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歐體半年,我這幾幅字寫得怎麼樣?

最近沒什麼進步,請各位前輩批評指正,求板磚。


謝邀.

我沒有正式臨過歐字,但也可以看出,題主的鉤是有問題的,而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則是因為沒有理解「用筆」的基本原則。

而用筆的基本原則己經被董其昌說得很明白了:「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處自束處耳」,又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

按:這句話要是真正懂了,大約至少可得右軍五分真傳。

大約解釋一下:寫毛筆字,你的筆落下去的時候,筆鋒是直的(以方便寫出合乎要求的筆畫,即所謂「中鋒」),而收筆的時候,亦要使筆鋒是直的(以方便下一筆行筆),毛筆的調鋒是在運行中調的,而不是靠掭筆。

舉個例子,楷書中常見「鉤」,而隸書中少見或沒有,為什麼呢,不僅僅是美觀,更重要的是,在書寫「鉤」這個筆畫過程中,筆鋒肯定要變換方向,而這個變換方向的過程中,毛筆筆鋒會有一個從彎到直的變化!而這種技巧才是絕頂高手必須掌握的技法。

己經有書家解釋得很清楚了:書法 | 細觀古人墨跡中的小動作

附: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四個字:「道法自然」,無論你書法進階到什麼階段,這都是有效的指導方略。書法上的東西,有些說不明白,有些不好明說,但只要理解了這四個字,則可破任何魔障。


我看到問題很多天了,謝邀!
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說,一般練到一定程度,問題就反而突出,正如白紙上留黑點。您這形狀讓我寫,可能沒您的好看,但是,您的問題可以用兩個字表達:刻,薄。寫感不強,有點生硬板滯,另外,筆畫缺乏質感,略顯浮漂。建議:
一,仔細觀摩原碑,得其風神
二,試著在宣紙上書寫
三,「楷書要當行書寫」,注意筆斷意連,氣韻流通。


樓主半年寫成這樣真是很棒!

結構比較精準,筆法還可再錘鍊。比如您的筆畫質感偏薄,露鋒過多了一些。某些筆畫在出鋒時太尖銳,如「信」的點和「永」的豎鉤。歐體的鉤大部分不是過於尖銳的,起鉤時可以將筆鋒稍微收斂,再輕輕挑出,形成一個較鈍的鉤。(可參考隸書,歐體很多鉤畫是從隸書中演變而來的,顯得古樸含蓄)

此外,您可以參考一下當代盧中南老師的筆法,他的楷書結構近歐,筆法似虞世南、顏真卿。

(當然,您的字有歐楷險峻勁健的精神,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避免刻薄尖銳的習氣,日後再形成風格時才能有所成就。)

祝書藝精進!

-------------------------------------------------------------------------------------

轉載一篇文章,說得很有道理: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則,許多書法愛好者將歐體作為入門的範本,但練了幾年,收效甚微,雖有形,卻無神,觀其字,味同嚼蠟。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現象呢?

歐字法度森嚴,字存隸意,字形偏長,這些顯著的特點與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談,以下說說幾個容易忽視的方面。

(一) 用筆

歐體用筆以方為主,但臨習時不可一味的將各個筆畫的起收筆都作刀切處理,過分追求稜角,要注意方圓結合。圓處用"揉筆"處理,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揉筆"--如同在疼痛處作圈形按摩。以橫為例,收筆時輕頓之後,毛筆輕輕提起,但不離開紙,朝著回鋒的方向作圈形運動,爾後回鋒收筆。動作雖小,卻能表現出方中帶圓的形態。其它如豎畫的收筆處、橫折的折處、取法於隸的豎彎鉤的收筆處等,都帶有圓意,都可用"揉筆"。

注意細微的粗細變化。初臨歐體,便可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比如垂露豎:一種是兩頭重,中間輕,在字中多有頂樑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還有一種是起筆輕,行筆較細,收筆重,常用於字中有多個長豎,如"澗","國"字的左豎等,力求多變。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細處著眼,寫出細微變化,才能讓筆畫活靈活現起來。

(二)筆勢

 有的習字者,寫完一筆,停下來看一筆,再寫下一筆,將一個個筆畫"擺"在紙上,失去了內在聯繫,這就失去了筆勢。所謂"勢",就是筆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係,了解了這個關係,才能和諧統一,氣息貫通,不然,筆畫就會成為一個個符號,所以古人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兩點為例,左邊一點向右上方出鋒,以便接著寫右邊的一點,而右邊的一點帶筆向左下出鋒,以便接著寫下一個字。再如"三點水"旁,第一點收筆後奔向第二點,第二點又同樣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是向下俯勢,收筆出鋒也都向下,而第三點寫完後的奔赴方向是右邊的筆畫,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另外,在橫畫中,斜度大的,收筆較重,反之,則輕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明白了這些,筆畫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等就不會是盲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了。而筆勢又與節奏,韻律關係緊密,每一筆都有快有慢,如起筆蹲駐蓄勢時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略減慢,但較起筆略快,因為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就這樣快慢,輕重,字字反覆著。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

(三) 結體

 要收得住,但還要放得開。歐體的確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於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鉤畫,極力放開,對比強烈,不能寫得縮手縮腳。

字字有"險"處。千萬不可將歐體寫得過於"平","均"。橫畫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厲害,但通過其他的筆畫又化險為夷,如"懷"字,靠最後的長點求平衡。打破常規的處理,讓該居中的偏側,如"宮"的第一點,"千"的中豎等;應錯開的卻對齊,如:"長"的兩豎等。看似平整的楷書,通過"險"的結體變化,使歐體有了各種各樣的姿態。

虛實要得當。歐體中一些銜接的地方,諸如"雨","門"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內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與室必有門窗一般,取透氣之意,避免沉悶。

 當然,以上強調的幾點,都必須要先有純熟的基本功,但這也只是解決了技術性的問題,還需要在品德修養,意境構思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現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於此。

------------------------------------------------------------------------------

個人對《九成宮》的一點看法:

《九成宮》其實並不一定是歐陽詢最巔峰之作,但它最能反映歐陽詢楷書的整體風格。

歐楷主要取法的是二王和魏碑。取二王楷書的內斂含蓄,取魏碑的險峭勁挺。而取法二王的一面主要顯現在《化度寺碑》中,比如:

與二王小楷極類似:

而其學習魏碑的一面集中表現在《皇甫誕碑》之中:

方筆和隸意也與魏碑十分相似:

其實,我們可以像歐陽詢那樣調和二者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以形成自己的風格,都是很好的。比如像歐陽通那樣強化魏碑筆意而形成一種更加險峭的風格。

我添加的這些內容,雖然有一點偏題,但其實是想說明一個個人觀點:我們在臨帖是不僅僅要觀察其筆法、結構,更要察其來源。如果能從更高的源頭的角度去學習,我們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其神韻。正如後人評價王獻之時說: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這也是王獻之能夠與其父並稱「二王」的原因。

希望能與您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首先謝邀。
字的優點:字形有了,還不錯的,用筆也比較流暢。
我所看到的問題有三點:
1.字雖然形似,但是神還不到位。
體現在起筆收筆沒有停頓注墨,沒有讓人感覺到字有重量。
解決辦法為起筆收筆的時候注意速度變化,有輕有重有快有慢,書法不等於寫字,應該把書法當做一種藝術來對待,注入感情與變化。
2.收尾處太過鋒利。
歐體給人以斜中有正的感覺,字形險峻,應該是偏向於霸氣的感覺吧,起筆收筆太過於鋒利使字的力道喪失,偏向於清秀了。個人認為顏體和歐體應該講求尖而不銳。
解決辦法為起筆收筆時刻意控制手的慣性,別拖的太銳。
3.歐體字的鉤完全不對。
你寫的像魏碑的鉤,魏碑的鉤從外邊直接鉤出去,顏體和歐體的鉤劃要到末尾微微往上回一點然後再鉤出去。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得罪還望見諒。

btw看了一下別人的回答,感覺大家回答的都不太一樣,建議題主可以看一看近年來一些國展之類的大展覽大活動的獲獎作品,可以借鑒知乎上的回答再從優秀的書法作品裡邊找找一些歐體的共同特徵自己琢磨琢磨哪些建議可以汲取借鑒。但你的歐體鉤確實是有問題的,不過半年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是從半年前開始練書法的話,那是比較有天賦的,手非常穩,對字的造型能力也有。加油吧。


半年能寫成這樣,很不錯了。不僅僅書法,所有國學的修鍊都會有很多瓶頸期的,這個時候的堅持不懈就是厚積了。還有就是你可以在繼續練習這個帖的基礎上多讀讀歐陽詢的其他帖,尤其是墨跡。
多問一句,你這字是按原帖練的嗎?如果是的話初學者不會寫出這麼銳的感覺呀~


挺好的,我覺得部分筆畫的粗細還沒有把握好


請問你怎麼自學的。我看視頻買書,怎麼都找不到寫橫的感覺,難看。還沒有角。


比我練的好,給不出什麼意見不好意思
* (?′?`?)?* 加油


我還沒開始練,您是我老師,給不了建議。


不夠鋒利。像田體多一點


學歐體的筆法可以從隸書入手,很多相通之處,例如「豎鉤」,歐字通常用筆收斂或者走勢平緩,這點與顏體區別很大。
具體見題者的「永」字和「冠」字。


推薦閱讀:

如果你是魯迅筆下的阿Q,你該如何改變自己,讓自己有尊嚴地活下去?

TAG:練字 | 毛筆書法 | 字帖 | 自尊心與堅持 | 歐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