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日與夜》為什麼獲得好評?

很平淡的一部電影,但為什麼那麼多人賞識。


話說我都是帶著一般港片的先入思維來看這部電影啊,當影片第一次提到「徐老師」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部講師生戀的電影啊,會出現各種母子衝突,為了愛情不顧一切,或者各種虐啊,然後一直等一直的等啊,結果差不多片尾才出現傳說中的「徐老師」,然後又瞬間消失。

然後團契的老師在討論家庭的愛與恨的話題時,張家安一直「哦」「哦」「哦」,我以為接下來總該會探討母子衝突,家庭矛盾了吧,按套路,應該是要有一個叛逆少年離家出走,孤母后悔不已的悲催故事啊,沒想到張家安一直這麼聽話啊。

等我看到阿婆被前女婿拒絕接收阿婆的禮物時,我以為這下總該要虐一點吧,阿婆該會跑去自殺吧,然後張家安母子頓悟家庭的溫暖人生的離常 啊,沒想到阿婆還開開心心的跟他們一起過中秋,然後電影截然而止,我都驚呆了,電影就這樣結束了?!

然後我就開始回味電影里各種細節,貴姐的樂觀,真誠,善良,大方,耳邊一直環繞著「有多難啊?」然後又閃現她帶著白花哭的場景,她跟阿婆相處的自然。

然後想起那個住醫院的老媽子,這是一個愛撒嬌的寂寞老人,她像許多膝下子女眾多,但是依然缺乏愛的老人,她為了引起子女的重視,一次一次的住醫院,看她的面容,這不是一個身體有病的人,只是渴望愛罷了。

在靈堂里,家屬和親人都沒有哭泣,拉拉家常,表達一下敬意。

許鞍華不按電影套路出牌,然後我們就看到了一部平平談談的真實生活。看完後,有淡淡的反思,然後也有一絲的感觸,然後又相信又會看快忘掉。這就是生活啊。

然後我突然覺得,我被電影欺騙了啊,電影中各種悲喜離合,有時候有多麼希望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過上這樣的日子啊,結果又不出現啊。然後自己在心裡各種鬱悶各種自憐啊!

現在許鞍華告訴我,這才是生活啊!


正因為平淡所以多了分真實,普普通通的生活底層的人物道出了各種我們忽視的細節,許鞍華的電影都喜歡用一些很平常普通的小人物來訴說一些城市的冷暖,這種電影很容易讓人疲倦,但也值得反覆觀看。


這是一部票房很低的電影,它幾乎是著名導演許鞍華從影三十年來票房成績最低的電影。但票房差不代表這就不是一部好電影。IMBD上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在當年上映的時候也是票房慘淡。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卻比這些電影還要更特殊。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會發現,其實導演根本不曾希望這部電影去取得高的票房,它不是嘩眾取寵的商業片,也不是所謂的大片,它只是想要展示最真實的生活里最平凡的情感。就如它的名字一樣,這部電影里只有日夜交替中的感動,沒有什麼陰晴圓缺的浪漫,或是雨後彩虹的絢爛。


整部電影,所有的鏡頭都是最真實的生活場景。電影最開始的幾分鐘里,甚至會無聊到讓你懷疑製作方的誠意--沒有特效,沒有情節,幾乎沒有對白、沒有配樂,場景簡陋,鏡頭簡單。沒錯,這部電影在一開始就明確的告訴你:我要講的,就是這最真實平凡的生活。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導演並不是不用心,只是她的心意太容易被忽略。電影的一開始,貴姐家裡牙刷的數量,晾曬的衣物,都在不起眼的角落暗暗地提醒著觀者這個家庭的特別之處;阿婆家裡牆上貼滿的照片,擱架上放置的香爐和神仙像,都在暗示著這個老人的孤獨,呼應著她喪女的不幸;家中細緻入微的每一項擺設,都與人物的身世處境暗暗契合,讓人覺得這屋子好像就是電影中的人在現實中實實在在飲食起居的處所。 生活化的場景絕對不是隨意的取景。 這種人物和布景的高度和諧、場景的高度真實性,最易被普通觀眾忽略,卻讓真正懂得這部電影的觀眾不得不讚歎導演的細緻和用心。


電影的節奏不疾不徐,從沒有刻意地想去講一個故事,而是順著人物生活的節奏,讓它自然而然地發展。影片的高潮直到最後四分之一的時間才出現,之前的一個多小時,影片用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一點一滴地豐富著人物的形象,慢慢地蓄勢,直到你對人物有了充足的了解,相當的熟悉之後,真正的高潮才出現。阿婆要去沙田探望自己的孫子,貴姐陪同前去,然而餐桌上,阿婆並沒有看到自己的孫子阿傑,來的只有阿傑的爸爸--阿婆死去的女兒的前夫。阿婆精心給他們一家人準備了金項鏈戒指,阿傑的爸爸卻拒絕收下。回程的巴士上,阿婆將自己給貴姐和家安也挑選的金項鏈,連同方才阿傑爸爸不要的飾品,都一併送給了貴姐。然後,就來到了整部影片中最讓人潸然淚下的一句話,阿婆說:「就算將來我做鬼,我都會保佑安仔讀書叻(好),生生性性。 」那個時刻,孤獨的老人就像個孩子一般無助卻倔強,一直以來都不曾有過情感外露的貴姐,也終於抿住了嘴唇,紅了雙眼,看向窗外。接著溫馨的配樂響起,觀者的眼眶不禁發熱。 簡單的劇情,簡單的畫面,簡單的台詞,卻在你已經熟悉了貴姐和阿婆之後,直接走進觀眾內心的深處。


不管是貴姐,阿婆,還是家安,這部電影中總有一個人物會喚起你內心對某一個人的情感。我從小是被奶奶爺爺帶大的,所以當我看著阿婆在檯燈下戴上老花鏡,仔細查看那袋冬菇包裝;看著她翻著電話本拿著固定電話給孫子家裡打電話;聽著她固執地要貴姐收下冬菇時語氣中隱藏的哀求的時候,彷彿就看到了我的奶奶。她的老來遲緩,她的固執委屈,她的孤獨思念,這一切,我從來都清清楚楚的看在眼裡,卻很少給予關注。電影看完,內心酸楚,後悔自己以前時常的幼稚無禮,馬上拿起手機給家裡打了那一多月來的第一通電話。


這是一部值得反覆品味的電影,每一次觀賞都會讓你有新的發現,那些藏在細節中的情節和感動,就留予觀眾親自去發掘,此處不一一點出。電影結束在貴姐,阿婆和家安三人的中秋晚餐中,窗戶上映著屋裡小燈的倒影,燈泡的影子與中秋的滿月完全重疊在一起,合二為一。這是電影里頗為匠心獨具的一筆,大約是說,人們心中渴求的圓滿,在一盞燈下就足以實現,平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懷,對需要它的人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真的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一樣,那些自怨自艾都被一句「生活能有幾難嗟」化解


電影的海報上,一個中年女人和一個老年女人牽手同行。看到這個海報,其實基本經常看電影的同學都會意識到,這絕不是一部商業電影,沒有美女沒有土豪沒有揮金如土沒有豪車追逐等等大場面,導演許鞍華就是要打造一部平常人的電影。
只不過真的沒有想到,這個平常生活,也真的太平常了。
看到女主角的兒子結束了考試,無所事事在在家裡躺著看電視過暑假,我以為他會像一般電影一樣,叛逆,不聽話,早戀,為了女孩大家,輟學……任何一部青春片都會出現的類似場景,他竟然都沒出現!!!!他真的就是像我們平常人會做的那樣,暑假裡無所事事,偶爾打個牌,因為沒事還會幫幫媽媽幹活。看到女主角讓他做事,他真的去了!我表示很震驚,潛意識裡,我就覺得他應該暴躁,反抗,然後落榜,跟媽媽吵架,結果竟然都沒有,就像我們一樣,很乖,很體貼媽媽。
然後片子里的那個老年人,剛出現時一個人,住狹小的公寓,黑暗窄小,買塊牛肉都要分兩頓吃。這麼大年紀一個人住,自己解決生活所有問題,沒有安慰。默默地說一句,這不是鬼片的標配么?接下難道她不該是突然慘死,然後回憶起之前辜負她的人,心中憤恨難平,報復社會,最後被收服?好吧,腦洞開太大了……
最後女主角和老太太一起互幫互助,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鄰居一樣,你買瓶酒給我,我送你一個西瓜,有事互相幫個忙。過節時,沒有親人的鄰居,一起親親熱熱過個節。
然後,電影就結束了……真的結束了……
電影雖然看起來像流水賬一樣,其實細品會有很多平常會經歷的情景,會感動的部分。包括女主角要扔亡夫褲子時,那止不住的抽泣。就這樣平淡,卻又動人。
還有就是,這部片子的背景,是發生在天水圍。天水圍是香港的「睡城」,一個邊緣化的社區,發生過很多悲慘的事情,導演想證明,在這樣的地方,也有人類的溫情。
此外還有部夜與霧,可以關注下。


《天水圍的日與夜》雖平淡但現實,它揭露了現代社會嚴重的家庭問題,同時表達了我們現代人共有的孤獨。

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人的個體化導致了我們的孤獨。其中最孤獨的,是那些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人們。

舊社會,人們的生存模式是一種大家庭的生存模式,人自降生起就有明確的定位和未來;家裡是務農的,那你以後就種地,家裡是經商的,那你以後是商人,家裡是從政的,那你以後就當官;人們的生存依賴家庭,個人走出社會代表的不是個人自己,而是你背後的整個家庭。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這種大家庭式的生存模式的消極面便是,人們無個性、無自由,人們對自己的未來無選擇的權利,生活受制於傳統;其積極面便是,人紮根於一個有機整體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中有一個確定且毋庸置疑的位置,沒必要懷疑生命的意義,人們安穩的生活,在大家庭中有安全感和歸宿感,又由於生活靠大家,所以整個家庭的成員緊密聯繫,人們不孤獨不寂寞。
這種生存模式下,受益最大的當屬老人們。老人在大家族中,由於家庭的經濟根基是他們打拚和維護下來的,所以他們是規矩的制定者也是權威者,他們是家族的中心,所有人都得圍著他們轉,深受子孫們的尊敬和愛戴,老人們非但不孤獨,而且幸福安詳。這種生存模式下,只要不玩個性,人人可以歸宿於家庭,靈魂得以安放,精神不必空虛,只要家庭安穩,人們便幸福快樂。而且,人們生活中,最期待的就是傳統節日或是老人做壽,因為每到這種時候,家裡最熱鬧最和諧,大夥其樂融融,人們倍感幸福。

來到新社會。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迅速發展,人們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大,人開始個體化,得到自由,舊社會的大家庭生存模式逐漸被瓦解,個人生存模式成為主流,人們從家庭中出來走上社會,為自己的未來奮鬥和打拚。個人生存模式也具備兩面性,其積極面是,人們得到自由,得以發展自我,追求個性,人們可以有自己的夢想,並且可以為自己的夢想奮鬥實現個人價值與生命意義;消極面便是,人的個體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關係的疏離帶來了孤獨,人們獨自面對快速複雜化的社會和世界倍感迷茫和無能為力,人們面對社會上的各種競爭焦慮無比,又因為如此,小孩子從小就得為將來的好前程而努力學習爭取好成績,家境好的孩子甚至出國留學,大人們則為了生活和孩子的未來而拚命工作,人們自個忙自個,疏忽交流,親子家庭關係越來越陌生,人們在家庭中已找不到歸宿感,靈魂無處安放。
受這種變化的衝擊最大的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人們,他們傳統的家庭觀念受到打擊,他們驚訝於這種顛覆,無法適從,也早已無心力去尋找自己的世界,在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卻要面對子孫們的紛紛離去,獨守空巢,寂寞至極。曾經每逢佳節與做壽最熱鬧的時候,現也成了他們最孤獨寂寞的時候。

年輕人的孤獨尚可通過拚命工作來躲避,但無事可做的老人們只能無助地遭受孤獨的侵襲。親人們的疏離使老人們的精神無處寄託。

《天水圍的日與夜》表現了現代社會的親子家庭關係的疏離與人們因此而產生的孤獨,其中集中表現了老人們的孤獨。
1:安仔與貴姐
影片一開始就講述了安仔與貴姐兩母子的日常生活情況,母子平時無交流,一兩句對話也是坐一起吃飯時才能發生。後面也了解到,平時貴姐的問話,安仔均以簡單的「哦」回應,貴姐也並不了解安仔的學習成績情況。

2:老人做壽
酒席上,難得三代同堂,但卻互不相理,小孩打撲克,大人玩麻將,安仔與貴姐兩母子也各自坐一端發愣著,看著這一切的壽星在一旁催著趕緊開席,好讓大家一起坐下來吃飯,然而兒媳婦卻嫌壽星婆婆嘮叨。

3:梁婆婆
梁婆婆獨自一人搬進天水圍,獨自一人上街買菜、做飯和吃飯,一頓吃兩餐,晚上做飯用應急燈照明因為無人幫忙修吊燈,吃完晚飯後獨坐在電話旁發獃,像在等誰的電話。後了解,梁婆婆的女兒去世,外孫跟女婿生活,女婿不願贍養她,七老八老的她也只能上超市尋工作維持生計。

4:團契
團契周會主題——愛恨家庭,成員們各自講述了自己的家庭情況,看似叛逆的基仔憎恨自己的母親。

5:安仔外婆住院
安仔外婆因老毛病住院,從各人表現看,可猜測老人並無大礙,她只是想用這種方式引來親人們的關懷,但鮮有人前去探望。貴姐因上班原因始終不願前去看母親,只能讓安仔代其前去,從做壽酒席上貴姐始終背對著母親,和母親病床上跟安仔講述貴姐往事時臉上流露出的愧疚之情,可猜測母女之前有心結。

6:葬禮
眾人驚訝表哥十幾年沒見仍記得大家的名字,可見表哥對親人們的挂念,渴望家庭完整與親人親近。照叔因覺得自己一無所有經常玩跳樓,可不,即使有月薪十幾萬的兒女又如何,見不到人,有也相當於無了。

7:精神寄託
梁婆婆見孫子無果後死心,將精神寄託於幫過自己許多忙的安仔與貴姐,將安仔當作自己的孫子,貴姐當作自己的女兒,把收藏已久要給孫子吃的冬菇和為孫子女婿準備的金飾都送給了母子倆,在這母子倆身上樑婆婆找到了精神歸宿。貴姐由於與母親有心結,一直沒盡到做女兒的責任,通過主動接近梁婆婆和幫助梁婆婆彌補了作為女兒的精神空缺。

8:希望
安仔越來越乖,團契回來後開始幫媽媽疊衣服、收衣服、買東西和拖地,母子餐桌上的交流也多了起來,後通過徐老師的口中也得知安仔成績不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個好孩子,我們為貴姐感到欣慰;在母子倆身上找到精神寄託的梁婆婆在日常生活中掛起了笑臉,和貴姐一起為安仔挑他喜歡吃的冬菇,一起和貴姐為中秋忙碌;貴姐在梁婆婆身上彌補了作為女兒的精神空缺後,也終於拿掉芥蒂前去看望母親。中秋晚,梁婆婆與母子同桌吃安仔給剝的柚子,屋子裡瀰漫著幸福的氣息;廣場上熱鬧起來,孩子歡聲笑語,大家齊齊慶中秋。人間始終有真情在。

片尾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想家了!
分享吳鶯音的單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http://music.163.com/song/5253007/?userid=123977962 (來自@網易雲音樂)

安仔很像弟弟,弟弟也是寡言少語但乖巧,連走路的樣子都像。

最後送上陳奕迅的《shall we talk》,感謝林夕寫出這樣令人深省的歌詞!
分享陳奕迅的單曲《Shall We Talk》: http://music.163.com/song/30569031/?userid=123977962 (來自@網易雲音樂)

shall we talk,shall we talk,就當重新手拖手去上學堂。


整部戲可以說是沒有高潮,平平淡淡,影片表現出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面對的問題,這都是比較真實。有些人沒能看完這部戲的原因就是這部戲太平淡了,有些真實。還有就是影片的節奏很慢,慢悠悠的感覺,和現代都市的節奏完全相反,其中的情感問題也能勾起觀影者的反思,讓人有一種反思的感覺。
其實個人覺得這部戲也不是說很出色,只是算不錯的一部,值得一看。就像奪命金一樣。大家都為了生計使出渾身解數,結果卻是劉青雲這個傻傻的角色笑到最後。


我看完這部電影,覺得就是講天水圍平常人家的生活與樸素的生活態度。
平常,但讓觀眾看完之後,心裡感受到一份生活的溫暖。
難得的,是這份「平常」。



《天水圍的日與夜》看了四遍,未曾用快進,安靜的看完。
第一次看,是因為電影名字中的「天水圍」,在香港讀書時第一門課程就談及天水圍社區,作為一個政府開發的公屋區,是為了低收入家庭而準備的。我也去過天水圍幾次,總覺得是在遙遠的香港的邊緣人工搭建物,甚至遇到那裡學生,居然未曾去過港島一次,或者如他們所說,未曾去過「香港」,這兒的香港=港島。而電影中的人和事,正是天水圍的真實寫照,而這種類似紀錄片式風格,卻讓人貼切感受到天水圍的存在,真實的日與夜。我想,第一份的觸動來自於那份真實。
再看《天水圍的日與夜》時,在讀張愛玲的小說。張愛玲說她不善於寫大時代背景下的大人物,大敘事,她更喜歡大時代的小人物,小生活,這倒也符合後現代的主張,畢竟宏大敘事中的每個大人物,總還是要吃喝拉撒睡的,千篇一律總也有讓人審美疲勞的時候。天水圍的日與夜倒也有點張氏小說的風格,只是它更進了一步,把小生活放大到極致:一段長鏡頭,從阿婆倚著手臂在桌旁發獃,牆上曾經的倩影照片,划過透著泛白天色的窗戶,再落到那部安靜的電話。這也象極了張氏長篇累牘地對女主角服飾或者咖啡館擺設的描述,細節到無可復加的程度。其實這就是生活,當你發獃的時候,時間就是如此的慢,慢到你能聽到時間的深呼吸,被極度的拉長。如果說好萊塢的電影美學喜歡關注英雄式異乎常人的主題,《天水圍的日與夜》卻只是從小生活中攫取片段,何其熟悉,熟悉到對它熟視無睹,但當你以一份看客審視它的時候,卻發現生活不可能像大片那般跌宕,平淡處那份美好,需要細細品嘗。
第三次看《天水圍的日與夜》,那一眾出場的人物,就像自己身邊的家人、親戚、朋友,對白的方式,平淡到如白開水一般。安仔的「噢」,朋友的打麻將,婆婆的壽宴,桂姐的超市工作、親戚的葬禮...似乎每個人、每處場景都那麼鮮活,可能會有些無趣。電影中,桂姐和母親的對話,(母親):做人真係給難!(桂姐)有給難嘖?其實身旁也有年少失去雙親的朋友,但依舊生活得好好的,並沒有整日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中,再艱難的時刻,人都有辦法走過去的。人不是總在大悲或大喜中過日子,日子就是在一頓頓飯、一天天、一夜夜中過去的。
第四次看的時候,體會最深的卻是那份陪伴。人何以在這世上活著,除卻這吃吃喝喝之外,還需要一份陪伴,即便是安仔簡單一個字「哦」的回應,也能給貴姐一份安心。人生而不知自保,惟賴父母養育,長大之後,更要成家立業,有一份陪伴才讓人成為人。 人,終究是需要和人在一起,終究是需要陪伴。因此當阿婆和桂姐、安仔一起過中秋的時候,你就會不覺翹起嘴角,一起感受那份陪伴的幸福......


天水圍(Tin Shui Wai): 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馮家圍、輞井村、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環市區大約25公里。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這些名字印在他們搭乘的環線里,與市區有一大段距離。
看到片名的時候,以為許鞍華是要搞個大新聞,大慘劇(當然她後來也的確這麼做了),畢竟在天水圍發生過一連串的事件,被媒冠以「悲情新市鎮」的名字。

沒有劇情,只有感情
在超市打工的貴姐,和其子張家安相依為命。獨居的阿婆去超市找工作,貴姐對她多處照顧,還讓兒子大熱天幫她把電視抱上樓,幫她換燈泡。張家安沒有找到暑期工,就在家裡看看電視,偶爾出門找朋友玩。貴姐家裡給其母過壽,大家打麻將的打麻將,打牌的打牌,各自吹牛,張家安就乖乖看著。貴姐母親生病住院,孫子輩的帶著魚片粥去看她,她卻念叨著要吃燕窩。阿婆想看外孫,買了各種金銀首飾打點前女婿,人家卻不領情,於是把那些東西都送給了貴姐。貴姐帶著安仔去參加親戚的葬禮還打包了乳鴿。最後母子和阿婆一起吃月餅吃柚子過中秋,室外是席地而坐賞月的各色人群。
以上,基本就是所有的情節內容了。
平淡?是的,沒有大起大落,沒有生離死別,沒有天荒地老海枯石爛,也沒有外星生命和天堂地獄,比過年時七大姑八大姨嘮的家常更平淡。
無聊?倒也未必。阿婆掏出珍藏的香菇撕掉標價;貴姐看著亡夫的牛仔褲哭了起來,張家安和各色朋友玩在一起又回家,這些細節中的感情都是真實的。
平淡的人生並不是一張白紙,貴姐少小離家工作,供兄弟讀書做了富貴人,自己中年喪偶只得一個兒子,守在偏僻的天水圍。阿婆晚年喪女,女婿再婚,相見唯一的外孫還要買寫金銀首飾討好女婿卻不得。張家安的表兄弟姐妹出國留學或是專車接送,他則要做好會考不順利就去工作的準備
戲劇是要有戲劇衝突的,如果張家安叛逆些,和徐老師搞一場轟轟烈烈的額生死戀,衝突就有了。
貴姐的母親,就叫她外婆吧,生了病沒吃到燕窩粥就病死了,貴姐拚命趕沒有見上一面,衝突又有了。
如果阿婆看外孫不成犯了心臟病,外孫哭著來也好,阿婆病死也好,衝突也有了。
如果阿婆把金飾給貴姐的時候,兩人推來推去最後金飾被人搶走了,也是衝突。
如果……
有一萬個如果,可以讓電影變得精彩起來,煽情起來,然而導演一個也不去用,因為她懂得,那些都是唱大戲的套路,而天水圍的日與夜,是生活,也是詩。在這個破敗貧窮的圈子裡生活的大眾,有衝突,也有理解。從小一起長大兄弟姐妹,雖然在生活上漸行漸遠,心理上卻從未把互相當做過外人。

做人難么?
外婆說:做人好難。貴姐卻回:做人有什麼難的。
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按理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貴姐母子卻在天水圍的小房子里陪著阿婆吃月餅。他們知道外婆有的是人陪,阿婆一個人過著凄苦的中秋,該有多難熬。
貴姐總不去看住院的外婆,外婆生氣了么,一點也不,她理解自己的自己的長女,外婆說一邊喝著燕窩粥,一邊說貴姐一輩子就識得一個做字,14歲開始做工補貼家用,又送弟弟上大學,嫁了個丈夫也是這樣悶聲不響的,拿錢回家從不多說一個字。後來弟弟們一個個出息了成了人上人她也不覺得上天刻薄……
做人難,因為人心貪,又想要名利,又想要實惠。做人易,因為順道而為,不要勉強也沒什麼會攔住你的去路。

所謂道,惡乎在?
東郭子曾經問莊子,「道到底在哪裡?」莊子說:無所不在。於是舉例從螻蟻到瓦甓,最後說在屎溺中。
這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詮釋。

原文鏈接:所謂道,惡乎在?——《天水圍的日與夜》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tubenfilm


《天水圍的日與夜》是很早之前朋友推薦給我的一部電影。這部08年的作品,以平實、直白的手法講述了天水圍的一對母子的生活故事,或者都不能稱之為故事,我在裡面沒有看到任何故事必備的情節起伏或者所謂的「戲劇衝突」,一如記錄日常的黑白膠捲一樣緩緩平移,直至結束。

雖然它幾乎是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票房成績最差的電影,但票房並不意味著影片的價值,相反,拋開嘩眾取寵的目的,導演也許才能更為充沛自由的表達自己想要傳遞的視角和思想。

無論是整部電影的拍攝手法、故事節奏,還是配樂、對白、場景、鏡頭,或是人物情感的流露表達,都非常簡單。關於人物形象的塑造、日常生活的布景與取景、情感的徐徐鋪陳與交織,都是在細節處見功夫,沒有刻意的高潮,卻有悄無聲息點燃情緒的火候。

導演的用心即是通過電影高清還原早已被追逐浮華喧囂的世人遺忘的生活本來樣子——一日三餐、平凡可貴的真情、那些重複單調的日日夜夜。如同影片的英文名字「The Way We Are」,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基礎底色,細瑣而平庸的輪廓,溫潤且不疾不徐的情感交融,真實和簡單才是最接近本質的,也最具有直擊心靈的力量。

這或許可以成為終日為生活疲於奔命,或者醉心於企圖嘗試各種方式來把生活妝扮得光鮮可愛的我們提個醒:任何偏離生活本質的美化與提升都是耍流氓。

這部電影的好評度很高,豆瓣評分高達8.5,關於對生活和人情的深度影評也不少。我在觀影過程中除了對這部分有著很深的感觸,另外引起我興趣的是貴姐和阿安的母子關係。

會考結束的阿安正處於青春期,雖然話不多,與貴姐交流也少,但是聽話、懂事、孝順,是公認的乖乖仔。我一直在思考的是:阿安的乖巧,是他本來的人格屬性之一,還是和大部分乖孩子一樣是壓抑了內心真實需求偽裝出來討好世界的武器?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討好者」的輪廓特徵。

對於人群的氣氛非常敏感,擅長覺察他人的感受。


不常公開表達、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即便心裡有憤怒的感覺。


不容易拒絕他人的請求。


經常擔心自己的事情會給別人添麻煩。


責任心強,經常不自知地超時工作。


喜歡去照顧別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許多時間,或感覺非常疲憊。


習慣於跟隨他人的意見,在和別人意見不同時,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


害怕衝突和矛盾,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缺乏底線和原則,非常能夠容忍或者說是意識不到別人在客觀上對他的「逾規」行為。


「樂於助人」。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對於這個關乎「To be or not to be」的上層建築問題,很多人也許並未仔細思考過,但是卻也實實在在受其支配,並會為之恐慌、焦慮、心虛。為了緩解這種不適的感覺,潛意識會跳出來指導我們的一些思想和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刷「存在感」。而討好者的「存在感」非常特別:通過滿足別人來安慰自己。

討好者看不到真實的自己,所有的價值體系都建立在外部,對來自外界的評價和肯定完全或者過度依賴,而自己的內心世界則非常虛弱,無法為自己發聲,或者根本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他們受潛意識支配不願意從無休止的付出中停下來,否則就會被內心的空洞侵蝕。

而很多身邊的「老好人」,就是這樣一群丟失了自己為別人而活的討好者。究其形成原因,恐怕我們又要回到「原生家庭」這個心理學領域的「萬年老梗」。

幼年時期的我們依賴父母的愛而存活,而這時候如果父母給我們的是「有條件的愛」,即需要滿足他們的某些需求才會給予的愛,為了不被拋棄,渴望順利存活和成長的天性會驅使孩子降低或完全壓抑自己的真實意願和需求,努力去迎合父母。

原生家庭是孩子接觸到世界的第一扇窗口,對於小小的幼童而言,就是最初的全世界。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形成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就是討好者的雛形。以至於長大以後離開原生家庭,接觸到更大的世界,依然重複著這樣的套路,在意的人或某些權威者搖身一變成為「內心的父母」。

再來看阿安。他的父親早逝,由貴姐一人辛苦帶大,是單親家庭的孩子。貴姐在一家超市工作,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她表現出的生活狀態始終是平和、知足的,最常說的話是「有多難呢」。貴姐在年少時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弟弟們學有所成,現在的家庭條件都非常優厚,而貴姐一家與這些親戚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這是阿安原生家庭的大致樣貌。

還原幾個場景。


場景一:日常母子相處的狀態

影片中展示得最多的是貴姐母子一起圍桌而坐共同進餐的場景。貴姐會做兩三個簡單的菜,母子二人吃得津津有味,阿安有時候會由衷的讚歎「好好味」,貴姐聽到誇讚也只是很平淡的看看兒子,但是那種在母子之間自由流動的滿足和幸福是沒有任何阻礙,甚至能夠躍出屏幕感染到觀眾的。

兩人很少有很長或者很深入的對話,大多數時候是隻字片語說些日常瑣碎,只有一次貴姐彷彿刻意打聽阿安在意的徐老師,阿安竟然也平順的和母親聊了幾句,只是問道「她美嗎」的時候,有些靦腆的歸於沉默。對於青春期的男孩子而言,能與母親毫不避諱的聊到隱秘的私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足以見得阿安對母親有著非常牢靠的安全感和充沛的信任,是可以展示真實的自己的。

場景二:團契時阿安的反應

那次團契主題是「愛恨家庭」,阿安在表示親疏關係的大樹上只標註了媽媽一個人,看得出貴姐在他心中佔據著親密、首要且幾乎全部的位置。接著,團契督導引導成員表述在看電視與催做作業、多穿衣服、早歸和少打電話時,和母親的交流情況。阿安每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簡單的「哦」,這也的確是他日常與貴姐的溝通狀態,言語不多,但幾乎對母親的要求和意見都會順從。團契督導和成員都略顯詫異,甚至不少觀眾都會覺得是否單親家庭太缺乏交流,顯得關係生疏冷漠,阿安是壓抑自己情緒有意而為之。

其實仔細想想並非如此,阿安在表述這些和母親的場景交流方式的時候,非常淡定和從容,沒有任何由於母子關係障礙感到不安、想要逃避的意思,面對眾人不解的眼神也絲毫不怯懦。這其實說明,阿安對於這種母子間的溝通方式是內心認可的,它展示的是阿安本身真實的性格狀態,並非對母親的情感抗拒。

場景三:阿安與同學聚會

和貴姐簡單交代後,阿安參加了一次同學聚會。幾個朋友湊了一桌打麻將,為了節省開支,阿安選擇了打遊戲,陪著他得還有一個信教的同學。期間,朋友們調侃到那位同學因為戒律原因不能玩牌,於是問阿安要不要玩。阿安首先回應的是「你們四個人玩啊我怎麼玩」,其中一個朋友說「你想玩我讓出位置給你啊」,阿安接著說了句「不打了,打遊戲機」。這個細節可以看出,阿安在人際交往中,可以順從自己內心的意思,且能用合乎情理的方式拒絕對方,並沒有「討好者」的影子存在。

貴姐並非是嚴厲型、寵溺型或者強勢型的母親,他給阿安的愛自由而包容,比如對於阿安的會考成績她從來沒有要求,甚至都忘了發榜日期,別人問起也只是溫和平淡的說「考不好就出來做工咯」,日常相處對阿安的沉默寡言也並未覺得有任何不妥,充分允許和接納阿安呈現出的真實狀態,讓他按照自己的本來樣子自由生長。

從上面幾個場景的細節分析可以觀察出,阿安是個心智非常健全的孩子,沉默寡言是他天然的內向性格所成,並非單親家庭留下的「後遺症」。他對母親的言聽計從,並非為了討好,而是滿滿的、主動的愛。他愛貴姐,沒有太多言語,所有的愛都沉澱在他的孝順和聽話中。母子關係健康、和諧、穩固且能讓愛的能量自由流動。

貴姐雖然沒能給阿安優厚的生活環境,但是豁達慷慨、知足平和的性格,以及給予阿安無條件的愛,庇佑了這個單親家庭的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我想,這才是一位媽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最偉大的地方。

我愛你,就愛你本來的樣子,這便是無條件的愛的外在呈現形態。放下所有粉飾一新的期待和改造企圖,讓對方在你眼中看到真實且被接納的自己,Ta會越來越確定自己存在著,被與生俱來的愛著,才有力量在這變幻的人世間不偏不倚的、篤定的長成自己的本來面貌。

或許與你的預期並不相符,就好像你希望自己的灌注能換回一大片的玫瑰,結果卻只開出了一朵薔薇。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沒有人賦予我們操控另一個生命的權利,我們擁有的,只是陪伴和見證彼此生命旅程中,因愛而收穫的種種驚喜、對愛的本質更為深刻的領悟以及由此越來越完滿的靈魂。


能帶給人關於社會,生活,人情和關係等諸多方面的深刻思考,我想這就是它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


就是你所認為會發生的一切都沒有發生
能有多難


之前在豆瓣上我發的影評,看了這部電影,哭的不行。
電影如水般平淡,描述的全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常發生的情節,沒有別的電影的「壞人」,沒有別的電影的「場面」,沒有用力的講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卻更能深入內心,感受到那份溫情。畫面感覺很像一一,同樣的觸動內心。看之前,覺得關鍵詞是香港、溫情、親情,瞬間想到可能是像歲月神偷似的,但看過之後感覺完全不一樣,歲月神偷太戲劇了,反倒沒有這樣平淡的真實。
很多細節,證明了這部電影平淡中的不一樣。
阿婆買牛肉,只買一小塊兒,因為家裡人少,一小塊對她也是多的(我家也是,倆人,感同身受);買油,總是多的便宜,可是人少根本吃不了那麼多,貴姐說可以拼單,阿婆肯定瞬間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孤單;
貴姐說下去吃早點,結果還是買上來吃,說一個人吃飯傻乎乎,鏡頭一轉就是阿婆自己一個人炒一盤菜,孤單的吃著,看著就心酸;
張家安在面對舅舅那邊親戚家不經意間的炫富,內心一定不是沒有波瀾的,只是幼年喪父,練就了他木訥隱忍內向的性格(me too),並未表現出來;
電影開頭貴姐一個人在超市買完東西也有轉盤抽獎活動,但她無視的走過去了,後面與阿婆一起買完東西後,阿婆提醒抽獎提議試試手氣,作為觀眾一定覺得電影里應該能中個什麼獎之類的給這個家一點慰藉,可是這裡結果就是謝謝參與,與現實生活中一樣。
它平淡的像是把就是在天水圍生活著的人的日子擺在大家面前,而不是在拍一部電影。
看電影時,最開始感覺自己就像是張家安,相似的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不太愛說話,總是宅在家,但我遠沒有張家安這麼乖,外人看到的我是也是乖的,但在家就把刺完全放出來了,爸爸說讓我幹什麼我總是頂上幾句,總是任性的嫌這嫌那......為什麼不像張家安那樣「哦」、然後默默去做呢!
張家安,去買份報紙。哦!如果是我,多半是「不去,您看您買!」
電影里,貴姐說,報紙買另一家的,他轉天就買了那家。電影里,貴姐示範剝榴槤,他之後就會自己剝柚子。我,也應該這樣!
哭的最慘的,是阿婆那條線,獨居老人只有一個牽掛--外孫,孤孤單單一人吃飯,一菜一飯,牽掛著外孫,卻得不到回應……
又覺得阿婆像是我姥姥,自從一歲媽媽死後,我便再也沒有見過她,現在對我來說就是沒有見過,我的記憶里沒有她,但她應該是記得我的吧……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看了電影之後有點想去找她了呢……看電影時覺得阿婆的孫子狠心不懂事,我現在是不是也和他差不多呢……


那個冬菇真的好大好好吃的樣子。


月圓夜電影結束的那一刻,沒覺得是結束,因為生活不會結束,第一次看就因為這個結尾被吸引住,然後看了又看。


剛看完第三次。想哭,真的。
還沒從失戀的影子中走出來,為了她放棄自尊,苦苦挽留,自殘也不能挽回。
這一段時間瘋狂看電影。每部電影都有他們自己的精彩。然而都被一部中老年的日與夜打臉了。
這才是我們平時過的日子,什麼墮胎,復仇,拯救人類,都是我們的荷爾蒙罷了。想想我為她產生自殺的念頭,很真實。但如果她回到我身邊了,最後也一樣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是買報紙去ok有紙巾送,一樣是這頓飯的剩菜下頓吃。
其實我們作為平凡的路人,一輩子也就這樣了。所以我會感動,我會想哭。我不甘心,我不樂意,生活就是那樣子。


一輩子只知道個做字

從外婆口中講述了貴姐的經歷,照顧父母兄弟,對家庭無條件的付出。可是想到壽宴時貴姐的局促和完全無法融入甚至有些疏遠的神情,怎麼也無法想像這就是貴姐無條件付出的家人。貴姐的自尊不允許自己求人,也許還有害怕吧。害怕弟妹們哪怕一個嫌棄的眼神,弟弟們雖然仍尊重姐姐卻最終漸漸疏遠的無奈……貴姐選擇主動疏遠,自己去做那個疏遠親戚的壞人。不和母親弟弟們一起過中秋,卻和無親無故的阿婆一起做節。在阿婆這裡,貴姐是有尊嚴的,不是富貴弟弟們貧民區的姐姐,而是有個乖兒子的對生活充滿熱情的貴姐。

無論是怎樣的親情恩情,最終都會因為階級漸行漸遠。

做人好難的。

有幾多難?

明明貴姐是最苦最難的,卻反過來安慰自己的母親。笑著說,幾多難。哪怕笑容讓人看到想哭,仍然堅強的告訴自己,告訴母親,幾多難。

哪怕做鬼,我也要保佑阿安好好念書,生生性性。

阿婆鼓起勇氣打電話時的小心翼翼。是羅太太啊,我是羅先生以前的……叫自己以前的女婿為羅先生,最後羅太太要掛電話,還要說謝謝。她在小心翼翼的討好,卻得不到任何回應。終於無人養老,無人送終……

幸好,還有貴姐和越來越懂事的阿安;幸好,弟弟們還記得姐姐的付出。

至少,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如果重映,能讓我進電影院的不多

但我一定會去看這部


天水圍的日與夜:沒有一絲一毫的刻意與煽情,甚至連背景音樂都用得很節制,如同潺潺的溪流靜靜流淌,沒有跌宕起伏,卻在最後匯入大海的那一刻,顯現出震撼人心的寬廣與壯闊。偉大的導演就是有這種魔力,讓每一幀影像都令人回味無窮,即使是再平常再微小的一瞬。而通過這部影片,我才明白,這世界上真的有著這樣的一類人,無論這現實社會如何嚴酷,他們依然堅持自己的厚道與善良,不為利益而改變,不受誘惑而動搖,不因不公而懷疑,在如今唯成功論、唯利益論的世界,這樣的平凡人在我看來卻是真正的英雄!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劇情電影 | 香港電影 | 許鞍華 |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