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北漂,古時候有長漂(長安)、金漂(金陵)等嗎?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歷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關於長安漂有一個知名典故:
白居易來到長安時,去拜訪了當時著名詩人顧況,希望得到他的推薦,顧況開玩笑說:「長安米貴 居大不易。(原先寫成白居不易,多謝@程眚提醒)」但後來,他查看白居易的詩稿,看見「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一句時,又說:「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後來,我們知道,白居易漂得挺好。
漂之前的手續:
唐代人出行,從當時小地方去長安,不像電視里那樣拿著行李就走了,也有一些手續續辦,農業社會,戶籍與土地綁定,要出門,得去「過所」,說明意圖,由他們核實身份、再往上報,最後他們會出具已蓋上公章批示「任去」的文件。這才允許出門。
漂在路上:
唐代交通工具多為車、馬、船和腿。
坐車當然是最舒服的,可是車不是好坐的,當時有《車輿令》根據你的社會地位來限制你的乘坐車輛。根據《新唐書》中的《車服志》:胥吏、商賈之妻老者乘葦{厶大}車,兜籠舁以二人。未有官者,服粗葛布、官施,綠銅鐵帶,乘蜀馬、鐵鐙。同時,商賈、庶人、僧、道士不乘馬——封建階級社會煩不煩?
你按照規定乘車騎馬後,還得注意,《儀制令》規定:諸行路巷街,賤避貴,少避老,輕避重,去避來。細節不多表,簡單來說:與權貴則要主動躲,這一點,到了長安,當了官也得如此,嗯,封建社會就是管你管到教你「當你幾品時,路遇到幾品的官應該如何」——「諸官人在路相遇者,四品已下遇正一品,東宮官四品已下遇三師,諸司郎中遇丞相,皆下馬」
有沒有覺得現在交通只是堵車好歹有人權?
漂在長安:
到長安後,喏,發現著名的長安城,長這樣
北邊是皇城,一般漂不進去。
東西兩市不能住,一般人只能去其他東西南邊的坊內找地方住。
唐代是階級社會,住房得按照品級來,不是有錢就可以住豪宅——補個資料,《營繕令》及:王公以下,凡有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過三間五架,門屋一間兩架,仍不得輒施裝飾——限大小,限裝修。
另外,唐代房價——貴。
就說白居易,中年後才在朱雀門街東第5街的新昌坊買了房子。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這首詩是他自己寫的《卜居》
韓愈《示兒》里也寫: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
杜甫還沒長安房產呢。
這種情況不單是他,當時人離開田地去長安,多半是為了一官半職,當官未必買得起房,甚至也未必養得起家(當然,得看是多大的家)。
漂在長安之收入
長安物價,也貴。
唐代官員收入是雙軌制。
一邊是祿米與職田,一邊是月俸。
也就是一邊發田讓你自己請人種,也給你發米,一邊給你發工資。
祿米的話,一品官一年七百石,按照品級遞減,低一級就減一百石。
職田,一品官是1200畝,二品是1000畝,往下遞減。
月俸(到開元年間才將複雜的俸料合一):一品11貫錢,二品9貫,三品6貫,四品4.2貫……
其實算來不少,因為白居易也曬過:茅屋四五間,一馬二僕夫。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
這傢伙在外任縣尉(外官俸祿在初唐時更少,後來嘛,地方大員的油水嘛)時,還對比過農民的收入,感慨了一下: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但,韓愈就哭窮,早年常常哭,《祭鄭夫人文》《上兵部李侍郎書》《祭十二郎文》《上宰相書》……處處皆是窮苦。(晚年算是好了,大約是潤筆費收入不錯,和兒子炫自己的房子多大多好了)
雖然不算差,但奢侈估計是不行的
根據《資治通鑒》和《新唐書》記載,穆宗時有一位鄭權,進士出身,「識詣魁然,有閎辯」,官任工部尚書,但卻「用度豪侈,乃結權幸求鎮守」(長安米太貴啦,我要出京外任呀)當然,資治通鑒是這麼說他的「家多姬妾,祿薄不能贍,因注通於守澄以求節鎮」,於是去了嶺南(雖然外官俸祿少,嶺南在當時也不好,但一方刺史有油水,也可見這傢伙當時被養家逼的)——我也想知道,這寫上史書的多姬妾以致跑出京的,到底得有多少姬妾。
漂在長安之吃
說到生活,就得提到衣食住行,抽空來更新一個吃,關於唐朝飲食,《悅食》雜誌特意做了一期介紹的,以下兩圖為《悅食》雜誌圖。
唐朝蔬菜
唐代宴席
估計漂一族,不是經常有機會吃宴席,那麼一般來說,尋常家中或小館子里吃啥咧?
肉類:豬肉、羊肉、驢肉或野獸(唐代不準私殺馬牛,按理要坐牢的,天可汗為發展農業定的規矩)但還是有打擦邊球的牛肉菜品(原料可能是從牧民那買來的,也可能~~~)
補上@聞檀眠在評論中的修正:
只是不能私殺牛,報了官就行。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賬中就有不少的牛肉菜,如水煉犢是清燉整隻小牛。唐代的大酺也是賞牛肉的。李白的將進酒也寫到:「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水產:生魚片(當時名「初鱠」,韓愈《贈劉師服》:巨緡東釣倘可期,與子共飽鯨魚膾。乖乖,鯨魚),與現今日本生魚片不一樣的是,當時多吃淡水魚,切法也有切得薄如雪花或成絲狀,王昌齡《送程六》一詩寫:青魚雪落鱠橙齏,用鮮橙來配。以及其他水產都很豐富。
蔬菜見上圖,不再表。
飲品:茶,但要加作料,例如蔥姜鹽。哎,感謝陸羽提倡煎茶。
奶製品,唐朝人大愛,酥、酪等等都全。
酒,唐詩里許多呀,不過釀酒技術和衛生環境嘛,差點的就是」綠蟻新醅酒」那種,好的就是「玉碗盛來琥珀光」,還有葡萄酒也釀造成功了,」葡萄美酒夜光杯「
甜點:以下引用《悅食》雜誌文章:
唐人品嘗櫻桃,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方式,就是以乳酪澆到鮮摘櫻桃果上,同時配澆蔗漿,簡稱「酪櫻桃」。這種美食早在三國時代就有了,只不過到了唐朝變得十分普及,堪稱春季的主打甜品,並且一直延續到宋元時代。這裡所配的「酪」是未經風乾的鮮乳酪,狀態接近今天的酸奶,呈半固態、凝凍狀,所以,吃櫻桃的時候,是把這樣的乳酪像澆鹵一樣,澆到鮮紅的櫻桃上。以鮮乳酪的肥濃滋潤相配初熟櫻桃的鮮甜多汁,再輔以琥珀色的冰蔗漿,其口感之美,可想而知。
且引一段,關於甜點更多的請點擊原文 唐朝穿越甜點指南
來,說說娛樂。唐朝人玩什麼呢?
第一,踏青游。
一到踏青時節,就連杜甫都不苦哈哈啦,你看他寫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三月三是上巳節)
唐玄宗曾下令(《賜百官錢令逐勝宴集敕》):「春末以來,每至暇日……賜錢造食,任逐游賞。」
於是每年這時,長安附近樂游原、曲江池處處鶯歌燕舞,遊人如織,
貴族少年帶酒具帳篷乘坐華麗馬車,賞花鬥草喝酒開宴,尋常人也可以觀賞風景,合家歡樂。皇家更有與民同樂的活動。
為了表示與民同樂,曲江賜宴時,皇帝允許各色人等,包括士庶僧道、三教九流,一併前來游賞博歡,因而此際以皇家盛舉為中心的曲江,「士女車騎,充溢山川,林薄光華,纚連城闕」。成隊的人群紛紛湧來,致使「長安幾於半空」。此時的曲江處處歡聲笑語,輕歌飄繞,羅綺繽紛,「無窮羅綺填花徑,大半笙歌占麥畦」。這種歡囂,「每歲傾動皇洲,以為盛觀」。
自從唐德宗於貞元五年(789年)將二月一日設立為中和節後,在中和節、上巳節、重陽節這三節進行曲江賜宴就成為朝廷定製。
直到晚唐的唐宣宗時,仍詔令:「上巳、重陽,曲江宴會,自有本色五百貫錢,費用之間,不合欠闕。」曲江賜宴,是一場官方和民間共同的盛會。
引自李紅雨《說說唐人的休閑娛樂》
第二,額外節慶日的節目
除了法定節假日,例如皇帝千秋節、冊立太子、皇帝大婚等等日子,一般都會與民同樂個三五日甚至十日。這就是所謂的「酺」——縱民飲酒之意。唐代的「民酺」、「大酺」、「天下酺」都很有名,一般會賜酒肉菜肴,並且有諸多節目與民同樂——例如雜技、歌舞、百戲、踏歌等等。
唐玄宗時期的女音樂家永新娘子,大家應該都熟悉這名字吧。
第三,鞦韆、蹴鞠、鬥雞、棋類遊戲。
這三個也是唐朝興盛的遊戲,前兩個不必說,唐詩里比比皆是,」彩索平時牆婉娩,輕球落處晚寥梢。」「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僚亂送鞦韆。」
這鬥雞呢,有個故事,那個寫《滕王閣序》的才子,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就因為替皇子沛王(後來的章懷太子)李賢寫鬥雞檄文給英王(後來中宗)李顯,兄弟之間遊戲之作本無傷大雅,卻被高宗李治發現,覺得傷害兄弟和氣,於是將他逐出王府。這苦命才子自此命途多舛,27歲左右意外溺水驚嚇而亡。
棋類遊戲里呢,《舊唐書 吳王恪傳》記載:坐與乳媼子博塞,罷都督,削封戶三百。這博塞呢,就是棋類遊戲的意思。不過這段記載怕是有誤,其他史料里多處相互佐證記載李恪被罷都督是因為遊獵毀了民田(隨爹),這事兒還讓李世民遷怒吳王長史權萬紀。兒子犯錯要殺長史,哎喲喂,天可汗。嗯,結果李世民的這個臭脾氣被御史拍了一頓。
第四,嗯,艷遇
談戀愛這麼正經的事兒,似乎不應該寫在娛樂里,但唐朝人對男女之事的開放,多不避嫌。文人雅士的宴會上有歌娘舞姬,她們還要充當令官,引導行酒令,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得有才藝且機敏。
文人出遊也狎妓,李白、白居易等人狎妓你們想得到,杜甫也這樣你們想得到嗎?哭窮的韓愈也狎妓你們想得到嗎?
當時宮廷有專門的教坊與官妓,長漂們只怕是只能在一些達官貴人宴席上蹭蹭春光,不大容易享受到,但看看上面的長安地圖,平康坊這個地方,是長漂們喜歡的。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寫:「長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於此。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箋名紙,游謁其中,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
唐朝還有其他的遊樂項目,比如馬球、狩獵,但都不是尋常人能消費,故而不表,有興趣可自己翻查資料。
長安漂之前途
那時候,行業有限,大部分人口都被綁在土地上,一般漂來長安的,多為兩種人,一是求管,一是求財。
咱們先來說一下求財,做生意的。
在封建社會,為了鞏固農業這個天下糧倉的國本,「不務正業」沒有直接產品產出的商人從來地位很低,唐朝也不例外(相比來說,宋朝還不錯),唐律規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及風疾使酒皆不得入仕」。「工商之家不得輿與士」(工匠也是工商業的)
而且工商業都有專門的戶籍(如匠籍),世襲,不得變更為農,也不可求官。
「脫設此官員,以待賢士,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逾儕類只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李世民親口說的。
《車服制》等法規也規定了,商人不可以穿黃色,不可以騎馬等等等等。
初唐時期,商人的利益還是能得到保證的,但是到了安史之亂後,商人的私有財產隨時可能被奪走。《舊唐書》中《玄宗本紀》記載:開元二十二年,沒收京兆商人任令方資財六十餘貫。再往後世,「建中三年,刮富商錢,出萬緡者借其餘以供軍」,「大索長安中商賈所有貨,意其不實,則加搒捶,人不勝苦,有縊死者」。
哎。
再來說說讀書人來長安求官過程。
科舉是隋朝建立,唐朝繼承和發揚的。這個選取人才的制度堪稱我國歷史最有意義的發明,打破門閥時代的階級固化,社會階級變得流通。(所以我特別不理解羨慕歐洲貴族制的人,科舉這樣先進的制度,不比世代藍血對社會發展有意義?品位、修養、學識必須藍血才能?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風流人物故事呀)
唐朝什麼人才能參加科舉?
除工商之外,吏、和尚、道士、罪犯不能考試,一些犯過罪的人的直系親屬以及工商業者的子弟也不許考試——萬惡的連坐。
唐朝科舉制度正在探索期,尤其是初唐,分科取士,門類繁多——秀才、明經、開元禮、三傳、史科、進士、武舉、童子科和明法、算學、書學等等(大體也分成常、武、制三科)。後來到宋朝才漸漸合一。
這些門類中最受重視的是進士,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可見其難度。
一般考三場——「帖經——詩——雜文」,錄取率呢,整個唐朝共錄取進士6637人。錄取人數最少時3人,最多時79人。
考生呢?資料記載,每年約1000人參加考試(多時2000人)。
唐朝科舉制度中還有幾點讓人詬病:不糊名;以詩取士。
想想韓愈杜甫吧。
即便考中進士了,離飛黃騰達也還早著呢。
《文獻通考·選舉考》中記載:「唐時所放進士,每歲不過二三十人。士之及第者,未便解褐,入仕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錄者。」
即便過了這次吏部考試,應該開始進入公務員系統辦開始工作了吧,《新唐書·選舉志》記載的官階為:「進士、明法甲第從九品上,乙第從九品下。」——嗚呼哀哉,往後長路漫漫呀。
長安漂,還好玩不?
有空來更新「衣」篇
~~~~~~~~~所知有限,有空會繼續更,拋磚引玉,請諸位不吝賜教~~~~~~~~~~~~~
謝邀。
下面我們來體會一下長漂詩人杜二甫的苦逼人生。
開元二十三年的進士考試沒考上,杜甫沒有多難過,他才24歲,反正青春有的是,年華一大把,於是和朋友去山東旅行了。杜甫後來著急了,因為出去巡遊和在東都的交遊並不順利,35歲又來長安,投奔朋友。
投奔這事兒,很難說。住人家家裡,房費可以免,吃喝就不行了。但剛來的杜甫,新鮮勁兒還沒過,朋友也是能幫就幫,提供援助。這個時候,杜甫的心情是愉快的。可很快他就發現,那小誰的眼神兒不對。
為什麼呢?
因為你在人家家住一天,是貴客;住十天,就成了俗客;你住半年,他就用白眼珠看你。這種情況,韓信也遭遇過。他杜甫不是個例外,而且杜甫比韓信這個蹭飯小王子更要臉一些,因此十分抹不開面兒。
天寶六年,唐玄宗求賢,可惜趕上李林甫向唐玄宗賀喜,說「野無遺賢」。意思是說,陛下你太英明了,天下所有的賢才都已經被搜刮乾淨,沒有遺留下的賢才了。這導致當年的舉子無一及第,杜甫自然也不特殊。
正途被堵死,杜甫開始認認真真投簡歷。
可惜投的簡歷都石沉大海,眼見著無處可去,看起來這骨氣是不能要了,如果能給個一官半職實現自我的抱負,拍一拍那些權貴的馬屁也是可以的。
和大家想像中不同的是,李白傲骨,他再傲,入了官場也是要寫些肉麻的東西的。更何況杜甫的情況更糟,他是個老實人,不太怎麼會來事兒,但至少他知道,求人引薦,不夸人是不行的。杜甫沒少努力學習拍馬屁的技巧,可惜一直不得要領。《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句句誇讚汝陽王,已經把汝陽王誇到了天際。《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說哥舒翰是麒麟閣第一功,並拿廉頗等人來贊哥舒翰。除此之外,還有《奉寄河南韋尹丈人》《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上韋左相二十韻》等等。
杜甫似乎不擅長拍馬屁,權貴也都是明白人,我猜想大家更喜歡若隱若現的高級馬,而非如此顯眼兒的暴力膜。
很可惜的是,杜甫的這些詩屬於後者。
權貴相不中,那就混得連權貴的狗都不如了。最慘的是,杜甫還真吃過殘羹冷炙。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里,他說:「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杜甫每天的任務,就是去叩權貴的家門求見,遞上簡歷,懇請引薦或者給個體面一點的工作,他一度做過跟在人家屁股後面伺候著的工作。
他不喜歡。
當然,誰都不喜歡,更何況是堂堂杜審言的孫子。
不行就撤?
杜甫的牛脾氣上來了,我偏不!
頃者,賣葯都市,寄食友朋。
其實就是擺地攤,屬於被各種覺得自己是上帝的人虐待的那種。
杜甫窮,窮得連衣裳都沒有。在長安漂了十年,多數時候他得考慮怎樣生存,而不是怎樣做官。起初的銳氣磨乾淨了,賣葯仍然活得太難。這個時候的杜甫,已經與貧民沒什麼分別,穿的衣裳都是最賤的,連米都得買太倉的賤價米。
所以他自己寫道:「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活成這樣,人家都笑話了。
杜甫這個長漂的命運轉折點,發生在天寶十三年(754年)。杜甫獻《三大禮賦》,李隆基見了,奇之,馬上命他待制集賢院,讓宰相考他。
看起來杜甫發揮還不錯,直接讓他當河西尉。杜甫不去,因為那活兒不好乾,屬於警察合城管局局長一樣的差事,不僅需要奔波,而且屬於出力不討好,搞不好這破身子骨就該死那兒了。於是朝廷徵求了一下他的意見,改任右衛率府參軍。這官兒太小了,就是太子東宮護衛隊儀仗看守所的所長,負責看守器械。
不過你要相信,接近權力中樞,有在太子和皇上面前表現的機會,未來是無可限量的。可惜,這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在逃難過程中,杜甫拜謁了唐肅宗,因此被拜為左拾遺。杜甫之慘,主要是好不容易有機會實現目標了,現實硬生生把希望打碎給他看。
得到賞識後爆發安史之亂,屬於歷史上的巨變,拜了拾遺又遭遇了關中饑饉,只能棄官而去,到成都打拚,成了一名成漂。可惜在成都過得也不好,甚至被兒童欺負。杜甫經歷過飢餓,所以不希望別人飢餓,他經歷過嚴寒,所以不希望別人也受這種苦。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命運玩弄他到這種地步,他卻永遠不會選擇去做一個壞人。
最後要補充的這段兒,以前講過。
很久很久以後,杜拾遺還被人參拜,紀念他憂國憂民的情操。南宋末,溫州有個杜甫廟,喚作「拾遺廟」,後來訛傳了,大家都以為這廟裡供的是個女的,名叫杜十姨。縣裡還有個伍子胥廟,廟裡頭供著伍子胥,縣人都說伍子胥有神位,但不知道伍子胥是誰,後來也訛傳了,大家紛紛認為伍子胥就是五撮(髭)須,五髭鬚肯定是個男相公。
傳說五撮須沒老婆。
大家都說,五撮須(伍子胥)太可憐了。
剛好杜十姨沒老公,君子成人之美,於是大家把杜十姨的石像移到了伍子胥的身邊,並為他們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結婚典禮。
宋·俞琰《席上腐談》卷上:
溫州有土地杜十姨無夫,五撮須相公無婦。州人迎杜十姨以配五撮須,合為一廟。杜十姨 為誰?乃杜拾遺也。五撮須為誰?乃伍子胥也。
以上,就是長漂杜甫的故事。
有人問,在這種地方漂著受那罪是幹什麼?杜甫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因為他知道,離開這裡,他的夢想,將無處可去。
先秦:
先秦有列國,所以漂的地方多,是各個封國的都城,並非周王室所在的地方。
1.孔子:
孔子周遊列國,基本上就是在各個國家的首都漂,只不過他老人家漂了十多年,啥也沒撈到,於是灰溜溜回老家開館授學了。他的生活基本上是在借宿,不住酒店,「我的基友遍天下」嘛,從子路的大舅子到司城貞子家(誒,不知道半夜有沒有遇過午夜凶鈴……),他都住過。至於條件如何,想必寄人籬下的滋味不會好受的。
2.孫臏:
跟老同學龐涓撕逼失敗後,孫臏飄到了齊國的臨淄,在此地先是跟著大將軍田忌混日子,然後接著跑馬賭博的事件成功被老賭棍齊威王看中,華麗轉身,事後幹掉了龐涓,逆襲成功。
兩漢:
東西兩漢有二京,長安與洛陽,基本上西漢以長安為主,東漢以洛陽為主。
1.司馬相如:四川人。花錢買官做了漢景帝的武騎常侍,鬱郁不得志。於是轉變思路,開始混圈子,在梁王手下結交各路辭賦大家,如枚乘、鄒陽、庄忌之類。後來因病離開了長安,去了梁王的封地,寫了《子虛賦》,被武帝看中後,飛上高枝,開始寫作《上林賦》,把皇帝的馬屁拍得舒舒服服的,從此就悶聲大發財啦~
2.曹操:家世不錯,二十歲舉孝廉入京開始長漂。此公頭腦一流,深諳炒作的手段與道理,甫一上任就搞出了「棒殺中常侍蹇碩他叔」的大案子,名氣一飛衝天,成功跟閹黨劃清了界限,雖然此後被降至調出京都,不過也因此走上了梟雄的道路。
兩晉:
《世說新語》上太多了,不知道選哪個,自己去看吧。
隋唐:
隋唐的首都也是長安,屬於長漂。隋朝太短,重點說唐朝。唐代的「長漂」基本上是通過參拜朝中權貴或京城名人獲取名利,而文人一般採取「行卷」的方式,通過獻詩,結識貴人。
1.李白:李先生商人出身,慣會這一套。寫過著名的《與韓荊州書》,當然,這一招是失敗了,漂得不成功。事實上,他兩度長漂,頭一次通過結識一位叫做張卿的衛尉,搭上了玉真公主的關係,獻上《玉真仙人詞》,不知當時玉真公主跟王維相好還是怎麼著,沒讓李白如願以償當官。第二次長漂,總算憑藉名氣成了翰林,專門替李隆基寫些淫詞艷曲逗楊貴妃開心,傳說還曾讓高力士捧靴楊國忠磨墨,總算過足了癮,然後……就被一腳踹出去了……
2.王維:王維屬於年少天才,寫得一手好文章與詩歌,又有一筆好字,還能唱歌出專輯,長得又俊,可惜當時還沒有賽車……咳咳,總之一到京城就火了,聽說連玉真公主都跟他公然有一腿,算是長漂里最成功的典範。當然,這個故事最終還是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從古到今,我們都活在一個看臉的世界……
3.杜甫:老杜是王維的極端反面,進京趕考,十年落地,困守長安十年。好不容易熬到授予「河西尉」的小官了,自己又不想幹了。於是,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其時杜甫已44歲。更慘的是,還沒把官位坐熱,當年爆發「安史之亂」,老杜只能狼狽地逃離京城,算是比慘大賽的冠軍了……
北宋:
宋代經濟發達,開封商業繁榮交通便利,青樓事業紅紅火火,四方有志之士全都來開嫖……咳咳,開漂了。但是,人一多,這住的地方就少了,於是各種廉租房與客棧都出現了。
1.蘇洵:老蘇二十七了才發奮讀書,跟倆寶貝兒子一塊兒用功,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帶著21歲蘇軾和19歲蘇轍首次出川,東下北上,來到京城開封。二子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城。結果老婆不得勁兒,嗝屁了,蘇洵只好帶著兩個兒子離開開封,回川奔喪,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10月才又自信地喊出「I"m back」。之後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
2.歐陽修:歐陽修少年英才,不過科舉之路坎坷,頭一次京漂落榜,到第二次才中,而且出於各位大人生怕取高了導致他驕傲從此墮落的好意,名次還不是很高。當然,他的收穫也不是沒有,時下流行「榜下捉婿」,他的恩師肥水不流外人田,直接用女兒笑納了他……
明清:
明清基本上跟現在的北漂是一樣了。在此不贅述。
以上,求贊。參加各類科舉提名後,就會當官發財娶公主,逍遙快活戴貂蟬……
不……
你得守選。
守選的意思就是等著,朝廷什麼時候有空缺了,什麼時候再從你們這比老鼠還多的進士里挑一個。
然後這伙等著當官的進士們,就在長安窩著,沒有固定經濟來源,這段生活就叫——宦遊。
初唐的時候,最大的前途就是郎官和各地的縣尉。再高的官兒是要歷練的,不是直接給的。
中晚唐之後,最大的前途就是被某個刷軍功如拾狼糞一般的藩鎮節度使帶走,做個幕僚,比如當個掌書記(這名字哈哈哈)、巡官、推官之類的。
唐代詩人里做到節度使的大領導高適,就是二十歲開始宦遊,在長安混不下去又去別的地方,反正就是不回家,直到四十六歲考中進士,這才步入領導幹部行列…………
當然這是趙老爺們的北漂(或者應該叫西漂?),因為老爺們熬出頭最後當官了留下唐詩了,大夥還能從唐詩里看到他們的苦難或者希望以及抱負。至於勞動人民嘛,誰知道呢。多著呢,舉幾例經常被提及的。
一、孟浩然:出自書香門第,小時候隱居讀書,開元十二年,前往洛陽求仕,洛漂三年,一無所獲。四十歲,又往長安應舉,不第,然所做詩作名動公卿。與王維私交甚好,傳說某日去王維府上做客時恰逢玄宗至,孟公驚慌之下躲到床底。然逢玄宗召見,欲觀其詩才,他卻吟「不才明主棄」。惹玄宗不開心:「你這廝自己不求官職,我也未曾拋棄你,為何污我不識名士不與你官做。」後又有幾次入朝做官機會,孟公卻都沒抓住,終成一代隱逸詩人。
二、朱慶餘:此公也許不算是漂,不過他出名也是因為求官。唐代科舉有個潛規則,如果得到某個有名望的人的推薦,中舉可能性會大大增加。於是此公在等待結果時給當時
官至水部員外郎的張籍寫了一首詩,傳聞張籍對此子大加讚賞,給他也回了一首,後朱慶餘順利考取了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附兩首詩:
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再加上答主還是學生,對歷史了解也不夠多,望歷史帝補充更多答案或給出上述兩例具體歷史記載。
真.長漂:
阿倍仲麻呂
吉備真備
井真誠
這不是半澤直樹也不是古美門 這是長漂井真誠
井真成是第九次遣唐使中557人中的一員,阿倍仲麻呂學成後從政,成為唐朝
高官,吉備真備學成後歸國,成為右大臣。
具體的生活方式可以看@陳陌 的答案,寫的很好。
必須推薦這本書。老少咸宜
用圖說話
唐朝有「終南捷徑」的說法,類似今天的北漂。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自此以後,唐朝許多人都效仿盧藏,隱居在京城附近的終南山上。
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一直四十二歲時,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的名句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周邦彥《蘇幕遮》)
我可以講講宋朝時候京漂兒的生活成本:
長安居到底有多不易?
唐代詩人白居易初到長安城應舉,拿著自己的詩四處拜訪名家,拜到顧況的時候,顧況看了看白居易的署名,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就是說,在長安城這樣的大城市發展,物價高,不容易。
那長安城物價有多高呢?唐朝的資料我手裡不多,不過可以講講宋朝時候的京都開封,意思反正也差不多啦,都是當時的首都,都是「國際化大都市」,生活起來,都不那麼容易。
生活的開銷,無非衣食住行。之外還有奢侈品,不過就不在「長安居」的討論之中了。
在京都,普通人置辦身最簡單的衣服,大概需要500錢。比如李清照的老公趙明誠,北宋末在開封讀書,是個窮學生,又愛買字畫碑文,所以每次缺錢了,就去典當衣服,當一套衣服,得錢就是500文。當時的人都帶帽子,一頂帽子,也值幾百到一千錢。
這是男人,女人的衣服可就不好省了。大都市的女性都追時髦,服飾多變,不跟風不行。追時髦是很費錢的,「一襪一領,費至千錢」、「一冠一領,厥價數千」——這還都是普通婦女,要是大戶人家,光女僕的衣服,一套就能達到100貫錢了(1貫=1000文)。
相比穿衣,在開封吃飯卻是件很便宜的事情。一個蒸餅7文錢,一斤羊肉三四十,一個包子3文錢……每天早上花個十幾二十文,就能吃頓豐富的早飯。下館子也很平常,開封小酒館眾多,
「如煎魚、鴨子,炒雞、免,煎燠肉,梅汁,血羹,粉羹之類,每份不過十五錢」,
「如瓠羹店門首坐一小兒,叫『撓骨頭,間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份不過二十文」,州橋夜市的「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
宋朝的開封吃貨真幸福,光想想就感覺流口水了。下面說到住。跟如今的帝都一樣,非開封本地人,就不要惦記在開封買房了——土豪除外。朱熹曾經曰過:「祖宗朝,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自神宗置東西府,宰相方有第。」朝廷百官在北宋是高收入階層,就連他們,也長期都是在開封租賃住宅。宋徽宗朝初,落魄被貶斥的蘇轍,有「別業在浚都,鬻之九千數百緡」,這處在開封的房產,價值9000多貫,也就是9000000文錢,這得夠吃多少頓早飯了?
租房也不便宜呢,蘇頌在開封任大理寺丞館閣校勘,月俸17貫,而「賃宅、養馬已費三之一」,房租大約為每月3貫800餘文。御史中丞胡宗愈,租賃三班奉職周知哲家的宅院居住,每月租錢是18貫,他這套房,租金比蘇頌月工資還高。
至於行,僅僅開封城內出行的話,交通基本靠走。對速度和舒適度要求高一點的人可以自己養馬或是叫「出租馬」。蘇頌養一匹馬,一個月的費用是1貫833文錢。而出租馬呢?開封服務業發達,街巷橋頭,到處都有鞍馬租借,價錢也比較便宜,一次不過百把錢。在東京開封,稍有身份的人出出進進都喜歡租馬坐騎,儼然成為東京的一大風尚。女客騎馬不便,可以租牛車,這個比馬還更便宜一些。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必要的開銷。比如水,開封城內用水是靠買的,有專門的人拉水賣給住戶,宋仁宗時,一擔水值3文錢。還有買奴婢、甚至買妾。一個女婢的價格才幾貫到幾十貫錢,跟買頂時髦的冠子差不多。買個妾也不貴,30貫錢就可以買到一個平常的妾了,特別美貌的也不過兩三百貫。有詩云「千金買駿馬,百金市蛾眉」,真是人不如畜生的標準註解。
脫離了收入談開銷就是耍流氓。在北宋,收入最高的應該算是公務員,比如上面說的蘇頌月薪17貫,而他擔任的職務大理寺丞館閣校勘,也就是個七品官。而且,宋代官員除了月薪之外,還有很多補貼,衣料、米什麼的也都是發的。
相比之下,給朝廷幹活,約等於現在的國企職工,收入也還是比較有保障的,一般是每天一二百文錢;給私人幹活,分幹什麼,普通體力活一天才七八十錢,有點技術的,比如會殺雞、會裱畫等,一天能拿到幾百文甚至幾十貫,南宋臨安府的高檔廚娘,「非極富貴家不可用」,自帶廚具登門製作一場高檔宴席,價錢高達300貫。不過能賺到幾十貫的畢竟是極少數,很多出賣技術的還都是賺辛苦錢,比如幫人抄書抄經、幫人寫家書,一天累死累活,也就是一百多文錢。
如果你是一個中產,每天能掙到200文錢,一個月也不過6貫錢。或者你像蘇頌一樣,能進到「高收入人群」中的底層,一個月賺個十幾貫了。吃穿自然無憂,不過想想幾千貫的房子……你說在長安居,到底易不易呢?
了解更多歷史八卦,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岑參考上進士前在長安都混到齷齪了。。
李白不就是著名長漂嗎?
最後被楊貴妃那邊的人嫉恨排擠,只能領個奉旨乞討的金牌當流浪詩人。
說幾個出名的,長安漂,白居易,李白,杜甫。洛陽漂,左思,陸機,陸雲。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一個「客」字,道盡漂泊。無論哪朝哪代首都永遠是國家資源優勢最突出的。以唐為例,由於皇族王室府中有大量門客,科舉又吸引了大批知識分子赴京,於是全國文化就集中在這裡,樓上的白居不易的典故正是如此,有志文藝青年赴京尋夢
宋朝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已經有相當的水平,政治也基本實現了君主立憲制。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作品,經常讓我想起宋朝。宋朝皇帝管的事越來越少,都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岳飛,秦檜等大臣在主導國政。如果不被金,元所滅,中國可能早就實現現代化了。
宋朝不限制人口流動,不打壓商業,不限制城市規模,大量人口湧向開封,洛陽,杭州,成都等城市並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民階級。宋代的文學歷史作品,有強烈的平民精神和市井風味。關於宋朝城市生活,可參考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書。必須是某種貴族家庭,不是部曲奴隸,只要是都城一切地方長官全部在都城呆過,曹操殺董卓一個地方官去洛陽看見曹操,無法隱瞞身份
推薦閱讀:
※武漢有哪些都市傳說(urban legend)?
※武俠影視劇中常出現的「客棧」,有其現實中的原型嗎?
※北上廣深這四個經濟圈,你最喜歡呆在哪,為什麼?
※為什麼我的天津女朋友認為去北京就跟出國了一樣遠?
※有沒有一個城市有你特別痛苦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