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十五子顒琰?乾隆的皇子們有沒有過類似於康熙皇子的紛爭?
眾所周知,乾隆是採取秘密立儲方法的,但是呢,他在在位60年的時候,提前傳給了皇十五子顒琰。那麼問題就來了,在乾隆在位的60年里,乾隆的其他皇子就沒有想過一起做掉某位可能即位的皇子,消除共同敵人,然後在爭奪皇位嗎?
第二,乾隆是否選錯了儲君?是否乾隆皇子中有比顒琰更合適即皇帝位的皇子呢?
現在是北京時間2014年11月23日0:49分……我正在B站看櫻戰的舞台劇……由於等進度條很慢,所以我趁著緩衝的時間過來回應題主特地去我別的回答下面肉體邀請我前來答題的邀請……(咦
高宗乾隆帝的立儲問題,首先要確立一個時間軸,有了這個時間軸,才能進行討論。需要知道的是,以事實來講,高宗立嗣是有一個時間段的,大概如下:
1735年,高宗即位。
1735-1738,這段時間是以皇次子永璉為嗣的。可惜永璉早夭了。
高宗自己說:
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1738年-1746年,這段時間姑且可以稱之為空窗期,恩……
1746年-1747年,這半年的時間內是以皇七子永琮為嗣的。可惜永琮夭折的更早……
高宗自己說:
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為軫悼。建儲之意雖朕衷默定,而未似端慧皇太子(永璉)之書旨封貯。
1747年-1766年,這段時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高宗比較矚目於皇五子永琪,可惜永琪在1766年病逝了。這段內容高宗沒有明說過,不過「純」這個謚號的確是相當相當的特殊的……
1795年,公布以皇十五子永琰為嗣然後讓位。
高宗一共生育了17個兒子,其中皇次子永璉、皇七子永琮、皇五子永琪、皇十五子永琰(後來的仁宗)不說了,還有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都是夭折。所以其實剩下的本身就不多。結果這些剩下的呢,還有幾個出了問題:
1.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
1748年孝賢純皇后崩逝的時候,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迎喪,被高宗斥為傷痛不夠,即所謂的
高宗斥其不知禮,切責之。
據說是訓斥的恨了一些,導致皇長子永璜1750年就病死了……
當然後來高宗自己也傷心了,長子早逝嘛……他說
皇長子誕自青宮,齒序居長。年逾弱冠,誕毓皇孫。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備成人之禮。
當然了,高宗還毒舌了一下,補了一刀……
(皇長子)原非端慧皇太子、悼敏皇子,(這些)望其可屬承祧者比。
高宗的毒舌屬性你們猜是繼承自誰呢?(笑
然後皇三子,1760年也病死了……
這哥兒倆都沒活過30歲去……
2.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
永珹在1763年被出繼給履親王了。永瑢則是在1759年就出繼給質郡王了。一旦出繼,宗支變換,自然就沒辦法承襲大宗了(當然是在皇統有嗣的情況下)。當時出繼他們,一來是當時永琪這個三好皇子還活著,而且估計他們兩個的表現也不是特別出彩。
3.皇十二子永璂。
這個少年本來是很牛的,嫡出的身份,而且還挺年輕,結果誰讓他娘是繼後……繼後被廢后之後,繼後的娘家人都悲劇了,何況這個孩子,就完全被無視掉了……高宗那麼恨繼後,是絕不可能讓永璂繼承大統的,因為永璂承統的話,繼後就會追封皇后的身份……
所以這又拋去了老大、老三、老四、老六、老十二,最後剩下的其實就只有四個人……
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分開說好了……
皇八子永璇。這個人在乾隆朝的史料里記載的不多,但是朝鮮人的文件里說他行為乖謬且操行不好,具體是不是事實就不知道了(朝鮮人的記錄可信度一般不高,他們一般都是四處瞎打聽,連是死是活,是男是女有的時候都打聽錯了……)從《高宗實錄》來看,高宗還是派給他不少差事做的,但是在高宗在世的時候,就讓他分府出宮去了,這個很重要。一般來說,秘密立儲之後,有可能繼承大統的皇子,都是只封爵不分府的,永璇出宮了,說明他基本被確定沒有可能性。
皇十一子永瑆。這個是個藝術家。清人筆記里說他為人很成問題,有點神經質,而且很摳門兒,「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駇人。持家苛虐。」不過具體來說都是嘉慶朝的記錄了,具體乾隆朝如何,朝鮮人說他很孝順,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他在高宗確認皇太子之前是沒有分府的,《高宗實錄》里乾隆六十年十一月甲寅條說,「上幸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第」。這時候已經公布了皇太子是永琰了。
皇十七子永璘。永璘是高宗最小的兒子,他這個人到底如何,記錄比較複雜。一般傳說來說,據說他行為比較不檢點,高宗不喜歡他,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就沒心思爭位云云。
另外其實還有一個人本來有爭位的可能,就是綿德。
這人是誰呢,是高宗長子永璜的長子,換句話說,是高宗的長孫。據說高宗本來很喜歡這個皇長孫,結果他在1776年因為和官員來往,被革爵。高宗原話說
阿哥在內廷讀書,理應謹慎自持,不當與外人交接。
而且把康熙朝諸子爭位的事兒都叨叨出來了……就悲劇了……結果1786年綿德就死了……
綿德有個親弟弟,叫綿恩。在綿德悲劇後,綿恩襲爵。由於綿德的悲劇,高宗就把綿恩作為長孫來對待。但是根據清人筆記記載,綿恩長得超級帥氣,而且武術很好,儀錶啊什麼的無可挑剔,但是腦子有點兒二……而且很不接地氣……所以他雖然挺受寵,不過估計高宗不會選他……
於是這麼看來……只有老十五永琰還算不錯了……說到底,都是因為高宗活太久的緣故(你夠了……
最後說一句,題主所謂的「乾隆的其他皇子就沒有想過一起做掉某位可能即位的皇子」純屬宮斗小說看多了。有過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案例之後,清代宮內皇子管的一個比一個嚴,還做掉?你知道綿德是因為什麼罪被革爵的么?僅僅是因為他跟禮部的一個郎中見了一面兒,交換了一下禮物而已。
看看高宗怎麼評價這個交際活動的。
拾獲匿名揭帖一紙,內有開寫綿德阿哥賞給禮部郎中秦雄褒字畫食物,並經相見送禮一節。隨密諭福隆安查訪。今據奏稱……訊供秦雄褒……曾進見綿德阿哥致送畫冊爐瓶等物。綿德阿哥亦賞給綢紗字扇屬實。此事甚有關係。阿哥在內廷讀書理應謹慎自持,不當與外人交接。況秦雄褒不過一禮部漢司員,與阿哥等毫無干涉,非若書房行走之翰林等可比。秦雄褒何所為而必欲謁見綿德,綿德亦何所為而必欲認識秦雄褒乎?秦雄褒系秦道然一家。從前秦道然在康熙年間即有交通塞思黑之事。其家風本不醇謹。今秦雄褒復敢如此,幸而早為發覺,尚不致久滋事端。此即阿哥等之福。若不示以懲儆,恐諸皇子皇孫無所畏憚,漸失我朝家法。綿德著革退王爵,即令綿恩承襲。綿德之師傅李中簡不能教誡管朿,咎無可辭。該員本系緣事降調,復經賞給編修職銜,仍令在書房行走。今復不能盡職,即著革職逐出書房。至秦雄褒身為司員敢與綿德饋送,殊屬可惡。著革職,即日發往伊犁,不準贖罪。
就這麼個事兒就革爵革職,您還想著做掉別人呢啊……
於是看完視頻睡覺去了-w-高票答的很好,有理有據幹活滿滿,我在這裡只是做個搬運工,把張宏傑的《坐天下很累》中有關的一部分來轉過來,顯得更加直白一些。
從乾隆中期開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全大清帝國關心的焦點。雖然有清一代,嚴禁皇子與大臣交接,然而通過皇子師傅這一渠道,朝野上下對四位皇子也並非毫無了解。幾位皇子都各具才華,卻大多缺陷明顯:八阿哥喜愛酒色,十一阿哥出名的吝嗇,十七阿哥則輕佻浮躁,胸無大志。只有年僅十三歲的皇十五子,聲名最好。當時出使天朝的朝鮮使臣回國,向他們的國王彙報見聞時多次說:「第十五子嘉親王顒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最終確定了第十五子嘉親王顒琰做自己的接班人。
這個接班人讓乾隆滿意的有四點:
首先,從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自制力強。他起居有常,舉止有度,學習勤奮,辦事認真,從不逾規矩一步。這是最讓乾隆欣賞的。
其次,此人品質「端淳」,生活儉樸,為人謙遜。特別是富於同情心,待人十分真摯,善於為他人著想。
第三,從學業上看,經歷了二十多年嚴格、系統、高質量的帝王教育,顒琰對儒家心性之學,頗有心得。他的修養是建立在學養的基礎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騎射成績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在兄弟當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從外表看,嘉慶皇帝是清朝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他中等身材,皮膚白晰,五官端正,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臉型介於方圓之間,顯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經過從小就開始的儀錶訓練,他在出席大的場合時,總是舉止高貴,鎮定自如,講話不慌不忙,富於條理。
另外,這一年,嘉慶三十六歲。這個年齡,既精力充沛,又富於經驗。生命由青春期的青澀,青年期的熱烈,轉為中年前期的穩健有力,正是主掌一個龐大帝國的最佳年齡。
根據百家講壇的說法就是:沒什麼別人了
乾隆三十八年就秘立永琰(嘉慶)為儲君了,當時永琰只有十四歲。之前乾隆立過或考慮立的幾個兒子都死掉了。後來乾隆五十九年的時候,乾隆尚未公布儲君,朝鮮人曾推測永琰或皇孫綿恩會繼承大統。他們打聽到的對永琰的評價或許可作為乾隆為什麼選永琰作為儲君並未再更換過的參考。(見最後)
乾隆自述:「朕曾於乾隆三十八年冬,手書說立皇子之名,密緘而識藏之。並以其事諭知軍機大臣,特未明曉以所定何人。而是年冬至南郊大祀,命諸皇子侍儀觀禮。因以書立皇子之名,默禱上帝,如其人賢,能承國家洪業,是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賠誤,予亦得以另抒元良。」(後面這個翻譯大概就是,如果他賢,就保佑他有所成,如果他不賢,那就讓老天奪去他性命,我再選擇其他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於圓明園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將癸已年(乾隆三十八年)所定密緘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閱看,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用昭付託,定製孟冬朔頒發時憲書,其以明年丙辰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乾隆59年的時候,當時儲君未公布,朝鮮人推測嘉慶是兩個最可能的儲君人選之一,正宗十八年 乾隆五十九年戶曹判書沈頤之啟曰:「……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在禁中,聲譽頗多。皇孫中皇長子永璜之子定郡王綿恩,才勇過人,自八歲已能騎射命中,派管旗營,最承恩寵,今年正月諭旨褒嘉,晉封親王。彼中物議,皆以為來頭屬意者,當不出此兩人中雲。
贊同橘子的觀點,順便插一句題外話,嘉慶的爵位封號是嘉親王,嘉是否有玄機呢?因為允祹原本是嘉郡王的,雍正以嘉和履意思相同,然嘉字為好,是以圈定用嘉字型大小,後允祹革爵復爵,又改回履,此中因為什麼呢?我認為以康雍乾對讖緯的重視,乾隆在給嘉慶定封號的時候就已確定了繼承人的人選。
爭肯定有的爭的,但是沒有康熙年間那麼激烈。
上面有很多樓已經說了,乾隆初期是想效法漢族,立嫡子。可惜,嫡子都死了,這條路走不通。
接下來,乾隆是暫時把立儲問題不作處理。但是到了後來年齡大了,必須要做選擇。如同樓上講的,到乾隆4X年,可能的就4個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永璇:事實上的老大。但是輕浮,做事不牢靠,而且有足疾
永瑆:書法家。藝術家,脾氣怪,吝嗇
永璘:不成器,自己也沒那個想法
所以,矮子裡面選將軍,就選永琰。
乾隆朝的奪嫡肯定沒有康熙年間的激烈。因為,乾隆對兒子的控制比較嚴格,集中居住,嚴防皇子和朝臣結交。而康熙呢,派兒子到部院坐鎮,簡直就是讓兒子公開的發展勢力。
乾隆後期只有四個兒子了,其餘三個都不行,只能挑個比較正常的
應該沒有。做乾隆的繼承人,最最要緊的就一點,長壽。乾隆活了89歲,就算他最喜歡的兒子永璉沒有夭折,等繼位的時候也70了。嘉慶也沒活到這個歲數,所以最要緊的是長壽。
推薦閱讀:
※為什麼楚霸王項羽會烏江自刎?
※假如牛頓當時不是坐在蘋果樹下,而是坐在西瓜樹下,現代物理學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關於《末代皇帝》的服飾賞析?
※韓信的軍事才能是從哪兒學到的 是家學還是純靠悟性?史記里完全沒提過,不像張良還有個黃石公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與真實歷史有何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