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的二十年」經濟衰退中,日本民眾的生活水平和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資本、技術)真正受到影響了嗎?
日本在簽訂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的升值,貿易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經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日本真的在一直衰退嗎?
當日本的出口受到阻滯時,日本企業選擇的是將工廠轉移出去,選擇原材料低生產成本低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從而日本的GDP是降低了,但GNP卻可能在穩步增加,這是符合日本這個島國長期發展的,是符合其資源稟賦和發展戰略的。
另外,日本對外輸出資本、技術,進而在國外(尤其是中國)攫取利潤,並支持國內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
以上描述是不是更符合事實?是不是對我們思考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有所啟發?
最近剛看了一本講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書,從社會學的角度作了分析。我把我寫的書評發給你看。
看能不能給你提供一些資訊。
日本「失去的十年」是怎樣的?
評《誰來拯救日本:個體社會啟示錄》
http://blog.sina.com.cn/u/1231490774
90年日本股市腰斬和91年日本房地產崩盤後,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的痛苦歲月。根據日本內閣府的統計,1991年到2007年日本的平均GDP增長只有1.3%。經濟的持續低迷帶來了社會變化。政府本身財務惡化,已無力全面保護國民。企業面對低迷的經濟環境,也無法對僱員作出終生的僱用承諾。社會風險直接分配到個人身上,日本國民必須直接面對個體化社會帶來的巨大風險。如今日本已是個體社會了,相比十幾年前的集體社會,這個巨大的轉變是如何演化的。黃亞南的《誰來拯救日本:個體社會啟示錄》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通過每年日本暢銷書來分析日本國民價值觀的演變。
一個時代會產生一個時代的流行,流行語和流行商品非常敏感地反映出該時代的特徵。通過日本人的閱讀來梳理他們的價值觀變遷不失為一種科學的嘗試。
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經濟一片大好。89年日本企業2000億日元秒殺洛克菲勒中心,東京地價相於全美國的地價。教師和學者無不樂觀地表達類似的內容「受惠於出口的擴大,日本成為擁有資產最多的國家。戰後一直是以美國為首,到21世紀恐怕就是以日本為首。」
91年泡沫破滅,人們還處在歡宴的餘韻之中。當年的暢銷書《Santa Fe》是宮澤理惠的全裸寫真集。寫真集看不出一猥瑣的內容,充滿著青春氣息。日本國民對於經濟繁榮還存在錯覺,認為泡沫只是暫時的,政府高官公開發表「日本經濟依然在持續增長」。基本上,在91-94年間,人們對經濟是樂觀的,對現實無感應,馬照跑,舞照跳,該幹嘛的依舊幹嘛,夜夜笙歌好不快哉。
95-97年神話開始破滅了。人們像歡宴過後醉熏熏回家的樣子,用腳投票,選了兩名滑稽藝人當東京和大阪的領導。巧合的是,暢銷書《遺書》,也是一名滑稽藝人松本人志寫的。在當時來說,日本各界奉為至上的工作態度是「謙虛」、「謙遜」,演藝圈也不例外,松本人志大膽毒舌的表達風格竟然沒有被清理出局,反而受到國民的追捧。人們開始認同積極表達自己意見。作者認為從這暢銷書大體可以看出,日本集體社會開始進入個體社會的歷史進程,越來越多的國民開始追求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再是寫出四平八穩、不瘟不火的文章。企業放棄終身僱用制度,也就意味著放棄對員工終身生活的保障,不再從零開始培養員工。對員來說,僱用環境不再是賴以生活的群體組織,只是一個工作的場所,個人面對前所未有的不安,需要尋找新的生活方式,要掌握在其他企業也能發揮作用的能力。於是,工具類的書暢銷了:《超級學習法》,教你如何在知識大爆炸社會裡有效地學習;勵志類的書暢銷了:&<腦內革命&>,告訴你要樂觀面對所有問題,你就會獲得快樂和活下去的勇氣。可是現實依然沒有變好:八百伴公司倒閉,97年9月;第一勸業銀行的前任董事長自殺了;大型企業和證券公司有36個高管被捕;管理數萬億客戶資產的山一證券破產;北海道拓殖銀行破產;日產生命保險公司破產。保險公司的破產,相比銀行破產來說,更有像征意義:一簽就是幾十年的人壽保險是一種長期約定,是對經濟持續向上的信心表現。保險公司的破產則體現大家對日本經濟失去了信息。人們開始YY了,在YY中尋找精神滿足。於是,渡邊淳一的《失樂園》上場,以前愛情知識被否定,婚外情的故事給上班族帶來了新的精神刺激。
98年到01年,人們在體會到繁華過後的經濟現實後,開始面對現實,認識開始過渡到與現實合拍。98年日本政府實行更加徹底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放棄對金融業的全面保護,全面開放金融業。這創建了一個自由開放的以自己責任為基礎的社會環境,企業必須要在自由化的社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促使日本社會向個體社會邁進了一大步。暢銷書應證了這一點:《幸福的革命》,大家看名字就知道;&<大河的一滴&>,把人比喻為大河中的一滴水來引發很多人生哲理;《所以你要活下去》、《誰動了我的奶酷》、《富爸爸,窮爸爸》
從02年起,日本國民開始使用身份證象徵個體社會的開始。經濟依然沒什麼變化,日本人結束對舊時代的憤懣和對變化的彷徨後,開始尋找適應這一歷史巨變的繼續生存能力。自己責任成為新的處世原則,須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打造自己的個性。政府取消儲蓄保護政策,國民必須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判斷保護財產。以前日本沒有身份證,要證明個人身份有時就拿駕駛照出來,這對沒有的人很不方便。國家管理的最小單元,也從「戶」轉變為「個人」。在02-07年期間,暢銷書有幾個特點:1.學習外語類和理財類的工具書,人們開始想要了解外界和謀劃自己的未來。2.教養類的書:優雅品格的養成、國民性格的分析、書法、俳句的指南。3.家庭溫情的書:人們開始回歸到家庭和睦溫馨的環境中,《東京塔》的故事感動千萬人,很多讀者在小說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明白到世上除了男女戀愛之外,還有太多重要的事情。
日本「失去的十年」,在我看來,是一個個體自我覺醒的過程,從依賴到被迫為自己謀劃,再到主動適應變化;是人們生活重點從工作逐步回歸到家庭的過程,期間經歷迷茫與挫折,但也照樣還好好的。簽訂《廣場協議》的不光有日本還有德國,當時幾國的政府都認為馬克和日元匯率被低估。這多數是日本自身的問題,即使是日本學者也不認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因為《廣場協議》。日本房地產過熱,大量資本流向房地產,但是房價要繼續漲就得有接盤的人,就是願意繼續買房的人。一旦大家都看跌房價,房地產的泡沫就會破裂。而且日本產品以可替代的產品居多,不像德國以不可替代的產品居多,於是日本受匯率升值的影響比德國大的多,德國升值了,大家依然要買德國的產品,於是德國更加牛,成為了歐盟的頭號經濟體。日本最嚴重的問題在於房地產過熱,因為這個行業投入比較無腦,所以吸引了很多投資者,這樣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就自然減少了,日本的支柱產業電子工業缺乏創造力,索尼,松下最早創造隨身聽,全世界都用,後來數字時代到來,MP3,MP4都不是日本企業首創,於是隨身聽迅速退出市場,索尼危中求變,拍電影,出唱片什麼都做,松下變得慢一點,開始手機,顯示器一類的東西。
但是消費者的需求是要創造的,蘋果創造的智能機,推翻了巨大的諾基亞王朝。你只山寨別人的東西,山寨的再好也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
所以說房地產絕對是經濟體的大麻,小抽怡情,大抽傷身啊。
看怎麼解釋」失去的二十年「,從對外貿易順差來看,日本是失去了,但是這本來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就好像大家在一起玩牌,一個人對牌的規則,牌技,出牌時機佔據優勢,一直在贏牌,其他幾個人可能讓這個局面一直持續下去嘛?肯定不可能,所以無論日本是否簽訂廣場協議,或者現在的我們,貿易順差的國家不可避免要對自我進行約束,本幣升值,代表本國的經濟實力的貨幣價值升值。任何一種持續盈利的局面都是不可能長久持續的。
日本的失去二十年,我覺得更多是政壇的不穩定的失去,緣於日本是一個特別敏感,對自我發展抱有深深危機感的島國,所以經濟的下滑,引起民眾情緒強烈的波動,這種波動引起政壇的極度不穩定,但是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發展,不管這個政策好與壞,中間必然有波動,總有看上去不是那麼穩定欣欣向榮的時候,但是大家普遍對這種經濟不景氣沒有耐受性,於是加劇政局的更替,這種更替使得穩定長遠的政策更無法長久的貫徹,大家都盲目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
日本一直在這種情緒疊加中行走了幾十年。
在這種危機中,我覺得日本的企業者的表現要優於他們的政壇表現。主要是他們有一批很優秀的企業家,如稻盛和夫....未來怎樣不知這個問題,我想說說,日本我經常去,而且還有幾個關係非常不錯的日本客戶,我到日本,經常應邀去他們家裡做客,吃飯,聊天之類,日本人這點和中國人一樣,就是他們認為對方跟自己的關係較好,才會邀請對方去自己的家裡做客,否則一般的商務活動,也就是去餐廳,通過去過的幾個日本客戶的家庭來看,感覺普通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是極高的,起碼不在美國人的生活水平之下。
我這些日本客戶,各個階層都有,有大公司的管理層,經理,課長,部長一類,有小公司的小老闆,也有剛畢業的日本大學生,普通的日本上班族,期間還去了趟廣島的農村,去了當地的農戶家裡,給我感觸頗深,我移民美國之前,從小學一直到大學,一直生活在貧困中,我的家庭在中國絕對算是貧民階層,往好聽點說,就是所謂的普通老百姓,父親是國企的工程師,母親是國企工人,工薪階層,家裡住著一間60平米的樓房,房齡有20年了,老爸老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平時飲食方面,倒是不錯,想吃什麼菜,肉,也到都不用算計著買,平均一個月能一家人出去下2-3次餐館,我覺得這應該代表普遍的中國普通平民的生活水平。就我去過的這些個日本的家庭中,90%有屬於自己的私家車,80%住著一戶建(就是國內的別墅,2層小樓)。1,首先說說汽車,在中國來說,起碼一直到現在,我也覺得,普通的中國工薪階層是消費不起汽車的,首先中國的油價,高於世界的價格不說,所佔的工資比是極高的,這當中還有不少的保養費用,還有,我聽說平時的違章罰單也是一筆不小的開資,對於月入幾千的工薪族來說,汽車絕對是奢侈品,但是在日本,可以這麼說,汽車的價格也就是日本上班族的幾個月的薪水而已,日本大城市由於市區擁擠,停車不便,所以很少有人用汽車當自己平時上班的交通工具,一般上班都是做地鐵,但是放年假的時候,會一家人開車遠行旅遊,在小城市,例如我去過廣島,市民開車出行的人數就很普遍,因為人少,道路不擁擠,停車方便。
2,房子的問題,日本人的思想我感覺跟歐美人比較像,比較的追求自由與自我,所以一般的日本年輕人結婚,女方是不會要求男方必須買房的,大多都是租房,日本的大學生,一般都是工作幾年,30歲左右,有了首付款,才買房子,並且貸款的利率極低,我感覺跟無息貸款也差不多,如果選擇時間跨度長一些的房貸,比如30年,其實每個月的還款額度,占不了工資多少,而且,日本有一點跟美國很像,就是一般每個家庭,都是男人在工作,女人是主婦,美國也是這樣,因為人工高,請保姆的話,付的工資也是很高,到不如女方當主婦,養孩子,還能照顧家裡,也許會有人說,可以把孩子留給父母照看,這點,歐美和日本人一樣,老人一般是不會照看孩子,大多的老人退休後都會去旅遊,享受生活,並且也是沒有這個傳統。而且,我想在中國,一個家庭只有一個人工作,養全家的話,起碼工薪階層的話,是不可能的。
3,就生活壓力來說,日本人的生存壓力其實很小,因為食品的價格其實占工資的比重很低,也就是說,阿貓阿狗,隨便做份工作(餐館打工,或者一些藍領工作,非公司正式社員),起碼吃好喝好不成問題,當然,想賺高工資,還得靠自己的知識和實力。
4,就工作的強度來說,去日本之前,我也是經常聽說日本人加班很兇,但是當我問及日本的客戶來說,他們說,這個現象應該是他們父輩的事了,現在日本的勞工法很嚴厲,超過了工作時間,還讓工作,必須按加班費來付工資,加班費相當於正常工資的幾倍,所以一般的日本老闆,是不會花這個代價的,一般到點就下班,反倒是不少的日本員工,要求加班,因為加班賺的多,不過相對來說,除非企業要趕單子,一般加班的機會不多。
5,日本的教育,日本是12年義務教育,就是小學-高中,是不要學費的(公立學校,私立當然是收費的),大學的話,國立和公立(地方建立)大學,收費按日本的收入水平來說,及其的低廉,日本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月的薪水能有20-25萬左右,公立大學的學費一般在53萬日元左右(有可能我說高了),私立大學的話,學費一般也就在70-200萬日元以內,所以一般日本的學生,努力考一個國立大學,其實學費不成問題,只是一個日本上班族兩個月的工資而已,並且,日本大學的獎學金多如牛毛,除了政府獎學金,還有各大公司,財團的獎學金,還有社會團體的獎學金,如果一個勤奮向上的孩子,學習努力的話,上大學申請獎學金,其實除了交學費,生活費有的也能出來,並且日本的獎學金涵蓋的面非常大,如果是日本國籍的學生,能有一半申請到各種各樣的獎學金。並且日本學生在外打工也是非常普遍,打工的機會很多。
雖說過去的十年是日本失去的十年,不過像上面有位朋友所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的海外資產非常龐大,跨國的大財團,大企業,非常多(感興趣可以上網查一下,我記得日本的大公司數量應該是世界第一,多於美國。)我曾經問過日本人失去的十年,他們其實也是贊同的,就是近10年日本的經濟狀況確實在逐步的惡化,但其實對普通百姓來說,起碼在生活品質上,沒什麼下降,而且有一點,日本的這10年的通貨膨脹率,控制的非常好,我的一個前輩,10年前在日本留學,在東京租的房子,10年後,東京的房租只是漲了10%不到,這個如果放在中國,確實不可想像,通貨膨脹率不高,也就是給窮人減小了生存的壓力,所以,民生這方面來說,日本做的確實不錯。
「失去的十年」或「失去的二十年」是很多學者評定日本經濟狀態的最多用語,眾多評論也拿日本經濟「衰退」作為衡量中日爭端之間誰強誰弱的依據。然而,日本在過去20年里的經濟狀況,真的非常糟糕嗎?「日本失去的20年」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 「失去的二十年」論調
自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之後,「日本完蛋了」、「日本從此以後將瀟洒地走向衰落」等論調開始取代「日本神話論」。尤其是2001年3月,已經年逾八旬的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親自上陣宣稱日本經濟面臨崩潰,正式拉開了「日本經濟崩潰論」的序幕。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始於1991年,當時日本國內經濟陷入困局。日本經濟界將1993年稱為「厄年」。當時的日本報紙更形容日本國內經濟為「好消息難聞一件,壞消息常聽八九」。
直到現在,日本還在竭力渲染「失去的二十年」。2011年1月,日本央行發布數據稱,日本該年大型製造業信心指數下降,是自2009年3月以來的第一次。2012年1月16日,日本央行發布的地區經濟報告顯示,日本經濟復甦處於停滯狀態。
除了日本國內「宣揚」日本經濟衰退,國際上也附和著這種說法,20世紀90年代末期國外輿論亦在唱衰日本。對於國際上的唱衰論調,日本國內不但沒有反擊和恐慌,反而應聲附和,略顯蹊蹺。
- 日本經濟真的「蕭條」了?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經濟究竟出現了蕭條嗎?
有很多人評價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蕭條,但用「蕭條」這個詞形容現在的日本並不準確。從最基本的失業率數據來看,日本的失業率最高年份是在2002年,為5.4%。
按照凱恩斯經濟學的說法,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就是充分就業了。近20年來,日本絕大多數年份失業率在5%以下,而同期歐洲保持著兩位數的高失業率。
而且別忘了,日本仍然是世界上排名前四的經濟體,而衡量經濟體的指標是GDP。可是我們都知道,日本在海外的經濟資產是非常龐大的,並且基本都是優良資產。
而這些資產,GDP並沒有統計在內。
另一個指標是個人金融資產。
2013年3月,日本的個人金融資產有1547萬億日元,政府的長期債務是970萬億日元,這意味著日本政府如果繼續在國內發債,還有500萬億日元的空間。
在所謂的「失去的二十年」里,日本的個人金融資產一直是上升的。這也是老百姓不認為生活變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指標需要注意,日本是單位GDO能源消耗較低的國家。日本是一個既無資源又無能源的小國,它能夠維持能源安全,並且在44年時間裡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很不容易。
2011年日本大地震,占發電量29%的核電站全部停機,而日本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恐怕其他國家很難做到。
另外,日本的外匯儲備仍列世界第二,國民富裕程度在提高,社會公平化程度很高,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做得很好。
- 日本經濟究竟如何?
可能看到這裡有人不服氣了,按照這樣的說「失去的二十年」都是專家在瞎扯子虛烏有的事情了?日本經濟並沒有問題嗎?
日本經濟絕不是沒有問題,問題很多,既有供給方面的問題,即結構性問題,也有需求不足方面的問題。但如果讓給日本過去20年的經濟做個評價,應該是長期低迷,日本呈現出一種無增長的發展,但實力猶在。
我們要注意到,日本的經濟數字是沒有水分的,它的增長速度雖然低,但是一直在發展。
日本從1991到2009年,它的GDP以年均0.8%的速度在增長。
但無論怎麼說,如果和日本之前的中高速增長期相比,這個數字當然顯得太低了。
所以根據種種現象猜測,「失去的二十年」的論調,很有可能是日本「有意」把本國的經濟問題嚴重化。
- 真正的日本經濟情況
分析其背後的政治經濟不難看出,選擇「唱衰」自己,這是日本國家戰略選擇的「高明之處」。
在國內外對日本經濟普遍抱有悲觀態度時,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的10年里,已經利用所謂「經濟低迷」,完成了「經濟轉型」。
它在「失去的十年」中享受著「失敗者」的喜悅,而衰退論調掩蓋下的真相從未揭開。
我們要認識日本真正的實力,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一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它比GDP更能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日本有大量優秀的跨國公司,它是一個國際投資大國。
再者,從綠色GDP指標看,中國還不如日本。
第三,如果用包容性財富指標(包括勞動力質量、基礎設施與生產設備、自然資本,強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來看,根據德國統計,2008年日本的這一指標是中國的2.8倍。
其實我們也有感覺,如今我們的人均富裕程度、社會公平程度、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都和日本有不小差距。
可能有人說,我們現在還是發展中國家,怎麼和日本這種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比!好那我們就在發達國家中,看看日本經濟所處的位置。
最近這10年,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歷債務危機之後,日本的經濟顯得不錯。日本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它的「三產」佔比75%以上,「二產」20%多,「一產」只有1.4%。它的勞動力結構與產業結構基本一致。
日本一直重視製造業的發展,在這方面優於美國,日本通過「二產」創造的財富,來支持「三產」的發展。
另外,日本的企業依然實力雄厚,外界對日本的悲觀評價與評估從來沒有影響企業,創新能力仍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專利申請數量過去長期保持世界第一。
2015年,湯森路透評選出的《2015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單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壓美國的35家,而中國內地無一入圍。
但是從長期說,因為有新的經濟體在快速趕超,日本國際地位的相對下降不可避免,但下降的速度將很緩慢,而且絕對經濟量還會有緩慢發展。
至此我們可以明白,「失去的二十年」的結論,是與日本高速增長時期、泡沫經濟時期、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進行比較得出的。
如果我們拿2010年的日本與泡沫經濟產生之前1983年的日本相比,會發現這兩個時間點上,日本的土地價格差不多,股市略有提高,居民工資收入緩慢上升,並沒有「失去」什麼。
我們應該認識一個真實的日本經濟,不要被日本的假象和情緒蒙蔽了眼睛,這樣才能正確知曉日本的實力。
當然有影響。
在經濟這麼多年基本不增長的情況下,整個社會成本在升高。最簡單的就是老齡人口上升增加的社會養老成本,政府不得不提高消費稅來增加收入。但總得來說日本百姓的生活還是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日本經濟奇蹟的基礎是其製造業無與倫比的全球競爭力,但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超出預期地迅速崛起,日本製造業的競爭優勢被大幅削弱(同時也無法象美國那樣找到科技導向的新增長引擎),日元高估值和房地產高估值的基礎也不存在了,人口紅利也正好耗盡,導致了金融危機和長達二十年的經濟增長停滯。
中國目前也面臨製造業競爭力削弱和人口紅利兩大危機。較好的消息是並沒有超大體量新經濟體來替代中國並與中國競爭(印度和越南對中國競爭力的影響將遠遠小於中國對日本的影響)。
關於對民眾的實際影響,有一點就是派遣員工大大增加。據統計,日本企業僱傭的中年員工約為1330萬人,其中有約390萬人為非正式員工。派遣員工的待遇和未來前途比正式員工差很多。一:日本經濟衰退本來就是各家各話,準確的說是滯脹.就業崗位的減少倒是有明顯的感覺,可要是跟歐洲比並不嚴重,相反眾多的軟實力是遠超很多老牌發達國家的。萌文化周邊,動漫,遊戲周邊這些東西不但有巨大的影響力還產生了極大的產業價值和附加產業價值的。這樣的影響力才是性價比最高的。
二:我們大陸人一談民眾生活素質方面有的人真的好奇怪,奇怪的程度就跟彎彎認為我們吃不起茶葉蛋一樣的。日本這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是極高的,1992年泡沫時候工作有穩定保證,可房價多高!大家沒聽說過當時東京的地房二價可買下美國嗎(注意只是東京)其他基尼係數之類就不說了,1200日元一份大盛饅魚飯完全可以讓中國人吃飽的。滯脹後對日本人衝擊最大的是他們自己認為的"正社員『職位的減少即沒有保障工作崗位的增加,捫心自問當今天下你們有多少人自認一份工作讓你做到退休的,你們壓力會小嗎?
現在的形勢對中日二國都是很大的機遇,可惜這二個國家是沒法在走到一起了,看問題我們國人太過樂觀太過自負。在強有力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需要的不只是工業產業實力還多多少少需要一些運氣。我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還有希望,就更別說現在有了很好的基礎,他們什麼都有也只是貴賓犬。大家好好努力吧!公兔們使勁曰
總體經濟水平基本零增長,甚至現在為負增長。
在這失去的二十年,政府國債爆炸性增長,已經到了無法持續的地步,現在只能靠印鈔票為生。(每年多印約4.5萬億人民幣)
以前的日本動漫是多麼的溫馨:一休,機器貓,花仙子,櫻桃小丸子...
而現在,就像羊Vv也說到的,惡魔文化流行,連小孩動漫都充滿了惡魔形象。
以前的日本人富足,號稱有1億人的中產階級,而現在貧富差距極大,中產階級成了少數,日本人(除了老年人之外),有500萬日元(約26萬人民幣)存款的家庭都不多。
還好,安倍上台之前,日本物價穩定,日本中下層還活得不錯,而安倍上台以後,提高消費稅,每年印4.5萬億的鈔票,物價開始慢慢起飛了,窮人的生活越來越窘迫,中產階級也開始節衣縮食地生活了。我對於經濟啊,政治啊,歷史啊,給不出什麼具體的建議。也不懂日語,甚至連日劇,日本電影看的也不多。
但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說「失去的二十年」吧。
漫畫,還基本都是少年漫畫。
20年前的日本漫畫是什麼樣的?我們回憶一下吧
《亂馬1/2》 《七龍珠》《聖鬥士星矢》《足球小將》《灌籃高手》《俠盜寒羽良》
當然也有《漂流教室》這樣重口的。
這是比較早的 ,當然時間線不是那麼準確啦,差不多罷了,歡迎指正。
再下來是一段時間的空擋,期間比較出名的就是《幽游白書》《GTO》《非常家庭》《JOJO歷險記》當然還有很多遺漏的,比如《功夫旋風兒》,《城市旋風兒》青山剛昌的……還有兩大偵探漫畫基本也是這個階段出現的,漫畫種類開始多樣化。
再然後,2000前後,現在三大民工漫橫空出世,包括已經結束的《犬夜叉》永遠結束不了的《獵人HUNTER》
再然後現在大熱的《死亡筆記》《殺戮都市》《進擊的巨人》等等……
從這裡的許多漫畫側面反映出來的,讓我漸漸感覺到的是:
日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謙和,平靜,安詳開始漸漸向暴戾,衝突,緊張變化。
原本也有暴力行為,但是暴力行為是有原因的,是有利害衝突的,而現在僅僅是因為無原因的仇恨。
原本也有血腥,但原本的血腥是惡行為,但現在的血腥,是被迫無奈的絕望……
舉個栗子吧!
比如早年有一些漫畫就相當的血腥,《孔雀王》《三眼童子》《寄生獸》這幾部基本是在90年代的漫畫。
但是這裡的血腥,暴力和現在的殺戮都市之類的,完全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為什麼?因為之前的漫畫都遵從一些隱性的準則。
比如:好人如果死了,是有原因的。好人和惡人是有區別的,惡人是因為某些原因而成為惡的,惡行為是可以被挽救,惡人是會歸化的。
但是現在,惡已經超越了惡本身,暴力和血腥本身已經不再是惡的代表了!
比如殺戮都市、死亡筆記里的無差別殺人。
惡之所以為惡,僅僅是因為罪惡本身饑渴著人類的血肉,如此而已。
日本本身 是一個對於惡非常敏感的民族,比如有一部電影《人間失格》所講述的就是少年的惡。但即便是這樣的電影(早期),他也會遵循著某種隱形原則。比如善良的泯滅,好人的死亡是有價值,是能夠喚醒某些東西……但……在現在的日本電影中,譬如最近大熱的《嫌犯X的現身》……善和惡的界限已經模糊了……
一個民族是有希望的,還是絕望的,我覺得可以從這裡中看出來。
這就是我眼中的日本……所以我的結論是,變化了!日本從希望走向絕望!
古有日本人吃不起水果的意淫,今有韓國人吃不起肉的傳說—日本在戰後40年代末最貧窮的時期都可以保證對中小學生每天500毫升的牛奶供應,人家的生活水平會低?日本作為生物科學的強國培養了大量優良品種的水果,富士蘋果和巨峰葡萄在中國就是最常見的兩種日本水果。日本的水果由於品種關係比中國的水果好吃,人家按個賣是因為與歐美接軌,憤青恐怕不知道日本的便利店一過零點就會把昨天完好新鮮的食物倒進垃圾桶吧~再說韓國,韓國最低工資一小時就可以購買2kg美國進口的豬肉,憤青硬要把韓國本土產的頂級牛肉與普通人日常食用的肉類混合起來我也無話可說。日韓兩國屬於高工資低物價恩格爾係數較低的社會(人權機構經常指責日本拒絕接受移民)北上廣的房價與物價已經與日本接軌了,但有沒有達到日本人的收入就另當別論了。
大多數國人一直以為自家的房子面積比日本人大,然而實際上2010年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日本人均居住面積為33.8平方米,東京人均居住面積為28.4平方米,換句話說中產階級里最常見的四口之家居住面積一般為120平方米,日本總人口近1.3億人,其中中產階級達1億人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房產均是按使用面積出售,而中國的房產使用面積只有建築面積的70%-80%,這還是在面積沒注水的情況下計算的。中國的房產多為毛胚房或特別簡單的裝修,和日本房產帶全套傢具的精裝修沒法比。而且大多數住在東京之外的日本人都住在「一戶建」里,也就是國人眼裡的小別墅。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國大經濟遠比中國發達普通中產階級的房產收入比也就在5年左右(按90平方普通公寓計)實在不明白中國的房價為何會如此之高。
日本國從60年代起無論經濟實力還是科學技術都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蘇聯。歐洲列國除了文化以外已經沒有比日本領先的長處了。1964年日本舉辦奧運,同年10月新幹線高速列車通車。日本家庭在60年代結婚的四大件就已經是汽車、電視、冰箱、洗衣機。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高的國家、最富裕的國家、最清廉的國家、和平指數最高的國家(70年未發生戰爭)自然環境與社會治安最好的國家,失業率與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日本陸地面積是廣東省兩倍以上,人口1.3億。日本擁有世界公認最有禮貌與最守秩序的國民和最乾淨的城市。日本的國際形象在中韓兩國以外也一直處於世界前列。日本還擁有驚人的海外資產與跨國公司。日本是高工資低物價的民主法治社會,中產階級人口達1億人以上,國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已婚女性也很少上班。
日本基本沒變化,在很多產業實力只增不減,只是因為之前房地產泡沫被弄了一把,導致從數據上看,確實比較難看,就像中國也一樣,你能想像中國房價跌一半,gdp就跌一半的感受么,你也會覺得國家崩潰了,其實跌一半下去才是正常的數據,不過就算跌了,過不了多久,該吃吃,該喝喝,其實沒什麼實質影響,因為日本還是有很強的製造業,這個是能撐的住的基礎,我們用的電子產品,工業品很多核心部件都是日本的,因為不是消費品所以大家不知道而已,千萬不要以為日本只有索尼,豐田什麼的,中國不好說,製造業基礎比較弱,但是數據會一直不好看,因為房地產還牽扯到銀行和基建,反正gdp想好看是不可能了,另一個日本比較麻煩的是老齡化和殭屍企業,對經濟有很大負面作用。
是否失落,看看索尼、松下、夏普、三洋乃至日系跑車、日劇甚至動漫的風格都有所體現。誠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心理預期的跌落一樣痛苦並且對發展有負面影響。另外說低通脹的時候別忘了失業率,別忘了日本200% GDP的政府債務。
妖魔化日本失去的20年固然不好,美化則更加匪夷所思。
雖然網上 鼓吹中國走日本廣場協議之後老路的人到處都是 但我還是想說 中國本身相較日本而言宏觀上是更巨大的經濟體 現在的情況是日本出口和投資佔據的地位 是遠遠大於消費的 而現在中國的消費市場和對外投資還亟待開發 所謂海納百川 個人認為由於宏觀上中國巨大的經濟總量和未來的發展潛力 會稀釋掉經濟發展中部分消極因素 所謂「一顆老鼠shi絕不會壞了一鍋粥」 根據辨認法和博弈論的經濟預期, 當很大一部分人潛意識裡都認識到中國將會走日本的老路時 那更能佐證這樣的事兒不會發生
中國宏觀經濟上未來下行是很明顯的 ,決定中國經濟走向的更多是中國人自己的「政治經濟學」,
如果從廣義上講 中國已經處於經濟危機中(高房價、滯漲、民間借貸、實體經濟硬著陸、銀行利率與市場利率差額巨大、人民幣升值、熱錢的涌動等等等) 這些問題很多是我們自己能解決的,更多的也是由於我們自己的制度設計問題和利益問題造成的
精英政治有他本身的制度劣根性
1992年到現在整整20年中國的發展過快 我想透支了部分未來發展的動力和潛力
。。。。。@Veritas
舉個例子
日本的衰退 就好像一個人爬了100層樓 發現爬不動了 需要換種方式才能繼續前進
目前還沒找到
中國是剛爬出地下室就開始沾沾自喜了
如果現在遇上日本那樣停滯不前的衰退
也就是巴西和阿根廷的水平了
這是好的
不好的話,就是利比亞,敘利亞那樣的情況
作為在日讀書的人,我想說,有一種強大的時差的感覺。
這邊據說有50%以上的人不用智能手機,都是翻蓋。實際上的確是的呢,我認識大城市的一些老人和年輕人才用觸屏手機。所以我感覺在這邊生活,一回到智能化的中國,時間有點緩不過來。
但是基本每一個日本家庭都有一輛車,70、80歲會開車也有。基本很多60歲左右的老人電腦都一定掌握,至少上網列印什麼的都行,PDF什麼的也知道,還有用YouTube聽音樂看視頻大有人在。
所以我又有一種緩不過來的感覺。
我覺得失去二十年是句謊言。他們二十多年前那日子太爽了,錢多的沒地方用。而且之前連我都信了,日本的經濟活力比上海一線強太多,日本中產日子爽歪歪,日本家庭普遍有2-3個孩子,啥老齡化只是因為他們人均壽命太長了,日本海外資產是恐怖的天量,日本自然生態變態的好。最後一句感嘆,天佑中華。中國有日本和俄羅斯這樣的鄰居是不幸也是大幸。
那種飛快的發展本身就是不健康不正常的。。。
幾年後我國就會有經濟學家這樣洗地了
很多人對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沾沾自喜,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雖然都是一個國家,但是日本的面積只是你的很小一部分,我們是把這麼大的國土全部加起來才夠超越日本的,還需努力啊!
我認為對中小企業影響極大,在日本2年來,新聞最長說的是日本的中小企業收到安倍經濟學的衝擊,在探討如何讓中小企業轉型的問題,而大企業幾乎都處於穩定,然而這也造成了,日本人開始擠破頭進入大企業,加上少子化的影響,日本中小企業真的是發展的很緩慢。
推薦閱讀:
※科技 (technology) 的發展對一個經濟體內的收入均衡 (income equality) 有什麼影響?
TAG:日本 | 投資 | 資本市場 | 經濟 | 經濟學 | 日本經濟 | 宏觀經濟學 | 資本 | 微觀經濟學 | 金融 |