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中的台詞「home」該不該翻譯成「祖國」?

祖國一詞的含義是否更傾向於歷史與故土,是否疏遠了來救人的一個個偉大的活生生的個人而塑造了另一種崇高


謝邀!

The translation depend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In my opinion, both "家" and "祖國" work because the soldiers were trying to get back to their homeland and their homes.

I found some quotations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pretation of "home" and "homeland".


  • 「Travel does not exist without home....If we never return to the place we started, we would just be wandering, lost. Home is a reflecting surface, a place to measure our growth and enrich us after being infused with the outside world.」
    ― Josh Gates, Destination Truth: Memoirs of a Monster Hunter
  • 「Language is the only homeland.」
    ― Czes?aw Mi?osz
  • 「This entire time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where my home was. At first it was California, then Wisconsin. But in truth, home isn"t necessarily where you sleep at night. It"s where you feel like yourself. Where you"re most comfortable. Where you don"t have to pretend, where you can just be you.」
    ― Elizabeth Eulberg, Better off Friends
  • 「Thank you, Mr. Rochester, for your great kindness. I am strangely glad to get back again to you: and wherever you are is my home—my only home.」
    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

The last quote is my favourite. Which one is yours?

I hope this is helpful.

----------------------------------------

栗子的知乎答案索引:栗子樹

栗子的微信公眾號:E-Speller 或者 英文小魔仙 (只有精彩的原創)

----------------------------------------


有一部講英國皇家海軍1805年追擊法軍戰艦的電影叫Far side of the World(怒海爭鋒:極地遠征)。真實再現了風帆戰艦時代的海軍運行、海戰細節。
追擊過程中,有一位叫做瓦利的水手(原在美國波士頓生活,後加入皇家海軍),在一次風浪中從桅杆跌落海里犧牲,他的朋友傷心地回到船艙整理他的舊物,裡面有一張羊皮紙上寫著「Home Again」。

影片給出的翻譯是:「重返家園」。

既不故意煽情,但也直擊人心。無論是工業革命前的1800s,還是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海上航行依然是十分耗時的一件事情。海員朋友都知道,出一次海意味著大半年回不了家鄉。

能想像這種迫切想要回到家鄉的情感嗎?

敦刻爾克裡面也是一樣的。沒錯,英國是死道友不死貧道,是讓法軍斷後然後自己溜了。但是:

1、影片要表達的並不是國際政治,而是在戰爭中對人性的拷問。埋屍體換軍裝的法國士兵,抬著還沒犧牲的傷員試圖趕上一趟快要開走的驅逐艦,試問求生怎麼不是本能?怎麼是錯了?

2、影片要表達的並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任何一個有追求有付出的無名無姓小人物。無論是在求生欲下想盡辦法要擠上船,還是自己的油儲所剩不多卻仍然投身戰鬥;從似乎一事無成死於意外的小跟班,還是送走戰友後依然堅守崗位的將軍,又或者是影片伊始就已犧牲的福蒂斯長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決定戰場的走向,卻是他們無數個獨立的個人的努力,彙集成了一個共同做成的事情:成功地把一批不該無辜送命的人,從危險的地方撤走。

其實回答這道題不需要說這麼多,但是在另一個問題里看到知乎俠們清一色一邊倒地批判大撤退,我不吐不快。要知道,長期穩定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政體及其文明裡,國家要求個人要對國家忠誠,要奉獻,國家優先於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往往也過度壓制了個人的合理自由。這會導致這類文明下的個人在國家有事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慨他人之慷、聖母婊、互相扯皮推諉、內鬥、白眼狼的特點。很不幸的是,在國人和知乎俠身上,也能看到這類特點。
而這類人唯獨理解不了基於個人和自由而建立的文明、政體。所謂無數個人的集合才是集體,無數集體的集合才是國家。如果持有歷史唯物主義史觀,恰恰應當肯定這一點。應當充分給予個人以尊嚴和權益的保護,而個人會在這裡面感受到自己的獨立和強大,進而才有力量談奉獻,談為國效力。(感情里也是一樣,自己足夠自信和強大,安全感水平高,才有能力「給予」,否則再愛得死去活來都只不過愛的是「你愛我」而已。)

不扯那麼多也行,只談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同樣的考試,你掛過一次後,再去考的時候你是更恐懼了還是更自信了?
同樣的事情,你搞砸了一次以後,再去做的時候感想又如何?
那麼戰爭,你經歷了一次被抄了後路的徹底慘敗,你需要多長時間重整鬥志?你有多麼想被成功撤出的慾望?

但你並不是從海上被撈起來的那個被魚雷差點轟死的人,所以你沒資格回答這些問題,我同樣也沒有。

也因此,知乎俠們請不要亂開上帝視角,要知道:把你們拉去馬其諾,敦刻爾克,北海上空,可能你們的作戰表現完全無法拿來和英法聯軍相提並論。

戰爭是一件玩命的事情,而打嘴炮並不是。


作為另一位專業譯員,以及一名 grammar Nazi,正面反駁一下 @阿pp 的答案——我讀到的版本是這樣的:

要害其實就是一句話:

詞典上有這個義項,不表示隨時隨地翻成這樣都有道理,而是要看搭配和語境。

翻著詞典,指著自己看中的(往往是自己先前主張但遭質疑的)義項質問「憑什麼不能這樣解讀」,但卻不看搭配和語境,這是非外語、非翻譯專業人士爭辯外語句義時常犯的錯誤,按說不該出現在 @阿pp 這樣「十餘年筆譯經驗 專業本地化譯員」的身上。當然,裝糊塗另當別論。

「根據韋氏詞典,home可以指祖國。」不假,但人家已經給出了搭配,home 是在作為 abroad 的對應時,在「內外交困/內外多事」一語中指「祖國/本國/國內」的,而不是隨時隨處都可以指「祖國/本國/國內」的,即使把 home 翻譯成「祖國」碰巧也能構成一個在現實中公認的真命題,一句正確的判斷——「他們(註:不考慮英國人之外的同盟國軍民)確實回到了祖國嘛!」

至於對 @阿pp 加粗體的「外行」二字,或有人口中的「跟風黑」,我們更不一定該鄙夷,被說到的也不一定該羞愧。譬如,無論知乎用戶還是全球人類,在生物領域相對於韓春雨更外行的,恐怕是絕大多數。然而這絕大多數的外行,在面對韓春雨的學術爭議時,卻並不都是無腦的,而是往往掌握著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間接判斷依據,比如一般學術規範,比如公認權威性不亞於韓春雨及其同僚或上級的同行評議,基於這些,他們便也有資格發聲表達嚴重質疑。同理,給賈秀琰惡評的許多人,可能的確缺少翻譯實務經驗,甚至英語語言文化水平都不如賈(多年接觸洋務的人倘還如此,則未免有點低能),但是見過「好」翻譯的人,估計是不缺的。

英語都這麼通行了,咱們雖然干翻譯,在英譯漢領域真不用擺什麼內行架子,否則萬一露怯更丟人。若只呼籲要有「大情懷」,要響應栗戰書同志號召,倒真是無可反駁,青少年要緊跟政策還來得及。然而我們這些已經不記得自己哪年中學畢業的老人,卻還記得「有國有家者」的家國本不是現代民族國家,而「國家」這個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的存在,也並不是要鼓勵隨時即興(即著大情懷)把「國」和「家」這兩個更經常沿用古義的單音節詞混同起來的。

你問我 home 到底該不該翻譯成祖國?從功能對等的角度來說,即使在中華文化中,原本也有更對等的概念,比如……「家鄉」(就算你無論如何都想基於這句對白向「祖國」致意,字面翻譯成「家鄉」也盡夠了,內涵未缺,還更豐富、更蘊藉);而從最「自由散漫」的目的對等角度來看,不受市場規律制約的賈秀琰在這裡譯出「祖國」的真正目的,我們也許永遠也無法了解。只是,對於稍有海外電影欣賞習慣的觀眾而言,她這樣翻譯,顯然給中文裡的「祖國」一詞增添了一份不愉快的聯想。如果這就是她的目的……

——————————————

此外還有一路咬定「家」只能指一己小家,立意就是不如「祖國」高尚的一路答案,就不值一駁了吧。


根據語境,有的地方可以翻譯成英國,比如Kenneth Branagh從海灘看對面,說you can practically see home from here(原文記不清了,差不多這個意思),在這home可以翻成英國(從這幾乎就能看待英國了),他想表達的是,距離英國這麼近,但就是過不去,想說是比較客觀的事實,不需要用「祖國」這種語氣這麼強烈的詞;而在電影最後,James D"Arcy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home」,在這home更適合翻譯成「家」,因為他看到很多民用船過年,相比軍用船撤退部隊來說,民用船來就更加親切了,就是家裡的人來接自己回家,特別是很多開船的都年紀比較大的人,感覺就像是家裡的長輩來孩子們回家,這個時候,從Kenneth Branagh眼中就能看到感動和充滿希望的感覺,所以翻譯成「家」會更有人情味。


其實只要設身處地,把隨便誰丟到戰場,身後是波濤洶湧的海峽,周圍到處是死人,援軍遲遲不到,敵軍步步進逼…在你崩潰絕望的邊緣,內心想得是「我要回家」還是「我要回祖國」?

這些士兵應該都是一戰後出生,二戰爆發的時候也就20出頭。估計都還沒結婚生子吧。所以與其相信當時他們內心的home是祖國,還不如相信他們內心是「我要找媽媽」,「我要跟女朋友再來一發」。

當然那個船長和碼頭的將軍,顯然是經歷過一戰的。他們知道德國人的厲害。也可能會相信英國人將會跟一戰一樣,獲得最後勝利。所以,他們在電影中表現出了高尚的個人境界,因此他們內心的home=祖國,我認為是合理的。


人性在前,home 就是家;黨性在前,home 就是祖國,賈秀琰畢竟作為受黨教育多年的紅色翻譯家,與國家融為一體,國家不分,殊不知有家才有國,有國無家國將不存,雲橫秦嶺祖國何在?烽火連三月,祖國書抵萬金?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祖國?

有人說要看上下文,我就問,海報上的「When 400000 men couldn"t get home, Home came for them.」稍有點信達雅常識的你說這裡是祖國合適還是家合適?一個字幕翻譯還沒做好本意傳達就(不止一次的)自作聰明的亂加戲,看得讓人火大。

電影里都說那麼清楚了,被困40萬人,丘吉爾只打算帶回3萬人,說明這個「祖國」都已經準備放棄他們了,來救他們的就是帶他們回家的英國老百姓。在西方普世價值觀里,這些士兵首先是人,人就是要歸家的,這時候還念叨祖國的不是蠢就是傻。

順便附上我的影評:雪猹:如何評價電影《敦刻爾克》(Dunkirk)?

評論里有些朋友表達的反對觀點也有道理,我覺得這才是討論的意義所在,但一些不太友好的一上來就扣帽子的我看著眼煩就先刪除了,把話理順了再來聊我還是尊重你的表達。另外一些拿著字典就來討論的我建議你先把電影看了再來說話吧,單獨討論 home 這個單詞的意義就根本沒什麼意義。我把評論里 @影子 的評論單獨拿上來:

電影中從來沒有強調『英國』,甚至模糊了國家的概念。是英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重要,都要回家,都要為反抗法西斯、建立新世界而回『家』。
所以說這是西方普世價值觀的主旋律片。
萬眾一心,起點是人,重要的也是人。


所以現階段字幕組還是很有存在的必要


這個廣告前面還有一句:

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

雖然我一直想問:

「國是千萬家」之後不應該是「有家才有國」嗎?


別扯那些亂七八糟的意譯,「home」就是「家」的意思,某些翻譯家都是戲精,翻譯的時候很會加戲,美其名曰「雅譯」,其實不過是亂加戲罷了。


home就該翻譯成家,至於觀眾想聯想到祖國那是觀眾的事,不需要你們這幫翻譯多費心。


「按下祖國鍵回到主界面」


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開始進行,至同年6月4日結束,共歷時9天。此次撤軍共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同時動用各種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隻。短短10天時間,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爾克艦隊」把34萬大軍從死亡陷阱中拯救出來,為盟軍日後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蹟。

摘自百度百科

法軍,比利時軍:海峽對岸的那片兒是……祖國???


我一個諾蘭迷還沒去看《敦刻爾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賈秀琰老師,當然更主要是還沒時間。

賈秀琰,國家除「國產保護月」政策外另一支持國產對抗好萊塢的利器,一位在觀眾如雷的吐槽反對聲中仍能在八一製片廠屹立不倒的翻譯家,一位中國著名字(彈)幕官,一位隱藏在翻譯身份背後的編劇,一位才華橫側漏的文學家/詩人。

一位居然能自信到說出這種話的人:

「天馬流星拳』並非瞎翻,《環太平洋》導演吉爾莫 德爾 托羅是個不折不扣的日本動漫迷,在翻譯『hammerrocket』這個招式時,我想,用『天馬流星拳』會不會更形象一些,因為那個動作類似『天馬流星拳』的招數,用胳膊攻擊

如果我翻譯成了『詠春拳』,那才叫接地氣。

一位能把「也活得比我寂寞呢,畢竟你是最後一個活著的伯格羅多人了。」翻譯為「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的人。

一位被豆瓣、時光網、人民網等媒體均對其翻譯持否定態度的翻譯家。

一位被封殺後又東山再起官復原職屢敗屢戰屢戰屢敗越戰越勇的戰士。

一個「home」就是「國」的愛國者。

在這裡,我也想為賈詩人獻詩一首:

家國兩相依,有國才有家。

放棄做翻譯,造福千萬家。

ps:

現在問題來了,字幕翻譯賈秀琰為什麼還在瞎幾把翻。

-------------------------------------------------------------------------------------------------------------------------

我看到了one"s own country 這個翻譯,但是這個「祖國」我仍然保留意見,有這個定義不代表在這裡home一定能翻譯為「祖國」。


翻譯成祖國,你想過法國人的感受了嗎


應該說,把home翻譯為「祖國」不能說是一個絕對的錯譯,但並不是一個好的翻譯。

home確實可以有「祖國」這個語義,但這個語義是基於「家」與「祖國」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而坐的一個隱喻,本身二者是不矛盾的,在這個語境中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另一方面這個隱喻也並不基於某個特定的文化或語言背景,至少在漢語中「家」一詞也可隱喻為「祖國」,漢語觀眾並不難理解這一隱喻。

因此,在進行英譯漢的時候,即使這裡的home確實含有「祖國」這一含義,也完全沒有必要把這一含義直接翻譯出來,這樣不僅沒有任何收益,甚至還損害了基於「家」與「祖國」這一隱喻而形成的「家國情懷」,把家與國完全割裂了。

即便從主旋律宣傳的角度講,這樣也並不合適。這方面賈六級還真的要學習一個。


翻譯成家園,為啥是祖國?


不應該。

不過,洗地的人請先明白自己是在洗地還是在攪屎,冷嘲熱諷的人也不必過度借題發揮。

這個賈秀琰

一邊緊抱體制大腿,不學無術卻青雲直上

一邊玩弄小聰明,玩起高級黑,扛著紅旗反紅旗

這類人多的去了,最終兩面不討好

沒什麼好下場的


不應該。儘管如某些人所說home的確有祖國的意思,不過單憑這個就將翻譯定為祖國.......這麼乾和機翻有什麼區別嗎?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幾十萬年輕的軍人在異國他鄉打了敗仗被包圍在海岸上,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家鄉還是祖國?

另外因為我買票的時候沒注意結果買了國語版的票,感覺官方中文翻譯整個就很爛。游輪上那個老船長向他的兒子解釋救上來的士兵患了彈震症shell shock,結果被翻譯成了【火炮休克】......


以賈老師過往的表現來看,這次她沒把"home"翻譯成"主場"我們就該感恩戴德了。

把"home"譯為"祖國",對很多路人觀眾來說可能影響不大,反正但凡智商正常、觀影過程中沒有打瞌睡的都知道他指的是英國。
但很顯然,"祖國"並不是最佳的翻譯。
個人覺得,譯作"家"或者"家鄉"是最符合語意的。譯作"祖國"就有點自作聰明、強行加戲的意思了。
其實,比起其他錯譯、漏譯、瞎J8譯的地方,把home譯作祖國真的無傷大雅。


~符號代表祖國


推薦閱讀:

TAG:英語 | 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Nolan | 翻譯 | 字幕翻譯 | 敦刻爾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