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演義》最痛心的地方在哪?


謝邀。

徐庶回馬薦諸葛後,司馬徽也來跟劉備說,諸葛亮不止可比管仲樂毅,更可比姜子牙張良。臨走時,司馬徽如此預言了此後的悲劇:

徽出門仰天大笑曰:「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下一回,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詩曰: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再一次將悲劇伏筆敲得穩穩噹噹。

最後星落秋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給後主上表: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從一開始就不斷暗示是個悲劇,但到最後,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到死時,除了桑樹和薄田,什麼都沒有。來時一個農夫。去時一堆桑田。

既沒有虧負阿斗,也沒有虧負先主。


廖化

可能大多數人只是覺得他就是一個小將而已,沒有什麼大的功勞。

是的,最開始出場的時候,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山賊,和同伴杜遠落草為寇劫掠為生。直到有一天,他的同伴劫持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婦人想和他平分,細問之下竟然發現是劉皇叔的妻子。他可能覺得,自己人生中的轉折點來了,痛手殺掉了不聽阻勸的杜遠下山向關二爺邀功,而他只是想希望能和大名鼎鼎的二爺同行而已,捨生忘死。

可是他只是一個黃巾賊而已啊,二爺要是走一路收一路的山賊,那傳出去是不是不太好呢?所以斷然拒絕了他。

可是他卻收了同樣是黃巾賊的周倉。

後來劉備進益州,廖化終於找機會進入了蜀漢大營,被劉備命助關羽守荊州。到這裡,廖化也應該心滿意足了,終於可以在自己仰慕的前輩面前大展手腳了。

他也確實這樣做了,關羽攻襄陽,他一馬當先、奮勇殺敵。

關羽兵敗,他前往上庸求救,面對劉封的見死不救,他「叩頭出血、大慟告求」。無濟於事,大罵出城,前往成都。

可惜還是來不及了,自己仰慕的上將父子雙雙被斬首。

伐吳期間,他跟隨劉備征討東吳,可是一敗塗地。

後主登基,廖化為飛衛將軍,隨諸葛亮北伐。曾殺敗司馬懿,奪得其金盔,獲大功。諸葛亮死後,繼續跟隨姜維北伐,數次任先鋒。我想,這個時候,他的沉寂許久的胸膛中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熱血又一次沸騰了起來,雖然這個時候他已經快70歲了。

可是姜維終究無法逆天,蜀漢也只是苟延殘喘了幾年就被鄧艾鍾會強推。想要詐降的姜維也功虧一簣,廖化在被押送到洛陽的途中因憂而死。

他見過關羽敗走麥城時候的落寞;

他見過劉備託孤白帝城時候的含恨而終;

他見過諸葛亮五丈原悲風時候的滄桑;

他見過姜維在聽聞未戰而先降的後主時的無力,當他說出「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的時候,廖化或許在他身邊;

他見過很多人,許許多多比自己有名氣的上將、君主,從他們的躊躇滿志,到最後的遺恨而終。

他見過魏蜀吳,從建立到沒落,最終被吞沒。

他見過自己,從一個黃巾賊,變成了先鋒,變成了飛衛將軍,變成了車騎將軍,最終抑鬱而死。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每每看到這句話,都非常心痛。

他活了80歲,活過了整個三國。

他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三國英雄。

評論區回復:

沒想到這麼多朋友都很了解廖大爺啊,在蜀漢的後期是非常出名的將領了,只是相對於一些其他響噹噹的五虎上將、五子良將來說可能是不是很出名,大家不要再懟我了。

然後有位說我為賦新詞強說愁,我說明一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視角嘛,丞相有丞相的視角,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視角嘛。我還是覺得廖化這個人物值得我拿出來寫一寫的,各位看不慣的話輕噴,我只是小菜鳥一枚。

還有就是請不要將正史和演義混為一談,這是《三國演義》,是夾雜著很多個人情感因素的故事類的小說,寫一寫無可厚非吧。

我想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是想成為趙雲,周瑜,諸葛亮那樣睥睨天下的人物,可是歲月蹉跎,又有幾個人能完成自己的夢想。或許我們也像廖化一樣,目睹了比自己強數倍的佼佼者人來人往,來來去去。自己慢慢的在時光的長河中積聚著自己的力量,想像著有朝一日,也許,也許可以為了自己的夢想拼搏在戰場上一次,或許最後功敗垂成也無妨,我們只想要一次戰鬥的機會而已。


【合集貼】老外看三國:關羽之死-龍騰網

這個老外讀到二哥之死時的心態:

我坐直了身子,眼睛死死的盯住頁面,我開始速讀。吳國的將軍們抓住了關羽,把他帶到孫權的面前,孫權勸他投降。但關羽只是粗暴的回答他,「你這個綠眼頑童,你這個紅鬍子鼠輩」,我想到,「啊,在這裡關羽要幹掉所有人了,不管他是被捆著還是沒有。」吳國的一名將軍說如果釋放關羽就會闖大禍。孫權考慮了一會,「你是對的,」孫權說道,並下了處刑的命令。「這不可能!」我的大腦開始暴走,他們要處死無敵的關羽了!這群人加起來也傷不了關羽一根手指頭,關羽居然要死在這些人手裡!
我猛地站了起來,把書扔到地上,試都沒試地把腳塞進了鞋子,衝進了外面的大雨中。外面是一片黑黢黢的,冷,我抬起頭想看月亮,看不見,今晚外面連一顆星星都沒有,只有雨。我想看看天空中有沒有什麼光亮。什麼都沒有,只有屋裡的燈光一閃一閃。這點光怎麼能照亮這麼大的黑暗!
我開始發抖,我渾身濕透了,我需要一支煙。我掏出煙盒,抓住了一根。拿出來時只有該死的兩秒鐘,但已經濕了。我要點燃它,用手遮住打火機,這樣風就吹不滅。我能看見濕漉漉的柏油路面,這是我看過的最黑的東西了。它像是我情緒里的一片空虛,這種黑色的流質無處而來,無處可去,也無法洗去。
我發現我的想像力都被沖刷乾淨了,我試著思考。思考關羽,思考我的人生,什麼都行,但什麼都想不出來,一片空白。過去我腦子中的奇思妙想,對偉大人物的崇敬都消失了。這一點都不愉快,過去三周,我的想像力都漫散開了,我想的都是些狂野的史詩般的東西,我甚至制定統治世界的計劃和終結他們那個時代的混亂的方法。
但現在,奇思妙想和成為偉人對我來說都無關緊要了。這個世界上已知的最偉大的戰士屈辱的死在一群挫逼手中了。閱讀這個偉大男人的人生經歷曾給我一種希望:英雄們的事迹會穿越時空,在歷史中長久的迴響。他存在於書籍中,存在於電影中,存在於電腦遊戲中,但都不重要了。他的事迹逐漸褪色,只讓我感到迷惘。煙已經熄滅了,末端還亮著但也沒什麼好吸的了。我把煙蒂扔到柏油路面上,聽著餘燼被澆熄的絲絲聲,然後煙蒂被沖走了。這部小說里有一首詩一直迴旋在我腦海中,我曾經能想像詩的意象,但現在只能記起詞句,想像不出來龍或者鳳凰了。
「龍落泥淖遭蝦戲,鳳入牢籠被雀奚」

三國演義首播時,俺當時還小沒怎麼看。到了四年級時,由於看《興唐傳》連環畫入坑,接著開始發現這些野男人打打殺殺的書都是好書,就開始看三國演義,當時俺只知道三分歸晉,但不知道二哥怎麼死的,結果這個外國人的情況,俺真實是遭遇了一回……

初中那幾年,俺一看到「呂蒙」二字就無端厭惡。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最痛心的地方在於當你看到他們意氣風發的時候,你是知道他們的結局的。

看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時候,你知道他們最終還是沒能同生共死。

看到曹操刺董卓的時候,你知道曹操最終變成了另一個董卓。

看到呂布虎牢關大戰三英的時候,你知道他被部下出賣命喪白門樓。

看到劉備輾轉以求興復漢室的時候,你知道白帝城託孤。

看到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時候,你知道秋風五丈原。

看到周瑜火燒赤壁的時候,你知道既生瑜何生亮。

看到關羽威震中原的時候,你知道接下來是走麥城。

曹操終究成為了漢賊,劉備終究沒能興復漢室,張飛終究死於小人之手,馬超終究抑鬱而終。曹操赤壁敗了,馬超潼關敗了,孫權合肥敗了,劉備從徐州到夷陵,人生簡直就是一部失敗史,諸葛亮六出祁山,最終迎來的是上方谷的大雨。任你雄心壯志,任你英雄蓋世,任你智計百出,任你忠肝義膽,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這就是悲劇,而讀者無能為力。


公勒馬問曰:「徐公明安在?」魏營門旗開處,徐晃出馬,欠身而言曰:「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鬚髮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
忘。今君侯英風震於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嘆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公曰:「吾與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數窮吾兒耶?」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雲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公。

這是那個時代,一個英雄對另一個英雄致以的最高的問候。
惺惺相惜的英雄,還是逃不過兵戎相見。有人說,這就處亂世的悲哀。
然而在太平盛世,這樣的奇男子或難免泯然於販夫走卒之中。這又是誰的幸運呢?


少時讀三國,只看羽扇綸巾銀鞍白馬,如今看來,只覺殘陽下昏鴉赤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蒼生野哭,英雄白髮。

這一切,最後都輸給歲月。


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必合」
者也。後來後漢皇帝劉禪亡於晉泰始七年,魏主曹奐亡於太安元年,吳主孫皓亡於太康四
年,皆善終。

九十六年的三國,比起五百五十年的春秋戰國,太短了,不夠久。所以,也合不起來。這就是秦漢帝國的最後一代人為了復興而流幹了鮮血後,迎來的事實和真相。

真相,是殘酷的。追問歷史,就要付出代價。

所謂西晉,不過是第二華夏的奠罷了,還有比這更殘酷,也更公正的審判嗎。

所謂奠,就是說,在殷商的王族修建宮殿時,要埋到地基里的那些活人。

我們現在文明了,把埋人改成了埋石頭,但意義,是一樣的。

上圖的那塊石頭,叫西晉。

旁邊鏟子的諸位,叫劉琨,祖逖,王浚,石勒,王彌,劉淵,張華。

在東吳滅亡的這一年,祖逖十四歲。石勒六歲。

宣王籌划了螻蟻的盛宴,胡人在北方寂靜地繁衍。


「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趙雲

趙雲可以說是羅貫中的寵兒了,武藝高強,人品無敵,還長得帥,活得久,直到退場時還給安排了一場謝幕演出。

卻說夏侯楙在長安聚集諸路軍馬。時有西涼大將韓德,善使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引西羌諸路兵八萬到來;見了夏侯楙,楙重賞之,就遣為先鋒。德有四子,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長子韓瑛,次子韓瑤,三子韓瓊,四子韓琪。韓德帶四子並西羌兵八萬,取路至鳳鳴山,正遇蜀兵。兩陣對圓。韓德出馬,四子列於兩邊。德厲聲大罵曰:「反國之賊,安敢犯吾境界!」趙雲大怒,挺槍縱馬,單搦韓德交戰。長子韓瑛,躍馬來迎;戰不三合,被趙雲一槍刺死於馬下。次子韓瑤見之,縱馬揮刀來戰。趙雲施逞舊日虎威,抖擻精神迎戰。瑤抵敵不住。三子韓瓊,急挺方天戟驟馬前來夾攻。雲全然不懼,槍法不亂。四子韓琪,見二兄戰雲不下,也縱馬掄兩口日月刀而來,圍住趙雲。雲在中央獨戰三將。少時,韓琪中槍落馬,韓陣中偏將急出救去。雲拖槍便走。韓瓊按戟,急取弓箭射之,連放三箭,皆被雲用槍撥落。瓊大怒,仍綽方天戟縱馬趕來;卻被雲一箭射中面門,落馬而死,韓瑤縱馬舉寶刀便砍趙雲。雲棄槍於地,閃過寶刀,生擒韓瑤歸陣,復縱馬取槍殺過陣來。韓德見四子皆喪於趙雲之手,肝膽皆裂,先走入陣去。西涼兵素知趙雲之名,今見其英勇如昔,誰敢交鋒?趙雲馬到處,陣陣倒退。趙雲匹馬單槍,往來衝突,如入無人之境。後人有詩讚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沖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可以說是非常拉風了

還有側面襯托

楙連夜與眾將商議曰:「吾久聞趙雲之名,未嘗見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當陽長坂之事。似此無人可敵,如之奈何?」

彷彿他還是那麼年輕

趙雲被困在垓心,東衝西突,魏兵越厚。時雲手下止有千餘人,殺到山坡之下,只見夏侯楙在山上指揮三軍。趙雲投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雲不能突圍,乃引兵殺上山來。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上山。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不得脫走,只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卻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衝天,鼓聲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殺到,皆叫曰:「趙雲早降!」雲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雲仰天嘆曰:「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

最尷尬的情節出現了,之前勇猛無敵的趙雲,年輕時七進七出的趙雲被困住了。

對於關羽,張飛,我們可以說假如;但是對於趙雲,沒有假如,他只是老了。

用三國演義中的一首詩結尾——

血染征袍透甲紅,

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沖陣扶危主,

只有常山趙子龍。

英雄遲暮,最讓人痛心。


由於看演義之前,已經知道了黃巾起義相關的一些史實——張角病死後仍被斬首、張梁在廣宗戰敗後數萬起義軍被屠殺殆盡、張寶在下曲陽被戰敗後皇甫嵩又屠殺大批太平道徒,所以我在開始看演義的時候,對漢室非常反感。

因而在讀到鄧茂被張飛一矛刺死、程遠志被關羽劈作兩段時,就感覺非常痛心:又有人死了,黃巾起義註定要失敗。

然後是第六回董卓遷都的段落「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間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如有行得遲者,背後三千軍催督,軍手執白刃,於路殺人。」

第十回曹操在徐州大肆屠城「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

第十三回獻帝出逃後有這樣一段:「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莩遍野。河內太守張楊獻米肉,河東太守王邑獻絹帛,帝稍得寧。董承、楊奉商議,一面差人修洛陽宮院,欲奉車駕還東都。」

又如三十三回灌鄴城「當夜曹操添十倍軍士并力發掘,比及天明,廣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數尺。更兼糧絕,軍士皆餓死。」

以及四十一回劉備攜民渡江後立馬和百姓走散,新野、樊城人民皆成流民「雲拍馬在亂軍中尋覓,二縣百姓號哭之聲震天動地;中箭著槍、拋男棄女而走者,不計其數。」

還有第五十回赤壁之戰後曹操逃往南郡「傳下號令,教老弱中傷軍士在後慢行,強壯者擔土束柴,搬草運蘆,填塞道路。務要即時行動,如違令者斬。眾軍只得都下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後軍來趕,令張遼、許褚、徐晃引百騎執刀在手,但遲慢者便斬之。此時軍已餓乏,眾皆倒地,操喝令人馬踐踏而行,死者不可勝數。號哭之聲,於路不絕。」

以及第六十四回馬超兵敗後屠城「超從城南門邊殺起,盡洗城中百姓。至姜敘宅,拿出老母。母全無懼色,指馬超而大罵。超大怒,自取劍殺之。尹奉、趙昂全家老幼,亦盡被馬超所殺。」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孟德瞝酒臨江橫槊賦詩,正欲澄清宇內一匡天下,火燒赤壁了……


周公瑾談笑之間煙捲赤壁,正欲西進巴蜀兩分天下,遇疾暴亡了……

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正欲揮師北伐興復漢室,白衣渡江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火燒司馬,正欲克複中原還於舊都,天降大雨了……

三國里那些偉大的英雄們逢高必跌重……


只能嘆一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赫揚揚,各路英雄競登場;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奸賊做嫁衣裳。


建安二十二年,這一年,曹丕被立為太子,可謂春風得意。在《自序》里,曹丕詳細記錄了自己瑣碎的兒時記憶,什麼我才八歲就跟著父親學會了騎馬射箭了啊;什麼我一次打獵就打了九隻獐鹿和三十隻野雞野兔啊;我那丰神俊朗的荀彧叔叔知道我能左右開弓還專門誇我厲害啊,我還特地去洛陽找王越學過劍法啊;我是那種從小就好好學習的孩子,寫過的文章有六十篇之多呢等等。

讓人覺得那一份如驕陽少年般的自豪簡直要從文字里溢灑出來。

建安二十四年,從水淹樊城到東吳奪回荊州,關羽、夏侯淵、呂蒙等國之重柱紛紛離世,局勢對於三國任意一方都是十分嚴峻,曹丕也開始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除了經國之大業外,曹丕還在不斷思尋著不朽之盛事。

然而這兩年,與曹丕交由慎密的好友「建安七子」里,相繼逝世了六位,狹隘暴戾如曹丕,也忍不住對亡友的追念之情,寫下書信與吳質傾訴胸中悲傷。

《與吳質書》里,曹丕真摯追憶了每位好友的文學造詣,也鮮活地記錄了與各位好友生前相處的情形,一起坐車兜風、一起相依而坐、一起彈奏弦樂、一起把酒言歡,不曾片刻分離。沒有高談闊論沒有矯揉造作,誠如書信中曹丕所言:我以為百年長壽是每人應有一份的,大家長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幾年之間,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去了呢?

一篇《與吳質書》,除了曹丕對於好友真摯動人的追念情感,也寫出了這個時代里各個人物的縮影,面對亂世的戰爭洪流,多少親友如風中枯葉那樣脆弱搖曳,多少英雄如長江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無影。前半書精彩紛呈的章節,前半章強如鬼神的將領,有可能在下一頁書就黯淡落幕了,就像曹丕自我排解寫出的那樣:年輕人的確應當努力,年齡一旦過去,時光怎麼能留得住,古人想夜裡拿著蠟燭遊玩,確實很有道理啊。

從那個自戀少年到「東望於邑」,也就兩年時間,對搬到書里,也就兩頁而已。我覺得看三國最痛心的,應該就是這份貫穿全書的落寞黃昏感了。


那一年,上方谷的大雨


丞相的一笑,一哭
馬謖拒諫失街亭,司馬懿大軍浩蕩殺來。諸葛亮臨危不亂,施展空城計退兵,講這段時,諸葛亮有三笑,前兩次笑先不論,最後一次是司馬懿退兵時
原文: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諸葛亮解釋了計謀的關竅後拍手大笑,說我如果是司馬懿,一定不會退兵
我手裡的語文教學參考書居然是這次笑是嘲笑司馬懿,我也是醉的不行。
試想,經歷了數次血戰,勤苦得來的北伐機會,被自己最看重的年輕人完全葬送,被敵人大軍壓境,無力反抗只能靠故布疑陣瞞天過海。僥倖成功之後你會去笑話對方太傻中了你的迷魂陣么?
諸葛亮這次笑,是笑給其他人看的,當司馬懿大軍退去,眾官無不駭然,說白了就是後怕,大家多少都感受過那種劫後餘生,僥倖不死之後的後怕吧,那是最讓人難忘的恐懼感,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蜀漢的將士們,這次已經嚇破膽了。這樣的將士以後還能上戰場與敵人相殺么?
唯一的辦法,就是諸葛亮要表現出輕而易舉的樣子,他要讓大家相信,丞相的計謀是足以應付這種事件的,只要跟著丞相,聽丞相的,就沒什麼好怕的。所以他才會笑,可他本該哭的
之後是斬馬謖,殺死自己最為器重的學生和心中的接班人
原文(謖泣曰:「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以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鰩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 泉!」言訖大哭。
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將斬。
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 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
須臾,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
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 哭耶?」
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 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
其實孔明很明顯說謊了,他在答應馬謖撫養後代時已經開始抑制不住流淚,不可能那時候在想劉備的事情的。諸葛亮真的不想殺馬謖,但他必須這麼做。因為諸葛亮必須樹立自己在軍隊中的權威,蜀國政治本來就有荊州、東洲、益州乃至涼州三個半集團,軍隊中更有魏延這類自負其能的名將和吳懿這種皇親國戚。諸葛亮身為文臣,統帥三軍,其壓力有多大是我們很難想像的。
只看王平回報戰況時最後一句話:非某之不諫也。丞相不信,可問各部將校。
確實,王平在失街亭中是正確的,他的辯解也只是說了實話。可是大家還記得這位王平的出身么?
王平本是徐晃副將,在漢水爭奪戰中勸諫徐晃不成,反受到徐晃責難,結果來到劉備手下投誠。這份經歷與失街亭又何其相似。今日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馬謖必懷恨王平(畢竟總結大會上,王平把責任撇了個乾淨,算是對馬謖落井下石了)。馬謖不死,王平可能就要反,就算不反,王平以後第一個就不服。更別說魏延吳懿這般人。
所以,為了確保對軍隊的指揮力,完成北伐大業,他必須殺死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接班人。某種角度上,殺與不殺,他都已經失敗了,後來的數次征戰,不過是街亭恨敗的註腳。
當馬謖的人頭被呈上,諸葛亮實在無法抑制自己的悲傷,他痛哭愛徒,傷懷失敗,更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無助,他的心中該是一片凄涼。而這時,大家都在看著他。他不得不撒謊,編造理由,他不能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現出來,尤其是在這兵敗如山倒的時刻,他是所有人的主心骨,他不能倒,那就只能把悲傷與無助說成是悔恨,說成是對偉大先帝的讚美和哀思。果然,當他把哭泣的原因歸結為對先帝的追思, 大小將士,無不流涕。
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悲哀吧,永遠戴著一副面具。
魯迅說諸葛亮狀多智而近妖,這何嘗不是諸葛亮刻意塑造的一張面具呢。


談談毛宗崗評點的《三國演義》。

毛宗崗是明末清初人,經歷了易代之際的社會動蕩,故而對盛衰興亡感慨頗深。舉個例子,那首膾炙人口、幾乎可以作為《演義》代名詞的《臨江仙》,就是毛宗崗最早加在篇首的。綿長的慨嘆與迷惘,不僅側面反映了深刻的切膚之痛,更是奠定了全書的感情基調。

整部《三國演義》對於毛宗崗而言,就像是一場大夢。在夢中有他讚賞的一切:救國濟世的抱負、豪傑英雄的膽識、超凡絕倫的智慧、震爍古今的大義……可是夢醒之後,就像張岱在《陶庵夢憶序》說的「過眼皆空」一樣,那些運籌帷握、浴血奮戰、傾心託付、蹈死不顧,意義又何在呢?

所謂「明末遺民半為僧」,說的就是這一代文人在巨大變革中痛感於舊有社會意義、倫理意義的淪喪而產生的顛覆感與幻滅感。個人的力量,在時代車輪的碾壓下是多麼無力!反正到最後都不過一場大夢,那麼又何必碌碌呢?於是在第三十五回中,劉備馬躍檀溪後路遇牧童一段,毛宗崗發出了這樣一番感慨:

前玄德以牌肉復生而悲,何其壯也;今至南漳,道中見牧童吹笛而來,乃有吾不如也之嘆,頓使英雄氣盡。蓋馬蹄甚危,牛背甚穩;長鞭甚急,短笛甚閑。碌碌半生,征鞍勞苦,豈若散發林間,行吟澤畔,為足逍遙而適志耶!非但玄德不如,即效死之龐統,盡瘁之孔明,皆不如也。水鏡先生寧老於南漳而不出,有以夫!

人力渺小,事多徒勞,天地茫茫,萬事皆空。「碌碌半生,征鞍勞苦」儘是虛無,能拋卻塵世雜念、盡情逍遙,才是真正的高明。「夢」的幻滅由此延伸出一種「空」的虛無,消解了一切努力的意義。

儘管書中不止一次地讚頌智慧與忠義,讚頌那些於事無補的反抗和掙扎,毛宗崗也直截了當地說:「使人盡明哲,孰竭愚忠?使人盡知天,孰盡人事?」但整部《三國》,從開頭的「是非成敗轉頭空」到結尾的「鼎足三分已成夢」,總是瀰漫著這樣一種悲傷的氣氛,時濃時淡,卻始終難以排解。

有情之人,輒寄深慨。


七十一章中對趙雲的一段描寫:


卻說趙雲在營中,看看等到午時,不見忠回,急忙披掛上馬,引三千軍向前接應;臨行,謂張翼曰:「汝可堅守營寨。兩壁廂多設弓弩,以為準備。」翼連聲應諾。雲挺槍驟馬直殺往前去。迎頭一將攔路,乃文聘部將慕容烈也,拍馬舞刀來迎趙雲;被雲手起一槍刺死。曹兵敗走。雲直殺入重圍,又一枝兵截住;為首乃魏將焦炳。雲喝問曰:「蜀兵何在?」炳曰:「已殺盡矣!」雲大怒,驟馬一槍,又刺死焦炳。殺散余兵,直至北山之下,見張郃、徐晃兩人圍住黃忠,軍士被困多時。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雲救出黃忠,且戰且走;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操於高處望見,驚問眾將曰:「此將何人也?」有識者告曰:「此乃常山趙子龍也。」操曰:「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

九十一章:
忽帳下一老將,厲聲而進曰:「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眾視之,乃趙雲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為折一臂也。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雲厲聲曰:「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願為前部先鋒!」孔明再三苦勸不住。雲曰:「如不教我為先鋒,就撞死於階下!」


過五關斬六將吧。

那麼多忠於職守的官員,被幹掉了。


「時歲大飢,人相食。」
「天下饑荒,人民相食。」
「人民機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五官將知忠嘗啖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冢間髑髏系著忠馬鞍以為歡笑。」
………………
還有比這些更讓人痛心的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094910

沉迷於英雄豪情,慷慨悲歌的吃瓜群眾們,別忘了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那「遺於野」的白骨。
………………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東方白。


寧帶箭而走,到於富池口,坐於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百,圍繞其屍。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後人有詩嘆曰:「吳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酬君重知已,報友化仇讎。劫寨將輕騎,驅兵飲巨甌。神鴉能顯聖,香火永千秋。」

縱橫大江的錦帆賊,百騎劫營的驍將,義救凌統的胸襟,樹下兵解的甘興霸。

真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啊!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三國演義》,我選擇「勢」。

羅老先生開篇第一句就點題: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所以,《三國演義》的最痛心之處就在於,個人對大勢的無奈。

哪怕你是有道的明君,哪怕你足智近乎妖,哪怕你七進七出長坂坡殺得曹兵個個休,哪怕你過五關斬六將,哪怕你喝斷當陽水倒流。

又能怎樣?

那麼多歷史的英雄演義和佳話,依然阻擋不了天下合一的大勢。而且,這大勢不歸與你。留給英雄們的,不是三國,而是演義。

文人筆下百姓心中對盛世的演繹。

所以,《三國演義》中,關聖人敗走麥城、諸葛亮星隕五丈原、火燒八百里連營、雨落上方谷、揮淚斬馬謖,還有那扶不起的阿斗、趕不走的仲達。等等。

每一個讓人痛心的情節,都在為「勢」做鋪墊。

說白了,都是炮灰。

特別喜歡老版《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歷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
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
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哪
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
在馳騁縱橫

不僅是《三國演義》,四大名著都有這種感受。

你白玉為堂金作馬如何,你七十二天罡三十六地煞星如何,你七十二變大鬧天宮又如何,終究散去的散去,歸去的歸去,到末了,一片白茫茫大雪真乾淨。


推薦閱讀:

岳飛在當時應該怎麼做,才可以不被殺?
乾隆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十五子顒琰?乾隆的皇子們有沒有過類似於康熙皇子的紛爭?
為什麼楚霸王項羽會烏江自刎?
假如牛頓當時不是坐在蘋果樹下,而是坐在西瓜樹下,現代物理學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TAG:歷史 | 調查類問題 | 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