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匯廣場跳樓自殺事件頻發,這是否是其設計缺陷所導致?

今天又有人在港匯跳樓了。悲劇。
每年港匯能有好幾起類似墜樓事件,港匯幾乎成為「滬上自殺聖地」了。

奇怪的是,為何總是港匯,而不是恆隆、正大、梅龍鎮、八佰伴、伊勢丹……偏偏就是港匯呢?是否港匯本身就存在某種設計缺陷呢?有沒有辦法減少這種事情發生?
港匯 跳樓 - Google 搜索


人有自殺傾向或衝動的時候,想跳樓憑直覺會選擇類似懸崖這樣夠高、空曠、下墜時無障礙的高處邊緣,不想障礙物減緩下降的衝力,沒死成倒摔個半死不活。

改建後的港匯中庭和來福士有些相似,夠高、空曠和無遮擋,無意中能讓人產生站在懸崖邊緣的感覺。而且兩家商場同處於交通樞紐,人流量較大也提高這種不幸發生的概率,一不留神成了商場自殺聖地。

如果商場中庭加大型的吊頂裝飾,較高樓層的邊緣加一些阻攔的設置,估計跳樓的概率會減少些。

--------------------------------------------------------------------

看了些回答和評論,繼續之前的話題。


建築與空間設計,對自殺行為會不會產生影響?


看到好些人提到在港匯有恐高或想跳下去的衝動,舉下手,我也有這種感覺。中庭設計成中空的商場逛過很多,能讓我產生強烈恐高感的上海這邊也就來福士和改建後的港匯。因為自己有這種體驗,思考和研究過對於不同場地和空間的感受差異。據我對自己和周圍人的觀察,靠近中庭邊緣的欄杆高低,高處樓層邊緣處有沒有商鋪和裝飾品,中庭處是否有吊頂裝飾等設置,能影響到人們恐高感的產生與否和恐高的強烈程度。

一個地方出現連續自殺事件,原因多種多樣。就拿金門大橋來說,從1937年開通至今已有超出1500人在那裡自殺身亡,成為世界聞名的「自殺聖地」,自殺人數全球排名第一。有一類自殺者慕名而去,期望在這個死亡聖殿結束生命,這種行為被稱為自殺的模仿效應(詳見Copycat suicide)。而有些自殺者到了那裡莫名其妙的就跳下去了,在2003年紐約客刊登的「跳橋者:金門大橋的致命宏偉」中提到:

毫無疑問的是,這是全球首選的自殺聖地。在橋上,你潛藏的自殺傾向有可能還會被喚醒。有一位年輕的父親,抱著兩歲的小女孩,原本好好地走著,與一堆惡俗遊客一起欣賞金門灣的風景,應該還照了一些相片;可是忽然,他把孩子扔下海,自己隨即跳下。沒有任何先兆,也沒有任何理由。

選擇金門大橋自殺的原因,也不只是慕名而去,刷個跳橋人數(金門大橋的自殺奇景之一,自殺死亡人數接近500和1000的時候,就有自殺者特意去刷整數)。

在和金門大橋的姊妹橋海灣大橋(Bay Bridge)的對比研究中,自殺研究者們發現,在海灣大橋上自殺的人屈指可數,按照常理,人都想死了,摔在哪裡還不一樣?自殺研究學者Richard Seiden說:「許多數人認為死在金門橋下很美、很浪漫,而從海灣大橋往下跳,顯得老土。」


不同於海灣大橋或大多數的橋樑,金門大橋的金門附近有一條低於外欄杆的小徑。Jerome Motto醫生說:「站在橋上跳下去將會是乾淨、平靜、柔順的死亡。這是最有力的因素。」一些當地的精神科醫生和自殺研究者,則說:「這就像在你的廚房桌子上有一個裝滿子彈的槍。」

對建築和空間設計做出改變,能不能阻撓自殺行為?


2010年,CNN網站上刊登的「藝術品影響自殺的念頭?」中提到:

一大批研究認為預防自殺應該把重心放在切斷他們的行為方式---換句話說,就是限制並控制他們接觸 引起自殺的行為方式。


這周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份研究對 在布盧爾高架橋安裝護欄後的結果做出了分析, 安大略省多倫多市的布盧爾高架橋從1993年至2002年期間每年有9宗自殺案,自從2003年安裝了護欄後,就再也沒有自殺事件了。


但是研究者們卻發現,發生在其它橋上的自殺率卻從每年8.7%升至14.2%,所以很可能是那些原本打算在布盧爾高架結束生命的人們選擇了另外一個場所而已。

但是其它研究自殺的專家認為護欄是非常關鍵的。


「多倫多這個案例是個案,不能從這裡得出什麼結論。」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Matthew
Miller說,他同時也是有關這個案例的相關社論撰寫人之一。「有很多真實的例子表明,設置一些障礙確實挽救了很多生命,同時這種做法在人文主義角度上來說也是可被大眾廣泛接受的。」


「當人們試圖自殺時設置一些障礙讓他們的自殺行為更加難以實施從長遠來說可以挽救很多生命」Miller說到,「一旦捱過了這個關鍵時刻,他們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幫助了。」

一些人可能轉為利用另外一些自殺方式,但是自殺通常來說是一種衝動行為,並且動機是隨時波動的,任何影響自殺動機的方式都可能會使我們獲得讓他或她重新考慮的寶貴時間。Gould說。

全球著名的標誌性建築,美國帝國大廈、法國埃菲爾鐵塔和悉尼港大橋等處設有自殺屏障。連知名的跳躍自殺地,日本的三原山(僅1936年就有600餘人跳進活火山口自殺),多倫多的愛德華王子高架橋(近500個致命的跳躍點)等,搭建自殺屏障後後把自殺人數降低為,極少數或零。這就是為什麼南浦大橋、東方明珠和金茂大廈等標誌性建築,沒有成為「滬上自殺聖地」的原因。


為了阻撓個別人的自殺行為對建築與空間做出改建,可能產生高昂的改建費用,影響建築的美觀度,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紐約大學的埃爾默福爾摩斯博斯特圖書館,也有著中空的中庭。2003年兩名學生連續跳樓自殺後,校方加設了八英尺高的有機玻璃欄杆。2009年有名學生翻越欄杆跳樓自殺,校方把欄杆改為封閉式的鋁合金柵欄。對此美國自殺干預協會給予好評,而學生們並不顯得激動,就有學生表示,新添加的柵欄把圖書館變成矩陣監獄。(柵欄部分像是電影「黑客帝國」里的矩陣圖形)

作為「自殺聖地」的金門大橋,2000至2005年,平均每兩周就有一人自殺。美國廣播公司(ABC)在報道金門大橋持久不息的自殺潮時,抱怨金門大橋「簡直就是為自殺者造的」,人們想在這裡自殺太容易了。


儘管如此,金門大橋的自殺屏障提議了幾十年也沒能建成。重重阻力主要來自改建工程的實施難度、改建的成本高昂、對美觀度的影響、影響安全性和民眾的反對等原因。


上世紀70年代,自殺研究者們就開始動員在金門大橋搭建預防自殺屏障,給出了很多解決方案。1973年19名成員組成了大橋的管理會,其中大部分政府官員宣稱,沒有一個選項是市民所能接受的。管理會成員Barbara Kaufman認為,柵欄像是帶刺鋼絲網的集中營。1993年,在年輕父親把兩歲的小女孩從橋上拋下,隨及跳橋自殺後,一位投票調查者發覺,受訪的54%民眾反對建立自殺屏障。2008年10月10日,金門大橋的管理在投票表決後,終於準備在大橋下安裝一個覆蓋塑料的不綉鋼網來預防自殺,投入資金預計為四五千萬美元,到現在已經投入約七千萬美元。

為了預防自殺,金門大橋還在大橋上安裝了多個安全攝像頭和電話機,設立專門的自殺危機干預熱線。有加州公路巡警和金門大橋的管理人員,使用用警車、自行車和模特車不斷地在大橋上巡邏和隨機調度。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對於自殺現象的控制,正如愛默理大學神經學家Nadine Kaslow在「藝術品影響自殺的念頭?」中所述:

重點是我們應該正確對待有精神問題的人們,讓大家知道這並不是件恥辱的事,這樣更多的人就可以得到幫助了。


假如他們得到了正確的治療,他們就不會無助絕望,就不會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治療才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她說,「這遠比在那些熱門自殺地點設置障礙重要的多。」

---
衍生話題:

站在高處有往下跳的衝動,是有自殺傾向嗎?


聽很多人提過,站在高處有往下跳的衝動。國外較為多見的說法認為這是侵入性想法(詳見Intrusive thoughts),普遍存在於人們之間,不僅限於有自殺傾向的人。對大部分人來講是轉瞬即逝的煩惱,只有小部分的人是受精神疾病的影響,需要接受治療。弗洛里達州立大學的Jennifer Hames,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高地效應(High place phenomenon,HPP)。在經過調查研究後他得出結論,這是種被大腦曲解的安全信號(即,求生的本能):

當靠近高崖時,你的生存本能開始起作用----你把自己推開。但這時你的平衡和運動系統卻認為:沒什麼在推你,所以你也不會掉下去。所以這時在你大腦中央處理意圖的那部分可能就會認為一定有什麼東西在推著你,或者你真的想要跳下去。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看到別人做在懸崖上,會產生一種把他們退下去的感覺;拿著手機坐車或在窗口時,產生把手機丟下去的感覺。

---
參考資料:

Letter from
California: Jumpers : The New Yorker 部分譯文來自 金門大橋--自殺聖地的美學誘惑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lden_Gate_Bridge

Can artwork
influence suicidal thoughts? 譯文來自 譯言網 | 藝術品影響自殺的念頭?

Elmer Holmes Bobst
Library: Digitally inspired "suicide veil" goes up at NYU library after three
students killed themselves by plummeting over balconie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119089

高地效應_百度百科


1. 港匯的圓形中庭向心性強,大穹頂有很強的紀念性、儀式感;

2. 港匯的中庭上下垂直的,不像後來的商場中庭都比較有錯動變化,形態豐富,因此視覺上顯得更像「懸崖」;

3. 港匯和恆隆那一代的港式商場調子就是現代精英范的高冷白,多金屬石材而少木材,不溫暖,不強調體驗感,故而人情味淡。

以上三點都容易激起人縱身一躍的衝動。


我傾向於贊同設計上的缺陷。本人在港匯辦公樓工作一年半,每次路過那個中庭,都覺得有跳下去的衝動。我猜測是整個圓弧形布局,從空中俯瞰有類似教堂的溫暖感,消除了恐高心理。我想要是哪天不小心嗑藥了,真容易掉下去。另外,有設計缺陷嫌疑的一個例子是人民大學的一個教學樓,欄杆特別矮,據說跳了好幾個。希望有相關心理學知識的人士專業解答。


本來就活不下去了,結果看到港匯男男女,乾淨漂亮的,沒一個喜歡我;
大包小包的,那些標著數字的標籤,沒有一樣買的起;
高興的,笑容什麼的,沒有一樣屬於我;
人來人去,名來利往,都與自己無關;
本來就灰心喪氣的,結果就……
當然這些都是加強死的念頭……真實的原因誰知道呢……
選在港匯,或者是最後博得存在感的一種方式吧。
至少有人知道他在世界存在過。


百貨商場的這種中空設計,配上良好的環境就形成了「優勢」。

上海人民廣場附近的來福士上這新聞的頻率比港匯多。來福士剛開業就遇到了。

我還在新聞里看到過盧浦大橋,多美的橋呀。開放第一天就有人跳橋自殺,那麼美的空中觀光步道就再沒開放過。

人多熱鬧著名優美的地方都逃不了這個命運,國內外都是如此。大概自殺者也行最後一刻能多感受些美,多些引人矚目吧。

人死就真的什麼也沒有了。好可惜!


在同樣的地方,和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會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儀式感。


排名第一的答案將言簡意賅,一看便能理解,那我就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下這件事。(內容較多,不感興趣的可以只看前兩段)


這和前幾年某高校連環自殺事件類似(華南農業大學一周內發生三次跳樓事件(圖)),在社會學上,這種現象稱之為「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出自1774年《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中少年維特失戀而自殺所引起的歐洲自殺風潮,特指這種相互模仿的自殺事件。個鐘原因,是由於社會認同原理,出自我們對於「相似」人群的機械性的模仿。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維特效應」就像情緒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的大肆渲染對於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暗示誘導性,最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香港藝人張國榮跳樓自殺後,媒體的報道連篇累牘、大肆渲染。結果從當天深夜到第2天凌晨的9小時內,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當月香港共有131起自殺身亡個案,較前月增加32%。有幾名死者還留下遺書,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


韓聯社首爾2009年8月30日電,影視明星崔真實2008年自殺後,據悉,由此掀起了一股「維特效應」。 據統計廳30日發表的死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去年自殺死亡者為1.2858萬人,佔全部死亡人口的5.2%。自殺死亡率(每10萬人口中的死亡人數)為26人,比前一年增加1.8人,比10年前的1998年(18.4人)增加了41.4%。

據分析,2008年,效仿崔真實自殺的事例顯著增加。崔真實自殺的2008年10月2日以來,自殺人數比往年大幅增加。2008年10月自殺者為1793人,比9月的1083人增加710人(65.6%)。這比2007年10月(967人)增加85.4%。此外,11月和12月自殺人數也分別達到1288人和1118人,同比分別增加了53.3%和46.7%。

維特效應尤其在20~30歲人群中最常見。2008年,20~30歲人群在所有自殺人口中佔據的比重最高的是9月,達到29.9%,但10月上升至36.4%。11月和12月也分別達到33.7%和33.3%,保持在30%以上。


韓國自殺預防協會對統計廳發表的自殺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2005年後韓國約有5位知名藝人先後自殺,他們自殺後的2個月內,自殺人數平均達到2613名。與之相比,各起自殺事件發生的前1年和後1年相同期間內(任意選取兩個月)自殺人數僅為2025名。  從各起藝人自殺事件發生後2個月內自殺人數來看,李恩珠(2005年2月去世)自殺後2個月內自殺人數為495名,U-Nee(2007年1月去世)為513名,鄭多彬(2007年2月去世)為322.5名,安在煥(2008年9月去世)為694名,崔真實(2008年10月去世)為1008名。


韓國自殺預防協會會長河圭燮稱,知名人士自殺後激增的自殺人數並不會隨時間推移而出現大幅減少,這說明原本已打算自殺的人群受知名人士影響可能會將自殺時間提前,但很難打消自殺想法。  

韓國每10萬人中有33人自殺、連續8年居OECD成員國榜首。但是在芬蘭,無論是知名度再高的人士自殺,媒體僅用「死亡」、「發現屍體」等字眼進行客觀報道。

由此可見,媒體應該引以為戒,在報道知名人士死亡時,採取慎重態度,盡量壓縮對自殺細節和方式的報道。媒體的自殺新聞與自殺行為的增加確實有不可迴避的關聯。僅僅出於敬畏生命的人道主義考慮,媒體也應該主動進行反思並警醒。社會可以關注自殺現象,但不應炒作自殺個案,或者把自殺「娛樂化」處理,而應該在報道中採訪一些專家學者等,突出心理危機干預,從而啟發公眾對自殺背後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維特效應 - 分析應對
職業壓力

職業壓力表現在:工資報酬不合理給員工造成的壓力;管理模式落後、不科學造成的束縛壓抑員工熱情的壓力;組織文化惡劣導致的與同事和上下級關係、部門關係衝突的人際關係壓力;因工作過於繁忙導致無暇兼顧家庭而產生的壓力;因結構和崗位調整而產生的職業發展前景壓力;因各種現場安全事故和隱患形成的安全壓力等等。這些職業壓力,如影隨形地影響著人們在職場中的心理與行為。

按照法國社會學「鼻祖」塗爾干在《自殺論》中的說法,個體的社會關係越孤立、越疏離,就越容易自殺。

心理健康預警

與國外不同,我國發生的幾起連續自殺事件,全部為80後、90後的新生代打工者,其中絕大部分為生產一線的農民工。據統計,我國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中,「新生代」佔到60%,大約有1億人。 很多80後、90後農民工自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村人,他們中許多人跟隨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長大,更習慣都市生活,注重個人發展和生活品質。如果說第一代農民工是單純地追求工資收入,更願意「落葉歸根」的話,新生代農民工則更注重自身的權益和個體感受,融入城市的衝動更強,「打工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尋找個人發展的更好機會」。

有社會學家認為,戶籍、醫療、住房、社保的差異,使新生代農民工明白自己並不是「正宗的城市人」。雖然有夢想、很自信、更獨立,且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其工作和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新生代農民工經歷著更加顯著的城鄉分裂,更大的收入不平等,以及更深刻的社會排斥。他們生活在城市社會的邊緣,無法忍受的歧視與落差侵蝕著他們的心靈。

「無人溝通、壓力過大、需要伴侶、對未來恐慌。」有心理學專家分析認為,不排除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存在社會閱歷淺、抗壓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問題,更主要的是,密集型工作、勞動強度大,進一步增加了其挫折感和孤獨感。同時,企業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情味和心靈關懷的氛圍,使這些年輕人人際交往途經匱乏,導致抑鬱心理無處排解。

預防

心理學家指出,和諧的人際關係可帶來愉快的情緒,可以減少孤獨感、恐懼感和心理上的痛苦,並能宣洩不快情緒,從而減少心理壓力。工廠封閉的環境、等級森嚴的管理、冷漠的人際關係,無疑都將對年輕人的自信心和人格產生巨大的衝擊。

據深圳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市外來務工群體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不樂觀,主要表現為焦慮感明顯、容易恐懼,且身體容易疲倦精神不振等,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需求較大,卻一直未得到滿足。其中,41.9%的人認為自己需要心理諮詢,而以前接受過心理諮詢的僅有2.4%。

有關專家表示,員工的心理問題不但是他們個人的事情,還將極大地影響企業的績效。據英國的研究顯示,每年由於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通過直接的醫療費用和間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損失達GDP的10%。


我不是在認同樓主的提問,但是港匯裡面總給人撲面而來的個人渺小感(手機上不了圖),每次在四五樓下電梯,我真不敢往下看。我是個極度怕死的人。
我不認同風水說。但港匯高大上的視覺空間里,如果我在生死徘徊,那麼走在那一定會一蹴而就。


現在港匯已經不是高高在上的自殺聖地了。
環球港取代了他的寶座。
今年我知道的,環球港已經有兩起跳樓自殺的了。
按照正常進度,下半年只多不少。


我覺得完全可以調查一下這些死者的收入和出身,因為我進了港匯這類的廣場也想去死啊 -_-|| 到處是金閃閃亮晶晶的裝飾和裝潢講究的奢侈品店,看著那些男男女女帶著笑容走進巴寶莉,Dior,香奈兒,YSL,芬迪,GUCCI專櫃,又帶著大包小包從容的走出來,各種奢侈品牌,認識的不認識的,在眼前晃來晃去。心裡的酸氣簡直要頂到腦門。。。高層那些我連望一眼都會覺得不好意思的餐廳門口,總是坐著幾個等餐位的女人,穿的精緻漂亮,手裡擺弄著iphone,手邊是LV或是什麼認不出牌子的包,時不時互相低聲交談幾句。。。看到這種完全不屬於自己階級的場面,窮人們都會在心裡升起一點悲愴和無奈吧


我是廣州人,並沒有去過港匯廣場,但是廣州有一個著名的「自殺聖地」荔灣廣場(網上又稱荔灣屍場)。之中的都市傳說很多,開業以來已有十多例跳樓事件。信息時報 - 2008年11月10日的報道從建築結構和社會心理學方面都有分析,我認為可以應用到港匯墜樓事件上。

首先從建築結構上

心理諮詢師韋志中與記者一起到了5日事發地點——荔灣廣場南塔,商場已經回復了熱鬧,顧客明顯比5日增多不少。韋志中認為,廣場的頂棚等可以加以改善。

  韋志中分析,置身於商廈周圍,東西兩面是相對應的商鋪,南北是開放空間的電梯,整個空間看起來是個封閉的。而頭頂卻是一個棚扣下來,給人感覺是一頂帽子罩住,東西兩面相隔又很近,所以感覺有點緊張和壓抑。

  「另外,頂棚是灰色的,雖然採用透明材料,但是並不能透陽光」,韋志中繼續分析,雖然也有大型商場是天井上加頂棚,但是,透明質、整個空間較寬敞使得其瑕疵較小。

  韋志中還說,雖然廣場的東西面的欄杆高度不會有安全隱患,但是南北向的電梯扶手外就是高空。「站在高處有自我毀滅感傾向的人,恰好環境又給他這樣的條件,自殺就容易實施。」

再從社會心理學上

社會心理學教授:不應渲染自殺地點

  廣州醫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李幸民分析,從社會大環境中,自殺行為變得越來越多是不可迴避的一個話題。如果單是分析荔灣廣場事件,可以理解為在同一地點自殺者多,給其他人以心理暗示。

  李幸民解釋,自殺者最終目的是能夠致死,其中有部分人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尋求死亡要求徹底、壯烈的致死,有這種態度後就有地點的選擇。如果過度渲染自殺地點,就容易造成「那裡自殺好」的感覺。而自殺者本身心理脆弱、理智力薄弱,使得他們心裡「易受暗示」較強。

  比如有人選擇跳橋離去,此後自殺的就會認為某座橋樑能夠達到死的目的,且「那裡自殺好」的感覺,因為有人已經試過了,於是也選擇這座橋樑。例如很多人「慕名」自殺著名地——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等地自殺。


應該不是設計缺陷,如果地鐵候車廳不裝屏蔽門,應該是地鐵裡面自殺率最高,記得前幾年最高峰的時候,幾乎每月都有。


日日打這兒過,從沒有「哇這結構好適合跳樓哦我也跳一個嘛」的感受啊。。。

商場設計的時候,避免常常有人跳樓應該不在主要考慮的範圍內吧?

另外沒記錯的話來福士、正大應該都有人跳樓/不慎墜樓過。

我覺得比較奇怪的是為什麼大家現在跳樓喜歡往裡跳,啪嗒砸在人家商鋪門口,而不是從樓頂往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上跳?每每想到跳樓總是反應出後者。。。

下午從事發地商鋪門口路過,正好有一位保潔員在擦玻璃櫥窗,明顯感覺到大家都是一邊走一邊在往那裡張望。心裡一慌,雖然從未相識,還是為這位朋友感到難過,如果這樣是種解脫,但願真的不再有悲傷和壓力。

希望大家都能調整心態,平平安安地活下去。


·
正如你不知道奶茶店的蒼蠅比公廁的多;
這是因為觀察者偏見造成的統計學誤差。
對比起人流密度的話,和其它地區相比較未必有顯著性差異。
·


上面所有的高票答案只能說是不疼不癢,白開水一般。下面請拜讀風水天才入行十分鐘的科研成果。

設計缺陷:
第一,方。直角有銳利感。到處是直角元素,尤其中間方石頭塊。同時直角顯陡顯高——類似瘦人顯高(我他媽有肚子以後身高總被說矮3公分)。
第二,禿,沒啥東西。還是會顯高。同時讓人心靜,思維不發散。有種"你還七想八想啥呀,死吧。"的感覺。
第三,地面顏色奶白。有種安全、心靜、歸屬、懷舊感覺。心裡踏實不害怕。
地面乾乾淨淨顯得禿;地面大理石材質,結實。

解釋一下:
1.顯高、銳利感、地面結實,讓你信任這裡,覺得在這自殺一定能辦成;
2.安心的感覺避免了你想別的人、事,想多了你就會對生活開始留戀開始惦記爸媽孩子美女了。安心,踏踏實實的鑽進牛角尖,專心想死,不想別的。
3.懷舊、安全感,能夠幫助你消除死亡恐懼與慌亂。
總之,對於想死來講。這裡讓人覺得可以放心的死、管用的死、安心的死——修正制…不對,是港匯廣場。


從建築高度和美觀度來看,我覺得上海的金茂君悅酒店更合適。我指的酒店的內部中庭,非但高且層次豐富,暗金色調,下墜的過程很養眼。這家酒店絕對能夠讓人產生縱身一躍的衝動。


廣州的荔灣廣場表示你就是辣雞


贊同樓上答主的回答^_^在港匯廣場的辦公室實習時,每每下班經過中庭都有一種一躍而下的衝動。【大概是太過空曠垂直的中庭和冷淡精英風的設計吧】
吐槽:以前在來福士做完Gym往下面看都會覺得害怕,真的Rio空曠Rio高,結果初中的時候真的就有有人從舒適堡一躍而下砸到了酷聖石。可憐那家冰激凌店,還蠻好吃的。但是自從那件事情之後就大不如前。歪樓了扯回來,不過現在來福士跳樓感覺困難了很多,畢竟一樓都是排隊和喜茶的人兒們,跳下來會砸到人吧,往下看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頭,也沒空曠感了,體驗感差評


看了大家的回答都好可怕呀。。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比如你站在一個很恐怖的懸崖邊,你非常的害怕會掉下去,你看著下面洶湧的浪濤拍打著岩石,會情不自禁的想像如果你失足掉落下去,會是怎麼樣一種感覺。你越想越害怕的同時,又會情不自禁的想去體會那種感覺。。。。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那樣的例子,比如你覺得一把刀非常的鋒利,你非常的小心翼翼不去碰到刀鋒,你也會想像碰到後會流血,會有多麼的疼,但是這個時候如果你自主的去碰那把刀的鋒,即使你被割破也好,沒流血也好,你都會有種踏實的感覺。。。

我沒學過心理學,只是單純講講生活中的體會。我猜在恆隆這種地方,正如前面的大神分析的一樣特別像懸崖,特別讓人恐高,會情不自禁讓人想像跳下去會是什麼感覺。。這種神奇的情不自禁加上一些個人生活的困擾,想不開,就化成了行動。。縱身一躍。我猜大部分跳樓自殺的人,可能是在半空中就後悔了。

希望他們能安息。


可以研究一下廣州荔灣廣場。。。也是個神奇的地方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白宮請願調查並遣返孫維一事?
中國菜是怎麼傳入日本的?
如何看待外媒稱「東方之星游輪事故悲劇的原因之一是大部分中國人不會游泳」的言論?
沙特為什麼軍費這麼高?
如何看待柴靜入選美雜誌「百大思想者」?

TAG:熱門新聞 | 上海 | 心理學 | 冷知識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