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信的客觀性有保證嗎?在外國的教育體制中推薦信的作用有多大?
謝邀,
推薦信的作用有多大取決於申請哪種大學。申請私立大學一般都要求推薦信,可是公立大學一般沒有這個要求。我母校哈佛要求提交兩封推薦信,我就請了我兩位最喜歡的高中老師(高二數學老師和高三歷史老師)。我相信他們寫的推薦信對於我錄取哈佛有著不少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從沒看過他們寫的推薦信,因為推薦信是老師直接寄給學校的,然後學校收藏的,都不許給學生看)。我和這兩位老師關係一直非常好。數學老師那位我高四的時候幫她當助教教高一代數課,糾正學生作業,批改試卷什麼的。高中畢業了以後每當回家會抽時間去學校拜訪這兩位老師。現在已經高中畢業14年,還和他們保持聯繫。
推薦信的客觀性能保證?這個有點難說,因為我沒有當著老師寫推薦信的經歷。但據我所知我估計應該很客觀的。美國教育文化很少出現「為了保證孩子受老師的關照」的「行賄」現象。希望能得到好的推薦信的學生們,不能光靠你的成績,更關鍵是你在課堂里的態度和參與度。美國老師喜歡參與積極的學生,就算你成績不是完美的,但你參與積極,常問問題,幫助別人,表現追求知識的心態,還是可以使老師對你產生好感。
不知道在中國讀高中,然後申請美國的私立大學的知友們是怎麼面對推薦信這個要求。中國的高中老師會樂意地幫你寫推薦信嗎?如果不給老師任何「禮物」他還會寫可靠的信嗎?聽說中國有種黑暗的中介會幫客戶寫假推薦信。我對這種行為強烈反對,而且告誡考慮這個捷徑的朋友最好放棄,因為美國大學的招生官不蠢,會看透你的惡作劇。小丁是我們Admitwrite去年的學生,在找到我們之前已經gap了一年,15年的申請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一兩個墊底校勉強作為安慰。說到這兒,大伙兒肯定覺得小A是要先鋪墊一下再炫耀咱Admitwrite多麼 「英明神武」將小丁拯救於水火之中,但實際上是,小丁的條件並不差,只是當時找了一個不(非)那(常)么(地)不靠譜的中介。申請材料幾乎就是胡亂那麼一打包就交了出去,能申上想去的學校才怪。而這些材料之中,最糟糕的,可能就是推薦信了。
小丁的推薦信到底是怎樣的呢?和很多同學一樣,小丁找了院系的老師和領導作為主要推薦人,為了「趕時髦」,還找了夏校時候的老師。從結果可知,小丁的推薦信似乎壓根就沒起到作用。那麼問題出在哪?
就出在這個客觀性上。可以說,從找推薦人到寫推薦信,基本的誤區,小丁都不小心踩了一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兩個問題是:
1)沒有跟推薦人積極溝通。有的同學認為只要推薦人同意了就可以不用跟推薦人溝通了。找國內的推薦人一般都是學生自己寫好推薦信,讓推薦人過目簽字即可(負責的導師還是會自己寫)。但交給推薦人這中間其實還應該存在著溝通後修改的環節。學生自己寫很容易千篇一律沒有亮點,而且學生模仿導師,以他的角度去寫推薦信,很難做到真實客觀。溝通其實就是一個互相印證來優化推薦信的過程。小丁恰好沒有意識到這點,當時的中介也沒有及時地提及。
2)最大的問題無疑是內容。浮誇的讚揚,缺少具體事例支撐。可以說這算是寫推薦信最忌諱的東西了。看起來洋洋洒洒一大篇全是誇獎,其實別人看上去毫無說服力,不反感都不太可能。其次三篇推薦信太雷同。無論是切入的角度,還是誇獎自己的方式,甚至連句式和用詞都看得出是同一人寫成。很不幸,小丁就是這樣耿直地把推薦信交了出去。
如此這般的推薦信,客觀性?
所以說,我們的推薦信,怎麼樣才能保證它的客觀性呢?
我們需要理一理思緒,想清楚推薦信的客觀性和說服力是由什麼來支撐的:
1、推薦人!
2、推薦信本身的內容!
一、推薦人
說到推薦人,有的同學可能就會「噢」恍然大悟。推薦人本身的身份其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推薦信分量。舉個誇張一點的例子,一個國際知名教授和一個普通的班主任的推薦信……
你以為我要說國際知名教授的推薦信更有說服力嗎?
要是國際知名教授教一跟你沒啥關係,二人家教的專業你大概也就聽說過,有什麼用!
拿小丁來說,參加的夏校已經算得上是運氣夠好,上課的好歹是教授。聽大伙兒說夏校期間一定要爭取拿到教授的推薦信才划算,小丁也就謹遵叮囑積極爭取。可夏校時間那麼短,教授很可能完全就對來自中國的小丁沒留下任何印象啊。小丁哪管這麼多,當面套近乎,郵件再轟炸。據小丁後來回憶,在這段時間裡,教授可能對小丁倒是留下印象了,但大概不是多好的印象。而當時的小丁還沉浸在教授能夠回復隻言片語的欣喜之中,誰能想到教授勉強答應後寫出的推薦信會是個什麼鬼內容呢?換位思考,站在教授的立場上,被拙劣地套近乎大概不是什麼良好的體驗吧?
說不定就寫了一封起相反作用的推薦信呢?
所以說,推薦人不能亂找,也不是簡單的國外教授比國內教授更有說服力這麼簡單。要保證推薦信的客觀性,得先從推薦人開始嚴格要求。那麼,推薦人應該具備什麼特點?
最基本的的特點:了解你並欣賞你。
咱們先不管是國內教授還是國外教授,是輔導員還是系主任,是實習公司的頂頭上司還是學院的院長,只要你要找他做推薦人,他都得滿足以上這點。
而很多同學恰恰被網路輿論所誤導,盲目的迷信推薦人的身份而忽略「了解你並欣賞你」這個推薦人最基本的要求。
他不了解你,怎麼寫出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推薦信?就算是你自己寫,你和推薦人沒有互動,難道你要憑空編造?這樣寫出來的推薦信想不假大空都難。
而他不欣賞你,可能壓根就不會答應做你的推薦人了啊!就算勉強答應給你寫推薦信,他又會寫出什麼積極有用的內容呢?
正如小丁的經歷,那位夏校的教授既不了解小丁,欣賞也無從談起。最終勉強寫出來的推薦信,已經沒有客觀性和說服力可言。
在了解你不能夠欣賞你這個最基礎的要求之上,我們再來對推薦人的身份進行要求。這個時候談國外教授和國內教授的推薦信誰的更有說服力才有意義。
於是我們也就回到了題主的第二個問題上:在外國的教育體制中推薦信的作用有多大?
不得不說,在國外的教育體制中,推薦信的作用非常大。以美國為例,實際上推薦信這個方式已經不僅僅存在於大學的申請中,而是存在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甚至可以這麼說,推薦信制度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種文化。在美國,當某個教授答應作為你推薦人的時候,他就會把寫推薦信當作自己的責任,基本上都是親力親為。而且推薦信的內容都比較客觀,有的教授還會提前告知你「我寫的內容會比較客觀」——I should let you know that my letter would seek to describe all aspects of your time in my lab, including your many positive contributions and abilities, but also some descriptions of areas where continued improvement is needed, as we』ve discussed.來自某國外導師的郵件。
所以要要比客觀性和說服力,國外教授的推薦信普遍強於國內。當然這種說服力的支撐不僅來自美國教授的親力親為和對客觀的追求,也是由於美國大學對本地的教授更為熟悉和信任。另一方面,國內教授對待推薦信不夠嚴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國內的情況是,教授一般都是讓學生自己完成推薦信,自己只需要過目簽字即可,頂多做些必要的修改。當這種現象成為普遍現象之後,國外的大學也對國內學生的推薦信有了一個大概是共識,那就是咱們的推薦信——不可信……
我們有一個申請導師曾經就講過,一些國外的教授在對待中國學生的申請材料的時候,往往是CV看一些,PS看個大概,推薦信壓根就不看。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學生的推薦信又長又浮誇,一看就是假的。
那麼推薦人到底應該怎麼找才是正確的呢?
1、如果你要找的是國內的推薦人
l 必須有邏輯清晰的交集。也就是你們兩個怎麼認識的,一起做過什麼事,他如何能了解你的學術條件並作出客觀評價。
l 如果推薦人是你的任課老師,那你一定要在他的那門課表現突出。
l 導師教授的方向跟你申請的方向最好一致
l 如果是中介幫你寫的推薦信,請一定要省略假大空、以及俗套的廢話。
2、如果你要找的是國外的推薦人
l 必須有邏輯清晰的交集(同上)
l 多和教授互動,展現自己的才華
l 如果教授不太喜歡你,不要強求。
l 廣撒網,每個教授可能態度都不太一樣,多接觸,總有一款適合你。
二、推薦信的內容
1、推薦信具體內容一般有:
1)被推薦人的基本情況介紹。側重於個人的畢業時間、學校、所獲學位以及個人的專業經歷。
2)推薦人對被推薦人的基本評價。包括推薦人的專業基礎、個性、特點、工作態度和在學術上的前途估計。跨專業申請中,主要挖掘被推薦人在目標專業上的學術基礎,學習能力和研究潛力恰如其分地評價被推薦人的基礎、能力和前途,比言過其實的讚譽更令人情服,更具有實際意義。
3)推薦人可以著重介紹被推薦人曾經獲得的獎勵,發表過的論文,參加過的重要學術會議,以及曾在學生組織或學術團體中的任職等來支持自己的評價。
4)推薦人還必須清楚地表明被推薦人留學的身份是研究生還是訪問學者,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是什麼。
謹記!有誇獎必有具體的事例支撐!你的每一項優點背後都不應該是空無一物,而是有豐富的細節,讓人足以信服!
2、每封推薦信應該側重點不同。
比如一封推薦信側重學術,一封側重品性。如果每封推薦信都一個樣,那麼最終你給別人的印象就是十分單薄的。想要讓你更加立體,就應該每封推薦信所展示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通過對內容的把握,我們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絕假大空的現象,讓推薦信更加客觀真實具有說服力,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如果是帶過你的美國教授或者和你工作過的上司寫的話,對於申請,非常重要。
可大可小,看推薦人選和信的寫法
你好。首先推薦信的作用取決於你申請什麼學位。推薦信隨著學位的遞增,作用變大。如果你是高中生申請本科,推薦信用處不大,尤其是中國學生的推薦信。我之前在招辦工作的時候其實很多招生官都不怎麼看高中生推薦信。如果你申請graduate school,尤其申請PhD,推薦信就變得非常重要。尤其是你科研上的導師/老闆、工作上的直接上級的推薦信。研究生院的推薦信都是由系裡的教授讀,他們甚至會用讀學術期刊的作風審閱推薦信:手中拿筆,隨時寫下評語,畫出問題。
選擇推薦人應該考慮什麼因素?
· 推薦人的名氣:有一個名聲比較不錯的推薦人肯定是對申請加分的。
· 推薦人給予的信息量:推薦信必須要有足夠的關於學生的信息量,也就是說推薦人必須要了解你。如果推薦人只寫「該生在我的課拿到了滿分」。招生官手裡已經有學生的成績單了,完全不需要推薦人再說一遍。推薦信的作用是其他材料的有力補充,而不是重複。招生官更多希望看到有細節,有生活,個人化的信息。
這兩者的關係我們認為是推薦人給予的信息量&>推薦人的名氣
推薦信效果分析
· 推薦人是否有名?
1)有名+強力推薦: Great!
2) 有名+非強力推薦:Bad
3) 有名+平淡推薦:Not great, but not deadly
· 推薦人不太有名,所在單位/學校/公司是否有名?
1)有名+強力推薦: Great!
2) 有名+非強力推薦:Bad
3) 有名+平淡推薦:Not great, but not deadly
· 推薦人既沒有名氣,所在單位也沒有名氣
1)強力推薦: Good
2)非強力推薦:基本沒戲
3) 平淡推薦:說了跟沒說一樣
推薦人容易犯的錯誤
· 事例錯誤。我看到過一位推薦人強力讚揚學生做的一個項目 。但是這種項目在我們學校基本是當作家庭作業布置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知道這個學生所在學校的水準不是很高。
· 文法過於複雜。研究生院第一輪材料審閱就會看推薦信,但是教授們一般只有1-2分鐘瀏覽一封推薦信。如果你的推薦信包括大段又複雜又生澀的句子,教授們很可能隨手就扔在一邊了。
· 缺乏事例。這也許是推薦信最容易犯的錯誤。推薦信不是評語。如果沒有具體事例,哪怕推薦人一再表示:「該生學習非常努力。 」 我們也無法知道這位學生到底有多努力,這樣的評語是非常蒼白的。
· 忽略申請者/推薦人/招生官三角關係。推薦信其實是三個人參與的一項工作。招生官在考量學生的同時也在考量推薦人。一個不合適的推薦人反而會傷害一個合適的學生的申請。
推薦信選擇策略
· 仔細閱讀推薦信要求:一共要遞交幾封?有沒有明確的推薦人要求(上司,教授,同事)?是否需要填寫表格?
· 制定申請策略,確定各個文書所承擔的作用,以及推薦信所承擔的作用。
· 選擇推薦人。確定你希望他們的推薦信達成什麼目的。如果你申請多所學校,你可能需要不同的推薦人推薦到不同的學校。推薦人最好能覆蓋你做過的不同的事情,避免推薦人重疊覆蓋事例(比如同一個項目里的同事和上司都做你的推薦人)
· 和推薦人交流。如果推薦人不介意,交流的越多對申請越有利。
· 感謝推薦人,外加提醒截止日期。
另外,我們昨天進行的微信公開課的主題和你的問題很貼近,我把部分內容貼過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哪些因素決定你的名校錄取?
學校最重視的申請因素
我們先看下非學術因素。首先我們談錢。通過下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很多學校,是否能夠支付學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國際學生。在美國教育部不斷削減教育經費的大環境下,很多公立學校把國際學生的學費作為一大塊的收入來源。另外,地理/文化多元化也是很多學校考慮的因素,因為多元化會影響學校的排名。
接下來我們分析學術因素。
· 托福/雅思成績
這項排在第一是因為學校會第一個看你的英語水平,如果不過線,其它的資料基本上不會被招生官看到。
· 排第二位的是本國大學考試科目的成績。到我們中國的話就是高考要考的科目的成績。
· 排名第三的是高中所有科目的成績成績
· 第四位的是學生所在中學課程難易程度,包括課程設計、教材的難易,考試的競爭性。比如人大附的學生得了一個A-和一個二流中學的學生得了一個A,在招生官心中的權重是不一樣的。
· 排名第五位的是SAT/ACT考試成績。
對於中國學生,我們認為SAT/ACT成績的重要性要更高一些。因為,美國大學首先對中國的成績單天然不信任。這是由於每年學校都能抓出一大堆造假的成績單。第二,美國大學對中國高中的課程難易程度掌握不好,比如在學校A拿到90分和在學校B拿到85分,哪個含金量更高?這個他們說不準。因此,更加標準化的SAT/ACT就佔據了更重要的位置。
接下來的是文書和論文範例。就是我們說的個人陳述、小論文和writing sample。推薦信被排在了文書之後。再往下是AP/IB課程的成績。接著是學生表現出的對學校的興趣、面試、作品集、課外活動。
接下來的這個表格顯示從2006年到2014年美國大學對各個因素排名的改變。
改變比較大的是高中所有課程的成績,2006年只有51%的招生官認為很重要,到了2014年有60%認為很重要。而班級排名和推薦信的重要性程下降趨勢。
下面我們一一分析影響學生錄取的因素。首先大家可以看到有意思的規律,前幾名都是成績,中間4、5都是文書類這類軟性的因素。再往下又回到了成績,AP/IB課程的成績,這個成績再往下又回到了課外活動這類軟性背景。所以有同學問AP/IB分數重不重要,沒有AP/IB和SAT II的分數會不會影響錄取。根據這個排名你就可以看出來,如果前幾項的因素都很強,申請的也是top的學校,那麼有AP/IB和SAT II當然會有幫助。如果SAT I分數都還沒考好,那就不要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同理就是課外活動。大家看到課外活動排多少名?排的很靠後。所以如果你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沒什麼目的的課外活動,最後截止日期快到了,著急忙慌的寫了一篇爛文書,今天你就知道了這麼做是無用功。文書的重要性排第六,課外活動排第15。
我們討論一下分數。這個要從錄取率談起。大家都很關心錄取率。但是我們要知道學校公布的錄取率都是平均錄取率,比如雖然有些學校的信息是33%的錄取率,但這不代表每個人都有1/3的機會被錄取。尤其是中國學生的錄取率要比這個低得多。普林斯頓的錄取率是大約5%,但是去年全中國普林斯頓錄取了2個人。
雖然分數是錄取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分數也有「通貨膨脹」的時候。成績和家庭收入、種族相關。比如成績和家庭收入就是正相關的關係。另外,白人和亞裔的分數普遍偏高。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家庭收入高的亞裔孩子,在分數上就會比較吃虧,你必須要考比其他族裔和收入族群高得多的分數才有可能被錄取。
It depends.
我給美國學生寫過推薦信,她要申請法學院,我是她在中國進修期間的漢語老師。她認為她學漢語的經歷和表現有助於她的申請,因此請我寫推薦信。
我寫的信還是比較客觀的。當時信寫完列印好籤字掃描後直接發給她的。不過後來她來信說學校要求直接寄給校方。她也沒說幫我付快遞費,我就寄了平信。
後來聽說她被錄取了。我不知道我的這封推薦信在其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總之:1. 美國許多大學要求申請人提供推薦信。2. 選擇推薦人的時候可以多元化一點以反映申請人的多彩的經歷和特別的能力。3. 推薦人本人親自寫的話一般都是比較靠譜的。
讀書的時候有同學申請留學國外,請教授副教授們寫推薦信,好多都是自己寫好了直接請老師簽個名(有些老師也喜歡這樣輕鬆的方式)。這樣的推薦信當然不靠譜。
也接收過外國學生申請中國高校的資料。一般研究生的話都需要推薦信。仔細研究的話可以分辨出哪些是真誠的,哪些是敷衍的。有些也明顯可看出是學生自己寫的,然後讓老師簽了個名。
推薦信的作用有多大?不同國家不同大學會有不同的回答。推薦信的客觀性有保證嗎?
對於國外的推薦信來說,通常是有保證的。因為來自國外老師的推薦信,他們通常不會讓你知道推薦信的內容,網推也是人家自己做,人家通常會根據你的表現和對你的了解來做一個客觀評價,如果對方感覺對你沒有那麼熟悉,接觸時間比較短,人家可能就會有保留地推薦,或者人家感覺你表現一般,人家也會實事求是地給分不高。因為,在人家看來,這是在拿人家的信譽做擔保,所以人家不會為了你承擔這個風險。因此,國外的推薦信的客觀性還是有保證的。
國內的推薦信,因為很多都是學生自己寫的,包括網推也是學生自己做的,所以客觀性自然難以保證。這也是為什麼來自國內的推薦信的含金量要比國外低很多的原因。美國學校其實是深知這一點的。
在外國的教育體制中推薦信的作用有多大?
推薦信的作用在於從第三者的角度來對申請者的專業能力和潛質及未來在這個領域內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等作出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作用肯定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推薦信來自一個領域內非常牛的人或者來自一個跟對方學校關係非常密切的人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牛推或者私推的時候,對申請的作用有可能是決定性的。因為這樣的推薦信是你的背景和能力的強有力的背書。當然,如上面所說,當推薦信的客觀性無法得到保證的時候,他的作用肯定是會打折扣的。因此,總體上來說,推薦信的作用肯定是很大的,具體會有多大,要看推薦信的質量如何。而影響推薦信質量的因素,會有很多。
如果是推薦人親筆書寫,是一定有效果的。。可惜現在代筆的太多,不光中國,美國也有推薦人讓被推薦人自己寫的。。
哦,我知道霍金寫的一定有用,哈哈,一個師兄學建築,馬岩松寫的推薦信,去了哥大,應該是有用吧
推薦閱讀:
※學電影的出國留學回來都在做什麼?
※留學 墨爾本的迷茫?
※為什麼中介都說我能去東大?我可是學渣
※如何自己準備一套申請留學的景觀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