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可以用拼音打字,當初為什麼推廣五筆?
不是多此一舉嗎
你現在一幾百塊錢的山寨智能機性能都比當初的計算機性能強好多倍。
過去的軟體大小超過幾兆了,那就算大的很了。
一個輸入法,有個幾百K就很大了。安裝軟體大家最常用的還是1.44M大小的軟盤,這還是90年代的事,要放在80年代,這軟盤容量恐怕還得小几倍。
這種情況下,你想搞個幾十兆上百兆的聯想詞庫,你覺得很簡單嗎?
天方夜譚!
這種情況下,打拚音挺痛苦的。
那時不是沒有拼音輸入法,智能ABC在九十年代已經出現了,相比於五筆字型這類形碼輸入法,拼音輸入法重碼率太高,而且在及其配置低的時候也很難做諸如詞頻調整之類的動作,那就會照成什麼狀況?我打個「蔚」字,wei,需要在跳出來的候選詞中翻頁,翻六頁,然後再按一個數字3,才能選中這個詞。好多用智能abc的強者都是能把各種拼音前三四頁每個字在什麼位置背出來的大拿,這比背五筆字根只難不易好吧。
但就算這樣,拼音輸入法的速度和重碼率相對較低的形碼輸入法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八九十年代,一個人是不是會用電腦,在某些人眼裡就是會不會在電腦上熟練的打字!
這是作為一門專業技能來學的。
像五筆字型,一個普通小姑娘經過一個月的訓練,輸入速度就有可能達到150字/分-200字/分的速度,這個速度放今天都是極快的。
當時的拼音輸入法絕對做不到這個速度。
題主,你肯定沒用拼音打過文言文……
八十年代電腦壓根不是用來聊天的。
即使是現在這麼智能的拼音輸入法在打公文和專業文章時速度和準確度仍然不如五筆。
好吧,咱們來聊聊當年。拿當年智能聯想最好的智能ABC和微軟拼音來說,打單字的感覺是要死人的。拿我的名字里的這個「陽」字來說,我到現在都記得:首先鍵入 yang,翻到第二頁按7,這個字就算輸入成功了。放到現在,常用的字自動出現在輸入欄第一頁,當年可沒有這麼高大上的功能。
能忍?
所以憤而學了五筆。
在俺們這些80後早期患者中,有相當一批人普通話發音很不標準。讓他們用標準拼音打字簡直是災難。 什麼「奶奶」打成"lailai"的簡直不要太多。再老一代的,我媽媽徹底掌握"s"和"sh"的區別花了兩年。
總之,拼音輸入法重碼率太高,聯想輸入又不給力,還有一批人是拼音困難戶。於是,五筆就是一個相當好的解決方案。速度和學習成本的原因。如果從老的微軟拼音和智能ABC來說,實在不是很好用,速度太慢,沒有自動學習,沒有智能糾錯,沒有網路詞庫,也缺少簡寫等等功能。
直到開始使用紫光拼音,開始有了智能學習,有簡拼功能,拼音輸入法才開始覺得好用,即使是這樣,拼音輸入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輸入速度還是要低於五筆輸入法。
而拼音真正全面替代五筆要到搜狗這些輸入法大量出現以後了,搜狗還和紫光打過官司。
另外學習成本也是兩個輸入法競爭的一個根本所在,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五筆存在一些先天缺陷,例如學習成本較高,入門較難,當年也為了寫作學習過一段,但是最後還是放棄了。
但是這個潛台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拼音的學習成本對我們基本為0。
但是我的父母卻一直使用著五筆輸入法,因為他們都沒有學過拼音,他們用拼音輸入法還要翻字典,反而沒有五筆快。對於他們來說學拼音的學習成本就相當高了。
到現在照樣有一定基數的人口在使用形碼(比如五筆,包括我)。即便當初沒有這個初衷,形碼的呼聲在社會上肯定也有,因為像文言文、姓名地名輸入等領域會用到。
題主有考慮過方言地區的同胞們么...比如我們胡建人
我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因為有了電腦打字長期不寫字,
使用拼音打字法時間久了以後,經常一提筆忘記一個簡單字原本是怎麼寫的;
身邊長期使用五筆打字的人,並沒有出現這個狀況。
有點偏題個人經歷如有異議算我偏頗
--------------------
由於之前語焉不詳,補充一下答案:
我提到的用五筆打字的人不會忘記字是怎麼寫的,是因為就算他們沒有瞬間條件反射也可以藉助輸入時的鍵盤位置還原出字型,並不是說用五筆就能不用思考提筆就寫。多謝體諒!
當時官方並沒有推廣五筆,中國教育部門一直都堅持以教授拼音輸入法為主,五筆從未得到教育部門認可。
推廣主要是王永民他自己在推廣,由於王永民做推廣很拿手而且當時確實存在快速輸入法領域的空白,所以它火了起來。
我記得以前給出的理由,一是漢語拼音方案的普及程度有限,而五筆直接和字形關聯,方便那些不熟悉漢語拼音的用戶;二是拼音輸入法重碼率高,而五筆很好的解決了重碼率問題,提高了輸入速度;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全拼輸入時,某些拼音比較長的字,例如「長(chang)」,在五筆中不需要那麼多字母就能輸入。拼音輸入法「陣營」的解決方案,是推出了簡拼、雙拼等對全拼進行「簡化」「優化」的方式——今天的搜狗拼音輸入法仍然有兼容這些輸入方式的選項。
五筆問世初期被譽為計算機時代漢字的「希望」,成為當時十分高大上的技能,就是因為大大提高了漢字輸入速度,在那個電腦大多用來打字的時代,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拼音輸入法的再次崛起,則是在紫光拼音的「動態詞頻調整」和搜狗拼音的「網路備份字型檔」問世之後,同時也是計算機迅速普及,網路用戶數量劇增的時代。當漢字輸入隨處可見,輸入速度不再是唯一的指標時,沒有學習門檻,同時更能迎合用戶需求的拼音輸入法成為了這個時代的贏家,而五筆輸入法的開發人員,要在程序中加入對拼音輸入的兼容,來鞏固已有的用戶群。
我有一個同事說,拼音沒學好,只能打五筆了。而且我覺得他說的是真事
我就說一個側面吧,因為前段時間考銀行需要考打字,然後去練過五筆,之前都是用拼音的,從智能ABC用到搜狗輸入法。然後思考過為什麼銀行還要用五筆打字。
我問銀行的老職員,他們是這麼說的。打字員在電腦普及的早期,是作為一種職業的,就像司機一樣,你能想像最開始的考駕照需要你學習汽車原理和汽車維修嗎?因為那時候汽車是很小眾的,汽車維修這種服務行業根本沒有發展起來,司機需要自己學會維修一般事故。打字也是一樣,那時候銀行算是比較早普及電腦的,在輸入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不是所有銀行職員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南方人學普通話有多痛苦你們造嗎?想想現在有幾個人英語發音標準就知道了。尤其是人名中有很多生僻字,在一線工作的櫃員難道還拿一本字典去翻?
這個時候漢字的優勢就出來了,你發音不標準沒事,但漢字只有一種,義務教育普及之後,識字率那是沒問題的。但發音和文化水平不是一下子就能上去的,需要很多代的熏陶和教化。
為什麼要說「文化水平」?大家別忘了「打字員」的存在。五筆輸入法的特性決定了,哪怕你不會發音、看不懂文章,甚至文盲也不是不可以,五筆打字都可以練出來,拆字需要識字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用電腦寫文章的時候(拼音輸入法),腦海里好像是在念「文章」,寫作的時候都是在心裡先默念一遍自己要寫的,然後再用拼音打出來。作為創作者來說,用拼音輸入法是最好的選擇。
反過來,在可以遇見的將來之內,打字員都是存在的,他們不需要看懂文章。用拼音輸入法,打字員就必須把文章「讀出來」,讀出來就意味著你必須被強迫著閱讀這篇文章。而五筆輸入法就不需要了,他完全可以只打字不閱讀,「專心工作」。
推出五筆的階段,是因為當時的電腦技術落後而已,軟體硬體網路都不行。
這個問題就好像,在點陣法和代碼發明之前,人們都不知道怎麼輸出漢字,因為當時的計算機輸出設備,都是一個個英文字母鋼印的滾筒,所以人們把漢字的輸出也想成了,需要像印刷模板一樣,有一個個漢字鉛字才行。後來有了電腦屏幕和針式印表機,那麼就可以用一個個點來展現各種線條,包括漢字。
那個時候也是這樣,人們只看到了單個拼音造成的高重碼率,而沒有看到片語的漢字組合可以降低重碼率。這樣一來,就發明了針對單個漢字,可以實現低重碼率的輸入法,五筆。拼音你打一個字要打全拼音,然後再一頁頁查到這個字,這個速度不談了。
後來,人們發現了,隨著一段文字的字數越來越多,他的含義也就越來越單一,同時輸入的按鍵次數卻可以被減少,拼音輸入法就飛速發展起來了。現在你只要打一個個字的首字母,隨著字數增加,常用的流行的片語會逐漸被【搜索出來】,這就是現在的智能化的拼音輸入法。這也就是為什麼,吳軍,這個搞【搜索引擎】的,會在自己的著述《數學之美》中,提到拼音輸入法的和五筆的發展歷史的原因。五筆具有以下的優勢:
1、打字如寫字,輕鬆不用找——打出一個字的過程與手寫極為相似;只打單字就可以達到60~120字的速度(遠比手寫輕鬆、快捷);基本不用選字,可以讓思維專註於要寫的文章內容上。
2、漢字拼積木,語文步步高——如果把字根比作「漢字積木」,用五筆打字就成了類似兒童拼積木一樣的遊戲。不但對大腦有益,同時對語文漢字教學的意義也十分重大。如「美」,是「丷+王+大」,而不是有些同學寫的「丷+四橫+人」。「尷」的半包圍部分是尢,而並非「九」。其實,為了改掉孩子的一個錯字習慣而讓他抄寫十遍,還不如用五筆打十遍的效果好,所用的時間也更短。用五筆打字,相當於請了一位免費的語文老師。
3、與拼音類輸入法相比——五筆只打單字,就可以達到手寫無法企及的速度(打單字的速度才是真實而有意義的速度);拼音卻不得不通過儘可能多地打詞語來達到相同的速度。使用者始終需要監視電腦與人腦是否想得一致,因此無法徹底解放寫作者的思維與眼球。拼音與五筆,就像跑步和騎自行車的關係一樣。
4、與語音類輸入法相比——五筆的應用範圍更廣,而語音輸入不可避免會受到場合、時間、方言及多音字等方面的影響,不適合人多或嘈雜的地方,比如課堂;既可能相互之間產生干擾,也可能打擾別人的休息或工作。
5、與錄音(或攝像)相比——用五筆打出的文字,可以直接閱讀、編輯或列印,甚至電腦可以朗讀。而錄音10個小時,要聽一遍必定要再花10個小時。若要整理成文字,至少還需要比10小時更多的時間。
6、與手寫類輸入法相比——五筆只打單字就比手寫速度快,準確率高,也更節省眼力。手寫輸入等於又回到了沒有電腦的時代——即以手寫字的原點。手寫輸入法只解決了電腦輸入漢字的「能」與「不能」的問題,並沒有考慮效率問題。即使電腦技術再發展,頂多也只能達到跟在紙上手寫一樣的速度,與五筆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7、與整頁掃描識別輸入相比——嚴格地講,掃描輸入只是處理已有(現成)文稿的一種技術手段。即掃描識別已有的文稿,——不論手寫的也好,打出來或印在書上的也罷,都只是對自己或者他人已有成果的一種技術處理,並非原創性的文字生產。
8、與筆劃類輸入法相比——五筆以「字塊」組字,顯然比用單個的筆畫組字更加直觀,也更有效率。例如,我們可以輕易地說出「明」字是由「日」和「月」兩個字根組成的,但卻無法一口說出它有多少筆畫。
至今用五筆。
差不多是上了大學後才接觸電腦,入學時學校給發了一本小冊子,是一種輸入法的教材——自然碼雙拼輸入,好吧,我學了。
後來發現雙拼雖比全拼簡化了一些,但選字還是件讓人頭疼的事,於是大一的那年寒假,果斷學了五筆。
其實沒那麼難,恰好是記憶力最好的年紀,輸入法學了3天掌握的,然後在混大學BBS的過程中速度便練出來了。熟練之後敲字的過程其實不是把字形轉化成編碼再訴諸鍵盤,而是對著一個個漢字你會直接反應應該動哪根手指敲擊鍵盤的哪個位置。
從此覺得每個字只需敲最多四個字母、終於不用翻好幾屏才找到自己想要的字是多麼幸福。
後來這個優勢在把關於楚辭的畢業論文輸入電腦時,形碼的優勢尤其明顯。
五筆勝在錄入,拼音勝在構思。打五筆的人,給他一篇文章他極快就錄入了,拼音做不到。
但是如果你像我這樣需要自己動腦筋寫文章,拼音可能更加適合。因為不需要考慮每個字怎麼寫,符合思維習慣,我寫文章的時候峰值可以達到每分鐘130字,何況我還見過更快的
因為老子實在分不清這個字的拼音要不要帶g要不要帶h。。。
當年可沒有模糊拼音。。。
而且拼音打字慢。。。
最簡單的原因就是當時父輩們的漢語拼音基礎根本就沒咱們這一代這麼好,但是總不能不讓他們打字吧,就像我爸 五十多了 手機還是用手寫 當然別的原因大家都說的很清楚了
因為當時的拼音輸入法不夠智能,沒有詞庫。而電腦在當時的作用更多是數據錄入而不像現在這樣豐富。所以必須五筆在當時是非常強大的。
用拼音輸入法打一遍《施氏食獅史》
推薦閱讀:
※該怎麼在別人裝弱的時候擺正自己的心態?
※如何下載網頁上的視頻?
※數學差,且記憶力不好,適合做程序員嗎?
※如何構造一個三維幻方(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