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作為一名兒科大夫,你有哪些「一般人我都告訴他,可人家就是不聽啊」的忠告?

鏡像問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93832


內科醫生跨界答一波,來糾正幾個誤區

1.傳統觀點:寶寶要吃點鹽,不然沒力氣
闢謠:嬰兒的腎臟沒有發育完善之前,鹽和醬油得攝入會還來一定的傷害。通常來說,1歲以內的嬰兒最好不要添加調味品。與此同時,嬰兒在6個月之後就要開始添加輔食,原則上,應當堅持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


2.傳統觀點:塗礬可以防止皮膚褶皺和濕疹
闢謠:這種觀點在江浙一帶頗為流行,但是這種觀點真的不可取,醫院每年都會收到因為塗礬導致皮膚潰爛的寶寶。


3.傳統觀點:寶寶不睡枕頭容易把頭睡扁
闢謠: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嬰兒枕頭,讓人眼花繚亂。我們之所以需要使用枕頭,是因為正常頸椎生理弧度的需要,然而,寶寶要到3個月以後才會慢慢的出現頸椎的生理弧度,所以,3個月以內的寶寶不需要枕頭。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是,一張嬰兒床,有一個床墊和寶寶睡袋就夠了。如果實在擔心扁頭的話,可以讓寶寶趴著玩,還能鍛煉寶寶肌肉的發育。


4.傳統觀點:寶寶要多做日光浴
闢謠:擁有很多長輩喜歡給寶寶曬太陽。但是,6個月之前的嬰兒,其皮膚對於陽光十分敏感,所以,這期間應該儘可能避免讓寶寶受到陽光的照射。尤其是眼睛,可能會增加日後白內障的發生率。

那麼,如果寶寶缺鈣或者黃疸沒有及時消退,必須要曬太陽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應當以曬背部,臀部為主,每天10分鐘左右即可。記住,該曬的時候不要隔著玻璃曬,因為紫外線幾乎很難穿過玻璃。


5.傳統觀點:寶寶哭了不能立刻抱,會把他寵壞
闢謠:最近幾年,很多西方的「偽育兒觀點」不斷的傳入中國。其中有一個被很多公知鼓吹的觀點就是寶寶哭了不能立刻回應,會把寶寶寵壞。

這個觀點再一次證明了這些公知的無恥與愚蠢!他們不知道的是,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在嬰兒哭鬧時,最好的選擇就應該是立刻回應並給予安撫。這麼小的寶寶根本不存在寵壞一說。相反,應該給予他們足夠多的關注與愛護,聆聽他們的哭聲,能夠分辨他們什麼時候是想抱抱,什麼時候是餓了,什麼時候是冷了。


我的微信公眾號:聽萌醫生說

做認真的醫學科普,講有趣的醫學故事。

你願意,聽我說嗎?


該上抗生素就得上,
不該上就不該上,
讓你回去多喝水就乖乖聽話
進口葯不一定就是好
別把那些各種國家的代購葯拿來問我
該不該吃
我怎麼知道真假


我的背景:三甲醫院工作經歷,現在主要在大學教書,基層坐診近一年。目前主要在社區專攻兒科和心血管內科。所以寫一些與平時更接地氣的問題,定期更新。

1.首先題目中的問題,這個「人家」究竟是不是全指的患者,是否包含醫學同行,因為這一年見多了基層醫生的用藥亂象。舉個例子,霧化治療的用藥,基層目前還經常有用地塞米松、氨溴索做霧化的,但霧化吸入療法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專家共識(2016)指出:靜脈製劑中含有防腐劑,如酚、亞硝酸鹽等吸入後可誘發哮喘發作。如氨溴索,國內尚無霧化劑型。非霧化製劑的藥物無法達到霧化顆粒要求,無法通過呼吸道清除,可能在肺部沉積,從而增加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不推薦霧化使用。更有新奇者,拿中藥做霧化!!!詳細內容可看我寫的一個文章:霧化治療方便又安全,但也得符合基本法

作為患兒家屬或基層醫生,應當知道霧化用藥的基本規範!

2.2015年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的社區獲得性感染,多由鼻病毒、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所致,有時也有腸道病毒所致,病程多為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予以對症治療即可痊癒,少數患者可原發或在病毒感染基礎上繼發細菌性感染,抗菌藥物僅限於出現細菌感染癥狀,如咳膿痰或流膿涕、白細胞增高等時才應用。所以小孩普通感冒,無細菌感染跡象,反覆發熱,家長要用藥先以抗病毒為主吧,利巴韋林(有爭議,詳見最後)、氨酚烷胺那敏、中成藥抗病毒口服液、蒲地藍口服液都是不錯的選擇。(下面再詳談小兒退熱)。

患者扁桃體有滲出物、頸淋巴結腫大、發熱伴周圍血象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有助於細菌性感染的臨床診斷。如患者已出現猩紅熱樣皮疹,或有扁桃體周圍膿腫,則可診斷為細菌性感染。注意,只要小兒的扁桃體出現膿點,基本肯定是細菌感染,要使用抗生素。首選青黴素類(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黴素過敏患者可口服紅霉素等大環內酯類;其他可選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頭孢菌素。注意,扁桃體炎主要針對溶血性鏈球菌,該類均為革蘭氏陽性菌,頭孢三代反而效果不佳。所以小兒究竟用頭孢克洛(二代)還是頭孢克肟、頭孢地尼(三代),當然首選頭孢克洛。所以抗生素不是越高級越好,而是用對最好。

3.敷貼治療。敷貼治療我並不提倡,因為目前並無太強的證據。敷貼主要針對小兒無法配合服藥的輔助治療,對消化系統疾病更加合適。如腹瀉、嘔吐、便秘、納差等。尤其敷貼對小兒皮膚有刺激,兒童皮膚很嫩,所以貼敷時間不宜超過8個小時,6個小時為宜。但有些同行就要求貼12個小時,經常引起小兒皮膚過敏。所謂的不打針、不吃藥,綠色療法,首先要有療效,否則就是坑錢!

4.得病後都有常規病程,請不要求速效,速效的藥物大都不太適合兒童。

5.兒童護理很重要。晚上踢被子、白天亂脫衣服,都能造成疾病反覆。哮喘、久咳患兒,家長應該停止在兒童周圍吸煙。我每次都要最後特意交代。

6.兒童久咳,尤其白天不咳、晚上咳,呈明顯發作性,很大可能是過敏性咳嗽(咳嗽變異性哮喘),應該服用至少一個月孟魯司特鈉。我並非是要賺你錢,這是最省錢、最有效的辦法。很多家長反映吃了幾百塊的葯也沒用。孟魯司特鈉咀嚼片(默沙東)進價就很貴,幾乎不賺錢,藥店也不願意賣。

7.對了,接上面這個,好藥廠的名牌葯,幾乎藥店都不賺錢,因為進價就貴,有限價,有些真的是賠錢賣,如聯邦製藥的阿莫仙、氨苄仙,揚子江葯業的胃蘇顆粒,降壓藥施慧達。所以一旦有什麼雜牌子的葯,雖然是同一個化學名,品質你覺得會一樣嗎?

8.關於發熱處理。《兒童發熱家庭護理指南 (2016 版)》:最新指南基本否定了物理降溫的作用,雖然對乙醯氨基酚聯合溫水擦浴短時間內退熱效果更好些,但會明顯增加患兒的不適感,所以不推薦使用溫水擦浴來退熱,更不推薦冰水或乙醇 (酒精) 擦浴方法來退熱。

若患兒無不適表現,即使體溫超過了 38.5℃ 也可不使用退熱葯;若患兒精神狀態不好,舒適度不佳,即便體溫未達到 38.5℃,也可以使用退熱葯。不要孩子一發燒立馬就用藥,立馬就四處亂貼退熱貼!

目前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聯合布洛芬用於兒童退熱,不推薦對乙醯氨基酚與布洛芬交替用於兒童退熱 (降溫效果優於單一使用,但不能改善舒適度)。

(1) 2 月齡~6 月齡內的嬰兒推薦使用對乙醯氨基酚,對乙醯氨基酚的劑量為每次 15 mg/kg,2 次用藥的最短間隔時間為 6h;

(2) 6 月齡~3 歲的嬰兒,建議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布洛芬劑量為每次 10 mg/kg,2 次用藥的最短間隔時間為 6-8h,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的退熱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此外,根據我的用藥經驗,一些中成藥,如柴桂退熱顆粒,效果也很明顯,且發熱不容易反覆。

9.換藥不是越勤越好。傷口換藥主要是為了讓傷口無菌,利於癒合,頻繁換藥反而不利於傷口。傷口上更不應該塗抹一些所謂的祖傳秘方。燙傷的傷口,可以塗抹濕潤燒傷膏,千萬不要塗抹所謂祖傳秘方、香油、牙膏,淺度燒傷一般不會留下疤痕。

分割線


根據下面有些人的評論我搜集了一些資料。關於利巴韋林的問題,我在此推送三篇文章,全部都是負面的

當利巴韋林遇到感冒,當臨床指南遇到烏龍 - 丁香園

救救孩子:如此可怕的利巴韋林,為何被廣泛濫用?

用藥問答:利巴韋林的這些「是非」你能分清嗎? - 丁香園

目前圈內在呼籲停止濫用利巴韋林,我經過檢索發現利巴韋林在網上的說明書,不同品牌並不相同。而究竟是不是呼吸道合胞病毒還是其他病毒感染這很難判斷。為了安全用藥,給小孩用推薦只用噴霧劑。

利巴韋林目前在國內的使用存在著很多爭議,人衛八年制《兒科學》第二版也寫了手足口病應用利巴韋林。期待相關指南或專家共識來規範利巴韋林的使用,也期待課本會有這方面的更新。為了安全,暫不推薦口服利巴韋林!


哇,知乎上第一次作答,且是受邀作答,好激動,穩定好情緒,認真思索,鑒於近一年在產科給剛出生的寶寶常規體檢,聊聊對於剛出生的寶寶,那些你一直講,而沒有人聽的事:

1.新生兒手腳涼就不停加衣服

新生兒生後1、2天,會普遍手心、腳心偏涼,新手爸媽就會認為寶寶穿太少,尤其家裡的老人,會不停的給寶寶加衣服保暖。

比如現在這個季節,室溫27-30度左右(南方城市),悶熱,一個病房2-3個產婦,n多個家屬,無空調(因為產婦不能吹風、新生兒不能吹風, 此處表示非常無奈,又一個講了也不聽的話題),陪人自己全部短袖、短褲、裙子等等,反正怎麼涼快怎麼穿,可憐產婦被勒令不能露手臂,不能光腳丫,長褲長袖蓋被子,甚至還戴帽子,一邊冒汗一邊無效反抗。旁邊的寶寶更慘,棉衣、棉褲,外面夾棉再穿一套,一摸,手冰的,再套件背心,還冰的,再來件包被,上面還要蓋一層。噢漏,我們可憐的寶寶。

其實,新生寶寶手腳冰涼是因為寶寶四肢含血量少於內臟,四肢的供血不足,剛出生時又因為經過羊水的浸泡,較成年人容易發涼 ,並不是多加衣服就能解決的,更遭的是多加衣服後寶寶會出現皮疹、脫水熱等。

但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一般都出現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里,屢教不改,執迷不悟,每次查房先是反覆教導,曉之以理,無效,後來每次查房,直接扒衣服,一層一層扒,再「威脅、恐嚇」,反覆告知衣服穿過多的嚴重後果,可仍有一部分老人嗤之以鼻,你一轉身就會把衣服套回去,嘴裡要麼念叨「我家寶寶跟別人家不一樣」,要麼埋怨「這醫生太年輕,不會帶娃。我都帶大兩個娃了!」

唉!醫生太年輕!不會帶娃!

2.哭了就是餓了

在產科查房家長最長喜歡問的就是,寶寶老是吃不飽怎麼辦。仔細詢問,銜乳正確,吃奶有吞咽聲,哺乳時間有20分鐘。那,為什麼覺得他沒吃飽呢?因為一個小時不到,他又哭了。

再次提示:

尿不濕打開看看!呃,尿了,呃,有大便了。

摸摸後背!呃,有汗,穿太多了。

抱起來看看!呃 想媽媽了(腦補的,呵呵)

...........

新生兒哭泣有很多種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餓,還有尿了,便了,熱了,冷了,想睡覺了(很多寶寶睡覺是需要學習的,當需要睡覺而沒睡覺會過度疲勞而哭泣),需要抱抱,甚至,寶寶我任性,我就是想哭,我鍛煉肺活量。

當然其他一些病理現象也會引起寶寶哭鬧,比如發熱、腸絞痛、斜疝嵌頓、濕疹等等,如果不能確實,需要尋求專業醫生去一一排查。

但是,每當寶寶一哭,還是有很多心急的家長會說,哦,怎麼回事,由餓了,餵了還要哭,就,「醫生,快來看看我家寶寶為什麼吃不飽?」

唉!

暫時想到這些,有新的再補充,嘿嘿。

謝邀!


我是心室外科,主刀,面向的手術對象一般為五歲到十歲的兒童,上班已經五年,從操刀開始,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家長,從國外到國內都接觸過,挑兩個比較有印象的案例給大家參考。坐標:英國倫敦,具體病情不方便多說,當天做完了手術,在外面見到了小孩的爺爺奶奶,簡單聊了後得知小孩的父親服役殉職,母親在他國也是醫生還沒能趕回來,以小孩當時的病情來說,我們之前的會議都是不建議手術,原因是小孩的病屬於誘發性,並不一定會發病,希望能等孩子歲數大點再來手術,當然不排除在這段時間會被誘發,小孩母親電話里表達的意思由小孩做主,小孩很堅定的回答說要做,六歲的金髮小男孩,可能對於生死的概念還不是那麼深,但是他一直在安慰母親。進入手術室前,小孩的爺爺給他敬了個禮,小孩說,等我出來,我一定會成為我爸爸那樣的男子漢。小孩的奶奶吻了下他,一直在微笑著。手術很成功,送小孩出院的時候我問他,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做這個手術,小孩說,我不能再讓他們經歷一次突然的離開。 坐標:上海,也是一次主刀手術,對象是個九歲女孩,母親哭天搶地的說她女兒多可愛,父親跟他的應該幾個表兄弟,就一個問題來來回回問了我和另外一位醫生十幾遍,問題是為什麼不給我女兒做手術,我回答,不推薦做,首先是成功率低,再有就是手術後治療過程對小孩負荷太重,建議再大點。問,那為什麼成功率低,為什麼不叫最好的醫生過來,是不是不給你們紅包你們就不好好做,你信不信我報警曝光你們巴拉巴拉,從早上九點一直到下午兩點,保安在外面攔了幾波記者,到後來就我一個人對著他們幾個人,而到後面的對話就基本是,大不了一命抵一命,殺人償命,我沒有報警,並且也通過值班護士告訴醫院由我處理這起事件,我告訴他,第一在上海比我好的有名的活更好的醫生多的是,但是就這台手術,大家都差不多,就是讓除非你能請到世界級的外科醫生配上頂配的設備,不然誰來都是這個成功率,現在就是你要做決定,做這個手術你就簽字,不做就找其他醫療手段或去其他醫院,你要砍我還是要抵命,我住哪兒哪兒,身份證號,那就速度來,我下午還要開會。我是害怕的,不騙大家,但這不是我第一次面臨這種半醫鬧,我能理解那種被生死壓的喘不過來氣的感覺,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怕歸怕,但是我還能去想點道理,我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手是抖的聲也是抖的,但是從頭至尾我都是平視那位父親,我尊重他,但是我是一名醫生,我有我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尊嚴,這是底線,也是原則。


謝邀。難得被邀請,好想答!但我回想了一下,發現一般我說的話家長都會聽啊……
勉強說幾個個例吧
1.大部分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所致,只需要對症處理做好護理工作,一到兩周後會逐漸緩解。我經常這麼和家長宣教,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但偶爾還是會遇到一有發燒就給吃頭孢的家長。
2.發熱時不要捂!這點現在大部分家長都做的挺好,極個別年紀大的家長會忍不住給寶寶里三層外三層捂好多。
3.有種疾病的誘因之一是過敏,所以一般我們會要求該病患兒病程初期要忌口。忌口宣教其中有一條是雞蛋暫時不要吃,有次有個家長問我「那鴨蛋能吃伐」我說暫時都別吃哦,結果他吃了鴿子蛋……

其實我們和家長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寶寶們能健健康康趕快好起來。如果要說有什麼忠告,那就是,請更相信我們一些,因為我們更專業。


謝邀,我不是兒科醫生,是兒科護士,所以我的答案側重點不在治療,而在護理方面。

就說一個常見的打針。大家都知道小孩子血管細小,比較難找,月齡小的寶寶更是如此。一歲以內的寶寶我們注射的時候首選頭皮血管,因為頭皮血管相對比較清晰,注射成功率高,另外小孩子一般好動,如果針打在手上,幾下就給你扯了或者弄移位了。這些我們都會和家長說清楚,大部分家長都理解和支持。但總有少部分家長堅決不同意打頭皮的,他們認為針打在頭上,萬一藥水進到腦袋裡面去了怎麼辦,萬一孩子摔一跤針銼進腦袋了怎麼辦,你們醫負得起這個責任嗎,反正怎麼解釋都沒有用的這種,那我們沒辦法就只有選手背的血管了。而且一般遇到這種家長,我們最好是一次注射成功,否則人家可能會找我們拚命。也正是有這樣的家長,寶寶們往往會多挨幾針,因為小寶寶們是真的好動啊,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輸液過程,你要人家老老實實手一動不動,怎麼肯能。所以經常是一不小心手背就鼓個大大的包,然後又要重新打針

其他的我就不說了


謝邀,已離職。

TO未來的前同行及前同行:學兒科不一定要乾兒科;激素類抗生素類藥物是臨床利器,但是別TM濫用,也別TM被人威脅了就完全不用,幹了這行要堅持原則也要相信自己的診斷;盡人事,聽天命。依從性差的盡責後就放手吧。兒科人手永遠不足,精力永遠有限,儘可能救有救的人吧。

TO各種家長:孩子哭不一定是因為病痛,也可能是因為恐懼,也可能是餓了或者...他就想哭一下...發燒不一定要來醫院,來了醫院不一定要掛水,掛水不一定立馬退燒;孩子的免疫系統很脆弱,免疫系統依靠與病魔打架不斷增強。學會怎麼打架是需要時間的。醫生和家長可以給免疫系統遞個棒子,穿個盔甲,讓它學會怎麼和病魔打架。但是不能每次剛開架就TM給個火箭筒,給個原子彈把對面干趴吧?這樣根本沒給鍛煉的機會。到哪天碰到個狠角色,開場就干趴免疫系統,那到時該誰哭呢?

孩子不是豬,不是什麼都能喂,不是餵飽了喂胖了就營養好。小兒肥胖症,小兒糖尿病,見得不算少了。可有多少人聽?

這年頭,家長好當,兒醫難做。


謝謝邀請

來跟大家分享台灣的經驗

絕大多數家長都很理性+可溝通。但偶爾遇到一些困境,還是比較難說服的

1. 有一種冷,叫做「長輩覺得小孩會冷」。台灣是個四季如春/夏的地方,特別是台灣南部。即便是冬天,大多都還有 15-20 度,根本不會太冷。但是還是可以看到包了很多層,小孩一直流汗+起汗疹的。

怎麼說,也堅持要把小孩包成肉粽。覺得 冷=生病


2. 不要一直跑診所/醫院。台灣看病太便宜,所以偶爾會遇到生個病,三天看了七個醫生......。小孩發燒一次,就覺得前一個大夫無能,再去找另一個。

還好多數醫生都很有良心,不會因為這樣下猛藥。

我都替孩子擔心,萬一偶爾遇到比較敢開重藥的......。孩子到底吃到了什麼?

要讓孩子馬上不燒,有啥難的?只是有的事,真的不能做。


以上都少數。多數家長其實真的是蠻理性+可溝通的。


咋知道我是兒科醫生的…好奇!
不過第一次受邀,甚感榮幸,就借自己臨床工作經驗詳細談下!
現在,家屬兩極分化明顯。大部分農村家屬,特別是一些老實的人,比較相信醫院,對於檢查和治療都比較配合,相對來說,他們的寶寶也都恢復的比較快、比較好,我們看的也比較省心。
另外一大類,有些文化的,自主意識比較強的,會提出各種讓人無法面對的問題。不回答的話,他又會想許多,回答了吧,後面還有更多的問題,老師這個職業尤甚!有時候就想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去飯店吃飯點菜,會問他每道菜怎麼做的嘛?你去買東西、辦事,也會問過程嘛?況且,醫學又是那麼專業的東西。
還有,就是輿論的誤導,吸引眼球,無所不用其極!像什麼八毛錢治好巨結腸了、紗布門了,許許多多。本來,隨著信息的爆炸,各種專家、科普,普通民眾就已經很混亂了,媒體還肆意誤導,加重情緒!
以上,醫學會越來越難干,兒科、急診尤甚,WJW的降分、委培之類,完全治標不治本,5-10年後,大家還是自學醫學吧,或者多多鍛煉身體,祈禱不要生病比較好!
最後給大家建議,到醫院,就相當於把自己性命相托,我們入校誓言就是這個!別不相信,不然就別去,否則浪費時間金錢。畢竟,醫生整體素質相對整個社會絕對不低,兒科更不用說(就目前來說,等一批降分來了,就不好說了)。


謝邀。沒有在國內工作過,新加坡這邊的大部分家長只要花時間耐心溝通還是會聽的,包括祖國同胞,但真的就沒有時間看其他病人了。

這種東西真的不勝枚舉,因為家長嘛畢竟不是醫生。以下幾個如果家長能夠提前知道的話,會很有利於和急診醫生溝通:

1、相比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腸胃炎、高熱驚厥、鼻竇炎等,發燒、咳嗽、嘔吐、腹瀉、頭痛等都只是癥狀而不是病,因此對症治療的葯(退燒藥、止咳藥、止吐葯、止痛藥,多好多貴的都一樣)只能緩解癥狀而並不能根除病因,也不會縮短病程。所以家長不能夠用燒是否馬上退了、吐是否現在止了、頭是否暫時不痛了來判斷病是不是治好了或者好轉了,繼而醫生的治療是不是正確。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要讓患兒退燒並保持幾天不發燒是很簡單的事情,用激素(口服靜脈隨便)就可以了,事實上我也見過很多醫生也這樣用過的。但是這樣對於疾病治療不僅沒有好處,而且對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甚至會有害。

2、現在已經有充足的證據知道,單純的發燒本身不會燒壞大腦,多少度都不會;但部分腦炎、腦膜炎會有後遺症,有些抗生素會有副作用(例如對聽力),特定年齡段的部分小孩會有高熱驚厥(但並沒有證據提示會有神經系統損傷),這些即平常人眼中所謂的「燒壞大腦」。過去很多腦炎、腦膜炎都沒有好好治療,表現為持續性高燒,加之後的神經系統損傷,例如《活著》裡面的大女兒可能就是。因此這是一個因果關係倒置與錯置的問題。六六的小說和電視劇裡面,醫生因為小兒子高燒四十幾度而下病危通知書是不真實的。

3、現在有證據提示病毒接觸對於免疫系統成熟是必要的(有初步臨床證據甚至提示早參加託兒所的小孩白血病的風險低於遲去託兒所的小孩,因為接觸病毒的機會更多),表現為六個月後的小孩經常生病,即大部分人口中的「我小時候體弱多病」,這是正常的,只是有些小孩癥狀強一點,有些小孩發燒四十度照樣能吃能玩。據說新加坡六個月到幾歲的小孩,一年發燒、咳嗽、腹瀉、嘔吐的頻率是一年接近十次,但是我還沒有找到數據來源。這些「生病」應當理解為正常的過程,家長和醫生只要能夠排除嚴重的感染(例如肺炎、腦膜炎、尿路感染等),並不需要過分擔心這一年齡段的小孩頻繁生病。

4、小孩抽經時,不要往嘴裡塞東西,包括《武林外傳》在內的電視里都是不對的,見過好幾個牙齒和口腔損傷的小孩了,我很同情這些家長來急診室以後的焦急,真的是滿嘴鮮血。建議家長把小孩側卧(哪邊都可以,沒有壓迫心臟這回事),記住開始的時間和抽經時候的表現(是全身還是一側,有沒有失去意識,身上燙不燙等),如果還足夠鎮靜的話能用手機拍下視頻就更好了,可以給醫生看。新加坡的指南是如果超過五分鐘還沒有自行停止,就需要叫救護車。如果自行停止的話,也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是什麼原因。家長不用過分擔心,大部分屬於高熱驚厥,不要緊的,如果醫生沒有做很多檢查或收住院觀察的話,不是醫生怠慢你家小孩。

5、除非特殊情況,比如先天性心臟病做過手術的小孩在用某些抗凝葯等,一般西醫沒有忌口這一說,沒有辦法依據「魚生火肉生痰」來提供建議。

其他的還有很多很多,先寫到這裡。有了孩子以後特別能理解家長的不容易,尤其是沒有學過醫的家長,可能真的是兩眼一抹黑只能百度Google的感覺。但有的時候真的沒辦法對每個病人都花很長時間,互相理解吧。


很多時候我也不知道要不要相信你們兒科醫生,我兒子28天時喉嚨里吸奶時有呼嚕聲,後來才知道這是喉軟骨發育不良。結果在上海一個著名醫院,說是新生兒肺炎,我當時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只能信醫生,莫名其妙入院六天。出院一看入院體格檢查,入院時全部正常,有個屁新生兒肺炎癥狀。而且出院之後呼嚕聲依舊存在,奶量依舊不變。
我投訴幾次,很簡單的問題,憑什麼診斷我兒子肺炎,到現在兩個月了,都沒有一個人回答過。
醫院黑,兒童醫院更加黑。


謝邀。
「不要學兒科。」


謝邀,說兩個常見的吧,1.胃腸炎嘔吐的孩子,我們一般告知家長嘔吐後1-2小時禁食禁水,家長不聽,一定要吐了之後馬上給孩子再吃,吃完立刻又吐了,然後過來找我們,醫生娃又吐了;2.「醫生我孩子高燒」,「多少度?」,「37.2」,「不算燒,37.4以下都正常體溫」,家長半信半疑得走了,隔一會,「醫生我孩子又高燒了」,「多少度?」「37.3」「...」


不當醫生的人,以及成人醫院的醫生同行,都會對我們兒科醫院的醫生說,哎呀,你們兒科好啊,病人乾淨(各類免疫指標),家屬之間沒糾紛(看病願意掏錢),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少(是因為大家都掙得少嗎?)成人醫院哪有你們單位好啊,你可千萬別進成人醫院的坑啊!(作語重心長、世事我都經歷過的表情)但是我們要治療的都是別人家的心肝啊,寶貝啊……一不留神,小孩撒個嬌,作哭了,家長分分鐘能把你關起門來打...這種事情多了去了,再和藹可親的年輕醫生都被威脅過、暴力對待過。可悲可嘆吶!祖國的花朵都成長在什麼樣的土壤里?多說無益,能掙錢我就幹下去,掙不到,我就離開啦。回頭是岸嘛。希望學弟學妹們 對待職業慎重選擇吧!


謝邀,最厲害的事是說服過一個好像很懂的家長,堅決不掛抗生素的家長,掛了水,真是苦口婆心


看了一圈回答,越發想吐槽一下。
都說一般的感冒發燒不吃抗生素,我遇到的不是吃的問題了,而是直接輸液的了。
總感覺小地方遇到好醫生很難,特別是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裡。今年走了幾次醫院,沒有一次幫我把問題解決了的。稍有疑問,也是讓你吃藥,吃完再說。
回歸正題。對於孩子,我覺得大部分還是要隨他去。只要稍微把控一下方向和量就好。多看書,多問能把孩子帶好的過來人。

飲食清淡是真的,不要大魚大肉巴不得孩子多補一下,只要胃口好,消化正常,適量吃才是硬道理。孩子如果不吃了,真的不要在屁股後面追,壞習慣不說,還容易被大人撐壞了。(特別是孩子在玩的時候你一不留神就喂一口進去)
平時維生素或者微量元素之類的不要一直補,我不懂,但覺得不好,如果不吸收又排不出那就慘了,飲食還是均衡就好。
生病的時候找可靠的人看吧,有熟人更好,但小問題就自己護理。多問多學習。
不是醫生的人強答一回,只是希望我們的寶寶都健康快樂


過敏性紫癜的家長會問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我告訴家長這個病和過敏無關,是IgA介導的小血管炎,然後告訴家長吃東西乾淨衛生即可,家長都不信;還有發燒感冒也是如此,乾淨衛生,不要吃得太油太咸太辣,其它基本想吃什麼吃什麼,不要吃太多,家長也不信。。。


將小孩的食慾調理到正常狀態、睡眠達到正常、大小便達到正常狀態。這樣一切好辦了。


最糾結的是好多喜歡看百度的,如果百度好使你來醫院幹啥,如果百度好使要醫學院培養醫生幹嘛,那種了解一點點就喜歡質疑醫生的,聽好了!醫生比你都希望你家孩子健康!你了解的東西只需要用你幾分鐘或者幾個小時,而醫生都是需要用幾年的時間去研究學習,請遵醫囑!


推薦閱讀:

從醫生的角度,按照家屬意見,共同向患者隱瞞癌症病情,到底對不對?
如何看待29歲女孩突發持續不明原因腹痛,入院不到24小時便死亡?
北上廣等地的大醫院的康復科醫生和技師都要求有醫學學士學位證書嗎?
周杰倫的強直性脊柱炎與他所服用的藥物是否會影響到他的壽命?
如何有效治療肩周炎?

TAG: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