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新海诚?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问题,想讲一讲上周作为驻地Staff接待新海诚导演的二三事。微博也有发~

我以前并不是新海诚的粉丝,也没有钻研过他的作品,只能自称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来“评价”新海诚导演,我自己觉得是没什么资格的,但是作为这部电影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有幸在导演短短几天的北京行中全程接待,心里也有挺多话想说的,所以又认认真真码了一些字,仅从个人的角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我接触到的新海诚先生。

初次见面,该从哪里说起呢?

11月21日,我收拾好东西去接机,那天北京初雪冷得要命,飞机也理所当然地延误了。焦虑地等待了许久,终于在通道里见到了导演,他还戴着我事先准备的口罩(因为我担心北京那天会有雾霾,结果空气出奇地还不错),一落地还发了推特说北京雪后空气好。

简短寒暄之后坐上了车,我和日方的负责人大叔一直在用英文对话,因为我不太会日文,所以没好意思和导演讲话,没想到导演突然从后面说起了英文:“我听懂啦,不堵车的话很快就能到对吧”(后来知道导演原先在英国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其实英文很好)。


这个时候日方负责人大叔就和导演介绍了我,说这是中方接待的xx。导演特别温和地跟我打招呼,还说“你的头发有一点蓝色呢!”(我几个月前染了一缕头发,颜色都快掉光了,完全没想到有人第一面就看到,而且车里光线很暗)现在回想起来,导演的细腻真的是在极其微小的方面就能看出来的……

我们和导演说,中国人认为初雪是非常幸运的意象,也预示着一切都会很顺利的。


除了……实在有点冷……(那几天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冷啊 好冷啊 好冷啊 )

七厅映后不喘气,交流签票不耽搁,只因早上起得晚

第一天晚上一共要进行七个厅的映后见面!

导演的哀嚎.gif


本次映后见面应导演的希望,给每个厅都安排了超过一刻钟的时间交流,导演还特意从日本带来了宣传册,现场签名作为观众礼品。为了最大限度和观众们交流映后感想,这七个厅中间几乎没有休息,一直马不停蹄地在去下一个厅的路上,甚至于红毯时间也尽可能压缩了。这一天虽然非常累,但是看着在台上和观众们对话的导演,能够充分感受到他与中国观众交流的兴奋。

传媒大学发布会现场放了我们准备的惊喜——粉丝视频

第二天,密集的专访开始了,下午我们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电影的发布会和学生交流会。在传媒大学,早早就有非常多热爱新海诚导演作品的学生们在门外等候。这次发布会,同样的,我们也尽可能给提问的学生和媒体留下了更多的时间,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还记得那个做了鞋子的狂热男生吗,哈哈),我们还给导演准备了一份事先录好的粉丝问候小视频,他看完开心得不行,还说“感觉有这么多人一直关注自己。很幸福”。

小而温馨的签票会


第三天下午抽空在影院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粉丝签票会。事先本来是想比较快结束签票回去休息的,但是导演给每一个粉丝都签了To签(写上粉丝的名字),前前后后加上打招呼,握手,签名和聊天(导演在签名的时候都会主动问粉丝一些问题),每一位粉丝都满面红光地回去了,还有一位妹子给签在了手上,全场都发出了羡慕的惊叹声……

好奇宝宝坚持便利店买饭团,工作人员含泪无言以对

这一次由于也是新海诚导演首次来北京,宣传活动实在是很辛苦,没有特别的时间去观光或者四处走走。每每在车上路过CBD的时候他看着高档商场问我,一般的市民会在这里买东西吗?我说不会呀,我就很少来,后来导演就说,以后有机会好希望去看看普通的北京市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呀!


于是:

  • 有一天晚上路过路上有个小店门口有好多人围在一起踢毽子,他特别感兴趣,问我这帮人大冷天的在干啥。我好后悔没时间带他去看广场舞,太晚了。
  • 路过长安街的时候他问我,你们一般会在这边约会吗?(为什么要在这里约会????)
  • 导演听说我很宅就一直问我,你的男朋友是真的存在的吗?确定不是二次元人物吗??(??)
  • 有一天导演问我工资,我随口说了一下,他立刻特别认真地掏出手机打开汇率计算器在那里算半天,还和我说他觉得有点低,北京租房贵不贵和东京比呢,blablabla……

第一天晚上,在其他人在便利店挑好吃的和饮料的时候,导演一个人暗搓搓地拿了一个饭团过来了。我:导演这个不好吃的。 导演:我就是想试试~


第二天晚上,我们吃完饭去买了串糖葫芦让大家尝尝。导演说他觉得有点奇怪,不要吃,我说好,就给其他人吃了,最后剩了俩,我自己准备吃的时候,就看他用一种复杂的表情看着我(脸上写着:有点想试试但是要不还是算了但是好好奇啊)。我问您还吃吗,他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最后还是吃了。吃完的表情特别精彩……


最后一个晚上我们去便利店买酒和零食,他又拿了一个饭团暗搓搓地过来了。

我安静如鸡地看着他,他沉默了一下说,那要不我拿个杯面?

您就这么不喜欢吃中国菜吗(心碎)



网瘾少年在京逗留三天,连发二十多条推特为哪般

你们问我新海诚导演没在工作的时候在干啥?

——在刷推特。

——好吧,有时候工作的时候也在刷推特……(扶额)

你拍我,我拍你……


在机场,在酒店,在影院,在红毯,在饭店,在公司,在发布会现场,在专访间,在所有你能想象到的地方……别问我为什么导演来北京就这么几天发了那么多条推特!!!我也不知道!!!!

后来一想,导演这么喜欢发推特,可能也是因为第一次来北京,什么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挺有趣的,想要多留下点好玩的回忆吧。从另一方面来想,他也……确实玩得挺开心的……【推特合集在这里。】后面两天晚上带导演和随行人员去吃了北京菜和重庆火锅,于是便出现了密集的摆拍,抓拍,偷拍……


那天我刚示范完小龙虾怎么吃,心满意足地坐下准备招待大家继续吃饭。

导演:我刚才拍照发推特啦~

我:WAT???

导演:我有好多follower哦!

我很荣幸。

在饭桌上我们解释说,有时候我们管很有魅力的中年男人才叫“大叔”,这里是褒义的意思,于是第二天导演立刻在推特里说自己是欧吉桑。

你的欧吉桑累了。

细腻大叔疯狂圈粉,驻地人员哭嚎想他

记得有好多媒体都问,您的作品以前都是充满了错过,是不是因为您经常被人甩才这么写的?

我很少被人甩过呢。——你的诚哥
(这里更正了一下,应该是很少被人甩)

——我信。


抛去敬业和幽默,诚哥又是一位是特别关心和照顾身边人的细腻的人,这一点在接触到他之后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也终于明白,只有这样自身细腻的人,才能做出这样情感纤细的作品。导演回东京的第一天开始,我司的小妹妹们就开始哭嚎:想他!!想他!!!想他!!!!


这几天的相处中,全员除了我之外都会说日语,我自己只能听懂一点,没办法直接用日语对话,所以基本上是靠着团队里会中文的人翻译或者和日本的负责人大叔说英文。有时候就会稍微有点尴尬,但是导演每次看到我有点听不懂的时候都会主动跟我说英文聊天,极其偶尔我俩都搞不懂的时候他还会用手机里的字典写出来给我看。


另一个姐姐说,导演访谈的时候一直没怎么喝水,她看到就问了一嘴,后来再看的时候他就经常喝两口,大概也是为了不让她担心吧。


因为连续工作,中间有几次回程的路上我看到他疲惫的脸,真的心疼得不行,也没敢说话想让他休息一下,但是每次都是他又和大家说起话,开起玩笑。新海诚导演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当你问他渴不渴,需不需要吃东西,身体还好吗,他都会笑着说我没关系呀,但是他却在用自己的温柔悄悄地治愈着我们这些人。


这也大概是为什么这一次有这么多人被他“圈粉”,因为他真的是一位谦逊、纯粹、温柔,并值得尊敬的创作者呀。


不好意思导演已经有家室了,下一位。

“下次见!”

在《你的名字。》之前,我最喜欢的新海诚导演的作品是《星之声》,非常喜欢科幻和距离的设定,令人唏嘘的结局同样吸引着我。然而这一次,在《你的名字。》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追寻,而不再是错过。

泷说,这一次,不管你是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我都一定会再一次去见你。

导演自己也说,创作这一部的自己,也有了许多变化。

最后一天有一个专访里面有个问题我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导演回答说如果自己的作品影响到了别人,而别人(受到这种影响)去改变了这个世界,最后,这个改变了的世界也会反过来影响他,那样的话就很好了。

临走那天,我翻出来纸和笔,画了一张特别简陋的小画送给导演,代表个人表达谢意,他说特别喜欢,还拍照发了推特。导演说来北京之前其实是挺紧张的,因为不知道北京是怎样的,但是到了这里之后,很快就感受到了粉丝们,工作人员以及媒体的热情和诚意(大概还有重庆火锅的热情),让他觉得特别幸福,希望三年后可以带着新的作品再来一次。


临走的时候我也教他说了“下次见”,希望可以早一点再见到,也希望三年后的自己也能成长为更了不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没有强大到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相信新海诚导演的这部电影可以给你的心里带来一些小小的变化。真心希望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你,也能有机会在电影院里亲身体会这部美好的,带给人温暖的电影,就像是他本人带给我们的一样。

开心~ 衷心希望导演三年后还可以带着新作品来和大家见面:)


我曾经有两只猫,紫霞和悟空。
它们俩中我极其偏爱紫霞。
紫霞九岁时得肾衰死了,悟空今年11岁。

说起来真是难为情,也让没养过猫的人难以理解——写下上面这段话的时候又流泪了。
紫霞的死至今让我无法接受和释怀。

肾衰就是因为主人喂养不当,我给她吃了太多的吞拿鱼罐头。
为什么要在这里扯这个话题,是因为新海诚原作的《彼女の猫》在这件事上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有只陪女主长大的黑猫

死了之后

过了很久,转世变为白猫再次来到这个世界

等待她再次把它带走

今年我收养了一只跟紫霞一样馋的小流浪猫,黄色的,很多时候它看我的神情(特别是蹲在门口柜子上歪头等我的时候)跟紫霞是一模一样的。

特别感谢《彼女の猫》的结尾设定。

新海诚,你一定是个特别温柔善良的人。


谢谢你。


对于一个新海诚的长期迷弟来说,《你的名字》是有长足进步的作品,但无非是他历来所有作品中成功的要素的『集大成者』和不成功的要素的『反思重构』,于是做了一步非常综合又合理的作品——就像庵野痞子用各种EVA的桥段和技法拍了《真·哥斯拉》。因此《你的名字》总体不觉得超出预期太多(相比之下庵野痞子的《真·哥斯拉》确实是把『真』字放在了对日本政坛的描写和批判,看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算是非常精彩的部分)。因为我可能会觉得,《星之声》的长篇版就应该是这样的,《云彼》的合理版就应该是这样的,《秒速》的完美版就应该是这样的,《星追》的有剧本版应该就是这样的,《言叶》的非MV版应该就是这样的……

新海诚擅长的是什么呢?小而细腻的故事,加上唯美的壁纸(镜头)和非常恰到好处的选曲or歌,说白了就是——MV。成功的代表就是,《她和她的猫》、《秒五》的第三章和《言叶之庭》,基本上可以视为感情恰到好处、画面和音乐无缝配合的MV(以及为了凸显MV美好的前奏包袱故事)。这里要感谢之前他的神搭档天门,《言叶》是第一部天门没有参与的作品,于是音乐和壁纸的配合上就缺少了《云彼》和《秒速》那种天衣无缝的感觉,除了最后的MV《RAIN》配乐也没有给人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主要是没有新海非常擅长的亲自操刀的音画同步)。

长篇、世界观宏大的故事新海诚是很弱但又恨执念的(当然他的人设就属于残念了,好在他不再坚持自己画人设了),不过这次积累了如此多失败的教训,终于把故事串到水准之上而且做到非常流畅了。时差的故事,那是《星之声》的段子,但《星之声》的硬时差导致了感情互动的僵硬和不够戏剧性。两个时空相隔然后在夕阳下相遇,那是《云彼》的段子,但是《云彼》又太过不知所云,世界观缺乏合理铺垫。从异次元唤醒、相见后『失忆』也是《云彼》的段子,好在这次讲的更明白了没把悲剧埋得像《云彼》那么深,也成为故事后最后阶段点题的『主要任务』,算是很成功的。异地恋、无法直接联络、擦肩而过的参商不相见的相遇问题是《秒五》的段子,《秒五》已经做得有些模样,但就是太惨了,这次要补完一个happy ending。再有就是《秒五》最后的擦肩太偶然、之前的错过又太刻意虐,不如来一个『结』这样的线索来引出,才比较合理。用超越现代人类理解的神道教来扩展世界观什么的是《星追》的段子,可显而易见的《星追》用的太牵强了,《你的名字》就合理很多,而且还顺带把《云彼》和《星追》扩展世界观的手法一起用了还挺合理。姐弟恋是《言叶》的段子 #大雾#,《你的名字》直接在前辈和三叶身上用了两次。新海开头仅使用少量独白,对他最喜欢的阴郁独白进行大量舍弃,并在最后用《言叶》式的感情爆发来做happy ending,都加分不少。最后……一改《秒五》和《言叶》MV结尾的模式,没有了天门的配乐但插曲MV直接变成了四个,新海亲自上阵剪辑的音画同步依然非常出彩(以至于我找来RADWIMPS的OST来听在没有音画同步的情况下,也就觉得是平均水准的作品,和影院里感受差得远),让人觉得在看四集连播的《蜂蜜与四叶草》,简直是把不擅长的大故事拆成几个小段落分别用最擅长的MV形式来勾魂,做得十分出彩。

但新海式心理阴暗的地方还是很明显,比如一个小镇三个大陨石坑每1200年就要挨一次砸……然后自行车啊电动车啊能坏的就坏能摔的就摔能扔的就扔……

所以作为一个新海迷弟来说,总体上觉得,《你的名字》剧本上并没有新鲜的设计,只是把之前他自己迷恋的元素重新思考整合做得非常流畅而已。但是这些素材这次都用完了,以后要搞点什么呢?猫奴 once more?


《你的名字》在日本上映仅28天,票房即超过百亿日元。这是日本百亿级动画电影中,唯一一部非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影片。截至11月28日,该片已经超过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成为日本动画影史上票房第三的作品。

该片的导演——新海诚也一下子被推到了聚光灯之下。这个戴着眼镜、腼腆寡言的中年人,如今被视为“宫崎骏接班人”一般的存在。

关于他的各种故事也被一一爆出。比如,在电影上映前,日本百年建筑公司“新津组”,通过官网宣传此片,新海城原来是建筑世家的富家公子的身世随之曝光。

新津组官网截图,在导演新海诚的名字后,注上了“弊社社长之子”

接下来,我们也总结了关于新海诚的几件小事,希望帮助你更好地来了解,这个创造票房奇迹的青年导演。

▼村上春树的迷弟

大学毕业于文学系的新海诚,其实也是一枚文学青年。村上春树便是他喜欢的作家之一。最早接触的作品是《挪威的森林》,里面关于性爱的描写,让还上高中的新海诚脸红心跳。

村上春树作品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一直令他着迷,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新海城自己的作品。

早期作品《她和她的猫》中,猫咪试图跨越物种的距离,抚慰女主人寂寞的心灵。

▼最美不过故乡的天空

新海诚曾被冠上“屏保导演”的称号,原因是他的作品不管停留在那一帧,画面都足够美得做为屏保。

特别是他营造的天空——颜色绚丽,云朵多姿。

新海诚曾坦言,这一切都是来自幼时故乡的记忆。在某座深山之中长大的他,“常会感觉离云朵很近,因为四周空旷,在云朵飘过来之前,已经能通过地面上的光影知悉它们的到来。”

▼他曾一个人在战斗

助新海城走进公众视野的作品,是2002年的那部《星之声》。

故事中少女被选为宇宙员,和恋人进行了一场悲伤的宇宙异地恋

而这部电影也创造了历史:新海城成为动画史上第一位个体动画制作者。除了声优、音乐外,新海诚包揽了该作品的导演、剧本、剪辑等所有工作。

虽然画面的精致程度,无法与他现在的作品相比,但这全部都是一个29岁年轻人一个人的努力。

▼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少年

在《你的名字》之前,新海诚的受众群体大多都是“御宅族”。

他们热爱二次元文化,而且一旦喜欢上了就会献出所有的精力;不擅长与人交际,心里住着一个懵懂的少年。

新海诚其实也是如此,而他作品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少男少女。

一张新海诚嫩照

如果能制作出温柔的作品,稍稍支援一下思春期的敏感少年,就最好不过了。那些对于十几岁的一部分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能作为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真诚的助力,不就会永远留在他们心里了吗?

新海诚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慰藉那些沉浸于自己世界的孤独少年。

▼地震背景后的新故事

出生于70年代,新海诚这一代人,由于生于和平、富足的生活坏境,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喜欢小规模的凑在一起。世人也给他们贴上了“自私”的标签。

新海诚的作品一直被说“格局太小”,之前创作的作品也曾遭过惨败。但新作《你的名字》却稍有不同,虽然主角还是少男少女,但却承担起了拯救世界的重任。

女主居住的小镇面临着被毁灭的危机

这一改变,源自2011年的那场大地震。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许多人开始感受到危机。生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危机感笼罩下,日本人需要怎样的作品呢?”《你的名字》也就成为了新海诚的震后反思之作。

▼“我和宫崎骏不同”

《你的名字》的票房奇迹,让新海城被冠上了”宫崎骏接班人“的称号。

新海城直言说过自己和宫崎骏的不同:

我跟宫崎峻年龄差别很大,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差别,我认为我不可能做出像宫崎峻那样很有动力、有活力、鼓舞人心的作品。但是我相信也有一些作品是只有我才可以做出来的,作为一个创作者,更重要的是做自己认知里面更大和更重要的事情。

但新海诚一直敬佩着宫崎骏,因为能让从老到小的人群同时爱上一部影片,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而这次新海诚也做到了。虽然刚开始观众只是原来的粉丝。但由于感人的剧情,以及更加精致的画面,让看过的人纷纷在SNS上传播。良好的口碑,又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影院。

当初影片的配给方东宝给新海诚定下60亿的目标,新海诚一直认为自己做不到。

而如今面临全新的票房奇迹,这个寡言腼腆的青年导演这样说:“太恐怖了。老实说我并没有100亿的实力,评价和实力稍微有些失衡,所以感到恐怖。”

更多有趣内容欢迎

Lens-知乎、Lens-专栏

微信、微博 “WeLens”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我只想说,新海诚,我看错你了!


最近写了一篇,我觉得新海诚是一个实在的人,他只会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这是一种简单,也是一种真诚。知乎专栏 - 随心写作,自由表达

作者:花痴女王
链接: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一直致力于为各位花痴女推送新鲜肉体。但今天我想换换口味,面向各位男性,推荐一位宅男男神:

日本动画导演新海诚。

好了,不要看新海诚长得有点猥琐的样子。

人家可是很红。

以前他有一个外号叫壁纸狂人,哪怕你没有看过他的动画,肯定都用过他的屏保。

现在,新海诚有一个新的头衔,叫“百亿导演”。

新海诚的最新一部作品《你的名字。》,在国庆之后,票房已经突破130亿日元(人民币8.5亿元左右,完爆国庆档期各大片),观影人数超过1000万,成为吉卜力工作室之外,唯一一个票房超过100亿的日本动画导演。

△日本动画电影票房收入排行,前几位都是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现在新海诚的《你的名字。》已经超越了第五位的《起风了》。

怎样,很厉害有没有?

不过,我把新海诚推荐给各位男性读者,并不是因为他新片的票房太火爆。

而是我发现,新海诚有一个特别牛叉的地方,就是他的电影,收割的不仅仅是少女心,还有男人的眼泪!!!

△留意一下试映会上,好多宅男泪流满面啊。

我每一次在朋友圈发新海诚的东西,那些一直鄙视我花痴的男性朋友,都会纷纷在评论里说,他们也看哭了……

我身边最铁的一个新海诚粉,也是男的。他说只要《你的名字。》在内地上映,他一定要去连看十场哭个够。

△很多日本男艺人都是新海诚的粉,他们说看了电影,不知道为什么,眼泪会自然而然地流下来。

很奇怪吧,明明新海诚的动画里,满屏都是小清新,没有童颜巨乳,没有细腰长腿,这些直男看得这么激动是搞毛?

嗯,这就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得好好说说,新海诚到底是怎么把直男弄哭的(这句话看起来为什么这么污)。

△《你的名字。》剧照,我身边已经有一堆男人看哭

首先,我要为各位不太关注二次元的人,介绍一下新海诚。

先不说他的动画。

新海诚本人的奋斗过程,就是感动万千宅男的故事。

作为一个富二代(家里是百年建筑企业),新海诚没有选择霸道总裁这么一个光辉的头衔,反而要去当一个苦逼的动画导演,为各位宅男提供福利,光想想,就觉得这个男人好伟大啊。

△《你的名字》上映前20天,日本长野县百年建筑企业「新津组」在官网为这部动画电影应援的消息,并悄悄在导演新海诚的名字后面加了个注释:「弊社社长之子」,这时新海诚是富二代的新闻才传出。

而且,和王思聪不一样,新海诚出道到现在,都没有提过家里的事情,还特意改了一个和家族无关的名字(“新津诚”改成“新海诚”)。

一毕业,不想继承家族企业的新海诚,就进入游戏公司Falcom工作,从一个普通的动画师开始做起。

工作性质,就跟所有IT狗一样,对着电脑啪啪啪,每天加班到深夜。

△20岁的新海诚,还是有点水嫩的。

新海诚说,当时,他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点,坐最晚的电车回家。

在车上,他常常在想,到底自己这样工作有什么意义?

“感觉谁也没有看到这么努力的我,我也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心意传达出去。”

于是,新海诚就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创作自己的动画。

这段期间,新海诚做的都是几十秒到几分钟的黑白短片。最出名的,就是《她和她的猫》,从猫的视角讲了它和铲屎官的日常(PS一下,猫的声音是新海诚自己配的,很萌很萌,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这部五分钟的短片,在一些动画网站引起讨论,还获得CG类的奖项。

一个小小的成功,让新海诚产生了独立制作动画的兴趣。

2000年,新海诚尝试制作自己的第一部个人动画《星之声》。

但制作动画的难度比黑白短片大很多,为了专心创作,新海诚在2001年辞掉了游戏公司的工作,一个人待在家里做动画。

知道这件事后,有很多人说,啊,你真的好有决心啊。

但新海诚根本没有想那么多,他没想能不能赚钱的问题。

“当时就只有想要把它做出来的这股冲动。”

接着,新海诚在家里搞了七个月,到2002年2月,才完成了第一部个人动画《星之声》。

这部动画除了音乐之外,导演、剧本、演出、作画、美术、剪辑都是新海诚自己弄的。

人设虽然有点崩,可是背景CG,已经美得一塌糊涂。

△14年前,新海诚已经画出了壁纸一样的星空。

新海诚说,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的,是全片的最后一句话:“我就在这里啊。”

“以前在动画公司,做了五年,却从来没有人知道我是谁。辞职做动画,其实就是想表达这份心情,‘我就在这里’,我希望被看到。”

之后,新海诚拿着《星之声》找到了一家专门播放短片的电影院,还煞有介事地搞了一个首映式(我觉得日本这点真的很好,独立制作人都能找到可以播放的影院,而不需要像我们一样和商业片争排期)。

在那个只有50人小影厅里,新海诚第一次听到了,观众的掌声。

正是这些掌声,让新海诚找到了以前没有的存在感。

“啊,那种感觉真的很棒,自己辛苦做了两年的东西,获得了掌声,对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经验,说不定我现在还在做动画,就是因为第一次的掌声。”

事实上,新海诚第一次得到的,远远不只是那50名观众的掌声。

《星之声》作为新海诚的第一部动画作品,因为个性鲜明,已经圈了不少宅男粉,光DVD在第一年就卖出了5万份(在独立制片领域,1w已经是爆款)。

而现在在二次元领域已经成为爆款的“新海诚style”,就是从《星之声》开始的。

“新海诚style”是什么?

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文章开头说的,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像屏保。

△随手一截都是美景,根本不用去旅行,看新海诚就得了。

大部分的动画导演,喜欢创造出一个奇幻世界来吸引观众,但新海诚没有。

他的所有风景,都是现实取景的。

实景CG,仅仅还原就不容易了。

最丧心病狂的是,新海诚画的,竟然比实景还要好看!!!!

△上面是动画,下面是实景,你们自己对比一下

作为一个变态细节控,新海诚不仅抠实体,他还计算光影、对比度。

比如新海诚会调整屋顶和湖的明暗对比度。

通过更蓝更耀眼的水面,表现出早上清澈的空气。

△你们自己看看对比图

虽然调整看起来很细微,不放大根本看不出来,但新海诚坚持认为:“世界的存在感可以通过调整得到很大的改变。”

他追求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画面,而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创作”。

有人问过新海诚,为什么那么执着于风景,就连云彩都要画出层次?

新海诚回答是,美景是可以治愈人的。

“有一次放学,我骑着单车看到了夕阳,虽然那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哭了。我突然有一种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感觉。”

被美景治愈过的新海诚,也希望自己画的风景可以治愈人。

这就是很多人看到新海诚的动画,会觉得温暖的原因。

新海诚通过风景,把自己的心情传达出来了。

在他的笔下,风景不是静物,而是带有情绪的创作。

其他人无论怎么画,怎么模仿,都不可能画出跟新海诚一样的东西。

△《言叶之庭》的雨,下雨是阴郁的,但是看动画,却觉得有种愉悦的心情,因为男女主角是在雨中相遇。

除此之外,“新海诚style”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故事。

他的故事,很有意思,评论两极分化很严重。

喜欢的人,会觉得很细腻,会把他比作王家卫。

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很空洞、无病呻吟,甚至有人说过他是“日本郭敬明”(这个称号我是不同意的)。

因为他的剧本,全都矫情得要死,独白超多,都是少男少女青春期的骚动(直白点说,就是早恋那些破事儿),跟宫崎骏那种“跟我到幻想世界冒险”是完全不一样的调调。

△新海诚的故事剧本都是他自己写的,里面的主题都是“不断寻找重要之物的年轻人”。

在《星之声》里,新海诚写的是一对宇宙和地球分开的恋人(这个设定真的好矫情啊)。女主角参加了宇宙战队要到太空打外星人,她和男主角唯一的交流工具就是手机短信。

故事没啥剧情,没啥对白,情节都是通过短信内容推进的,结局就是男主角收到女主角八年前发来的短信。

新海诚说,当时创作这个故事的灵感,是因为有一次女朋友没有回他邮件……(你说这个男人是不是真的内心戏很多)

《秒速五厘米》虽然很出名,但故事同样矫情。

一对小情侣13岁就异地恋了,男主角贵树分开以后对初恋念念不忘,一直记得樱花树下的那一吻。最后,两人在分开13年后相遇了,但已经认不出对方。

嗯,说起来,当年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电影,剧情原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在60分钟的电影里,男女主角同框的时间,竟然也只有四分钟,其余大部分都是男主角的心理活动独白……

而且,这部剧还有超级经典的一句话:“如果,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光看这句话真的很想翻白眼有没有?)

有人用公式计算了一下,如果按“每秒五厘米”行走,走13年的距离是20498.4公里(5CM/S * 13年 * 365天 * 24小时 * 60分钟 *60秒=20498.4公里),刚好绕行地球半圈的距离,也就是南极和北极的距离。

所以,贵树和女主角明理分别这13年的距离,就是地球上最远的距离。

怎样,知道这个梗后,是不是觉得论矫情,真的没有人可以超得过新海诚,琼瑶阿姨都要甘拜下风啊。

包括最近大火,大受好评的《我的名字》,虽然故事是完整了,也比以前曲折了,但我觉得,还是没有跳出思春期的框框。

千年一次的彗星来访地球前的一个月,生活在乡村的少女和生活在东京的少年,通过互换身体谈恋爱,还顺便拯救被陨石袭击的村庄的故事。

表面上这是一个奇幻的故事,但是新海诚想说的,始终还是“我们会与命中注定之人相遇”这件事。

而他自己也说,这个故事的创作灵感,就是古今和歌集中小野小町关于“梦中人”句子:“梦里相逢人不见,若知是梦何须醒。纵然梦里常幽会,怎比真如见一回。”

从立意就知道,这种讲述思慕的青春故事,和宫崎骏“寻找自我”“追求和平”之类的主题相比,格局小多了。

新海诚的世界里,也没有今敏、押井守甚至庵野秀明擅长描写的人性之恶。

可是,这就等于不好吗?

不,反而这才说明新海诚的无可取代。

他跟别的动画导演都不一样。

其他人,喜欢讲星辰大海、讲奇幻世界。

只有新海诚,那么认真用心地讲我们的青春期,用各种美丽的画面、台词、音乐,来说我们内心的小九九。

新海诚的电影,是很真实的。

思春期的少男少女,就像他画的,生活中最在乎的一件事,就是“我喜欢的人到底喜不喜欢我”?

看新海诚的电影,你很容易就代入,男女主角之间的纠结,你通通都经历过。

而且,我敢说,男生对新海诚写的感情会更有感觉。

因为他的故事,就是男人的初恋情结:温暖、纯洁、细腻,但又带着一点求之不得的苦涩。

每一个细节,都会让他们回想起,当年那个在“第一次”中奋不顾身的自己。

再加上,男生跟女生不一样,女生失恋了,当时哭几次骂几句渣男就过去了。

可是男的,很少哭,也不会哭。

他们会一直藏着憋着,直到有一个叫新海诚的人,帮他们把内心的这份失落挖出来。

于是,他们就将以前没有流过的眼泪都哭出来……

△被新海诚电影感动的30岁男性。

我想,再也没有一个导演,会像新海诚一样,那么专注地描写少男少女的心事。

很多导演都会看不起这种小情小爱,觉得它太浅、太小,都是男孩才爱玩的把戏。

但是,新海诚不会。

他说过,一直以来创作的动机,就是写给“过去的自己”。

“对一个人来说,还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就是‘青春期’,这个时候就要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如果能制作出温柔的作品,稍稍应援一下思春期的敏感少年,就最好不过了。”

一直没有什么“大志”的新海诚,哪怕做了“百亿导演”,第一个感受,就是觉得“好可怕,我的作品好像根本不值得那么多人看吧”。

而且他已经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宫崎骏。

“我的动画不会像宫崎骏的一样,每天去冒险、拯救地球。过好日常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真实生活中,戏剧性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列车里和喜欢的人说一句话,也会产生感情的起伏,我想做的,就是表达出这种起伏。”

“我从没有觉得,自己的作品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但说不定能改变一个人,让他得到宽慰,能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力量,我觉得就很好。”

就连接受采访,新海诚也如此真诚。

你很难去怀疑,一个这么实在的人,会在作品中故意煽情。

所以,尽管新海诚的电影,说的都是几乎一样的爱情情故事,但你还是会被他的真心一次次打动。

这大概也是,那些宅男、直男们最爱新海诚的原因。

在新海诚的身上,他们还能看到当年那个傻逼的自己。

看到一个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用尽全力,不顾一切向前跑的少年。

记得以前我看过书评人比目鱼这样形容过,新海诚最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是个很实在的人,对于这种情调,可能别的作家会有意回避(上了岁数就不要写小男孩儿的故事,省得别人笑话),而村上春树则不管那么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就写了。这其实是一种简单,这也应该说是一种真诚。”

我想这句话,同样适合新海诚。

只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这是一种简单,也是一种真诚。

而我们的电影,现在最缺的,大概就是真诚。

花痴女王|文

动图版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这一票答案真是……

新海诚当然会讲故事,而且故事讲得极为精彩。在看秒五前,我是很讨厌文艺片跟文青的,而新海诚直接改变了我对文青的看法。

诚哥描写角色内心感受的措辞或许文青味道很重,但新海诚推动故事的逻辑都是自然而然,跟矫情根本搭不上边。

就拿秒五来说,如果塑造一个完整的男主角全身像:如何正常跟同学社交、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如何考上东京的大学,如何成为高级码农收入颇丰等等在作品中其实有所体现,却没有着重体现的部分都拉拉杂杂表现出来,但作品也就远没有现在那么精彩了。男主角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唯独感情生活方面因为初恋太过完美,不断追求过去的影子而无法重新开始。

90年代只能依靠书信和昂贵电话费交互的年代,13岁的人成长和变化的速度是很快的。双方对彼此的认知错位,慢慢陌生到无话可说是100%的必然。分手跟男主矫不矫情没半毛钱关系。有经历得人自然懂,把分手的经过留白对于有经历的人会明白是几乎是不可避免,对于没有阅历的人来说锅都在男主角身上,也造成了一大票人认为这段感情是男主矫情毁掉了。

诚哥的问题是在于完全不照顾目标观众之外的人群观影体验。比如我上面的例子,留白对于有经历的人不需要赘述恰到好处逻辑自然,但对于后者来看就是什么矫情玩意。

而且新海诚不怎么为一周目观影体验服务,比如樱花抄的叙事结构,把回忆砸碎揉进二人重逢的过程多周目看着很棒,一周目的观感就太碎了。

现在的新海诚开始慢慢加快节奏,慢慢开始追求精确而干练地表达,不再为了追求多周目的体验而开始为了叙事服务了。所以这次君名又很多粉丝说诚哥变了,作品诚哥味儿淡了等等等等。

==============

再比如言叶之庭,贯穿这段故事的不止短歌。

对于男主角来说,那双漂亮的女鞋承载着童年美好的家庭回忆(这也是男主角家庭的戏份那么多)。而目前家庭成员一个个有各自的新生活跑光了,制鞋也成了他重新找回美满家庭回忆的一个心灵寄托。

女主这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度孤立无援,连前男友都不相信自己,一度失去了前行的勇气。需要他人帮助她重新站起来。

亭子是二人孤独症患者共同的逃避空间,一个是对方唯一的能够理解自己理想的倾诉对象,一个是对方近一年来唯一可以沟通的社交对象。两个孤独的人在共同的逃避空间中,慢慢靠近,最后必然会意识到对方对于自己的意义所在。

新海诚前面布了很多线索,也在塑造角色,最后突然多线齐收自然进入到高潮部分。突兀吗?如果没读懂角色,也没看懂这些线索自然会觉得突兀。

==========
关于如何评价新海诚:优秀的小众作品监督在前往大众作品监督的路上,目前评价为时尚早。


宁愿他没有因为你的名字而火,本来为诚叔高兴的一件事,结果引来了这么多诋毁和非议。


三刷完《你的名字》后,过来聊聊。

新海诚以前的作品,诸如《她和她的猫》《星之声》《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接触的都比较晚。像很多人一样,我所接触的第一部新海诚的作品就是《秒速五厘米》。
俗套吗,确实。
《秒速五厘米》在我那个时候,正是红透的时候,当然,是在特定的圈子里红。
我喜欢动漫,不是那种挑剔的观众,对各种类型的动漫接受度蛮高。
当时是宿舍里的日本动漫文化宣传总担当。

新海诚是我在宫崎骏、今敏等人外,接触的又一个动画电影制作者。
跟同行人一样,新海诚是导演,是讲述者,是设计者。
新海诚可能没有教会我们普世真理,也没有教导我们做一个好孩子,也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主题揭示深刻的主题。
新海诚的作品,主题很简单。
简单到,你甚至能猜到他每一部作品的尿性。
在动画界里,有些人描绘少年的冒险童话,描绘纯洁无暇的单纯爱情,描绘静默如迷的乡村故事,描绘此起彼伏的都市传说。
那些都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即使有那么多不同的故事每天发生。
但新海诚通过他的故事,描绘的是一个个不完美。
缺憾。
遗失。
死亡。
告别。
距离。
时间。
空间。
分裂。
绝望。
再见。
永别。
从童话的世界里,进入新海诚的故事。
从满目繁花,到冰冷彻骨。
有人看到拯救,有人看到解放,有人看到悲哀,有人看到释然。
故事只有一个,观众却是千万。
作为讲故事的新海诚,他无疑是合格的。

《秒速五厘米》的评价,似乎泾渭分明。
喜欢的人,推崇到极致,讨厌的人,贬低到尘土。
我讨厌中立,所以只好选择喜欢。
有人讨厌《秒速五厘米》那种个人感情的小家子气、懦弱、无力。
我知道。
我喜欢《秒速五厘米》,大概是因为,里面的那个故事,像极了身边的某些人。
相识最好。
那个人或许不是青梅竹马,而只是半路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然后就像是难以摆脱的顽疾,无时无刻刺痛着你的灵魂。
亲密的时刻转瞬即逝。
留下的只有【你好,谢谢,再见。】这种礼貌到家的鬼话。
难以忍受,却不得不接受,这就是你一手制造的现实。
真切地发生在身边的悲剧。
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
有病么魂淡。
确实。
《秒速五厘米》把那场大病,暴露了。
那个故事,让人从心里觉得伤感难消。
明明你们那么的……
旧的爱情随风消散,留下的也有铁道口的擦肩而过和惘不回顾。
你们俩,倒是给我回头啊。
这个故事,就不能倒着进行吗。
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该死。
你们俩,连句“再见”都说不出吗?

《言叶之庭》里,他说:“从一开始我就觉得你令人讨厌,一大早就喝啤酒,还丢给人莫名其妙的短歌,明明对自己的事情绝口不提,却总是打听别人的事情。你一开始就知道我是学生了吧。这样太卑鄙了。如果知道你是老师的话,我就不会说鞋子的事情了。反正你肯定会觉得是不可能的、无法实现的吧,为什么你没有这样说。你是觉得,反正是孩子而已,随便敷衍一下就行了吧。我憧憬着什么,景仰着谁,那都是不可能传达的,无法实现的,你从一开始就明白了吧。那样的话,你就好好说清楚啊!说我是麻烦,小孩就应该去上学,说讨厌我啊!你,你一生老是这样,重要的事情说不出口,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永远一个人地活着吧!”
贵树要是有这样的勇气就好了,当时这么想。

《你的名字》,虽然看了三遍,但还想再看。想好好做下来,聊聊故事里的两个人,弥补的我们的缺憾。

剧情是硬伤?嗯~?那么喜欢剧情紧凑有逻辑的话,去看侦探小说嘛。
世界观确实没那么宏大,价值观确实没那么正义,
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略微带点奇幻色彩的故事,不是挺有意思么。
我们所度过的每一个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也说不定。


首先写回答
他的作品(目前)属于年轻人和还十分怀念少年时期的人


可能10年以后我也会开始察觉出出秒五言叶君名的剧情空洞
但是至少现在 看完新海诚的作品心中还是尚有触动
剧情?
有没有讲好一个故事?
那是什么?
我不是为了做阅读理解才去欣赏一部电影
我也不是为了写下一篇有内容有深度的影评才去看新海诚的作品
我只是简简单单地 看 感受
很浅薄 很愚昧 没有太多思考
但是 很直接
就是很直观的感受

新海诚做的作品对我来说就是能给人以触动 有感同身受 有同感 听到了回音
可能有人会说你不叫欣赏一部作品
我不予否认 但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在我还可以用感性看待我的人生 用冲动处理问题的年纪 我就是这样来看新海诚的作品的

就跟大学时期再有翻读收录进中学教材的文章
才能明白当初学的 背的课文竟然如此有深意
当初对课文的吐槽
可谓无知者无畏
年少时的梦无限大 能力无限小
能力随年纪在不断增长 梦却越来越小
因为人在变得现实

我相信新海诚是为了让人们回忆起心中那还有一丝柔软的记忆才做出了这些少男少女的故事
他们的相遇 他们的思慕 他们的错过

可能真正论 电影 范畴
新海诚的作品可能真的有所欠缺
就像很多答案提出的其中的问题一样
但是就单作为一个作品 我的评价就是
我愿意看了再看 看了再看
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



除了画质很好 他的所有电影里音乐都很棒啊


新海诚的原型故事 - 知乎专栏

新海诚只有一个故事,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一个故事的各种变体。
这个故事是什么呢?首先,有一对恋人,这两个人很普通的相互依恋。
然后这两个人中的女性这一方,永久从男性的世界里消失了,不仅仅是无法耳鬓厮磨的那种分手,而是很确定不可能再生存在同一个世界里的那种消失,最简单的理解办法,就当他们是“死别”了。
然后故事开始探讨这次分别中女性这一边的思念和痛苦和一种最无望最纯粹的爱,以及被留下来的男性的内心感应,他能够感觉到到对方一直发出的“想念你”“我爱你”“想和你在一起”这样的信息,是他的回忆也好,妄想也好,是真的有什么科幻超自然设定确实让他听到了对方的心声也好都无所谓,总之他陷入这种感觉中无法自拔。
这个故事原型的亮点就在这里了,在死别的绝境里,女主角的爱反而更真挚更炽热,同时男主角近乎超自然一般,不断的感受她的这些思念和痛苦,但不能作任何回应,更不可能再触及对方,构成一种两边都在相互强化的困局。

具体的作品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 她和她的猫:作为主角的猫的“我”,和女主角的“她”语言不通,无法填补她心灵的痛苦,只能从旁边默默的看着她的孤独和哭泣。
  • 星之声:对原型故事的复现非常标准,24岁的男主收到15岁的女主的告白,只能想象她的孤独和思念,咀嚼着她想要相见而不能的痛苦,自己的世界也仿佛停留在了最初的教室里。
  • 云之彼端,约定的场所:同样是对原型故事的准确复现,除此之外,新海诚也试图研究,如果在“死别”后强行把对方重新带回身边的这个展开的可能性,但是结果还是悲剧,女主角回到现世之后失去了在孤独一人时的“爱的记忆”,在心中造成了空洞让她无法自处,最后还是消失了。确实原型故事的分离后才是爱的最高潮,分离前和复合后情感的质地都没这么有冲击力了。
  • 秒速五厘米:在樱花抄中,男主拼命的在分别后和女主角再见,重新让心灵相通,算是这个原型故事中为数不多的成功重逢的甜蜜发展,这正是将这种“分离后达到极限的爱”在最火热的时候尽情吮吸的感情盛宴;在之后的宇航员里,男主在“停留在过去”这个主题上又做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写了无数短信和恋人吐露心声,他在异星世界里和恋人一起相处,然而这一切都只在他的幻想里发生,他能够追索和缅怀的的对象必须是当初雪夜樱花树下重逢的那个少女的虚影,即使那个少女长大后的真人本人也不能代替。所以说秒速五厘米是新海诚这个原型故事发展的巅峰,想要知道最硬核的新海诚是啥,看宇航员就够了。
  • 追逐繁星的孩子:作品本身并不成功,模仿宫崎骏和吉卜力的痕迹也很明显。但这个作品最奇怪的是主题和冒险故事并不搭。女主跳入异世界的目的是“复活河边救过自己的少年”,结尾的煽情点也是“老师的亡妻被复活之后又要马上消失,只能收到她的歉意”,但把这些套到原型故事里就特别清楚,新海诚执着的东西还是没变,围绕着死别后被留下来的人止步不前这一问题展开,但视角从第一人称的独白变成了第三人称的旁观(于是这个故事就一点都不好看了)
  • 言叶之庭:这个故事其实有点像她和她的猫的大型化,充实化和完整化之后的版本。女主角在社会学的角度上,在故事一开始已经”死“了,男主角是在一个异世界一样的庭院里遇到了她的”亡灵“,由于年龄和身份的关系,男主角无法真正给予关怀和慰藉,大部分时间里只能默默地观察,揣摩和憧憬,他最终鼓起勇气努力伸出手去,却发现女主角其实是一个已“死”之人……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鬼故事,不过这个故事美就美在这一次女主角是真正从男主角这里得到了慰藉,安心“死”去的,算是新海诚这个原型故事第一次正能量的好结局。同样注意,如果女主角不是“已死之人”,而是具备了和男主角继续发展关系的社会基础,她的这一段爱情也就能及时释放,失去苦闷和痛苦,从而就不可能积聚起最后楼梯上大雨中那个瞬间的强大的情感能量了。
  • 你的名字。:这个作品在结构上能找到原型故事的很多枝节,但逻辑上支离破碎,基本上失去了原型故事的杀伤力。比如三叶在彗星来临之夜祭典上的虚弱和孤寂,原型故事的正确用法是先“诀别”,然后再积累女主角面对“诀别”后的情愫,但在这段故事里,电车上叫人名对方不认这个真没法当做诀别,所以两人在环形山上终于见面惊喜有余而深情不足。之后是三叶忘记了男主角的名字,张开手掌看到上面的“喜欢你”三个字的场景,配合音乐和演出很感人,但忘记名字当做“诀别”还是有些勉强,情感积累时间太短也不纯,并不是“孤独”和“思念”,而是面对彗星灾难的“败北感”和“焦虑”,还有点我怎么这么容易就忘记了的自我埋怨,使得这一幕确实挺感人的场景的后味并没有那么足。男主角的行动原本就不是在诀别后体会到三叶的思念和爱的信息(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的基础上展开的,于是他的痛苦与煎熬(“总在寻找着什么”)显得有些无的放矢,甚至有些疯狂,观众对他的共鸣非常困难。作为故事设定而言时髦又巧妙的失忆在情感线上完全是在帮倒忙,大大削弱了原本应该达到的感染力。归根到底,这一部对原型故事的演绎跟《追逐繁星的孩子》几乎一样差,对于想看看新海诚如何继续发展自己这个原型故事的人来说价值很低,当然它有原型故事之外,过往的新海诚不具备的其他优点,比如说充实的日常感和老辣的喜剧演出功力,所以还是成功了。

总体看来,我对原型故事的发展的兴趣点在言叶之庭这条线上,男方的故事的极限应该就是秒速五厘米的宇航员了,但女性这边的故事应该还有两三部电影的容量可以探索。


突然觉得他挺可爱的。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第一次认识新海诚是因为八年前看了他的作品星之声。

对星之声里的一句台词很有感触。
“二十三岁的阿升你好,我是十五岁的美加子。”
那时候看到这句台词,眼泪哗哗地流,心疼美加子的执着孤寂与坚强,我何尝不跟美加子一样,我何尝不是一个孤独却勇敢的人。
有时候为一部电影掉眼泪,可能不一定是因为剧情有多么感人,更有可能是从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八年前,我正读初三。
同桌是个活泼的女生,留着一头叛逆的红发,她成绩特别差,数理化加一起不到一百分。
身为稳定全校前三十名的我实在看不下去,就主动帮她辅导功课。
每次她都是满脸嫌弃,问我,傻逼,你是不暗恋我啊。
切,我咋可能喜欢你这种非主流少女。
敢说我非主流,老子可看不上书呆子啊。
你他妈才是书呆子。
滚滚滚。

初三的一年过得太快,转眼就要中考,同桌的成绩考个高中是完全没问题了,这里面可有一大半是我的功劳。

正美滋滋地问她考上高中要请我吃什么,却听她说,毕业以后她要跟家人去意大利,可能再也回不来。

再也回不来。

毕业那天,池塘边榕树上的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还停在上面。
同桌红着眼说再见了书呆子,那是我第一次见她那么脆弱。

想着以后见不到她了,心里还怪难过的。
想帮她擦眼泪,自己的眼泪却也流出来了。
望着同桌离去的背影,我默默对出口型。

我,喜,欢,你。

后来的几年,我看过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云的彼端,追逐繁星的孩子,言叶之庭,以及现在的你的名字,我仍然记得八年前看过的那部只有二十多分钟长度的星之声,我仍然记得那个留着叛逆红发的漂亮同桌。还有那句始终没敢说出声的我喜欢你。

八年时间可以是一瞬,也可以是永远。

谢谢你,新海诚。谢谢你让我懂得这个道理。


寝室讨论新海诚。
我:他真是个细腻的男人。
室友A:当年错过的你还好吗?
室友B:内心纤细柔软。
室友C:对时间和错过总是这么执着,来,说出你背后的故事。
室友D:电车与小清新与樱花的爱情。
…………


新海诚从来就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手机码字,可能有点乱」
……………………………………………………………………………
无论是从早期成名作「星之声」还是「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亦或是后来可以作为转折点的「秒速五厘米」,以及个人认为很失败的「追逐繁星的孩子」,我所能从作品本身中体会到的新海诚就是不会讲故事。
当然可以说这就是新海诚的风格,在我们习惯一个作品以人物为中心从而通过人物的表现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剧情的时候,新海诚特立独行一样的把重点放在了剧情本身上,作品所有的元素不再单独具有特别的意味,而是为了剧情服务,为情感抒发做铺垫。这也就导致了可能很多观众确实感受到了新海诚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回想起来却对触发自己情感的地方有些模糊,有点莫名其妙的好看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不能让观众直接把握住导演所表达的意思能说明两点:1.这个导演不会讲故事;2.这个导演确实有些内涵。
其实新海诚本身对人物的塑造也“不太上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看过新海诚的很多作品,看完之后却连主角的名字都记不得。诚然不可能在一部2个小时内的作品向观众展示一个人的全部特点。但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新海诚作品的主人公,其实都是一些普通人,或许他们的性格有些许的不同寻常,但是绝对不影响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分类,或者说相对于“岛国高中生”设定的普通人。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个人认同很多评论者的既有观点:即新海诚本身在角色设定上就是为了贴近大众,从而可以让受众在故事的缓慢推进中逐渐寻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来传播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价值。我认为这其实也算是他不会讲故事的证明。
不过说实话当年「言叶之庭」的出现,确实是让我非常的高兴,感觉新海诚终于找到讲故事门路了。作品本身秉承了新海诚在摄影上下的大力度,同时在故事的情节上算是很完整了,平凡却有味道。当然这回在再没有看散文一样的模糊感,大家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故事的脉络,个人认为这算是新海诚风格转变的第二个转折点。(其实还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当年看完「言叶之庭」跟高中基友打赌说认为新海诚如果还按这个水平搞,下一部作品一定是部神作,基友一脸不信说:新海诚故事都讲不明白,要是神作他就全裸看电影……后来的事嘛……)
至于「你的名字」,我想现在大把人在分析我就不赘述什么了。只想定个性:这是一部优秀的现象级作品,但是绝对不是新海诚的巅峰之作。
可能有点跑偏,把人物评价讲成了影评,因为个人感觉从作品谈人物,或许是了解这个人最好的办法。


一个因视觉效果太过夺目,而剧本能力被严重低估的动画导演。单轮对人物情绪的描绘,绝对的大师级别。


我只是很想对那些并不算了解新海诚却永远抓着“故事空洞,主题单薄”的帽子不放的人说而已。


好,我只说秒五。

你们看秒五到底在看什么呢?

明里和贵树,两人从小生活在不断搬迁的家庭中,这是什么感觉?就是你必须不断的与好不容易才熟悉的朋友分别,分别,再分别。

这对于两个都是内向性格的人是糟糕透顶的。当他们第一次相遇,极度缺乏的安全感让有着相同经历的二人报团取暖。

或许很多人都无法体会,贵树和明里最动人的感情,在于两个无比孤独又精神契合的人,在因“距离”而造就的孤独中相互慰藉,又因距离再次造就更深刻的孤独(贵树)。

放大苦痛?

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首先决定瞒着家人踏上一条陌路到远方去赴一个约,就需要不小的勇气。而恶劣天气中,一下子面对饥饿,寒冷,孤独,未知的终点,可能得错过约会,以及连一路支撑他走到现在的情书也丢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轻描淡写的事?

而明里在没有收到对方任何信息时,没有回家,独自坐在车站坚持等待到凌晨,这是对贵树有多深的信任和感情才能做到?

大雪覆盖的樱树下的一吻包含多少种复杂的情感?两人情感关系的变化,重聚的感动于分别的哀愁,想要长大挣脱距离的束缚,以及对叵测未来的不确定,这些在一瞬间交织在一起,对于初中生来说,会有多深的迷惘感?

那一瞬间,就让贵树在自己画的牢笼里呆了十多年。贵树失去的不只是明里,还有因为经历太多离别后,彻底不敢再拿出自己的感情去投入,因为总是一场空。


我真的不想再去说贵树坐电车赴约时新海诚用了多少小动作来一步一步展现贵树的情绪变化。

也不想说贵树读明里来信到出发赴约前的每一个场景的运用有多精炼。

因为就算抛开他剧本技术上很多很多可以值得称赞的东西,单说人物情绪的塑造和把握,新海诚也是绝对高超的。

不是只有把主题上升的很高远才叫思想丰富。细到极致,里里外外都是戏。


我之前是一个坚定的新海诚黑,我一直觉得新海诚的作品除了那部或多或少有点致敬eva和高达的星之声和最近的你的名字之外,他的作品都太无聊了。
剧情什么的就不说了,毕竟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大多没有剧情这种东西,是自朱自清的春之后我看过的唯一敢用大段抒情填充的产物。
他最让我无语的一点在于,他的作品永远在说着离别,永远在说着遗憾,永远在说着无力。
而角色做了什么吗,他们在彷徨,在试探,在犹豫,但什么都没做。
简直就是小学四五年级时候伤春悲秋写下的小本子。
我真的很不懂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能够给人共鸣,让人看到了当年暗恋对方但啥也不敢做,最后牛头人的自己吗?
那种懦弱胆怯有什么好值得怀念的?
不畏惧离别,努力地维护好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即使最后日渐疏远,也可以无怨无悔地放手,这才是应该做的。
而不是在还未离别之际就伤感不已,啊,我们大概是挺不过去了吧。
你他妈不试试谁知道啊?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超能力,不会飞,我们不能拯救世界,在那个年纪甚至早恋都不给,而坚持与尝试这件事,就算是白痴,想做都能做得到,连做都不去做,简直是最低下的人。
新海诚前期给我的厌恶感,大体都在这了。

当然,当你的名字出现之后,我才对他改观。
虽然我知道这种体现坚持与尝试的主题不是诚哥的一贯风格,因为描绘手法实在有点理想化,让人看得有点尴尬,不过诚哥也在努力走出伤春悲秋模式了,也该改变对他的看法了。


新海诚是一名非常“传统”的导演。这恰恰也是他过去受众和影响力有限的地方。
现在借着你的名字,新海诚终于大红大紫。作为一个观众,我心情也很复杂,一方面,一个成功的监督,当然能得到更多的认可,继续出更多的作品;另一方面,新海诚的风格也在变化,有些变化甚至让人有些惋惜,隐隐感觉曾经独树一帜的风格,终于也要泯然众人了。

我是从云彼开始认识新海诚,然后看完了星之声和秒五,追星开始DVD出了官方中文字幕,开始买,言叶之庭也是。然后陆陆续续补了一些零碎的内容,包括遥远的世界、她和她的猫、广告CM,以及新海诚给minori创作的游戏OP。

作为一个观众,不敢说对艺术和新海诚有过多研究,甚至可能有些术语使用不很恰当,至少也在看了这么多的过程里,有了些自己的思考和归纳。

在剧场版里,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星之声。因为星之声恰恰代表了新海诚作品的两大特点。

一点是日本传统的悲剧美。菊与刀里有一段说的很好:

人们经常为了完成对忠孝道义的义务而历经苦难,这完全在他们的预期之内。生活因此更加艰辛,但是人们早有准备。他们时刻都在放弃自己并不以为恶的享受,这样做需要坚强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正是日本最为崇尚的美德。与日本的这种观点形成呼应的是日本小说和戏剧里少有幸福的结局。.....日本的普通观众则泪流满面地看着命运之轮推动着男主人公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美丽的女主人公不幸遇害。......只要自我牺牲的男女主人公能够唤起观众的惋惜和同情,幸福的结局不是必要的。他们的苦难不是上帝的惩罚,只是证明了他们为了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可以不计代价,没有任何东西—不管是遗弃、病痛,还是死亡﹣可以使他们偏离正轨。

世界系的代表作—星之声就是这样。美加子和阿升自我牺牲的是长相厮守的幸福,履行的是美加子对地球的责任。但是同时,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弃对自己和对对方的责任——相爱,远在太空的美加子自不必说,在地球上的阿升本可以重头开始一段人生,却依旧是执着的学习太空相关的学科。这种责任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悲剧美,才让观众更为之牵动心弦。
这也是我不喜欢秒五的地方——尽管贵树并不是没有过尝试和努力,但是还是让人感觉放手太过轻易。作为观众都只能一声长叹,而完全无法有为主角应援的心情——当事人都放弃了,我们又能怎么样呢。秒五太现实了,他不是一个成人的童话。

另一点则是短。这种短是像中国的五绝,日本的俳句。字面表达的信息很少,背后引人遐想的地方却很多。
遥远的世界1分钟,她和她的猫5分钟,星之声25分钟,云彼开始就是正常剧场版的长度了。
早期的这种短到底是由于当时人手和经费的限制带来的,还是新海诚有意塑造的风格,大概两者兼而有之。但是这种短,使得新海诚用了大量蒙太奇的手法,叙事是跳跃而不连续的。
以星之声为例,开场是两人的放学后的闲聊,然后一下子跳跃到了美加子在太空的训练,他们如何分别?有没有约定?继而是大量的篇幅给了发短信和等短信的两人,穿插了一部分战斗和学业——这是他们的日常,也是他们的责任,在这以外的时间他们又如何呢?结尾的时候阿升已经入伍,而美加子的最后参与的战斗也变成了新闻的标题,他们之后又会如何呢?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甚至问题本身都没有提及,是新海诚留给观众的思考题,也是观众即使看完后,依然欲罢不能的所在。
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多的信息,是新海诚的能力。如果把时间拉的和其他监督一样长,反而体现不出新海诚的优势了。

看完了你的名字之后,明显的能感觉到新海诚这种风格的变化。
日常的部分多了起来,甚至带有一种喧闹的烟火气。星之声里就是简单的聊天,放学,躲雨。而你的名字里甚至开始多次出现揉胸的镜头,从人物塑造来看,真实,但用力过多,未免有些“杀必死”的性质。你能听到整个电影院的人哄堂大笑,仿佛看的不是新海诚,而是开心麻花。
叙事整体长度在言叶之庭有所缩短之后再度拉长,叙事基本是面面俱到。就连三叶上京,也在后来补全了。其实是可以不必交待的。
全片最后也是以相对圆满的结局结束。我在网络上也看到很多人表示,如果按照秒五的节奏,天桥上两人擦身而过又不曾相认的时候就该结局了。其实如果按星之声的节奏,出现了报道说村民大部分躲过陨石撞击,也就该结局了。
这些变化无疑为新海诚赢得了更多普罗大众的认可,但也让一直对他有所期待的观众有一些失落。
当然,你的名字依旧是新海诚目前为止后三部剧场版里我最满意的了,和追星以及言叶之庭比,实验的性质更少,成熟的部分更多,还时不时有一些前作的neta来笼络老观众。

说到新海诚,很多人都喜欢说画面。但是个人觉得,新海诚的镜头和构图其实比他精致的作画更让人印象深刻,特色鲜明,在他负责的游戏OP里表现的尤为突出。下面截图举几个例子,其实很多地方都能体现,为了避免重复,就一点举一个例子好了。

第一点是新海诚喜欢远景(也许是为了体现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渺小?),第二点是喜欢逆光。

这是ef前篇的op截图,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两点。这张图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做了好几年桌面。

第三点是不论是整体,或者单幅构图里,都偏好使用蒙太奇。单幅构图里拼接(往往是)两个人的形象。
Wind -a breath of heart-前篇的OP非常典型的使用了蒙太奇。

一个正在穿鞋的女生(的脚部)。
两只牵在一起的手。
喝完了的饮料。
女生孤身一人,不知道是在等谁,抑或是刚刚分别。
不到3秒,4幅画面,却留给人非常多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之前才感慨,短,才是新海诚的特色。

单幅构图的话,你的名字的海报应该大家都看过,主体是两个主角,不过并不典型。星之声也是一样,加了一个机体。

はるのあしおと的OP。两个人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借着一阵风,给观众的感觉是把两个人的思绪串在了一起。
在ef前篇的OP里也有类似的表现,而且更富有变化的是两个人物相对来说是一静一动,最后却又都好像感应到了什么一样。

第四点是镜头的高速旋转。这点后来成了传染病,即使在新海诚不负责minori的游戏OP以后的SPPL里面也有出现,一度让我以为是新海诚监督的……

ef后篇的OP里面是比较典型的,整个镜头围绕着阶梯旋转,同时由近及远。
第一点中放的那幅图也是如此,整个镜头围绕着天台上的优子旋转。
但是高速旋转的感觉,单凭截图是难以表达的,有兴趣的还是自行看看OP吧。最后其实小小的惋惜下,新海诚和天门的组合在我心中其实就和宫崎骏和久石让类似。美加子的信也是我最喜欢的BGM。两位合作已久,却在言叶之庭开始天门不再负责新海诚的配乐,某种意义上也是新海诚风格转变的一个标志吧。


主要来说,主题思想内容匮乏,表现力过犹不及,说白了,新海诚他不会讲故事,这是真的。对于画面什么的网上已经吹烂了,就不扯了。只是单纯批判一下,不喜绕行。
当初看新海诚的第一部电影《追逐繁星的孩子》,当时觉得画风真不错,然后纯粹是追逐美感的看了下去,结果看着看着发现不明就里,期待着结局会有什么点睛之笔,结果神来一句“原来我只是太寂寞了啊” ,当时忍住掰断光盘的冲动,在主题选定上,既不通俗又不抽象,在表现手法上,小题大做,表现寂寞用这样一个有点奇幻冒险色彩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说不要提这部作品这个是败笔,那好,再说说《秒速五厘米》,很多人把这个作为神作,说这话的大多是没看过多少动漫电影或者看了也没有仔细品味过的处于青春萌动期的青少年,我想告诉各位的是,神作并不等于“画面好“+“音乐好”+“青春恋爱物语” ,正是因为这种坑爹的潜在的判断标准,使得这年头的“神作”泛滥成灾。《秒速五厘米》想表现的无非是恋爱故事,搞得跟人生苦短一样的苍凉和悲壮,主题太薄,这似乎迎合了处于青春期的那种放大悲伤的心理,于是吸引了一大群“追逐新海诚的孩子”,个人认为最舒心的表现这种主题的电影当属吉卜力的《侧耳倾听》,以细节和生活化的镜头表现这种情感。
好了,新海诚似乎发现大家都在批判他的内容空洞乏力了。就选择了最经典的电影常用的方法来加深观众印象,并且增加可以指(tu)出(cao)的亮点,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把一些思想具象化为句子,贯穿整部电影,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 我承认我被这句话打动了,而且这部片子可以说新海诚真蜕变了很多,但是这是这部片子的全部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文艺青年日记本QQ签名必备,说自己被言叶之庭多么多么感动到了,可是我看得时候真的觉得故事冗长又闷,表现得又过于缺乏张力。其实最简单的评判方法就就是,人物悲伤的时候,我感觉不到那种悲伤。最可笑的是,豆瓣上的评分给了五颗星的原因是“画面太美啦”,“又可以换壁纸啦”,之类的话,而且还有那么多人点赞。我真的对其判断力有些神伤。
为什么大家对新海诚这么信奉无疑呢,其实就在于,很多看电影的人的是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尤其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这或许就是新海诚的特色,这也或许就是属于新海诚的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吧。


当他拍出《你的名字》之前,我不认为他适合拍动画。
现在,我觉得他可以起步了。
我是Falcom的粉丝,我对他的离开还是感到很遗憾的。


推薦閱讀:

能突顯你變化很大的照片有哪些?
如果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四人來到知乎,他們隱名寫文章,需要幾天篡位知乎大V前四名?
你會怎麼填上這句話?
個人閱歷不夠如何塑造人物?

TAG:人物 | 动漫 | 新海诚 | 如何看待评价X | 你的名字。动画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