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人提到「智商」就想到數學、物理等理工學科?而我鮮聞有社會、人文科學的天才?

以前的問題如「清華上的智商碾壓」、「智商高是一種什麼體驗」等討論的都是理工科的天才,人文社會學科呢? 除了那些少年成名的作家,怎麼很少有見社科類的天才?是否因為社會不重視,那為何古時候倒是有很多這種天才, 反而理工類卻少。


這個答案下面能出現一篇劉仲敬粉絲文,就充分說明了兩件事:
1.文科非常需要智商。不僅僅在文科研究,而且看文科研究也極其需要。雖然後者幾乎沒有明顯的門檻。
2.判斷文科領域內的智商水平,不能靠段子。

當然,見風使舵跟政治投機這種事情,壓根不屬於文科領域。這個好像不用解釋。


主要是因為學科性質,文科社科等學科是很容易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懂得的學科。有了這種自大的思維假設,從而沒辦法真正感受到文社科天才對你的碾壓。

還有因為學科的教學與考量方式。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這樣的印象來自於高中。然而由於目前高中的文科教育的方法,還有考試的方式,比較難以體現文科智慧的精髓。相比之下,理科教育相對成熟一些,考量方式也更合適更清晰。

本人理科生一枚,在當時高中的環境下多少也有類似偏見。自從進入了一所以社科著稱的大學之後,近距離的見識幾個有社科天賦的人,就會發現,文科社科,也存在巨大的智商碾壓,只不過過去沒有機會感受到罷了。
以及,又有多少對學科存著巨大偏見的人,有認認真真的看過一本社科巨著?不談學術專業性太強的著作,即使看看類似於錢鍾書的雜文之類的,都能感受到,文科社科天才們真正秒殺你的,並不是經常會被overvalue的博聞強識,而是背後強大的思維邏輯模式。


討論的是不是太陽春白雪了一點,「提到智商就想到數理」的「許多人」里,有多少會去看智商測試題?有多少會知道很多數理或文史的大家?

個人覺得很現實的一個原因就是,大部分人對文理的概念源自高中文理分科,而選文科的有一多半是因為覺得理科難學選擇文科的,就這麼簡單的事。

話說知乎有一個不太好的傾向,當討論一個現象的時候,很少人去分析這個現象存在的原因,而更多地去批判這個現象多麼不合理、這是一個如何愚蠢的偏見。很多時候不是在討論問題,而是在展示自己的「正確」,享受自己作為道德審判者的快感。


為什麼很多人提到「智商」就想到數學、物理等理工學科?這有什麼奇怪?因為大家只要稍稍查閱「智商」的查閱標準就知道,「智商測試」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側重於測試人類數理方面智能商數的

如圖,智商測試是由法國的比奈(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學生所發明的測試標準,根據這套測驗,大多在85到115之間。知名的智商測試包括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伍德考克-約翰遜認知能力測驗和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以韋氏為例,包括知識、填圖、分類、圖片排列、算術、積木圖、辭彙、圖形拼湊、領悟、編碼、背數等測驗內容,大部分是偏測試數理能力的(其它量表也差不多)。假如你是一個音樂天才或藝術天才,你的智能水平顯然高於凡人,但如果單純用智商測試來檢測,你的分值可能挺低的。換句話來說,智能測試只是一個對人類智能商值的一種檢測體系,它只能一定程度的評估人的智能水平,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真實智能水平。

(圖片來自於鳳凰娛樂)
伴隨著人類對大腦研究的不斷深入,關於智商研究產生許多有爭議問題,美國《神經元》月刊曾經發布過一篇研究報告,海菲爾德博士和一些研究者發現,「智商測試存在根本性缺陷,因為智商測試沒有考慮到人類智力的複雜性質和不同組成部分」。
這個不難理解,用個簡單的例子就能講清楚:我們如何評論一個辣妹的身材好不好?評價身材,不像評價身高,身高是可以用尺子準確測量的客觀數值,而身材是一堆客觀數值經過大數據運算得出的一個模糊的主觀結論。那麼,辣妹們要比拼身材怎麼辦?只好找一個大家都比較認可的、一定程度上能體現身材水平、檢測起來還比較方便的方式:測三圍。顯然三圍數字不能完全體現妹紙們的身材水平,否則每年把姑娘們的三圍數字上傳到FB,立刻世界小姐就出來了么,還搞個毛的選美大賽啊?
智商測試也是同理啊

別覺得我剛才講的「看三圍數字選世界小姐」的例子很逗比,人類在智商測試上還真犯過比這還逗比的事情。在大約100年前,比奈的智商測驗被引入美國,出現了智商測試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變化,亦即將智商和優生學的觀念結合起來智力測驗被用來篩選移民。後來,被判定為智能不足者更有可能被送進收容所,甚至被強迫施行絕育手術(所謂「消極的優生學」)。這樣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毛骨悚然?美國人在智商上搞過的這套,和希特勒的那套優生論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嗎?這既是美國的黑歷史,也是智商測試的黑歷史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正是因為當年美國廣泛應用(甚至濫用)智商測試,才奠定了智商測試強大的勢力影響地位

其實人家智商測試最初的產品目的還是蠻好的——當時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政策,需要區分正常學童和智能不足的學童,對於智商弱的孩子,可以給他們更寬鬆的成績測試(如上圖)。可萬萬沒想到,智商測試到了後來竟然一度演變成把那個「矮個子」直接丟進收容所的殘酷工具。即使到今天,智商測試這個東西一定程度上還是給孩子「貼標籤」的工具,這應該並非比奈發明智商測驗的初衷吧。

關於智商測試有一個最大的爭議,是關於「智商和種族」之間的關係。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資助的智商調查活動顯示不同種族之間的智力差距十分顯著,其中最高的是猶太人125, 其次德國112,然後是歐亞人,最慘的是非洲人,平均智力水平只有70左右(和《阿甘正傳》男主角相當)。其實稍微用腳趾頭想一下就有多不靠譜了。你要說人種之間體質略有差異我還信,但是你要說差異大到德國遍地「愛因斯坦」、非洲遍地「福雷斯特岡普」——那不是扯淡嗎?

結論的錯誤,很大程度上與智商測試的設計相關。如上圖這種蒙氏教具,其設計原理與智商測試的題目高度相關。很多小朋友從一歲不到就開始玩類似的玩具,自然而然掌握了智商測試中的一些語系規則。而非洲小孩們恐怕沒有這種條件,他們遇到智商測試體的時候,光從解讀題目就要比歐亞小朋友多花費時間,最終智商測試結果偏低也就不難理解。不記得是羅振宇還是誰曾經半開玩笑的吐槽,說智商是一幫聰明人發明出來體現自己智能的工具,按這個標準篩選出來的「聰明人」作為得利者會進一步強化這個體系的正確性,智商低的名人又不好意思站出來說「我是個低智商」(沒準馬雲、莫言的智商測試數值還不如你呢),於是年復一年,好像真的是這樣耶,智商測試很准耶。所以,被智商測試差評掉的非洲朋友就真的是傻子嗎?呵呵……假如當年是非洲人發明智商測試,用狩獵主題的測試題來考核人類智力商值,搞不好就是歐洲人智商70了……所以史蒂芬霍金說,「沒有智商這回事」
心理學家一直在爭論「不同種族之間的智力差距十分顯著」這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原因。他們沒爭論完,咱們不知道結論,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智商測試本身的誤差是相當大的,除了測試本身有5%左右的人工誤差以外,整個測試體系是比較缺失和僵化的,導致智商測試不能正確衡量人的智能商值。至於這個誤差到底有多大,會不會像海菲爾德博士說的那樣,「智商測試存在根本性缺陷」?後人會用研究數據告訴我們的。

還有一句題外話要補充,前面提到過,依靠智商測試獲利的既得利益者。例如,前面提到的蒙氏教育,我倒不是說蒙氏教育不好,而是想強調,蒙氏教育的成果是很容易用智商測試量化的,也就是說,上過蒙氏教育的孩子智商測試成績單會很好看。這就代表蒙氏教育是唯一優秀正確的教育體系嗎?不能單憑智商測試結果下此結論。假如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小莫言」,上蒙氏是利大還是弊大呢?真還不好說。

雖然說了很多關於智商測試的黑歷史,但是,我們肯定智商測試是有意義的,它們迄今為止還廣泛用於兒科的臨床診斷,可以輔助醫生們早期發現一些發育障礙方面的兒科疾病。但智商測試有案可查的積極價值可能也僅限於此了。

綜上:
①智商測試本身就偏重考察人數理方面的智能商值,所以不奇怪你聽到的智商高的代表大多是理工方面的傑出人物;
智商測試僅僅是對人類智能的一個人為測試標準,誤差很大,甚至可能有根本性缺陷
③智商測試在幫助兒科醫生早期發現兒童發育障礙方面有重要貢獻。

—————————很重要的題外話—————————

關於智商測試標準,本身是一個小問題,給題主解釋一下也就結束了。能藉此答題希望樓主能學會三件事:
不要望文生義做判斷:「智商」未必代表智能水平,例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既不「民主」也不「共和」;
不看廣告看療效:別聽它說的有多好,而看看它的發展史,看看它為人類歷史的進程帶來過多大的貢獻或者傷害;
別忘了任何體系都存在既得利益者:對任何利益相關者的鼓吹都要保持警惕,尤其你要給他們投選票的時候。


單以智商論天才,正是現代人思想貧乏的一個表現,人文學科中的有些努力,就是源於對這種淺陋的傷感,並試圖改變它。


如果目標僅僅是在一所很不咋地的大學取得不超過中等的成績,理工科的智力門檻就是比絕大部分人文社科專業高。舉個具體的例子,在二本大學學計算機專業不掛科一般來說比在二本大學學新聞學不掛科,要難多了。

但是,如果是要成為業內大牛,另當別論。一個新聞學頂級人才當然比一個蹩腳的計算機專業學生聰明。

諸位捫心自問,你當初讀中學見過的最聰明的幾個人是讀理工的多,還是讀人文社科的多?不要動不動就提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至少我念高中時,我覺得最聰明的那些同學基本上去念理工了。


"理工科的天才智商高"大部分你只是看到了人家能夠在初中學點高中的內容,高中學點大學的內容吧,讓他們真正去做點前沿研究能行呢?想做前沿研究,哪怕是清華大學霸,不也得大三進了實驗室在老闆和師兄的帶領下搞相當一段時間。所謂的天才大部分不過是在沒到年齡的時候學了點現成的知識罷了。誠然有些人學這種現成的知識快一點有些人慢一點。
學文科也一個道理,你一樣可以在沒到年齡的時候學一些現成的知識,但是為什麼這種人幾乎沒有?考慮到我們的文科教育,沒有保送競賽渠道能夠把這種提前投資變現,自然這種投資沒人做了,尤其是做這種投資影響你對於其他科目的投入。至於到了本科以後的階段,這種人還是有的,有幸和一些及其聰明的元培政經哲方向的童鞋在北大共同上過一個討論課,受益良多。至於清華嘛,清華是理工科學校好嘛。
至於中國古代,投資在文科的回報高,當然有一大批「天才」湧現。


我很好奇 ——@宇智波鏡 為何要在其答案中寫上一句「作為無知理科生」?
直接寫「作為無知者」就行了嘛,為何要加上「理科生」的尾巴呢?
作為一名工科僧,我對此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及詭異的聯想,這裡就不展開了;拋開「無知理科生」不談,我同樣認為淑娟阿姨是位天才。

是的,淑娟阿姨是位天才——政治投機領域的天才。

在今日之中國,草根或者說非權貴出身的政治投機者裡面,淑娟阿姨可以算得上是TOP2級別的人物了——另一位則是漁業專家平哥哥。

雖不及漁業專家平哥哥那般年輕帥氣,但能夠靠上原鄧辦主任的大船,淑娟阿姨這功夫,拿到古代去,起碼也可以算得上「妖人」了。

呃,這裡插一段。我在高中時代也算是一名理科僧——理科僧也是要上語文課的!看到「鑰匙掉到陰溝里,你去路燈下找是沒用的。對路燈下的細節越清楚,越無益於你找回鑰匙。大部分史料,就是路燈下的細節。」這樣的文字,對漢語有些個把握能力的人,應該都能把它翻譯成大白話——立場就該先於事實,屁股就該決定腦袋!歷史是什麼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它是什麼樣!

我之所以佩服淑娟阿姨,除了折服於其政治投機能力,剩下的主要就是因為他居然敢於無所顧忌地把某些人的心裡話講出來,簡直就是喊「國王沒穿衣服」的那個小男孩——但與那個小男孩不同的是,淑娟阿姨不但敢喊「國王沒穿衣服」,而且還更進一步地宣稱「國王不穿衣服,這是墜吼滴!我跟他談笑風森,比你們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牛頓那個笨蛋,找針還得先給地板畫上方格,一格一格地找;你看淑娟阿姨多厲害,腦袋一拍就知道鑰匙在陰溝里!這姿勢水平,真是比你們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顯然是因為理科有普遍的標準去判斷對錯 你在不尋常的年紀完成了在標準下對的工作 就會被大家認為智商高

而社科類的正確與錯誤十分模糊 你認為天才的人 別人認為是忽悠 很難有標準界定做出什麼樣的工作才可以被大多數人認可 更不用說文人相輕

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民科 民科中有聰明的嘛 當然有 但你不和主流在一個體系說話 你完成了自以為多麼偉大的成就 都是別人連輕都懶得輕你的下場


建議與 @宇智波鏡 及 @潘大先生 的答案一起看。


首先是淑娟阿姨的對自己的評價:


劉仲敬:智力優越的「游士」和極端脆弱的少數派

在高度同質化的中國社會,我跟任何人都不同類。我像愛沙尼亞的日耳曼人(他們是中世紀騎士團的餘孽)和哈薩克的波蘭人(他們是斯大林騙去「建設處女地」的歐洲人),天生沒有確定的歸屬感。這種人認為統治者和人民都不是自己的同胞骨肉、智力和道德都低於自己,對兩者都有忌憚與輕視的感覺。這種人一面懷著智力優越感扮演「游士」,一面深知自身處境的極端脆弱:永遠不會是統治者或多數派,任何變動都是威脅。我像猶太人一樣,對外和對自己是兩種人。履歷表的項目和經歷對我基本是混事的,我很少投入精力和關注。我自己殫精竭力的知識譜系,出版界只了解極小一部分,恐怕豆瓣網的網友還知道得多一點。


……


我覺得自己象清末民初的譯者,例如嚴復;或是魏晉南北朝的譯者,例如謝靈運;分享了創造歷史的過程。因為為漢語文化圈引進了一種完全陌生的文化解釋體系。同時我也感到:這種新成分最容易遭到扭曲、邊緣化、望文生義的中國化解釋。中國人的哲學傳統和法律體系跟歐洲大陸的親和力較大;因而歷來引進的西學都是這個傳統,並非偶然。經驗主義產生的盎格魯保守主義、習俗和前例產生的判例法系統,都是中國人難以把握的東西;他們總是用絕對理性和普遍價值去誤解這些概念。


嚴復當年的命運就是這樣,他引進的英國自由主義概念迅速被法國激進主義替代,然後遺忘。謝靈運到玄奘的佛經譯文在中唐以後落到了同樣的下場。如果中國未來的發展一如既往,休謨所屬的傳統多半是誤解或遺忘的對象。如果這個傳統一變為顯學,那麼中國思想傳統和歷史路徑一定已經發生了明治維新級的劇變。

其次,關於淑娟阿姨水平


羞煞嚴復,氣煞休謨 (評論: 英國史 Ⅳ)

(已作刪減,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原文鏈接)

在晚年,休謨一直念茲在茲的就是這部《英國史》,並在給書商的信中一再以「一個人的前半生不足以寫一部作品,而一個人的後半生也不足以修訂一部作品」自警。但就是這部與吉本的《羅馬帝國興衰史》和羅伯遜的《蘇格蘭史》並稱於世,堪稱18世紀「哲學歷史學」之鴻篇巨製的《英國史》,在中國卻遇人不淑,被漢譯活生生地糟蹋了!

儘管劉仲敬曾狂妄地以嚴復自況,並在各種公開場合大談其玄妙的翻譯經,但人們只要肯核查一下網上很容易獲得的《英國史》原文,劉譯虛有金玉之表的敗絮本質便立馬暴露無遺,因為僅僅《英國史》開篇第一自然段,就至少有三處明顯的錯誤。

……

或許有讀者會認為,劉譯開篇所出現的這種錯誤只是事出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我要說的是,無論就出錯「頻率」之高而言,還是就錯誤的「嚴重」程度而言,開篇這一段都絕非孤例。劉譯的錯誤是大面積的、系統性的,概括地講,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譯者的英文水準明顯不過關。

……

第二、譯者缺乏翻譯《英國史》所應具備的基本史學素養。

……


第三,譯者態度輕薄倨傲,對原著缺乏最起碼的尊重。
……

翻譯誠非易事!故而但凡稍有翻譯經驗的人都不難承認:在翻譯中出現少量差池不僅在所難免,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情有可原。也正是出於這種原因,我對那種對譯者的一兩處無心之失只「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市儈作風向來不以為然。但是,劉仲敬所譯的《英國史》則截然不同,因為其所表現出來的英文水準之低下,歷史素養之粗劣,翻譯態度之輕佻,錯誤名目之繁多實乃近年所罕見,從而也致使其所譯的《英國史》成了不折不扣、名副其實的「數卷殘編」!

以下是另一篇:腦殘能有多瞎編——以people一詞為例

這是阿姨的自辯:


遠古邪惡.象的廣播;

阿姨曰: 錯誤少不是優點。一位從不犯錯的經濟學家基本可以視為廢人,一位成功企業家肯定比失敗的同行錯誤更多。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大錯特錯,但沒有這項模擬,劉備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

FreedomAsia的廣播。

《英國史》低端讀者表示,不管英文有沒有問題,至少中文沒問題.............

關於遠古邪惡:五分鐘讓正義的夥伴教你了解遠古邪惡

贊同潘大先生的說法

1.文科非常需要智商。不僅僅在文科研究,而且看文科研究也極其需要。雖然後者幾乎沒有明顯的門檻。
2.判斷文科領域內的智商水平,不能靠段子。

大眾對人文社科類的印象存在偏差也是原因之一。


以劉所在歷史專業為例,當下的研究其實更偏向於實證,而非劉的重構。

這種情況下即使出了成果也難以被大眾所接受,更別說以此衡量「智商」。


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都屬於宏觀研究,屬於複雜學中最複雜的一部分,任何研究結果的付出都是以千百年的付出為累計的,需要集幾代學人的有效智識的積累。在這些領域不乏天才,只是不向自然科學那麼容易被公眾了解。當然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不易被驗證,所以從事人文和社科研究的也有很多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的,比例要遠遠超多自然科學領域,這也會拉低學科在公眾心中的智商均值。


因為很多人對「天才」的定義是「能做別人做不了的事」的人,而理工科相對而言好「量化」(這裡的量化是在他們心中量化)。在很多人眼裡理工科的成就就是證明了 xxx,發現了 xxx,發明了 xxx 這三種,這些看起來還比較客觀,容易衡量。另外,幾乎每個人上學時候都有做不出來數學題的經歷,所以他們還是有敬畏之心的。
而太多人根本沒機會了解人文社科的研究者是幹什麼的,對於古代的東西他們還能勉強理解「xxx 寫了一篇好文章或者好詩」,而現代文學早就不是大眾可以欣賞的了。社科更慘,因為社科對我們生活的改變不是明顯到人人都能看出的,很多人對社科的印象都是「虛的」,「騙人的玩意兒」。總而言之,對於現代的人文社科領域多數人都沒什麼敬畏之心,「你能做得為什麼我就做不得」就是他們心理的一個寫照。


忽然想到了錢偉長。
物理5分,化學和數學一共考了20分,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進入了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9月18日,發生九一八事變,錢偉長決定棄文從物,轉學物理系。
然後,不說了吧。三錢聯手,所向披靡。
附,收藏了很久的錢老的論文,怎麼一個牛字了得。


先裝模作樣的回答問題。
之所以一提到到智商就想到理工科,是因為若非當下社會主流是理工科這種尤其是在初高中學習中就很能體現思維能力的學科,那麼智商這種對智力發展水平做出數值評估以利於比較和zhuangbility的來衡量一個人的天賦水平的概念,根本火不起來。

文科當然有許許多的天才人物,例如政治領域內的眾多大神。
-------------------------------------------------------------------------------------------------------------------------------------------
我是同意可能是@宇智波鏡 最後希望得到卻沒寫出來的結論的,文科領域內同樣有許多天才。但我對他以淑娟阿姨作為天才標本,來作為證明這個結論的證據,十分看好!確實是淑娟阿姨的真愛粉,在證明過程中就體現了淑娟阿姨所說的,高層次的大方向是對的,具體細節錯的再離譜也無妨的精神。

材料只是背景,意義是在格局當中自然浮現的。

你的鑰匙丟在陰溝里了,陰溝里一點亮光也沒有;旁邊有一個路燈,照得很亮。你是到路燈下找,還是到陰溝里去找?燈光很像有些材料,看見了,但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那裡。陰溝下面黑漆漆的,但就在下面某一點,鑰匙在那。

判斷和追求真相主要不靠知識或材料,而是靠你對整個格局的把握和判斷,就像好獵人的那種直覺,就像堅持在陰溝里而不是路燈下找鑰匙。

沒有任何史料能夠禁得起明知故犯的誘導性詮釋。誘導的目標不是增加外行讀者的理解力,而是為了說服他們忘記自己的真實處境。

提高認知層次比具體的正誤重要的多,高層次的高細節錯誤率比低層次的低細節錯誤率更有利於達爾文意義上的格局判斷力。

所謂「讀史早知今日事」,就是指這種掌握模式和格局的能力。

我有一種預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認同政治的歷史影響將會凌駕於共識政治之上。我之所以要給讀者提供認知訓練,就是為了讓他們在即將來臨的決斷時刻正確判斷形勢。換句話說,我之所以要分析歷史上的轉折點,是在為將來的轉折點做準備,而非任何考據的目的。骰子落地以前,機會千金難買。骰子一旦落地,坐失良機者必定後悔莫及。

這幾段體現了淑娟阿姨的神棍本色。雖然我讀過的歷史書肯定遠遠不如淑娟博士,不過只有在高層次大方向上把握住,就是要搞偷雞磚家淑娟阿姨一個大新聞,想必若是有細節上些許錯誤,也是無妨的。

淑娟阿姨關於格局,和鑰匙的比喻,看似有理,實則大謬。若是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無所不在,一直在看著你的老大哥,那麼他也許有資格,站在人類望都望不見的高空來談格局。他看得見一切,也看見了被人修改過或真或假的史料,才有可能去繁留簡,抽絲般的從歷史的細節中還原歷史的走向,niubility。

但淑娟阿姨你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隻博士,你怎的就明白,你是這全知全能的上帝,而不是休謨的那隻火雞呢?因果都讓你家休謨吃掉了,你如何確保,自己關於格局的認知是毫無疑問絕對正確的,而非是自己的異想天開?

淑娟阿姨你又如何保證,自己關於格局的認知,是正確而客觀的。你不僅不是那隻可憐的火雞,而且更不是某隻希望和農場主合作,希望通過愚弄其他火雞而獲得地位的那隻雞姦?(此處有歧義,不要想太多)

神棍淑娟阿姨,你不能。所以,你拋出了觀點,然後顧左右而言他,規避問題開始詭辯。

沒有任何史料能夠禁得起明知故犯的誘導性詮釋。這句話說的太對了,只要有心,同樣的史料完全可以解讀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歷史真是只可愛的小蘿莉。但,這能證明史料就沒有價值么?不這恰恰證明了,史料的重要性。因為,即使史料被別有用心的誘導性詮釋了,過程雖然是明知故犯的誘導,但出發點還在。別人,不是那麼別有用心的人,同樣可以根據史料進行不那麼別有用心的解讀,去反駁已經得出的誘導性解釋,不是么?誘導性的別有用心的解讀史料得出誘導性的結論,錯的是如此解讀的人,而不是史料本身。史料本身恰恰是反駁這種誘導性解讀最有力的證據。

但是,如果,我們只有格局,而不關心史料,那如果有人這麼喪心病狂的誘導性詮釋格局,可就太可怕了。完全無法反駁。如果你接受了這一系列底層邏輯,那麼,你就只能接受格局分析者的任何結論,任何結論在這種邏輯下,都可以是自洽的。不過,即使淑娟阿姨你是個掛著歷史博士的神棍,但你也不會下地獄的,RAmen。

提高認知層次比具體的正誤重要的多,最喜歡這句話的人,大概就算那些玩超級民科的吧。十句還有語病的普通話,就推翻了相對論。這層次,不知道比你們高到哪裡去了。

高大上的概念,且蔑視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學習,通常都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大多數人嘛,包括我,都不是愛學習的學霸。那麼,這種反智言論,受歡迎是理所應當的。畢竟,只要我們接受這一個外表還算光鮮的概念,那麼瞬間,我們就可以超越大多數不管是不是真有水平的人,獲得免費的優越感。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看起來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神棍們之所以能成為神棍,就是清晰的認識到了,並利用好了這一點。

最後淑娟阿姨的預感,就是圖窮匕見了。我是為了你們好,真心的。我說的特別對,你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並且你們沒有過多的時間來思考,來衡量我到底對不對,比較時間已經不多了,選擇就在眼前,不要猶豫了,快來膜拜我吧。這和電視購物,998,只要998,煞筆概念帶回家,買一送一,快快搶購,不搶沒有了,大約是一樣的匕首。


對世界的量化和簡化可以用來做跟個人有關的決定,但是不可以用來形成對他人有影響的見解。


因為IQ這東西測量的智力成分,本身就是和理工科思維方式更相關的那部分。而和文史類學科思維方式相關的那部分沒有一個流行開的測量方式。


話說……討論是不是歪樓了?文科沒天才,但天才又是什麼?至少康德就認為天才只存在於藝術領域的。康德講天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無法通過後天的訓練來培養。這種才能是想像力和知性的結合體,其中想像力是一種創造性能力。只有天才才具備把抽象概念轉化為感性形象的能力,模仿藝術家則只是在天才完成了這一創造之後,將其作為參照的尺度來創作。在這個意義上,天才就是在為藝術立法。

所以天才是藝術家獨有的才能,科學家則當不起這一稱呼,因為科學家只具有生產性的想像力,這種想像活動完全處於知性概念的規範和約束之下,不具有任何自由性和創造性,因此無法創造出獨特的、自然界前所未有的形象,而只能把現成的表象聯結為一個統一體。

「天才真正說來只在於沒有任何科學能夠教會也沒有任何勤奮能夠學到的那種幸運的比例,即為一個給予的概念找到各種理念,另一方面又對這些理念加以表達,通過這種表達,那由此引起的內心主觀情緒,作為一個概念的伴隨物,就可以傳達給別人。」

「第一,這是一種藝術才能,而不是科學的才能,在後者中必須有明確知道的規則先行,它們必須規定科學中的處理方式;

第二,它作為一種藝術才能,是以對作為目的的作品的一個確定的概念為前提的,因而是以知性為前提的,但也以作為這概念的體現的某種關於材料、即關於直觀的(即使是不確定的)表象為前提,因而以想像力對知性的關係為前提;

第三,它與其說是在實行預先設定的目的時通過體現一個確定的概念而顯示出來的,毋寧說是通過展示或表達那些為此意圖而包含有豐富材料的審美理念才顯示出來的,從而使想像力在自由擺脫一切規則的引導時卻又作為在體現給予的概念上是合目的的而表現出來;

最後,第四,在想像力與知性的合規律性的自由的協和一致中,那不做作的、非有意的主觀合目的性是以這兩種能力的這樣一種比例和搭配為前提的,這種比例和搭配不是對任何規則、不論是科學規則還是機械模仿的規則的遵守所能導致的,而只是主體的本性所能產生的。」

雖然他講的也有爭議的地方,但連天才是什麼都不討論就說人文社科沒有天才,真是有點難過的事呢~


文科容易讓人產生門檻低的錯覺
一件事誰都能評頭論足,就容易打起來
評頭論足的門檻足夠高了,就算打起來人家看這些人也不明覺厲


我補充一下吧。還有一個原因,是人文社科的研究(注意,僅僅是研究不是創作,否則那李白、莫扎特這樣的大天才真是一筐一摞的)一定一定一定需要的是大量材料和知識甚至是閱歷的積累;哪怕你是寫一篇普通的畢業論文,你也要熟讀多看許多許多材料——在此之前,您縱有天大的本事,基本不管什麼用,因為你的觀點還沒有從材料當中出來,你之前的研究路數有沒有缺失和不足還看不出來。這種研究就像一路折枝聞花香,最後才領略整個花園的遊樂,光站在高崗上看一看,那是不行的。所以么,人文社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慢工出細活」的,想快快不得,想突然飛躍一大截,除非是「大躍進」的年代,否則就是瞎扯淡。

如果非要找規律,那麼我可以講,人文社科也的確有一條規律,很有趣,那就是:如果你很難在青年才俊當中找到絕世天才;那麼你從歷經歲月滄桑的老人家堆里,很容易找到一些大師。想想那些人的閱歷,想想他們怎樣度過了幼年、青年和中年,我想各位一定會對人生學識方向的不同選擇有深深的體會。人文社科的研究往往是個天使,她對任何人都很溫和,並不會用什麼硬性的指標把你推在門外;但是終究它是一個魔王,因為它索取的是你的一生的時光和精力。


1. 從結果看,理科是true or false,簡單明了;文科是blablabla,誰都能bla,誰都可以不同意
2. 從內容看,理科產生科技,看得見摸得著;文科產生模式,誰能清楚的知道一個新的模式會有啥影響?
3. 從知名度看,那只是錯覺。舉個例子,一個牛的科技產品,不是也需要一個好的市場策劃和廣告營銷?客戶體驗不是文科範疇?生態系統只是技術架構?


推薦閱讀:

自信這種東西到底有多大用處?如果一直都沒自信,自我否定,如何才能有自信?
數學差的人智商低是真的么?
哪個杯子先裝滿水?
智商嚴重不足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數學 | 人文 | 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