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跨界能力?

如何在保持本行能力的情況下提高其他領域的知識,能夠跟其他各種領域的人士跨界交流?


被稱為【全才】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名聲最為響亮的達芬奇,但是其實達芬奇的跨領域能力在文藝復興時期是一批人文主義精英的共同特點,他們在當時被統稱為【文藝復興人】。之所以形成這些人文主義分子的跨領域特點,應該還是有當時的歷史背景的:

首先,文藝復興(即希臘以及古羅馬古典知識在中世紀末期的復興)是終結中世紀經院哲學並重新喚醒古典文化與知識的分水嶺。按照彼特拉克的說法是【穿越千年黑暗時代之後的曙光時代】,因此當時的人文主義者應當對各領域抱有的是類似於宗教狂熱一般的求知慾。

其次,文藝復興的中心應當是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以及稍後的威尼斯,這兩個城市發達的工商業所締造的富裕商人階層是當時最迫切希望改變自身低下社會地位的變革動力,但是要改變延續千年的思想意識談何容易?對於他們來說除了依靠人文主義者的古典學識迅速重塑文化價值觀念以外別無他途,因此面對艱巨的歷史任務和急於看到成果的贊助人,人文主義精英只能在短期內最大限度地吸取全方位的古典文化知識。

再次,由於中世紀末期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而造成的大量拜占庭以及希臘學者避難來到義大利,造成了這個國家境內古典知識人才於短時間實現井噴式的增長。知識的輸入是如此的迅猛以致於想掌握它們的人們無暇顧及將其進行細緻的學科劃分。

因此,【文藝復興人】式的跨領域人才大量湧現是在被壓抑太久的熱情、迫切的外部要求、突如其來的客觀條件等一系列複雜原因的合力下造就的。那麼,反觀這段特定的歷史時期與文化現象也能獲得一些如何提高跨界能力的啟迪:

1 能夠發掘自身對於各領域知識的關注熱情和探索的慾望,擁有不衰竭的求知慾。
2 能夠覺察到自己掌握跨界的能力是被這個社會所迫切需要的,相信社會會回饋多領域跨界發展的自己。
3 自己所處的社會確實擁有可以讓自己實現跨界的條件儲備,使每一個想跨界的人都能及時獲得各領域的知識,掌握精進的渠道。


我就說一些自己的經歷吧,我總結不出太多道理。你們湊合看看。

我大學學的是新聞專業,在「北京晨報」的畢業實習期間發現中國的新聞界讓我很失望,所以決定繼續深造,那時候考慮說中國大學生幾乎都會說英語了,就想去個小語種國家,最終選擇了法國。

於是我就學會了法語,因為本身學新聞所以閱讀量大好奇心強,沒事兒就去蹭那邊的公開課呀,去博物館轉著看展覽呀(法國這點真不錯,學生基本去很多場所都免費),還辦了Pathé電影院的年卡,有電影就看。

後來法國呆膩了,又果斷想突破一下自己,就利用自己法語的長處,應聘了一家在非洲從事建築行業的公司,現在在剛果金做建築工地的翻譯。剛來的時候啥也不懂,因為我物理就上到高一,數學到大學就沒學了,可是天天跟著技術員工程師們,沒事我也自己帶上安全帽上現場去轉悠,每次遇到新的施工進展我都在現場蹲著參觀,這一年的時間下來,我的建築知識也是突飛猛進。


我覺得要想跨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潛力給限定住,不要告訴自己,「我是文科生,那些東西我學不會的;我是理科生,你們說的這些我都沒聽說過。」等等的話。


當你心裡突然有個想法,就去試試,有時候身體比你的大腦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最大的前提是:你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巨大的愛和好奇心。而這份愛和好奇心會驅使你去不斷探索和發現,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跨界能力越來越強。


作者:許鐵-巡洋艦科技
鏈接:跨界 - 混沌巡洋艦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徐馨

跨界的普遍規律是什麼?

內容的遷移,或方法的套用。

一、找相似——內容的遷移

是的,跨界首先在於找相似,從比喻開始。

而內容的核心在於——概念

在心理學中,概念(Idea;Notion;Concept)的定義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對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的抽象概括,是人類的思維體系中最基本的構築單位。

在語言學習時,我們最開始學習的都是實際物體的辭彙,如桌子、板凳,此後才逐漸形成抽象概念的辭彙,如「情感」「關係」「內容」。在微觀經濟學中,概念的構造,在於區別、簡化和降低認知成本。

於是,在跨界時,我們對同一概念進行了定義上的遷移。就以「概念」一詞而言,心理學中的定義側重於「概念」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而經濟學的定義則側重於對經濟學現象的簡化、區別、分析,側重於認知成本的降低。

概念遷移的運用舉例:

「經過這麼多年的觀察,我發現每個人的大腦里其實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操作系統,真的跟電腦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 I/O (輸入/輸出)體系,有一套自己的運行處理機制。人和人之間很不一樣,有的人處理器更強大一些,有些人的內存更大一些,有些人的硬碟更大一些,有些人的顯示器更漂亮一點,有些人的印表機比較高效,有些人配置了網卡所以可以連網,有些人不連網,有些人的帶寬很足,有些人的帶寬很小,有點人在互聯網上,有的人在區域網里…」

—— 李笑來《什麼是朋友》

不同的學科內容,由於其所指對象不同,具體定義範圍和側重也不同。而能夠尋找並解釋描述這些不同概念內容的相似之處,在於對其本質規律的理解。

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就像樹榦與樹枝之間的關係。

而基礎學科作為學科森林的主幹或中心,其學科本身的內容概念比起應用學科更加概況和抽象,或者說更直達本質,其概念也就更容易遷移到相關的領域。

於是可以解釋,對於個人來說,越基礎的學科,學生跨專業成功的也越多,比如數學,物理跨界就很容易。

比如從生物學到生物醫療技術,只是從樹榦到樹枝,還在原來的樹上。而從物理到化學,則是通過樹榦下面已有的相連的根系行走。

交叉學科,在於不同的樹之間枝幹交叉的部分。所以我們看到,在中文裡跨界的定義比交叉更廣闊,既包括自然形成的交叉,也包括人工的嫁接。

所以在同一領域內跨界,知識內容的遷移距離相對較短,故而跨界難度也不大。相比之下,相鄰領域的跨界稍微難一點,是主幹間的跨域,距離稍遠,但好在根系相連。

最難的是內容距離較遠的學科間的跨界,這種類似嫁接的行為,在於嫁接的點和目標產物是否可行,於是更多是方法跨界而非內容跨界了。

二、求相通——方法的套用

對於內容相關度較低的跨界,需要的尋找抽離專業更加概括的共性,即方法的套用。

有趣的是,雖然不同的專業學科的訓練對於個人思維方式有著不同的影響,卻速途同歸。

如經濟學中的主成分分析,在研究心理現象時,也會對心理現象進行概念的定義相關因素主要次要的排序。

如計算機學中最基本的程序單元:選擇、排序、分類、循環,我們的日常行為也是在做各種選擇對活動項目進行排序對消費進行分類。

如醫學中習慣了診斷時考慮癥狀標準、病程標準、排除標準;治療時考慮適應症和副作用的思路,在做某一商業案例分析時同樣考慮其時間地點具體表現相關要素,考慮某一商業行為的適用範圍存在風險。

哲學在於語言概念邏輯體系的構建,數學在於數理概念邏輯體系的構建,語言水平在於所有概念信息的承載和呈現、輸入和輸出。

而人才從事跨專業工作最核心的依靠,也在於其雖工作內容有改變,工作方法思維方式卻是可以遷移的。跨界人才的共性是,都具有強大的邏輯能力和語言水平,都具有高效的思維方式和執行習慣。

然而,跨界項目的具體實行,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難處。

一是人才的能力。進行跨界行為時,人首先需要有一個核心專業能力,並以此為起點跨越到另外一個領域,整合雙方甚至多方的信息。

此時,這個人在核心專業方面的掌握程度,對於相關領域的理解深度,以及快速學習的能力,都影響著項目的實際進行的情況。

二是這個項目本身的難度。

為什麼現在突然湧現出這麼多跨學科跨專業的項目?不是因為以前不存在這些問題,而是以前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

計算科學、互聯網等科技的發展,使得以前處於科幻層面的人工智慧、研究人腦的機制等想法得以實現。這也是為什麼現今,人工智慧、神經科學等領域的項目大火。

然而具體方法的可行性,仍然制約著想法的實現。

三是團隊中的利益關係。

團隊中的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之間的利益聯結是否緊密,項目是否涉及到兩家甚至多家單位的利益分配,團隊成員中是否存在利益衝突,對於利益衝突又有哪些解決方案…這些問題,一旦解決不好,輕則團隊失和,重則散夥,甚至導致項目夭折、成員反目。

儘管存在著這些困難,然而跨界中蘊含的未知是如此的誘人,忍不住尋找著那些交叉的節點,渴望發現更多的寶藏。

許鐵、常易、郭瑞東對本文亦有貢獻。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帶著「玩」的心態去做跨界,你會得到比你想得多的東西。Crossover里包含了無限可能。有時候你用A的手法去做B,用B的手法去做A就能得到出乎意料的效果。當然,首先你得將你這股對其他領域的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慾。我會在做踏入新的跨界領域前做大量的閱讀工作,了解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元素、組成等。比如我做法拉利,我會花大量精力去了解這個品牌,和品牌的創始家族深入長談,從中獲取大量資料背景來填充我原本對「跑車"這個概念的不充足的理解,再重新用我自己的想法來定義它。當然,我在學生期間也花了大量時間在不同領域的閱讀中,但我始終讓自己處在「玩」的開心的狀態中,這是我在跨界藝術創作中的手法,我認為也同樣適用於你的問題。


保持思維層面的考慮,就沒有所謂的界存在了。


推薦閱讀:

樂理知識要到怎樣的程度才能毫無障礙的欣賞古典樂?
為什麼看電影玩遊戲不需要堅持,而學習需要堅持?
大學時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好習慣,大家又是怎麼樣堅持下來的呢?

TAG:學習 | 知乎用戶 | 交流 | 跨界營銷 | 達芬奇LeonardodaVin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