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想專權,為何要立聰明能幹的劉協?


謝邀。我也曾在我的專欄作品中寫過這個話題,我先直接複製粘貼過來,後面再補充一點意見。

——摘錄——

話說坐上司空之位不滿三天的董卓,敢冒天下大不韙,決意玩廢立,其動機究竟如何?

最早記載「董卓廢立動機」的史料應該是《獻帝紀》(陳志《董卓傳》裴注引),大意是說:董卓迎駕時,與劉辨對話,劉辨詞不達意,而劉協則能把政變前後經歷說清楚,於是董卓認為劉協比劉辨能幹,所以才有了廢立的念頭。

陳志《董卓傳》裴注引《獻帝紀》:(董)卓與帝(劉辯)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劉協)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

這個故事被袁宏採納入《後漢紀》(見卷25),范曄在其《後漢書·董卓傳》中也將此事繼承,並添加上另外一條理由:劉協是董太皇太后撫養長大的,故稱「董侯」,董卓又自認為是董太皇太后的族人,所以才有了廢立的念頭。

范書《董卓傳》:且(劉協)為董太后所養,(董)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

很多寫手都是照著這段史料去寫「董卓廢立動機」,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

先看籍貫。董太后是冀州河間國人,董卓是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人,論其出生地也是在豫州潁川郡綸氏縣,范曄說董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感情董卓這個親戚攀得真夠遠的啊!

范書《皇后紀下》:孝仁董皇后諱某,河間人。

再說,董卓認為劉協比劉辯聰明,所以才有廢立之意。這就奇怪了,外戚不都是喜歡「貪孩童以久其政」嘛?當然玩「廢立」,借口必然是說:「為了國家未來,需要挑選聰明的人繼任皇帝」,《獻帝紀》以劉協為傳主,以此彰顯「劉協聰明」自然無妨,而袁宏、范曄舍本求末,竟然認為董卓是以劉協聰明而遂有廢立之意,難道這是稱讚「董卓是大漢忠臣,真心實意為了大漢的未來著想」么?

顯然,史書上解釋的動機說太「書面化」,脫離了政治活動的利益本質,這是不現實的。

當董卓當上司空時,朝廷之中能干政的只有何太后、太傅袁隗、司空董卓三人而已。

雖然何氏集團隨著何進和何苗的喪命而衰落,但是以「何太后+劉辨」的執政體系繼續下去,很可能會帶來其他何姓族人入朝為官,甚至舞陽君還會帶來朱姓族人入朝為官也未可知。

因此,袁隗和董卓為了進一步掌控朝政,抱團剷除何太后和舞陽君,以達到全盤掌控朝政的目的,這才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

因為劉辯是何氏集團的血脈,所以廢黜劉辯也成了勢在必行的事。

而對於董卓個人來說,廢立之後,自己能以「(冒牌的)外戚」身份干政,使其家族從此進入權力高層,這政治利益實在是太誘人了!

——補充——

權臣專權的套路是有先例可以參考的,例如壟斷朝廷幾十年如一日的跋扈將軍梁冀。

他把妹妹梁女瑩嫁給漢桓帝劉志,成了皇帝的大舅,同時另外一個妹妹梁妠則是太后,自此開創了外戚梁氏專權的時代。

再看董卓面前的局面。少帝劉辯已經娶了唐姬,顯而易見的未來將是:劉辯會提拔唐氏族人入朝為官,比如老丈人唐瑁。這樣的話,董卓沒機會成為一家獨大的外戚,反而阻礙重重。

董卓自認是董太后族人,也就是少帝的奶奶家的族人,畢竟是強行認的,而且又隔著輩分。

何進、何苗雖然身死,但是何進的兒子何咸還在啊,往後,劉辯提拔表兄弟何咸一點毛病都沒有吧?

何苗還是朱姓過繼來的,未來會不會有朱姓族人被征入朝廷呢?

顯然、唐、何、朱之於劉辯,都比董卓親近。

打破這個局面,董卓只要一次洗牌即可。

廢掉何太后,劉辯,就能徹底專權,並斷絕唐、何、朱家族入朝的可能性。

扶植劉協,這樣一個無父無母、無依無靠的孤兒,權勢就能獨攬了,再往後,董卓只要把自己的孫女董白嫁給劉協,外戚的身份就坐穩當了,安逸!

劉協也有個親戚,唯一的親舅舅王斌,表兄弟王端,在董卓執政時期應該是沒有被提拔的,具體能查到的史料時間,也是李傕時期(194年)的事了,而且曇花一現,到頭也就得賞個500戶的都亭侯而已。

范書《皇后紀下》:
帝求母王美人兄斌,斌將妻子詣長安,賜第宅田業,拜奉車都尉。
興平元年(194年),帝加元服。有司奏立長秋宮。詔曰:「朕稟受不弘,遭值禍亂,未能紹先,以光故典。皇母前薨,未卜宅兆,禮章有闕,中心如結。三歲之慼,蓋不言吉,且須其後。」於是有司乃奏追尊王美人為靈懷皇后,改葬文昭陵,儀比敬、恭二陵。
使光祿大夫持節行司空事奉璽綬,斌與河南尹駱業復土。
斌還,遷執金吾,封都亭侯,食邑五百戶。病卒,贈前將軍印綬,謁者監護喪事。長子端襲爵。


大漢忠臣董仲穎

當我驚愕的看著奉先將大戟刺過來的時候,我已經忘記了閃躲。

大戟是冰涼的,但我的心依舊火熱:奉先吾兒,你何其糊塗也……

我知道,大漢的榮光以及最後的中興希望,即將伴隨著這個倒霉孩子的愚昧,徹底黯淡下去。


死亡並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我曾無數次想過這個場景,沒想到真正發生的時候,卻是如此坦然,甚至連疼痛也沒有持續幾秒;我的魂靈飄飄悠悠離開大地的時候,我看到李肅割下了我的頭顱,可我絲毫沒有覺得疼痛。

此時,已經不用埋怨任何人。我只是遺憾,上天沒能讓我的生命延長一些,我再也不能親眼看到陛下親政的那一日了……

別了,陛下。

老臣,再也不能做你的守護了。

我叫董卓,成長在一片記滿了英雄故事的土地上。我家的北邊有匈奴,西邊有諸羌,四方的廟宇中,供奉著衛青、霍去病以及漢伏波將軍馬援的石像。

我從小的理想就是像他們一樣,用我的武藝與策略,守護華夏,護佑大漢子民。希望在我死得時候,墓碑上也能刻上「漢征西將軍董侯墓」,讓人四時祭奠,成為後輩人口中的英雄人物。所以我很努力的學文習武,我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董卓,必然肩負著與其他人不同的使命。

果然,桓靈之時,我的所學派上了用場,羌人四處作亂,而我在平定羌人的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百姓心中的守護神。同時,我也結交了很多兄弟朋友,像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我們都抱著同樣的理想,一起為天下子民奮鬥!

黃巾賊作亂了,我義無反顧的帶領兄弟們去平定叛亂,可惜,種種原因造成了我一次戰爭失利,朝廷的懲罰遠超我想像,我被剝奪了一切官職,成為了一介白衣……

我還想殺賊,我還想報國,但我無能為力,只能聽從朝廷的安排。

日日夜夜的煎熬中,我終於聽到了黃巾賊被平定的消息。而我軍敗的罪責也獲得昭雪,我終於回到了曾經可以報國保民的崗位上了。

然而國家的動蕩卻沒有停止。

黃巾賊之後,是閹宦,我最痛恨的一群人。十常侍把持朝政,讓政治不再清明,讓皇帝不再聖明,官場一片烏煙瘴氣。我派了很多人進入京城,為我送回來一封封的密信,當我知道我的同僚們一再受到宦官挑釁,甚至有生命之憂時候,我恨不得即刻率軍殺進京城,真正的清君側!

終於,大將軍何進的命令到了:來吧仲穎,我的同志,帝國需要你,陛下需要你,朝廷需要你,我也需要你……

百戰之心,早已堅硬若鐵,可是我拿到這封信的時候,已泣不成聲。

「陛下、大將軍,仲穎來了……」

可我行至半途之時,朝廷的線人傳來消息:大將軍已被宦官殺害,皇帝陛下不知去向!

「閹豎!」我咬碎鋼牙,不顧一切的沖向京城,不能讓我四百年之大漢毀於一旦。

終於,我在京城附近找到了流落民間年幼的皇帝與陳留王,我率領軍士們跪在皇帝面前,宣誓一生效忠。可皇帝與趕來的大臣們卻充滿疑忌的看著我,只有陳留王,眼神中對我滿是信任,讓我冰冷的心,終於感受到一絲的溫暖。

朝廷局勢看似是穩定了,實則暗流涌動。我到底該不該回西涼?走的話,萬一閹黨再來為害皇帝,我豈不是縱容了他們;可若留在京城,難免有小人胡亂猜疑,說我欺君罔上……

「主公!不能走啊!」李儒懇切的向我說道:「天下興亡便在此間,若主公貿然離去,天下必將動蕩不止也!」

「可是……坊間已經說我有異心了,我董卓乃坦蕩的君子,何時受過此等污衊?」

「主公,難道在你心中,個人聲譽還重得過天下興亡嗎?當初主公懷著匡扶漢室之心,才招攬得我們兄弟,如今主公忘卻大志,豈不寒了追隨主公多年的三軍將士之心?」

李儒一番話點醒夢中人。

在多方調查之下,終於知道了十常侍的幕後黑手是誰,想也想不到,竟然是何太后,何進大將軍的胞妹;在太后與宦官的唆使之下,新皇帝陛下已經慢慢開始採取手段,想要除去我和其他袁紹、曹操等忠貞大臣而後快。

最毒婦人心也,大將軍,你死在親人的刀下,何其冤也!所謂舉杯酬知己,大將軍對董卓又知遇之恩,卓焉能負之?此仇不報,董卓誓不為人!

於是我召集群臣商議,聲淚俱下的將證據陳示眾人,可是那個丁原,卻當眾與我撕破臉,要與我決一死戰!後來我才知道,丁原與何太后穿著一條褲子。

所幸他的義子呂布還不糊塗,他當夜便殺了丁原,向我投誠,願意與我共同締造一方清澈天地。

皇帝廢掉了,新皇為曾經的陳留王劉協。陛下授予我太師,將朝廷重任全部委任於我,我終於可以大展平生報國之志了。

可正當我要施展抱負之時,函谷關外聚集了十八路諸侯。領頭的卻是我曾經視為心腹的袁紹曹操,你們何其愚蠢也。你們不知道朝廷中依然有黃巾賊的餘黨?他們編造著各種謠言,意圖使天下再度混亂,他們趁機再次舉事。

我只要與陛下彙報工作,出宮太晚,他們就污衊我」夜宿龍床,姦汙宮女」;

我只要根據法度處置了幾個亂黨大臣,他們就污衊我以「殺人為樂,殘暴無情」;

我去京城外剿匪,殺了所有的山賊,救出來被囚禁的女人和孩子,他們卻污衊我出行之時見到山村集舍,殺了所有的男人,令士兵強姦了所有的女人……

……

天吶,真是把我董卓抹黑得禽獸不如……

我知道黃巾餘孽恨我,因為他們有政治目的;當然我也知道山東的諸侯們恨我,因為他們有私心。什麼私心?因為我要在朝廷變法。

變法,就是要打破當前的土地兼并,讓吃不飽飯的老百姓有田種,有飯吃,輕徭薄賦,造福於民。

解放佃農,就要讓這些老士族、舊貴族放血,可他們誰願意呢?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只能造反。

為了推行法令,我不得不斬了袁紹的家族,一家百餘口人,卻僱傭著上萬人為他家種田。而且袁家還把持朝政,所舉薦者皆是門生故舊,而杜絕了不願意阿附權貴的貞良之士的求官之路。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人人只知道袁家的四世三公,卻不知他們四世三公尸位素餐,買官賣官蒙蔽聖明危害天下罷!

斬了!

一顆顆頭顱從虎牢關前拋下之時,我向天下所有的老士族宣戰了!

為了百姓樂業,為了天下太平,為了陛下成為一代明君,我董卓幹了。

然而,終究還是有人與諸侯們裡應外合了。

虎牢關被出賣,洛陽眼見陷落。我不得已勸陛下,亂臣賊子已近在咫尺,我們只能暫時退守長安了。

等我還沒到達長安,就聽說十八路諸侯焚毀了洛陽,而民間卻傳說:董卓西奔長安,焚洛陽而走……

世人何其愚也!

在長安又是一番天地,我正好可以順利的推行變法。半年之內,變法逐條施行,長安與西北氣象一新,陛下便封我為郿侯。

其實我知道,政局看似平靜,依然暗流涌動。但我也相信,我兒奉先至為清明,李傕郭汜等兄弟又與我齊心,造反分子再猖獗,也肯定鬧不起多大的動靜來。

但我真的沒想到,我最強的敵人原來不是袁紹、曹操……

司徒王允,我真的不恨他。

我還感謝他,因為是他,將貂蟬送給了我。

我真的很愛貂蟬。她的一顰一笑,讓我無比痴迷,我相信她是上天對我忠於大漢最大的獎勵。

然而,呂布顯然也對貂蟬動情了。

流言傳進我的耳朵,我絲毫不在意;如果奉先真的喜歡貂蟬,我董卓寧不能忍痛割愛?但這對貂蟬公平嗎?

她一再向我哭訴呂布調戲於她,而我卻將她拱手送於她厭惡的呂布,那我董卓也太不是人了。

沒想到,正是我一時心軟,卻中了王允的毒計。

王允啊王允,沒想到,虎毒不食子,你卻葬送了你女兒的幸福,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私慾。

你不知道,你葬送的不僅是貂蟬,不僅是我董卓,更是陛下的江山,大漢的未來……

奉先的方天畫戟穿過我的咽喉,我的心依然火熱……

我心火熱是為陛下,惜哉,老臣再不能親手送你成為千古一帝、中興聖主了……

我心火熱是為貂蟬,惜哉,為夫再不能守護著你不被他人調戲,被人欺負了……

我心火熱是為大漢,惜哉,董卓再不能讓你恢復昔日高祖、光武之時的榮光,讓萬國來朝再現長安了……

別了……別了……我那顆火熱的心……


既然邀了,就說下吧…
因為這段情節是裴注三國里有的,所以三國演義就搬過來了。

獻帝紀曰: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

就是這麼簡單。
你要討論演義的邏輯問題,就跟研究安吉拉大寶貝兒的演技哪裡好一樣→_→


聲明:個人看法(覺得不錯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重點:陳留王聰明能幹但終究沒有權力
董卓入京時確實想要專權,而且急不可耐。《三國志》上記載了董卓驅使呂布殺死了丁原,收編了他的軍隊,官銜遷至太尉,並被授予符節、斧鐵和虎賁。裴注引《典略》中記載了董卓收到群臣「陛下有詔,速速退兵」之後的反應,「卓曰:『公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漢室,致使國家播盪,何卻兵之有!』遂俱入城。」

對,這個軍閥確實想要專權,那麼言歸正傳,董卓為什麼要廢掉漢少帝,改立陳留王呢?我認為有一下幾點原因:
1.陳留王是靈帝的小兒子,年幼,便於控制。既然要專權,就不應該讓皇帝有自己的一片思想。
2.陳留王勢孤。此話怎講呢?漢少帝的母親是何太后,舅舅自然是何進,所以漢少帝的背後,是龐大的外戚集團。而陳留王劉協呢?他的母親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了,所以陳留王勢孤,也是便於控制。
3.既然陳留王年幼又勢孤,那麼必然給董卓創造了一個掌權的正規理由。周武王死後,周天子尚且年幼,所以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掌握國家大權,最後還政給周天子,那麼現在皇上就好比是周天子,我董卓就好比周公旦啊,既然這樣,參政不是名正言順嗎?
4.董卓要鬧動靜,為什麼呢?因為董卓是軍閥,而朝中是士族,本來士族就看不起他,更何況董卓是個大老粗(注意,這是指董卓生活作風,與董卓情商智商不掛鉤,所以董卓並不笨,他也有著政治家的一些頭腦)。那麼董卓既然要專權,就必須得到這些人的支持,最好的方法就是換皇帝。
換了皇帝,看群臣的態度就可以知道哪些人能為自己所用,哪些人必須除掉。換了皇帝,就等於顯耀了自己當前的權利地位,震懾了那些反對自己的士族。
5.個人喜好。那麼讀者就要笑了,董卓難道喜愛上了劉協不成?是的。《三國志》的裴注引《典略》上記載了,董卓在北芒迎少帝時,漢少帝一見董卓的軍隊,就嚎啕大哭,董卓當然怏怏不樂,與陳留王同騎一匹馬在前面走著。董卓問了陳留王很多問題,結果陳留王對答如流,董卓高興地說,這才是皇帝嘛。於是回朝不久就把劉辯換成了劉協。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董卓的任性一面。

不管怎麼說,董卓廢立皇帝的做法絕非沒有目的與規劃之舉,畢竟他是個梟雄,是個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善待羌人而有報,假裝築壩而暗退,收令進京而速往,想和士族而舉任,陳壽尚評董卓「有才武」,廢立皇帝自然不是任性之舉。
喜歡三國的朋友可以加入QQ群三國迷的家,群號碼:110896454
衷心歡迎各位的加入!


從根本來說,還是派系鬥爭的因果。朝廷的穩定性要求一個三權分立的局面:皇帝,士人和武人。任何的其他東西最終都會被滅掉。

請看大漢帝國風雲錄這個小說,裡面說的就很好。

其實當時何進和先帝沒死的時候,朝廷主要有6個派系:皇帝,武人,士人,宦官,外戚,皇帝的娘和娘娘們。皇帝當時還是有實權的,武人也很牛,雖然過的憋屈;士人也就老老實實辦事,被當年的黨人之錮殺怕了;宦官本本分分的貪錢;外戚們(大將軍)天天想著幹掉扶持自己上位的宦官跟武人和士人比較近;娘和娘娘們就定時(過節日和生日)的收紅包和吹皇帝的香風,同時進行後宮的計劃生育工作。

1.先皇死掉,皇帝一派算是OUT,小皇帝沒有實權,也就成了宦官和老娘們的玩偶,反正我扶持你上位的;老何大將軍就不幹了:奶奶的,我是皇帝上位的主要力量啊;士人和武人也不爽,奶奶的說好的新官上任,升職加薪呢。這時候朝廷分成了2個大派,純爺們VS老娘們。大家都憋著一個火。純爺們一派,士人和武人就攛掇何進去把宦官殺了,我們在一起玩耍,這個時候其實何大佬是有絕對優勢的-就像DOTA里己方有了超級兵,看戲就好了。老娘們一派,認為何進怎麼說也是咱自己人,做人嘛開心就好,宦官小弟們去道個歉就好啦;宦官小弟們平時橫貫了的,表示很氣憤:何進就是白眼狼,有空給個下馬威。但是何進也自大到了極點,在武人和士人的慫恿下,隨時保證核滅渣渣宦官。姿勢放鬆了不是好事,一下子踢掉了網線,對宦官進行人身威脅時被捅死。何進OUT,外戚大佬被滅,士人表示很驚訝,雖然感情沉重,但是心裡也在偷樂;武人表示很氣憤,先殺一些人再說。為了表示對何進的哀悼,趁機就把外戚和宦官一起滅了。按理說應該這時候就GAME OVER,然而政治鬥爭啊。。。。。

2. 士人雖然內部不平穩,但是比較團結的。武人就不一樣啦。分為中央軍和地方軍,還有宦官的軍隊。中央軍的領導基本都是士人子弟,比較聽士人的話。地方軍領導也是士人的子弟,但是由於地域差距,大部分跟中央士人的聯繫不大,還是比較感謝皇帝,大將軍和士人的(注意順序),畢竟人家是負責發工資和晉陞的,士人天天看不起我們,還讓我們送死,還有中央軍狗娘養的,那麼高工資也不打架去。宦官的軍隊,當然聽宦官的。何進剛走,中央軍就在士人的帶領下打土豪(宦官和外戚),分媳婦,貌似對小皇帝也不是以前那麼在意啦。然而何進死之前做了一件事,調董卓進京。這個對董卓來說,可值得高興的,以後就是中央軍啦,不打仗,還高工資。

3. 董卓還沒到京城,皇帝死了,雖然傷心,畢竟還有大將軍,到了京師還有盼頭;剛走了2步,大將軍也OVER啦,奶奶的坑老子呢,回去的火車票都沒得報銷啦。正生氣,好消息就來了,小皇帝到自己手裡啦,自己救了皇帝,這是要發達啊。董卓隨後入京,老娘們,中央軍,地方軍和士人開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歡迎大會和慶功大會。董卓同志表示,肯定服從中央領導(士人和皇帝)的命令,儘快恢復我國社會安穩,心裡其實估計也是這麼想的,自己混個九卿或者三公光耀門楣吧。士人們很開心,孤兒寡母自身難保,董卓一個外來戶,以後世界都在我手裡。

4.為了保證安全,董卓帶兵保證京師安全。跟之前認識的士人把來龍去脈搞清楚了,氣的直罵娘。整個事情的罪魁禍首就是老娘們一黨啊。董卓感到了恐懼,只要老娘們一黨不死,宦官和外戚很有可能捲土重來啊。關鍵是現任老總還是老娘們一黨的後代,自己跟士人這麼近,以後不被搞死啊。而且士人們在利用完自己後,會不會殺了自己,不要忘了士人也有軍隊的,絕對不允許其他人在中央控制軍權的,否則又是一個何進。

5.董卓和幕僚們苦思冥想,找到了最大勝算的辦法。第一,找到機會控制中央軍,並安插心腹人到中央軍。第二,廢掉小皇帝,陳留王跟和老娘們簡直是天生的對頭,而且還那麼有霸氣,估計以後能夠中形大漢,我也能青史留名。士人們對換皇帝也很支持,畢竟都害怕小皇帝長大了後算賬,陳留王聰明,以後肯定是明君,肯定能分得清好壞;軍隊的話,反正都是士人的將軍,肯定不會為難我們。就這樣,士人就配合董卓演了這個劇。這些時間,董卓和士人對皇帝還是很尊重的

6. 然而,當董卓掌握了一切,就開始滅士人啦。NND,讓你們利用我,各種殺。士人們慌了,怎麼這麼不聽話,去部隊看看,都是董卓的人。上大當了。 再也不能這樣啦,董卓早晚要控制士人一派,於是安排袁紹等從地方起義,自己內部開花。

剩下的就看三國演義吧。


聰明能幹?董太師有個前輩叫梁冀,劉協有個前輩叫劉纘,素有早慧之名。


不廢立皇帝,怎麼專權?董卓的目的就是把皇帝搞下去以顯示自己隻手遮天。劉協聰明也好糊塗也罷都不重要,反正他不可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兩個字:立威


劉協是董太后養大的,董卓跟董太后攀上親了


問問題的也是逗的不行,配張三國演義的圖。劉辨養在何皇后手上,劉協養在董太后手上,董卓是外戚,董何相爭,繼承人危機,袁紹在何進事變中的作用,當時中央政府的權威是怎麼一步步廢掉的,這些問題才稍微靠譜點,這問題真是無言以對,三國演義的問題別扯歷史


推薦閱讀:

如果三國人物圍在一起打三國殺是個什麼情景?
有哪些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非演義故事?
古代大戰役死了那麼多人,為什麼考古沒有發現大量屍骨?
劉備建立的王朝到底叫「漢」還是「蜀」?為什麼諸葛亮北伐,軍旗上面為什麼寫著一個大大的「蜀」字?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董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