壞,也就不知道要什麼時候叫好了。


聽戲的時候要是能邊嗑瓜子邊品茶,那才叫過癮呢!


西方戲劇重寫實,中國京劇重寫意。這也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西方重理性、秩序,多用紀實手法。中國重感性、寫意,多用比興之義(最早用於詩經)。
因此,西方戲劇演員演出時,只有一重身份,即所扮演的角色。而京劇演員在演出的時候,有兩重角色,一是所扮演的角色,二是演員自身。
所以,西方戲劇,如巴爾扎克在寫劇本的時候,會感覺自己「也變成了一隻綿羊」。演出時,觀眾完全沉浸在戲劇人物所營造的氛圍里,等演出全部結束良久,才從戲劇的故事情節中抽離出來,起立鼓掌。有個極端的栗子,西方戲劇演出時,曾有觀眾激動地槍擊了演員(忘了是哪個戲了,反正是反派角色),反應過來後,又自殺了。
而京劇演出時,即使觀眾會沉浸在故事中,例如即使觀眾會可憐竇娥這個悲劇角色,但同時也會為演員本人(假定是優秀的演員)唱腔和身段鼓掌叫好。因為台上人不只是所扮演的角色,還是演員本人。
很多戲雖然看過很多次了,但還是會再去看,因為想看同一齣戲不同演員的演出。即使是同一個演員演過的同樣的戲(假定是優秀演員),也會想再次去看,因為好演員會不斷進步,每次的演出都是新的,這也是喜歡看現場演出的重要原因,也是觀眾會在表演優異時,鼓掌叫好的原因。


歌劇沒有叫好的話...那嗷嗷喊Bravo算啥?


感覺不同的東西叫好本就不一樣,沒聽過歌劇,但是進園子聽過相聲和京劇,同為中國傳統的相聲和京劇,我感覺叫好也不一樣。相聲就很隨意,跟演員搭話也是有的,但是京劇就不行了不能這位唱完了那位要接還沒張嘴你這兒接上了,那戲就沒法唱了。就是說不同的東西叫好不同也是很正常的,取決於他的藝術形式,應該還有受眾。
另外感覺聽戲沒叫好是件很尷尬的事…演員也會越唱越沒底…
有個活動叫高雅藝術進校園,有回是再芬黃梅劇團來我們學校唱女駙馬,可能大家也是真不懂,不知道節骨眼在哪兒,為救李郎離家園這段知名度還可以吧,這都沒有掌聲和叫好,實在是太尷尬了。在底下坐著的我瞅瞅這個一臉懵逼瞅瞅那個一臉懵逼,受不了了我開始領掌…


估計是地區習慣,我們這不興叫好,叫好感覺是來搗亂的,都是鼓掌


感覺聽歌劇的時候就沒法兒喊好啊,每一句收尾都很平和著就下來了,都下來了還能怎麼叫嘛,而且每一個字都離得很近,不會像京劇一個字一個字之間有空隙可以給觀眾叫好的時間。謝幕時候倒是會叫,跟演唱會似的口哨啊,嗷嗷~的啊都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京劇?其表現能力與其他戲曲相比怎樣?
為什麼相聲京劇有些字發音不是標準的?
京劇珠簾寨裡面,李克用為什麼要給程敬思唱劉關張古城相會的典故?(昔日有個三大賢)?
《群借華》里魯肅和諸葛亮那個角色更重要?
來知乎沒多久,為啥沒有人撕京劇和電視連續劇啊?

TAG:歌劇 | 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