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與愛因斯坦的思維結構有何異同?

請大神們從思維結構角度進行專業分析


達芬奇與愛因斯坦的思維結構的異同分析:

共同的思維區域

達芬奇與愛因斯坦——系統類、程序類、突變類、夢幻類

——嚴謹性與非嚴謹性共存的思維結構

導致——達芬奇與愛因斯坦——都有藝術與科學的雙重天賦


天賦的藝術特長——

達芬奇:

●繪畫構圖天賦

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七弦琴和吹奏長笛。

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故事: 「繪畫神童」

達·芬奇14歲時,父親皮耶羅受一位農民的委託,要畫一幅盾面畫,他就想讓小芬奇試試,看看兒子到底能畫到什麼程度。小芬奇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美杜莎。這幅作品完成後,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妖怪,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你把畫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生的效果。」

而那面盾牌以100金幣的高價每給了一位商人,商人又以300金幣賣給米蘭公爵,而農民得到的卻是商店裡買來的盾牌。

1446年達芬奇全家遷居佛羅倫薩,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14歲的小達·芬奇送往歐洲的藝術中心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拜著名的藝術家韋羅基奧(他不僅是畫家,雕刻家,首飾家,而且還是建築家,工程師和音樂家,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有經驗的老師),開始系統地學習造型藝術。

當他在的作坊學藝時,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約18歲)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製《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據傳,韋羅基奧為此不再作畫。

從此達·芬奇聲名鵲起,成為佛羅倫薩有名的畫家了。

愛因斯坦:

●音樂數學結構理解天賦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琳是一位具有文化修養的賢慧母親。她愛好音樂,並是愛因斯坦的音樂啟蒙老師。

1885年愛因斯坦6歲開始學小提琴。 7年之後(13歲),他懂得了和聲學和曲式學的數學結構。
愛因斯坦學習小提琴的技巧並不是通過正規的小提琴霍曼教程,而是通過莫扎特的奏鳴曲來學習的。他認為熱愛就是最好的導師,從此他愛上了莫扎特。

愛因斯坦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

故事: 第一小提琴手
有一天,愛因斯擔接到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親愛的教授:有一件急事,第二小提琴手的丈夫想和你談一談。
這封信沒有寫地址,第二小提琴手又是誰呢?原來她就是比利時王后伊莉莎白,她在未出嫁之前是巴伐利亞公主,是愛因斯坦的老鄉和好友。更確切地說她是愛因斯坦的音樂之友。愛因斯坦每次到比利時來都要拜訪這位王后。王后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她愛好科學、文學,更喜歡小提琴。她的生活樸素,思想開通,不擺架子,平易近人,比利時人都很愛戴她。不少人叫她為「紅色的王后」。
有一次,比利時皇家的汽車奉命去火車站接愛因斯坦教授。司機在頭等車廂門口等著愛因斯坦下車,可是等旅客都走光了也沒有見到愛因斯坦的影子。汽車司機只好空車回宮,向王后報告說教授並沒有來。
可是,過了半個小時,愛因斯擔身穿一件舊雨衣,手拎著那把他最心愛的小提琴,來到了王后避暑的夏宮。原來愛因斯坦沒有坐一等車,他坐的是三等車。教授從來最喜歡坐三等車,因為這樣可以混在三等車的乘客中,避免被人認出來造成麻煩。
他從三等車廂下車之後,自由自在地走出了車站,邊走邊問路。等走到王宮大廳的時候,裡面已經坐著三個人正在焦急地只等待著他——第一小提琴手了。只要愛因斯坦一到,四重奏就立刻開始。愛因斯坦擔當首席小提琴手。王后陛下是第二小提琴手。


天賦的數學物理特長——


達芬奇:

●數學與物理結構天賦

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里。

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

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的「日心說」。

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強大的破壞力。」

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達·芬奇長達1萬多頁的手稿(現存約6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他就是一位現代世界的預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稱為一部15世紀科學技術真正的百科全書。達·芬奇曾有過無數的發明設計,達·芬奇將他無數的奇思妙想呈現在世人面前。

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風速計和陀螺儀……

此外,樂器、鬧鐘、自行車、照相機、溫度計、烤肉機、紡織機、起重機、挖掘機……

從潛水服到歐洲地圖,從軸承到螺旋槳飛行器、從坦克到潛水艇。

一個名為「達·芬奇設計成就」的大型展覽,日前在義大利羅馬舉行。每一組達·芬奇的草圖前,都擺放著人們根據草圖製作的木頭模型;幾百年來,達·芬奇的許多想像都變成了現實。

 而這些發明設計在當時如果發表足足可以讓我們的世界科學文明進程提前100年。

自我應證:物理特長——來自直覺

達·芬奇曾稱自己沒有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

達·芬奇能夠想到500年後的事物,只能解釋來自想像力——直覺。


愛因斯坦:

●數學與理論物理天賦

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

愛因斯坦大學第一次失敗,第二年復讀後才考上。以全班倒數第二名成績大學畢業時,被拒絕留校,一年多找不到工作,後靠大學同學父親的幫助,才進入專利局。利用空餘時間搞物理研究。

26歲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34歲他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併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42歲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

自我應證:物理特長——來自直覺

愛因斯坦說,創造性思維本質上是非語言的,它是以視覺形象出現的,而文字「只是在第二階段經過艱苦收尋得到的」。

愛因斯坦後來在科學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阿勞時所受的對視覺的理解,對「直觀」的強調,而不是對記憶和死記硬背的強調。愛因斯坦補習功課的阿勞中學,正是按照裴斯泰洛齊的如下信念建立的:「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觀』之上的。」在這所學校里,沒有強迫的知識灌輸。相反,強調的是獨立思考,而且「學生不是把教師看成權威人物,而是學者,一個具有獨特人格的人」。

簡而言之,愛因斯坦的整個研究是想把自然界里表面上看起來分離的領域統一起來。當小範圍的現象與大範圍的現象之間的一種聯繫即將來臨時,愛因斯坦表達了他的喜悅:「認識到用直接觀察看來是完全分開的現象聯合體之間的統一,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哲理性思考——

達·芬奇經典名言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有天資的人,當他們工作得最少的時候,實際上是他們工作得最多的時候。因為他們是在構思,並把想法醞釀成熟,這些想法隨後就通過他們的手表達出來。

趁年輕少壯去探求知識吧,它將彌補由於年老而帶來的虧損。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的養料,所以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年老時才不至於空虛。

人類不斷地以歡樂的心情期待著每個新春、每個新夏,期待著新月和新年,總覺得他們所期待的事情姍姍來遲,他們卻沒想到,他們所焦急盼望著的正是自己的死亡。

人類具有說話的偉大能力,但是他們所說的大多既無實際意義又荒謬無理,然而動物說話的能力儘管微乎其微,但是它們所說的有用而真實。

微少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虛。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仰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向著他的母親。

●愛因斯坦經典名言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

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通向人類真正的偉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條苦難的道路。

實篤一個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於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因此,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

一個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顛倒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這的確是幸運。

智慧並不產生於學歷,而是來自對於知識的終身不懈的追求。

情感異常性——

達芬奇原是花花公子,後來又傳出同性戀醜聞。

愛因斯坦有婚外情,與多個女性有曖昧關係。


性情溫柔且不具攻擊性—

稍微了解達·芬奇的人都知道他從小就拒絕吃肉且不肯說出原因,被祖父安樂尼奧視為不詳。

達·芬奇說:人的確是禽獸之王,他的殘暴勝於所有的動物。我們靠其它生靈的死而生活。我們都是墳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發誓再不吃肉了。總有一天,人們將視殺生如同殺人。——有佛家思想境界

普通孩子喜歡玩帶有競爭性的遊戲,可是愛因斯坦卻不喜歡參加。孩子喜歡打仗的遊戲,喜歡看士兵操練,但是他卻從小到大不喜歡任何和軍事有關的東西。他是一個不想看到人類互相殘殺的和平主義者。

愛因斯坦說:「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對於未來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徵: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更是基於對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整體的體驗而引發的宗教意識。佛教正符合了這個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親近佛教思想


不同的思維偏向性

達芬奇思維偏向——程序類、突變類、夢幻類思維——超強

愛因斯坦思維偏向——系統思維、辯證思維——超強

導致——達芬奇與愛因斯坦——

藝術傾向性不同

物理研究傾向性不同

情感傾向性不同

性格傾向性不同

思維分析:

達芬奇思維偏向——程序類、突變類、夢幻類思維——超強

導致能力偏向——達芬奇偏向——具象思維——結構圖畫

最終成就偏向——世人評價: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象徵人類智慧的畫家、科學家

也可以解釋為——達芬奇以圖象繪圖形式,向結構科學延伸

愛因斯坦思維偏向——超強系統思維、辯證思維——超強

導致能力偏向——愛因斯坦偏向——抽象思維——系統與辯證思想

最終成就偏向——世人評價: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

也可以解釋為——愛因斯坦以系統與辯證哲學思想形式,向理論物理學延伸


藝術傾向性不同 ——


●達芬奇藝術偏向

——具象思維——結構圖畫

例證——有音樂天賦,卻轉向繪畫。

達·芬奇藝術生涯發展得最順利的時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蘭。達·芬奇的七弦琴拉得不錯,他首先是作為一個音樂家,而不是畫家或者發明家出現在米蘭出名的。在音樂方面,達芬奇善吹笛子,能創作,不僅作詞,還會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彈自唱,在為米蘭公爵演奏豎琴時,還自製樂器,表演完全超出了其他樂師,一時轟動米蘭。

達芬奇愛好頗多,但繪畫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卻無與倫比,每日放學回家扔下書包,邊拿起畫筆,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畫面上,被人稱為小畫家。

但是在達的少年時代,繪畫還是一項比較低賤的職業,達的父親卻是有名的望族,希望他繼承父業,學習法律,作一名公證人。

思維分析——

音樂雖然也有結構與韻律,但不直觀:

因此,後來達·芬奇以繪畫而留名於世,說明其對視覺——圖象——繪畫的天賦更高——他的發明也是以直觀的機械結構為主——二者有共性——說明他更善於結構。

作品分析——

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思維結構特徵:

其一,精確技術表現——善於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物理結構)結合起來,能像鏡子似(細膩)的反映事物,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其二,高貴氣質表現——善於表現藝術的高貴氣質,給人與神韻之美。

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並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都充滿了藝術氣質與精確技術相結合的雙重美感。

作品1——《維特魯威人》

(很象機械製圖)

《維特魯威人》是一幅達·芬奇依照維特魯威定律所作的鋼筆畫素描,畫在一張13.5×9.5英寸的紙上,現藏於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為弗拉·喬康多於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關於維特魯威的作品的對開本,裡面有一張依照這幅素描所作的版畫。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寫的小字,畫中描繪了一男子,他擺出兩個明顯不同的姿勢,這些姿勢與畫中兩句話相互對應。第一個雙腳併攏、雙臂水平伸出的姿勢詮釋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話:「人伸開的手臂的寬度等於他的身高。」另一個疊交在他身後的姿勢是將雙腿跨開,胳膊舉高了一些,表達了更為專業的維特魯威定律:如果你雙腿跨開,使你的高度減少十四分之一,雙臂伸出並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與你頭部最高處處於同一水平線上,你會發現你伸展開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臍,雙腿之間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畫中擺出這個姿勢的男子被置於一個正方形中,正方形的每一條邊等於24掌長,而正方形被包圍在一個大大的圓圈裡,他的肚臍就是圓心。這幅素描中所畫的男子形象被世界公認為是最完美的人體黃金比例。

作品2——《達芬奇自畫像》

(用線條表現結構的藝術之美)

他的素描作品的藝術水平已達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於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礎。

在這幅《自畫像》中,用線生動靈活,概括性強,簡單的寥寥數筆卻包含許多轉折,體面關係,發線代面,立體感很強,還有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

義大利著名品牌Leonardo Di Gasun(中譯老人頭)也是以他的自畫像做為Logo的。

作品3——《蒙娜麗莎》

(煙狀風格的光影表現技巧)

是藝術氣質與精確技術相結合的雙重美感的典範。

陰影與亮部的融合,如同煙霧一般——夢幻般意境。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同時引來各式各樣的說法和評價。

  關於《蒙娜麗莎》的一些軼事

拿破崙這幅畫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來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聞軼事令人驚嘆甚至難以置信。1805年拿破崙擁有《蒙娜麗莎》時,喜歡把它掛在卧室內,每日早晚要獨自欣賞多次,有時竟能面對畫面佇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記一切。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麗莎》後,把它掛於家訓堂,命令女兒整天模仿畫中的笑容。經過數年努力,公主們終於將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1951年《蒙娜麗莎》到西班牙展出,西班牙元首佛朗哥親臨機場捧畫,20萬馬德里市民化裝成唐吉坷德載歌載舞,夾道歡迎。

1954年去英國,丘吉爾首相派6架飛機300名禮儀小姐專程將《蒙娜麗莎》從巴黎接往倫敦。法國方面破例允許丘吉爾首相用手指撫摸3次,但規定手指必須反覆洗刷和嚴格消毒。

1963年6月《蒙娜麗莎》在美國華盛頓展出,保安人員有4萬餘眾,每個參觀者要經過6道哨卡,接受各種儀器的檢查。 1974年5月《蒙娜麗莎》在日本東京展出,每個參觀者只准在畫前站9秒鐘。

每年前去盧浮宮瞻仰這幅畫的人達700百萬左右。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後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問世,其它各種出版物則汗牛充棟,數不盡數。

全世界已發現《蒙娜麗莎》的贗品二百多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收藏了4幅,她說:「我實在太喜歡《蒙娜麗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贗品自娛。」

●愛因斯坦藝術偏向

——抽象思維——音樂與高難度小提琴

例證——愛因斯坦的音樂見解充滿辯證性。
  愛因斯坦酷愛演奏小提琴,小提琴總是形影不離地伴隨著他。他喜愛十八世紀音樂家的作品,他熱愛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對貝多芬則有點敬而遠之。對這些大音樂家之後的作曲家,他的興趣就不大了。
  愛因斯坦成名之後,人們對他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經常纏得他很不耐煩。

因此,1928年德國一家星期畫刊給當時住在柏林的愛因斯坦寄來一份關於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問題表請他答覆時,愛因斯坦未予置理,這就不足為怪了。

雜誌編輯等了一段時間未見迴音,就於1928年3月24日再次寫信請愛因斯坦回答那些問題。愛因斯坦這次收到信後,於同一天——當時郵件走得很快——寫了這樣一封不客氣的回信: 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井且閉上你的嘴。

正巧,同一年年底,另一家雜誌社也給愛因斯坦寫信徵求他對另一位作曲家的意見,愛因斯坦於1928年11月10日回信如下。關於舒伯特,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演奏他的音樂,熱愛——並且閉上你的嘴。

大約10年之後,又有一家雜誌社給愛因斯坦寄來一份較有深度的問題表,詢問他的音樂愛好。這一次愛因斯坦作了較為詳盡的回答。問題表已經遺失,但從愛因斯坦的回答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提出的問題。愛因斯坦在回信上只標明了1939年:

  (一)我喜愛的音樂家有巴赫、莫扎特和一些義大利以及英國的老作曲家。我對貝多芬的興趣要差得多,但很喜次舒伯特。

  (二)很難說巴赫和莫扎特哪個更能吸引我。我並不在音樂中尋求邏輯。總的來說,我全憑直覺,對音樂理論一無所知。如果我不能憑本能抓住一部作品的內在統一,那我就不會喜歡這部作品。

  (三)我一向認為亨德爾的音樂很好,甚至達到了完美無缺的程度。但他的音樂還是有一點兒淺薄。我認為貝多芬的音樂戲劇性過濃,個性過強。

  (四)我也很喜歡舒伯特,因為他表達感情的能力很強,並且在旋律創作方面頗具才力。但他幾部篇幅較大的作品在結構上有一定的缺陷,這使我感到困惑不解。

  (五)舒曼篇幅較小的作品對我頗有吸引力,因為它們很有獨到之處,感情充沛,但他在形式上顯得比較平庸,使我不能充分地欣賞。我認為門德爾松很有天才,但似乎缺乏深度,因而他的作品往往流於庸俗。

  (六)我認為勃拉姆斯的幾首歌曲和幾部室內樂作品很有價值,其音樂結構也同樣有價值。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我看來好象都缺乏一種內在的說服力。我不明白寫這種音樂有什麼必要。

  (七)我讚賞瓦格納的創作能力,但我認為他的音樂作品在結構方面有欠缺,這是頹廢的標誌。另外我認為他的音樂風格使我不可名狀地感到咄咄逼人。因此他的大多數作品我聽起來都感到厭惡。

  (八)我認為(理查德·)施特勞斯天資過人,但他缺乏意境美,只對錶面效果感興趣。我並不是說我對所有的現代音樂都不喜愛。我認為德彪西的音樂纖巧多彩,但結構上有缺陷。這種音樂無法激起我的強烈熱情。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現代派音樂總的說來對愛因斯坦毫無吸引力。但愛因斯坦對恩斯特·布洛克①卻很尊重。1950年11月15日,他可能應人所求用英文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對現代音樂所知甚微,但有一點我確信不疑:真正的藝術應該產生於創造力豐富的藝術家心中的一股不可遏制的激情。在恩斯特·布洛克的音樂中我能夠感受到這股激情,這在後來的音樂家中是少有的。 ①恩斯特·布洛克(1880~1959),生於瑞士的美國作曲家。

  1938年1月,大指揮家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榮獲美國希伯萊勳章,當時愛因斯坦曾寫過這樣一段賀詞,在授勛儀式上有人朗誦了這段賀詞: 只有把整個身心全部奉獻給自己的事業的人才有希望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師,因此大師的高超能力需要一個人的全部心血。托斯卡尼尼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明了這一點。

  1928年10月某人給住在柏林的愛因斯坦寫信詢問他的音樂愛好對他所從事的那項與音樂風馬牛不相及的主要工作是否有什麼影響。愛因斯坦於1928年10月23日回信如下:音樂並不影響研究工作,它們兩者都從同一個渴望之泉攝取營養,而它們給人們帶來的慰藉也是互為補充的。

小提琴參加科學論戰
每當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愛因斯坦去參加物理討論會時,愛因斯坦總愛住在他的朋友大物理學家埃倫菲斯特家裡。愛因斯坦從柏林來到荷蘭,從吵鬧的都會來到古老而幽靜的小鎮,實在感到清靜和愉快。當他聽到四周大大小小的風車在悠然自得地隨風轉動並唱出「伊伊呀呀」的歌聲時,他心裡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埃倫菲斯特的家裡,小提琴也常常參加科學家們激烈的科學論戰。埃倫菲斯特和愛因斯坦由於某個問題在激烈地爭論著,埃倫菲斯特思路是那樣的敏捷,那樣的善於抓問題的本質。如果他發現愛因斯坦的話語中那怕有一點點漏洞,也會一下子抓住不放。
當然,愛因斯坦也不是一個次手。在唇槍舌戰中爭得面紅耳赤時,他們就想休息一會。
埃倫菲斯特和普朗克都是出色的鋼琴家。愛因斯坦是一個小提琴家。愛因斯坦在這
兩位物理學家的伴奏下,拉出的小擔琴旋律會增加許多特殊的光彩。
當他們的演奏正在進行的時候,愛因斯坦突然停下了。他不拉了。然後他把小提琴的弓子用力地打擊小提琴的琴弦,他的意思是讓埃倫菲斯特停止鋼琴伴奏。愛因斯坦又開始了他科學的獨白。埃倫菲斯特手伏在鋼琴上細心地聽著他的獨白。他猶如森林中的獵人,正在端著獵槍等待著愛因斯坦的漏洞。一但讓他抓住漏洞,埃倫菲斯特將像獵人
那樣射出一排子彈。有時愛因斯坦的思想遇到障礙時,他就會著急地也走到鋼琴前,用幾個手指彈出一個清澈的大和弦。堅強而有力,反覆地彈這三個和弦。
「鏜!鏜!鏜!」愛因斯坦在敲「上帝」的大門。又好象在向大自然發問:「怎——么——辦?!」
有時,彈著彈著,「上帝」的大門給他們兩打開了。這兩個朋友從論戰中又溫和地相對而笑了。

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1933年,希特勒把整個德國投入了災難之中,德國難民特別是德國的猶太人四處逃亡。那時愛因斯坦剛好在美國的加里福尼亞。3月10日,《紐約世界電訊報》的記者來訪問愛因斯坦。
第二天愛因斯坦來到紐約,見到了德國駐美國的領事。領事對愛因斯坦說:「教授先生,我看到了你昨天對《紐約世界電訊報》記者發表的談話。這個談話使柏林受到震動。你打算怎麼辦?」
「我沒有什麼打算!」
「那你上哪兒去呢?」
「不知道。不過,不回德國了!」愛因斯坦堅決地回答。
「還是回德國好!」總領事在沙發上坐直了。接著說:「現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執政,新政權對每一個德國公民都是公正的。你的看法有片面性。教授先生,我們知道你是無辜的,德國政府不會對你怎麼樣。」
這時,總領事的秘書走出了辦公室,屋內只剩下愛因斯坦和領事。領事臉上冷冰冰的神友的身份講幾句話了。你不回德國的決定是正確的。可千萬不能回德國去呀!。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猶太人,希特勒是世界上最狂熱、最罪惡的反猶太主義者。你一生倡導和平、民主、進步,希特勒就是恨和平、民主、進步,你要是回德國,他們決不會放過你的。他們會把你抓到集中營里,吊起來毆打,然後拉著你的頭髮在馬路上拖著走,那幫匪徒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過了幾天,愛因斯坦夫婦登上了一艘開往比利時的輪船。愛因斯坦憑欄遠望,他的心潮猶如這大西洋上的洶湧波濤。他決定在這艘巨輪上開一個小提琴獨奏會,用自己的小提琴為受迫害的猶太人募捐。
音樂會開始了。他揮動著他那熟練的琴弓,小提琴指板上跳動著他那靈活的指頭。
一會兒是激烈的跳弓,一會兒是深沉的和弦,一會兒又是嬌滴滴的揉弦,一會兒又是鏗鏘的斯特卡特。他的小提琴聲隨著大西洋的波濤而飄蕩。然而,此時又有誰知道,這是一個在研究相對論之餘練出來的小提琴家!

演講之後的小提琴演奏

在捷克的一次講演會上1921年,愛因斯坦被捷克人邀請來到首都布拉格。這個地方對愛因斯坦來說是舊地重來。闊別多年的布拉格已變成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首都。
在布拉格大學的物理實驗室內,並列地掛著牛頓和愛因斯坦的肖像。大學生們看到每天牆上掛著的肖像里的人物能夠出現在自己身旁,真感到無比的榮幸。
這天下午,愛因斯坦作關於相對論的講演。愛因斯坦滔滔不絕地講著,什麼長度和質量是隨著速度可變化的,能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時間和空間的彎曲呀等等。會場里鴉雀無聲,但實際上沒有幾個能聽懂。不過每個聽眾認為,能和愛因斯坦同在一個大廳里,這是自己的經歷上永遠難以忘懷的時刻。
講演完了之後舉行招待會。輪到愛因斯坦講話了:「先生們!今天我已經講過很多關於相對論的話了。現在我給大家演奏一段小提琴名曲!這樣也許比較好懂一些。或者更有趣一些。」
在這個正在討論二十世紀先進科學的討論會上,這位大物理學家用自己的手指奏出了協調的古典樂曲,與會者意外地獲得了一種別有風味的享受。他的演奏獲得了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

物理傾向性不同 ——

達芬奇:

●興趣偏向

——選擇與家庭背景不同的興趣偏向

——有搞法律或社會政治的條件,卻轉向繪畫與物體結構研究。

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很富有。以達·芬奇的天才和家庭背景應該是從事法令或社會政治。卻轉向繪畫與物體結構研究。

●靈感偏向

——對機械的啟發的靈感偏向不同

1460年達·芬奇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學畫的經歷,開啟了藝術家達·芬奇的大門,也開啟了科學家達·芬奇的大門。學畫的達·芬奇參與安裝佛羅倫薩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穹頂燈塔上的巨型銅球,由此接觸並感受到了各式各樣機械系統的神奇。

當時一批錫耶納工程師對達·芬奇的科學世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錫耶納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機,用來清除淺水口的沙礫和淤泥,還有一種能夠提高裝載量又加快行駛速度的槳葉船。這些錫耶納工程師的發明,讓達·芬奇對機械的魔力產生了巨大的興趣。——從此,對機械世界痴迷不已。

●基於自學成才的思維優勢偏向

——來自高靈感的直覺

達·芬奇曾稱自己沒有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

達·芬奇能夠想到500年後的事物,只能解釋來自想像力——直覺——靈性。

●科研思維偏向

——科學實踐——方法觀

——採用科學實踐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

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

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並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採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發明創造開闢了道路。

●成就偏向

——實用機械結構

物理

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

15世紀,他最早開始了物體之間的摩擦學理論的研究。

他發現了慣性原理,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

他發展了槓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係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係。

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

軍事

他發明了簧輪槍、子母彈、三管大炮、坦克車、浮動雪鞋、潛水服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滑翔機、撲翼飛機和直升機、旋轉浮橋等等。

坦克車(達芬奇)

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訥,36歲的瑞士人奧利維耶·維耶提-特帕使用由達·芬奇設計的金字塔型降落傘從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機上成功跳下。

達·芬奇密碼筒

看過《達芬奇密碼》的人大概都知道達·芬奇密碼筒。而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件的保密工作。

按照故事情節,密碼筒里藏匿著關於郇山隱修會乃至整個基督教最大秘密的莎草紙。

達·芬奇設計的密碼筒內有一個裝著醋液的容器,如果強行砸爛密碼筒,醋液就會流出溶解莎草紙。要打開密碼筒,必須解開一個5位數的密碼,密碼筒上有5個轉盤,每個轉盤上都有26個字母,可能作為密碼的排列組合多達11881376種。

醫學

達·芬奇在生理解剖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

為了認識人類自身,達·芬奇親自解剖了幾十具屍體,對人體骨骼、肌肉、關節以及內臟器官進行了精確了解和繪製。

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

他發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並認為了血液是不斷循環的。

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廢物帶走。

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

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

後來,英國科學家哈維證實和發展了達·芬奇這些生理解剖學的成果。

最為奇妙的是,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令人驚訝的是,當年達·芬奇連人體循環系統工作機理的概念都沒有。

更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

子宮內的胎兒(達芬奇)


設計出初級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達芬奇)

達·芬奇賦予了這個機器人木頭、皮革和金屬的外殼。而如何讓機器人動起來,才是讓達·芬奇大傷腦筋的。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齒輪作為驅動裝置,由此通過兩個機械桿的齒輪再與胸部的一個圓盤齒輪咬合,機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揮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絕的是,再通過一個傳動桿與頭部相連,頭部就可以轉動甚至開合下頜。而一旦配備了自動鼓裝置後,這個機器人甚至還可以發出聲音。

原來,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機器人的雛形。

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

事實上,點燃現代汽車發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既然是汽車就要考慮動力問題,達·芬奇在汽車中部安裝了兩根彈簧以解決這個問題。人力轉動車的後輪使得各個齒輪相互咬合,彈簧繃緊就產生了力,再通過槓桿作用將力傳遞到輪子上。

那麼怎麼控制車速呢?達·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圓盤裝置,圓盤表面設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塊,和每個輪子連接的鐵杆的另一端與圓盤相接,這就是用於控制車速的裝置。圓盤上放置的木塊數量越多,與鐵杆之間的摩擦就會越大,阻力也越大,輪子的運轉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長。

當然,達·芬奇也想到了剎車裝置。位於齒輪之間有一個木塊,拉動繩索將木塊卡在齒輪之間,車就可以停止。

不過,這輛汽車不能載人,因為僅靠彈簧的動力根本無法行駛很長的距離。

大型鐘錶原理

達·芬奇還將彈簧巧妙地運用在了鐘錶設計上。

後來大型鐘錶採用的原理,就是出自達·芬奇的設想。

只是在這個設想中,彈簧的彈力被物體的重力所代替,物體向下的重力通過眾多齒輪咬合作用被均勻傳遞,鐘錶便得以保持勻速運動。

建築

達·芬奇設計過橋樑、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築。

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

設計城市建築時,具體規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

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監工建造而成的。

理想中的米蘭(達芬奇)

水利

他設計並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

由他經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田灌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地質

達·芬奇根據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迹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後赫頓在地質學方面的發現頗為近似。

並且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里。

可是達·芬奇的才能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

由於他一直致力於解剖學的研究,破壞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而是遭到了無數的誹謗,觸怒了當時的羅馬教皇。教皇的不理解和對他的冷漠令達·芬奇十分傷心。


愛因斯坦:

●興趣偏向

——選擇與家庭背景不同的興趣偏向

——有搞機械研究的條件,卻轉向理論物理。

愛因斯坦的父親和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合開一個電器工廠,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在電器工廠里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而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愛因斯坦在專利局工作7年,專利局的工作職責是審核申請專利權的各種技術發明創造。按理說可以搞機械發明,但他卻研究理論物理。

●靈感偏向

——對機械的啟發的靈感偏向不同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儘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對機械本身不痴迷,但對機械後面的原理痴迷不已。

●基於自學成才的思維優勢偏向

——來自高靈感的直覺

愛因斯坦父親的生意做得並不好,但卻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家裡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念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於是救濟他們。

其中有一對來自立陶宛的猶太兄弟麥克斯和伯納德,他們都是學醫科的,都喜歡閱讀書籍,興趣廣泛。他們被邀請來愛因斯坦家裡吃飯,並和羞答答、長著黑頭髮和棕色眼睛的小愛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麥克斯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看完後就和愛因斯坦討論,並且再繼續提供給他新的讀物。麥克斯點燃了愛因斯坦自學的興趣火花,還不斷地輔導他。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一般功課屬平常,唯有數學成績遠在全班同學之上。 經常拿第一。很快小愛因斯坦的數學程度超過了讀大學的麥克斯,比他大十一歲的醫科大學生再也跟不上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了。為了以後有共同談話的話題,麥克斯開始借哲學書給他看,愛因斯坦在十三歲就能看懂康德的《純理性批判》。這是一本對許多成人來說都算是枯燥艱深的書。這時候愛因斯坦閱讀的書就是數學、物理和許多哲學家的書。他不看小說,唯一的消遣就是拉小提琴。麥克斯認為他已發現了一個神童,他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哲學家,將從愛因斯坦身上成長起來。」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記憶力不強高考失敗——雖然數學和物理好,但死記硬背的科目,沒考好。

他接受了聯邦工業大學校長以及該校著名的物理學家韋伯教授的建議,在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念完中學課程,以取得中學學歷。

1896年10月,愛因斯坦跨進了蘇黎世工業大學的校門,成為數學和物理學系的學生。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儘管學校有著在慕尼黑所沒有的自由空氣,愛因斯坦對學校的功課還是沒有多少興趣,不喜歡的課程乾脆不聽,就連四個學年中的兩次考試,都是利用同學格羅斯曼的詳細的課堂筆記來應付。

1900年,愛因斯坦從蘇黎世工業大學畢業。由於他對某些功課不熱心,以及對老師態度冷漠,被拒絕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師和代課教師過活。這時,很關心他並了解他才能的同學馬塞爾.格羅斯曼(Marcel Grossmanh)又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格羅斯曼設法說服父親把愛因斯坦介紹到瑞士專利局去作一個技術員。廣義相對論的數學方程式,也是在格羅斯曼參與下,用黎曼幾何攻克數學難關,才創立了廣義相對論。

●科研思維偏向

——概括總結提煉——思想觀

——從系統與辯證角度搞清事物的本質

概括總結提煉

首先,作為一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一個反實證主義者。他完全同意龐加萊的看法:如果收集資料就能得出科學理論,那就像是說把石頭堆起來就是房子。

在他看來,「整個科學不過是對日常思維的一種精練。科家們如果不去批判性地考察一個更加困難得多的問題,即分析日常思維的本質問題,他就不能開展研究」。

不記無用的東西

誠實、坦率,永遠是愛因斯坦信奉的生活準則。一次,有人問他:「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多大?」這是當時流行的「科學知識測驗」中的一個問題。愛因斯坦用手托住了下巴,想了一下,說:「很對不起,我不記得了。不過幹啥要記它呢?隨便哪一本物理參考書,都能找到這個數字」

從系統與辯證角度搞清事物的本質——催生相對論

愛因斯坦善於從哲學的高度,看事物的相對性。從哲學中吸收思想營養,他相信世界的統一性和邏輯的一致性。物理學的定律必須對於無論哪種方式運動著的參照系都成立。無疑,愛因斯坦的成就是劃時代的,但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歷史地位。他強調,儘管他取得了表面上看來革命性的進步,但實際上他只是擴展了過去的大師們的工作。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洛倫茲、馬赫、休謨、康德和龐加萊的遺產,但愛因斯坦的巨大的綜合和在此基礎上的獨創還是革命性的。

●成就偏向

——永恆的原理

例證1——愛因斯坦認識到自身的弱點,從數學轉向理論物理研究。

愛因斯坦認為數學分成許多領域,每一個領域都能費去我們短暫的一生。自己在數學上直覺能力不夠強,不能區分把最根本性與可有可無的東西區分開來。

因此,愛因斯坦雖然有數學天才,但並沒有主攻數學,而是轉向理論物理。

例證2——理論物理學成就

1900年12月完成論文《由毛細管現象得到的推論》,次年發表在萊比錫《物理學雜誌》上。

1901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5年3月,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4月向蘇黎世大學提出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博士學位。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開創物理學的新紀元。

1906年4月11月完成固體比熱的論文,這是關於固體的量子論的第一篇論文。

1910年10月,完成關於臨界乳光的論文。

1912年提出「光化當量」定律。

1915年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並且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運動。

1916年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總結量子論的發展,提出受激輻射理論。

1921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

1922年1月完成關於統一場論的第一篇論文。 7月發現了康普頓效應,解決了光子概念中長期存在的矛盾。12月,第一次推測量子效應可能來自過度約束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1924年取得最後一個重大發現,從統計漲落的分析中得出一個波和物質締合的獨立的論證。此時,還發現了波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5年去南美洲訪問。 發表《非歐幾里德幾何和物理學》。

1927年發表《牛頓力學及其對理論物理學發展的影響》。

1928年發表《物理學的基本概念至其最近的變化》。

1929年2月發表《統一場論》。

1931年 發表《麥克斯韋對物理實在觀念發展的影響》 

1934年同波多耳斯基和羅森合作,發表向哥本哈根學派挑戰的論文,宣稱量子力學對實在的描述是不完備的。

1936年開始同英費爾德和霍夫曼合作研究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 發表《物理學和實在》、《論教育》。

1937年 6月同英費爾德和霍夫曼合作完成論文《引力方程和運動問題》,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

1938年同柏格曼合寫論文《卡魯查電學理論的推廣》。

1940年5月15日發表《關於理論物理學基礎的考查》。

1947年 發表《量子力學和實在》。

1950年4月發表《關於廣義引力論》。

1952年發表《相對論和空間問題》、《關於一些基本概論的緒論》。  1953年 發表《〈空間概念〉序》。

1954年 完成《非對稱的相對論性理論》。

相對論的預言與應證: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認為,由於有物質的存在,空間和時間會發生彎曲,而引力場實際上是一個彎曲的時空。

愛因斯坦用太陽引力使空間彎曲的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中一直無法解釋的43秒。

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大預言是引力紅移,即在強引力場中光譜向紅端移動,20年代,天文學家在天文觀測中證實了這一點。

廣義相對論的第三大預言是引力場使光線偏轉,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場是太陽引力場,愛因斯坦預言,遙遠的星光如果掠過太陽表面將會發生一點七秒的偏轉。1919年,在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鼓動下,英國派出了兩支遠征隊分赴兩地觀察日全食,經過認真的研究得出最後的結論是:星光在太陽附近的確發生了一點七秒的偏轉。英國皇家學會和皇家天文學會正式宣讀了觀測報告,確認廣義相對論的結論是正確的。會上,著名物理學家、皇家學會會長湯姆孫說:「這是自從牛頓時代以來所取得的關於萬有引力理論的最重大的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果之一」

愛因斯坦成了新聞人物,他在1916年寫了一本通俗介紹相對論的書《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到1922年已經再版了40次,還被譯成了十幾種文字,廣為流傳。

相對論的意義: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建立以來,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它經受住了實踐和歷史的考驗,是人們普遍承認的真理。相對論對於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和現代人類思想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

相對論從邏輯思想上統一了經典物理學,使經典物理學成為一個完美的科學體系。

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上統一了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動力學兩個體系,指出它們都服從狹義相對性原理,都是對洛倫茲變換協變的,牛頓力學只不過是物體在低速運動下很好的近似規律。狹義相對論給出了物體在高速運動下的運動規律,並提示了質量與能量相當,給出了質能關係式。這兩項成果對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並不明顯,但在研究微觀粒子時卻顯示了極端的重要性。因為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有的接近甚至達到光速,所以粒子的物理學離不開相對論。質能關係式不僅為量子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且為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根據。

廣義相對論又在廣義協變的基礎上,通過等效原理,建立了局域慣性長與普遍參照係數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所有物理規律的廣義協變形式,並建立了廣義協變的引力理論,而牛頓引力理論只是它的一級近似。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前物理學只限於慣性係數的問題,從邏輯上得到了合理的安排。

相對論嚴格地考察了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這些物理學的基本概念,給出了科學而系統的時空觀和物質觀,從而使物理學在邏輯上成為完美的科學體系。

難以接受的相對論

對於愛因斯坦引入的這些全新的概念,當時地球上大部分物理學家,其中包括相對論變換關係的奠基人洛侖茲,都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有人說「當時全世界只有兩個半人懂相對論」。

舊的思想方法的障礙,使這一新的物理理論直到一代人之後才為廣大物理學家所熟悉,就連瑞典皇家科學院,1922年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愛因斯坦時,也只是說「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貢獻,更由於他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定律。」對愛因斯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辭中竟然對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隻字未提。

例證3——人生追求自然永恆的真理,而不名利或自我表現。

很小就喜歡冥想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里,用手撫摩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秘。

不想表現自己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讚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

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一樣。他能勝任,但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死後更不要哀榮。

愛因斯坦生前不要虛榮,死後更不要哀榮。他留下遺囑,要求不發訃告,不舉行葬禮。他把自己的腦供給醫學研究,身體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讓人知道的河裡,不要有墳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遺體送到火葬場火化的時候,隨行的只有他最親近的12個人,而其他人對於火化的時間和地點都不知道。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


物理傾向性不同 ——


●達·芬奇情感偏向

——溫柔傾向,性怪癖

——同性戀傾向

同性戀醜聞

其實,達·芬奇年輕時代可是義大利佛羅倫薩聞名遐邇的美男子呢。他的老師韋羅基奧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銅大衛像據說就是以年輕的達·芬奇為模特。

不過因為他對女人沒興趣,所以當時關於他是同性戀的傳聞滿天飛。但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捲軸,「同性戀」、「戀母情結」這些詞總是與達·芬奇如影隨形。

然而,達·芬奇的真實生活狀況,再次印證了「人無完人」這個事實。

例證1——被控與他17歲男模特雅克布·薩爾塔雷利發生同性戀

1476年24歲的達·芬奇被控與他17歲的男模特雅克布·薩爾塔雷利發生同性戀關係,在兩次聽證會後,這案子因為證據不足而不了了之。這次審判無疑給達·芬奇帶來了巨大的心靈創傷,之後的歲月里,他竭盡所能保護自己的私生活,甚至用倒寫法隱藏自己的真實思想。所以,一切關於他是同性戀的猜想都停留在捕風捉影的階段。原本熱衷於交際、總是活躍於各種場合的達·芬奇從此變得沉鬱、多疑、神經質。

15世紀的佛羅倫薩街頭,遍布一種名叫「真理之嘴」的盒子——制度允許市民以書面方式表達任何他們想說的事情,只要你寫成條兒塞到「真理之嘴」里,便會由某些機構進行處理。剛剛試圖在佛羅倫薩建立功業的達·芬奇就捲入了一起美迪奇家族有關的誹謗案。

有人將一封匿名舉報信投進專門用來檢舉壞人的容器中。信的全文如下:

我特此作證,有個叫雅科博·薩爾塔雷利的人,與哥哥喬瓦尼·薩爾塔雷利一起住在瓦凱雷奇亞大街的金匠店,這家店正好對著這個「桶 」。雅科博穿著一身黑衣,17歲上下。就是這個雅科博參與了多起猥褻的勾當,只要有人要他進行這種邪惡的事情,他都答應滿足他們的需要。這件事他干過多次。換句話說,他為很多人都提供過這種服務,那些人的底細我心裡很清楚,現在我列出部分人的名字。這些人雞姦過上述那個雅科博。我向天發誓句句屬實。告密者隨後列出了四位所謂的雅科博的同伴的名字,他們是:巴爾托洛梅奧·迪·帕斯奎諾,金匠,家住瓦凱雷奇亞大街;列奧納多· 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與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住在一起;巴奇諾,緊身上衣製造商,家住奧爾桑米開萊教堂附近,住的街上有兩家大型剪羊毛的店鋪,街的一頭是謝爾奇家的涼廊。巴奇諾新開了一家緊身上衣店;列奧納多·托納博尼,又名「特里」。

這封信的一份被公證過的副本保存下來,文件在1896年第一次被公開。雖然之前很多人知道達·芬奇被控告過,但卻不知道罪名是什麼。通過這封文件,很顯然,達·芬奇處在了當時所謂的「雞姦」者的行列。儘管他曾辯稱那位男子只是他的模特,最後也被無罪釋放,不過那多半是因為同時被控告的一名嫌疑犯的家庭背景十分強大。所以,可以說是權勢拯救了達·芬奇。

[注——15世紀的佛羅倫薩,(1430——1505)75年間,超過1萬人被控雞姦。其中,好幾位世界聞名的藝術家有同性戀傾向。因為,在當時,同性戀可能被文化藝術界當做一種風雅之事]

例證2——與男學生沙萊的曖昧關係

達·芬奇筆記本里的許多注釋暗示了他與男學生沙萊的曖昧關係,據說這關係持續了28年。

沙萊

達·芬奇去世前不久完成的畫作《施洗者聖約翰》美麗卻妖冶。見下圖:

(畫中那男女莫辨的聖約翰原型就是沙萊)

據說,他與一位門生就維持了這樣的關係。那個男孩的綽號叫「薩萊」,意為「惡魔」、「小魔鬼」。在達·芬奇的筆下,他被描述成「小偷、說謊者、倔強、貪婪」。不過,人們卻能讀出一種又愛又恨的感情。

列奧納多從此開始了他成人生活中最為長久的一段人際關係,薩萊此後一直出現在他的小圈子裡,時間長達28年。然而,我們並不清楚他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在什麼時候。1519年列奧納多去世時,薩萊並不在他身邊。兩人最後可能是因為分手而離開對方。即便如此,列奧納多臨終時仍留給他一大筆遺產。

對列奧納多來說,這個頑童是顆粗糙的鑽石,似乎滿足了他的某種需要。這個所謂的「薩萊諾」是列奧納多的「小魔鬼」,一個無法無天的精靈。他幾乎就是列奧納多的投影:列奧納多性格中的這一面——任性、懶惰、愛捉弄人——在頑皮的小賈科莫身上得到了體現。而他因此而解脫出去,投入到更為嚴謹的工作、研究和實驗中去。換言之,小壞蛋賈科莫是列奧納多那個沒有表現出來的自我。

1910年,弗洛伊德利用達·芬奇的筆記作為原材料對其性取向進行了深入研究。用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同性戀者喜歡小男孩(或者孩子氣的俊美青年),這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無意識的再現,繼而也是對失去的母愛感情氛圍的一種再創造。

思維分析——

實際上,是夢幻思維造成他排斥雄性的攻擊性之美,從而導向迷戀柔美的女性化美感的男性。許多歷史學家指出達·芬奇傾向於男性,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鬍鬚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他一生從未與任何女人有過親密關係。

●愛因斯坦情感偏向

——多情,但又能理性克制

——曖昧的婚外戀關係

情感歷程

20歲給旅館主人的小姨子安娜寫肉麻的調情「打油詩」——高中與補習老師的女兒初戀,後理智中止——娶同行為妻——成名後安娜寫信來祝賀,愛因斯坦回信約相見,安娜再回信,引髮妻子醋意,扣信退信並寫假信罵安娜,與妻子感情破裂——與表姐舊情復燃——喜歡錶姐長女,後理智中止——與女秘書激情後理智中止。

20歲結識了旅館主人的小姨子安娜, 調情的「打油詩」。
1899年夏天,20歲的愛因斯坦在蘇黎世州梅特門斯特坦(Mettmenstetten)附近的一個名叫天堂的旅館度假時,結識了這家旅館主人的小姨子安娜#8226;施密德(Anna Schmid),應邀在她的照片薄上寫道:

  姑娘你小巧又美貌
  我為你題點什麼好?
  我會想到好多事
  也包括一個小親親
  落在你那小秀唇。
  你若因此而生氣
  可別立即就哭泣
  懲罰我的最佳法
  就是還給我一個吻

初戀他在阿勞上補習班的老師溫特勒的女兒瑪麗,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上大學前,愛因斯坦曾有過一段美好的初戀。對象是他在阿勞上補習班的老師溫特勒的女兒瑪麗,他當時就寄宿在溫特勒家中。他們的關係,在他上大學後並沒有維持下來。愛因斯坦開始控制自己的情感。他的處理方式很明顯地是服務於理性目的。

愛因斯坦在1897年寫給溫特勒媽媽(「親愛的媽咪」)的信中寫到: 「我寫信給你,是為了減輕我內心鬥爭的痛苦。事實上,這種鬥爭的結果已經堅定地駐紮在我心中。……勤奮的智力工作和對上帝性質的沉思,將會是引導我經受生活中所有煩惱的天使,她們安撫我、激勵我,卻又嚴酷無情。……每個人為自己創造了一片小天地」。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之間的愛情

一開始是出於相互愛慕和同情。他們倆都是「外來者」,又都獻身於學問。米列娃比愛因斯坦大四歲,來自當時的落後地區塞爾維亞,是一個心氣很高的女性,決心要在完全是男性職業的領域裡打一番天下。正是這一點吸引了愛因斯坦。他認為米列娃是他將物理學和愛情完美結合的不二人選。「單獨在一起的熱烈渴望,加上相同的政治觀點,對物理學研究的高度激情,他們常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在蘇黎世湖上泛舟,在阿爾卑斯山上徒步旅行。每當分離時,他們熱烈地給對方寫信。」

但他們的關係受到了雙方家庭的強烈反對。
儘管家裡反對,愛因斯坦畢業後又找不到工作,但他對待米列娃的態度並沒有變。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愛因斯坦宣布了他的「不容改變的決定」,他將「馬上尋找一個工作,不管它有多麼卑微。我的科學目標和我個人的虛榮心都妨礙不了我去接受一個最無關緊要的角色」。
愛因斯坦畢業後所面臨的那困難的兩年,對於米列娃來說,更是雙倍地艱難。1901年她在瑞士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機會的畢業考試失敗了,她將永遠不可能獲得學位。身懷六甲且孤獨無援的她,肯定由於這次失敗而心情沮喪。
愛因斯坦1903年登記結婚,妻子Mileva祖籍匈牙利。起初,家庭還是和睦的。愛因斯坦1903年在致老朋友貝索的信中說:「現在我已是個有婦之夫了,與妻子一起過愉快而舒適的生活。她把一切都料理得井井有條,做飯燒菜也是把好手,而且總是十分快活。」
1903年,相愛多年的愛因斯坦與米列娃順理成章地結婚了,但其中已經摻雜著一些陰影了。愛因斯坦的父親在1902年10月10日臨終前,把兒子單獨叫進房間,點頭同意了兒子的婚事。此情此景,讓愛因斯坦一想起來就心酸不已,愧疚感伴隨了愛因斯坦一生。而母親則對米列娃始終沒有認可。在使盡一切辦法都無法影響愛因斯坦的情況下,愛因斯坦的母親給米列娃的父母寫了非常狠毒的信,說她跟先生都認為,是邪惡的「老女人」(指米列娃)讓他的兒子誤入歧途的。這封信是在米列娃回到老家,還有不到兩個月就要生下私生女的情況下收到的。米列娃的憤怒情緒是可想而知的,這嚴重地影響了未來的婆媳關係。愛因斯坦則認為他是「出於責任感」才結婚的,而且「投入到了某種完全超出其能力的事情上」。
愛因斯坦最初看到的只是米列娃的快樂的一面,婚後,米列娃完全依賴於她的丈夫,這無論從財政上還是情感上都是一種負擔。1952年,愛因斯坦在給他的傳記作者塞利希(Carl Seelig)的信中這樣寫道:「她抑鬱愁悶,喜怒無常,而且一般來說,對接近我的人非常冷漠、充滿懷疑」。

愛因斯坦的名氣帶來妻子吃醋,感情產生了裂縫。

10年之後,也即1909年的春天,蘇黎世的各大報紙都在發布消息:前途無 量的阿爾伯特#8226;愛因斯坦即將加入蘇黎世大學的教師行列。安娜#8226;施密德這時已經結婚,她看到這則消息後給愛因斯坦在專利局的地址寄了一張賀卡。

他立刻複信描述他收到她的明信片是如何「無以言表地高興」,並說他是多麼地珍惜在梅特門斯特坦「我有幸在你身旁度過的那幾周美好的記憶」,「可以肯定,就像你當年是那樣可愛、那樣歡快的一個年輕女孩要樣,你今天肯定已經變成一個極為優雅、快樂的女人。」信後愛因斯坦又附上幾句:「又及: 從10月15日起,我將在蘇黎世大學了,大部分時間會在拉彌街的物理所。如果你碰巧去蘇黎世並且有時間的話,就到那兒找我好了;我將深感榮幸。」
多情的安娜馬上給愛因斯坦回了信。這本來是非常正常的往來,但密切監視愛因斯坦一舉一動的米列娃將這封信扣留不說,還當即給安娜的丈夫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米列娃在信中謊稱,如她自己一樣,愛因斯坦對安娜「有些不適宜的信」感到屈辱,並且為了預防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愛因斯坦將回信退回,並附言說明他不太明白這封信。
愛因斯坦當然沒有做這種事情。他難堪極了,為了不使事態進一步惡化,愛因斯坦給安娜的丈夫寫了封信。由於這件事對後來愛因斯坦與米列娃之間的關係影響甚大,特此全文引用(見《愛因斯坦全集》第5卷中文版,186頁)。

非常尊敬的先生!
非常抱歉,由於我做事大大咧咧給您帶來了痛苦。您的夫人在我獲得任命之際給我寄來了賀卡,而我的回信用詞過於親密了,從而重新喚起了我們彼此間的舊情。不過,我寫信時並未摻雜任何非分之想。
對您的夫人我非常尊敬,她的行為是非常得體的。錯的是我的妻子,她的這種做法僅僅是因為極端的妒忌,也情有可諒,但他這樣做我並不知道。如果因此而妨礙了你們夫妻的和睦,我感到非常抱歉。我向您保證,我不會再做任何有損你們重獲幸福的事,同時我也請求您不要怨恨您的好夫人,她沒有做錯什麼事。
謹致最崇高的敬意。您的忠誠的
愛因斯坦教授博士
愛因斯坦對這個事件一直深感難堪,多年後再談論時,他還是耿耿於懷,正如他在寫給貝索的信所說的,「讓M(指米列娃)把心理平衡打破了,再沒恢復」。

3年之後,與他的表姐舊情復燃了。

3年之後,愛因斯坦使他與他的表姐愛爾莎在德國南部童年時就有的友誼舊情復燃了。正如愛因斯坦全集的編輯所說,愛爾莎「成了他躲避與米列娃一起過那種會使人心力交瘁的生活的避難所」。但愛因斯坦是一個非常非常理智的人。矛盾的感情使他極為煩悶。而且他深信,繼續發展與愛爾莎的關係不會有好的結果,愛因斯坦在與愛爾莎開始通信後不久就中止了與她的書信往來。可是只過了一年,他又重新開始與她通信。

1909年與妻子分居四年,1919年離婚。
到了1909年,愛因斯坦與米列娃之間卿卿我我的日子已經結束。這對曾經不能忍受分居的情侶現在證明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了。在與米列娃分居四年之後,愛因斯坦寫信給他的好朋友貝索,「我本來是會永遠忠實於米列娃的……如果她還能叫人忍受得了的話……但是米列娃對我來說絕對是不可忍受」。

可以肯定地說,這當中安娜事件起了主要作用。米列娃或許是出於本能地保護自己而衍生出來的嫉妒,被愛因斯坦看成是「一種罕見的醜陋」。
1914年後,尤其是米列娃負氣帶著兩個孩子離開柏林回到蘇黎世後,兩人的關係徹底變質,1919年離婚。

在與他的表姐愛爾莎結婚之前,與表姐前夫的長女伊爾莎,有曖昧關係。
其實,在結婚之前,他們的關係就已經出現了裂縫。愛爾莎帶著與前夫生的兩個女兒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長女伊爾莎當時正值妙齡,愛因斯坦很喜歡她,她也非常喜歡愛因斯坦。有朋友提出,或許愛因斯坦與伊爾莎結婚更加合適。面對這個提議,愛爾莎將主動權讓給愛因斯坦,而愛因斯坦又不置可否,不知所措的伊爾莎只好寫信給朋友請救。由於情況特殊,伊爾莎在信文的上方寫道:「看完此信立即銷毀」。

離婚後不久,與他的表姐結婚了。

愛爾莎曾多次勸愛因斯坦離婚,但並未成功。儘管愛因斯坦與米列娃情已斷,但他深愛自己的兩個兒子,最初並沒有離婚的念頭。隨著時間的推移,愛因斯坦受到愛爾莎的影響越來越大,愛爾莎的父母也不時地給愛因斯坦施壓,所有這些對愛因斯坦的匆忙決定起到了影響。

與米列娃離婚後不久,愛因斯坦就與他的表姐(同時也可以說是堂姐)愛爾莎結婚了。

這個決定當時讓愛因斯坦的朋友們也頗感吃驚。在與米列娃分居的四年當中,愛因斯坦一方面疲憊地扯進了分居和離婚的爭吵中,另一方面,這段期間也是他拚命工作的時期。由於用功太甚,他的身體徹底的垮了。正是在愛爾莎的悉心照料下,他的健康得以恢復。他與愛爾莎結婚,有感恩的成份在裡面。

在這一點上,與德國文豪歌德頗為相似。

歌德在1806年終於與同居多年的烏爾皮斯結婚,是感激她多年來對自己的照顧,尤其是在拿破崙的軍隊入侵德國時,烏爾皮斯不顧自己的安危保護歌德,讓已近60的歌德十分感動。正如歌德並不欣賞烏爾皮斯一樣,愛因斯坦也並不欣賞愛爾莎。
她把愛因斯坦從米列娃的喜怒無常和憂鬱寡歡中解脫出來,她不僅給剛從巨大的腦力奮鬥中掙扎出來的愛因斯坦提供了一種平和的感覺,而且也給了他一個機會去經歷幾乎已經遺忘了的愛情。愛爾莎「為人熱情、體態敦實,是典型的布爾喬亞婦女,從來沒想過自己要干份職業」。她的母性或女人味吸引了愛因斯坦。
事實上,愛因斯坦與愛爾莎之間完全是兩類人。愛因斯坦不喜拋頭露面,而愛爾莎極愛出風頭;愛因斯坦不修邊幅,愛爾莎總是扮演時髦得體;愛爾莎曾鼓動愛因斯坦出版一部與記者的談話錄。為此事,玻恩的夫人曾寫信責備她。柏林的社交界對愛爾莎評價不高。查理#8226;卓別林曾對愛爾莎作了一番貼切的描述:
「她是一個體寬身胖的女人,生氣勃勃;她坦然高興做身邊這個偉人的妻子,絲毫不隱藏這一事實。」
雖然愛因斯坦後來和愛爾莎結了婚,愛爾莎也照顧了他許多年,但他們之間很難說有心靈上的溝通。訪問過愛因斯坦在柏林哈伯蘭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愛因斯坦還是像一個外來者。這不是一個有激情的婚姻。愛因斯坦的內心並不滿意。

1936年12月20日,愛爾莎死於循環系統和腎方面的疾病。在愛爾莎臨終前的那些日子裡,愛因斯坦倒是對飽受病疼折磨的她非常關愛,「他在旁邊走來走去,極為悲傷與沮喪。我從未想到他會這麼愛我。這也幫了我不少。」
愛爾莎死後,愛因斯坦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他有一種解脫感。

從威廉皇家研究所的一名年輕女秘書的身上,體會到了他在兩次婚姻當中從未體會到的激情,但他很快中止了這份感情。

他的理由是他「得到星球上去尋找他在地球上沒有找到的東西」。這個借口與20多年前因斷絕與瑪麗的關係而寫給溫特勒夫人的信中所述非常相似。
愛因斯坦在談到自己的兩次婚姻時,說是「丟臉的」。他對婚姻一點兒也不熱情。有人問他,他喜歡用煙斗抽煙是否與清理和再裝煙斗有關係,他答道,「我本來想抽煙,但結果煙斗卻總是讓什麼東西給堵住了。生活中的事情恐怕也是如此,特別是婚姻」。總的說來,他失敗的婚姻讓他感到悲哀。

思維分析——

實際上,是系統與辯證思維造成他的理性與剋制。
他的首要目標還是科學。一旦這些事情影響了他對科學的追求,他就會立即停止。任何事情都不會改變他喜歡科學的初衷。愛因斯坦控制自己的情感。他的處理方式很明顯地是服務於理性目的。

性格傾向性不同 ——

達·芬奇思維偏向

——超強奇異思維

——象想力高,靈感多變不集中,創造力極強。

——憑激情工作,因而任性,做事不徹底。

達·芬奇的性格非常奇特,他有時溫柔得就像善良的女孩兒,有時又非常狂妄,懷疑一切,蔑視權威。他的繪畫藝術本已達到很高水平,但卻花費大量時間從事與繪畫毫無關係的科學研究活動,如研究鳥類飛行、植物的營養等。這些矛盾,反映了達·芬奇的交叉思維結構。

例證1——畫作都是用長時間完成的

達·芬奇所有的畫作都是用長時間完成的,《蒙娜麗莎》用4年時間完成,但並不是用的時間最長的一幅。

例證2——不徹底的睡眠法——達·芬奇睡眠法

達·芬奇創造的定時短期睡眠延時工作法甚為人們所稱道。這一方法是通過對睡與不睡的硬性規律性調節來提高時間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一晝夜花在睡眠上的時間累計只有不足1.5(24/4.25*1/4 = 1.41)小時,從而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工作。

達芬奇睡眠法也被稱為多相睡眠、首先,自然界中幾乎所有動物的行為都是多相複雜性的。而且多相睡眠是人類嬰兒時期佔主導地位的睡眠方式,只有在稍年長後,兒童才逐漸被斷絕了午睡的概念。然而,有趣的是,在20年前,一位畫家就這一方法進行了親身試驗,證實了它的有效性。可是不到半年時間,他又回到正常的8小時睡眠上來。談及各種原因,畫家不無幽默地承認自己並非天才,更不知道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該如何打發。

思維分析——

從達·芬奇睡眠法,可以看出他喜歡斷斷續續的休息與工作,是不徹底的工作習慣。應證了他思維的非嚴謹性與波動性傾向。

例證3——許多未完成的畫作與設計

達芬奇最後一幅畫稿保留在大英博物館,在畫稿上標註這樣一句話"湯正在變冷",可以想像的是,,這位藝術巨匠在專心創作時,他的老僕人已經幾次催促他去吃飯了,使得達芬奇不得不在停筆前在畫稿上標註出停筆的原因,--"湯正在變冷."

也不知道什麼原因達芬奇再也沒有來完成此畫,而且就此停筆了,那句"湯正在變冷"也就成了他絕筆的結束語,一個帶有哲學意義的結束。

他有很多設計草圖都沒有畫完,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設計成就在生前沒有得到公認。

例證4——充滿跳躍靈感的筆記手稿

以下是《達·芬奇筆記》的譯者序摘選——

眾所周知,達·芬奇留下了大量的筆記手稿,其內容涉及了繪畫、植物、地理、建築、人體、解剖等眾多學科,內容之寬泛,足可見達·芬奇涉獵之廣泛。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達·芬奇筆記》是1651年由一位名叫拉菲爾·杜弗里森的法國出版商根據達·芬奇筆記手稿整理出版的。

原來的筆記手稿非常隨意,多半寫在凌亂的稿紙上,沒有排序,也沒有編碼。」而且,不得不說的是,「達·芬奇左右手都能寫字作畫,因此他的筆記有大部分是用左手寫成的反書——後人需要用鏡子才能破解。」似乎這也是這位天才給後人留下的「密碼」吧。

「筆記的原稿無所不談,中間往往不連貫,同一頁稿紙上,開頭說的是天文,或者某種大自然的現象,接下去談的卻是聲音的原理,往後說到的有是色彩,許多文章寫在稿紙邊緣的空白出。」

光與影學的書要寫7本,結果1本都沒寫完。

其藝術理論散見於他的6000多頁手稿和未完稿的《繪畫論》中,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手稿分類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芬奇弟子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論雕刻

  論建築,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構分析

  論生理,包括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慾望

  論解剖學

  論葡萄種植及釀酒技術

  論動物學

  論天文,包括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論地理,包括論水流,地質學,義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

  論哲學

  小故事,包括寓言、謎語等

書信

手稿被拍賣

   1994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以308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達·芬奇的《哈默手稿》(手稿中紀錄了達·芬奇在多個領域的研究成就,其中記載了他關注人體解剖的原因)。

傳記作家麥克爾·懷特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蓋茨苦笑道:「因為我需要它。」後來,比爾·蓋茨並未按慣例將《哈默手稿》(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易名為《蓋茨手稿》,而是恢復了它的初始名字——《萊徹斯特手稿》。這位被認為患有輕度自閉症的科學狂人是在通過購買行為來向那位生於500年前,第一個真正思考人和世界運轉機理的科學巨匠致敬。

例證5——達·芬奇自我總結

他在臨終前痛心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

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

愛因斯坦思維偏向

——超強辯證思維

——為人隨意,但又理智而透徹看問題。

——懂得自身的優劣點,並理智取捨選擇,作事執意而徹底。

愛因斯坦對自己的衣著也是不注意的,長年披著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襪子,不結領帶,褲子有時既沒有綁皮帶也沒有弔帶,他和人在黑板前討論問題時,一面寫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褲子用手拉住,這種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頭髮卻留得長長的,不加修飾。這對當年「貴族學府」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來說是驚異的事,難怪他們要希望上帝叫他把頭髮剪掉。加上他對音樂和哲學的熱愛,使他更像一位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

例證1——舉止緩慢、為人隨意

三歲多還不會講話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

舉止緩慢

小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從不做違心的或騙人的事。為此,他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誠實的約翰」。

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更是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青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

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他允許、鼓勵學生打斷教授的講課,當場提出問題。

1911年初,從奧匈帝國波希米亞省會布拉格發來了聘書,請愛因斯坦去當布拉格德國大學的正教授。
大學教授的職務可不像他想像的那樣吸引人。首先,教授的禮服和教授的尊嚴,說話咬文嚼字拉長調,茶話會上輕鬆地談談科學,議論議論是非,這套東西,愛因斯坦是學不會的。

他還是個老脾氣。他寧可和學生們在一起,大家跑到咖啡館去,不拘形式,邊喝咖啡邊討論。在課堂上,他只希望把物理學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教給他的學生。他允許、鼓勵學生打斷教授的講課,當場提出問題。他也不像一般的教授,架子十足,總是喊著自己忙,彷彿越忙身價越高似的。只要有問題,學生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找他。

簡樸無華的生活。

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時,過的是窮學生的生活,他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義大利麵條加上一點醬他就感到很滿意。成名後,成為教授以及後來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移民美國,他是有條件過很好的物質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窮學生那樣簡樸無華的生活。
愛因斯坦是很節儉的人,他在計算的紙上是兩面都寫,而且他把許多寄給他的信的信封裁開,當作計算的草稿紙,不讓它們在進了紙簍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價值。愛因斯坦在外出時經常坐二、三等車,平時只吃一些簡單的食物。

1909年7月,愛因斯坦應邀到日內瓦,參加隆重的日內瓦大學三百五十周年校慶和紀念建校人加爾文的慶祝活動,並接受日內瓦大學頒發給他的榮譽博士學位。在慶祝活動的遊行中,學校里的顯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頭戴高禮帽,或者身穿中世紀式的銹金長袍,頭戴平頂絲帽,而愛因斯坦卻穿著一套平時上街穿的衣服,戴著一頂草帽。對這次慶祝活動所舉辦的盛大宴會,愛因斯坦很不以為然,他對坐在旁邊的人說,「如果加爾文還活著,他會堆起一大堆柴禾,因為搞這樣的鋪張浪費的盛宴而把我們全都燒死。」
愛因斯坦自己曾說過:「安逸和幸福,對我來說從來不是目的。我稱這些倫理基礎為豬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絕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會中而居於與眾不同的地位,對社會上對他的特殊照顧感到憤怒。在二十年代由歐洲赴美國的途中,人們為他準備了一套有舒適和方便的設備的房間,原以為愛因斯坦會感到滿意,但他卻當即強烈抗議這種特權,說他寧願坐統艙,也不呆在這豪華的房間里。
愛因斯坦是很珍惜時間的人,他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與宴會,他曾諷刺地說:「這是把時間餵給動物園。」他集中精神專心的鑽研,他不希望寶貴的時間消耗在無意義的社交談話上。他也不想聽那些奉承和讚揚的話。他認為:「一個以偉大的創造性觀念造福於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後人來讚揚。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經給了他一個更高的報答。」(見他在1948年《悼念麥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的講話。)1929年3月,為了逃避五十壽辰的慶祝活動,他在生日前幾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個花匠的農舍里隱居起來。

例證2——徹底的工作——發現「相對論」的工作情形

  愛因斯坦太太曾對查理卓別林講述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時工作的情形。後來卓別林把這事記在他的自傳里。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在這歷史性發現的時刻是怎麼樣子工作的:

  「博士像往常那樣穿著睡袍下樓吃早餐,可是那一天卻什麼也沒動。我想一定有什麼問題發生,我問他什麼事使他魂不守舍?

  他回答:「親愛的!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後,他就走到鋼琴前開始彈奏起來。幾次停下來在紙上記錄一些東西,然後重複地說:「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說:「這是很困難的,我仍需要進行工作。」

  他繼續玩鋼琴,並且寫下一些東西,這樣半小時之久,然後走上樓去他的研究室,並且告訴我不要打擾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里兩星期。每天我上樓把食物送給他,傍晚時他就散一會兒步當作運動,然後回來繼續他的工作。

最後他走下樓來,臉色顯得蒼白。「這裡就是我的發現!」他把兩張紙放在桌上,這就是他的「相對論」。

例證3——持續關心重大政治問題,但沒有表現欲。

1914年4月,愛因斯坦接受德國科學界的邀請,遷居到柏林, 8月即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雖身居戰爭的發源地,生活在戰爭鼓吹者的包圍之中,卻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態度。 9月愛因斯坦參與發起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在這個組織被宣布為非法、成員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轉入地下的情況下,愛因斯坦仍堅決參加這個組織的秘密活動。 10月德國的科學界和文化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操縱和煽動下,發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為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辯護,鼓吹德國高於一切,全世界都應該接受「真正德國精神」。在「宣言」上簽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當時德國有聲望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牧師等。就連能斯脫、倫琴、奧斯特瓦爾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簽了字。當徵求愛因斯坦簽名時,他斷然拒絕了,而同時他卻毅然在反戰的《告歐洲人書》上籤上自己的名字。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1917年,列寧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愛因斯坦熱情地支持這個偉大的革命,讚揚這是一次對全世界將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的社會實驗並表示:「我尊敬列寧,因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犧牲精神,全心全意為實現社會正義而獻身的人。我並不認為他的方法是切合實際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像他這種類型的人,是人類良心的維護者和再造者。」(註:高度辯證思維的人,更會關注社會意識形態)

1927年2月在巴比塞起草的反法西斯宣言上簽名。參加國際反帝大同盟,被選為名譽主席。 5月26日給勞厄的信中指出科學家對重大政治問題不應當默不作聲。

7月改變絕對和平主義態度,號召各國青年武裝起來準備同納粹德國作殊死鬥爭。 9月初納粹以2萬馬克懸賞殺死他。 11月號召各國對日本經濟封鎖,以制止其對中國的軍事侵略。

1937年3月聲援中國「七君子」。 9月給五千年後的子孫寫信,對資本主義社會現狀表示不滿。

1939年 5月22日致電羅斯福,反對美國的中立政策。8月2日在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抓緊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國搶先掌握原子彈。

1942年10月在猶太人援蘇集會上熱烈讚揚蘇聯各方面的成就。

1943年5月作為科學顧問參與美國海軍部工作。1944年為支持反法西斯戰爭,以600萬美元拍賣1905年狹義相對論論文手稿。

1947年繼續發表大量關於世界政府的言論。 9月發表公開信,建議把聯合國改組為世界政府。

1948年4—6月同天文學家夏普林利合作,全力反對美國準備對蘇聯進行「預防性戰爭」。 抗議美國進行普遍軍事訓練。

1950年2月13日發表電視演講,反對美國製造氫彈。

1951年連續發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國的擴軍備戰政策是世界和平的嚴重障礙。

1954年3月,75歲生日,通過「爭取公民自由非常委員會」,號召美國人民起來同法西斯勢力作鬥爭。 3月被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11月18日,在《記者》雜誌上發表聲明,不願在美國做科學家,而寧願做一個工匠或小販。

愛因斯坦與中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從東北作為突破口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當時的國際社會卻表現出無奈和無能,當年11月17日,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侵略東三省的行徑,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可惜迴音空蕩。

1932年10月,「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時已被開除出黨)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

1937年3月,主張抗日的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史良等「七君子」被捕入獄後,他又聯合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援救,向國民黨當局施加道義的壓力。

1938年6月,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他還和羅斯福總統的長子一同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個城鎮開展援華募捐活動。

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間,愛因斯坦在中國竟成了「本世紀以來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四人幫」掀起了一場荒誕的批評愛因斯坦運動,好在多數科學家不予理睬,實際上進行了抵制。

1979年,北京隆重舉行了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紀念大會。

例證4——從小喜歡運動,一生堅持不懈。——「老年運動家」

愛因斯坦是一位成就輝煌的科學家。他從小喜歡運動,一生堅持不懈,直到老年,人們尊重地稱他「老年運動家」。

他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抽空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尤其喜歡爬山、騎車、賽艇、散步等體育活動。

愛因斯坦的這種愛好,不單是從興趣出發,而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他常對人說: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它的效率卻是個變數,單獨追求學習時間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

運動軼事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上取得偉大成就以後,在世界上獲得了很高的榮譽,但是他從來不圖虛名,生活一直艱苦簡樸。進入中年以後,才華橫溢,成就越來越大,不少國家請他去訪問和講學。有一次,他去比利時訪問,國王和王后特地成立了一個接待委員會。那一天,火車站上張燈結綵,鼓樂齊鳴,許多官員身穿筆直的禮服,準備隆重地歡迎這位傑出的科學家。火車到站以後,旅客紛紛走下車來,卻不見愛因斯坦的影子,他到哪裡去了呢?原來,他避開了那些歡迎的人,一位頭髮灰白又蓬亂的老人一手提著皮箱,一手拿著小提琴,由小車站步行走向王宮。負責招待的人沒有迎來貴賓,正在焦急地向王后報告,愛因斯坦風塵僕僕地來到了。王后問他:「為什麼不乘我派去的車子,偏偏徒步而行呢?」他笑著回答說:「王后,請不要見怪,我平生喜歡步行,運動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

溝通交流請聯繫:

微信:yehao1207

版權所有,請勿侵權。


圖像性思維和抽象性思維的差異。
空間性思維和時間性思維的差異。
首先說達芬奇,他的思考過程依賴空間,即作品的製作以及展示空間,呈現的東西也依賴空間保存,他會把一切依賴空間的的思考轉化為圖像,圖像進一步抽象成符號,由此進行思考。
再說愛因斯坦,有趣的是從愛因斯坦自身的理論推演時間並不存在,從一個角度來講,音樂不會特別依賴空間,而特別依賴時間,是一條時間軸的思考,而數學的世界並不能完全推演成我們熟悉的圖像信息世界,所以是在一個抽象的世界中運作。
而兩種思維中間有一座存在的橋樑「符號」


推薦閱讀:

如果愛因斯坦在天堂看見"諾貝爾哥"的新聞,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

TAG: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 | 創新思維 | 達芬奇LeonardodaVinci | 結構性思維 | 哲學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